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前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前景分析

经济前景分析范文1

近年来,多数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占地有向林地转移的趋势,违法采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地造成了致命的破坏。我国森林植被恢复征收费用,标准明显低于耕地等其他土地类型。在不久前的国家林业局对全国占用征收林地情况进行了检查的结果表明,共查出违法占用林地面积1015公顷;毁林开垦百起之多,面积185公顷。数量十分惊人。

2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1)与时俱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新时代的新型农民是努力学习农林专业技术知识,会经营懂管理、能服务新人才。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要普及到广大农民中。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才能使农民肩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是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2.2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过去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只有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3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森林经济效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进林业农民增收节支、逐步致富,加快广大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2.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1)抓好示范样板模式。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森林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要通过互相帮助,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3)发展家庭经济,给予优惠政策,确保产品回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品附加值。(4)把以伐木卖钱为主的财源转型为碳汇经济新财源。发展碳汇林业,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创收,为林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2.5发展观光林业、建设国家林业经济示范基地

(1)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在交通便利、有一定基础设施条件、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地方,建立国家林业经济示范基地。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解决了社会问题。这样做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的多项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势林业经济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高优势林业经济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提高林业经济产品质量。(2)农村修复传统文化基础雄厚,这样不但促进了城乡居民交流,创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与人们沟通了思想,弘扬且传承了先进传统文化。只有将众多和谐元素合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特点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气氛,促进城乡水融、有序和谐的发展。

2.6提高林地保护管理和林业生态保护意识(1)加大林地监测投入力度和管理执法力度。强化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等约束性指标考核评价,合理有计划采伐森林,及时抚育,促进森林自然更新;保护原生性森林,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启动实施全国工矿废弃地等重点区域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完善林地保护利用的投入机制。(2)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根据项目性质、林地区位和用途制定不同的森林植被恢复征收标准,促进建设项目科学、节约用地。

3结语

经济前景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未来;发展

中国主要以无产阶级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自从建国以来中国的主力就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经济建设的进步需要优秀的政府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最终归结于管理指导。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时间也是经验的来源,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下,时间所产生的经济管理经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进步能源。三个代表思想引领着中国经济的管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代科学技术管理体制中是比较先进的,只是中国经济还不像世界发达国家那样先进,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细小分支,经济管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容小觑,它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进行细微或者较大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以科技化和现代微型农业为主,国家也会更加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

一、中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分析

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与国家行政管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管理意识也深深的关联着经济发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近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有着稳定的增长,这种稳定充分的反映出我国经济管理的适宜性,例如,老少皆知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出现的连环跳事件,就可以反映出这个集团的营业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富士康对职工薪酬一向用发红包的制度预付工资,也就是说富士康的职工在工资上不存在工人工资对比现象,就是因为这种管理制度使得工人对个人劳动薪酬发生了质疑。富士康还有一种管理制度为传说中的军事化管理制度,虽然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在工厂工作效率上起到了历史性的左营,但是作为现在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与社会存在着相当大的链接,所以说富士康的这种做法是不被人们提倡的冷性管理是没有人情味的管理。有传闻称富士康一个宿舍的人一个季度下来竟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这种冰冷的管理使得人们容易精神崩溃,出现抑郁症失落,无助,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由于这种企业管理纰漏出现了连环跳的现象。

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人均财富

中国虽然经济较改革开放一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只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靠人口拉动的,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也靠经济投资和出口经济带动的,中国的经济消费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并且中国农业经济在城乡经济发张上有着较明显的差距,中国的农村劳动人口基数大,但是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只有百分之十,然而随着经济国际化发展,服务业经济创造的经济产值高达百分之四十多,例如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出境人口将近二百多万,国内旅游人口达到几个亿。根据报道称,未来人口的变化劲引起未来中国人民就业率的下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务农人口大多移居城市出现农村务农的人口大大减少,生产速率下降,粮食是保证国家稳定的根本,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工厂的创修,大多数适龄务农劳动力都外出打工,造成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制造业比重过大,粮食产量下降,进口率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可能在未来将会下降影响中国的国际排行。

