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1
从国际贸易这个视角下分析,美国转基因管理宽松的原因也许更加明晰。在宽松的政策下,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得到了其企业充分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了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种植、生产、出口转基因食品第一大国。如果加贴标签会增加转基因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使美国的国际贸易受到负面影响,可见美国作为最大的转基因食品出口国基于成本原因拒绝标识,实为保障本国的既得利益。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安全问题早已成为讨论的焦点,人们对是否对转基因产品加注标签包装更加重视。目前,不同国家持有不同的态度,转基因食品上的标签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反映出的是其贸易利益方面的争议。
2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
欧盟坚持标识转基因产品,严格控制从田间到餐桌中的每个环节,要求确保食品安全可追溯,将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欧盟食品安全局及各成员国政府负责转基因的日常管理,相继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及饲料条例》、《新食品法》及《转基因生物追溯性及标识办法以及含转基因生物物质的食品及饲料产品的追溯性条例》等法规,对转基因产品实施强制性标识,阈值为0.9%,即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0.9%的食品不需标识,高于0.9%的食品必须标识。就转基因食品的审批而言,在欧盟从申报到批准至少需要17个月。欧盟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出于3个方面原因:一是基于欧盟条约中的高标准要求。欧盟条约第95条第3款规定,欧盟执委会在提出一项有关健康、安全、环境以及消费者保护的提案时,应当采取较高的保护标准。如果存在对于人类、动植物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危害,可以应用预防原则。二是欧盟的法规更加尊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质疑。欧盟委员会调查显示,94%的欧洲人希望对转基因产品享有选择的权利,70%不愿意购买转基因产品。受欧盟公众抵制影响,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只能以安全性为由在政策上限制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并加快完善了转基因食品、饲料管理规定,使管理更加严格。三是抵制从美同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欧盟为了抵御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入侵,也在加快提高自身的转基因技术水平。但由于国际上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不均衡,技术差的国家势必会在贸易壁垒上对技术好的国家形成制约。因此,欧盟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法律上规定如果一个技术会引发潜在风险的一方不对其承担证明责任,应由此技术的负责方证明其使用技术的安全。
3中庸式的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
日本转基因产品的立法基于农业和工业中应用重组DNA生物体的框架,其通产省、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和农林水产省共同负责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通产省负责推动生物技术在化学产品、化学药品和化肥生产方面的应用;厚生劳动省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食品添加剂和药品的审批;文部科学省负责试验阶段的重组DNA研究的审批;农林水产省负责重组生物释放到环境中的审批。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的严格程度介于美国与欧盟之间,主要体现在转基因食品是否需要加施标签方面,其在初期时不要求加施标签,后因公众对于加强管理的要求反响强烈,农林水产省于1999年公布了24种以进口玉米和大豆为主要原料的标签加施标准,为保证转基因产品的混合比控制在5%以内,规定实行区别运输系统来区分非转基因生物原料和转基因生物原料,相比欧盟0.9%的转基因要求仍宽松很多。从日本耕种土地数量与人口数量来分析,便可清楚理解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管理尺度把握的原因所在。日本人均耕地面积少,60%左右的农产品来自于进口,进口转基因食品对日本来说意义重大。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食品及饲料进口国,每年进口约1600万t玉米和420万t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管理太严,粮食进口、国内转基因食品发展将会受到限制;管理太松,无法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因此,日本的转基因食品政策基于美国的“可靠科学原则”与欧盟的“预防原则”之间,并寻求一种适当的平衡。
4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及发展探讨
20世纪末,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初步形成。1990年,卫生部出台了《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的加工审批与标识要求进行了规定。此后的10年间,科技部、农业部和环保总局分别出台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对转基因安全性评估、控制措施和方法等事项进行要求,明确了商业化生产的农业生物技术应报请农业部审批等一系列办法。可以说,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有学者称这段时间为准备阶段。21世纪初,我国将转基因安全性管理提升到法律层面。2001年,国务院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我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动进行了规定,建立了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这标志了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开始实施全面管理。此后的10年间,《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十几部法规相继出台实施,明确规定了涉及食品安全的风险检测与评估、许可、记录、标签以及跟踪、召回制度和法律责任等事项。