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展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数据展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数据展示

经济数据展示范文1

关键词 井下;工具;发展;研究;技术

中图分类号TE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153-01

1 新型的防蜡防垢防腐蚀工具

1.1新型工具的原理

这种新型工具同时具备防蜡、防腐蚀和防垢的多重效果,在油田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原油通过管壁上的孔眼时形成大量细柱状射流,径向垂直地撞击到工具环空的内壁和芯轴上。当流体流过工具的时候,工具可以产生一种电化学反应改变流体中矿物质的电位。在自喷井和抽油井中,原油在地层压力或抽油泵抽吸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工具管壁上四周分布的孔道。在冲击作用发生的同时,这种新型工具表面的会使石蜡及其他矿物质分子产生反应,改变原油及地层出水的一部分特性,同时也使那些杂质杂质、异物、井下伴生微生物等一起产生融化效果,避免结蜡等现象。经过油井新型井下工具的过滤及变异作用,原油和矿质在工具的处理后实现分离并到达地面以上。 这样的原油不仅可以使蜡和其它容易结块而堵塞油管的蜡质物质处于悬浮或者半悬浮状态,而且还可以将碳氢化合物断裂作用使原油变得更加光滑和容易流动。

1.2工具的使用优点

这种工具只需一次性安装,并不需要过多的维护保养和外来动力源,安装在抽油井和自喷井都可以。油藏界面和清洁井筒不需要定期进行热油清洗、蒸汽清洗等常用的传统工艺进行作业,刮蜡作业、碰泵等操作程度也得到减少, 有效地节约生产作业成本。提高井下原油泵的使用寿命和泵效。同时也不会因为结垢、结蜡和沥青质沉积而造成抽油杆和抽油泵发生卡、脱等意外故障,从而能够更好地稳定油气井产量。

1.3在油田的应用效果

这种井下新型工具可以应用在任何有结蜡、结垢和严重腐蚀的油井中, 包括双管完井的井、 定向井、水平井、热水井和注水井。并且也可以和任何井下抽油泵系统配套使用,包括杆式泵、管式泵、螺杆泵、电潜泵和各种特殊作业泵。新型工具的安装设计,应该根据具体的生产油管的尺寸和油井产量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这种工具要安装在抽油泵下面的进口处或泵上方的出口处,或者接在生产油管的底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防蜡、防垢、防腐蚀等多得作用。

2 多用途打捞新工具

2.1多用途打捞新工具的技术方案

由丢手工作筒和丢手接头组成,所述的丢手工作筒由上接头、捞爪和护套组成;所述的丢手接头由接头主体和打捞杆组成;其中,上接头与捞爪活动连接,捞爪为筒状体,筒状体上设有轴向螺旋轨道槽与丢手接头上的打捞杆的配合,使打捞杆能沿着轴向螺旋轨道槽与丢手工作筒脱接。有益效果是:一是操作简单,节省工时,作业时采用上下活动管柱和旋转管柱的方式分别完成井下管柱丢手和打捞挂接;二是对管柱的密封性能要求低,不会出现因油管漏失丢手失败的现象;三是丢手工作筒可多次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

2.2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井下打捞工具

其技术方案是:由打捞器主体(1)、弹子(3)和包套(2)组成,在该打捞器主体(1)下端外壳制有上深下浅式的弹子槽(4),包套(2)另开有外槽(5),外槽(5)的宽度小于弹子(3)的直径。更加技术方案是:在所述的打捞器主体(1)顶部设有螺纹,所述的打捞器主体(1)的下端头为锥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弹子,使落物内壁和弹子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弹子作向上相对滚动,从而当打捞器上提时,弹子在摩擦力及自重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与落物内壁涨紧而自锁,继续上提即可把井下落物打捞出井,这样,就可以方便的将小直径管状井下落物从井下打捞出来。

多用途井下打捞工具,应用于石油井下打捞作业。特征是:打捞颈为阶梯圆柱体型,在打捞颈圆台上部中心有外螺纹连接体,在打捞颈下端有圆柱状连接体,圆柱状连接体连接在打捞筒上端,打捞筒有中心孔,打捞筒中心孔由锥孔和喇叭口两部分组成,锥孔的上端直径大于锥孔下端直径,锥度为4°~12°之间,锥孔的下端连接的是喇叭口,在锥孔内有压缩弹簧和两个打捞片。效果是:该多用途井下打捞工具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打捞多种落井工具串,同时还能配合压力计进行甩挂测试工艺的实施。能完成10mm~26mm打捞颈或台阶的落井工具串的打捞。新型实用工具的应用,再结合一把抓、外钩(鱼刺型外钩)等传统工具,将有效地将外钩插入绳类或其它落物内,将井下落物而带出地面。

