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县卫生计生局

全县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1个,其中县直4个,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个,村卫生室431个,民营医院2个,诊所4个,门诊部2个,惠民医院1个。共开放床位数2035张,每千人口床位数3.20张,执业护士980人,每千人口执业护士1.47人,执业医师1008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1.54人,村医506人。我县作为全省第一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抓重点、促难点,抓协作、形合力,着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面助力深化医改,取得了一定成效。5月9日,英山县卫计局局长胡安仁一行34人来我县考察交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医改工作。

一、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保障群众基层首诊

实现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是关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抓卫生项目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医改实施来,共争取县级医院、县卫生监督机构、急救中心建设、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和污水处理系统及周转房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各类卫生建设项目27个,共争取资金2.9亿元,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个,乡镇卫生院12个,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260个。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面貌焕然一新,布局渐趋合理,已形成15分钟就医圈,医疗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二是强化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3年行动计划,聚焦规范诊疗和用药行为,加强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已按要求建设三医监管平台,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实时网上监控,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成功创建3家卫生院为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9个乡镇卫生院为“四化”乡镇卫生院,406个村卫生室为“五化”村卫生室。自去年1月起,对符合条件的到龄离岗乡村医生463人按240元、270元和300元/人/月的标准予以补助,进一步筑牢了全县医疗卫生“网底”。全面推广医疗废物回收集中处置措施,全县17个医疗机构全部设置了医疗废物暂存间和建设完成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辖区内医疗废物和污水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县、乡、村医疗责任险全覆盖。继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12个乡镇卫生院中医国药堂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命名。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促进工作。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执业资格人员45人进编,充实到各单位医疗一线工作。有计划地委托培养28名一批农村紧缺专业全科医生和42名新型乡村医生,毕业后统一调配至基层卫生机构工作。每年到省内医学院校参加招聘会,引进15名以上本地高校毕业生回原籍创业。坚持继续教育制度,突出骨干人才的培养。实施全员轮训和免费进修,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不。每年组织开展巡回授课80余次,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开展专家咨询30余次,提高临床急救处置能力,实施岗位练兵比武2-4次,增长临床操作技能。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奖励性绩效向优秀人才、重点岗位、一线工作人员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工资激励机制。

四是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县卫计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会议强力推进签约服务工作。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参与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并建立专家指导团队14支56人。400家村卫生室开展了签约服务工作,覆盖率100%。截止到10月底,全县签约服务总人数41.5万人,签约服务率69.8%,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74.5%,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74.8%。

二、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县把医疗联合体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县委办印发《**县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选入重点改革项目,并制定改革督察工作计划。县医改办下发《2018年**县深化医改工作要点》,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纳入改革工作要点。在分管县长的带领下,我县组织考察团到安微天长、江苏无锡学习当地组建医共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等先进医改工作经验。县卫计局组织人员到我省枝江、勋西两地学习当地医联体建设先进经验。县政府召开医联体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出台《**县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县卫计局下发《推进**县医疗联合体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县卫计局率先在全市联合县物价、人社、财政等部门印发《关于委托县内医联体各医院增设相关辅助检查收费项目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9大项350多个医疗服务小项目可在当地卫生院计费,在牵头医院实施,并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报销范围。目前,我县以县一医院为龙头的县域内医共体,以县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专科联盟,以县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的妇幼保健专科联盟已组建完成。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医院成立了工作小组,设置了专门的医共体办公室,负责医共体建设及运行相关工作。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

二是加强对上联系。县一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积极争取省梨园医院、市中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和省儿童医院长期对口支援,省新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长期对县一医院开展技术协作支持。县一医院与市中心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肺科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协议书。

三是加强对下支援。县卫计局下发《**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印发关于扶持乡镇卫生院发展的通知》,明确由县级医疗机构对各乡镇卫生院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三家县级医疗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包保乡镇卫生院,同时每年下派拟晋升高级职称的县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实行执业资质县域内通制,鼓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医师到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多点执业。牵头医院组织12支共50人的医疗专家团队每周定期到成员单位医院开展带教和坐诊,成员单位医技人员免费到牵头医院进修培训学习。县级公立医院对上接受上级医院对口支援、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和技术协作关系,对下建立医共体内管理微信群、双向转诊微信群和专科联盟专业交流群等,不断提升全县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患者首诊在基层,合理就医。县医共体运行以来,县级专家团队累计下乡帮扶263人次,查房1300余人次,诊疗门诊病人1600人次,开展手术60余人次,教学讲座35次,上转病人165人次,下转病人67人次,委托检查收费项目CT1102人次,核磁共振221人次,其他项目187人次,患者双向转诊通道得以打通,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诊。

四是探索专科对接。为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合理下沉,9月12日,副县长张丽萍一行到花园镇卫生院调研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县第一人民医院与花园镇卫生院医共体建设,逐步实施实现“六统一”(统一运行模式、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工资、统一后勤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信息管理),为最终建设县域内大医疗集团打好基础。县第一人民医院根据花园镇卫生院的实际需求,选派两名善管理、懂业务的科主任挂职该院任副院长,参与医院的集体决策、运行管理。选派一名护理专业人员任该院血液透析室任护士长,指导协助开展血液透析。花园镇卫生院与县一医院签订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协议书,成立县一医院花园分院,投资300万元改建完成面积达320㎡的全市乡镇卫生院一流的血液透析室投入使用,每周可为36人次患者提供服务,有效缓解了我县血液透析供求严重不足问题。

