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企业制度 制订 要素
企业管理可分为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管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制度管人阶段,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会做制度,这是制度管理的前提。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性、可行性有待提高,制度所需要的管理语言尚需完善。企业制度制定的流程和步骤、企业制度应具备的要素,这些都是管理者们必备的技能。
规章制度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差异化的,也就是制度的制订要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第一,企业需要的制度大类不尽相同。例如,甲企业需要的制度,乙企业就不一定需要,这与行业属性、经营范围、企业所属区域的地方法规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在制度制订中不要采用“拿来主义”,很可能其他企业需要的制度你根本不需要。第二,同类制度在不同企业其内容不尽相同。同类制度内容有所差异,甚至悬殊很大,这主要是由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理念决定的,同时也受到行业属性和地区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人一提到写制度,就上网下载,然后将公司名字直接替换成自己的,内容几乎是照搬硬套。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写制度的时候,可以上网查资料,但不是将内容生搬硬套,而是通过查询,研究管理制度的形式、要素以及管理语言的运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因企业的不同千变万化,但我们总能从这千变万化的内容中总结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东西,这就是制度应具备的主体要素和辅助要素。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要素
主体要素是一项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般由以下10项内容构成。
1.目的。简要说明制定该制度的原因及意义,虽然这项要素对于制度的执行无关紧要,但制度的目的起着制度执行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制度目的的描述应该是具体的,简短的,不能长篇大论,也不能说“为了企业发展”等等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糊语言。
2.适用范围。指制度约束(使用)的部门和岗位,要全面列举,切忌遗漏。
3.适用工作。指制度所要规范、约束的工作范畴。
4.工作规则。这是制度主体要素中的重要部分,一般要说明工作原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工作规则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说明。
5.工作程序。指工作任务开展的具体流程步骤,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这项内容一般可用流程图来说明,这样更容易让人看明白。
6.处罚条款。指相关人员违背工作规则和办事程序后,对当事人采取的处罚措施,一般由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两种。
7.职责部门。指对该制度的执行情况承担第一责任的部门,一般是该项制度的推行部门。
8.监管机构。指有权力、有职责对制度的执行者进行监管与处罚的部门及岗位。
9.解释权属。指负责对制度进行讲解和释疑的部门或岗位,一般是制度的制定部门。
10.生效与修订。指制度颁布实施的条件、时间与修订的条件。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辅助要素
辅助要素虽然没有主体要素重要,但辅助要素是否健全,可以看出一项制度的规范程度。合理设置辅助要素,可以帮助制度管理者高效、无误地对各项制度进行分类管理。辅助要素一般由以下6项内容构成。
1.制度属性。即制度类别,一般可按职能分为行政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财务制度、生产制度、营销制度、采购制度、研发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物流管理制度等等。
2.制度名称。指某一项具体制度的名字,企业规章制度一般由“规定”、“制度”、“办法”、“规程”等后缀标识,但要注意后缀标识的一致性,保持各项制度的整体美感。
3.制度等级。一般指制度的重要性和涉及层面,比如可按适用层面分为基本制度与局域制度。基本制度是公司所有部门普遍适用的制度,比如考勤规定;局域制度是公司某一专业领域的制度,比如应收账款管理规定。
4.制度编号。对制度的编号有多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检索查询,这里不再列举。
5.制度版本。该项内容说明了制度的修订频次,这便于管理者清晰了解制度制订过程的来龙去脉。
6.页码标识。说明了某项制度的总页数和每一页的顺序数,方便了制度的管理和阅读。
理解了管理制度的每一项要素,制度制订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管理制度中的每一项要素都是一个筐子,企业每一类工作都是由许多果子组成的果树,管理制度的制订过程,就是将这些果子放进筐子的过程,我们将所有果子都放到对应的筐子里,那关于这颗果树的管理制度也就完成了。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2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切实的把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也没有落实相关考核体制,即便是部分煤矿企业将管理制度加以建立,但是却并未真正的贯彻落实,导致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规章的不完善。同时,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的执行标准中也缺乏具体的操作说明,甚至有些执行标准还存在着明显的可回旋余地。另外,煤矿企业没有对专业管理组织提起必要的重视,专业小组设置不完善,大量削减机电管理人员,导致一人身兼数职,专业工作无法顺利展开,仅仅忙于制作报表,根本无法谈及机电设备的现场管理。
煤矿企业应当切实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煤矿机电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将十七种基本制度加以建立。煤矿矿井机电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各种设备,贯彻落实制度规章也应当以修好设备、用好设备及管好设备为工作的主要内容。现阶段,迫切的需要重点贯彻落实的制度规章包括:设备改造后的使用操纵规程;机电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等。对于煤矿企业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应当按照技术水平与文化程度,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他们展开系统性的培训,全面的学习相关标准、制度和规程,同时进行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借助于职工现场操作技能的强化,促进职工排除故障能力和排除隐患能力的不断提高,为煤矿企业健康及长远的发展打造重安全、懂技术的一支专业化团队。