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的残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的残酷范文1
体育悲剧美是体育美的基本范畴之一,而体育悲剧美又蕴涵着崇高的精神美――意志品质美。
在残酷的体育竞赛场上,人们往往只关注成功者,其实,失败的悲剧从美学的意义上来说,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它能使更多的人真正的认识到体育悲剧的精神美在于它背后所反映着的人生真谛: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这种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人们产生积极向上和勇攀高峰的决心,这样惊人的毅力与奋进的精神比任何奖牌都更加可贵!
一、 现代竞技体育悲剧的对象
美学悲剧性是一个严肃的领域,悲剧中的“悲”应该具有起特定的深刻的社会内容,竞技体育比赛中的悲剧人物,并不是指所有失败者。鲁迅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关于悲剧的著名论断:“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先生的这一见解主要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说明悲剧的对象是“有价值”的人,另一个则是说明悲剧的基础是敢于真实地把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给人看。竞技体育比赛中的悲剧美蕴涵着崇高的精神美,只有那些在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能使人惊心动魄,心往神驰,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具有审美意义的悲剧现象才是竞技体育悲剧的审美对象。
二、现代竞技体育悲剧性的美学内涵
在体育竞技中,运动员毕生不断向极限挑战,最终往往难免失败的结局。但是,每一次挑战都是一个里程碑,都是一段生命的传奇。当失败的悲剧以胜利的方式呈现时,这是一种多么辉煌的失败!体育正是因为这种失败的悲剧而显的悲壮与伟大。
2.1 竞技体育的悲剧性蕴涵着催人奋进的悲壮。
人类往往是在接受悲剧中得到精神的提升和超越,最终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所以竞技体育比赛中的悲剧性必然蕴涵一种积极的情感,这种“悲”与奥林匹克 “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一脉相承。
比如,英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德里克-雷蒙德,在汉城奥运会上因为脚伤,赛前两分钟退出比赛,大家都以为他的职业生涯因此画上句号。但是他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了下届奥运会他做了四次手术,这也将是他最后一次出征奥运。站在400米的起点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正常,但在比赛进行到150米左右雷蒙德突然摔倒在地,旧伤复发,跟腱断裂。苦等八年的奥运金牌梦提前宣告结束。躺在跑道上的雷蒙德已经意识到这一次奥运会对他来说又要结束了。痛苦与失望让雷蒙德流下了眼泪,泪水流淌在他痛苦的脸上,他的嘴唇因为伤痛而变得惨白。
比赛已经结束了,来自美国的史蒂夫・刘易斯以44秒50获得这个组的第一名。但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比赛的结果已经没人在意了。全场65000名观众都把目光聚集在了跑道的一侧,已经被扶出跑道的雷蒙德挣扎着站了起来,用自己的一条左腿一蹦一蹦地试图回到跑道上。“雷蒙德靠着自己,靠着自己的尊严和坚韧的心站立了起来”。慢慢地,全场开始先是变得安静,然后响起了掌声,响起了欢呼声,越来越响,直到响彻全场。大家一起为雷蒙德加油。在越来越响的呼喊和助威声中,雷蒙德一步一步挪向终点……
“我非常非常地骄傲。”雷蒙德的父亲说:“甚至比他赢得了奥运会的金牌还要骄傲!” 雷蒙德在超越极限的过程中,以其独有的英雄气概和一种博大的悲剧意识完成了人生最华丽的转身。
竞技者也正是通过悲剧中的一次次失败或成功,才最终在体育运动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竞技体育比赛中的悲剧性必然蕴涵着一种积极的“悲”,既催人奋进的悲壮力量。
2.2 竞技体育的悲剧性蕴涵着震撼灵魂的崇高。
对赛场上的每位运动员来说,他们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失败的积累的集合。虽然具有创造性、主体性的人永远处在对困境的超越与征服中,但人却面临着一个永恒的障碍。这个障碍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本身,从生物学、生理学、体质学的角度分析,人体在以运动的方式展现时,必然会困于某种极限,比如跳跃的极限、灵活性的极限、奔跑时的极限、力量爆发力的极限等等。
