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生命科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生命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生命科学

医疗生命科学范文1

1.1中国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研究现状

生命伦理学在中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和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中,对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的关注尤其是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相关伦理问题的讨论一直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旨归。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各种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从多重领域和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而审慎地探讨,不同领域学者观点的碰撞和交流为我国生命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优秀的思想和学术资源。例如,邱仁宗集中讨论了异种移植和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认为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某些高新生命技术不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前,应该对这些高新生命技术采取“有罪推定”,暂停人体试验,而用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代替。姚大志和陆树程对克隆人的合理性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商榷和探讨。姚大志从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有权要求借助生殖性克隆享受生育繁衍后代的权利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会随着历史发展、技术进步而改变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总结了人们反对克隆人类的三个道德理由:

(1)克隆人类破坏了人的尊严和神圣性;

(2)克隆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

(3)以“非自然”的方式创造人挑战了上帝的权威。陆树程对姚大志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人们对应用于优生优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器官组织移植的治疗性克隆,在伦理上是宽容的;人的生殖性克隆即使有很高的技术可行性,仍然会引发侵犯人权等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违背目前的生命价值论和道义论等伦理原则。张明国认为生命技术是一种风险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安全和伦理风险,进而导致相应的伦理问题;分析和研究了生命技术风险的本质、特征、存在方式和成因,提出应建立和完善有效规避和控制生命技术风险的制度和伦理原则规范。方兴着眼于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委员会建设,分析了我国伦理委员会发展受制约的原因:隶属关系混乱、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不规范、审查依据的法律规范不统一和法律定位模糊等,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授予伦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职权的权限,建立独立的审查系统,充分发挥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有效作用。除了生命伦理学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在法律法规方面,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填补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相关政策领域的空白,我国在重要的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原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的《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附录九“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和2003年的《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这些政策法规的内容仍是主要侧重于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对相关的伦理问题关注度不够,缺乏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详细内容和规定,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2009年3月2日,原卫生部出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抉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现代医疗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界定和解决给予了官方解释。然而,现代医疗技术发展面临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往往十分复杂,《管理办法》并不能有效解决和消除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和法律困境。

1.2生命技术伦理研究的中西差异

作为顺应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学科,生命伦理学于1971年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影响到欧洲、亚洲等其他地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在认识“人”的问题时,往往局限于“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和“人是道德的主体”等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基础上,认为应该充分尊崇个人的自由意志,并要求对个体自的尊重。“以人为中心”的极端后果是在思维里刻上了“人之外的万物皆为工具”的烙印,造成对非人类生命主体的轻视和不尊重,将其视为实现人的目的而可被利用的工具。例如,恩格尔哈特在其论著《生命伦理学基础》中论述“行善原则”时,区分了“尊重”与“行善”,认为人不应理所应当地对动物进行利用和索取,提出了人对动物负有行善义务的观点,但仍是基于“人是道德的主体”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墨家学说中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中蕴含着人类行为不应只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还应尊重和关照动物的生存权利的先进理念,如“天地好生”、“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表达了爱护尊重除人之外的天地万物的观念,提倡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发展,比西方传统的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伦理思想更具有关怀性。另外,中国传统伦理中有很多与西方类似的原则或价值,如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等,这些价值根源于中国本土的哲学和文化传统,其哲学文化基础和实现方式与西方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某些落后传统思想与当今生命伦理思想存在矛盾甚至激烈冲突,会对生命科学技术研究进步造成一定的阻碍,应予以摒弃和改革。例如,清代名医王清任历时40余年通过观察和剖视乱葬岗瘟疫致死儿童和行刑场死囚的尸体,绘成和刊行《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识要》,为中国解剖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却因质疑中国传统中医的脏腑理论而遭到众多中医名家的批判,被视为“离经叛道”、“毁坏祖制”和“哗众取宠”的异类,认为他解剖、毁伤他人身体“极其不仁”、是“教人于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中国解剖医学进步的脚步也因此停滞不前,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的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良资源,如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和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道教“重人贵生”的生命观,佛教“因果”、“轮回”、“慈悲”、“福报”等宗教思想,更加注重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境,实现生命技术伦理学研究的本土化。例如,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个人与家庭、社会群体的关系要比某些崇尚个性与自主的西方国家紧密得多。因此,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地区推进和实施知情同意等原则时必须重视和考虑家庭和社会群体因素。