在此期间,转基因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学者称这段时间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成长阶段。近年,我国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因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不断遭到退货、召回或销毁,不但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要求其进口食品不得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且欧美国家甚至要求从我国进口的饲料也是非转基因产品。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和贸易大国,完善我国转基因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但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出于安全(包括对人体的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的考虑,还是民众意愿的反映,也是经济利益的博弈,更是政治力量的较量,必须要统筹考虑。根据我国现有管理法规,结合世界上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促进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工作良好开展。
4.1必须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
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没有批准任何主粮的商业化生产。因此,各监管部门应各负其责加强转基因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进出口转基因作物的检验检疫,防止转基因种子等以邮寄、携带等非法方式进入我国;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种子的登记管理,在农作物新品种登记时必须提供非转基因证明,杜绝转基因种子进入流通市场。应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转基因作物的非法种植,依法对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等作物产品实行按目录强制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高校科研单位应加强对转基因科研试验种植区划管理,严格执行《转基因安全性试验》向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申报制度,避免转基因试验材料的环境释放,将我国转基因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4.2完善转基因安全性评价体系。
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实质等同性原则,1996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咨询会议认为,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依据的安全性评价可以用于评价转基因生物衍生的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国际上普遍接受这一评价方法,一些国家用此方法评价了50多种转基因作物。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依据安全性评价程序的评价体系,即亲本作物的安全食用历史、成分、营养、毒性物质、抗营养素等;供体基因的安全使用历史、基因组合的分子特性和插入到宿主基因组性质和标记基因,考虑基因的水平转移和DNA安全性;基因产物危害性的评估数据,包括毒物学和过敏性等。
4.3提高转基因成分自检筛查能力。
加强研发,不断探索转基因食品的快速筛查技术及装置研究,推广转基因成分筛查快捷检测方法;提高企业转基因安全主体意识,加大转基因检测设备投入,加强自检自控能力建设,对风险较大的大豆、玉米、水稻和棉籽的原料或终端产品采取转基因成分自检筛查措施;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转基因检测和监测的能力与水平,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4.4建立可追溯体系。
参照欧盟标准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可追溯体系,对转基因农产品不论种植或进口、加工或销售每个环节都要求质量安全可追溯。加强原料监管,要求企业对原料供应商实行备案管理,建立原辅料进货及使用记录,建立电子化或纸质化的追溯文件、记录和档案,实现纵横链接的源头可追溯、过程可监控、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追溯体系,真正做到对转基因农作物从种植或进口、流通、加工、标识、销售和溯源的全程管理。
4.5建立并加强区域性、抗逆性品种培育,提高优质种子应用和储备能力。
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2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锦棉种业公司以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根本,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从内部管理入手,成立了财务管理部、企管企划部、生产技术部、加工工程部、质量监督部、销售服务部和种业研究所等六部一所。
二、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一是锦棉种业公司于2004年8月成功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初审,并于2005年7月通过复审;二是锦棉种业公司在原种生产、良种扩繁、棉籽采购、种子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实行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三是制定与质量相关的奖罚措施,增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促进种子质量的全面提高;四是增添种子检验设备10余套,新建种子加工厂地平5000平方米,新建种子库房2000平方米;五是淘汰了2条高耗低效的棉种加工线,新建一条种子加工线;六是新上一套种子抛光打磨机,引进了德国、丹麦等国家2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选种设备,种子加工质量明显提高,加工能力也提高了47%。种子加工质量明显好于往年,表现出“两高三低”的良性效果,即种子合格率高、种子发芽率高,种子加工物耗低、残酸低,破子率低。据统计,2年来加工3.5万吨棉种平均成品合格率提高15%,残酸含量降低0.05%,发芽率提高5%。
三、不断夯实科研基础