各项建设的根本性工作为制度建设。煤矿企业应当根据最新的机电管理质量标准,促进各项制度规章的不断完善。首先,应当完善机电管理队伍,对专业管理人员合理的加以配置,减少或者避免一人身兼数职的不良状况,充分的确保队伍的稳定,以有助于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更好的将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其次,对安全生产方针认真的贯彻落实,并且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工种岗位责任制以及生产责任制,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做到人人有专责、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再次,将生产和机电的关系全面的协调好,严格各项机电管理制度,促使整个煤矿企业的机电管理能够做到有章可循,要切实的将机电科当成是全矿机电管理职能部门,同时赋予一定的权利,以促使机电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职能作用,全身心的致力于机电管理工作;最后,构建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具体的措施包括:(1)增强基础性的机电设备管理,最大限度的做到机电设备技术资料和机电设备图纸的完善,使用方法的准确无误,工作状态的明了清晰,尽可能的实现零失误管理;(2)主动采用及引进计算机设备,开展网络智能化管理,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的技术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水平;(3)严格根据机电设备的型号使用、规划、更新和维修,全过程改造设备的综合管理,从根本上确保所购置的机电设备售后维修有保证、技术过硬及质量可靠。应当对设备定期进行性能测试,真正的对每台机电设备做到科学的、合理的使用及管理;(4)根据相关规定,同时针对煤矿机电部门各个工作岗位的具体状况,对相应的条例及细则加以制定,同时强化各种制度和规章的监督及执行管理,做到落实有力、考核到位;加强制度、规章和决策的兑现率及执行力度;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梳理目前现行的制度规章,以便于将内容完善和责权明晰的煤矿机电制度体系建立起来。
总而言之,虽然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经常性的体现出较强的突发性、渐进性及随机性,但是绝大多数所发生的机电事故均是有规律可循、有原因可查的,并非是无法加以防范的。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煤矿行业的诸多制度规章日趋完善,煤矿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也不断提升,因而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不断降低,但是煤矿企业应当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且积极的制定科学可行的防范策略,从源头上避免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推动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李长海工作单位: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水泥企业;重组;管理制度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31-02
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战略规划实现的基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受限于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和战略规划的适应性,因为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各种生产要素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成功的管理制度的整合可以用最少的代价发挥重组的协同效应,大大提高整合的效率和成功率。因此,中国建材在中外市场看好、企业发展持续稳定之际,中国建材依然将“管理整合”放在重要位置。
一、管理制度整合的内涵
企业管理制度是维系企业正常运作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章程序和标准办法等的总和,借以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管理制度的整合是指双方在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方面的协调规范,减少因双方制度差异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与信息处理成本,提高重组后公司内部管理与经营效率,由此带来管理协同效应[1]。
企业组织整合的基本内容包括:简化组织流程,提高效率;设计集权或者分权的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引进,使不同的组织形态相互融合,提高运作效率;实行组织的并行结构,强调组织的协同性,以同时并行运作来实现组织结构的设计;建立信息同步传递的组织结构,使并购后的企业双方的业务、行政各个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能够相互交换与实施监控企业各种信息。
二、管理制度整合的作用
并不是每次联合重组都能做到1+1>2,得到协同效应。原本分散的企业,通过重组后,联合在一起,无论是出于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还是增加企业效益,实施统一的管理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推动云南地区水泥行业价值的回归。
1.重组成本的节约。重组双方通过组织与制度的整合,降低了组织结构混乱和管理制度不合理所带来的各种成本。组织结果和管理制度整合的失败会带来企业的动荡,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较差,造成企业人浮于事,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营绩效低下。这些都会让企业产生额外的成本。
2.提高企业重组的效率。组织制度整合的任务之一便是要形成明确合理的岗位说明书、组织结构图和各种规章制度。这一行为可以解决重组企业员工迷茫的心理状态,明确知道自己在重组后企业中的岗位、工作责任和任务,有了个人发展的动力和目标,稳定了员工的心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新建立的规章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重组进程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重组的顺利进行[2]。
3.保障了重组后的企业快速步入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组织和制度的整合可以保证重组后企业在最快的时间内,按照最新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开始高效率展开工作,从而加速了企业步入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
三、管理制度整合的手段
(一)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并扩散