1.3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技术伦理困境的疏解

恩格尔哈特认为,当今西方世俗社会面临着经济与文化双重危机,主要指“由于西方社会—民主制福利政策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以及西方文化由于家庭解体所引发的社会危机。”以恩格尔哈特为代表的众多西方生命伦理学家认为儒家智慧能为这双重危机的疏解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儒家思想既有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特道德意识和道德主张,也有随着历史沿革和社会进步历久弥新的普世道德考量。儒家思想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其伦理观念和规范影响深远,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现代社会伦理生活中仍然有着持久影响,尤其是在家庭、社会群体、人际交往和个人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学说对现实生活和人事的关注及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等,符合我国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当代中国的道德观应该与儒家的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生命伦理学具有人文性和人文精神,它不仅解决现实的生命技术与人的需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还研究人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伦理问题。而儒学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学问,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思想,蕴含着对天理与人性的透彻看法和对生命意义、人性价值的终极思考,以及人与天地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台湾学者李瑞全尝试建立了一种儒家生命伦理学,分析生命生殖和基因技术等生命伦理问题,对我国当代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具有十分有益的参照作用。其理论框架如下:以“不忍人之心”作为道德根源和动力;在此基础上阐发出以“仁”为核心的自律(自主)、不伤害、仁爱(有利)、公义(公正)四个基本原则;由以具体化为咨询同意(知情同意)、保护主义、保密、隐私权、诚实、忠诚等规则;当原则或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冲突时,以儒家的“经权原则”来寻求反思的平衡,作出道德判断。

2加强我国生命科学技术伦理规制的设想

我国若想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先机,应灵活采纳和融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等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如“以道驭术”,从我国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应对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伦理难题。

2.1“以道驭术”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实践

尽管“道”与“术”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引申意义,但从技术伦理学层面看,我国古代从一般意义上对技术与道德关系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以道驭术”,其中“驭”的意思是驾驭、节制,“以道驭术”指的是“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的驾驭和制约”。“以道驭术”强调人与技术、人与世界多方面关系的协调解决,已经成为解决当代技术社会各种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以道驭术”注重技术应用的正负效应,主张技术要合乎“道”和“利人”的标准,技术活动各要素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发展,以技术道德规范约束技术相关人员的技术活动,通过对技术的有效道德控制,消除和限制不适当的技术应用带来的消极影响。上述理念同样适用于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规制: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合乎于“道”,追求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遵循科技伦理规则和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道德规范,而不是迷失和屈从于追逐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服从于“道”,以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避免和消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滑坡和伦理困境;人们看待高速发展的生命科学技术要顺应于“道”,改变严重阻碍生命科学技术进步的落后错误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增强反思,建立和完善引导生命科学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2.2构建生命伦理治理机制

医疗生命科学范文2

我于1990年患高血压后,研究医学和生命科学而发明了离子水瓶,把水处理成优质小分子水供人饮用,经核磁共振检测为55.82赫兹。人造优质小分子水的方法很简便,只需把开水倒进上述水瓶,四五分钟后就可倒出优质小分子水饮用。优质小分子水是指经过核磁共振半幅宽检测值