2004雅典奥运会上,110米栏比赛,令所有中国人记忆犹新,中国选手刘翔以平世界记录的成绩摘得桂冠。
但是,当人们分享刘翔成功喜悦的同时,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悲剧人物――阿兰-约翰逊,他在最后一个栏摔倒,摔破了衣服,摔掉了眼镜的情景。而当时已经33岁的他不可能出现在08北京奥运会上了。阿兰-约翰逊,跨栏项目中的一座里程碑,终于倒塌了。他最后的表演中却是如此令人遗憾,也如此令人震撼。
竞技体育比赛是非常残酷的,失误既是失败,竞技比赛不会因任何的个人原因终止或重新来过。但失败者也是强者,即使他们没有挑战成功,即使他们没能创造辉煌,但是他们努力过、付出过、挑战过,他们是悲壮的也是崇高的。因为面对悲剧,人们除了同情、惋惜之外,更多的是肃然起敬。
三、竞技体育悲剧的关键――精神美
精神美也就是意志品质美。体育竞赛不仅是技术、战术、智慧和体力的角逐,而且也是精神、意志、思想和作风的较量。运动员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胜不娇、败不馁,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是时代精神美、社会理想美以及性格情操美的集中表现。
竞技体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在不断塑造着胜利者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塑造大量的悲剧人物。一些人在悲剧中沉沦、消亡,一些人在悲剧中重生、奋进。正是那些在悲剧中不断奋斗、超越自我豪情壮志的运动员的现实行动中,毫无保留的转化生命的搏击,以最勇敢的行为最高尚的灵魂袒露出人生价值的真谛。
搞竞技体育必然要经常与挫折和失败打交道。比如李宁、姚明,比如林丹、刘翔,他们的体育生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的都经历过失败的磨砺,但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成为历史永远的经典。
竞技者唯有在遭遇挫折和惨败时,才会显露他们内心的世界,所以从本质意义上说,体育悲剧能够更直接、更显著地塑造人格美。体育悲剧是在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中诞生和发展的,它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精神境界。其美学意义在于它激发人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以非凡的力量 ,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在体育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伟大的运动员都是以耀眼的失败告别体坛。但恰恰证明了,竞技者在遇到强大的阻力并豪迈地与之抗争的时候,其精神美便彰显得更强烈。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交错中寻觅,在突破和沉沦中搏斗,在成功和失败中锤炼,在奉献和索取中升华,他们为人生而拼搏,为事业而拼搏,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声誉而拼搏。
正是在这种寻觅、拼搏、锤炼、升华中陶冶了竞技者的心灵,也荡涤了亿万民众的心灵,满足了所有人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四、现代竞技体育悲剧的美学精神意义
竞技体育中不是任何悲剧都能产生美感,体育悲剧转化为悲剧美需要一定的条件――必须反映人在面对各种困境时所作出的艰苦抗争。人与各种束缚自我的外在力量进行的对抗历程,使得悲剧具有意义也更加具有美的精神意义。
4.1 竞技体育悲剧美诞生于升华失败。
体育悲剧的美学意义不仅在于通往成功道路的艰辛,竞赛的无常,失败的残酷,更还在于它通过挫折和失败抗争的表现。大多数优秀的运动员都会体会到,在从事竞技体育的过程中,真正的困难和对手并不是那耸立在眼前险峻的山峰,不是那漫长的跑道,不是那头顶上的横竿,不是那沉重的杠铃......而是自己内在的体力、精神所承受的那种巨大压力。真正伟大的运动员都是意志坚强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比别人更能战胜自我。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28岁的俄罗斯优秀体操运动员涅莫夫,由于裁判的原因,没有能够用金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谢幕,这确实是一场悲剧。当时雅典体操馆里观众们对裁判长达15分钟的嘘声那是对涅莫夫的一种肯定,肯定他高超的体操才华,肯定他非凡的奥运精神。尽管涅莫夫没有站在竞技场上最高的领奖台上,但是他就站在了人生最高的领奖台上,我想那15分钟将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因为涅莫夫用才华和人格展示了奥林匹克的魅力,同时使一场竞技悲剧升华为一种完美的生命姿态。
4.2 竞技体育悲剧美诞生于超越自我。