三、近年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幅度变化以及未来改变计划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文明管理制度的产物,是国家劳动者劳动的成果,并且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按照国家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的,是对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经济要求我们国家经济是计划性的,有组织的、可以完全控制的管理型经济综合,其中我国的经济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尽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近年以来中国出境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外创造经济价值同比上升,知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国家贫富差距增大,人均平均收入不乐观,中国人均财富远距世界人均财富排行榜,据此推算中国仍然属于贫穷国。从国家国土资源看我国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较高,但是农业工商业的破坏污染程度仍然是国家管理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国家你农业上讲,我国大部分地方仍然使用柴火供暖,仍然靠开发新的土地维持生活需要,所以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国家资源管理部门虽然一直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但是由于贫穷仍然不能乐观的改变现状。

四、中国农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农业大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模仿斯大林模式政治农业经济,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逐渐深入人心,农林业绿化也随着国家对务农人员的补贴出现绿化回升明显想象,中国农业粮食收成也随着技术业的成熟呈现出粮食稳定收成,人民安居乐业,国际经济国际化明显,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农业产品出口率增加,经济全球化地位有所增长,推动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为主要持续路线,中国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力度将会持续增强,由于在农业上推广了节能管理策略,农业经济将会以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发展,城镇也会发展一体化,城镇由于经济的快速推动也将会在农业发展上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梁青青,朱厚岩.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04)

经济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共享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1共享经济的概述

1.1共享经济的定义

“共享经济”,也被称为“协同消费,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简单地说,消费者可以通过与拥有闲置资产的供给者合作的方式,来和他人共同享用产品或服务,只享有短暂地使用权,却没有必要拥有所有权。

1.2共享经济的现状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已达39450亿,较上一年增长76.4%。2016年共享经济通过网络平台创造劳动力共约585万人,比2015年增加85万人。而被提供服务的需求者更是高达6000万人,同比2015年增加了约1000万人次。据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共享经济创造的生产有望占据全国GDP的10%甚至更多。在国外,以加拿大、美国和英国为研究对象,截至2014年,美国有61%的人没有参与过共享经济,英国有47%的人未参与,加拿大有59%的人未使用过共享经济平台。从人数上看,参与共享经济的人数分别为1400万、1.2亿、3300万。由此看来,与美国相比我们的共享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美国差距甚远。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的升级,共享经济带来了消费生态的变化。共享经济已经渗透到了出行、住宿、办公等各行各业,新兴行业不断兴起,共享服装、共享物流、共享车位等正以火热的态势进入市场。其中出行和住宿是两个发展较为迅速并令人广为接受的领域。在交通出行领域,以滴滴顺风车为代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越来越多地人愿意通过共享的方式出行,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顺风车已覆盖300多个城市,运送客流已达上亿人次。在2017年春节期间共有约400万人次使用共享顺风车出行,有闲置座位并参与共享的车主达200万人,已经成为春运的主力。在共享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共享衣橱、共享知识、共享物流将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共享经济在中国经济体系下仍处于萌芽阶段,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阻碍和问题亟待解决。

2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共享经济与租赁经济混淆概念

在资本市场下如火如荼形成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甚至于共享单车,都属于租赁经济,却为自己包装上了共享经济的外衣。共享经济的重点在于“闲置”,被转让的使用权是供给者并不需要的,最早在国外产生的Uber其实就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两者分别是汽车和房子“闲置”。在中国,滴滴顺风车就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但是滴滴快车、专车已经不是单纯的共享经济,快车司机有很多都是专职司机,实际上在一方面抢占了出租车市场,是一种租赁经济,这会造成市场的紊乱。