通过医联体建设,参保城乡居民县域内住院率达86%,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较去年分别提高14%、8%。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达到56.7%,远远超过全国水平,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6%,达到规定要求,城乡居民住院例均费用425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强化三医联动,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建立合理有序的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的叠加作用是关键。

一是发挥医保政策杠杆撬动作用。对同一种病在不同医院实行差别化支付,按医院等级逐级降低住院起付线,报销比例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同时,实施医保基金总额预付和100个单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引导患者合理就诊。出台城乡居民住院双向技术转诊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就诊,转诊审批制度。患者因病就诊应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初诊,依病情、病种等情形逐级转诊,未经转诊审批到上一级医疗机构住院就诊,补偿比例下降10%,下转到基层住院康复治疗的,出院结算不扣除起付线,且在规定补偿比例基础上提高5%。目前,患者在基层就诊首诊率达65%以上。

二是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县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100%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00%实行零差率销售。制定**县补充药物目录和低价药目录,增补了110个品规,对12645种常用低价药进行了精减。探索成立直接挂网药品带量采购工作小组,制定直接挂网药品目录,开展直接挂网药品联合议价统一配送。通过建立和巩固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我县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得到优化和保障,人民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三是持续推进公立综合改革。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县3家县级公立医院都先后都实施综合改革。县卫计局下发《**县公立医院2018年度控费目标任务的通知》,明确控费目标任务,并对改革公立医院的医疗费用控制监测指标进行统计、定期公示监测,将公立医院控费目标实现情况与改革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和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使用的耗材100%实行集中网上采购。医院严格按照改革工作方案要求,100种临床路径管理有效开展,100个单病种付费正式实施,实现电子病历管理和远程会诊,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科室全部实行,医院信息化系统全面改造升级,医疗服务收费智能监管系统正式启用,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不断加强。重新聘任中层干部185人,继续引进和招聘人才36名,自主招聘的编外50名护理人员也正在进行中。民营医院更一步发展。在前期兴办2家民营医院的基础上,又成功引进2家民营医院落户我县,预计年底投入运营。通过各项改革工作全面推进,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医院业务增长、能力提升、职工积极性提高,群众看病方便、社会满意度上升的良好效果。

四、工作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我县在分级诊疗工作中,尽管迈出了第一步,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目前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层人才不足问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短缺,且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低,缺少全科医生,缺乏学科带头人,是制约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主要瓶颈。

二是医保资金困难问题。受健康扶贫医保政策影响,精准扶贫对象报销占资金比例较大,医保资金不堪重负,导致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不敢大胆收治病人,给基层首诊造成了困扰。

三是人员待遇偏低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工作量大,待遇偏低,导致人员引进难、留住难,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不高,给基层首诊带来了困难。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摘要】 医联体是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回顾了医院推进医联体松散型和紧密型两个阶段,阐述了具体推进举措和存在问题。认为医联体应建立紧密型直管制,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此外政府应出台医保、人事、补偿等相关配套政策,最终实现政府、医院、社会、病人多方共赢。

关键词 分级医疗;区域医联体;实践

医疗联合体是由区域医疗中心或三级医院联合二级医院和区域内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联合体,也称医联体。它是当前国家卫生改革高度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北京、上海、武汉、甘肃、福州、天津等地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医联体实践。但何种形式更有效,医院及学术界争论不一。臼2009年以来,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先后进行了松散型和紧密型医联体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首诊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格局。

1 实践

1.1 松散型阶段

2009年6月,在沟通交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医院与崇安区卫生局及下属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制定《医疗服务全面合作实施方案》,签订合作协议,强调医疗支援活动、专家门诊及查房、双向转诊、疑难危重病人会诊、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义诊及健康教育讲座、提供大型检查及特殊检验检查绿色通道等合作内容。同时,实行“专科帮扶,一院一科”。分别对崇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呼吸科、老年病科、心内科、皮肤病、肿瘤科等特色专科建设进行帮扶,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名医难”问题。

5年来,医院共有23个专科的80位专家以及200名医师赴崇安社区轮流坐诊,累计接诊患者41500人次;下社区进行危重疑难病人查房、会诊550人次;开展业务讲座3 14场,累计9 820人次参加;下转患者19 000人次,上转患者43 000人次;免费接收社区来院进修4 534人次。同时,积极响应市属公立医院“健康社区行”活动,在崇安区6个社区义诊47次,服务群众近57 000人次。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上转容易下转难;二是协同机制不畅,大医院对社区医院只有建议权,无法制约或处理社区医院不符合规范的医疗行为;三是未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医院或医生未获得相应利益,影响了医联体的推行效果。

1.2紧密型阶段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自2014年起,医院开始探索和推进紧密型医联体。

1. 2.1 成立医联体理事会 理事会是医联体的最高议事机构,按照市、区政府的统一要求,统筹协调医联体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员培养等重大事项的决策。理事长由核心医院院长、区卫生局局长担任,理事由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医联体运行中出现问题。理事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核心医院内,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