3 井下打捞新工具前瞻

在井下作业施工打捞工具中,SW-150型打捞筒是一个具有良好利用价值的新产品,对井下不规则小型落物打捞具有较好的效果减少了油井维修次数,降低了作业成本,捞获落物成功率高,减轻劳动强度,使各项增产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上接头作用是与下井油管公连接扣,工作筒是容纳落物的空腔,引鞋是引导落物进入工作筒内部,截止装置是使落物通过弹性截止刷拦截落物使落物留在工作筒内。具体工作原理及操作步骤:1)施工作业时,用油管与打捞筒上接头连接;2)将其输送到套管内鱼顶部并与其接触;3)下压正转管柱使引鞋将落物引到工作筒;4)落物上行通过弹性截止装置进入工作筒后,弹性截止刷恢复封闭状态,阻断落物脱出工作筒,上提油管实现井下落物打捞作业。将原打捞工具工作筒的内部结构改为由12组钢丝束夹角85°呈螺旋状分布形状,形成截止装置,将落物通过引鞋导入工作筒利用钢丝的弹性使落物通过,钢丝弹性恢复后将落物留在打捞桶内。SW-150型打捞筒的结构组成和作用:由上接头、工作筒、截止装置、引鞋等4部分组成。

在原有打捞工具的基础上,针对作业过程中小件落物在井下各种复杂状态下的不同形态特点,对该打捞筒进行结构性设计改造,选用弹性好、韧性好、强度高的钢丝制成钢丝束安装在打捞桶内构成落物导入截止装置,用2.5"油管连接打捞筒并输送到井下鱼顶位置,井下落物通过引鞋进入后使落物进入打捞筒通过截止装置,靠弹性能切断落物回路上提打捞筒实现打捞,从而能够提高打捞的成功率

经济数据展示范文2

成本会计的发展可以基于云计算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把大数据应用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推动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大数据作为一种辅助技术,能节约企业成本,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不同企业的青睐。

一、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成本会计系统是指构成成本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实际上,成本会计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几下几点:

首先,成本会计信息丧失了关联性。因为,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系统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企业敬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及有关商品的全部成本信息。这样会导致在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经营管理者占有的商品成本数据与实际的经营活动成本数据产生冲突。

其次,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系统很难准确把握和监控商品生产环节的成本形成过程产生的具体相关数据。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生产者因为不能把握商品的成本核算,从而就不能把企业相关的可靠信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践,导致经营效率的低下。

再次,传统成本会计核算出来的产出成本数据信息是产品货币价值的定量信息,而非质量信息。因此,管理者对成本状况进行判断时,只能依靠金额的高低来对产品质量的好坏做出评价。这样,产品成本数据的正确数据便难于计算。

二、大数据成本会计系统的介入

就一般会计工作人员而言,与数据打交道太过于习以为常了,比如核算会计等。然而,实际上,普通的成本会计的数据管理和核算之间并不能等同,而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众所周知,每个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因此,一般都会把成本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会计成本的科目核算。所以,在传统的业界视野下,这些成本的核算似乎只与行政管理成本相关。实际上,这些费用的支出,不全是行政成本的支出费用,还有许多其他项目的经费支出。在种状况下,会计成本的核算就会失去其本身具有的精确性。所以,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有助于提升成本会计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

三、大数据促使成本会计管理的提升

大数据系统的引入,有助于提成成本会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其财务管理系统。诚然,在财务管理系统中,任何系统或数据的设计、研发、采购、销售、经营和供给服务等过程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所以,大部分企业并不认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控制过程,而是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进行管理。这样,一方面使不同的数据之间产生了冲突与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囧态。如,在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采购成本过高,企业就急于控制采购成本;如果生产成本过高,企业就急于降低生产成本,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也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的整合,能更好地将不同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对成本会计进行准确的核算,从而达到对企业成本的合理控制,降低耗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大数据的整合,使成本会计的控制更加全面、合理。发展大数据在财务管理等行业领域应用,推进财务基础研究和会计成本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成本会计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大数据发展与财务成本会计的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形成财务管理大数据产品体系。

四、大数据有助于成本会计管理人员的转变

财务人员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财务是一项工程,管理是一种智慧。现实中,部分企业已经走到了继续财务会计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岔路口。而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这不是一道是对还是错的选择题,而是前进还是后退的淘汰赛。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将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整体监控,另一方面,又是企业不同业务,不同系统、不同数据、不同操作流程的协调者和管理者。这些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业务部门风险管控的沟通者,是透视财务系统内在问题的把关者,是财务数据转向管理数据的集大成者,更是企业流程控制、效率提升的参与者。他们的存在,有助于推动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产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数据的运用,有助于成本会计管理人员的转变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五、大数据背景下的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背景下,成本会计的核算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一是,资源性消耗会计。它的成本会计核算的指标不是基于现金,而是基于产品大数据量化产出消耗之间的因果联系,使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不是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于“结集点”,这样有利于负责经营管理者进行成本会计的监管。二是,驱动作业成本法。即在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估量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作业成本,而不是以调查的工作时间来进行鉴定。三是,弹性边际成本法。即通过会计成本的核算来匹配不同管理部门的责任大小。

因此,大数据背景下成本会计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加强财务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相关的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树立降低成本的观念,通过大数据,使成本会计资源得以共享、整合和优化,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总体水平。最后,要尽可能地通过电脑,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经济数据展示范文3

关键词:中医古籍;大数据;数据挖掘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04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Book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Zhu Yum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at the in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cient Books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ig Data and demonstrat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CM Ancient Books in the fields of data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Key words: TCM ancient book; Big Data; data mining