体育悲剧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悲剧的超越性。体育悲剧的超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物的自身超越,在逆境中顽强奋起:另一种是观赏者对悲剧的理解性超越,以及从中获得的情感性超越。
比如残疾人运动会, “伤残”已经是一种悲剧了,但当伤残人向自己的悲剧发起挑战时,不断的超越自我,甚至超越了正常人。他们的拼搏精神就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由“悲”升华到“美”,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再比如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操男队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但经过四年的卧薪尝胆,他们东山再起,在08北京奥运会上他们以堪成完美的表现让世人看到他们创造的辉煌战绩,完成了在逆境中的完美超越。
观赏者要实现对对悲剧的超越,正确地欣赏竞技体育悲剧,首先需要一定的鉴赏力和审美修养,既能感受到胜利和成功所特有的那种喜悦,又能真正体会到竞技体育悲剧所特有的那种“”。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所说的:“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当铁人三项比赛中的最后一名运动员满身泥泞疲惫的抵达终点时,观众们总是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加以鼓励。
悲剧情绪最初是痛感,以后逐渐由悲痛、怜悯、同情转化为感动、欣赏、愉悦,从而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这是一种最高的审美价值形式。惋惜中夹着兴奋,紧张中显露出期盼,有一股按奈不住跃跃欲试的躁动,进而与悲剧人物的同悲同喜,共同超越,最后实现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的残酷范文2
[关键词]体育电影;竞技场面;励志元素;人文关怀
体育电影是电影王国中的重要一员。观众对于体育的热爱及体育运动所传达出的激情、鼓舞、团结、超越等诸多因素,使体育电影跨越语言的障碍和种族的隔膜,自问世以来就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优秀的体育电影应该是体育和电影两种元素的最佳组合。在过去,体育电影往往更多地承载着政治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使命,甚至于电影机构,也无一例外有着意识形态的承担,因为“电影单位是国家地位的反映,同时也是国家成就的记录者”。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时代对电影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中,体育影片已经逐渐从特定时期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负中走出来,形成了除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拍摄手法和细腻的表现形式――这些电影的必要因素之外,属于自己的独特风采。《百万美元宝贝》是公认的成功的体育电影之一,下面就以这部影片为例分析当代体育电影的特点。
精彩的竞技场面一直是体育电影吸引观众的卖点之一。较之其他的文化形式,电影是利用白描、写实、怪诞、蒙太奇等手法表情达意的生活化艺术。电影的画面与声音元素结合,相辅相成,以变化丰富的动作、声音、色彩、情调、节奏、寓意等刺激观众,产生丰富的银幕效果。而正是凭借着电影艺术的诸多手段,在许多优秀的体育电影中,比赛场面的表现力和画面冲击力足以令任何体育报道黯然失色。
体育题材电影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比赛场面浓烈氛围的真实再现和还原来实现的。一方面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对激烈紧张的比赛场面形成烘托,使比赛并非单纯的体育竞技,还往往糅合了情感、荣誉、尊严、利益甚至黑幕交易,这就使赛场上运动员的一举一动更牵动人心,比赛也因此更动人心魄;另一方面,对比赛场面氛围的渲染。电影中通常见到的画面是运动员通过努力,然后无可争议地夺魁,但这种轻易的胜利和廉价的欢乐无形中消解了体育竞技的真实和背后的残酷。因而当代优秀的体育影片越来越多的回归到对体育场面的高度还原上,将体育本身的力与美连同竞技的激烈与残酷一并呈现给观众,这无疑增加了影片的强劲冲击力和震撼力。