1.2.2 明确成员单位分工 (1)核心医院。负责牵头联合各成员单位,构建分工协作机制;承担医联体理事会及办公室筹建,负责日常运行;制定双向转诊、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人员带教及培训、检查检验绿色通道和远程会诊等工作细则;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科诊疗技术,承担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医联体日常工作例会、工作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汇总等。(2)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某些专科疾病的诊疗,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等,完成医联体理事会规定的相应工作。(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和康复、护理等治疗,完成医联体理事会规定的相应工作。

1.2.3 推行十大运行机制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其原有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资产归属、财政拨款渠道、职工身份等保持不变,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以医联体理事会为框架,通过签订长期协作协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1)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机制。根据功能定位及成员单位业务特点,核心医院推行“2对1”专科帮扶,即医院安排至少2个专科对口帮扶1个基层医院。病区与基层医院专科病房统一管理,通过派遣骨干人员任职等,开展技术协作、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等工作。

(2)建立业务指导机制。根据学科指南或临床路径,制定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逐步实行单病种规范化治疗。核心医院通过定期讲座、查房等,对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和完善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定期下基层医院进行技术指导或兼任学科带头人机制;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协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核心医院、二级医院安排固定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家定期下社区卫生机构开展查房、出诊、带教、会诊等。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在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累计1年以上。建立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到核心医院、二级医院进修及培训机制。

(3)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根据双向转诊临床标准,结合专科会诊意见,建立会、转诊档案。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尽量减轻患者费用负担等原则,制定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双向转诊制度,制定合理、方便、畅通的双向转诊实施细则。医联体内基层医院发现疑难危重病人向上转诊时,优先在核心医院进行检诊和住院。

(4)探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选择两所条件较好的社区医疗中心(江海社区卫生中心、上马墩社区卫生中心),安排科主任或副主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业务主任,负责医疗业务工作。将社区作为医院的延伸点,重病人转至医院治疗,康复和轻病人转至社区治疗,与核心医院开展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试点工作。

(5)建立医院公共卫生支持机制。发挥各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康复技术指导、支持等作用,组织核心医院技术骨干开展社区适宜技术推广,组建“健康讲师团”,定期下社区进行健康教育。

(6)建立新型医保结算方式。医联体内发生在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工作量统一计入核心医院,下转病人参保总费用由医保统一结算给核心医院,核心医院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核算。

(7)建立区域医疗资源统筹机制。统筹使用医疗卫生资源,避免浪费;在统一质控标准的前提下,医联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整合医联体内现有医疗设施,统一组建6个中心,即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基层药物配供中心、全科医师实训评估中心等,实现资源共享。

(8)建立连续健康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与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居民健康管理的连续性。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检查检验门诊预约挂号有效衔接,方便居民就医。

(9)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药物统筹供应机制。根据慢病患者康复治疗用药情况,在基层医院设立药房,方便下转病人配备相关药品,保障药品使用的连续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病人通过二、三级医院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终端,开具常用非基药品。

(10)建立医联体考核评估机制。医联体理事会对各成员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双向转诊、质量管理、专科建设、人才培训等;设立专项基金,重点对社区医院新增工作量进行奖励。

紧密型医联体推行以来,明确了议事机制,建立了内部运行机制,区域病人就诊、双向转诊更便捷。但由于医联体各成员单位隶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有其相对固化的利益导向,在具体推进中尚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2思考

2.1 医联体的托管形式宜采用紧密直管制

医联体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盘活现有区域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医联体根据主体关系一般可分为院办院管、医院“托管”、协议合作、以公益为导向的松散式等4种方式。院办院管为主体医院直接建立分院,法人关系、治理结构明确。后三者内部成员单位一般均为独立法人,根据紧密程度可分为一体型、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在医联体探索过程中,应建立紧密型直管医联体,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等,确保医联体稳妥推进。就医联体推进而言,当务之急是政府出台医保、人事、补偿等相关配套政策,实现政府、医院、社会、病人共赢。

2.2 医联体的持续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从医联体推行实践来看,更重要的是三级医院领导的重视,应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作用,通过分级诊疗合理分流病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顶层设计安排尚不详细,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于不同机构,财政来源不同;区政府有“扔包袱”想法,区卫生局在医联体中定位不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想得到三级医院的技术支持,又不愿放弃已有的财政支持;三级医院内部存在争议,医联体对三级医院发展的近期、远期效益尚不明朗;政府更多的是停留于签约、文件重视等层面,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项层设计。

2.3 医联体的顺利推进需要医保政策支持

由于医联体尚处于试点阶段,政府尚未出台相应医保政策。社区病人上转容易,但回到社区后,社保部门规定的社区人均住院费用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康复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消化此类病人平均费用,这是造成“下转”困难的主要原因。政府规定在社区签约病人每年可报销6 000余元,但实际支付仅为1/3左右,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愿接待太多病人。

参考文献

[1]许栋,王国栋,张明,等,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现状及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 (4):10 -13.

[2] 王朝君,医联体[J].中国卫生,2013( 12):39 - 40.

[3]朱凡,高卫益,马捷,等.新医改背景下瑞金医院卢湾医疗联合体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5):10 -12.

[4]方鹏骞,林振威,陈诗亮,等.医联体联动模式及其核心医院改革前后综合效益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医院,2014,18(7):14 -16.

[5] 郭天康,医联体之甘肃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71- 73.

