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指标;半参数可加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一、前言

Engle、Granger等(1986)[1]最早运用半参数回归模型研究气候因素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分析;Hastie和Tibshirani(1986)[2]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义可加模型(GAM)。王一兵(2005)将半参数应用于商品房价指数的研究,讨论了半参数模型的估计方法、Hausman检验及参数标准误差的Bootstrap计算,证明半参数回归模型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艾春荣(2008)利用半参数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中国居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通过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和改变投资者投资行为等来影响股市,研究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收益的影响,既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有效的投资决策,又可以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尝试建立半参数可加模型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半参数可加模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Y=a+f1(X1)+…+fj(Xj)+β1Xj+1…+βkXk+ε

模型中,前j个变量对Y有非线性作用,其他的自变量以线性形式引入模型。即可得到半参数可加模型。本文运用由Hastie,Tibshirani(1990)提出并实现的backfitting算法来同时估计非参数和参数项。

对于参数部分,我们可以使用OLS来进行估计,而非参数部分,使用lowess或样条进行拟合。一般情况下,自变量数据之间都是相关的,因此我们应对可加模型或半参数模型中的自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Backfitting算法在估计模型中的非参数和参数项时把这种因素考虑进来了。

三、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及国泰君安数据库,选取1998年7月到2014年11月198个月度数据进行研究。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工业增加值(ind)(同比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数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ra)、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r),上证综合指数(index)(收盘价)作为研究的被解释变量。

2.单位根检验

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对上述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值都大于0.05,因此接受原假设,表明都存在着单位根过程,为避免存在虚假伪回归现象,下面将上述指标进行平稳化处理。除广义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过二阶差分后才达到平稳外,其他变量都是经过一阶差分达到平稳。

3.建立半参数可加模型

indext = β0+β1indext-1+β2M2t-1+β3M2t-2+β4indt-1+β5cpit-1+ β6rat-1+ β7rat-2+β8rt-1

f(M2t)+f(indt)+f(cpit)+f(rat)+f(rt)+ε

首先建立下列可加模型

首次检验结果显示,参数变量中只有股票市场的前一期对本期股票市场影响显著,其余都不是显著的。非参数变量对于股市的影响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各个非参数解释变量与中国股市收益之间的关系图形如下所示:

由图形看,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分别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似乎是非线性的,工业增加值在10%以后对股票市场有正的影响,随着工业增加值的增加,股票价格也在上升,二者关系似乎是非线性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股票市场正的影响,且似乎存在着二次型或者是对数关系,需要进一步进行检验,同理,本图不再附上,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在3%以后似乎对股票的影响是负面的,即随着利率的上升,股价是下降的。为了检验上述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cpi在非参数模型下与在二次型模型的比较下,发现是接受原假设的,说明建立二次型模型比较好,其余的假设检验都是显著的,因此最好是建立非参数模型。因此建立的模型形式为:

indext=(-2.180e+02)+(3.946e-01)indext-1+(1.945e-03)M2t-1-(2.157e-03)M2t-2+(3.690e+00)indt-1+(1.061e+01)cpit-1-(2.295e+02)rat-1+(7.415e+00)rat-2-(1.888e+01)rt-1+(2.091e-01)(cpit∧2)+f(indt)+f(rat)+f(rt)+εt

变量检验结果显示,变量M2t-1、M2t-2、indt-1、cpit-1、rat-1、rat-2、rt-1它们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而indext-1即股票市场价格的滞后一期对股票市场当期的股票价格有显著影响,而且是正向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当期值具有非线性的二次型效应,也是有正的显著性影响,其余非参数变量对股票市场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

四、结论

货币供应量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呈现的是波浪式的非线性关系,其对于股市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工业增加值在在10%以前对股市收益没有什么影响,而在10%以后,随着工业增加值的增加,股市收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影响不是很明显,说明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呈现正的影响,即通货膨胀率越高,中国股市收益越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关系基本上呈现倒“U”型关系,在汇率为7.5左右时,达到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中国股市收益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参考文献:

[1]R.Engle, G. Granger, J. Rice, A, Weiss- Semiparametic Estimat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Weather and Electricity Sales. J. Amer. Stat. Assoc. 1986, 81:310-320.