1大数据的背景、特点和含义

信息和能源、材料一起,并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1]。信息不可遏制的增长,导致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具有“大容量、种类多、流动快、价值高”的含义[2]。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所著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谈到,起源于电子信息领域的大数据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该书中谈到,大数据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全面性;第二是模糊性;第三是由探求因果关系,转向事物相关性的寻找,要让数据自己发声;建立在相关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3]。

2中医古籍信息具有大数据的特点

中医古籍是中医理论和诊疗实践传承的载体。中医古籍信息量巨大,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在全国131个图书馆中馆藏中医书目有1.3万种。

中医古籍信息种类繁多,从临床诊疗经验的描述、中药的采集、药性的辨别到理论的阐述,既有严格遵循逻辑理论原则的医案解释,又有偏方验方汇集。中医古籍信息历经几千年,横跨南北方,既有横向的学术争鸣,又有纵向的流派传承,既有一定的理论自洽性,又有各自独特的见解。

基金项目:国家公共卫生资金项目(2010GJ01)

作者简介:朱毓梅,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与文献信息研究。E-mail:

中医古籍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但无疑古籍中蕴含着极为有价值的知识。不仅临床中医医生要借助于古代文献中的知识来处理病患,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青蒿素的发现也来源于古籍文献。

中医思维的习惯是“取类比象”。个例化诊疗是中医临床的特色描述方式。个别是一般的基础,规律是个体的凝练。中医在被迫接受现代科学“大量、双盲、随机”统计学方式的同时,也在坚守着自己“天人合一,辨证论证,个体化诊疗”的特色。中医传统理论不是由“可观察、可设计、可控制、可预测”的实验证实的、具有明确因果逻辑关系的科学理论,而是采用经验的、“取类比象”的方式进行的描述。比如对于发热的症状而言,因为“热”的现象和太阳的发热、物体的发热是具有相似性的,在现实生活中,用寒凉的物体可以消除或者消退热的现象,而在中医实践中,石膏的服入可以治疗发热的症状,因此把石膏定位为具有“寒”的药性。这种“石膏-发热”到“寒-热”关联角度考虑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中医自然哲学的特征。这种特征无法像现代生物学那样,从微观逻辑的角度、从实验设计的角度令人完全信服,但这种关联本身在实际的医疗实践中是非常有效的。生物医学的最终目的除了满足人们对于人体自身的好奇心之外,就是对于疾病好转的追求。忽略临床需要,一味追求理论的完美对于医学本身是有害的。中医的这种关联性思维方式无处不在,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于相关性的重视。

在大数据时代,个别信息不确定,总体信息具有规律性。中医古籍信息良莠不齐,真理和谬误并存。就像我们不能从单一信息源出发,确定某个网络信息是否为真一样,对于中医古籍信息真实性的确定除了临床验证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全面信息的分析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比如不同医家对于“不寐”的理论阐述是不同的,他们所采用的方药也是各异的,宋咏梅等[4]对历代治疗不寐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得知,酸枣仁是所有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包括人参、茯神、麦冬、半夏、远志、熟地黄、生地黄、柏子仁,这些常用药物在临床中是常用的,也是有效的。从大量不确定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中医专家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以往有效的临床经验,在疾病好转的驱动下,预测当前患者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案的过程。预测的基础是对以往海量数据进行机器学习。中医古籍文献中的大量病例,是构建中医专家系统的基础。这些病例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不同医家,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对于一个具体的患者,不同医家的预测方向可能是不同的,如何根据当前大量的、模糊的、不确定的知识选择最符合要求的诊疗方案,是中医专家系统能最终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关键所在。

3大数据时代中医古籍面临的机遇

中医古籍最初全部都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与信息化数据相比,具有传播性慢、复制性差、容易损坏等特点。

传统中医从业者和研究者对中医古籍的利用具有局限性、片面性、时效性、地域性等不足。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为中医古籍信息的充分利用带来了机遇。

3.1在大数据时代,知识变得更加全面,海量数据的集成变得可能

在农业社会,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有机会阅读如此众多、不同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中医药著作。信息化时代打破了时间、地域界限和流派之争,使得面向主题的全面信息的存储和检索变得简单和可能。王振国等[5]研制的“中医药古文献保障系统”收录了上至秦汉,下至当代的十万余首方剂,并具有灵活的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功能;张启明等[6]在visual foxpro平台上,通过对历代中医医案文本数据的规范化、结构化处理,收录了历代医案22 459首,数据量达到2亿。

3.2在大数据时代,不确定的、模糊的个体经验,在数据挖掘后呈现总体的规律性

中医流传几千年,中医理论和成功诊疗的实践描述无疑是丰富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过去,人们往往依靠个人在阅读有限书籍和临床的摸索悟性中寻找规律。如今数据挖掘技术使得规律的寻找变得更加直观和触手可及。相比于“第一原理”对客观世界微观领域的精确描述,数据挖掘强调收集大量的、复杂的、模糊的、不确定的数据,分析数据集合从而获得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7-8]。