2.2共享经济缺乏专利保护

共享经济产品的出现往往具有爆发性,行业竞争激烈,一款共享经济产品的出现,往往未申请专利就已经被同行业竞争者所模仿甚至超越。实际上一款产品的研发周期是较长的,研发企业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来研制新产品,由于法律的漏洞,未及时进行专利保护,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的产生。

2.3用户信息被利用问题的产生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一个人的需求行为习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并定位用户的消费习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共享经济的APP平台收集了大量的用户信息: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出行习惯、支付方式、个人偏好等。以较火热的滴滴出行等APP为用户出具的“年终总结”来看,它掌握着消费者的出行轨迹和出行习惯以及出行时间,来为自己公司甚至是拥有闲置使用权的供给者提供数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用户信息被利用的表现,对使用者来说,个人信息的泄露必然会导致隐私被窥探,由此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接踵而至。

3共享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对策研究

3.1整顿以共享经济发展为由扰乱市场的租赁经济

国家应该对租赁经济进行把控,不能以共享之名地发展扰乱市场的租赁经济,以滴滴快车为例,是一个被企业融入到共享经济的一种租赁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了不正当竞争,既没有调动闲置车辆,反而增加了新车,导致环境的污染,交通的堵塞,严重背离了“共享经济”的初衷。所以国家应当对车牌照及驾驶员户籍做出严格的要求。对于共享单车此类实质上是租赁经济的平台,由于对市场投入过剩、乱堆乱放的现象层出不穷、靠收取押金维持公司运营,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国家既要对公司排查,又要做好消费者被欺骗后的处理,对于监管部门,要根据城市发展情况控制投放量,避免企业因为追求利润而盲目增加产品数量,给行业造成压力,引领行业回归共享经济的初衷。

3.2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监管

国家发改委在《指导性意见》中强调,要加强部门与地方制定出台准入政策,开展行业指导的衔接协调,避免用旧办法管制新业态,审慎出台新的市场准入政策。不应推出法律法规闲置或禁止的商品或服务。对于共享产品的运营者,要严格进行主体资格审查,保护使用者合法权益。首先,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应符合法治要求,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快速兴起的商业模式,必然会对传统经营模式产生冲击,部分经营方式会触碰法律灰色地带。只有在法律约束下的商业模式才能得到稳定发展,所以要对每一种兴起的共享经济实行适当的法律约束,出台适应经济发展的法规细则。其次,政府在共享经济的作用中尤为重要,作为平台的应允者和监督者,监管共享经济是政府在新的时代下一项重要的挑战。政府应建立新的监督管理政策,在出现新的商业模式至未出台新规前,应具有敏锐的洞察性,紧密观察市场动态,以在合理范围内做适当引导,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虽然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把控,但是市场才是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所以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切忌实行“一刀切”的管制措施,有专家提出,我国共享经济正处于婴幼儿发展阶段,不能出现打压创新的行为,这也要求国家能及时地对有前景的创新给予专利保护政策,对合法合规的平台给予帮助和鼓励。同时对于素质低下者在使用中蓄意破坏供给者闲置资产的行为以现有的法律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教育。

3.3加强私人信息保护

要确保数据安全,钻研数据加密技术,提高用户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制定互联网相关法律细则,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要求平台不可超越应当采集信息的合理范围,并告知用户的使用目的和范围,与用户签署必要的信息保密协议,防止用户个人信息泄露。较长时间以来,用户通常会忽视在网络上签订的协议,其实此类协议同样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应该注重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用户应该有保护自身隐私的意识,在填入个人信息时应谨慎填写,区分对待。

4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研究

4.1共享经济催促信用经济的到来

信用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一定阶段后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由于共享经济是陌生人之间通过平台建立起来的交易,所以一些企业会以交付押金来确保交易的高质量性和安全性。但是这种只要注册的用户就要交付押金的方式,必然会积累大额的财富,但是如果用户发生集中要求退付押金就会使共享平台企业承受巨大压力,出现押金难退的现象。据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共享经济领域押金数额高达150亿元,各行业对免押金的呼声越来越高。支付宝的芝麻信用随之赶追潮流,由此以信用共享的模式更使大众接受。