《百万美元宝贝》一开始就是拳击赛的现场,山呼海啸、群情激昂的观众,出拳凌厉、步伐迅捷的拳击手,目不转睛、神色紧张的教练和医生,对拳击手脚下移动的特写,血流如注的面庞的特写,流畅紧绷的肌肉线条的特写,无不使银幕前的观众身临其境。快速切换的镜头画面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张弛有度的叙事让观众体会到了竞技运动不乏残酷性的真实感。如此出色的竞技场面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还有着塑造人物形象、调节叙事节奏、掌控观众情绪的作用。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六次拳击比赛场面,片头的第一次出现,两个彪悍的男拳手激烈的对抗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目光,接下来的比赛,随着麦琪的不断胜利,比赛的节奏越来越快,观众的情绪也不断高涨,中长焦镜头的运用、赛场全景的展现也烘托着麦琪此时的所向披靡,而在麦琪与“兰熊”的决战中,大量特写的运用,节奏的放缓让观众的紧张情绪达到了最,迫近的镜头让观众仿佛闻到了血腥味,动作慢镜头的运用使大家似乎感受到了拳手的喘息和心跳。近景仔细强调着运动员的面部表情和焦点细微动作,特写镜头则让环境完全退位,在人物眼睛、面部肌肉、手等身体部位的寓意和抒情中让观众窥见他们恐惧、勇敢、愤怒、冷静、不断挣扎的内心世界。所以出色的竞技场面绝无仅有震撼观众的观赏性,在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形象塑造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体育是人类进取的永恒象征。以饱含激情的运动来展现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始终是体育电影的宗旨之一。在这些影片中,体育对社会的激励功能成为媒介的砝码并得以充分发挥,它们以体育素材为剧情主线,辅以电影主角的爱情、家庭、社会生活为衬托,在有限的影片时间里激励观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和唤醒埋藏于大脑深处的运动激情,从影片的背景画面、音乐氛围、演员表现等方面力求表达真实、激昂的电影理念。在这股风行世界的励志电影潮中,美国电影表现的尤为突出,如以街舞运动为主的影片《闪舞》、《霹雳舞》等,表现拳击运动的影片《洛奇》、《愤怒的公牛》等,表现篮球运动的《篮球梦》、《空中大掼篮》、《爱情与篮球》等,还有赛车运动的《雷霆壮志》、极限运动的《绝岭雄风》、漂流运动的《狂野之河》、棒球运动的《红粉联盟》等。
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历尽身体和精神上的艰难磨砺,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追寻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获得心灵的重生。体育电影中的运动员就是使用身体武器体现出的自由意志,让观众在尖锐对抗的暴力视野中获得灵魂的洗礼。
《百万美元宝贝》中的麦琪几乎一无所有,她在餐馆和杂货店做着最低贱的工作,她没人爱没人喜欢甚至没人怜悯,她靠捡拾别人的残羹剩饭填饱肚子,她还要照顾不能给予其任何亲情和温暖的家庭。而与她困窘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麦琪对拳击的热情,成为职业拳手一直是她多年以来追逐的梦想,她有强健的身体,钢铁般的意志力,以及对成功的信念,而她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够相信她,帮助她,所以她找到了弗兰基。但是32岁的麦琪在弗兰基看来实在太老,而且弗兰基从来都不训练女人,麦琪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使这个执拗的老者为其破例。面对拒绝和冷淡,麦琪没有退缩,天天出现在训练场,在埃迪的鼓励下玩命地训练。弗兰基终于被她的执著和梦想所打动。麦琪的坚定最终战胜了弗兰基的固执,麦琪也在这位教练的训导下从一个刚开始只知道喊叫,每出一拳都好像要伤到自己的女孩,成长为一名步伐矫健、进攻犀利、移动迅捷、令人信服的拳手。连弗兰基也开始敬佩这个坚毅倔强的女子。麦琪的勇气与毅力终于使她走上了拳王挑战赛的拳台。正是麦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本身,张扬和激励了电影观众需要鼓舞的平凡心灵。
顾拜旦曾指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这句产生了“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奥林匹克名言的基础也正是近百年来体育电影不懈追求的核心精神――于逆境中不丧失信心,于失败中不丧失勇气,永不放弃的拼搏永远是竞技场上最动人的精华。这样的精神被体育影片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歌颂着,因为它不仅属于体育运动,更属于人生。
励志是体育电影的必备因素但并非是唯一的主题。优秀的体育影片,不仅仅是对激烈比赛的呈现,还要有对体育比赛背后人性尊严的反思;不仅仅要有宏大的体育竞技场面,还要表现体育 对个人的精神塑造、意志成长的影响。