对中医古籍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主要集中在病案和用药规律的研究。曾大方[9]对《临证指南医案》进行了频数统计的分析;陈擎文[10]在中医古籍治疗中风的医案基础中,运用频次分析和关联分析的方法,找到古代名医治疗中风最常用的7味中药、9个药对和3个三药对;周德生[11]集成了明清时期津液亏损的病案573例,采用R型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确定了每个亚型的辨证用药规律;王佑华等[12]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粗糙集等方法应用于古籍文献信息数据挖掘的可行性。

3.3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十足的师承将被中医专家系统取代

个性化诊疗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难以进行规范化的桎梏。中医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和中医药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自1979年第一台中医专家系 统――关幼波中医肝病诊疗系统诞生以来,迎来了10多年的研究热潮。到2008年底,研制的中医专家系统有200多个[13],比如鲍友麟“胃脘痛”专家系统、梁宗翰儿科脾病专家诊疗系统等[14]。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中医专家系统的个性化特点,研制成的专家系统往往很难进行普及,中医专家系统的研究陷入低潮。王瑞祥等[15]在胃脘痛中医古籍信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诊断可能产生的不确定信息和不同症状体征对辨证的重要性难以把握的瓶颈问题,采用粗集理论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实现了不同年代中医专家的集体会诊,研制成功的胃脘痛中医诊疗系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效果。

4大数据时代中医古籍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尽管给人们带来了更全面的信息,更先进的技术,更科学的算法,但要使得中医古籍信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要求数据越多越好,但中医古籍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利,大量古籍流失,有的版本流落在民间,有的版本远在海外,现存古籍也面临大量修复的问题。

尽管大数据不强调数据的规范化和结构化[3],但对于中医古籍信息而言,由于年代和地域的差距过大,一词多义、多词同义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规范化,很容易造成信息的误读,很难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2010年,财政部专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对400本中医古籍进行整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中医古籍信息的确认和规范化[16]。2012年,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项目”在北京启动,项目将对中药、方剂等十个学科的8 000条名词术语进行规范,项目完成后,中医规范化名词术语将达到1.3万条,并建立同义词数据库[17]。尽管如此,中医古籍信息的规范化工作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中医古籍中的不确定信息固然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的手段提取出临床和科学研究中有价值的知识,但不可否认,很多有价值的知识并不是在古籍信息中普遍存在的。比如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是通过对古籍中记载的治疗疟疾的640个方药一一实验之后,才找到青蒿这一治疗疟疾的中药的。而数据挖掘仅仅体现在从2 000多个记载治疗疟疾的方药中精选出640个方药的过程。这种范围的缩小尽管有价值,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找到一个能对有价值信息进行精确定位的工具,是大数据时代中医古籍信息知识发现的关键。

5小结

在信息化浪潮里,中医古籍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高价值的知识蕴含,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医特有的相关性思维方式符合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根据相关性知识构建的具有预测功能的中医专家系统,可以在大量不同医家不确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性诊疗。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的指导之下,以中医古籍文本信息为本,最大限度地构建同义词数据库,保持古籍信息的原汁原味,在正确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发现,并能及时应用于临床和科学研究,是中医古籍信息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郁青.图书馆信息服务散论[J].图书馆界,2000,9(3): 8-11.

[2]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J].图书与情报, 2012(5):37-40.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8-42.

[4]宋咏梅,崔利锐,李军伟.古代失眠方药的文献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392-394.

[5]王振国,刘耀,.基于信息构建(IA)的中医药古文献保障系统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 2(7):5-8.

[6]张启明,王永炎,张志斌,等.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的建立与统计方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4): 298-299.

[7]DL Olson, D Delen. Advanced data mining techniques[M].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8:5-7.

[8]Mehmed Kantardzic. Data Mining: Concepts, Models, Methods, and Algorithms[M]. A JOHN WILEY&SONS, INC, 2011:1-9.

[9]曾大方.《临证指南医案》方案的统计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1):13-17.

[10]陈擎文.数据挖掘技术在古代名中医中风医案之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254-2257.

[11]周德生.明清时期津液亏损病案573例辨证用药统计分 析[J].中医药研究,1998,14(4):12-13.

[12]王佑华,陆金根,柳涛,等.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研 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4):368-372.

[13]白春清.中医专家系统30年[J].医学信息,2011,24(2): 550-552.

[14]北京中医管理局科教处.关幼波、鲍友麟、梁宗翰老中医专家系统[J].北京中医,1992(4):54-55.

[15]王瑞祥.一种基于粗集简约的中医专家系统设计和实现[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476-2477.

[16]林玉婷,林莉.论中医古籍的保护[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1):45-47.