经济前景分析范文4

【关键词】反潜导弹;射击精度

中图分类号:E927

反潜导弹是导弹技术和水中兵器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现代高效能反潜武器,战斗部按其携带武器可分为反潜自导鱼雷或核装药武器。

目前,典型的潜射反潜导弹的作战过程如下:舰艇使用声纳探测到目标潜艇后,进行识别、跟踪,再通过指控系统解算射击诸元并传送给导弹。在符合发射条件后发射导弹,导弹按照设定的弹道出水,出水后助推器点火,导弹飞向目标区。到达目标区后,自导鱼雷脱离火箭入水,按预定程序自行搜索、跟踪直至命中目标。与反潜鱼雷相比,反潜导弹在遂行反潜作战行动中的使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反潜导弹的特点

二战后,潜艇的水下速度大大增加,特别是核动力潜艇,不仅是续航力大大增加,其最大航速也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反潜鱼雷的最大速度还是停留在40~50kn左右。这样在鱼雷对水下潜艇进行攻击时,若水下潜艇采用最大航速进行规避,则鱼雷需要追击的距离会大大增加,直接影响了鱼雷的作战效能。如鱼雷以50kn的速度击功10Km外的潜艇,而潜艇以40kn的速度背向鱼雷来向进行规避,则鱼雷要命中潜艇就需要少90Km。这显然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鱼雷的航程。反观反潜导弹,通过火箭在空中的高速飞行,能将鱼雷远距离迅速投送到目标附近,受介质密度的影响,与反潜鱼雷相比,导弹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远小于鱼雷在水中的阻力,因此,反潜导弹无论是在飞行速度还是飞行距离方面都远远超过鱼雷。

反满导弹一般是在超视距条件下使用,其命中精度是评价其战术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潜导弹的命中精度大致由战斗部(鱼雷)水下命中精度、入水弹道和导弹入水精度两方面决定。鱼雷命中精度由其整体性能决定,本文只分析入水弹道及反潜导弹入水精度。

三、雷、伞分离系统对弹道的影响

火箭将鱼雷助飞到一定的高度,在一定的速度、角速度、姿态条件下雷、箭分离,接着打开降落伞,鱼雷在降落伞的减速和稳定作用下,以一定的入水条件。如:攻角、速度、姿态角的限制下入水。

初始小攻角对雷伞系统初始弹道影响较大,而对接近入水时的弹道影响较小,对入水角的影响也不十分明显。如某型火箭助飞鱼雷分离攻角α0=00时,入水角为-680。而α0=±20时,初始攻角对入水角的影响对应入水角的增量约为±20。

而分离姿态角对雷伞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图1给出了某型火箭助飞鱼雷α0=00时分离姿态角分别为-100、00、100时的雷伞系统空中弹道。计算结果表明分离姿态角对雷伞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当θ0=-100时雷伞系统迅速下降。而θ0=100时,雷伞系统向上运动高度约70m,到达最高点后迅速下降,雷伞系统滞空时问变化也较大,对入水角也有较大的影响,计算获得入水角分别为-56.20、-680、-760。在入水角为-760

四、反潜导弹命中精度

一般情况下,反潜导弹入水点散布按纵向(距离)、横向(方向)分别进行分析计算。纵向散布误差由飞行速度误差、飞行时间误差、发射点到反潜导弹距离的测量误差及风等随机因素产生的误差组成。反潜导弹横向散布误差由方向陀螺仪漂移误差、空气阻力和主动推力误差、发射时瞄准误差、在不可控飞行段由于风等随机因素组成。在靶场条件下,由于技术和设备原因引起的散布称为靶场散布。在舰艇上发射反潜导弹时舰艇位置散布称为舰艇散布。一般条件下,舰艇散布要大于靶场散布,因为在舰艇上发射反潜导弹时存在附加扰动因素(发射舰艇的位置、速度、摇摆、振动等)而最终影响反潜导弹入水位置。反潜导弹海上入水点位置具有随机性。对某次射击来说,我们不能够事先确定反潜导弹实际入水点偏离预定入水点数值的大小和方向,只能确定在某一范围内误差的概率。反潜导弹入水点散布服从正态分布,且等密度分布曲线是一个椭圆,见图1。