1.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一是紧紧围绕“五个一”和“321”工程开展科研工作,努力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增设了牧草室、果蔬室、植保室、栽培室和资源室等研究室;三是强化对研究课题的实施管理。对2项“863”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6项地州级课题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2.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一是与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锦棉种业公司建立了“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奎屯繁育基地”;二是与石河子大学合作,建立了“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验示范基地”;三是与西南农业大学在转基因棉花育种研究上建立初步合作意向;四是与辽棉所在棉花抗病育种、抗逆性育种研究项目上建立合作意向;五是与民营种业在新品系、新品种成果转让方面合作;六是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在国家“863”项目、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和科研资源等方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七是与兵团、师科研部门、区内外、国内外专家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
3.组织精兵强将申报科研课题。一是根据科研发展需要,组建了项目办公室,加大了项目申报力度;二是建立了申报科研课题项目库,新建项目库各类课题16项。其中《北疆杂交棉花育种中心建设》等14个项目已经立项申报。《北疆优质陆地早熟棉花新品种繁育、推广及技术服务》等4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项目。
4.努力打造市场品牌。该公司因势利导确立了锦棉种业公司营销战略;加强疆内外市场调研,详细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大宣传力度。设计了企业CI形象策划书;制作了“播锦牌棉种,创中华第一棉”的音乐动画和系列专题宣传光盘;印制了20万份宣传资料;在12家地区电视台和5家省级刊物宣传产品;召开新品种展示及南北疆客户洽谈会;在南北疆植棉大县广泛开展科技下乡宣传服务活动;召开地方乡镇种子经销商、村长、承包大户参加的新品种展示会;完善营销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广大营销员和经销商的积极性,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市场份额。在新疆设立了地、县、乡三级营销网点260多个,并在南疆及甘肃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营销网络已遍布全疆及甘肃省。
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推广
一、绿色有机蔬菜概述
绿色有机蔬菜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化学药剂(包括农药、化肥、激素和基因工程生物),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蔬菜。因而不会存在有害物质污染,也就相对来说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二、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一)基地的选择。因为绿色有机蔬菜的性质,所以选择合适的种植场所就成为绿色有机蔬菜种植的前提。我们所选择的种植基地必须是没有受到污染的区域,并且最好远离污染源地区。若我们需要把这些常规生活地区转换为绿色蔬菜的种植基地,则需要进行蔬菜转型试栽实验,在经过3年的转换时间以后,若实验合格才能进行绿色有机蔬菜的栽培。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场地与常规生活地区必须设置明显的标记,以示隔离,一般采用河流、山坡和人为隔离带。此外,为了灌溉方便,要求基地尽量就近就有大量干净的水源。在蔬菜种植之前,要对土地进行平整和深翻,从而给绿色有机蔬菜的生长提供保障。(二)种子的选择。绿色有机蔬菜种子尽量选择已获得认证的有机蔬菜种子和种苗,尽量不要使用常规种子,禁止使用转基因种子。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防止病虫害和提高出苗率等。(三)使用合理的栽培和灌溉技术。尽量采取滴灌、地膜覆盖以及多种不同作物套种的技术,合理的轮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使各种植物能充分利用光热,进一步提高产量。灌溉还要选取合适的时间,结合灌溉的天气和土壤状况进行合理灌溉,避免出现积水或蔬菜干枯。(四)科学施肥。绿色有机蔬菜对肥料的要求较高,一般只选用有机肥及专门配制加工的复合有机肥。有机肥料由于肥料的养分含量低,必须要求用量尽量大一点,这样才能保证植物的养分。我们在绿色有机蔬菜种植的时候必须按照施足基肥、及时追肥的规律进行施肥。有条件的种植户可尽量使用生态农业,即自家的蔬菜废料用来喂鸡鸭猪,粪料作为沼气和有机肥的来源。我们在施肥的时候也可使用适当的绿肥用来给蔬菜提供氮素来源,同时施肥应根据蔬菜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节进行施肥,尽量避免阴雨天施肥,以免造成养料的流失和水源的污染。(五)病虫害的防治。绿色有机蔬菜对农药的使用是坚决避免的,我们在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中,尽量使用生物手段除害虫,例如:特殊气味的蔬菜虫害较少,可以适当选择种植;合理的水旱轮作;及时清洁;以及通过趋光灯进行虫类的捕杀,从而实现绿色有机蔬菜的种植。(六)科学的管理。在绿色蔬菜的种植中,更加重要的是科学的管理,无论是在蔬菜种子的选择、培育、灌溉、除草还是采摘过程中,我们都要遵循科学的管理制度,例如:严格使用农具,及时清扫基地,施肥安排和灌溉安排,采摘安排等,因为绿色蔬菜的要求较高,标准也较高,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提高其工作热情和意识。
三、绿色有机蔬菜技术推广与应用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随着绿色有机蔬菜渐渐进入人们生活,引起人们关注,国家各个政策也随之相继出台,但是为了保证这些政策得以实施和绿色有机蔬菜的推广,我们还要加强合作,组织部署措施,应建立针对各个城乡的技术指导队伍,负责政策的落实和技术的推广,通过进行有效的政府宣传,建立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园,初步引起民众的关注;然后通过与菜农的沟通,使他们认识到绿色有机蔬菜种植的市场和前景,同时在种植生产中这些技术指导人员要负责其他部门的协商和沟通,确保菜农的有机蔬菜生产能够进行;同时对所在地绿色有机蔬菜的推广情况及时的调查和回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得以落实。(二)完善相关产业链。我们对于绿色有机蔬菜的种植应该深远考虑,我们在生产中要抓好绿色有机蔬菜农业示范园的建立,继而在后续生产中逐步推进,促进其上游和下游产业链的形成,建立广泛的实体销售和电销渠道,并且可发挥城镇规模化趋势,为附近的城市提供蔬菜供应。同时,在绿色蔬菜种植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公路的建设等,从而保证菜农对于绿色蔬菜种植的信心和热情,同时针对规模化的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可进行广告宣传和品牌意识的灌输,增加该产品的知名度,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起来完备的产业链。同时,由于绿色有机蔬菜绝大多数在城乡地区进行种植,当地人们可与当地旅游业一起,建立“农家乐”、“采摘园”,不但解决了销路问题,而其带来创收,同时为地区打响了知名度。
