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走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的走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的走势

经济的走势范文1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拐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显着衰退迹象,使由房地产市场旺盛引发的“财富效应”大为减退,相应导致自“9·11”以来始终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美国房地产市场显现颓势,始自2005年9月美联储第11次加息,当时美国的基本利率被提高到3.5%,终于打击到了房地产市场近4年来的飚升。自那时以后,美联储又连续进行了6次加息,把基本利率提升到目前5.25%的水平,也使房地产市场的颓势越加明显。

    美国的加息行为实属迫不得已。自2003年初第二次海湾战争后,美元对欧元一直在走贬,到2004年末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已经跌到1∶1.3667,与2002年美元兑欧元汇率的最高点相比,已经下跌了70%以上。在美国日益拉大贸易逆差,又无法改变逆差格局的背景下,美国只能用本国资产价格的不断升值来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以此来寻求获得弥补贸易逆差的资金,而美元贬值则导致了美国资产价格的同幅度下跌以及资本外流。自2004年初以来,已经有多个月份美国所吸引的国际资本流入规模小于经常项逆差额,这就迫使美国不得不使用加息手段提升美元的币值。但是加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提升美元币值,但也会打击到本国资本市场,包括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最终还是要压低本国的资产价格。已经可以看到,在进入2006年后,欧元再次出现了对美元升值的势头,全年升值达7%,这也是美联储在进行17次加息后不得不停下加息的步伐的原因,因为靠加息也达不到提振美元的目的了。

    在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显着进入衰退后,美国股市却出现了繁荣景象,道琼斯指数从年初刚过万点,飚升到年末的超过12400点。但是根据有关数据,2006年前11个月,美国股市基金总共仅吸收了147亿美元的新资金,为17年来最小规模,与2000年美国股市出现大繁荣时期吸纳的2596亿美元资金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截止到2006年11月末,美国流入跨国基金的资金数量已高达1350亿美元,创下了198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说明美国的基金经理人也对本国股市缺乏信心,而把资金转移到海外。显然美国股市的繁荣仅仅是指数的繁荣,而且有明显的“作秀”迹象,也不可能出现以股市繁荣重新创造财富效应,继续拉大美国经济增长。

    由于美国经济缺乏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动力,2007年出现经济下滑已成定局,只是有“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区分。现在看,不能排除硬着陆的可能,主要的看点是今年初欧元与日元加息后对美元的影响。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欧、日经济开始进入复苏轨道,去年全年经济复苏的势头更加明显。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欧洲与日本央行自去年初以来,已经分别进行了4次和1次加息。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初肯定要继续加息。欧洲与日本的加息行动,会不断缩小欧元、日元与美元之间的利差,从而会沉重打击到美元的强势,而且在本轮国际经济景气周期中,战后60多年中美、日、欧经济景气同步的惯例已经被打破,在美国已开始进入经济衰退的同时,欧、日经济却仍在复苏轨道运行。美国为了应付经济衰退可能会被迫减息,欧、日却在经济强劲复苏的背景下要加息,这个格局就会导致有可能出现美元对欧元、日元的暴跌,从而更深刻地加大美国的经济衰退。

    目前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在美国经济衰退,对国际市场的需求明显萎缩后,欧、日的需求是否可以接替美国的地位,从而使世界经济可以保持一个理想的增长率,这个前景目前还很难说。

    首先,欧洲的消费总额仅为美国的4/5,日本更低,只有美国的1/5,即欧、日消费需求之和等于美国。因此,只要美国消费衰退的幅度大于欧、日消费增长的幅度,全球消费需求总额就要下降。

    其次,欧、日在本轮经济复苏中主要是靠投资与出口拉动,消费复苏并不显着。去年以来,欧元区消费增长率始终在1.5%上下,相比美国近年来3%以上的消费增长率相差太多,而日本2006年的消费需求还处在下降趋势。所以欧、日即便在今年消费能保持增长,也很难接替美国的地位。

