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范文1
一、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创新干部用人机制。结合机关实际状况,创新用人机制,继续推行科室工作兼职、兼管制度,让每一个科长身兼两职或多职,使他们在实践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2.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评价。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从实际和工作出发,积极探索和完善干部德的考核途径,改进和创新德的考核办法,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依据《市粮食局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实施方案》,坚持客观公正、分级分类、注重实绩的原则,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公务员的特点,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平时工作、月度工作等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3.强化干部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教育宣传,认真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规章制度,大力推行干部管理进社区活动,有效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进行监督管理。
4.整体推进直属事业单位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省、市部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定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二、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5.加强党政人才提升培训。做好机关干部参加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主题培训班学习;抓好机关公务员网络在线学习,认真做好网络在线学习时间、内容、人员、步骤的四落实,确保完成年度网络在线学习任务;开展“科长讲堂”活动,对授课内容和形式提出更高要求,激励科室和部门负责人对工作进行深层次思考和研究,有利于在工作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优实施举措;组织参加全省粮食系统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
6.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围绕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求,会同和配合有关单位开展以直属企业领导干部、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法人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系列培训。
7.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训鉴定。组织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参加培训鉴定;大力拓展大米、油脂加工工种和粮食经纪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实现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全覆盖。做好直属企业与高校联络工作,鼓励直属企业走进高校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8.修订和完善工作目标考核。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2012年粮食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及直属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评价办法,并加强考核监督,推动粮食流通工作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9.深入推进“五型”机关建设。以开展“五型”机关为抓手,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弘扬全省、全市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事迹,积极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和“青年文明号”活动,今年力争创建1个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1个省级“青年文明号”集体,促进各项工作的争先进位。
四、着力提高人事教育工作服务和保障力
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范文2
一、严格按照安排,狠抓七项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理论学习。坚持把学习理论、提高素质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本阶段重点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县干部管理考核办法》等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端正了工作态度。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这一阶段我们坚持开门搞教育,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收群众参与。要在学习教育阶段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继续广泛深入地征求意见,对党员个人、支部和本单位领导班子征求到的要加强学习、完善制度、加大物价执法检查等意见、建议共14条。属于党员个人的意见都反馈给了本人,属于对单位的意见进行了归纳整理。
三是认真开展谈心活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干部职工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开展普遍谈心活动20多次。谈心活动中,以“鞭策后进、鼓励先进”为重点,对老同志提出了积极向上的鼓励意见,增大了老同志的工作热情。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年轻干部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领导干部也能够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了与人为善,坦诚相见。
四是撰写了党性分析材料。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对照“八破八立”要求和“十不准”规定,结合征求到的意见,撰写了个人党性分析材料。重点检查了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撰写自查自纠报告。支部负责同志审阅了本支部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对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找得不准的、剖析不深刻的都进行了认真修改。
五是坚持边查边改的工作方法。对查找出来的工作人员执法不力、怕惹人、留情面等突出问题,逐项进行梳理,提出整改措施。并确定由专人负责,采取挂牌销号的方法,将整改结果在职工会上予以通报。支部要求各党员干部要切实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从小事做起,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起,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将医疗乱收费、农资乱涨价、单位制度贯彻不力等问题已完成整改。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在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中发生的新变化。
六是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能够带头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自我剖析,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好表率。
七是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做了充分准备。定于6月下旬召开民主生活会,要求各干部职工对照征求到的意见,认真分析我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二、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努力抓好当前工作