四、结论
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是需要进行精心耕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同时也需要我们利用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绿色理念实现。而且在食品安全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也必须加大对绿色有机蔬菜的推广和培养。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不仅仅可以使一大批菜农利用这个技术从而富裕起来,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安全绿色的口粮,因此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付春梅,范小振,张翠华.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选址初探[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2):102-103.
[2]娄培华.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与管理技术[J].才智,2011,11(20):69-72.
[3]关松涛.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12):47-52.
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说到养生,人们自然想到了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比如转基因、农药残留、食品保鲜等,特别是苏丹红、三聚氰胺、海南毒豇豆、蛋白精、毒豆芽、毒韭菜、镉大米、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后,相关部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到了的议事日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尤为重要,关系着政策能否得到很好地落实,关系着人们能否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放心粮食、放心水果,更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1基层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通过对辛集市农牧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务局等涉农部门的走访,随机调查了12家蔬菜种植户、15家果品种植户、14家养殖户和5家养鱼户,同时与部分乡、村干部进行了访谈。
1.1农产品质量监测尚未全覆盖。该市只把重点蔬菜基地和规模市场上的外来蔬菜纳入了抽检范围,启动了农药残留定量检测。每月只对大型奶站的抗生素、三聚氰胺及皮革水解蛋白含量进行抽检,对规模化养猪场、生猪定点屠宰场及外运生猪进行瘦肉精和莱克多巴胺进行速测。只对重点果园定期进行农残检测,对果品规模市场、重点龙头企业、大型冷库及市区的重点超市进行监管,而对规模较小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尚未纳入监测范围。
1.2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亟待加强。相关部门虽已组建了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农产品质检中心等机构,但制度建设不完善,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力度还不够,没有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1.3生产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小规模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剧毒农药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按照标准管理各个生产环节,只追求高产量,不讲求高质量,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监管经费投入不足,监测设备购置不足,远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致使一些必需的检测项目不能正常开展,检测效果大打折扣。
2.2农产品农残检测设备技术应用含量高,在设备维护、运行和正确使用上缺乏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检测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3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职机构,更没有资质认证,没有权威性。
2.4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多数农户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去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从调查问卷看,多数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时间和内容不了解,对农药残留包括哪些内容辨别不全,对5种禁用的高剧毒农药说不准确。
2.5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超市因自检设备投资较大,普遍配备较少,不能按照市场准入的要求做到自检。
3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要在基层源头上抓起,不遗漏每个监管环节。
3.1把好源头控制关。加大农业综合执法监督力度,严禁国家规定的高毒农药、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禁用品在市场上出现和使用。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日常监管、专项抽查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办法,对制售假冒伪劣、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露头就打,坚决取缔,始终保持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高压态势。