经济数据展示范文4

[关键词]隋书;经籍志;史部分类;起居注;六朝;发展;原因

起居注这种史书形式在我国起源很早,正式名称始于汉代。从《隋书・经籍志》史部分类来看,起居注单作为一种独立的史书形式单列一类,位于正史、古史、杂史、霸史之后,记录了从汉至隋之间的起居注共四十四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除了《穆天子传》及《开皇起居》外均为汉魏六朝作品,这一时期起居注数量之多,对史学的影响深远。

一、起居注溯源

《隋书・经籍志》云:“起居注者,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起居注这种史书形式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周官》:内史掌王之命,遂书其副而藏之,是其职也。[1]周代就设有左史、右史,为天子记言记行。《礼记・玉藻篇》[2]与《汉书・艺文志》[3]对此均有记载。

起居注的正式名称始于汉代。最早见于著录的是《汉书・艺文志》春秋类中的《汉著纪》一百九十卷,据朱希祖先生考证,“著纪”即“著记”亦“注记”。[4]唐颜师古注曰:“若今之起居注”,或即西汉一朝起居注之汇编。[5]汉著记中记载了很多有关天变灾害的事,虽与后世之起居注有差距,但也是起居注发展初期的一种形式。

二、起居注与《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史部分类体系中把起居注单列一类,位于正史、古史、杂史、霸史之后,记录了从汉至隋之间的起居注共四十四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最早见于著录的应首推《穆天子传》,《穆天子传》“编年纪月”叙述周王行踪,是现存目录中最早的起居注,也是《隋书・经籍志》史部起居注类所录唯一“今存”的作品。《隋书・经籍志》史部所列作品除了《穆天子传》及《开皇起居》外均为汉魏六朝作品,其数量之多、对史学的影响不可低估。汉代的起居注见于《隋书・经籍志》的有《汉献帝起居注》。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发展演变来看,起居注的发展,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峰。

三、由《隋书・经籍志》看起居注在六朝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剧烈动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史学在此期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起居注也日益兴盛。东晋南朝统治者对史学非常重视。在制度层面,惠帝元康二年,置著作郎一人,佐著作郎八人,隶属于秘书省。“著作郎掌起居集注,撰录诸言行勋伐旧载史籍者。”[6]这表明起居注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南朝制度多因袭晋代,掌修史之职的史官是著作郎。东晋南朝史官的主要职责除了撰修国史,还掌记录言行。由于历朝统治者的重视,起居注这一史书体裁并未因政局的动荡而中断。晋、宋、南齐、陈几个朝代,都有独立成书的起居注,可见起居注在当时之发达程度。

西晋武帝时有《晋泰史起居注》、《晋咸宁起居注》等;惠帝时有《惠帝起居注》、《晋永平起居注》等;怀帝、愍帝时有《永嘉、建兴起居注》。东晋时期有《晋建武、大兴、永昌起居注》、《晋元康起居注》等。十六国时期南燕有王景晖、张诠掌记注起居。《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南燕起居注》。南燕亡,入北燕,又撰《南燕录》,记慕容德事。南朝起居注有《宋永初起居注》、《宋景平起居注》等。起居注记载皇帝言行,是编修国史的重要史料来源。史书中有关史官掌修起居注的记载很多。如沈约在齐永明二年“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7]。梁裴子野任著作郎时,“掌修国史及起居注”[8]。萧齐有《齐永明起居注》。萧齐有专掌国史的史官和集注起居的著作官,刘知几说:“案《晋令》,著作郎掌起居集注,撰录诸言行勋伐旧载史籍者。”[9]萧梁代齐,沿置史官。梁有《梁大同起居注》。萧梁“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国史,集注起居。”[10]据《梁书》载:王僧儒,天监初拜中书郎,领著作,复直文德省,撰《中表薄》及《起居注》。[11]另外,徐勉掌书记,“尝以起居注繁杂,乃加删撰为《流别起居注》六百卷”[12],将过去的起居注分别部类,以类相从,重新编排,体例似类书。陈承梁,史官制度沿袭不变。陈有《陈永定起居注》、《陈天嘉起居注》等[13]。据《陈书》载:“世祖敕师知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六年冬,为十卷。”[14]

这一时期起居注大量出现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古代记注与汉著纪为其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起居注作为汉魏六朝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达程度也必然受到此期史学发展状况的影响。统治者的需要与提倡,是它发达的动力与保障。此期政治混乱,每位上台的统治者都希望借助史学的力量来论证自身及政权的合法性。再次,制度的完善为起居注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此期的统治者都在自己身边设官记录自己的言行,修成起居注以传世。如西晋一经建立,统治者即为自身取曹氏而代之的做法寻找理论根据,为此他们置著作郎、佐著作郎等,掌集起居注,记录言行勋伐。南朝四国基本承袭晋制,只是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起居注由专掌史任的著作郎或著作佐郎掌集,已是起居注所受重视的反映。

总之,起居注这一体例在史部分类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隋书・经籍志》记载的从汉至隋之间史学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六朝统治者对史的作用认识程度的加深,即以史学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以确立本朝的正统地位。与此同时,东晋以来史官制度的不断健全,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并且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这也为起居注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使得起居注这一史书体裁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促进了起居注的繁荣,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3.966.

[2]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1473-1474.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1715.

[4]朱希祖.《汉唐宋起居注考》[J].国学季刊,1930.

[5]刘隆有.《汉隋之际的起居注》[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7.100.