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范文3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两创”总战略,遵循城市化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的原则,以完善规划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人口集聚、加大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工作机制等为主要手段,推进强镇扩权,发挥新市镇集聚辐射作用,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新市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畔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过强镇扩权,加快建设培育,到2012年,全市新市镇要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与现代新市镇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小城市。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新市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到2012年,新市镇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镇区人口集聚率达40%以上。建成较为完善的供电、供水、道路、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置等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建设好、维护好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生态环境。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到2012年,新市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比20*年翻一番,每个镇形成至少1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培育至少1个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功能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镇域产业。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文明程度日趋提高。新市镇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配套完善,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居民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面貌日趋改观。村级基层组织健全,村集体经济壮大,力争全镇所有村年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240元以上。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力争到2012年,农民到新社区建房集聚达到7500户。
二、政策措施
(一)加强新市镇规划编制和管理
各新市镇要根据平湖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各镇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高起点、前瞻性地编制、修订和完善新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市财政将经营性土地出让中收取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省级中心镇全额、其他镇按50%拨付给所在镇财政,专项用于规划修编和管理。
(二)强化新市镇发展的产业支撑
围绕更“高”、更“重”、更“强”,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引进高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
围绕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积极营造服务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镇、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
围绕打造无公害蔬菜、精品西甜瓜等主导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壮大农业主导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股份合作社,促进土地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新三资”投资农业,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三)加快新市镇发展的人口集聚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不断强化农民就业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土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政策。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梳理和整合,通过规划聚集,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鼓励对新市镇建成区和规划区内村庄探索村改居。在完善失土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村居民,试行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待遇。对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并在新市镇购买商品房的,可由所在新市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鼓励农户向新市镇集聚。
积极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放宽新市镇落户条件,对在新市镇落户的人员,免收新市镇建设增容费及其他相关的费用。
加强新居民的服务和管理。实施新居民服务管理体制及居住证制度改革,通过规划引导以及建设职工公寓等措施,有序引导外来人口向新市镇规划点集中居住,吸引高素质人才集聚。
(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改革完善新市镇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事权与财权,在确定市、镇财政收入分成比例和转移支付时,要充分考虑新市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建立与新市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以20*年为基数,新增财力的70%以上留镇。
(五)加大用地支持力度
扩大新市镇留用因村庄整治复垦而转增的建设用地指标。鼓励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宅基地置换和建设用地复垦,由此而取得的用地指标,省级中心镇全部留用,其他镇80%留用,土地指标费全额返回。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探索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积极探索转包、互换、出租、转让、入股等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实现形式,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货币化、股份化。
市每年单独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营性用地指标用于新市镇建设,指标数量一年一定,只限于当年度使用,如不使用完,则在下年度安排的指标中扣除。
(六)加大新市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
加大新市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的运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市镇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吸引各种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新市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工业区建设。市有关部门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合力支持新市镇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工程,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为加快新市镇建设,对省级中心镇建设投资给予新增融资余额8%的贴息补助,每个镇每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工业功能区是新市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集聚的支撑,而产业集聚是人口集聚的基础,因此要加大工业功能区建设扶持力度。对投资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融资余额给予8%的贴息补助;对采取BT等形式委托代建基础设施、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和配套职工公寓等建设项目,按委托代建实际投资额给予8%的补助。融资贴息和代建补助总额省级中心镇每年最高不超过400万元,其他镇每年最高不超过320万元。具体按平政发〔20*〕87号文件执行。
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针对镇域范围内各种原因形成的各类闲置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支持新市镇与相关产权人(单位)联系,界定产权,依法、公平交易,实现资产价值。属于市国有资产的,新市镇可提请市政府责成财政(国资)、国土等管理部门尽快提出处置方案,新市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优惠转让或无偿划拨给新市镇。
(七)深化新市镇体制改革
