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汇报范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阜新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391X
国内刊号:21-1412/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课程设计汇报范文2
辽金文化研究
(113)辽金元时期沈阳城建变迁考 张国庆
(119)金代奚人的政治地位 苑金铭
经济与管理
(123)中国能源消费收入弹性再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田涛
(126)金融发展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鲁婷 王慧敏 韩家彬
(129)技术进步对辽宁省建筑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葛晶
(132)低碳经济下出口贸易结构探析 杨肃志 徐铭营 黄粤
(137)企业物流外包问题分析 宋尚昆
(140)货币的名目价值和实际价值辨析 张广现
(143)农村混合型消费者的行为驱动研究——基于山东地区 万君 马晓燕
(146)cdm项目的社会评估及其范式 肖静 董巍
(149)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博弈分析 王瑞华 孙珩
(154)中国煤炭企业税收筹划 王甲山 包仁杰 刘瑞姝
(157)股东与经营者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博弈 毕淼
(160)医患纠纷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机制 葛沛麟 王晓蕾
(165)基于is-lm模型的宏观经济政策β-k之谜及其解释 许晓军 袁辉 宁凯
(170)温泉旅游产业带动阜新经济转型 刘彦鸿
(174)旅游产业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周薇薇 胡晓峰 曹俊华
(177)兴城泳装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温廷新 马龙梅 唐小龙
(180)泉州民营鞋企文化特点及建设模型 李震 林丽莹
(184)项目管理的协调 崔宝霞
(187)物业费的测算及管理 刘莉
语言文学
(191)日语词汇性与语法性复合动词的差异 柳小花
(194)思者道说存在——《艺术美学论》书评 王鹏
教育学
(198)高校科研产出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姜金秋 胡咏梅
(203)应用型高校工科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及发展 万智萍 陶强 王凤 任志健
(208)高校共青团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张慧春 张二军 盛桂颖
(213)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模式构建 寇玉生 王永萍 惠国辉
(216)励志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张志勇 于淼
课程设计汇报范文3
1、教学时间短。
实验发现青少年注意力集中的有限时间在10min左右,成年人注意力集中的有限时间虽然比青少年长,但依然不超过20min。所以一段长达45min或者更长的教学视频,肯定会造成学习者认知负荷过重,精神疲劳、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而微课的时间一般都限制在了3-10min,在这段时间里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保持高度注意力,学习效率自然会事半功倍。
2、教学内容短小而精悍。
微课内容单一,目标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讲解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把课程出现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片段化视频,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并配以辅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碎片化学习,只学主要的,一次学一点,有针对性的学,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避免了满堂灌式面面俱到的学习,也弥补了课堂当中无法针对知识点或技能进行深化讲解的缺陷,使学习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3、资源文件小。
微视频及配套的辅助资源容量小,资源总体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便于教师在线观看和研究。也有利于学习者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进行移动学习。
二、微课在《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微课,高郊完成《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微课视频及学生参与微课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0min,基于微课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设计过程如下。
1、微课的制作。
(1)微课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min,使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的少量时间进行学习,从而有郊克服长时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惫感。(2)微课内容要与所讲的知识点紧密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应分布在不同微课中,且越细越好,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3)微课的难度要适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微课最后要说明的问题,不要太多,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但解决方案要有多种;难度要适中,不要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太简单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太难的问题会使大部分同学产生畏惧感,进而影晌同学们的参与程度。
2、围绕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微课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从微课实施的环节来设计,包括分组、讨论、汇报等阶段,微课教学课堂活动各阶段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微课学习过程中。在设计分组时,可以采取就近分组方法,即相邻的3到6个人组成一组,并尽量考虑层次均匀搭配。对微课教学中小组讨论的设计要点是:就微课中提出的观点进行探讨时,讨论的时间要合适,小组讨论的时间一般为3到6min,因为有些小组会迅速得出讨论结果,而有些小组则很长时间得不出结果,这会使他们失去耐心、产生挫败感;且讨论时间过长,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汇报阶段,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汇报讨论结果,也可教师指定小组进行汇报,具体要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况,决定汇报形式。若是争议很大的问题,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进行汇报;容易的问题,则可由教师指定汇报的小组。但千万不要总是采取辩论的形式汇报,这可能使参与意愿不高的同学永远置于学习之外。感觉讨论与自己无关,而不参与讨论过程。
3、坚持在每周利用微课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一次教学活动。
刚开始,可能有部分同学参与意愿不强,这时一定要多鼓励。实验表明,比起仅仅通过讲、听和看,通过课堂讨论获取知识会更容易、信息量也更大。加入课堂讨论设计的课堂,将更有活力和激情,学习的效率也更高,坚持一段时间定会有意外收获。
三、结束语
课程设计汇报范文4
1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开展讨论式教学环境工程是一门涉及化工、信息、生物、自动化、经济、土木等多学科的交叉专业。如废水处理工程或烟气脱硫工程项目,既包括工艺设计、土建设计、设备设计、技术经济分析、工程安装与调试,还涵盖了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因此,专业课程门数较多,导致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受到一定限制。工程类课程的理论课时数一般控制在48学时之内。