上述成果当前为世界首创,而且是唯一的,归属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因为选用优质小分子水整体医疗模式,是从细胞和体液开始健康,获得全身健康的非药理疗模式。生命科学机理是人体由数十兆细胞构成。人吃进的水和营养,都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细胞膜承担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上有水通道、离子通道和糖脂通道,使细胞与外界交换物质,吸收氧和营养,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由于饮用的优质小分子水中含有五六个水分子的簇团多,其直径≤1.4nm(纳米),比细胞膜上2nm水通道更小,所以很容易进入细胞,使细胞重新充满活力,修复了糖脂病患者细胞膜上受损的糖脂通道,使细胞正常地新陈代谢,排出多余的糖脂和废物。当患者合理膳食,用“已饥方食”调整主食肉食量,不多摄取热源食物,逐渐使体液正常,改善体内生化作用,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逐渐逆转至消除动脉粥样硬化,则可使细胞内液中多余的糖脂和废物排至细胞间组织液中运走或利用,而逐渐祛除糖脂病,使细胞健康和人体健康。该医疗模式可真正治愈糖脂病,仅仅靠饮用优质小分子水,无需吃药,会使细胞和身体健康,比用化学药物对付糖脂病的模式更胜一筹,属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

这种饮用优质小分子水的生命科学医疗模式,必将使现有医疗模式有所改良。目前一般人患高血压,医生都让患者终生服降压药,以控制血压,每月需药费几百元,有的人服药后降低或产生心律加快等副作用,关键是药不治本,掩盖着病变,患者仍保持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展致犯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既降低了生命和生活质量,又影响了寿命。目前普通人患冠心病后,发展致心绞痛频发,做冠脉造影扫描,发现某处狭窄70%以上时,医生建议做“支架”或“搭桥”手术,许多家庭拿不出手术费,随时可能犯心梗而殒命;有人花了八九万元做手术之后,但是仍有房颤、胸闷等症状,每天需药费60~100元。这种医疗模式靠终生服药支撑,既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动脉和心脏仍不健康,人不舒心,谁还会坚持下去?服降压药只是权宜之计!

如饮用优质小分子水,因降血脂、血黏度好,而改善微循环,修复衰弱器官,使前列腺增生、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肠炎和胆囊炎等不药而愈;并逐渐修复糖尿病人的胰岛,饮用半年至一年可停服降糖药,血糖、尿糖正常,真正治愈糖尿病。还使胸腺和脾脏这两个重要的免疫器官被修复和增强,产生免疫细胞多,提高了免疫力。中风后遗症患者饮用六七个月,逐渐减轻至消除肢体和语言障碍,表明饮用该水使神经元细胞逐渐修复,能产生信号转导功能和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年来的实践表明,饮用优质小分子水整体理疗,是打开细胞膜上糖脂通道的金钥匙,是人类战胜糖脂病的瑰宝。

医疗生命科学范文3

如果把美国1500多家生命科技公司合成一个企业,35年来从未赚过钱,但是每年仍然有数亿美元注入到这个领域。生命科技到底是“金矿”还是“魔洞”?

对于时下众多的投资家来说,最火的投资领域可能就要算生命科技了。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0中,生命科学同信息技术一样是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高技术领域,它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它是未来的主导技术和投资热点。据统计,目前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获得了超过3000亿美元的金融资本支持。根据发展情况预测,未来投入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资本将达到5000亿美元。而按照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至少应该获得400亿美元的金融资本投入,但实际上,投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资本还不到预期额度的10%。中国的医药市场预测显示年增幅将高达17%。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VC是如何看待中国生命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未来生命科技领域的热点会在哪里出现?在这个领域中VC的估值如何确认?

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美国博乐投资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健,请他来谈谈生命科技领域的投资热点问题。

CRO将成热点

《投资与合作》:作为国际上知名的投资生命科学领域的VC。以你专业的眼光来看,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走势如何?