改革党政工作考核机制。重点改革现行的党政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探索结合新市镇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来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办法,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公共服务,引导新市镇政府实现由传统管制型向建设服务型转变,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新市镇根据工作职责和工作需要,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不强求上下对口、组织形式一致。除国家规定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外,其他市级驻镇机构和人员,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的驻镇派出机构要接受新市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主要领导的任免须征求镇党委意见。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选拔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统筹协调能力强、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担任新市镇党政领导,并加强跟踪考核、培养。对其中带动力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新市镇班子成员,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所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和其他相关条件,群众认可的,按干部管理权限优先提拔使用。
促进管理资源下移。按照责权利统一和合法、便民的原则,促进市级管理资源下移到新市镇,为农村居民及企业提供便捷周到的行政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一是通过委托、授权等形式赋予新市镇在村镇建设、项目投资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和新市镇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权。市有关部门要针对委托执法事项加强人员培训和经费支持,确保高效、规范的审批和执法。
二是市有关部门要通过在新市镇设置相应的分支机构或办事中心,整合、下放职能,派驻人员,充分授权,并与市有关部门联网贯通,使之成为其在镇的窗口,提高基层服务水平和执法效果。
三、健全新市镇建设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市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全市强镇扩权加快新市镇建设发展工作。各镇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提出明确目标,作出具体部署,狠抓落实,促进新市镇更好更快建设发展。
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范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现状;对策;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德江县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德江县在生态保护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进一步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和对生态环境的全局性的破坏,加上习惯性思维对人们行动的制约,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形势不容忽视,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很大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德江县污染减排的重要工程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德江县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相对滞后。全县只有县城区1座污水处理厂,其余19个乡镇无污水处理设施,所有污水均为直排。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滞后,对德江县完成减排任务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德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绊脚石。
(二)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较大
德江县企业空间布局散乱、单体规模偏小、工艺技术落后,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结构性污染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改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城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餐饮服务业迅速发展,汽车尾气、油烟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部分服务性行业污染给全县的环境保护又带来了新的难度。这样的产业结构与行业布局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差距较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有差距
近年来,德江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但目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只有近40%。加之不合理开发利用(如陡坡开荒、采石)、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采石场的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农村环境保护不容乐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任意混配农药,农村面源性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以2007年为例,德江县农药使用量达174吨,化肥38063吨,加剧了农村面源污染。
(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差距较大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部分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仍然淡薄。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给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设置了障碍。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德江县乡镇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养殖业发展后,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
公众的落后意识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落实在行动上。有的排污者认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的行为还普遍存在,人们还没有完全从保护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
(三)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尽完善
因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国土、水利、林业、交通、城建、公安等多个部门,统管与分管部门的关系不明确,职权交叉,缺乏部门联动机制,没有形成集中统一、高效、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的机制,环保部门往往是孤军作战,难以监管到位。加之在环境执法中存在顾忌地方经济发展实情的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依法行政和环境执法工作。同时,环境行政处罚程序复杂,处罚权限受限于周期长,限期治理审批权限又在政府,环保部门没有关停违法企业的权力,因而影响执法效力,对违法者难以形成威慑。
(四)生态保护历史欠账较大
全县95%的国土面积是山区,石漠化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对土地需求量大,土地垦植过度,农林牧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加之煤炭、砂石等矿产资源无序开采,致使煤矿区、非煤矿区生态建设的历史欠帐大,遗留问题多、面积广、任务重、修复难度大。