X轴是发射方向,Z轴垂直于发射方向,图中曲线为反潜导弹下落抛物线,从内至外,分别是一倍至五倍的概率误差(中央误差)椭圆。主轴半径等于1倍中央误差 ,(纵向)和 (横向)的椭圆,称为单位分布椭圆。战斗部入水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密度分布规律服从正态分布 ,由下式表示。

(1)

式中 , 分别为距离和方向上的中央误差; z 为随机坐标点; 为拉普拉斯函数自变量。

如果散布中心不在坐标原点,而在坐标(X0,Z0)点 ,由平面散布律用下式表示

(2)

从式(1)和式(2)可以看出,确定反潜导弹概率密度的基本参数是沿发射方向的中央误差 和垂直于发射方向的中央误差 。随着 , 值的增加,概率密度降低,反潜导弹命中概率下降。 , 可通过靶场射击计算获得。

四、结论

在舰艇上由于其他附加因素的干扰,会大大增大射击散布,这种增大了的散布对发射反潜导弹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舰艇上使用反潜导弹时,还要进一步做以下工作。一是要适时计算并修正舰艇速度和舰艇横、纵摇摆影响;二是要及时测量反潜导弹舱室温度,减小发射时发射药温影响;三是适时计算和修正自然风、大气温度和大气密度引起的纵横向偏差;四是必须采用高精度反潜导弹武器瞄准系统,减小发射系统高低角误差的均方差值和方向角误差的均方差值,改善和优化射击指挥软件和发射装置的瞄准精度,就可以达到减小高低角误差的均方差值和方向角误差的均方差值。在投入相对较少情况下,可以得到较好的射击效果 。

参考文献:

经济前景分析范文5

今年以来,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得到了抑制,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第一,投资快速增长。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比2001-2007年平均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

第二,消费增长平稳。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因此,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在国家“家电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有力推动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快于城市消费增长。

第三,工业运行呈现低位趋稳态势。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其中3、4两个月增速分别为8.3%和7.3%,均高于去年后两个月和今年1-2月增长水平。

此外,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指数连续3个月超过了经济扩张和收缩分界线,汽车消费和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暖迹象。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基本遏制了快速下滑的态势。但能否就此判断我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上,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奥地利经济研究所近期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1977年“西班牙经济危机”、1992年“日本经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四次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和有较大影响的经济事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危机造成工业生产力下滑的时间平均持续2年,工业产值跌幅为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三次冲击。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GDP增长下降1.5个百分点),1999年经济增长延续下滑态势(GDP增长下降0.2个百分点),2000年、2001年经济开始稳步复苏,到2002年回复到9.1%的较高增长水平。尽管对我国经济复苏时间存在诸多争论,但一个共同的判断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经济实质性复苏还面临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要注意支撑经济进入合理增长区间的动力是否可持续。从当前的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需增长强劲,外需持续走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最近几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按照支出法测算的外需贡献率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例如,无法衡量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影响)。根据我们的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因此,在我国经济的回暖历程中,进出口的走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持续下滑。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进口同比下降28%。5月份当月,我国出口下降26.4%,与4月份相比,同比降幅加深3.8个百分点。

从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看。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下降更为明显。1-4月,我国与欧盟贸易额下降21%;与美国贸易额下降16.2%;与日本贸易额下降23.8%。但我国与东盟、韩国、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巴西贸易额分别下降了27.1%、28.1%、40%、30.4%、41.6%和25.4%。可以看出,全球经济衰退已严重影响到国际贸易,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很严峻。