    第三,美国经济衰退最终还是会影响到欧、日的经济复苏进程。欧盟虽然对美国的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5%,但是却对美国有着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欧盟的贸易顺差就会显着减小,从而会打击在相当程度上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复苏。日本也是一样,去年对美贸易顺差仍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

    从时间序列看,可能应是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后,欧、日在半年、至多一年后也会陷入衰退。

    综合以上分析,上述情况对中国经济也将产生巨大影响。

    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又创历史新高,达到1774亿美元,约相当于GDP的7%,而2005年是4.5%,说明净出口至少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2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率。从某些产业看,出口需求增长的作用更加显着,例如钢铁行业,去年的净出口高达3500万吨,约相当于当年新增产量的40%。在国内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出口增长是避免中国经济陷入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的重要条件。如果2007年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相应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长停滞,而国内的大量投资项目在今、明两年又会集中到期,进入产能集中释放阶段,就会发生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

    今年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延续去年8月份以来下降势头,这对中国经济是好事。在国际石油供求基本平衡的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其主要因素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场,背后仍然是美国在利用抬高油价来打压欧洲经济复苏,以及欧元对美元出现强势。但事与愿违,根据有关分析,在本次国际油价上涨后,大量石油美元并没有像前两次石油危机那样基本流进美国的资本市场。美国在近万亿美元的全球石油收入中,大约只获得了20%,而欧洲却获得了40%的石油美元流入。所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去年8月总结欧盟经济复苏的时候,把OPEC大量使用石油美元购买欧洲产品,作为了三个复苏因素之一。美国由于认识到这个结果,在去年8月以来,已经调整其国际油价战略,开始打压油价,到今年1月9日,油价已经比去年7月份的最高点下跌了近1/3,因此油价下跌的走势可能全年持续。

经济的走势范文2

Abstract: Lay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 study macroeconomic tren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PI index and our National macroeconomic by using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above have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in the long term. And there i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PI index and our National macroeconomic trend, but the CPI index is the causation in the short term. Thu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that expand the CPI index, the right of the CPI index, take the right 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 in our nation and so on.

关键词:CPI指数;宏观经济;协整分析;平稳性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Key words: the CPI index;macroeconomics;Co-integration analysis;the stable analysis;granger cause and effect test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10-02

1CPI指数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1.1 CPI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协整分析在分析中,经济增长变量采用“全国生产总值(GDP)” 来度量。1978-2008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全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为消除经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引起的不利的影响,我们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对lnGDP和lnCPI序列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lnGDP和lnCPI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表明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OLS法对原数列进行协整回归,发现存在自相关,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nC=1.419422+0.3924lnG+[ar(1)= 1.424909,ar(2)=-0.521498](1)

Dependent Variable: LNC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10 Time: 15:28

Sample(adjusted): 198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00 iterations

Backcast: 197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较高,能以99.86%的概率保证程度来解释原始序列的波动,说明整个方程的拟和优度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并且通过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据此,lnGDP和ln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1)所示。

1.2 我国CPI和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机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建立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残差项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并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表示,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个检验,比较其显著程度,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C=1.419422+0.392496lnG+1.424909DlnC-0.521498DlnG+0.989862MA(2)

拟合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系数估计值(-0.521498)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2149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1.3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对CPI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VAR系统稳定性检验,根据AIC和SC越小越好的准则,经过1-6滞后阶数的比较最后确定原序列在5阶时VAR系统稳定,而其差分序列在6阶时VAR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CPI指数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lnGDP与lnCPI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是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的CPI指数,而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CPI指数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2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2.1 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我国CPI与我国GDP、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长期来看,我国CPI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GDP增长1%,我国CPI指数增长0.3924%;②短期来看,我国CPI指数对我国的GDP存在正向影响,本期CPI每增加1%,本期GDP则增加0.2743%。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也较高,表明CPI指数对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年度GDP与CPI指数之间的非均衡误差以(-0.544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③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长期我国CPI指数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相互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短期,经济增长是我国CPI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CPI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2 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应在努力提升CPI指数的同时,防止CPI指数过快过高而引起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建立以CPI指数为中心的价格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扩大内需入手,避免国家应采取扩张化的货币政策而引起通货膨胀。并且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银行房屋贷款利率方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岩.通货膨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孙红英.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CPI运行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3]查文中.中国CPI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易宪容.浅析CPI指数与房价的关系[J].中国勘察设计,2007(11).