3.2落实好标准化生产。根治“餐桌污染”要从生产这个重要环节抓起,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帮助农民群众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要领,改变他们传统的种养习惯。各生产环节要详细记录投入品的购进渠道、品种、品牌、使用时间和数量,建立和完善投入品使用档案。继续强化农产品编码管理制度,使每一批次的农产品都能追溯到户,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3加强检验检测。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检测设施的作用,加强相互协作和资源共享。另外,市政府应拿出专项经费,购置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充实到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进一步提高检测频率和密度,使检测检验逐步达到全覆盖,杜绝超标和不安全农产品的出现。
3.4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农业、林业、畜牧、水务等部门,要采取科技下乡、电视讲座、现场咨询、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开通技术热线等形式,开展农产品宣传培训活动,做到“电视上能看到,广播里能听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能见到,各责任主体都知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基地等通过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零散种养户纳入到标准化生产经营中,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5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技术进步又与一个国家的农业研发政策和投资紧密相连。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各个国家的公共研究计划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全球农业技术进步的第一波:“绿色革命”。农业技术作为免费的公共产品,以便于低收入国家的贫困农民自由获取。近30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公共研发总支出大幅下降,农业研发集中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研发资金总体不足,难以获得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专利技术与农业保护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农业研发的集结地已经从公共部门转向了跨国公司。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从传统的育种理论转向分子理论,跨国公司正领导着农业技术发展的第二波:“基因革命”,由此带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的逐渐扩大。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渐提高了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参与程度不断加强。跨国公司不仅通过股权方式的直接投资与非股权方式的订单农业生产、提供投入品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的传播,而且通过直接参与东道国的农业创新系统激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创新。
一、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停滞的原因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可能更需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来促进农业生产,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技术进步存在一些固有的障碍。
(一)缺乏适当的替代技术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充足、资本稀缺、生产规模狭小、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现代生产技术知识有限。跨国公司要把现代部门的生产技术转移到传统部门中去存在很大的“不适宜性”。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一般是适合大规模农场生产的大型、昂贵、节省劳动的技术,而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发展如拖拉机、动力耕种机、收割机、水泵等技术简单、费用低廉、不发生劳动替代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技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技术变革都涉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或在应用它们时要求高级的技术或知识,或引进的费用特别昂贵。例如,用改变种子品种或播种期的办法来提高作物单产就是这种技术。
(二)农业技术信息传播障碍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普通受教育程度就比较低。而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者更集中于农民。这就给农民接受新技术带来直接的障碍。除此之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一,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多数农业人口位于遥远和闭塞的地区。乡村基础设施不发达,特别是公路与铁路的数量与质量不足。其二,农民的极度贫穷是传播有关新农业技术信息的主要障碍。由于农民负担不起获取较好技术的交通费用,因此他们未能采用较好的技术。在发达国家,农民从官方和私人两种渠道获得技术指导。可以利用来自政府顾问方面的咨询服务(通常是免费的),也可以利用来自现代农业中商业性投入供给者方面的咨询服务。在发展中国家,可利用的农业咨询服务要少得多。农民咨询的第二个来源为私人部门,私人部门的咨询是和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把销售业务和咨询扩展到传统农业部门面临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传统部门对现入的最初需求难免是小量的,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相应较高。到遥远地区为农民提供服务所遇到费用问题和交通困难,使私人企业和政府部门一样地望而怯步。