三、德江县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最终使德江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以实现污染减排,开展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推动集中式污水处理与收集工程建设。强化工程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同时加大对减排工程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减排中的导向作用。对真正实施的工程,县财政对镇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扶持,竣工的项目按文件规定给予奖励。全面实施重点工业行业提标工程,大力开展污水深度处理,提高中水回用几率,实施清水零排放。进一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深入开展化工和浸胶手套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对不能在规定期限内通过验收、恶意排放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即使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坚持能搬则搬、能关则关,积极营造德江绿色环境。
(二)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重视,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本投入外,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宣传对象上,不但要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宣传,教育他们做到守法经营、达标排放,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要加强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宣传,牢固树立“属地环境,政府负责”的理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墙体广告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等基层绿色创建活动,通过改善、优化、美化、绿化、亮化人居环境,倡导生态文化,鼓励绿色消费,对环保执法、环保维权等方面典型事例进行宣传,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围和社会文化。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虽然是基本国策,但在个别单位和部门不同程度存在“言高手低”、落实不力的主要原因,关键就是没有一套成熟的考核体系,没有象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财政税收工作那样,把具体地硬性指标分解到干部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这种现状,违背科学发展方向,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集中反映了干部管理与事物管理严重脱节的弊病。要对领导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改进考核内容与考核办法,尽快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指标体系,从目标上校正一部分人的短期行为,从观念上校正一部领导的执政理念,从而限制和惩罚那些只为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可持发展为代价的行为。
(四)以推进生态创建、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着力构建生态文明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民参与生态创建,以各镇为实施责任主体,组织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固废、化肥农药污染、农村改厕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要开展环境优美镇创建和基层绿色创建活动,抓住推进“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城镇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公用工程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脏、乱、差”现象。继续全力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与环保相关职能部门调动进来,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上下结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动用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把德江建设成“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K
[1] ZK(#李景源.论生态文明[EB/OL].人民网,2007。
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范文5
一、坚持围绕中心,积极主动服务全市工作大局
(一)服务“三大城市”建设。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城市,构建宜居宜业的和谐幸福城市”的总体目标,紧扣“五个坚定不移”,围绕“125工业振兴计划”,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工作整体谋划和组织实施。围绕更加突出自主创新、更加突出统筹城乡、更加突出富民导向等重大部署,实施就业提升工程、创业富民工程和民生普惠工程。
(二)服务“三化”建设。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建设工作要求,统筹各项职能,加强工作谋划,找准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优惠政策落实、智力支持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以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大才智支持和引智成果推广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二、坚持就业优先,全力实现就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三)努力完成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毫不动摇地把就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3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就业目标,实现城乡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四)开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活动。通过开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到2013年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2000家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家以上,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创业目标考核体系。2012年,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街道(社区)要设立创业服务站,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创业咨询专家队伍,每个县、区要建立1个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开发创业项目库,每个县、区要建立1个创业项目库,创业项目要在100个以上;加大创业载体建设,打造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载体;建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从2012年起,市县两级要统筹安排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努力发挥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工作考核体系,逐级量化分解工作目标,保证创建任务全面落实;加大创业型城市创建宣传力度,向社会公开服务热线、专家志愿服务团、创业培训机构等信息,广泛宣传创业典型事迹,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年内,建成农民工创业园5个,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2个,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不少于1.2亿元,通过创业带动就业6万人,努力提高劳动者创业意识,开展创业培训4050人以上,创业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培训合格人员创业成功率达到20%以上。
(五)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管理。健全就业见习管理制度,提高生活补助标准,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800人。健全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有针对性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继续做好各类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促进各类群体就业。
(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络,健全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创业培训等体系。积极开展“两后生”免费技能培训,力争每位“两后生”都能接受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学院建设,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规模。巩固亳芜劳务对接成果,确保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4万人。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向纵深拓展