[5]邱明星.从当前CPI指数看央行货币政策走向[J].商场现代化,2007(11).

[6]Chen-Chin Chu.Futures prices and inflation information[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1,7.

经济的走势范文3

关键词:CPI指数;宏观经济;协整分析;平稳性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1CPI指数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1.1 CPI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协整分析在分析中,经济增长变量采用“全国生产总值(GDP)” 来度量。1978-2008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全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为消除经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引起的不利的影响,我们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对lnGDP和lnCPI序列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lnGDP和lnCPI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表明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OLS法对原数列进行协整回归,发现存在自相关,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nC=1.419422+0.3924lnG+[ar(1)= 1.424909,ar(2)=-0.521498](1)

Dependent Variable: LNC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10 Time: 15:28

Sample(adjusted): 198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00 iterations

Backcast: 197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较高,能以99.86%的概率保证程度来解释原始序列的波动,说明整个方程的拟和优度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并且通过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据此,lnGDP和ln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1)所示。

1.2 我国CPI和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机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建立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残差项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并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表示,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个检验,比较其显著程度,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C=1.419422+0.392496lnG+1.424909DlnC-0.521498DlnG+0.989862MA(2)

拟合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系数估计值(-0.521498)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2149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1.3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对CPI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VAR系统稳定性检验,根据AIC和SC越小越好的准则,经过1-6滞后阶数的比较最后确定原序列在5阶时VAR系统稳定,而其差分序列在6阶时VAR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CPI指数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lnGDP与lnCPI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是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的CPI指数,而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CPI指数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2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2.1 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我国CPI与我国GDP、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长期来看,我国CPI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GDP增长1%,我国CPI指数增长0.3924%;②短期来看,我国CPI指数对我国的GDP存在正向影响,本期CPI每增加1%,本期GDP则增加0.2743%。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也较高,表明CPI指数对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年度GDP与CPI指数之间的非均衡误差以(-0.544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③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长期我国CPI指数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相互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短期,经济增长是我国CPI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CPI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2 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应在努力提升CPI指数的同时,防止CPI指数过快过高而引起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建立以CPI指数为中心的价格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扩大内需入手,避免国家应采取扩张化的货币政策而引起通货膨胀。并且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银行房屋贷款利率方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岩.通货膨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孙红英.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CPI运行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3]查文中.中国CPI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易宪容.浅析CPI指数与房价的关系[J].中国勘察设计,2007(11).

[5]邱明星.从当前CPI指数看央行货币政策走向[J].商场现代化,2007(11).

[6]Chen-Chin Chu.Futures prices and inflation information[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1,7.

经济的走势范文4

一、新常态下,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CPI涨幅进一步收窄是必然趋势

如图1、图2所示,2014年全国GDP增长幅度预计仅为7.4%,增长势头进一步放缓。回顾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GDP由之前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一下回落到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同期CPI变化则相对滞后一些。2008年全国CPI涨幅还在5.9%的高位上,到2009年一下转为-0.7%的负增长。伴随后来“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措施的实行,GDP增幅则迅速回升,随后CPI涨幅2010年达到3.3%,2011年则达到又一个峰值5.4%。因此,比起2009年和2010年的剧烈波动,2014年在GDP回落到8.0%以下,经济呈现进一步放缓的状况下,全国CPI仍然保持在2.0%温和上涨的态势是正常表现。从另一个角度看,GDP7.0%以上涨幅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目前CPI涨幅还相对较低。

二、CPI变化背后的经济实质因素

从CPI包含不同消费类别情况看:从全国情况看,食品类价格仍然以2.6%领涨CPI。但其涨幅比起2013年的4.7%、2012年的4.8%、 2011年的11.8%、2010年的7.2%,明显出现大幅收窄。此外,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涨幅都显收窄趋向。衣着类价格涨幅持续平稳,烟酒类、交通和通信价格呈持续下跌趋势,唯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涨幅呈现扩大态势。