(三)不能承担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农民没有采用新技术除了缺乏信息,没有看到采用新技术的利益,还有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和费用限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包括由于缺乏经验而可能犯错误的费用。传统技术生产率低,边际错误也很低,重复熟练的技术比采用新的不熟练技术可能少犯错误。此外从事农业商品生产的农民还面临农产品销售风险。他们仅为自己的生存从事农业生产,另一些人是部分为自己的生存生产,部分为市场生产。他们中的大部分是贫穷的,负担不起不必要的风险。农民不是西方的企业家,不愿也不能为农业新技术承担风险。
(四)农村信贷市场的缺陷即使有部分农民看到了农业新技术的潜在利益,愿意承担采用新技术的风险,也会面临资金缺乏、贷款困难。农民本身的贫穷收入状况使信贷机构不愿对农民放贷,而金融机构对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实际风险错误估计也使得对小农的信贷价格偏高。发放给小农的小额贷款其手续费占贷款金额的比例必定高于大批量贷款。因此,传统部门的小农或被银行拒绝发放贷款,或要他们对贷款承担难以接受的条件。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渠道是当地的私人货币借贷者,私人货币借贷者的手续费用可能低一些,但私人借贷包含垄断因素,借款利率高。这些资本市场的缺陷限制了传统部门农民的资本来源,提高了农业资本的价格。
二、跨国公司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从实践上来看,参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促进东道国农业技术进步。跨国公司转让先进农业技术的途径主要有四种:外国直接投资(FDI)、订单农业、提供农业投入品、参与东道国农业创新系统。
(一)跨国公司通过农业FDI转让技术跨国公司利用它们技术上的所有权优势通过FDI参与农业生产,引入了一系列增加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硬技术和软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新的可替代技术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直接生产必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降低了当地农民获取信息的交通成本。此外,通过示范效应和培训使当地农民克服了技术知识的认识障碍,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在亚洲,外国投资的一些农业项目效率更高,种类更新,技术和设备更先进,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例如,中国的外国投资农业生产项目引进了10万种动物和植物胚质资源,及大量的先进的和实际的技术。重大的技术包括:塑料地膜技术、旱稻种植技术,农业遥感技术、麦秆氨化技术、新鲜水果和蔬菜加工技术。在越南,糖生产、蔬菜和水果种植与加工、重新造林等方面的外国投资项目带来了重要的技术转让,包括引入许多高产量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二)跨国公司通过订单农业转让技术农业价值链下游阶段的跨国公司如食品加工企业,零售业跨国公司通过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当地农民签订合同确保农业投入品的供应,形成订单农业。为了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农业跨国公司通常给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援助、种子、化肥,还有其他带有技术和诀窍。另外,跨国公司还提供高效的扩展服务。为了引导当地农民生产高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度农产品并增加收入,跨国公司就会帮助当地参与订单农业计划的农民克服技术障碍。参与跨国公司的订单农业的签约农民也由于跨国公司间接的担保作用,更易于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农村信贷市场的不足。比如,百事可乐公司给它的订单农业签约农民免费提供了许多农用设施和杂交种子、小植株和农产品加工诀窍。百事可乐公司在印度卡德伯里有一支收割和扩展服务队为潜在的和现有的供应商在种植、收割、质量控制和作物移植后的照料方面提供培训。在几内亚,Olam公司(新加坡)为农民提供所有投入品,包括取得环保认证的除草剂、作物保护化工品、肥料和喷雾剂,并由公司的附属机构经营进行农业育种的模范农场。通过跨国公司参与订单农业向东道国转让技术,粮食加工和贸易的跨国公司能引导生产率的提高和增加产量。有时这种作用非常巨大。例如,1989年跨国公司进入印度之前,印度的Punjab国有公司土豆产量是每公顷16吨。到1999年,外国加工附属机构的供应商土豆产量是每公顷52吨。类似地,印度北部外国跨国公司参与订单农业经营的一个案例研究表明,订单农业的签约农民种植土豆的产量比没签约农民的产量高出64%。[3,4]但是,大型跨国公司通过订单农业转让技术更多发生在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品种生产中,较小发生在传统的粮食作物生产中。
(三)外国种子公司转让的技术跨国公司在带给当地农民体现在种子、农用化工产品(化肥和杀虫剂)和农用机械等有用的技术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种子产业因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国外经营而创立,当地种子生产企业也由此而诞生。[6]例如,在乌干达,14个大的种子企业拥有当地的附属机构,其中孟山都(Mon-santo美国)公司从事的杂交玉米种子贸易,对当地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山都公司供应的所有玉米种子都是可再植的,但是也有些跨国公司提供的种子不能再植。这就意味着农民必须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增加了当地农民对跨国公司提供投入品的依赖性。跨国公司对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农民面临的问题,但它们的作用潜力远还没有实现。因为大多数基因食品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方面目前尚无法完全界定清楚,在全球范围还存在许多争议。2008年,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达到1•25亿公顷,占据了全球的主要份额。[6]只有六个发展中国家即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巴拉圭和南非,种植了100万公顷以上的转基因作物,只有三个非洲国家曾经种植过这类作物。