王健:生命科学这个领域非常广,包括医药、生物技术、诊断试剂、医疗保健、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等等。比如说医药这一块,在全球每年大概有6000亿美元的市场,以我个人的观察,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国际化,就是中国要如何融入全球生命科学的产业链。国际化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利用国际上最高效率的资源,来完成生命科技的产业。比如生命科学医药的研发,在中国临床前研发的费用,平均只有欧美的20%左右,在西方研制一个药,从概念到上市平均费用将会达到17亿美元,如此高的费用已经可以压断这个新药所产生的价值链。所以,西方的公司就会把新药研发分成不同的阶段,分配到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和国家进行合作。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就有机会把其中的一部分拿来完成,这样既节省费用还可以给中国带来机会。

《投资与合作》:目前很多投资人都在预测2007年的投资热点将会在医疗外包这个领域,你是否持同样观点?王健:对于很多非专业人士来说,医疗外包可能比较复杂。实际上医疗外包就是利用最有效的资源来做生命科技领域的各种项目,包括药的研发、生产等等。比如说,海外公司在研制新药的过程中,可以把一部分临床试验拿到中国来做,然后把相关试验结果和海外企业来分享。这就是所谓的CRO(全球合同研发外包),即通过合同的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的服务。在四年前我就提出了一个“连接两边”的理念,就是把西方的技术带到中国,然后利用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来研发新的药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CRO对中国制药企业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研发新药,还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

《投资与合作》:在整个生命科技领域里,你最看好怎样的商业模式?

王健:商业模式这个词汇应用很广泛,每个公司各不相同,西方大的医药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把不同时期研发的新药嫁接出去,避免风险和降低成本。比如说医药外包,全球最大的外包企业昆泰制药,就和很多国家的企业有外包合作,它也是我们博乐基金的一个LP。这个商业模式就像IT行业的戴尔电脑一样,自己不生产,只控制品牌和设计,制造放到全球各地来完成。这也是整个行业的趋势,使得企业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和有效。作为企业只需要控制核心就可以了,核心就是药的权利。

《投资与合作》:如果中国的医药企业都去给国外做外包服务,是否意味着要放弃中国自主研发的领域?那么中国的医药将如何打开世界市场?

王健:目前中国生命科技行业相对还比较滞后,所以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企业没有太多别的选择,首先是利用中国低廉的研发能力,与海外大的企业合作外包,和对方做交易,提供低廉的服务,取得研发中问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会如何做,然后我们再要求更多的权力,甚至研发自己的新药。首先是要学习,然后才能独立工作。

钟情三大领域

《投资与合作》:美国博乐投资集团主要投资哪些领域,以及投资哪个阶段的企业?

王健:博乐在西方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创业投资公司,管理着一批数额超过7,5亿美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全球大概投资了61家生命科学类的创业企业,其中已先后有11家公司在美国NASDAQ和欧洲的股票市场上市,另有11家公司通过被兼并收购的形式退出。在博乐集团现持有的投资公司内,有十家左右的公司正筹划在美国的NASDAQ上市或正在跟其他公司商讨兼并收购的可能性。与相同时期开始运作的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业绩进行比较,博乐生物工程基金和博乐全球生命科技基金(Ⅱ)均名列前茅,其年回报率比最好的25%的基金的平均回报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我们会对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的项目进行投资。

我们平均每个案子,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规模大概是2000万美元左右,我这里指的2000万不是一次投资的结果,而是在一家公司投资几轮可能共计会达到的数目。我们基金中的LP都是来自全球大企业,其中有昆泰、拜尔、奥林巴斯、三菱、宝洁、联合利华等等。

《投资与合作》:生命科学这个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博乐投资在中国会关注哪些领域?