要想在规定学时数内,讲清楚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吃透各个知识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同于初、中等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课程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教师对全部理论知识进行介绍,而更多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到对难点的点拨,对重点的深入分析,对新型技术的介绍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项目,并以其为主线,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组织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讨论课的兴趣,并提高其积极性,可适当提高讨论课占平时成绩的权重。如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课堂讨论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3~1/2,以某实际化工废水处理项目为背景,对其处理工艺及其相关设备选型展开讨论,处理工艺涵盖了废水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的几乎全部内容,学生在讨论课前必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独立准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汇报人为现场抽签决定,汇报人成绩决定所在分组其余组员的成绩,因此每一成员必须认真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同时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所设计的工艺和选定的设备进行点评,指出优势和不足之处;课堂讨论结束后,并带领学生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知晓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所在。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普遍反映4~6节课的讨论式教学甚至要比一学期所学的都要多。
2聘请校外高级工程师参与教学,积累工程经验工程经验是实际工程问题赖以解决的重要保障,经验丰富与否更是决定了环境工程项目的成败。自2003年起,各大招聘会上,大部分企业的招聘栏上明确注明要求2a及以上工作经验。而近年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条件上也开始有此要求。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介绍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遇到的问题及多年工程实践的心得体会等,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课堂理论教学中难以学到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聘请长期从事废气治理及设备研发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讲授4~6学时的课程,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详细介绍不同废气的治理技术和工艺及其注意事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等,课程结束后多数学生就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想法展开交流。学生就业后均认为校外高级工程师授课收获颇多。
3现场授课,推进理论知识实体化在工程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工艺流程、设备、构筑物内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没有见过实物,学生只能凭空去想象。依托现有的专业实习基地,将这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迁到相应的工程项目现场,从整体到细节,边带学生参观边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看过实体工程后,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得多。如讲解噪声测量部分内容时,将课堂挪到室外,学生实际操作声级计对指定区域的噪声进行测量,并结合噪声衰减内容,分析不同屏蔽物的噪声衰减情况,通过现场实测,学生对各个噪声源的噪声分贝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氧化沟工艺,将学生带到市政污水处理厂,对该工艺进行现场介绍,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重视制图训练,提高工程素养制图是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能识图,还要能熟练的制图。为了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有AutoCAD工程制图的课程。
然而,或许是因为单独设置了这门课程,后续工程类课程授课过程中减少了对这项技能的训练,平时专业课鲜有制图作业。由于实际工程项目中采用AutoCAD制图,因此,课程设计中,多以此为制图手段,而这恰恰被部分投机取巧的学生加以利用,将他人的图纸复制过来,稍加修改,就作为自己的图纸。而且AutoCAD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授课重点在于基本作图技能,不可能对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各类实际工程项目的工艺和构筑物进行详细介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需要在各工程类课程授课过程中对这一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手工绘制各种构筑物的三视图,将制图训练作为日常作业的一部分,通过制图训练,学生的制图技能得以有效提高。
5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推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设计的一次尝试。没有实际工程项目作支撑的课程设计,其实际成效较低,学生的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依托专业实习基地平台,将实习基地和教师的工程项目结合起来形成课程设计题库,学生随机抽取设计题目,以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及选题的多样性,确保学生的设计题目不一样。
按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标准,规范课程设计内容,如某印染废水处理课程设计,必须包括全套计算说明书、平面布置图和工艺流程图等全套图纸,营造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氛围。学生可5~6人一组,设计完成后,带领学生到相应的工程现场,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项目进行对比,找出理论和实际的差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与现场工程师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最后要求各组以ppt的形式对完成的作品进行汇报和答辩,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学生对各组的设计方案都加以认识和了解,有效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结束语
课程设计汇报范文5
关键词:交通工程;交通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79-02
一、引言
北京工业大学自1979年创办交通工程学科以来,始终坚持“工管兼容”的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改革,已初步形成以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和交通仿真四个模块为主的教学体系。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为了培养综合应用人才,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特别针对本科三年级学生在第六学期开设了为期三周的《交通工程课程设计》。该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旨在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巩固学生的理论认知、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多地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较少,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交通工程的认识往往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意义理解不深。近年来,实践环节的比例有所提升,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反,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可能造成学生的懈怠,浪费学生的时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交通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二、《交通工程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定位