经济数据展示范文5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自治站点;数据同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15

1 分布式自治站点应用场景及工作方式

1.1 分布式自治站点应用场景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及基于Web环境下的业务系统的发展,以往单一站点业务系统的服务模式已很难满足业务系统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单一站点负载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并发的业务访问需求。

(2)可靠性及可用性差,如果站点的软、硬件出现故障,则整个业务系统瘫痪。

(3)位于不同网络运营商的用户访问业务站点,可能会存在响应时间长、互连互通等问题,用户体验差。

考虑到以上问题,为了保障业务系统的快速响应及高可用性,在进行业务系统整体规划时一般会采用分布式结构进行解决。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其对于用户而言具有较高的透明性和内聚性[1]。比较常见的是分布式自治站点结构,一种典型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的分布式系统由一个超级站点及若干个普通站点所组成,每个站点均为一个独立自治站点,可以独立为系统用户提供业务服务。超级站点除了具有普通站点服务功能外,还担负着整个业务系统入口及用户首次业务请求至各站点负载均衡调度功能。

1.2 分布式自治站点系统工作原理及方式

以业务系统为用户1进行业务服务为例,其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1)用户1向系统入口服务站点A(超级站点)发出服务请求。

(2)服务站点A收到用户1的服务请求后,根据当前各站点的可用性状况,将用户1的服务请求重定向至可用性最优的站点上(图2中服务站点A向用户1返回访问请求重定向至服务站点B上的指令)。

(3)用户1的web浏览器收到重定向至服务站点B的指令后,自动重新访问服务站点B以取得业务服务。此后,用户1将通过持续访问服务站点B获得系统服务。

(4)用户1在服务站点B进行业务操作期间,所产生的业务数据更新,将通过数据同步的方式同步至其它的服务站点,以使用户1下次业务请求被重定向至其它站点时可以继续业务操作。

1.3 分布式自治站点系统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单一业务站点的服务方案,分布式自治站点的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高吞吐及高并发。用户的业务请求被分散到各自治站点中,由各站点共同为业务用户提供服务,业务系统的负载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2)负载均衡。负载均衡功能可以通过监控各自治站点的性能情况,并将用户访问请求调度到综合性能值最好的站点上,提高访问响应效能。

(3)高可用。某部分站点出现故障时,可以离线处理故障,其它站点可以继续承担用户业务访问请求,避免单一站点模式中出现软、硬件故障时造成业务系统瘫痪的问题。

(4)容灾性。由于各自治站点的业务数据进行相互同步,所以理论上由n站点构成的分布式自治系统中,将会有n-1个数据副本,具有很强的容灾性。

2 分布式自治站点数据同步关键问题

2.1 同步周期

由于分布式系统在数据同步时存在网络延迟、I/O耗时等因素,无法保证副本数据和主节点时刻保持一致[2]。在自治站点之间一般采用弱一致性的办法来进行处理,最终保持各站点数据的一致性。在同步的时候,需要考虑在同步周期与系统开销之间取得平衡,既能保证各自治站点数据及时相互同步,又能最大程度避免同步事务对系统资源消耗而造成服务响应速度下降的问题。

2.2 关键字同步冲突处理

在分布式系统中,位于不同自治站点上的同一数据表新插入的记录字段值可能会相同,如果字段为数据表的关键字,在各站点数据相互同步时就会产生关键字冲突,为了避免关键字冲突就必须要求数据表关键字段值全局唯一。从传统单一服务站点结构向分布式系统结构改造,或全新设计分布式系统时,要充分考虑该问题。为确保各站点同一数据表关键字段值全局唯一,通常进行以下处理:为各业务数据表添加站点标识字段(字段值为站点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唯一编号),并将站点标识字段与业务数据表原关键字一起构成组合关键字,从而实现数据表记录关键字段值全局唯一。

2.3 更新数据捕获

用户在站点上进行业务操作时将会产生数据更新(新增、删除、修改),这些数据更新操作需要被记录下来形成更新日志,并将业务数据更新操作信息同步到其它各站点上,由运行于其它站点上的程序执行同样的数据更新操作序列来实现数据同步,使各站点上的业务数据保持一致。常用的更新数据捕获分为触发器捕获和DBMS的CDC功能两类。

(1)触发器捕获。在业务数据表上部署insert、delete操作触发器,当产生事件触发时,通过触发器记录数据更新操作信息到更新日志中。

(2)CDC功能。较新版本的SQL Server或Oracle提供了一种叫做变更数据捕获 CDC(Change Data Capture) 的功能,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中显示开启CDC 跟踪功能及DBMS中的服务器功能,实现捕获数据库中表对象数据的变化情况。

2.4 更新数据源识别

在分布式系统中自治站点上的数据更新从数据源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站点上业务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产生的数据更新,比如用户增加或删除业务数据等。

(2)其它站点向本站点传送过来数据更新操作记录日志,并根据日志记录顺序在本站点上执行操作序列,实现数据同步而产生的数据更新。

对于由本站点产生的业务数据更新,需要将其记录到数据更新日志表中,日志信息待传送至其它站点上执行,以保持各站点数据一致;而由其它站点同步到本站点的数据更新操作日志信息,仅需要根据更新操作日志信息执行写库操作完成数据同步即可,无须再次将这部分数据更新再次同步至其它站点上。那么各站点需要对这两类数据更新的写表操作进行区别处理。