[6] 黄向东,福州市第一医院探索医联体新路径[J].中国医院院长,2014( 18):30 - 30.

[7] 田 璐,天津某医院实施医联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 (1):72 - 75.

[8]张文燕,医联体跃进[J].中国医院院长,2014(1):50 - 51.

[9] 曾耀莹,石应康.应对构建医联体六挑战[J].中国医院院长,2013( 24):41 -41.

[10]余开焕,马鹏,任俊.信息共享在综合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机构中的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106 -107

[11] 吴韬,周斌,赵列宾,等,从患者就医行为认知看医联体[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551 -552.

通信作者:

易利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 - mail:hp3036@ sina. com

收稿日期:2015 - 01 - 27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中心坚持以服务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的,脚踏实地强化内涵建设,凝心聚力谋求持续发展。2009年以来,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荣誉称号;2012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主任吴秉德获得2010年度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光荣称号。

1 改善诊疗环境,优化服务流程

2005年,中心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1 600万元,占地面积由6亩增至18.2亩,建筑面积由3 000 m2扩大至7 850 m2,绿化面积达3 636 m2。门诊和住院科室舒适整洁,面貌焕然一新;全自动生化仪、B超诊断仪及X光机等主要医疗设备全部更新。2012年,中心积极争创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中医药服务的区域布局,增添了相应的诊疗服务设施,服务区域划分清晰明了;实行“一人一诊室”和“一床一帘”,保护患者隐私,建立“爱心哺乳室”和“无障碍通道”为特殊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药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公开透明,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依托区卫生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居民提供一次性收费服务;在村卫生室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结算系统,农村居民在村卫生室就医,既享受基本药物零差率和诊查费减免惠民政策,又能及时得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偿。

2 转换工作模式,拓展服务内涵

2011年,中心成立家庭医生制服务领导小组,汇编制订了以“实施方案”、“服务规范”和“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庄行镇社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度管理手册》,积极开展家庭医生工作。中心共组建8个全科服务团队,由8名注册全科医师领衔,46名医护人员及乡村医生共同参与,在全区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领衔、团队成员合作、区域划分包干、绩效考核到人”的家庭医生服务新模式。中心先与村(居)委会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作协议,再以自愿为原则,由全科医师与社区居民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给签约居民发放家庭医生服务联系卡,公开家庭医生联系电话,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免费提供门诊预约、双向转诊、出院回访、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老年人健康体检等服务。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工作站服务,每位家庭医生配有一名家庭医生助理(护士),每周半天定期到村卫生室(工作站)提供诊疗服务,每周半天在中心家庭医生工作室为签约居民提供预约健康保健服务,根据居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看图说画知健康”等个性化健康教育服务,形成了“镇有社区中心、村有卫生室、户有家庭医生”的庄行镇医疗服务网格化格局。2012年全镇村(居)实现了家庭医生制服务全覆盖,签约居民13 414人,签约率达36.55%,提供预约服务3 288人次、双向转诊111人次、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随访17 208人次。签约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率达58.40%。

为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中心增设了临终关怀科,开设舒缓疗护服务病区330 m2,病区内设有“谈心室、关怀室、沐浴室”等辅助设施;病房配备空调、电视机等设备。中心6名优秀医护人员经专业培训后走上安宁服务的岗位,采用住院和居家相结合的方法,有17名晚期肿瘤患者接受舒缓疗护服务,4名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有尊严地走到人生终点。

3 整合卫生资源,提升服务能力

2007年起,中心与区中医医院建立了资源纵向整合联合体,由区中医医院派出4名副主任、主任医师每周定期到中心开展查房、带教和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每年安排3~4名职工进修学习,依托区中医医院中医药技术优势,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心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具有浓厚中医文化特色的中医诊疗区;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项目,开展针灸、电针、推拿等12种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治疗腰突症、老年膝骨关节炎等中医服务项目深受居民欢迎。建立了“治未病”工作室,由主任医师坐诊,并在村卫生室建立了两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由区中医医院专家定期开展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以及中草药的种植、使用和推广,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简、验、便、廉的中医药服务;逐步将中医药诊疗技术扩展到慢性病管理和亚健康人群、生殖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务中去。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推广中医拳操锻炼,开展药膳膏方等服务。2012年开展大型中医药咨询活动4次,中医药知识讲座23次,接受咨询1 994人次,自行编制中医药宣传手册5种、中医健康教育处方14种。2011年,中心获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建设单位。

4 关爱老年健康,弘扬传统美德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心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工作作为每年工作的重点,并将便老、助老、惠老服务措施贯彻到“三好一满意”、“争先创优”等活动中。自2008年起,每年为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体检,累计8 000人次;每年春节为社区特困老人开展“送医送药送温暖”活动,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和康复指导;每月定期深入村(居)委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开展健康咨询、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等活动;增设老年护理床位80张,为卧床老年患者提供住院康复服务。与镇民政、老龄中心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协作机制,共同开展老年人健康保健专项服务。2010年联合开展“夕阳更灿烂―老年之家义诊活动”,2011年联合举办“老年人健康知识公益巡回讲座”活动,2012年联合开展“夕阳乐―独居老人结对关爱”活动,2013年联合实施了“贤乐夕阳,健康血压―农村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补助项目”,得到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2012年,中心在上海市卫生系统病人满意度测评中位列同级医疗机构第一。