食品价格涨幅减小原因比较复杂。从供需方面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充足,除个别粮食作物外,大宗粮食作物需求处于平稳阶段,供需促使价格上扬的动力不足。从价格传导方面看,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价格走低,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以及食品的运输成本有所下降,也使成本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力有所减弱;由于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靠房地产作为主要动力之一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过时,居住类价格涨幅呈现收窄趋势;中央反腐行动取得成效,使得烟酒类价格呈现下降趋势。除此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类价格呈现微涨,涨幅较以往没有明显扩大;交通、通信类价格呈现长期下降趋势;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价格涨幅有所扩大,也主要因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费增加所致。而且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中,人工费用等成本推动因素所占的成分较大,而需求不旺的状况仍在延续。

因此,从CPI角度看,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为,中央促改革、调结构的方针初现成效,过去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正逐步向消费拉动转变。但受固有经济模式惯性影响,投资主导向消费转主导变,以及集团消费主导向居民消费主导转变则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工业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市场迅速蓬勃的情况。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仍然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三、与全国对比,内蒙古CPI变化的特性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从2005-2014年的10年间内蒙古与全国GDP增速对比看,内蒙古GDP增速始终高于全国,但从增幅的走势看,内蒙古却与全国有很大不同(见图 1)。首先,相对全国,内蒙古GDP增幅几乎呈现连年下降趋势;而全国GDP增幅却波动较大。其次,内蒙古GDP增幅呈现与全国逐步靠近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蒙古与全国不同的经济结构特点。

从CPI走向的对比看,2005-2014年10年间,内蒙古CPI的走势与全国基本吻合,说明了全国消费市场的统一性。但从2012-2014年近 3年变化看,内蒙古CPI涨幅由高于全国转变到了低于全国。从不同消费类别价格变化看,单就2014年,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8类消费价格涨幅均低于全国,其中低于全国最多的是居住类,低了1.1个百分点,也印证了内蒙古整体房地产市场要比全国低靡。从近3 年情况看,食品、衣着价格涨幅是由2012、2013年高于全国转变为低于全国,食品价格涨幅下降快,缘于2014年内蒙古羊肉价格下降剧烈,羊肉及其相关畜产品价格走低对内蒙古畜牧业产生了明显影响。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虽然前几年涨幅一直比国家低,但2014年均呈现明显拉大的趋势,工业消费品需求不旺在内蒙古显得更加突出。从CPI数据体现出来的内蒙古经济形势大致是这种状况:经济增速回落较快,消费市场旺盛程度受到明显抑制,羊肉等畜产品价格走低开始影响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

但就数据看,内蒙古全年CPI仍维持1.6%的涨幅,总体情况还不错。但从结构分析,还是有所隐忧。1.6%的涨幅中,2014年新涨价因素仅为 0.4个百分点,影响程度仅为25.0%;而翘尾因素就达到1.2个百分点,影响程度达到75.0%。也就是说,1.6%的涨幅中75.0%是2013年影响的,仅有25.0%的成分是2014年上涨的。因此,价格上涨动力不足是目前最大的隐忧。如果连续呈现负涨幅PPI,这种隐忧就更显更加深厚。从目前数据推算看,2015年全年CPI涨幅中翘尾因素将只有0.3个百分点,即使实现2.0%的涨幅,也需要2015年新涨价因素达到1.7个百分点,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难度可想而知。

在调结构、促发展,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主要力量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作为以能源、重化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内蒙古经济模式,遇到的挑战更多;转型难度更大。因此,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培育内蒙古消费市场至关重要。

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培育内蒙古消费市场政策建议

(一)努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内蒙古现有经济模式一方面是由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内蒙古资源禀赋优势决定,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内蒙古虽然具有能源优势,又是重化工基地,但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基本建设仍有潜力可挖。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医疗、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环保等方面公共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也可以将投资着眼点放在产业升级改造上,为下一轮经济发展做好准备。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内蒙古农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在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解决长期困扰内蒙古大城市鲜活食品大量外运,价格偏高的困扰。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审批环节,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简化办事环节,取缔不合理行政收费,使社会上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多。