(四)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的农业创新系统跨国公司在温带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必须进行适应性研究才能转让并应用于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另外,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附属机构有时会引导发展中国家特定地区的作物、土壤和水研究,开发出可持续发展的和适应性好的农业生产系统。发展中国家农业创新系统的组织构成是多元化的,参与者包括公共研究机构、私有企业(国内或国外)、个体农民、各种政府机构和管理机构。当它们从事当地农业生产的研发活动时,跨国公司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并以多种方式影响这个系统的效率和绩效。第一,跨国公司的研发支出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研发活动。在拉美国家,有些国际种子和农用化工产品的生产商如巴夫斯(BASF德国),杜邦(Dupont),孟山都(Monsanto美国),诺华(No-vartis瑞士),先锋(Pioneer日本)和先进达(Syn-genta瑞士)等公司,积极引导农业研发活动,奇奎塔(Chiquita美国),地扪(DeMlonte菲律宾)和都乐(Dole)等跨国公司也是如此。[8]在中国,先进达公司建立了四个种子研究和示范基地和一个作物保护技术中心,2008年在北京建立了第六个全球研发中心。第二,跨国公司参与农业研发活动增加了经济部门革新系统中私有企业部门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农业革新系统的一个共同弱点是缺乏创新性企业。比如,在拉美国家,公共部门承担了绝大部分农业研发活动,大多数国内私有企业把它们的研发活动外包给政府机构或大学,或者从国外进口农业技术。外国投资者跨国公司的进入对农业的企业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和巴西)与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第三,跨国公司的参与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和知识外溢的渠道,并为当地企业与全球创新系统建立了联系。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研究机构面临制度约束,抑制了它们的效率和吸引资金的能力。这些公共研究机构能够从跨国公司的知识外溢中获益,并通过引入合适的商业化的研发活动来激活它们未被充分利用的革新潜力。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之间就可以发展出几种国际公私合作方式。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适当政策对培养这种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多样化的农业创新系统中,农业扩展服务和私有企业(国内和国外)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相关下游生产活动中识别市场机会,并帮助他们与专业知识与投入品提供商建立联系以便抓住市场机会。跨国公司通过把当地农民和其他农业实体同跨国公司的全球知识网络建立联系,跨国公司的当地附属机构通过这种联系把农业生产的新技术转让给参与进来的当地农民。这种全球知识网络联系成为传统农业扩展服务传递农业技术的重要补充。瑞士先进达公司在中国山东寿光建立重要的蔬菜生产和出口基地正是如此。不管跨国公司是否参与当地农业生产与革新,东道国的制度和政策能够影响技术转让的程度和农业革新系统的效率。从国际上来看,农业研发集体行动方式的改进和联合机构的投资增加十分关键。政策制定者也必须决定怎样最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来领导和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具备入门级技术能力的东道国国内农业实体更容易从技术转让和知识外溢中受益。农民可以通过订单农业受益,公共研究机构通过合作研究受益。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挑战是怎样为公私合作创造激励以促使公共部门利用跨国公司开发的技术来克服贫困农民的问题,尤其是种植非经济作物农民的问题。
三、跨国公司传播农业技术的限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跨国公司主导了农业技术革命第二波:“基因革命”,并通过参与农业国际生产来转让和传播农业先进技术。包括种子公司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公司的多种类型跨国公司的参与,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克服农业技术进步的障碍。但是,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基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的限制。
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6
从大背景上看,有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即有强烈的社会愿望。当初日本战后大工业迅速崛起,农业生产普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普通市民对这种化学农业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产生了不信任感或质疑,这个背景是与中国相同的。但不同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日本的农民拥有土地完全产权,是可以传给子孙的,但中国是国有土地,农民只有使用权,这会导致两国人民对土地的感情不一样;再就是日本贫富差距不大,是全球最小的,但中国不一样。
大地守护协会所推行的生态农业模式,与工业化农业模式有何本质区别?
大地守护协会所推行的生态农业,本质上是对传统农业或者二战结束后发展起来的大工业化农业是一种革命,比如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我们不使用化肥农药,而是采用生物灭虫法和自然堆肥法等,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技术开发;再就是物流革命,以前农产品都需要超市、商场前往采购,但我们是反过来送货到家;第三个方面,则是消费者意识方面的革命,以往消费者只注重蔬菜的外表整洁、漂亮,不接受有虫眼的蔬菜、长得难看的蔬菜等,但我们的生态农业模式,是要传导给消费者:不要以貌取菜,而是要更注重口味与安全性。如果消费者总觉得干净、好看的蔬菜才是好的,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吃不到健康的蔬菜。
在这些革命中,最最重要的,还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人际互信关系的重构。当然也是最难的一点。比如农产品生产受季节、异常气候等影响较大,万一发生洪水、台风等灾害天气,未能保证及时为订户送出蔬果,订户能为之达成谅解。人的欲求是无止境的,一味去迎合消费者,只会失败,而让消费者真实了解农业生产者生产状况,他们就容易达成互信。
协会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推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呢?