例如本站点业务系统执行的新增插入记录操作,需要通过触发器记录到数据更新日志表中(日志信息待同步至其它站点上);而由其它站点新增记录数据同步到本站点上,在本站点执行插入记录操作实现数据同步时,无须通过触发器将这些操作记录在数据更新日志表中(即不需要再次同步至其它站点),否则各站点上的同步更新数据会出现无限次相互循环同步的问题。

由于触发器是由特定的数据操作事件来触发的,事件本身并不能区别这两类数据更新,所以必须在触发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更新数据源识别,并进行相应处理。比较常用的识别更新数据源的办法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为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分配不同的用户账号,比如站点上的业务系统连接数据库时使用A账号,数据同步程序连接数据库时使用B账号,通过识别数据库连接账号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数据更新类型,并在触发器中进行相应处理。

3 数据同步流程设计

3.1 站点同步流程

为了使设计方案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通用性,方案使用Oracle、SQL Server、MySQL等多种数据库均可支持的触发器作为更新数据捕获手段。各站点间的数据更新同步流程如图3所示。

同步流程:

(1)业务系统对业务数据表进行数据更新操作触发数据表上的触发器。

(2)触发器通过数据库连接用户名识别出产生更新操作的数据源为业务系统,则将数据更新操作写入“数据更新日志表”。如果识别出的更新数据源为同步程序(其它站点向本站点同步数据),则触发器不执行任何操作。

(3)站点同步程序通过“数据更新日志表”及“业务数据表”将发生数据更新的记录操作还原成等价的SQL语句。插入记录操作还原成insert语句,删除记录操作还原成delete语句,更新记录操作等价还原成delete或insert两个语句。

(4)站点同步程序获取“各站点信息表”中的各站点信息,通过Socket把业务系统数据更新操作等价SQL语句传送到其它站点中,并由其它站点上的同步程序处理。

(5)当本站点上的同步程序接收到从其它站点发送过来的数据更新等价SQL语句后,执行这些SQL语句序列,实现其它站点发生的数据更新同步至本站点中。

3.2 核心工作表设计

系统工作表为同步操作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最核心的两个工作表为“各站点信息表”和“数据更新日志表”。

(1)“各站点信息表”为分布式系统中各个站点提供统一的全局站点信息视图,该表在超级站点上维护,站点的信息更新将同步至各站点中,数据同步程序将根据该表中记录的各站点信息把本站点产生的数据更新同步至其它站点上。各站点信息表结构如表1所示。

(2)“数据更新日志表”用于记录各业务数据表的数据更新操作情况,为同步程序定位发生数据更新的记录提供关键字段值等信息,也为构造出等价SQL语句过程提供基本信息。数据更新日志表结构如表2所示。

4 结语

Web环境下的分布式自治站点业务系统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站点业务系统具有更强的负载能力、高可用及强容灾性等优点。由于各站点均可独立向业务用户提供服务,所以保持各站点的数据一致性是分布式自治站点业务系统的关键。本文研究了分布式自治站点的数据同步问题,重点研究了同步周期、关键字同步冲突处理、更新数据捕获、更新数据源识别等关键问题,并设计了一个适用于分布式系统自治站点数据同步的技术方案。该方案给出了站点同步流程和核心工作表的设计,在实现分布式系统承受更多业务负载的同时,使各自治站点的数据同步过程能更有序、高效地执行。

参考文献:

[1]刘尘尘.基于Android平台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协议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02):82-84

经济数据展示范文6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失衡;动态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2

一、绪论

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常账户失衡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常账户失衡问题的研究领域,正在开展一场“文艺复兴”运动,经常账户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实际资本的流动,与该国的国民收入账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当前全球经常账户总额是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两倍,而净国外资产的头寸则增加到了当时的三倍(Bracke等,2010)。经常账户失衡的状况正在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持续进行中,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经常账户赤字的一端,而与此相反,一些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巨大的贸易顺差之中,这两者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国际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都只考虑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而忽略了世界了另一极—发展中国家,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发现潜在的影响经常账户失衡的其他因素。鉴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使用更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样本更加大的模型来进一步研究国际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决定因素的理论研究,最早的是Sachs在1981年通过跨期理论对其进行了研究,随后Obstfeld和Rogoff在1984年,Milesi-Ferrett和Razin在1996年,以及MariaMilesi-Ferretti和Razin在1998年都使用了跨期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跨期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当前消费与除了净产出或者净资产之外的资产的现值是相等的。因此,Chinn等人在2011年指出,当前消费行为的改变主要是受到利率变化、资产的预期值的影响。而资产的预期值又是受到生产力变化、投资和政府收支的影响。Obstfeld和Rogoff在1996年的研究说明了,跨期理论模型提出了经常账户决定因素的多样化的通道,通过收入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流动性的变化来解释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因素。而Sheffrin和Woo在1990年的研究则将注意力转向了用跨期理论来解释国际经济中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因素,他们注意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对人们的消费或者储蓄产生影响。