(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扎实做好《社会保险法》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学习、宣传、培训及实施工作。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成果,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全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实现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认真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工伤康复等各项工作。
(八)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重点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私营企业职工和困难就业群体参加城镇社会保险。逐步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障问题。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切实做好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逐步推进公务员和参照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将符合政策的“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全部纳入统筹管理。2012年,确保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4万人、66.5万人、15万人、13万人和1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5.5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保持在85%以上。确保民生工程任务完成。
(九)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做好2012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降低大病、重病患者的个人负担,落实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普遍达到70%的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及时足额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十)提升社保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经办机构建设,实行社会保险统一经办,全面提高业务数据质量,加强业务培训,优化经办流程,增加便民服务措施。加强金保工程建设,推进县区“五险合一”上线,提高金保工程应用水平,实现年内全市持社会保障“一卡通”人数达到50万人。高度重视维护基金安全,强化基金监管,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项检查,实行基金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制”。认真组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基金预决算制度。提高基金监管和经办服务水平,确保社保基金足额征缴、合理支付、严格管理、规范运行。
四、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带动”的工作原则,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着力引进产业急需的人才和智力,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扩大博士后建站规模。开展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开展专家为民服务活动,积极筹建专家服务基地。深入推进支农支教支医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力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稳慎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等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和人才支持。
(十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大力培养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等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试点工作。2012年,立足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围绕白酒酿造工、中药材泡制工等工种,每年开展五个以上技术能手比武活动,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年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5万人,培训高级工1040人,培养新技师160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1万人次。积极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
(十三)做好引智帮扶工作。坚持“借脑聚力”、“借才发展”,积极申报项目,寻求国内外智力支持。继续加强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的培育建设,推动引智成果产业化。各县区年内要争取国内外才智帮扶两个以上项目。
(十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以业绩为主导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办法。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化职业资格认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五、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十五)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切实做好我市2012年公务员考录工作,确保考试安全、考生安全和考务人员安全。加强公务员“四类”培训,提高在线学习覆盖率,全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深入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建立健全公务员考核和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考核工作科学化水平。
(十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办法》,坚持考用一致、人岗相宜,推进我市公开招聘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工作,建立健全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规范单位和职工的基本人事关系,指导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聘后人员的考核和管理,严格续聘管理,充分调动广大人员积极性。
(十七)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津贴补贴工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积极稳慎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及时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十八)完善安置工作。进一步完善干部安置办法,建立公开透明的安置工作机制,全面完成年度安置任务。加强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扎实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十九)开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活动。2012年全面开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活动,着力构建劳动监察、劳人仲裁、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工资待遇等一体化、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和谐劳动关系大格局。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促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更加有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大力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和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专项行动。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效能。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实现“两网化”覆盖率达50%以上,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员制度,实行劳动保障监察重大违法案件社会公布制度。