(二)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解除抑制消费的后顾之忧

一是在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生活救助的同时,努力培育其造血机能,使其投身社会经济生活中,成为拉动经济的有效力量。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福利。三是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投入,扩大免费教育的范围,坚决杜绝乱涨价、乱收费行为,使广大居民能花钱、敢花钱。

经济的走势范文5

与劳动价值论有关的一个敏感的问题就是剥削问题。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剥削现象?笔者相就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向大家请教。我的结论是,在劳动者权益日益得到保护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剥削不仅难以发生,而且无意义性增强,剩余是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计量。因此,新的价值论是:重复劳动创造价值,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

一、剥削的经典含义

众所周知,剥削是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一种关系。这种占有既可以是采取直接的形式,即通过对劳动者本身的占有或半占有进而无偿占有其劳动成果,如前资本主义就以这种形式为主;也有间接的占有形式,既劳动者形式上是完全自由的,通过劳动力的买卖进而支配劳动力以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这是一种纯粹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这种剥削掩盖在等价交换的平等的关系下。

在研究剥削问题是,除了要搞明确上述概念之外,还应该把握下面的一些关系。

第一,不要将剥削这种性质的社会关系与剥削在历史和现实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相混淆。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剥削有功”而否认剥削的存在性是错误的。这也包括剥削所得并未用于个人或家庭消费而是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这种情况。

第二,离开劳动价值论就无法讲清剥削。有的人认为,资本等非劳动要素也应该得到报酬,因此,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是合理的,它不能叫剥削。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还有的人甚至认为非劳动要素也创造价值,就更荒谬了。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定义剥削这种特殊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价值的创造与使用价值的创造(非劳动要素可以创造使用价值,但不能创造价值)。

第三,不要简单地将剥削和分配方式联系起来。社会产品如何分配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不是由是否要消灭剥削来决定,因此,虽说非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往往就包含着剥削,但并不能因此就取消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四,作为劳动者和作为剥削者的身份要分开来看。许多人认为,私营企业主大多参加劳动,而且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并据此认为不存在剥削。这也是似是而非的。其实,这一点马克思也早就提到过,资本家管理企业,这是一种劳动,他作为这样一种劳动者,也是应该得到报酬的,但是,这并不否定他利用资本的权力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关系,不能否认他作为资本家是剥削者的关系和性质。

二、打工者的故事

经济学喜欢通过讲故事来说明问题和规律。为了便于分析,我也先编一个典型故事(它实际上也存在),即“打工者的故事”:阿明一家三口,靠耕种2亩地和其他副业艰难地维持着一家生活。平时就算是累死累活,得到的收入每月算地来也不到500元。随着大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价格还有下降趋,更增加了阿明的危机感。于是阿明将2亩地交给了家人,自己到大城市打工去了。他在一家私企找到了一份工作,阿明同样是拼命干活,每月能挣到800元,他省吃俭用,除了每月的开销500元之外,还能往家寄300元。这样一来,阿明的一家的生活也就宽松多了。

问题:在这个故事中,阿明在家里和在工厂里打工付出的是一样多的,但打工却多收入300元,能认为阿明受到了老板的剥削吗?

有很多人说,没有剥削。甚至还有人对这类打工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有很大比例的打工者认为没有受剥削,特别是那些收入较高的打工者;还有一部分答“说不清”;其他人则说“无所谓”。

但我认为,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我们很难保证种地和做工是同样的付出。例如,农业劳动比较自由散漫,而做工纪律要求严格得多;种地可以在各种工作的变换中得到一定的休闲,而做工的连续性强,紧张得多。

我们还应看到,大多私企生产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厂房简陋,劳动条件差,常常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让工人在危险的工作环境下劳动,或者长期与有毒害的物质接触,使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这些打工者常常一天劳动10至12个小时以上。与国有企业的职工相比,他们除了领取一些工资之外,常常享受不到任何福利,也没有劳动保险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他们还承担着随时被开除的风险,忍受着被歧视的眼光,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也常常是恶劣得让人难以置信……实际上,这些私企靠了就是这种廉价的劳动力和对劳动力的掠夺式使用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利润。因此,这里发生的正好是资本原始积累中典型的、超额的剥削。