目前,国内开设交通工程相关的课程设计的学校很多,大多数主要依托于交通工程学理论课程[1][2],因此实践的内容相对集中。我校目前该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多以研究类课题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因此,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学习过多门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设一门课程设计,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交通工程是以研究交通规律以及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等之间关系为基础的一门交叉学科,侧重于综合应用的工程技术学科。因此,交通工程课程设计的定位应立足于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从整体的高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努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各门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避免相关知识的相互脱节。
三、实践内容制订的原则
课程设计所要完成的内容,是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课程设计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的发展方向,以下几点原则对制订实践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综合性。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应涵盖本专业主要理论课程的重点知识。在体现知识全面的同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应努力通过本环节的教学,得以加深认知。在制订任务要求时,应考虑通过特定环节,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实际问题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善诱学生通过综合措施解决实际的交通诟病。所提交的设计成果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2.系统性。课程设计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要合理系统。在组织安排一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须考虑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联,体现各知识点之间应用的体系关系,摒弃各知识点相互脱节的“孤岛效应”,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体系的认知。
3.真实性。课程设计内容的真实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选取真实的路网、路段、路口,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实际交通现状及需求,并对交通现状进行科学的评价。结合设计任务要求,基于实际调查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交通工程设计。真实的交通工程环境,能帮助学生减少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相互脱节,能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邀请学生代表一同制订课程设计内容、进度安排、考核指标等相关环节,争取学生的全面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以及积极自主探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5.集体性。提出这一原则不仅仅是因为课程设计的学时少内容多,更深的原因是团队合作的精神是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自主分工,协同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
6.连贯性。课程设计内容的制订须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每一届学生设计的内容在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改进,适应本专业的动态演变进程。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课程设计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任务,都与理论课教学不同,而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计又有着不同的行业背景,因此需要针对特定的课程设计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交通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课程设计内容、教学需求、材料准备等方面都是“一手操办”。教师应该努力尝试“权力下放”,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差异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完成课程设计。学生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兴趣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等方面。因此,无论在分组上,还是具体分工上都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适用于各组情况的具体教学方法,对于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学重点可以更侧重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小组,应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
3.综合性。课程设计的教学环境显然比理论课的教学环境丰富,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机地综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在制订教学方法时可以考虑将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综合起来应用。学生尽可能地全程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通过相对完整独立的虚拟项目,在营造与实际工作相近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完成课程设计。
五、教师安排及指导
良好的师资指导力量是保证该课程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由于《交通工程课程设计》涉及面较广,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采取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组织形式。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授作为课程的负责人,与中年教师一同从专业及课程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建设,并一同带领青年教师完成课程设计的具体指导工作。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老教师又起到了对新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了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和发展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有助于实现对该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取分组指导和集中答疑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以分组形式合作完成同一课程设计任务。每组指派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设计工作,确保学生在实践中的安全,及时解决学生的突发问题,帮助学生准备实地调查的仪器设备,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在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末,安排了所有指导老师统一对所有参加学生进行的集中答疑。集中答疑不仅是为了监督和检查学生进展的情况,更重要地是为了了解实际中超越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难点和关键问题,讲解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不足的知识点,起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六、进度安排