(二十一)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以上,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以上,进一步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面,力争各类已建工会企业基本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建设,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从企业、工业园区向街道、乡镇及社区延伸。进一步完善特殊工时审批制度,加强特殊工时制度的管理。
(二十二)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强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多渠道、开放式的调解网络,力争将50%以上的小额简单案件,通过调解解决在基层、处理在一线。加强仲裁队伍建设,规范仲裁办案程序,做好裁审衔接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打造便民仲裁和阳光仲裁,确保仲裁结案率达到92%以上。
七、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提高
(二十三)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三基”工程,着力将就业、社保、人才、调解仲裁、劳动监察等各项服务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抓好乡镇、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启动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不断提升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村级信息员业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
(二十四)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职能和资源,认真做好周六招聘日活动和各项专项招聘活动,鼓励发展富有特色的民间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年度审查、日常巡查及专项检查。
(二十五)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实施金保工程为依托,完善中心机房建设和基础数据工作。完善12333系统服务功能,提高咨询服务能力。加强各类档案管理,完善标准化档案库房,建设档案电子信息库。
(二十六)加强政务公开和新闻宣传。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政务公开常态化。建立健全宣传工作机制,把握舆论主导权。加强维稳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二十七)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在就业补贴发放、社保待遇、人事考试、基金监督、安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把握政策,依法办事,切实做到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二十八)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人员培训、系统对口业务培训等重点培训项目为载体,扎实推进系统干部全员培训。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加强系统干部职业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实现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相互补充,脱产培训、网络培训与实践提高的有机结合。
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范文6
一、加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深入推进,切实维护良好市场经济秩序
1、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持续抓好“五制一创建”工作机制落实,落实率达到100%,监督食品经营者依法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和进销货台账制度,在农产品市场全面推行“来源溯源制”,完善可追溯制度。在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食品经营示范店覆盖面,力争年内在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1家示范店,靠典型示范带动,使全市食品经营业户实现从“要我规范”到“我要规范”的转变。充分利用《特别规定》和《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查办不落实食品安全四项制度案件,同时注重办案质量,全年查办一批违法数额大的典型案件,提高问题食品查处制效能。培育食品安全五制一创建工作样板所,推广样板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促进全局“五制一创建”工作水平的提升。深入推行《食品买卖合同》,力争年内在批发市场、大型宾馆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率达到80%以上。要进一步转变思路,采取“上游把关、抓大促小、规范批发、方便零售”的办法,重点加大对食品批发环节的管理,鼓励、指导建立电子台帐,强化流通领域上游监控力度。要严格落实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巡查和属地监管责任制,采取增加巡查频次、完善巡查内容、提高巡查效率等措施,切实规范食品经营行为。组织好集中检查,严厉打击经营有毒有害、假冒伪劣以及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大力推进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发挥检测车、检测箱等的作用,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的运用,切实搞好市场预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2、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全面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四位一体网格化”市场监管模式推广实施率达到100%。督促指导已办理市场登记的主办单位补齐市场登记材料,对未办理市场登记的集贸市场,指导开办单位限期办理,对拒不办理的,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由政府牵头,组织经贸、公安等部门联合取缔。建立健全“两费”停征后市场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对市场开办单位的监管,及时纠正市场开办单位不履行服务职责的行为,严格督促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防止出现“脱管市场”。抓好161处农资经营示范店的日常监管规范,并全面落实农资商品“两帐两票一卡一书一袋”制度,确保不出现重大农资产品质量事故。要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加大对禽类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发生疫情周边地区市场的巡查力度,全面实施活禽和禽类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挂牌经营”管理制度,严防疫区禽类及其产品和病死禽类流入市场。
3、严厉打击传销违法活动。突出抓好对传销活动的从严打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继续强化领导协调机制和部门执法协作机制,依托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建立传销、非法直销违法人员、企业案件信息库和“黑名单”制度;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深入推进“无传销社区”创建工作,努力争创“无传销市”。要在认真履行打传职责的基础上,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确保执法人员人身安全。
4、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以查处商业贿赂为重点,推进公平交易执法办案管理系统建设,并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有机关联,将执法领域向工程建设、产权交易、土地出让、资源开发和经销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领域拓宽,查处公用企业和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继续开展房地产行业和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两个专项治理,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上半年组织对大型零售企业实施普查,加强对垄断案件查办规律和方法的探索调研。