上述情形的剥削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劳动力供过于求,劳方没有工会的组织力量与之取得适当的平衡,法制的不完善及其有关部门实际管理力度的不足等等。

三、对劳动者集体力量的无偿占有

在上面的打工者的故事中,我们假定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劳动者建立有力量足够强大的工会组织(如与雇佣方进行集体谈判),而国家有关保护劳动者的法律也很完善,有关部门的监管也很有效,那么,是不是剥削就不存在了呢?也就是说,在劳动条件、强度和时间完全相当的情况下,农民自己种地比打工得到的收入多,打工者是不是还受到剥削呢?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没有理由认为打工仍然受到了剥削。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作了明确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农民自己种地,是作为单个的劳动力而发挥作用;而当他替别人打工是,他就与其他工人有了相互分工与协作,在这里形成了一种扩大了的集体的或集合的劳动力量,他的劳动力就不是单独地而是作为集体力量的一分子而发挥作用。实际上,资本家正是因为利用这种分工协作中的集体力量才获得了更大的生产效率,超过了个体劳动者,打败了个体劳动者,获得了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打工者作为单个劳动力可能是完全得到了报酬的,即雇佣者为打工者的单个劳动力付了报酬(工资),但打工者作为集体力量的一分子却未得到报酬。这就是说,剥削的对象主要已不是单个的劳动者,而是劳动者集体,剥削表现为不给劳动者的集体力量付酬。

四、创业者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分析剥削问题,我再讲一个故事:A和B各雇了20个工人办了两座同样的小工厂。当初,他们都采用了同样的技术和设备,位置也相似,工人的水平也相当,给工人的工资也同样多。一开始,他们生产的产品市场还很大,产品也很好销,所以,他们都能获得不错的收益,而且就这样维持着他们各自的生产经营。但后来,竞争者越来越多,他们的销售量和利润也越来越下降,终于有一天,他们基本上都只能维持简单的生产而没有什么剩余利润了。这时,A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投资改进了生产工艺,并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加强市场营销。因此,A又开始能获得利润了,并且不断增加。而B基本上一切照旧,没有大的改进,仍然只能维持简单的生产,赚不到什么钱。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首先,它表明,在市场竞争充分的情况下,资本家甚至连劳动者的集体力量也不能占有了。如果再加上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较好保护的条件下,情况就更是如此。

其次,要获得利润,要有剩余,必须进行创新。创新本来不存在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问题,因而没有价值,而企业剩余正好提供了计量创造性劳动的方法。

上述情况在现代社会日益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简单的但也是极为重要的结论,即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价值论:重复劳动创造价值,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

故事中的B,只是重复地进行着他们自己熟悉的生产劳动和管理,因此,没有剩余;而A能够进行创新,投入了创造性劳动,因此能获得剩余。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下,重复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创造价值与创造剩余发生了分离。在这里,剩余不再表现为多余的价值,而直接表现为剩余。

五、利润主要反映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从上面的分析看,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剩余或利润实际上主要是创造性劳动者创造的,如果把利润更多地分给创新者,则能够激励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不过,创新者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普通的职员、工人,还可以是资本家,当然,也可能是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利润则应该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但是,一般情况下,资本所有者最有条件成为主要的创新者,当然,这里的所有者并不是那种纯粹的食利者,而是实际的决策者。这就是说,作为决策者的资本所有者,是主要的创造者,既承担着创新失败的风险,也占有创新成功的利润,这种情况已不是剥削。