重组联合不是简单的把企业相加,要把原来各自为政的水泥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靠的是管理整合。例如中国联合水泥在管理整合上,就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从绩效管理到“五化”+KPI再到“三五”管理,使得管理整合有序顺利推行。
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成员企业越来越多,由于各企业都有自己的成长历史、经营文化、产品品牌,管理理念各不相同;专业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参差不齐;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融资能力、创造现金的能力偏低;企业绩效整体偏差,有些企业运转率低,产能发挥不充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下出现亏损。
为此,中国建材积极推进其“五化”(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加KPI(关键绩效指标)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是以绩效为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其中以KPI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了管理中心和所属企业两个层面,是又互为整体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总体KPI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和自下而上的保证体系,建立KPI实现要求配置资源的机制。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能力评估制度,加大绩效激励约束力度,进一步完善控股、参股企业经营责任管理制度,扩大绩效评估结果的适用范围,建立按企业绩效等级排序、经营者诫勉、经营者任免等挂钩机制。这套体系是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提炼出的,它与有效提升企业绩效水平密切相关[3]。
(二)确立重组后企业新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重组后企业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是指企业所制定制度的刚性,也就是“法治”的程度。制度的刚性决定了制度所能发挥的作用,如果管理制度缺乏权威性,那么所制定的制度也就流于形式,其激励和约束的功能将会受限,制度所应具有的作用也得不到保证。而受国情所限,企业制度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受到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企业文化、员工的价值观以及忠诚度等非正式制度将对员工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的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非正式制度将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弥补管理制度整合过程中由于制度移植所造成的冲突,相应的过于分散的非正式制度将会削弱正式制度的权威性,形成情大于法的局面。
因此考虑到正式制度的两面性,在水泥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正式角度出发,研究和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通过正式制度解决企业重组过程中的矛盾;另一方面要按习俗、文化、情感等培育非正式制度,减少重组双方的冲突[4]。
(三)整合企业各项制度,统一行动规范
水泥企业在管理制度整合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企业基本制度、管理制度、规范制度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
1.企业基本制度。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具有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企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法律和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它规定了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人员、组织成员各自的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确定了财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方式,制约着企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是涉及企业所有层次、决定企业组织的根本制度。在重组企业对管理制度进行重组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的就是企业的基本制度,根据重组的目的、性质以及发展境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最终找到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整合。
2.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整合重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重组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5]。在企业管理制度整合的过程中,要对敏感问题进行特别处理,例如攸关员工切身利益的职位变迁,薪酬变动等。
3.规范制度整合。(1)员工行为规范整合。员工行为规范是企业针对员工个人的行为所制定的规范和准则,它由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所构成。具体包括了个人行为品德、劳动纪律以及劳动操作等。就重组双方企业而言,各自都有一套成熟的行为规范,且由于企业在经营水平、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自的行为规范自然也存在着差异。重组后,企业就要通过对原有员工行为规范和准则进行详细的比较,实现优势整合,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是政出一门、奖惩分明、准则一致的。(2)业务规范整合。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方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在企业重组后,需要对这些作业处理规定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业务规范的整合对重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企业的作业处理规定不一样,如果不按双方的特点和性质进行整合,就意味着双方企业的流程和方式存在对接问题,进而可能带来很多重组成本。此外,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环,而每个企业的信息流程不可能完全一致,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信息流程应该具有统一性、规范性和网络性,而且是符合重组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平.企业联合重组与员工行为准则[J].经济师,2010,(8):295.
[2]谈正鑫.重组改制条件下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8):84-86.