[2] Hastie T J, Tibshirani R J.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J].Statistical Science,1986,1(3):297-318.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顺应了社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职业技能、较高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环境下,双语课程作为基础性教学形式,对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接轨具有重要作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在财经和管理类学科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经典的经济理论和提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在中文学习和查阅英文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吸取國外该学科的最新经济理论。希望通过双语课程建设,引进国外优秀宏观经济学教材和当前先进的经济理论,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也为后续的外教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1.课程双语教学背景

1.1双语教学内涵

关于双语教学模式,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在学校的各种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运用第二国语音,包括浸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王斌华在《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中外比较》中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定义双语教学,认为广义的双语教学指学校使用两种语言教学;狭义的双语教学指学校全部或部分地使用第二语言教授非语言学科。综合对双语教学的各种定义,本文将宏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定义为采用英语和汉语的宏观经济学教学。

1.2专科双语宏观经济学定位

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都有设置,但是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定位不同。专科阶段主要侧重于经济学基本术语、基本经济理论和主要宏观经济框架,对于宏观经济研究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用来分析实际问题。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则是侧重于模型的学习分析,更加注重抽象理论和数学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体系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它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国外关于该学科的建设比较充分,国内关于宏观经济学课程也基本都是依据西方经济理论体系,使用的教材无论是双语教材、全英教材还是中文教材,主题思想内容是相似的。但是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摒弃其固有的意识形态,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对其中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要使学生了解哪些理论和改革主张在西方国家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我校该课程面向对象为中瑞合作办学的旅游与服务管理专业,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在教材、课件、辅助材料方面以英文为主,授课过程中中英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同时依然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不会过于侧重语言而导致喧宾夺主。

2.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当符合本课程确立的“学以致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和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竞争力,尤其是突出实战性,培育动手能力,并带动学生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专业问题。

本课程面向的是中瑞合作办学专业的同学,瑞士老师定期前来授课,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与部分旅游专业课联系密切,可通过外教课程进行提升宏观知识理论的运用。该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旅游营销、目的地管理、旅游学概论、跨文化研究、电子旅游、旅游及休闲产品、服务管理、交通运输等课程均为瑞士方外教授课。而这些课程均会涉及到部分宏观经济知识,学生通过双语宏观经济教学,可以为这些外教的专业特色课奠定基础。此外,中方老师与外教进行交流讨论,研究适合学生和旅游专业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这为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等方法提供了良好条件。

2.1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按照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学生则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究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

本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每个人都在参与着经济活动,都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份子,可以拿经济理论去分析研究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也为本课程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后,学生课后搜集相关经济现象资料,运用课堂所学宏观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老师不定期抽查某小组在课堂讲解,学生十几分钟的分析讲解,也可以了解他们对该知识的理解运用,小组讨论的情况以及哪里有偏差,需要进一步阐释;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讨论过程中,加强了对宏观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思维和用英语分析表达能力,为以后出国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2案例教学法

精讲多练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本课程选用当前经济时事热点,全面实施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授课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深入浅出、由表及里,既严谨与简洁,同时又生动活泼,力求以生动的语汇和丰富的实际材料将深刻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注重传授有效学习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的广泛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2.3开放式教学法

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就需要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即,教学应当从课堂45分钟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我们根据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了大量的外文阅读文献,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到有备而来。此外,也为学生准备了课后讨论题及习题集,要求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在CPI这章,主要讲述消费者价格指数,包括相关术语概念,CPI的计算方法,CPI与通货膨胀率、GDP平减指数的区别,以及用CPI衡量生活水平存在的缺陷等知识点。每位同学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的变化,学生有较多感受,但是这只是感性的,而经济理论来自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而且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引导学生将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课堂上的经济理论结合。此外,该章内容并非是孤立的,与前面GDP章节的平减指数相关,也与通货膨胀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相关概念。通过学生自己课下用案例找差别,比老师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更好。

此外,本课程对关键知识点制作微视频,并选取10分钟以内的部分国外优秀视频辅助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GDP、CPI和失业率等章节,通过微视频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知识点,同时学生也可以作为复习资料,课下进行反复学习。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做好学情分析。该课程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在一年级有基础英语课程,以及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这为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行性。但是学生本身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之前微观经济学可能都没学好,更打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可能没开始上该课程就产生放弃的念头。

所以,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更合理有效的学习,不能为了双语教学忽略了传递知识。具体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式学习,明确分工与责任,把学习重点分配到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将英语好的同学和相对差些的同学分到一组,类似结对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互帮互助,共同提升。但在小组考评中,也需要老师不要只看学生的成果,更要注重过程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英汉类比引导和回顾—讲解—展望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学会相应的英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教”“研”融合