5 致力文化建设,谋求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心秉承“宁静致远、和谐有为”精神,始终把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凝聚团队精神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予以推进。工会每2年组织开展运动会和野外拓展训练;每年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廉政教育基地学习,每月15日定为党员“干部活动日”,开展党课学习,开展义诊、清洁家园等活动;每年“三八节”举行女性“自强、自尊、自爱”主题活动;每年开展“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先进科室和服务明星评选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中心发展我来讲几句”活动,鼓励每位医务员工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同时自编《庄卫简报》、《中心文化知识汇编》和《享受健康》风采画册,大力宣传中心文化。结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在全体医务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庄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区卫生系统年度绩效考核中,连续8年获一等奖。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在厦门这几年的工作中,医院-社区上下联动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大医院的帮扶和政策支持,自身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门诊量下沉社区,倒逼大医院通过自身管理和能力建设把重心转移到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上。也就是说,通过上下联动,厦门正逐步实现,至少慢慢接近了“强基层”和让大医院回归功能定位的医改宏大目标。

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同样提出,逐步减少三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生多点执业等方式,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然而,医院-社区联动说到底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推行过程中遇到阻力在所难免。厦门如何规划上下联动,遭遇过哪些困难并如何解决,如何建立上下联动长效机制,政策如何有效跟进,目前面临什么瓶颈,都值得探究。从很多意义上来讲,厦门提供的经验都难能可贵。

“院办院管”和“区办区管”

厦门的特殊性在于岛内岛外实行两套完全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岛内两个行政区内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3家三级医院,即所谓的“院办院管”。岛外四个行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隶属于当地区政府,即“区办区管”。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洪丰颖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岛内人口占整个厦门人口的50%以上,为了让群众不再拥挤在3家大医院而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厦门市政府将岛内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建制(仅限于医疗服务部分,公共卫生部分仍由所在区政府承办)移交给3家三级医院。后者对前者实行人、财、物的全权管理。

2011年,国家出台政策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制度,并且只允许使用基本药物。因此,厦门市政府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也划归相关三级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二级法人管理制度,三级医院仅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和院长任命,人事权、财政权不再和医院有关系,而归政府管理。与此同时,厦门岛外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仍采用“区办区管”的管理体制。

“这实际上是一种退步,收支两条线让社区人员不再有工作积极性,基药制度又对社区用药产生很大限制,这直接导致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失去信任。”洪丰颖说,“再加上大医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就医流程改善、就医时间缩短,并开展延时门诊、便民门诊,一系列措施促使患者不断流向大医院,最终造成大医院的‘战时状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可罗雀’。”正是在如此局面和背景下,2012年,厦门开始了慢性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并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院办院管”模式由大医院全权管理变更为二级法人管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以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人事权和财政权,招聘员工要总院审批,审批完了要公示、考试,整个流程下来至少要8个月时间。设备购置、项目费用都要到总院报销。”莲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莲前社区”)主任阮国强对《中国医院院长》说,“社区中心主任就像一个监工,没有一点自,做什么都要到总院审批,效率极低。改变后,社区中心主任变成总院任命的独立法人,对社区中心人、财、物管理拥有完全的自。”

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医联体,这种隶属关系下的紧密联合,为双方合作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尽管岛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但厦门市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还存在一种“交叉互助”机制――承担“院办院管”任务的大医院专家也会去“区办区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坐诊,进行业务指导。这些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三师共管”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专家进社区的“两带一信”

患者之所以宁愿去医院排队也不愿去社区就医,在于好医生集中在大医院。厦门市的做法是,患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仍由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负责,这些专科医生同时承担社区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

2015年初,厦门市政府印发《进一步推进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大医院专科医生到基层服务,推动大医院慢性病普通门诊下移到基层。依托慢性病分诊疗信息化管理平台,由专科医生提供专科化医疗和指导服务。

事实上,早在2013年,厦门便启动了11名专家参与、首先在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的市级医院中医专家进社区试点工作。同时,厦门市卫生计生委还出台《厦门市中医专家基层师带徒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使市级医院中医专家深入基层,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基层中医药人才。今年3月,厦门市卫生计生委首批遴选了19位知名中医药专家与社区中青年中医生签订师带徒协议,4月1日正式开始带教工作。目前,中医专家进社区人员已增加至26名,覆盖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据了解,厦门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慢性病防治知识轮训,推行大医院“名医定时、定点下社区”,岛内3家三级医院首批派出多学科慢性病专家共121名深入社区开展诊疗。

杨叔禹向《中国医院院长》分析,大医院专家进社区会发挥“两带一信”的作用。首先,将大医院适合在社区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带到社区来;其次,通过“师带徒”,将社区医务人员对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和对急危、疑难疾病的识别能力带上去;最后,利用专家的声望与技术,逐渐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从而落实分级诊疗。