5、深入整顿规范广告市场秩序。继续把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广告作为整治重点,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强化对广告环节的监管。要积极开展广告扶农、助农活动,开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广告的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和查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广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履行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加强对广告行业自律工作的指导,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网络市场监管机制,对辖区经营性网站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定期对经营性网站的广告信息进行检查,严厉打击网络经济中的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网上交易秩序。
6、深入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加强对各种品牌商品专卖店、店及批发零售市场和商标印制单位的检查监督,严厉查处使用假商标、假产品标识、仿冒他人商标等各类商标侵权案件,突出保护涉农商标、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对达到商标犯罪立案标准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在城区工商所推行“商标授权经营制度”,力争市局该项制度在我局试点,对大型超市重点商品实行商标查验备案制,推进商标监管的规范化。
7、进一步做好合同监管工作。以房地产、旅游、物业管理等领域为重点,严厉打击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合同保证金、实施合同诈骗等违法行为;采取部门会审、专家点评、群众参与等方式,加强对银行信贷、电信消费、保险、供气供热等格式合同的审查备案,并推行合同示范文本,继续加强合同格式条款加注标记工作。认真贯彻《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认定办法》,将信用评价体系引入“守重”企业认定;继续深化“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大讨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丰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年内向社会公示良好、不良信息两次。
8、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认真排查辖区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的企业以及商场、娱乐场所等公共聚集场地,加大巡查力度,做好巡查记录,确保监管到位。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协作机制,提高监管效能。
9、进一步加大无照经营专项整治力度。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落实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联席会议制度和前置审批部门的职责分工,提高监管执法合力。健全市局、工商所、综合执法队、网格执法组四级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制,以食品、药品、农资和涉及安全生产、影响社会稳定的领域和行业为重点,坚决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确保无照率控制在3%以内,单体无照经营存续时间不超过7天。坚持疏堵结合、区别对待的原则,做到治理与引导相结合,引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特别要关心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合法经营。
10、深入推进重要商品和特殊市场监管。继续加强对成品油、粮食、肉类、汽车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及相关市场的规范管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走私贩私、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等服务行业的监管,扎实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查处取缔“黑网吧”等各项工作。
11、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行政执法工作。以涉及公共安全、消费安全、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等领域和行业的经济违法行为为重点,严厉查处危害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案要案。对于情节轻微、没有危害后果的行为,要立足促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加强预警和行政指导,促进合法经营;对于情节较重的违法行为,也要分清原因,区别对待;依法进行的罚款,一般按裁量区间下限执行。深入落实行政指导五项制度,以重要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突出问题约见为主要内容,加强事前引导、事中规范、事后巩固,降低行政成本,促进社会和谐。严格控制涉企检查,坚决杜绝多层次、多部门的重复检查;严格强制措施备案编号管理,坚决杜绝随意查封、扣押等行为;完善“统一掌控制”,加强对重大、疑难、敏感案件或涉及特殊行业、特殊企业违法行为查处的统一审批立案、统一调度指挥,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继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监督制、案件核审制、大要案件集体研究决定制、案件回访制、案卷评查制、评议考核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普遍推行“说理式办案文书”,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执法检查,一般程序案件回访比例不低于10%,着力对执法行为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规范,确保经核审通过的案件不存在行政诉讼终审败诉,行政复议被撤销、变更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现象,全面提升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化服务,积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格前置审批条件,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一律不得登记。严格按照实现节能降耗、降污减排、资源节约目标的要求,依法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工作。在严把市场准入的同时,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平等准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没有明令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商品,均允许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允许生产经营。加大现代服务业扶持力度,着力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服务、房地产中介、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强做大一批服务业重点企业。把载体建设作为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基石和突破口,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年度责任制,年内培育发展2-3个重点项目,中介服务业企业户数、注册资本、增加值增速保持14%以上。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创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认真落实个体经营业户试营业制度,将受惠群体扩大到退役军人和返乡农民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在各工商所设立咨询窗口,发挥基层私个协会作用,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创业咨询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配合有关部门举办帮扶就业招聘会、洽谈会和再就业培训班。积极规范人才劳务市场,对招聘企业实行申报备案制,对重大招聘活动实行工商监督岗制,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类“黑中介”,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登记管理数据的监测分析,每月向市政府提报一次各类市场主体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为政府实现经济改革目标、制定产业政策等提供决策参考。
13、大力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进一步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在完善首问责任制基础上,实行一对一行政指导制度。对守法经营、不涉及前置审批、无法按时出资或生产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各类企业,依法允许延长出资期限。对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继续实行“绿色通道”、“直通车”服务,直至办结。深入贯彻落实市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32条”意见和上级有关扶持政策,按要求组织开展“十百千大走访活动”,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分门别类制定支持政策。每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都要联系5-10户企业、个体工商户,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继续做好网上年检工作,推广使用电子执照,力争市局“年检网上申报备案制”在我局试点。认真落实好省局《关于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全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积极做好股权出质、出资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登记工作,鼓励股权出质、动产抵押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新的低成本融资担保渠道,解决融资难题。