[3]胡志兴.浅议企业兼并重组后的文化整合[J].经济师,2007,(8):235.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116-02
电力计量指针对电力消费者消费的电能进行科学与准确的记录。与此同时,也是电力供应企业进行收费管理的一项重要的依据。通常情况下,需要兼顾到经济效益,用电度表来进行准确的记录。与此同时,电力计量也是针对电力交易的双方的较易数量进行的最直接和简化的统计方式。进行电力计量需要技术性强的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因此一定要具备技术性。对于处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能源的测量,一定要借助于相关人员和仪器来共同完成。
1 电力计量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电力的供应情况十分紧张。尤其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地区,电力问题也成为一项突出的问题。资源严重匮乏,继而就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电力的生产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大的经济问题。为了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率,电力计量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电力计量管理中,这项技术趋向于成熟与稳定。
随着电力计量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这项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减轻相关电力计量的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提高电力的用电安全,促进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效益。我国逐渐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电力计量的水平也趋于自动化,这项技术积极的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计量于此同时在对办公的自动化处理、财务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每个人平均的电能消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构建大型的公共设施建筑的平台需要广泛应用智能电表,传统型号的电表配置不够,无法配合完成工作。就更需要提高电力计量的标准化水平,以此来促进电力系统的高效发展,并且也要使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时全面实现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2 提高电力计量标准化的管理水平策略
2.1 完善电力计量的管理制度
针对电力计量的情况来说,要想提高电力计量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一定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且要在原来的管理制度上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废除一些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来全面改进与完善电力计量的管理体系。实现全体人员的全面系统的管理,并且要在整个进行监督与管理的过程中,保证电力的计量管理工作的透明与公开。争取达到人人都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力度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电力计量工作的管理力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使命感,建立健全电力计量的考核体系,全面提高电力计量的标准化的管理水平。
2.2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要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与此同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电力计量工作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中不断融入人人平等的理念,并且要在全面开展与实施具体工作的同时,根据企业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一套与之有关的管理制度。在工作中除了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外,更需要定期检测设备。遇到设备发生事故,要实地进行调查取证,建立全面完善的安装制度,保证各个工作人员都能对工作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与企业的奖惩制度相互结合,才能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电力管理水平。
2.3 全面应用新技术
把先进的技术水平应用到电力管理中,先进的技术水平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能够全面实电力管理。
①要推广新技术,对电力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使用的培训,开展电力培训知识讲座,全方位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
②企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工作人员深入实际进行研究工作。
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工作人员,更要加强技术上的交流,工作人员之间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④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力度,不断研究新的科技产品,加强新设备的使用,提高电力企业的创新力度,促进电力工作的先进性。
⑤工作人员还需要采用技术来及时的改善先进设备的功能,提高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与清晰度。
2.4 计量技术标准化
电力计量要想实现标准化,就一定要从技术上给予支持。
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成一套规范的标准化的制度和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②提高计量的精确度,只能使用规范化的先进设备,更新与淘汰不合格的电度表,并且要加大对计量技术的改造,全力提高计量管理的自动化的先进水平。在选择电度表的时候,需要选择一种稳定性能特别好,并且精确程度特别高,功能齐全的电度表。
③要加大计量的监督力度,对电度表的计量的监督一定要严格执行,与此同时还要检验电度表是否合格,充分减少电度表的误差,发挥先进技术的力量,计量表的准确度提高一个台阶。
④在对计量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对计量设备进行轮番检查,还要加强运行管理的措施。要按照相关的程序,严格执行检验和更换。
⑤与此同时,在人员的队伍建设方面,要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人员们在技术问题上的交流,不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和应变能力。
⑥要开通网上咨询业务,宣传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整体水平。
3 结 语
要想提高电力企业的计量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需要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应用新技术,促进计量技术的标准化,敢于在技术上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满足电力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各项标准。全面实施电力计量的标准化管理,降低电能的损耗,全面提高整个企业的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能够反映出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和发展的潜力。为促进企业的全面稳定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企业在面临各种竞争的时候,能够快速适应并且不断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胡嘉.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分析[J].中国技术新产品,2013,(4).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5
二、负责公司的公文、资料、信息和宣传报道工作,沟通内外联系,保证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
三、负责公司来往文电的处理和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负责对会议、文件决定的事项进行催办、查办和落实。
四、加强对外联络,拓展公关业务,促进公司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和友好往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产销计划设立修订及产销绩效统计分析。
六、全公司组织系统及单位工作职责、编制人数的规划、研讨、修订。
七、下列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议、推行与修订。
1、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制度。
2、技术管理、开发管理制度。
3、物资管理制度。
4、会计帐务、成本管理制度。
5、人事、总务管理制度。
6、其化有关管理制度。
7、管理有关异常事项的检核、报告、追踪与改善。
8、管理有关呈核、呈报案件的分析、审核。
9、全公司教育训练计划的汇总与推行。
10、大专以上程度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招募、甄选、训练计划的拟订。
11、厂部间有关事项的协调。
12、材料编号、成品编号的设(修)订。