在第一医院院长姜杰看来,做好分级诊疗,关键要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对疾病的识别能力。初步的分诊要求全科医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辨别疾病的轻重缓急,一旦出现意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誉将遭到极大破坏。对此,第一医院拟将日急诊量3000多人次的急诊科打造成全科医学科。全科医学科的核定人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5%,建成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社区医生到基地学习、培养、锻炼。第一医院还支持社区医生不定期到医院跟专科医生看门诊、查房,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目前,第一医院共有53名专家下社区,均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每个月下社区约150余人次。第一医院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固定、有序、紧密的对口支援联系关系,定人、定点、定期下社区指导。截止7月31日,专家下社区举办的培训达到32场。另一家三级医院中山医院同样调派专科医生下社区进行周期,目前已派遣25名主治以上的临床、医技医生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每批次为期半年。另外,中山医院还开展了专科对口帮扶,选定5个专科分别与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一轮服务周期2年。

从慢性病管理到家庭签约

在厦门“三师共管”模式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其中的“两师”,在分级诊疗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能力,加强与专科医生分工协作能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也是医院-社区实现“上下联动”的关键。

今年以来,鼓浪屿医院组织健康管理师和全科医生开展地毯式入户调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分片包干进行管理和干预。该院将这些患者按照疾病控制满意情况进行红、黄、绿分级管理。绿标是指血压或血糖近两周比较稳定,患者依从性好,健康管理师每个月不少于4次电话随访和两次血糖、血压监测。黄标是指血压或血糖近两周控制不理想但低于警戒值,健康管理师需要协助患者到全科医生处就诊。红标是指血压或血糖达到警戒值,或伴有明显不适,需要健康管理师至少每周面对面随访一次,在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沟通预约后转诊至专科医生处治疗。

从居民最初的不信任、拒绝态度到目前的欢迎、建立良好关系,鼓浪屿医院医务人员在巨大的转变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尊严的回归与帮助他人的满足。“健康管理师去居民家里,老人们热心地把冰箱里的食物拿出来给她们吃,还留她们在家里吃午饭。”鼓浪屿医院院长张晓良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通过慢性病管理,居民和医务人员建立了一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亲情关系。”

作为厦门市“糖友网”第一个试点单位,莲前社区自2014年1月1日启动“糖友网”项目以来,截至2015年6月30日,已签约管理糖尿病病友1021名。2015年3月13日,莲前社区又在全市率先启动“高友网”项目。在一年多的逐步完善中,莲前社区通过规范慢性病管理流程、设立慢性病管理门诊、注重于教授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加强病情追踪与健康教育等方式,初步实现患者精细化、个体化管理。此外,该社区还加强对中心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理论、技能培训。通过每月数次的慢性病专题讲座、技能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管理水平。

开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服务以团队形式开展,每个服务团队一般为3人以上,由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和中医生组成,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为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民医疗、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截至8月31日,在短短的两个月内,该社区共完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数1500人。目前,厦门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以家庭为单位与社区全科医生签订服务,签约服务费按年收取,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共同分担。为确保有序实施慢性病分级诊疗,在推进全科医生基层契约服务的同时,应针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建立“三师共管、上下联动”的签约服务关系。

“全科医生参与家庭签约后,和患者紧密的契约关系就形成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卫对《中国医院院长》说,“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可以从慢性病患者个人逐步过渡到家庭其他成员。因为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这种家庭签约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扩大服务。”

绩效考核激发新活力

为调动医院和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分级诊疗长效机制,厦门调整了财政补助方式与结构,对公立医疗机构建立与慢性病分级诊疗改革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调整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工作量补助为专项补助。

2014年,厦门市财政局和卫生计生委联合发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额拨款,差额管理”政策。新的薪酬制度维持社区全额拨款单位的性质不变,但实行差额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鼓励社区承接患者,加大绩效工资的激励力度,释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积极性。

目前,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和护士的基本工资处于同一水平,保证13.7万/(人・年),年底进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在1万~4万/(人・年),即根据绩效考核得分,达到80分,绩效收入保证1万元,每多1分,多得1500元,4万元封顶。除此之外,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签约“两病”患者还有额外收入。

2015年4月,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制定了《慢性病分级诊疗绩效管理试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厦门将按有效签约人数,每人每年600元给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经费补助。其中20%(120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开展“三师共管”签约服务相关工作经费,80%(480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三师”的激励补贴。用于“三师”的激励补贴,按健康管理师0.375、全科医生0.375、专科医生0.25的分配系数进行分配。每季度按有效签约人数及季度考核结果预先发放2/3,剩余1/3按绩效考核结果兑现。

姜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为了保证慢性病科室的积极性,第一医院对内分泌糖尿病科、心血管内科进行单独绩效核算。医院还调整了绩效考核机制,医务人员从第一医院分流一位慢性病患者到社区并加入“糖友网”、“高友网”,按照在第一医院诊治一位出院患者的标准予以奖励。同时,对医院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教和出诊的医生给予适当补助,从卫生计生委下拨的分级诊疗专项经费中支付。

鼓浪屿医院则围绕社区慢性病管理进行创新,改革以往过度追求医疗收入的考核体系,试行以慢性病控制满意度作为奖励性绩效发放参考标准。除入户建档补贴之外,还根据慢性病管理考核结果制定管理补贴。

采访中,有医务人员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目前三师共管、两网建设、人员激励的经费都是由财政或公共卫生经费直接补贴,“这种方式能持续多久,谁也心里没底,一旦财政补助减少呢?怎么持续?”孙卫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不是钱数问题,而是支付方式、补助方法、资金管理问题。“分级诊疗实际上可以为财政、医保节约大量资金。现在的确是在花钱,但这只是一个引导,我们想以少量的资金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最后达到省大钱的目的。”孙卫说。