首先在生产环节,我们有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对每一垄蔬菜的生产,从育苗、施肥、灭虫等,都有详细记录。每个消费者可以方便查到。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消费者交流活动,让他们去生产者基地参观、考察,彼此了解。
对于大地协会而言,共有17万多相对固定订户,如何组织这些消费者交流活动?对方参与积极吗?对中国消费者而言,这个经验是否可行?
事实上,不可能组织所有的消费者来参与体验活动。我们每次都只能通过抽签的形式,来决定一部分消费者可以到现场参观、访问。通常在日本,这样的活动非常受欢迎,我们也会提前做一些准备。比如消费者携家带口去蔬菜生产基地参观,一来可以亲密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有益,二来也能获得一些小小实际利益,比如一些采摘,生产者会以礼物的形式赠送,或以比较低的优惠价格买到等。如果将这些好处告诉给中国消费者,相信他们也会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活动中,就能渐渐培养出一种彼此信任关系。
守护大地协会在重构生产者与消费者互信关系中,有无可借鉴的经验供分享?
在协会刚创立7-8年左右,原本有一家签约农户,他家的蔬菜种得非常好,经常供不应求。然而,这家农户经常指责附近邻居家的菜地,认为人家种得很差。这种声音反映到大地协会后,协会马上召开生产者、消费者大会,在会上直接劝退这家诽谤邻居的农民从协会退出。因为这与大地协会所追求或倡导的理念不合,我们希望建立的是一种彼此信任、友爱的关系,而不是一味指责。如果你的菜种得好,你可以去指导邻居,分享经验,而非打击对方。这件事对大地影响非常大,前后有400多名大会消费者会员退会,但我们依然坚持。至今,在大地协会的一条原则中,就有“不讲别人坏话”这一条。
守护大地协会在日本经营的蔬菜价格如何?受消费者欢迎吗?
在日本,生态农产品的价格与普通蔬菜差别不是太大,平均高出1-2成,最多2-3成,对具有环境理念或对大地所倡导生态农业理念认同的消费者,购买起来并不是太费力。我们现在每年大约有360亿日元的经营额,其中大约30%-40%的收入,会返还给种植农户;60%左右用于中间宅配物流环节和公司人员管理费、人力成本费,最后每年约有纯利润2%-3%左右,这部分纯利润不分红,而是投入到下一轮扩张长大的事业中。
对中国目前涌现的各种有机农业,价格动辄是普通蔬菜的十几倍到几十倍,怎么看?有机的、安全的蔬菜,一定要是一种奢侈品吗?
对照日本经验,在中国真正推广这种生产者与消费者互信的生态农业,未来农产品价格应该会适当下降。目前的产品定价,是不符合有机农夫所实际付出的劳动努力的。此外,在日本,普通农户家里都有大中型冰柜,都可以自动拥有蔬菜宅配所需要的冷链运输设备,而中国农户目前做不到,所以在中间物流成本方面,会显得较高,未来这一部分应该有所下降。
大地模式非常注重对土地肥力的保育,注意养土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实验,却采用了以大棚种植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否符合其生态、环保理念?
无论是开放式种植,还是大棚种植,在大地看来都是可行的。因为大棚,更适合于叶菜类种植,方便管理,而净菜、果菜和谷物,则更适合开放式露天模式生产。我们所倡导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严禁使用除草剂、化学农药、国家明令已禁农药、以及不使用化肥、不采用转基因种子及种苗等。这一系列标准都非常严格。
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如何平衡自己的社会理念与商业利益?
作为一家纯粹的社会组织,通常有强烈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与动机,但往往却没有自己的资金,在改变社会的行动能力方面显得较弱;但作为纯粹上市公司,也往往容易金本位,以赚钱多少为唯一标准,不会或很少顾及社会改良理念。我们作为社会企业,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既保持着原先作为社会组织的远大理念,同时经济上通过提供服务获取资金,让自己有了更强的行动力量。我们这样的企业,即使挣到了钱,与股东也并无关系。
如果您自己评价自己,是愿意自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呢,还是一个做商业的公益人物?
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看,我先是社会活动家,后来发展成为了企业家。现在我认为企业家对社会推动的力量更大,我自己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告诉大家:做企业家,是可以做到既能挣钱,又不污染、破坏环境的。我更愿意自己是一个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