纵观人类历史,体育是最悠久的文化现象,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几乎同步。对于体育而言,竞技结果不是终极追求;对于体育电影而言,竞技本身也不是终极表现对象。体育电影观众的价值取向也已由以往的“唯金牌论”逐渐转变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因为体育本身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英雄,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物的体育追求才更能体现体育精神,甚至于在失败中才能看到体育精神的最高境界,反映现代文化的人文关怀。体育电影表面是力与美,内核是梦想,而情感则是贯穿其中的。好的影片,就应该更多地给人以价值启示和精神鼓舞。传统的“主人公经受挫折,通过顽强拼搏最终得以成功”的老套路在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发掘上,普遍不够深入,缺乏冲击力和感染力。只有那些不囿于对最终竞技成绩的关注,而是对影片主题和人物性格命运深入挖掘、体现对生命本身的礼赞的影片才具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力量。如《烈火战车》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体育精神、个人励志等诸多关系放置在一起,《伯尔尼的奇迹》也有理解和沟通的主题,《鞋子》是通过一个小男孩参加长跑的故事感动了世界。
《百万美元宝贝》就向人们展示了“对生命过程本身追求的意义远远大于对结果的追求”的感人道理。影片将体育运动与人的尊严联系在一起,表达的主题就是“拳击是尊严”。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叙述一个一无所有的高龄女拳手在一位能力非凡的教练的指点下如何征服困难绽放惊人的美丽与强悍的,如果影片到此结束,那只不过是一部平平无奇的体育励志片。而这部电影在麦琪将要到达胜利的巅峰时急转直下,“兰熊”卑鄙的暗算让已经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戒备的麦琪猝然倒下,头重重地撞到拳台一角的小椅子上……麦琪一度生命垂危,也许因为她坚强的意志,也许命运要给她更大的挑战,她活下来了,但她再也站不起来了,不久又因感染失去了自己的腿,继而彻底失去了她的势利而冷酷的亲人,只剩下和她亲如父女的教练弗兰基。在这个人生的新战场上,弗兰基很难再成为麦琪的教练,让她与命运、伤痛作一次酣畅淋漓的搏击,弗兰基后悔把她带到了拳击台,这样一个充满危险的竞技场,使她永远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他的痛苦与彷徨折射出他硬汉外表下脆弱的一面,但麦琪再次展现了她的强劲意志。她不与母亲妥协签署自己是卫冕拳王击败的协议,体现的是决不屈服邪恶力量的高贵心灵;她也不后悔自己对拳击的选择,体现的是她生命无悔的追求;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则是她不愿依赖别人的胸怀和对生命强者的理解。虽然,她最终被送上了天堂,但她不是失败者,她短暂的人生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让人敬佩、让人感叹也让人欷[。观众一定忘不了麦琪在病床上那绝望的神情,在病房里与教练的一次次对话以及向教练求死不成的咬舌自尽。而她向弗兰基求死时说的话更是发人深省,她如果不打拳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脊椎断裂躺在病床上等死,但如果她不打拳就会一直在小饭馆里做女招待直到死去,那样的她有什么价值,她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呢?她喜欢拳击,并且她成功了,她无数次在第一回合将对手击倒,她令她的对手感到畏惧,她离击败前世界冠军“兰熊”只有一步之遥,她上了杂志封面,这些都是在那个小饭馆里端盘子的她想都不敢想的。有了这些,她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呢?她用自己的坚强忍耐实现了对梦想的追求,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塑造了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这样苟且的活着。在拳台长胜的麦琪并没有输在另一个舞台上。她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塑造了人性难得的精神高度。
作为观众而言,观看体育影片,在从宏观上了解体育故事的同时,更是期望通过对个体生命在体育运动的经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参与感,在影片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对人性的抒唱。《百万美元宝贝》中那种对生命过程追求的意义远远大于生命结果本身的内涵表达,正是它打动无数观众的重要原因。如导演所说:“这不是一个关于拳击的故事,而是关于希望、梦想和爱的故事。”的确,这部影片很难被定义在单纯的体育励志片范畴之内,它的穿透力和震撼力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空间,影片总是对着观看它的人说:我比你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这是一部关乎生命和尊严的电影,是关乎梦想和真爱的电影,在这个充满喧嚣和躁动的世界中,它高高举起人文关怀的大旗,上面写满对蓬勃的生命状态和自由的人性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竞技体育的残酷范文3