现代社会,创造性劳动日益重要,生产方式的特点已不再是简单的生产社会化,而是生产的智力化、创新化,由此决定的分配方式就是:重复劳动者得到契约所规定的固定报酬(工资),而创造性劳动者得到不确定性的剩余(利润)。这种分配方式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知识产权的确立和日益发达。应该说明的是,一般的或常规的管理者也不是创造性劳动者,而是重复劳动者,企业的创造性劳动者主要是技术人员、高层经理人员以及作为决策者的资本所有者。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现代社会,纯粹的剥削实际上大多固定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利息、地租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前所述),利润已越来越不反映剥削关系,而是反映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资本所有者常常作为主要的创造者,从而获得这种利润,知识产权则是创新者占有利润的表现形式。这样,剥削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已日益淡化。

六、资本的窘境

我再讲一个资本的故事:X看到市场上某产品很畅销,并且前景也很好,于是决定投资生产。他建造厂房,购进专用的设备,仿制出该产品出售,利润很不错。可是,该产品原来是Y的专利产品,X因此被Y推上被告席,法院以X侵权判其赔偿巨款,X宣告破产。

这样的故事会在现代社会中会经常发生,我称之为“劳动打败资本”,或者说,劳动,主要是创造性劳动,正使资本陷入困境之中。如果我们不想成为这样的故事中的被告话,资本就得向劳动屈服,先去购买专利,然后才能投资生产。否则,说不定那一天你就成为被告,因为生产者可能不知不觉中就侵犯了人家的专利。所以,有人说“购买专利就是购买保险”。相反,如果你没有多少资本,而只有劳动却想战胜资本的话,有了什么好的想法,你就要把它设计出来,并去申请注册专利,它有一天可能成为一笔惊人的财富。

本来,当利润越来越决定于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时时候,剥削自然也就主要表现为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在传统社会里,包括在资本主义早期,这种情况是偶然发生的,是生产中的附带因素吸收到资本当中而被无偿占有的;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变成了常规,变成了经常发生的事情,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占有对资本来说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是说,一方面是传统的剥削越来越失去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限制和弱化,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对创造性劳动的无偿占有这种新的剥削形式,并且不断强化。或者简单地说,剥削并未真正消除,而只是改变了形式。

但是,当创造性劳动成果以专利的形式受到保护,并从属于它的创新者的时候,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就很难进行,这就像“资本的故事”中的情况那样。实际上,即使是资本将创造性劳动力购买回来,以“职务发明”的形式以很低的代价占有创造性劳动成果,一般来说是没有效率的。这主要是因为创造性劳动无法计量,也无法监督,如果创造者觉得不公平(与成果估计产生的效益相比相差太大),他会将真实的情况隐藏起来,只将一些小的成果贡献出来,将大的成果留待离开公司以后,或者干脆偷偷地卖给其他公司,等等。这正是为什么要让主要的创新者持有公司大量产权或股份的原因。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或机制也都在削弱资本的权力和剥削的可能性。如人们越来越富裕,资本越来越充盈的时候,资本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会使资本的地位下降。固定资产的专用性,使得投资下去以后就很难改变用途,或者改变用途会大大贬值,这也削弱了资本的灵活性。在公司制度中,资本可以进进出出,但只是换手,而不能抽走,它们常常只是获得一个相当稳定的平均收益,企业则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实物资产,特别是品牌等无形资产,离开企业生产经营者长期磨合凝聚形成的集体力量很可能就一文不值,所以,资本得迁就劳动者、企业创造者,这就是著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七、富裕社会中剥削的无意义性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剥削由对一般性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转向主要是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但随着社会制度的日益完善,对劳动者和对适应产权的保护,这种剥削的可能性也是越来越小。下面我还要进一步分析,对创造性劳动成果占有的无意义性也在增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我国首富之称的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希望集团的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下面一些话:

希望集团现有几十亿元的资产,你认为我用得了吗?你看我穿的衬衫多少钱?400元我买了11件。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至于说传给后人,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富不过三代,你给他们那么多钱有什么用?那样反而会害他们,让他们不思进取。

我觉得财富带来了责任感、价值感、成就感。通过艰苦奋斗,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树立了很高的信誉,取得了社会地位;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刚开始我们的追求很简单,就是要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个人来说,财富本身已经不重要了,用财富去改变周围的环境,尤其改变其他人的生存状况,让朋友和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让他们不断成长,这是我今后最大的追求。