宏观经济学一直在发展,很多理论在继承中被不断修正。在授课时,注意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第一,将各主流经济学流派思想穿插其中,同时将历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奖者的理论成果引入课堂,同时学生课外阅读其英文原文,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积累专业英语知识。第二,将教师和教研组多年来在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有意识地把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融合进来,使学生能够在我国经济大环境和我国的经济现实下辩证学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避免照搬照抄,学的脱离现实,太过死板。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3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工商企业产、供、销及人、财、物等方面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而要从事这些管理工作就需要学生熟悉货币金融的相关知识。试想不懂得信用工具的使用怎样对企业产供销进行管理,你甚至不懂得怎样付款,怎样收款;不懂得金融机构的运作你怎样跟金融机构交流?不懂得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你甚至可能看不懂报章杂志的报道。而看不懂宏观经济局势将会对企业管理带来致命的打击——看一看97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房地产投资者们的惨状吧。

而这些知识我们都可以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学到。通过货币银行学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能熟悉金融工具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并初步学会操作一些主要的金融工具。

2.能熟悉金融机构的运作。

3.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媒体对宏观经济的看法,能读懂报章杂志的主要观点及其分析。

4.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政府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可能影响,并进而分析对企业的可能影响。

以上这些目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货币银行学》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课堂讲授方法很很多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以上目标很难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缺陷。目前国内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翻译的国外学者的教材,这类教材在理论体系上通常比较完善,而且生动性,实践性都比较好。但是这些教材的例子几乎全部是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很多情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生很难理解。另一类教材是中国国内的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学者介绍西方货币银行理论的,书中所使用的例子跟翻译版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种就是中国学者有自己的思考,然后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所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多数都是国内的,介绍的也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对很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目前这些教材的主要缺点就在于(1)过于理论化,对实践不够重视。譬如,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金融工具,介绍主要的金融工具。但所有的这些介绍都仅仅局限于文字。学生学习了汇票、本票、股票等等却不知道他们什么样子。学生知道了汇票有三个当事人: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却搞不清楚企业什么时候需要申请汇票,企业收到汇票后应怎样办理结算?中间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而这些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现在来看看我们的教学对象——本科学生的情况,他们都是直接从中学上来的,之前很少接触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运作,对汇票这些工具有些同学可能根本从未听说!简单的几行文字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片空白。针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货币银行学》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杨波宜宾学院管理系这种知识背景状况,我们必须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和教学的实践性。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传统的教材几乎全是按章节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理论等相关内容一一论述,使学生接受知识总是支离破碎的,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知识整体。而这是不利于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整体把握的。

2.授课方式的缺陷: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极端缺乏,对课程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因为它缺少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过程。所以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必须首先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3.考核方式的缺陷:传统的笔试加出勤加作业的考核方式,只能使那些善于死学的同学得到好的成绩。正如前面所讲,一个能够准确回答出汇票的定义的人不一定清楚汇票对企业究竟有什么用处。前者可以体现在文字上,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中。所以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意义,需要在考核上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框架。

三、教学模式改革框架设计

1.教材模式改革。界于案例的重要性,我们在改革方案中将强调案例的使用。一般来讲,案例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案例说明理论,二是用理论解释案例所提供的现象。如前所述,传统教材以理论为章节的编排方式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采用第二种案例使用的方式。我们使用一个完整的金融案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融话题——97亚洲金融危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教学的进程,学生将逐渐运用理论来解释这一事件,也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的教材采用如下编排形式:开篇引入两篇文章,在文章中将学生不能理解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旁提示:链接到某页某章某节——仿网页的浏览方式符合现代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在后面的章节中按照说明某个现象的要求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并针对文章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最后,将两篇文章改写,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授课方式改革: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在讲授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其他参与式、亲验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讨论。在不容易理解的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楚问题,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2)实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某些环节的实验。(3)实践。对金融工具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对某些金融市场,如股市要求学生到证券公司实地感受等等。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4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谢总的提点与郑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个人半年工作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 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 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每天都了解市场、个股的,但是个人一定的惰性使我看观察信息时不够仔细与敏感。对于市场的变化,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够,导致分析不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关注,也缺乏连续性。