(1)武术本来不是体育
体育学名“身体教育”,概念源出于卢梭的《爱弥儿》,法语原文为“Education Physiquw”,英语表述是“Physical Education”,不包括高水平竞技运动“Top Level Sport”。现代人一般把武术归于体育,并把它定位于一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确实具有不少体育属性,“武术之道在于练”,它必须通过身体训练来进行,不但有强身健体之目的,而且还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跟所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方向是完全一致的,由此通过体育部门对它进行管理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自民国初年关于“土洋体育”的讨论以来,武术体育化(这也反映出它原来并非是体育)的方向就已经是别无选择的了。
武术活动确实是一种身体训练,然而作为武术核心的技击技术,却跟一般的体育技术不相同。体育技术作用的对象是受训者自己,通过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的训练而同时提高自我,而技击技术作用的对象则是受训练者可能的敌手,要通过攻守进退的技术博弈制服或消灭对方。由此武术跟诸如毽子、跳绳一类非生活实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明显地不同。就训练方法而言,中华武术讲究肢体活动的个人修为(追求“功夫上身”,并要求“以身载道”和讲究礼仪),具有不容置疑的身体教育功能,然而并不是凡具有教育功能的人体活动都可以直接归到体育类的,例如演戏是具有一定教育功能的人体活动,但演戏却并不属于体育。尽管武术训练中具有不少礼仪教化方面的社会内涵,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然而其最后的落脚点却集中在“保护自己和制服敌人”。
中国古代并没有“体育”这个概念,与此相近的概念是“养生”、“修炼”和“嬉戏”、“游艺”。它们跟西方式体育一样都是广义的“身体教育”,都是通过身体训练和身体活动去改善和提高人体的身心协调能力和状态,由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的活动技能和获得社会认同。但西方式体育更多的似乎是偏于外在体质、体能和专项技术的社会性训练,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超越自己身体极限,主要靠消耗能量以表现生命,而中国的养生、修炼和嬉戏、游艺,则更多突出内向进行(而不是外部灌输)的自我心性修养,着眼于身心、形神的自我调适,讲究性命双修、变化气质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目的偏于节省能量以延长生命。在古代中国,养生修性是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并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不像西方近代那样把身体训练从生产和生活中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中华武术有着很强的养生和修,其中的太极拳甚至还反复宣称“详推用意何为准?益寿延年不老春”,并运用其特有那“用意不用力”的“意识体操”训练(但这仍然是用以应对环境那意、气、形三统一的“劲”训练,表现为调控整合身心两端的自我意识,由此明显区别于冥想和静坐一类纯心理向的“意识体操”),表现出极强的“身心合一”、“性命双修”之养生文化意蕴。然而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整个中华武术,其基本的技术内涵却又主要是应对敌手那攻守进退的性命相搏,其内向修炼的结果却是用来应对环境的生存竞争,这不但要伤及对手,而且一定条件下往往还会伤及自身。由此看来,技击本性跟体育本质明显相悖。
作为一种身体训练,西方式体育属于体能和技能的社会化培育,而中华武术却更多的是身体技能之自我修炼,其出发点并不是西方式“灵肉两分”假定下对生命载体那体能和技能的教育磨炼,而是对“身心合一”自我体悟那生命整体的超越提升。由此武术训练也就并非只是“外在”的身体“招式动作”组合,而是特别讲究“内在”意念主导下整合内外资源而达到“随机应变”和“得心应手”的“劲附招而行”,它将“后天习染”所形成的“拙力”作为“文化改造”的对象,以“用意不用力”的“跟空气作战”作为练习手段,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作为进阶道路的“力的文化建构(劲路或劲道)”。