13、标准成本设立修订及单元成本分析与推行。
14、经营资料分析、异常反应及改善方案的提供。
15、预算编制协助建立及管理。
16、专案性成本及产品利益分析。
17、投资计划方案的审核、编制及执行、追踪。
18、新产品的成本预估及售价拟订。
19、负责公司的印章管理。
20、负责公司的报关事务。
21、负责公司的礼品管理。
22、负责公司的合同管理和法律事务。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6
高职院校在科学规范管理学生规章制度时必然涉及到管理的内容,而管理的内容又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管理内容纷繁复杂,其管理内容和管理制度必须既符合法律范畴,也符合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管理需要调动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双重联动机制,首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定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学生也应该享受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比如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评价权等等。比如在高职院校中涉及到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时,可以征询学生意见,综合考量,采取刚柔并济的实施策略。学生参与学校和学生利益直接相关事务的监督和管理,比如参与学校的政策、制度的宣传,监督学校有关政策、制度的实施。当然,界定学生参与内容和范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其具体内容会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学校历史传统、管理者素质及学生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制度需要符合学生法律范畴,也要符合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支持、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就总体而言,还是存在着规范化、制度化不足,系统性不强,机制体制缺乏的问题。因此,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并重点使以下基本制度规范化、制度化:1.学生议事制度。把学生吸收到学校有关议事机构中去,让学生参与学校有关工作的讨论和决策,用制度明确学生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代表的产生。2.学生意见制定。学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明确学生实际需求,完善健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管理辅助教育、管理促进教学的协调发展。3.学生申诉制度。主要规定受理学生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充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基本精神。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权利和意见的情况下,才能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而不是完全“命令式”的制度实施手段。
三、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落实高职管理的科学规范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实施者,教师的管理能动性决定着学校管理的质量,所以,关系着教师自身的制度规章也需要不断健全完善。首先,要合理定编,科学管理,要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确保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中心任务,在编制管理上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辅之以流动编制、浮动编制;其次,要科学设岗,推行聘任制。由教师岗位职数控制向结构比例宏观指导转变,向重点学科、学科点等倾斜,同时,要强调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强调岗位业绩,岗位业绩与津贴挂钩;第三,要落实责任分配制度,对于高职院校管理任务分配要实行责任制,将任务分配落到实处,将任务成果与教师的成效挂钩;第四,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通过公正严明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人员的使用和培养、晋职升级、任免奖励、聘任解聘待遇分配等挂钩,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五,要积极推行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事制度、人才租赁制度、聘用合同制度等用工形式,真正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高职学生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高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管理队伍的思想意识和管理决策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管理质量。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专业管理队伍的建设,实行高职院校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包括吸取优秀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和先进管理学校的讨论交流,也可以吸取其它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本校的现状,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合理缜密化的同时,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实施手段,促进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因此,专业的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保障高职院校管理行为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
五、以管促用,加强高职院校产研结合科学机制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学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的管理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为了既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也便捷学生的学习道路。因此,完善了以上各项规章制度后,学生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也作出了努力,通过深入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实行高职院校产研结合,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首先,加强学生职业定位,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企业需求及办学优势,建立一批相对长期稳定的服务对象和合作伙伴,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为主,形成优势和特色,密切与行业、地方的合作,这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措施。只有定好位,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好,激发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依靠性”,使“服务”与“依靠”互动,进入良性协调发展。另外,高职院校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社会和行业的需要,根据需要及时修订培养计划,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压缩课堂教学的学时,增加集中实践和顶岗实习,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其次,大力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课程教学体系。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校设置的专业、班级、院系与企业共建或以企业冠名,实现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即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出资金、出设备,共同编写教材和授课等,对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包括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学生毕业后到合作企业工作。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同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吸纳行业专家的意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最新需求。
最后,加强学与用的结合,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积极开展与教学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除了积极申报国家及省、市项目等纵向课题外,还要努力与行业(企业)合作,争取重大横向课题。教师牵头搭建,学生积极配合,开发出更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型技术。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