证券行业是一个不段学习与积累的行业,下半年,个人将着重进一步加强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建设,相信只有这样才可以突破目前的相关瓶颈,才可能有一定的进步。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5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伪回归”的相关背景以及解决“伪回归”现象的相关方法。并通过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对股价水平和实体经济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二者单向影响的结论。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本文的建议。

关键词:协整;误差修正模型;货币政策在计量经济分析中,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还可以对相关的经济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中,我们并未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与否,对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也没有消除“时间”的影响,从而在一些经济震荡面前发生了失灵,无法预料到一些经济震荡的一些动态影响。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实际数据不满足经典时间序列分析中所隐含的假定条件,如平稳性、正态性等要求。当数据不满足这些假定,而我们仍然使用传统方法时,所得到的估计与检验便不具有可信度。非平稳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是“伪回归”。

所谓的“伪回归”,就是指本来不存在相依关系的时间序列,回归结果却得出存在相依关系的错误结果的现象。在回归方程中避免出现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可以避免“伪回归”的现象,差分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也会损失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信息,因为差分后回归实际得到的是经济变量增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一般是采用协整的方法探测非平稳变量间是否存在真正的依存关系。

所谓协整,就是指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组合是平稳的。更直观而言,尽管各个经济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而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长期稳定关系便构成了协整。协整有着严格的定义,它的含义就是两个或多个单整序列,其单整阶数为,存在这些单整序列的线性组合,新的线性组合的单整阶数比d小。运用协整,我们就可以利用非平稳变量进行有意义的回归分析,从而建立误差分析模型,将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到一个模型中。

我们首先要对变量间进行协整检验。一般而言,如果函数模型是适当的,那么经济变量对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将是暂时的,干扰项序列是平稳序列,估计出的函数模型就可以解释该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相反,若干扰项序列有随机趋势而呈现非平稳现象,那么模型中的误差会逐步累积,使得宏观经济对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在长期内不会消失。因此,模型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关键在于干扰项是否平稳。最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就是基于回归方程残差的EG检验和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例如Johansen协整检验。EG检验是对单一方程进行的检验,被解释变量选择的不同通常会产生不同的结果;Johansen检验可以利用完全信息最大似然方法对协整系统中存在的协整关系个数进行统计假设检验,是一种进行多变量检验的方法。

当检验得到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时,说明变量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直观而言,变量之间会像一个整体同向变动,呈现一种均衡状态。即变量在本期的变动,会根据上期偏差的情况做出调整,使其向长期均衡关系靠拢,这种过程就是误差校正机制。在动态模型中,我们常见的动态模型为一阶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yt=a0+a1yt-1+β0xt+β1xt-1+εtεt~i.i.d(0,σ2)

以该模型为例,可以推导出误差修正模型(ECM)为:

Δyt=β0Δxt+(a1-1)(yt-1-k0-k1xt-1)+et

其中,k0=a0/(1-a1),k1=(β0+β1)/(1-a1),k1是y关于x的长期乘数。(a-1)(yt-1-k0-k1xt-1)称为误差修正项,(yt-1-k0-k1xt-1)被称为非均衡误差,表示上一期被解释变量偏离均衡状态的程度,(a1-1)称为修正系数,表示非均衡误差对Δyt的调整速度。在EG两步法中,通常计算残差项:

et=yt-(a^+β^xt)

然后得到回归模型为ECM的最终估计式:

Δyt=γ0Δxt+γ1e^t-1+ut

通过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就可以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和分析。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开启,中国在开放市场经济的步伐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对于金融市场的研究也日新月异。目前,国际上对于股价的变动是否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也有着不同的研究。本文将利用协整相关知识对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将选取1992年至2012年上证综合指数(SZ),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首先我们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再对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利用ADF协整检验得到对国内生产总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为一阶单整,即I(1)变量,因此我们利用取得的数据考察经济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选取LNSZ为被解释变量,LNGDP为解释变量,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得到结果为:

lnszt=1.031132+0.532750lngdpt+et

Adjusted R2=0.624589S.E.=0.344584F=34.27494

对得到的残差序列使用EG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为不存在单位根,即该回归是平稳的,LNSZ和LNGDP序列之间是协整的,说明宏观经济与上证指数是存在产期稳定关系的。

得到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Δlnszt=0.263987Δlnszt-1+0.084941lngdpt-1.019593et-1