王健: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里我们主要看好的有三类。第一类,是和中国的低成本有关的一类,比如说医药研发外包。我们认为,在最近的3到5年内,低成本的优势仍然会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之一,而且它相对来说比较短、平、快,能够比较直接见效。

第二类,是把西方的产品和技术引进到中国来。目前中国在医药方面成长的速度非常快,平均年增长达到了28%,这个速度是全球平均的4倍多。在这样一个迅速成长的市场需求下,本土创造的产品和技术,相对来说是不足的。这是我们最看好的领域之一,这个领域里面又可以分很多细类,比如说制药、医疗器材等等。

博乐公司全球范围内投资的61家公司

第三类,是和中国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的。目前这个领域的政策有一系列的改变,总体是良性的变化,比如中国企业的GMP、GEP、GCP的推行认证。我们还看好中国医疗系统中私有化的部分,比如私有化的医院和诊所会出现一系列商机。当然在食品、生物农业行业和非传统药物领域(例如保健品、减肥药物、美容手术和戒烟等)中都会存在很多机会。

《投资与合作》:博乐除了带给创业者资金以外,还会提供哪些服务?

王健:第一,因为我们在全球各地都有投资,所以创业企业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络实现国际化。第二,博乐集团除了有创投之外,还有资源整合集团,资源整合集团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25亿美元的兼并收购以及技术重组,这是相当大的网络和资源。第三,通过我们的媒体集团,可以帮助创业者进行宣传和咨询等。这些都是我们带给创业者的附加服务。

《投资与合作》:作为生命科学专业投资基金,你认为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在哪里?

王健:医药的生产制造会有很多的机会,中国以上国内生产制造的药品至少90%都是仿制药,这样就使得国内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竞争也非常激烈。中国人的制造力是很强的,在IT方面已经得到体现,那在医药领域里为什么没能得到体现呢?就是因为中国生产的药品没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外,这样以仿制为主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的。我认为这是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最大的契机,就是利用中国庞大的医药生产能力为全球生产药品。

博乐投资已经IPO的11个项目

医疗生命科学范文4

研究基因的专业有:

1、生物科学专业,是一门前沿的边缘学科,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一般大学都设在生命科学院内,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兄弟专业。其专业涉及面相当广,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神经学,生理学,组织学,解剖学等等。

2、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医疗生命科学范文5

虽然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划,如《“十二五”医学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在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近些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障碍。

在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分布版图中,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最发达的三大区域分别是北美、欧洲和日本。全球正在开发的生物技术药品份额中,63%在美国,21%在欧洲,日本占10%。

根据本刊记者的调查,在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以下条件是必备的:周边具有发达的生物科学和临床应用基地;发展成熟的技术技能;拥有独特的临床试验志愿者基地;四通八达的国际与国内交通;紧靠国际金融与商务中心;拥有众多潜在客户(大型制药公司与医院);政策的支持和补助或补贴计划。

以伦敦为例,伦敦发展局于2003年公布的《伦敦生命科学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7~2007)》中,除了提出“在伦敦世界级知识基地建设可持续的商业化生命科学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外,还进一步拟定了行动纲领,营造有利于生命科学企业成长的优良环境。伦敦拥有世界级医学研究基地-包括众多的大学、医学院校、医院和非营利性机构。

每年伦敦有许多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网络与活动,包括伦敦生物技术网络、伦敦技术网络、药物网、英国健康服务网、学术会议、大学技术转让办公室会议、讨论会、培训活动和研讨会等。为了支持生物医药的商业化运作,英国卫生部和国民卫生服务体系制定政策框架,以认定和推广各类医疗保健活动产生的知识产权。

目前,国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许多地区性技术转让枢纽,支持商业化运作。其中在伦敦设有四个转让枢纽,分别覆盖伦敦东、南、西、北四个区域。伦敦发展局对每个转让枢纽分别注入部分资金,同时伦敦设立种子基金来支持生物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例如:伦敦国王大学和玛丽皇后学院的Kinetique生物医学种子基金,伦敦大学学院、英国癌症研究所和皇家兽医学院的Bloomsbury种子基金, 帝国理工学院的大学挑战种子基金和Nikko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基金等。

此外,伦敦拥有大量微型生命科学公司,它们的成长壮大对于形成生命科学集群和产生明显经济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伦敦有超过28所大学和公共机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制药产业的从业人员达6000多名,另有17.5万人在更大的保健产业工作。伦敦生命科学公司集群中,既有创业型初创公司,又有成熟的生物技术公司,更有诸如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制药公司。