新出口订单指数通常可以用做反应出口形势变化的一个先行指标,4月份的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继续保持了上升态势,并接近扩张的临界点。根据2006-2009年数据,计算得到的出口增长率与新出口表定单指数的相关系数表明,二者时间变化的时滞效应约为3个月。按照这样的判断,下半年我国出口进一步下滑的空间不大。

二是中央投资强劲,地方配套困难。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

审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4万亿投资计划在具体落实中,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94.01%,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7.98%。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或者已开工的项目进展缓慢,使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财政”遇到了困难。随着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萎靡导致的土地转让收入下降,使得地方财政难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目前我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三是国有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尚未有效激活。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2009年1-5月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6%,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7.7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政府投资起着先导作用,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民间投资能否有效激活。没有民间投资的配合,国家促内需、调结构的目标也不容易达到。民间投资多集中在批零贸易餐饮、建筑、房地产等一般竞争性行业。近期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房地产投资为例,2009年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只有6.8%。民间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足,大量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业门槛仍然太高,民间投资很难涉足。

二、宏观调控的方向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

连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当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和政策刺激效应的格局越来越明显,由此形成的产能过剩、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保增长仍然是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内容,但要避免急于求成,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同时,宏观调控更要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在积极推进和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做好政策储备,从容应对国际和国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调整投资结构,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经济前景分析范文6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及存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受制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发展战略的选择也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本文首先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特点给出基准增长情景。基准增长情景以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分析其趋势,并据此推导出来的可能情景。在基准增长情景的基础上,设计另外两种情景,一是协调发展的情景,主要考虑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风险”情景,这种情景更多考虑到未来面临的可能风险。

经济增长和结构的情景设计

首先,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特点及其趋势,对一些外生因素做出假设,模拟了中国2000~2020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各种情景(如表1所示)。在各种情景的模拟中,我们外生假设了人口、劳动力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政府消费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1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此假设了有偏向性的技术进步,即生产率的进步对于部门不是中性的。在模拟期中,生产函数中的份额参数(包括中间投入系数)都被更新,以反映技术变化在投入上的偏向性。

基准情景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过去的发展趋势,劳动力仍然将快速转移,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科技进步可能会带来规模递增效益,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在金融体制、贸易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改革将促进要素在不同部门和地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促使2005~2020年TFP增长继续保持过去25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2.0%~2.5%。城市化和工业化将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将以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快速推进,“十一五”末期将达到49%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未来一段时期技术进步将延续一定的偏向性2。居民的储蓄行为“十一五”期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2010年以后储蓄率将会有所下降。与WTO有关的各项关税减让等承诺得以履行,加入WTO带来的影响将延续下去。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纲领,按照科学发展观我们设计了协调发展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考虑到各项体制改革快速顺利推进,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进而假设,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服务业规制的改革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种资源(包括能源)的价格得以理顺,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假设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更加偏向于各产业协调发展,主要是各部门对服务业和高技术性产业的中间使用增长更快,高技术行业的增加值率上升;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服务业TFP的增长率,2005~2010年间每年快1个百分点,2010~2020年间每年快0.5个百分点;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0.2~0.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

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还模拟了“风险”情景。在该情景下,突出强调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挑战和风险,如:(1)在银行体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不尽如人意,资本市场发育缓慢,这将导致本世纪初或更长的时间里在资本使用方面的低效益仍难以避免;(2)相对短缺的城市公共产品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推进的制约,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阻力导致其推进缓慢,劳动力转移进展缓慢;(3)人口的老龄化以及抚养率的提高导致储蓄率(投资率)下降;(4)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将影响未来中国TFP的增长率。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在“风险”情景中设定TFP的增长率低于过去25年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5%~2.0%;相对基准情景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放慢,居民的储蓄率下降。

2005~2020前景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各种假定的基础上,通过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2004)的计算,我们给出了三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