信息化助力“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的关键是实现诊疗、用药、检查检验结果、健康档案等信息在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共享和交换。因此,信息化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厦门分级诊疗纲领性文件《实施方案》也强调要“积极拓展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构建厦门市慢性病三师共管信息管理平台,健全完善慢性病管理系统”。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孙中海介绍,厦门市依托覆盖全市的以“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研发建立了“三师共管”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以慢性病先行、三师共管为核心,结合全市门诊预约统一平台,为患者提供就诊信息与健康档案共享、重复检查检验智能提醒、诊间预约、基于诊间预约的双向转诊、检验(检查)转检服务、区域心电协同、远程会诊、云医疗等多项服务,实现了市、区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提高了准确性和效率。

孙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厦门市区域慢性病分级诊疗平台在设计上整合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接口平台、区域慢性病患者信息交互平台(涵盖医院HIS与EMR交互接口、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系统交互接口)、区域慢性病综合信息协作与管理平台。该平台建成了厦门市区域慢性病的完整数据库,内容涵盖了患者基本信息、专科医生诊疗方案、用药与检查检验,社区全科医生的处理情况及健康管理师的日常随访与跟踪情况。

该平台还具备区域慢性病的全程管理功能,满足了区域慢性病的全程管理需求。具体包括专科医生的确诊与下转,全科医生的接诊、管理与上转,健康管理师的日常维护情况。此外,此平台还满足了患者全方位参与的自我健康管理需求。患者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健康小屋与自我健康信息输入等多种途径参与健康管理的需求,同时还提供了APP、微信及社交网络等各种途径信息的采集。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 商业金融 农村信用社

近年来,消费偏低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难题之一,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最终消费更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如何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运用金融杠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

1996年以来,在积极性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供给能力大幅增长。但农村公共设施的供给能力仍然严重不足,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也是导致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分析其原因,当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比上年增长14.9%,转移性收入增长19.3%,税负下降44.3%,构成了增收的主要动力。遗憾的是,来自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益却增幅甚微,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显然,在这种背景下,要单纯依靠农村自身的积累来增加公共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农村电网、水网及其他基础设施匮乏,不但障碍了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进程,也使相当一部份农民有支付能力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配合财政转移支付措施,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乡村公路主要由农民集资修建,结果因多种原因长期不能建成的局面。认真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真正解决行路难问题。并通过公共投资的增加,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

目前,我国面向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资金运用重点放在了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棉麻系统粗加工企业贷款方面。近年来,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棉购销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大幅下降,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资产也随之明显下降。而与此同时,对农村公共投资、公共服务体系等基本建设的支持严重不足。不但削弱了农业发展银行本身的影响力,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已经变化的形势下,有必要重新界定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和业务范围。逐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领域,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尽可能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医疗流动站,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快小城镇建设。并据此改革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注重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利用商业性金融

加大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资金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经济基础薄弱的我国农业来说更是如此。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鉴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殊性,农民的存款将主要用于生产性经营,可考虑在实名制的前提下,对10000元以下的农民个人储蓄存款免征所得税。在此基础上,发放农业结构调整贷款和农业技术开发贷款。国家可根据各地的生产优势确定不同农产品的鼓励生产区,如南方的优质水稻和热带作物、东北的大豆和玉米、西部的棉花和畜牧养殖、中部的小麦和油菜、东部的海产等。在鼓励生产区内,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的购置提供优惠贷款,促进农产品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发放基础建设和市场建设贷款。我国目前有尚未开发的草山草坡10亿亩,草地37亿亩,宜林地19亿亩,淡水水域1亿亩。而40%的农业劳动力由于缺乏土地这一关键性的劳动要素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降低了农村人均收益。因此,通过发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林业贴息与治沙贷款、水产品养殖贷款等,将它们开发利用起来,对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同时,为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对于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为市场而生产的农业实体,在贷款条件上可给予一定的优惠。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购并和租赁,提供购地贷款,以鼓励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方式的市场化。支持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发放农民就业贷款。在农业内部,对愿意到宜垦地区开展农业垦殖的劳动者发放住房、农具、种子等贷款,吸引剩余劳动力向农业资源开发进军。对雇佣农村劳动力达到一定数量的农场、种植园、养殖场发放优惠生产贷款。对利用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项目提供支持,使农业产生的利益更多地留在农村。对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或就业贡献大的乡镇企业提供农村工业化贷款,对计划在农村开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提供一定的创业贷款。对外出务工需要路费的农民,也可通过扶贫贷款予以支持。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自愿入股、自主经营的合作金融机构,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在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一直稳定在整个农村贷款余额的80%左右。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均存在着经营效率低下、呆帐坏帐高等问题。为此,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方案》,并从2004年开始在浙江等8个省、市进行试点。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已改制为商业银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使这项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尤为重要: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鉴于目前诸多信用社社员入股金额小、约束力弱化,地方政府在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信用社增资扩股的同时,还应宣传引导、吸引一批会管理、能经营、有实力的农民、农村经济联合体、乡镇企业等,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投资,优化社员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信用社内部机构的调整。对职能交叉、重叠的部门,应撤销、精简。对设在同一区域内的多家法人信用社,应合并、重组。减少管理人员、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决策效率。