而在中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比较缺乏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水平、

技术国际竞争力不足

中国形成的医学研发机构具有不同的从属关系,主要管理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各个大学等。这些研发机构之间的研究活动缺乏有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不能把领先学科的优势真正集中确立起来。

虽然企业间的研发合作和交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但是企业间由于研究力量的不足,计划往往缺乏长远性。而目前中国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很难被本身也缺乏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所接受。

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干细胞相关企业为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拥有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雅未名联合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干细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和众华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家以干细胞作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主要从事脐带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采集存储业务,以及细胞常规检测、基因检测、蛋白监测、细胞产品检测类服务。由于技术的限制,产业链无法继续向临床治疗端延伸,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技术始终是一个瓶颈。

管理不规范,

市场规则不完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认为,在市场的建立中,首先是规范政府的行为,其次是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总之,必须要有这么一套规则体系,法治才能建立起来……人们各就其位,既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又不至于相互侵权,弄得天下大乱。”

由于医药行业直接和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连接,所以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上的。此外,生物医药行业还涉及到医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国家财产安全以及医药事业发展,所以管理和市场规则尤其重要。可惜的是,中国目前的生物医药管理和漏洞之多让整个产业面临着一定的信任危机。

在2011~2012年,医药事件频频爆发,假药横行,特别是在干细胞治疗领域。不得已,2012年1月,中国卫生部《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叫停未经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活动。同时规定到2012年7月1日前,暂不受理任何申报项目。

但在2012年4月11日,英国《自然》杂志发文称,3个月过后,中国不少医疗机构仍旧有令不行,海量吸金。虽然中国在2009年3月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三个宣布干细胞治疗作为三类医疗技术合法化的国家,中国卫生组织也在2009年5月就将干细胞治疗列为医疗类3级高风险技术,并且在使用前必须得到有关技术部门的批准。但如今,很多医院都是在不被批准的条件下就为病人实施治疗,甚至很多医院都在宣称它们成功治愈了病人,但是却始终没有公布临床对照试验数据。

2012年5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吉林硅谷医院涉嫌违规开展干细胞诊疗活动的文章《“唯一获批”医院忽悠患者》。后来卫生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事件相关的吉林硅谷医院和吉林高新技术医院进行现场检查,并责成吉林省卫生厅立即对两家医疗机构作出严肃处理。

目前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领导小组正在研究制定一整套全新的干细胞管理制度,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将比照国家一类新药进行管理。为了深入管理工作,2012年末,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三个规范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文件,包括《干细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基地管理办法》和《干细胞制剂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按照新管理办法,国家对于干细胞临床应用的管理,将从第三类医疗技术阶段升级至类似于一类新药(化学药或生物医药)的管理模式。但在未来,生物医药更多领域的管理和市场规则依然要不断地出台,并且及时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做出调整。

生物医药中小企业

遭遇融资困境

生物医药目前是世界上活跃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其在国内发展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瓶颈。一个生物医药产品走入市场主要经过以下步骤:实验室研究和开发――临床前研究――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获批――销售后评估等。

而对投资者来说,其中的风险非常大,目前生物医药在开发过程中每期最终成功上市的几率只有0.02%。这也导致很多风险投资不愿意涉足生物医药产业。据报道,美国生物医药咨询集团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磊走访过国内百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他看来,很多企业都可以用“穷得丁当响”来形容。

业内专家介绍说,目前风险投资主要盯住有以下特征的生物医药企业:一是企业在研的项目拥有知识产权;二是在研的项目完成获得欧洲或者美国认可的Ⅱ期临床;三是企业必须有符合国际标准的cGMP生产线,能严格按照cGMP的标准进行生产。但在目前符合这样条件的企业则非常少。