实际上,关于经常账户失衡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分成两个派系。第一种派系是不均衡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经常账户的失衡是处于一个不断振荡的趋势之中的;而第二种派系则称之为均衡理论,该理论则认为,经常账户失衡其实是一种均衡的状态,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变是独立的。在不均衡理论中,Obstfeld和Rogoff在2005年和2009年强调了折旧和贸易收支的大小对于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而Blanchard等人在2005年指出,国内净国外资产头寸的变化使得实际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调整变得很有必要。因为净国外资产头寸包括国外资产和负债的变化,以及经常账户余额的变化。

另一方面,均衡理论则将注意力放在了资本账户上。在金融资产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Caballero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中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不稳定和频繁的金融危机,导致本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对于储蓄者缺乏吸引力。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危机主要包括墨西哥1994年的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风暴,1999年巴西的金融危机,阿根廷在2002年的金融海啸以及土耳其2003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或者金融市场的振荡,造成了美国的流动性赤字,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全球储蓄过剩理论,Bernanke和Clarida在2005年分别提到了这个问题,而Miller等人在2011年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在这些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采用了更加谨慎的金融政策,而发达国家丰富的投资机会使得资金更多的流向了他们,从而使得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变得更加严重。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

表1所描述的是发展中国家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的结果,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贸易开放度和实际资本开放度与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而实际有效汇率和净国外资产占GDP的比重的系数表明,它们与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这说明了净国外资产头寸会随着外资流入的增加而增加,这很好的印证了跨期理论的原理。另一方面,实际有效汇率的系数说明,随着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人们储蓄的倾向也会逐渐降低,因此,这将使得经常账户余额朝着赤字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商品物价指数的系数与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呈正相关的关系,这印证了发展中国家物价指数的上升会增加经常账户余额的实际情况。与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类似,发展中国家是主要商品出口国,因此,随着国内商品物价水平的上升,出口创汇收入也会逐渐增多,这对于改善经常账户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系统广义矩估计

表2给出了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完整结果,在这个估计中,我使用了与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相同的解释变量组合。另外,为了消除差异广义矩估计中可能存在的有偏性和误差,系统广义矩估计利用了比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更多的信息,以降低某些解释变量的内生性的问题,它将弱外生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列入估计方程,然后得出一致性的估计。表2中的符号含义与表1相同。

表2所得出的结果和相关系数与差异广义矩估计非常类似。例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开放程度对于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的影响,与表一中的结果几乎是相同的。表2中显示,在系统广义矩估计中,贸易开放程度和实际资本开放度对于经常账户平衡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表2中的数据表明,外生变量的微小变化对于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的变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另外,滞后一阶解释变量对于原解释变量有着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它对于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表2:系统广义矩估计结果

四、结论和建议

经常账户失衡的本质,以及经常账户失衡的潜在影响因素在国际宏观经济的研究中,仍然有着非常大的争论。本文将经常账户的影响因素放到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并且使用了两个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模型,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经常账户决定因素的影响机制。其中一个模型是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另一个模型是系统广义矩估计。本文主要是用来解决在以往的文献中对于经常账户余额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遗漏变量带来的误差、内生性和未观测到国家的影响所带来的有偏性。所有的估计结果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外生决定因素的微小改变对于经常账户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所示的发展中国家中,商品物价指数、贸易开放程度和实际资本开放程度与经常账户占GDP的百分比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实际GDP增长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净国外资产占GDP的百分比对于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的变动并不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广义矩估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内生性、同时性和漏变量偏差对于统计结果的影响。

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了一些比较新的经常账户的决定因素,比如商品物价指数、贸易开放度和实际资本开放度。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没有将资本控制变量和国际风险管理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这两个变量对于经常账户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扩展影响因素,从而更加全面的分析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给出一些政策建议,对于还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加快改善国内金融市场环境,加强开展人才的海外培训计划,建立更加稳定的金融市场,以改善经常账户的现状。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强地区同盟的建立,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最后,发展中国家应当在改善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加快国内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扬,何海峰.美国经常账户失衡:表现、理论与政策—兼驳伯南克“世界储蓄过剩”论[J].国际金融研究,2009(l2):56-60.

[2]翟晓英,刘维奇.中国经常账户失衡问题研究—基于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路径[J].国际金融研究,2012(8):38-49.

[3]苏飞.资金流动、国际金融整合与经济增长—基于新兴市场国家面板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2(3):48-56.

[4]赵夫增.经常账户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6(3):13-20.

[5]张建清,张天顶.经常账户失衡的调整: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8(10):12-21.

[6]Bracke,T.,Bussiere,M.,Fidora,M.and Straub,R.2010.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Global Imbalances.The World Economy,33,1140-1174.

[7]Bussiere,M. and Fratzscher M. Financial Openness and Growth:Short-run Gain, Long-run Pain[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16): 69-95.

[8] BERGIN, P.R. 2006. How well can the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explain the exchange rate and current accou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5, 675^701.

[9]Chinn,M. and Ito,H.2011.The Chinn-Ito index-A de jure measure of financial openness.

[10] Chinn,M. D. and Prasad E. S. Medium-term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Account i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59): 47-76.

[11] Das, Debasish Kumar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MPRA Paper No. 42419, posted 03. November 2012

[12] Grossman, G.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1991.

[13]Ito,H. and Chinn,M.2007.East Asia and global imbalance:saving,investment,and finanvial develop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