14、继续深入推进品牌战略。支持企业深化商标广告战略,在重点镇(处)设立品牌指导服务站,深入开展“一所一标”活动,年内全市商标注册申请量增长15%以上。加大推动品牌战略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2012年,力争全市新增驰、著名商标4件以上,努力提高我市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15、加大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2012年,全市要引导新注册农副产品商标30件以上,再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实现由培育规范农村经纪人,向提高农村经纪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能力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农村经纪人600人以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和进退自由的原则,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合同帮农”力度,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重点镇(处)、企业、村庄、农户的合同履约率达到95%以上,“订单农业”二次分配普及率达到20%以上,拥有地理标志、省著名商标的“守重”企业、协会的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使用率达到95%以上。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以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及零配件等农资商品打假为重点,集中开展整治行动和农资质量监测工作,带动农资市场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引导农资经营者建立购销台账、质量追溯、质量承诺、重要农资备案、种子留样备查公告等自律制度,加快推广“农资及食用农产品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建立农资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16、进一步加强协会能力建设。以《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基层协会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夯实基层协会基础。把走访企业、了解状况,向政府反映企业呼声,搭建企业合作平台等,当作今后协会工作的重点,努力当好会员心声的代言人,合法利益的维护人,政策渴望的协调人,行业沟通的经纪人,组织开展扶贫帮困、送法进企业、对口洽谈、人才招聘等活动,扶持帮助企业度过当前遭遇的困难,为抵御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负面影响多做贡献。
三、深入开展消费维权工作,创建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17、进一步强化消费教育引导。紧紧围绕“消费与发展”年主题,以引导消费、拉动内需、活跃市场、促进增长为主线,精心组织开展“3.15”大型宣传、名优企业形象和名优商品服务展示、消费者满意单位评选等活动,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引导提高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强消费教育咨询,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商品比较试验、消费调查、消费课堂、消费体验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识真辨假能力,促进科学、健康、文明消费。
18、进一步强化维权体系建设。突出抓好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三个五”工作运行机制,认真办理好消费者的每一件申诉举报。深入开展“局长在线”、“社会开放日”、“回访消费者”等活动,做大做强12315服务品牌。要建立健全工商机关与相关部门在消费维权方面的协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消费维权整体合力。充分发挥“专家团”、涉农维权站、消费维权联盟、农机投诉站的作用,全面提升消费维权工作水平,以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使消费者敢于消费、放心消费。积极构筑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实施“消费维权披露制度”、公开受理申诉制度、典型案例会审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力度。
19、深入推进“一会两站”建设。年内组织开展两期法律法规及技能培训,重点在提高“一会两站”工作人员维权调解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同地方党委政府、村(居委会)的沟通和联系,使“一会两站”真正上升为政府层面工作,提高维权工作层次和公共服务能力,一会两站建设率100%,作用发挥率80%以上,其中作用发挥示范率10%以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消协分会的各项制度及考核办法,多方筹措办公经费,逐步解决维权经费不足问题。
四、紧紧围绕工商文化建设主题,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和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0、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先导和主旋律,从三月份开始,利用六个月的时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问题,注重从思想根源上找原因,从建立长效机制上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真正做到“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努力实现干部队伍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21、抓住文化建设的核心,着力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根据总局“三定”方案和目前系统内干部职工岗位职责情况,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模式上,努力创造条件,创新培训手段,推行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丰富授课方式,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在坚持实行闭卷考试、开展业务比武等传统检验方式的同时,继续推进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在参训人员中开展问卷调查、开座谈会、抽选“1小时授课教师”等活动,对各岗位教育培训情况进行质量评估,检验教育培训效果。深入落实我局《关于开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活动的实施意见》,每个机关各部门至少申报一项创新性工作,及时汇集和提炼在创新活动中形成的新思路和新成果,指导工作实践,营造特色创新文化氛围。继续抓好中层干部定期演讲、新公务员定向培养等制度的落实。结合专业特点,选拔部分新进公务员到市局机关锻炼,推进干部队伍向专业化、能力化方向稳步迈进。
22、综合运用多种文化载体,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以“爱我工商、干好工商”为主题,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着力解决队伍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局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鼓励干部职工踊跃参与民主监督,使两公开由形式迈向实质。在系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业务岗位、不同模范代表中,开展单项、综合项目的评比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激励、辐射和带动作用。认真组织好“迎国庆”歌咏比赛和系统篮球比赛等活动,丰富干部职工文体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商文化建设、“四型工商”创建,激发干部职工工作活力,形成团结向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文明和谐、争先创优的基层工商文化氛围。继续大力推进心理健康工程,培养阳光心态,塑造干部职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达到全体干部职工之间共同目标的一致性和个体目标的相容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干部职工主动快乐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