拓展业务范围。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无疑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尽可能扩大资金来源,增加贷款投放。为了改变目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信贷约束增强的局面,建议将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全部拆放给县联社,用于支农资金的不足部份。建立健全信用社贷款的风险与激励机制。在严格落实新增贷款责任追究制的同时,辅之以有吸引力的奖励政策,鼓励信贷人员主动与农民联系,建立农户动态信用档案,积极推行上门入户现场发放贷款制和小额信用贷款柜台直接办理制,克服信贷人员为减少责任和损失,宁可少放或不放贷款的现象。为进一步壮大农村信用社的实力,在有条件的地方,允许其开展保险、票据贴现等中间业务,增加收入来源。对一些贫困地区的信用社,如果确因经济欠发达,难以有效开展存贷款业务,可考虑退出商业金融领域,改造为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专门从事政策性扶贫开发工作。

强化监管力度。近年来,金融电子化事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在通存通兑、支付清算、外汇交易、调查统计等方面的广泛运用,在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如何在思想道德、内控制度、安全操作等方面构筑稳健经营的基础,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从内部看,信用社应建立一支思想道德水平高、责任心强、敬业爱岗的员工队伍,加强工作人员的权限和密码管理,严禁混岗、代岗或一人多岗,保证应用系统环境的封闭运行,防止一般用户非法闯入,损害资产安全。从外部看,地方政府应运用其强大的监督资源,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严惩相关当事人,形成权威性的震慑力,为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关于卫生人才队伍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组织部通知精神,为了解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的结构、分布情况,进一步搞好卫生系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调动本系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推动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满足我县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需求,我们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一、医疗卫生机构现状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27家,县级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病防治所、牙病防治所等医疗卫生单位10家;乡镇级17所卫生院,其中有4所中心卫生院,13所一般卫生院。  

二、卫生人才现状

县直10家医疗卫生单位共有职工1022人,其中管理人员168人,技术人员745人,工勤109人。本科学历221人,其中第一学历本科仅69人,大专学历300人,其中第一学历专科仅80人,中专学历305人,其中第一学历中专仅76人。执业医师246人,注册护士212人。乡镇17家卫生院共有职工385人,其中管理人员36人,技术人员279人,工勤70人。本科学历8人,其中第一学历本科0人,大专学历80人,其中第一学历专科仅3人,中专学历220人,其中第一学历中专仅68人。执业医师70人,注册护士40人。

三、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011年,为人民医院招聘临床、口腔、影像、中药学等专业本科毕业生13人;为中医院招聘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毕业生1人。 2012年,为中医院招聘中医专业研究生4人、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2人。2013年,为人民医院招聘中医外科学专业研究生1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等专业本科毕业生6人;为中医院招聘医学检验、麻醉学等专业本科毕业生4人;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临床执业医师13人、执业护士14人。2014年,为人民医院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3人;为中医院招聘中医内科等专业研究生2人、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本科毕业生15人、医学影像专业专科毕业生2人;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中医、临床、口腔等专业医学毕业生27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15人。自2014年起,连续两年为乡镇卫生院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33人。

四、存在问题

1、我县医疗卫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达不到80%,检验、影像等专业人才极为紧缺。人员不足导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超时、超量工作,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以来,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直线上升,尽管医疗卫生机构超负荷运转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我县乡镇卫生院大部分配齐了X光机、B超、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等常用诊疗设备,但是只有个别卫生院在使用,一部分卫生院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操作人员闲置未用,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群众就诊得不到全面、有效诊断,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因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检验、医学影像等人员的需求非常强烈。而且现有人员专业水平层次偏低,整体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很难适应医疗卫生工作需要。为了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疗卫生单位急需引进人才。

2、人才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内,乡镇卫生院高层次人才、实用型人才缺乏,人才资源储备不足,且分布失衡。

3、政府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本质是公益性事业,但政府每年有限的下拨经费勉强保证现有人员的工资和机构运行的需要,更谈不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4、进人机制不畅。由于高等院校毕业生实施自主择业后,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引进,即使进来了也留不住,造成部分人才流失。有很多人才仅仅把医院当成了他们在取得“资格证”前的一个实习基地,或者说迈向一个更高平台的跳板,引进高层次人才成功率低。

 

5、人才分流导致储备不足。一是部分经验丰富的名老医师退休;二是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部分年轻的优秀人才被其它地市挖走;三是医疗卫生行业是专业性强的行业,部分具有闯劲的人才外出高就或自主创业,而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人才不足。                                                                        

五、对策与建议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后劲。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一线人才队伍结构。针对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断层等问题,经过3年时间,完成现有人员的调整,按照省卫计委的政策文件为乡镇卫生院招聘统招统分专科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解决人才断层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引进工作,如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有计划的为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招聘统招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建议政府协调人事、编办、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解决优秀人才及高校毕业生引进所涉及到的编制、待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3、优化人才使用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人才的流动往往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和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采取措施改善现有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倾注个人情感、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使其感到优越,看到希望,有所留恋,避免现有优秀卫生人才的外流。倾注情感,返聘离退休人才,对于那些确有专长和较高资质且身体健康的退休老同志我们可以把他们留下或者聘请进来继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