(一)基准情景

表2给出基准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的状况。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估计“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将达到8.7%。基准情景的计算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为8.1%,略低于“十五”;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和6.8%。整体来看,本世纪前二十年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年均达到7.8%。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2000~202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虽然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逐步下降,但是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仍然高达65%~70%左右。资本的快速积累来源于国内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快速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十一五”期间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仍将继续,2010年以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抚养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财政政策的转变,储蓄率(投资率)将会有所下降,2020年投资率将下降到35%左右。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非常小,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2010以前劳动年龄人口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增长对GDP的贡献基本保持在5%左右。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趋缓,相应对GDP贡献也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另一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其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迅速变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附表2给出了2000~2020年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从模拟的结果来看,“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将为10.7:54.1:35.23,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变化为7.1:52.5:40.4。“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对于能源需求的上升导致能源部门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中间投入品中的资本品需求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近些年产业结构演变特点的延续;另外,WTO过渡期多种纤维协定(MFA)的取消将促进纺织和服装部门的扩张。相对于2010年,202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回落,主要表现在:采掘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随着能源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部门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由于技术进步对于中间需求的偏向性,电子通信等高技术部门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生产业需求的增加,“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服务业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出现了很大的调整,主要的特征表现在“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十一五”期末下降到41.0%,到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34.2%,比2000年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有所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纺织和服装业的快速发展;2010~2020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资本/劳动比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将有所下降。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高,到2020年将达到43.4%。

由于加入WTO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出口结构也将有所变化。“十一五”期间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关税削减以及关税配额机制的引入导致农业部门的出口比重下降和进口比重的上升;工业品关税的削减以及针对中国的多种纤维协定的取消4使得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同时随着资本/劳动比的快速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快速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望增强,电子通信等产品的出口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长期来看,随着土地等资源的相对匮乏,农产品的价格将不断上升,纺织、服装等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部门的成本将不断提高,出口比重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电子通信、纺织、服装、化工、电气设备将是主要的出口部门。

(二)协调发展情景

表3给出协调发展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状况。各时期协调发展情景经济增长速度都要快于基准情景。“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基准情景0.4个百分点,预期将达到8.5%;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8.2%和7.7%。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在该情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但是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基准情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基准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深化,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协调发展情景下,由于服务业规制的改革将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生产中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因此服务业部门的效率提高较快,这些将使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结构将为10.5:52.5:37.0,202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演变为6.4:49.9:43.6。与基准情景相比,2020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高3个百分点。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目前资源(能源)等价格未能反映其稀缺性的局面得以扭转,价格体系进一步理顺,使得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高能耗高污染部门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促使能源部门以及高能耗高污染部门的发展要低于基准情景,与此同时,一些高技术行业,如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发展要快于基准情景。

为了反映以上两种情景中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我们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性固体物(TSS)和烟尘等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表4给出协调发展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污染的排放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四种主要的污染排放物相对基准情景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较大,这两种污染物主要是与能源投入有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到2020年两者的排放量相对于基准情景下降了10%以上。整体来看协调发展情景相对基准情景来说,一方面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对于环境的污染反而有所减小。

(三)风险情景

表5给出风险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比基准情景低0.6个百分点,7.5%;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5.8%和4.8%。风险情景经济增长速度都要明显低于基准情景,是一种较为悲观的情景。

预测结论

通过以上情景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十一五”期间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按照不变价格(2000年价格)计算,“十一五”期末GDP总量按美元计算将达到24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德国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1700美元左右5;2010~2020年经济增长相对“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7%左右,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8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日本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3200美元左右。

2.“十一五”期间以及2010~2020年经济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其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3.5%(协调发展情景)、67.4%(基准情景)和72.1%(风险情景)。同时,模型模拟的结果也说明,由于城市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到2015~202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比“十五”期间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

3.“十一五”期间和2010~2020年间,产业结构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化继续调整并趋于优化。“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为10.8:54.2:35.1。2010~2020年,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的效率提高和比重增加,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为7.3:5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