科学合理的进度安排可以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首先需依据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以及要求理顺课程设计的环节和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课程设计的进度,努力做到前紧后松,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完成各环节的具体情况,在确保各环节的教学质量前提下,灵活适当调整课程设计的进度。
七、成绩评定
首先,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努力使考核内容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个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思想应给予一定的肯定。可通过分组汇报的形式,每组代表利用多媒体手段向所有指导老师和学生对完成情况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各组所有成员均可回答指导老师或其他学生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做学术汇报的能力。除汇报外,成绩还应从学生的设计成果、主观能动、平时表现等方面做出评定。各位指导教师在分别给出成绩后,还可参考其他组学生的意见,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本文首先对《交通工程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定位、以及实践内容制订的原则进行了讨论,并结合以往交通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对教师安排及指导、进度安排、成绩评定、反馈机制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韩凤春,刘东,翟润平.《交通工程学课程设计》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实践环节,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93-96.
课程设计汇报范文6
红河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站设计、广播电视、数字媒体、广告传媒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从2004年起在总结专科办学经验基础上对本科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构建实践共同体,创建实习场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服务地方教育信息化。
二、指导思想
学院坚持“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不断改善实验教学设备与环境条件的同时,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实验课程设置、实验类型、实验教学评价等;严格按照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要求,开展验证(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创建实习场,使学生与校内外教师结成实践共同体,实行长、短期实习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支持。实现学校教学与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促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培养措施
(一)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指本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我们重点对实验课程设置、实验类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课程设置也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变化,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做了改进,增加部分方向的课程及其实验学分。增加的课程包括《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三维动画设计》《影视》《非线性编辑》《电视专题片创作》等。在2007年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2006-2010指导性专业规范关键思路增加实践课程《教育技术项目实践》(Ⅰ-Ⅲ)共4学分,在3个学期开设;2008和200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技术项目实践》课程学分变为6学分,在4个学期开设。实验学分的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4至2006年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学分47,实践学分12,占专业学分的25.53%;2007年版专业课学分43,实践学分22,占专业学分的51.16%;2008至2009年两个版本中的专业课学分43,实践学分24,占专业学分的55.81%。
实验类型设计方面,我们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把以往的实验划分成验证(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三类。基础型实验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或独立地按照实验项目既定的方法、步骤和实验设备,完成实验全部过程,通常是实验、训练,获得一定的设备操作技能。综合型实验需要学生综合学过的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抑或是多学科的内容,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拟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实验通常在一门课程的几个实验项目之后,安排一次小型综合实验,或在学完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时间较长的大型综合实验。
设计型实验,学生可以自由选题也可由教师拟订题目,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查阅相关资料,拟定或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并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基础。
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在原有的期中、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含实验成绩)三部分以外,增加了课程设计、期末成果展示这两种表现性评价,课程设计是设计型实验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成绩比重上看,实践性考核占期末成绩的50%以上,部分课程达到70%,重点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通常教师会在课程开始之初或是期中考查阶段给出一个相对宏观的课程设计范围和要求,学生在给定的范围内按照要求完成选题、规划、设计等工作。整个设计过程中他们需要把本门课程甚至是其他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该课程设计中;并定期向教师汇报课程设计的阶段性成果、疑难、困惑等,接受教师非持续性的指导;完善课程设计,最终提高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成果展示环节展示的是学生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学习结果,要求他们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并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前要求教师要了解哪些预期目标得到实现,学生生成了哪些问题,结果怎样,学生准备以怎样的形式汇报成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握成果展示的方向。展示过程中师生要总结交流,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其目的是为了交流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激发兴趣,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