由于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投入时间往往需要3到5年,所以目前主要是产业基金,也就是本身做医药的大型公司在注入资本。未来中国亟需要建立专为生物医药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公司。

目前运行较好的如成立于2005年的百奥维达中国基金,其规模为1.4亿美元,拥有流感疫苗和狂犬疫苗的延申生物公司,已成为该基金的投资对象。百奥维达基金创始人杨志预测,在未来10年内,中国肯定会出自己的生物医药龙头产品。目前该基金得到了三菱、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

2012年9月,上海生物医药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会正式成立。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处长郑忠民指出,目前生物医药大企业不缺钱,但是中小微和创业期企业手头资金则非常紧张。而上海促进会的成立能对上海发展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并能提供平台促进金融界与企业进行沟通,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医疗生命科学范文6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69-02

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二十一世纪同样也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信息技术,人类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必将使生物技术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因此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迎接生命科学世纪的挑战,是所有医学教学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新世纪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全面实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1 生命科学发展与医学科技进步

十九世纪中叶,细胞学、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基因论和DNA功能的确定,尤其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二十世纪生物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发现,它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分子生物学的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破译自身全部密码成为现实,1990年发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今天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接下来,将是阐明基因组的功能,这就要清楚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谱及其调节和控制,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将从基因组转到蛋白质组学,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时代。其内容包括建立单核甘酸多态型(SNP)为代表的DNA序列变异的系统目录,从而揭示人类疾病的遗传学基础,认识基因组在转录核翻译水平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规律,并利用各种模式生物体的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来揭示基因的功能。在微观层次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基因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活动、发育和进化,以其脑功能进行探索,从分子、细胞、模式生物和整体水平对脑和神经系统进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的神经生物学正成为生物学发展的下一个高峰。生命科学从群体、个体、细胞到分子水平深入的发展,使得医学能够在微观水平逐步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本质,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技的进步。自1982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生物医学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兴起,生物医学技术正在猛烈的冲击着世界经济,同时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随着克隆技术的成熟,人们可以用克隆的器官代替已坏的自身器官。而将来科学家可以设想用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组装成“纳米机器人”,通过血管送入人体诊断疾病,携带DNA更换或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片断。因此随着以后基因功能的清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不仅能了解生命,而且能够操纵生命过程,它将改变现有的医生看病模式,人们将拥有记载个人生理、病理信息的生物芯片,医生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方面将做到个性化,精确化。

2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学医学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医科大学毕业生投身入救死扶伤,全民保健,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引起了疾病观、健康观、卫生观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医学研究者以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而现有的医学本科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目前医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我国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

从以往高等医学院校输出的人才素质的特点看,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上述特点。具体地表现在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获取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传统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临床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师整个课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被动,缺乏兴趣,无法激发学生求新意识与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均有害无益。而医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书本,满足于从老师那里接受已经或即将过时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欲望和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更谈不上有多少带创新性的学术新思维。因此即使是那些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缺勇气、开拓创新与实力等现象,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更少,因而未能充分起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生力军的作用。

3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医学生是医学教育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利用寒暑期或周末参加各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更广泛地组织和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学生参与的各种学校活动包括本专业的、跨专业的、跨校的、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平时,也要让本科生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立项论证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会和论文答辩会,可以参加各学科最新研究的学习报告会,对原有的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打破以往只有研究生才能进入科研实验室的惯例,组织医学专业学生早期进入感兴趣的实验室学习并实行导师制。在具有副教授职称或高年资讲师中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作为学生导师,明确规定导师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在思想上和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验室的

科研活动,感受科研气氛,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使他们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初步的科研思路;培养了科研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本科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首先,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性和灵活性,使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面临新的挑战。充分利用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网络快速发展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动画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解答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了解国外医学的发展,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应用生物信息学论证自己的构想,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通过网络增加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同样具有获取知识的自由和网上交流的平等权利,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提高它们对本科生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3学习医学相关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