Adjusted R2=0.355914S.E.=0.349205 DW=1.940020

上述模型表示短期内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以0.26的比率影响当期股价水平,上一年上证综合指数以0.085的比率影响当年的股价水平。模型并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但从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模型拟合的水平一般,这说明该误差修正模型并不能很好的对经济形势进行解释,即实际经济对于股价的影响并不显著。

选取LNGDP为被解释变量,LNSZ为解释变量,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得到的残差序列没有单位根,则具有下列协整关系:

lngdpt=-264.1279+0.137943t-0.33437szt+et

Adjusted R2=0.984096 S.E.=0.106784 F=619.7536

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Δlngdpt=0.919191Δlngdpt-1+0.004611Δlnszt-0.323352et-1

Adjusted R2=0.607240S.E.=0.558145DW=2.307154

模型结果表示,上年GDP和上年的上证综合指数分别以0.92和0.005的比率影响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项则以0.32的比率对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做反向修正。该模型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6,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宏观经济与股价水平的影响是单向的,宏观经济对股价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股市水平对于经济增长有着较为显著地影响,一般反应在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当对股价变动作出一定的反应,使实体经济运行更为稳定。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地方普通院校 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108-02

我国高等学校按隶属关系一般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两类。地方所属高校按规格又可分为5大类,即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地方重点院校;地方普通院校;独立学院和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本文所指的是地方所属高校中的地方普通院校。该类学校在全部高校中占有较高比重,其学生的素质和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普通院校在办学条件、资金来源及生源质量等等方面均与重点院校有别,地方普通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被我国高校引进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以曲线和模型为分析工具,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经济主体进行长、短期分析。高校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是一门较难理解和应用的课程,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困扰着教师与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地方普通院校的具体情况及西方经济学本身的课程特点等都对地方普通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 地方普通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近代经济学的基础,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整成熟的学科体系。在我国,西方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12门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地方普通院校表现尤其明显。抽象性与现实性并存,大量数学知识与图形并用是西方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专业课的最大特点。目前,地方普通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1)受各种因素制约,教师无法完整、全面讲完西方经济学。

第一,学生缺乏经济敏感性和自学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只在升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对经济的感知只源自于高中之前的生活经验,要将之转化为专业课学习,既需要浓厚的兴趣,又需要思考角度、学习方法的转换。授课之初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将大量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经济的敏感性,这将占用一定课时。地方普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及重点院校学生,大多习惯于被动接授知识,如果教师将知识点面面俱到,又将占用一定课时。以微观部分为例,供求理论、效用论、生产论及成本论的讲授一般会花费全部课时的近3/5。市场结构、生产要素理论及一般均衡和市场失灵相关知识则无法细致讲解,甚至草草收尾。

第二,图形和推导占用大量时间。借助曲线与数学模型阐述经济学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是微观部分最常用的函数关系,相应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效用线、等产量线、各类长短期成本线也是在分析消费者和厂商行为时借助的工具。国民收入恒等式、各类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是宏观部分最基本的函数关系,相应的IS曲线、LM曲线、AD曲线、AS曲线以及相应的IS-LM模型和AD-AS模型又是宏观部分分析国民经济中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以及国民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必须用到的曲线和模型。经济学专业中,除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经济学课程较多用到数学知识外,经济学专业中再没有哪一门课程会用到如此多的数学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普通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其数学基础多停留在高中数学阶段,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的学习则相当薄弱,学生初学时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受挫于较多的图形和计算,教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讲解相关模型,从而影响教学计划的进行。

第三,课时所限。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又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应当给予较为充为的学时安排,但现实教学中,却经常受到其他专业课学时的挤占,导致学时有限使学生无法系统学完西方经济学。以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为例,一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部分,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及后面章节,都会因课时原因,无法讲完。

(2)微宏观转变困难。

一般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把握表现出如下特点:微观学习好于宏观,前面章节的学习好于后面章节,对于局部均衡的理解好于一般均衡的理解。虽同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但微观和宏观的学习方法和切入角度是不同的。许多学生感觉微观的知识比较好接受,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消费者,对商品有需求,同时又是未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在讲解微观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感同身受,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微观理论比较具体,又是个量分析,不需要延伸太多知识即可理解,但学习宏观经济学时,一方面由于微观章节中的一般均衡问题和市场失灵因种种原因没有全部学完,致使学生对一般均衡的学习不透彻,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内容从封闭到开放,从二部门到四部门,变量多且复杂,学生往往难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