财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资源。对现在的我来说,它是社会财产,尽管在法律上它现在归在我的名下,但长远看来,它并不属于我一个人。它是我们所有员工创造出来的,它将被用来继续增加社会财富,用来培养更多的人。当然现在我对这笔财富拥有支配权。我也珍惜这样的权利,这是因为我认为由财富创造者来支配财富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更有效率。如果现在把它分散了,它就无法发挥更大的效能。

他的想法实际上代表了很多明智的富翁的一种观念。当人贫穷的时候,确实太关心物质的占有和剥削之类的问题,但当足够富有之后,他们会觉得真正的收获倒不是已经获得的巨额财富本身,而是自己在这个奋斗过程中的自身的发展。如果自己真的再将这些财富消耗于个人目的,其途径必然是吃喝膘赌违法犯罪,就会成为一个恶人。是否应该将这笔财富都留给后人,这取决于后代是否能成为一个创新者,如果真能,他会觉得没有必要,而留给他的时候,他也会让这些财富继续为社会服务;如果不能,他会保不住,反而害了他。这就是说,无论何种情况,都没有必要将巨额财富留给后人。

经济的走势范文6

关健词:经济危机国家政策企业自助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对经济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据统计,我国4000万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GDP、50%的税收、75%的就业。目前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为市场信心不足,订单生产任务迅速萎缩,明显感受到压力了。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迅速恶化,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如果环境持续恶化下去,中国失业率会大幅上升,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中小企业经营艰难、盈利能力下降,并普遍面临破产风险的情况,政府已经数次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目前已上调了3000多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2下半年政府明显放缓了人民币升值速度,今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仅0.6%;政府近期还明确表示,原则上要推动各级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各级政府先是鼓励民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而后又开始试点推动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以推动直接融资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4此外,国务院已安排了35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央行此前也专门为商业银行安排出信贷额度给中小企业。

应该承认的是,短期内密集的政策出台证明政府已算尽了力。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制度性因素入手,研究者认为:

二、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要加快制度性建设步伐:

首先,要全面开放市场,尤其是放开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政府保护下的行政垄断,将民间资本全面逼出石油、电力等诸多行业,中小企业在这种不公平待遇下经营能力当然更脆弱。

其次,民间金融的市场化一定要推进,这不仅意味着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要被放开,更意味着政府应将民间金融合法化,并加以合理引导,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当然,这种做法会遇到商业银行等利益集团的阻力。

再次,相关的政府配套措施要逐一完善:中小企业的咨询辅导很重要,要推动中小企业从规模化向专业化转变;鼓励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在融资、信息等方面积极予以配合;企业的破产机制应该予以完善,解除经营者因经营不善而产生后顾之忧;同时,对中小企业也应实行差别税率,这实际上是通过减税的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面对经济风暴,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坚实的管理和技术,强大的市场占有率。中小企业在危机如何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也是应对危机,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的关健。

三经济危机中小企业的自助措施:

1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上经营,或者是在产品上有优势,或者是在服务上有优势,甚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但一般都很脆弱,适应性较差,大的市场环境急速变化时,往往会消除细分市场空间,致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迅速恶化,甚至是失去生存空间。这时更加需要理性、信心,认真思考分析企业的优势、市场真正的需求在哪里,以发现市场深层内在需求为起始点,把企业的优势资源有效运用于满足市场需求,以此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2中小企业在环境好企业快速发展中,经营管理一般会比较粗放,开源有余,节流不足,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在当前经济危机环境中,会让人更加理性,开源受到压力,节流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因此强化节约,重组流程,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是中小企业要采取的正确行动。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使得资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紧凑,表面上会是一种收缩状态,实质其核心会更加有凝聚力,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经济危机中,企业更加要做好管理工作,业务量减少了,稍稍停下来思考一下,练好内功,这应该是经济危机给企业发展带来一个好的方面。

3有效凝聚资源,建立信心是凝聚资源的前提条件,信心又来自于有效有价值的行动。一方面要充分发现发掘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自身相对价值,这既是企业生存条件也是生存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