在武术的“劲路”系统中,以“弱者文化”作为文化源泉,其着眼点也并不在于单一向度“力量绝对值”的增加,而是在于“不同力量相互关系态势之变换”,由此不仅形成“练法”中“由弱变强、以慢练快、化死力为活力”的训练方法,形成“打法”中“手慢打手快、无力打有力、弱者胜强者”的理想效应,而且还形成“演法”中体现“身心合一、形神兼备、天人相应、体用一如”那种“同合大道、大化流行”的潇洒自如,用身体语言诉说一种经由行为而不断地向世界开显和生成那“生生不已”的生命活动,由此先天的“勇与力”走向后天的“技与巧”。在这里,“用意不用力”等技术要素既是训练方法又是实战手段,所谓“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它所表现出来的“强弱”、“胜负”等等在事实上都不是绝对的,其背后实质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整体运行的把握和运用。不用力而显示力,柔弱可以胜刚强,这在武术技术上当是可以用身体操作具体体现出来的。
武术修炼跟体育训练确实可以相通,然而相通者却未必能相混。内向“自家受用”的“为己之学”跟外向“社会规范”的“自我炫耀”,恐怕难以混为一谈。中华武术确实是一种“超越本能”的“后天教化”(并非纯粹“先天自然之能”,而是“学力而有为”)身体训练,但它对自我身体重新部署的文化策略,却又不是西方文化所说的那种“从自然走向人文”(把本能提升为技术),而是有点中国道教所云的“由后天回到先天”(把技术化为本能)。有道是“顺为生人,逆则修仙”,武术将常人(成人)的身体解释为丢失了“先天”禀赋,且被“后天”习染,要通过返璞归真“复归婴儿”,而挖掘原有潜能并重新构建自身体系。老子有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武术用后天身体训练去复归“先天本能”(这表现为一个“逻辑悖论”)的基本用意,在于防止因后天习染异化而障碍应对不同方向变化的可能,其实质仍然是用“文化的变迁”取代或防止“本能的特化”。在这里,“从自然走向人文”是“自然的人化”,而“由后天回到先天”则是“人的自然化”,人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建构”,这些东西恐怕也是很难直接套用单向度的西方近代体育理论加以解释。
(2)武术本来不是竞技
人们容易把技击与“竞技”(即“Sport”)混为一谈,因为竞技的作用对象也是指向对手,而且竞技者的对抗意识也很强。所以人们在讨论技击时,往往举出一些竞技项目作为例子,甚至还以非实用的竞技金牌去“论证”实用性的技击能力,
或者干脆把技击定义为“用于竞技比赛的格斗”(Compctitivc fight-ing),而体育院校中武术专业所设置的“技击教研室”,教研的对象又全部都是例如拳击、散打、跆拳道一类的现代竞技项目,并不考虑真正的传统技击问题。
技击跟竞技(主要是拳击类肢体对抗性竞技)确实具有很多共同和交叉的东西,两者都具有攻守进退的活动形式和胜负输赢的结果追求,其技术结构上也有不少的交叉,并且两者同样对操作者的力量、速度、反应(特别是时间感和距离感)、耐力、技巧和意志、策略等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具有参与者体能、技能和智能的激烈较量。此外,技击技术在学习和训练时还往往通过武术界内部的“访拳试手、切磋交流”,乃至当众公开“打擂较技”的“类竞技”形式进行比较测试(任何一种技术在使用前都需要比较和测试,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模拟训练和实习)。然而这些东西只是学习和把握武术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并不能就此归结为武术本身的技术属性或目的。应该明白,技击技术跟竞技运动无论从技术属性还是就社会属性说,都明显不同,技击并不服从竞技规律,其要并不是在竞技运动场上“公平竞争”的“自我表现”,而是在于突发应急遭遇战中“不平等博弈”的“自我保护”。
作为一种肢体碰撞,竞技属于特定条件下公开有序的技术较量,而技击更多的却是私下无序临时应急的肢体冲突。就技术前提来说,竞技要求“公平竞争”,由此必须“技术限定、公平公开、规则约束”,但技击却是“不能选择敌人”,因而只能“别无选择、并不对等、不受限制”;就操作目标而言,竞技是按照规则论输赢的“竞”,所有技术都服从于技能比较,具有“范围确定、技术规范、公开公平、安全保障”等特点(即使出现意外也有相应的医疗措施),而技击却是不按规则搏死生的“击”,一切行为都得因应敌手,具有“突发应急、不择手段、私下隐蔽、残酷致命”等特点。
具体地说,竞技是单一层面体能和技能的较量,带有明显非实用的“游戏”性质,其实质是条件(即“规则”)约束下的一种“游戏”,基本上不存在“保护自己和消灭敌人”的问题。国际竞技和体育联合会发表的《竞技宣言》指出:“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含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它要求在一个“共同游戏规则”下去论输赢,其技术构成简单并且边界清晰,突出人之体能和技能的“更高、更快、更强”。但技击却是面对现实不平等状况生存竞争中综合素质的博弈,它并不是用来“竞技”显示体能技能、表现自我,而是应对外部实际危险的防身护体、制人取胜,其技术构成复杂并且边界模糊;面临有如“鸡同鸭打、猫跟狗斗”般各师各法。这是一种肢体冲突时生死搏斗、扬长避短、用智使巧、借力打力的性命相搏,所以本质上就不是主要依托自身体能和技能那简单直接“闹着玩”的什么游戏。竞技不但有职业道德约束,而且还有比赛规则保护,由此操作者强于进攻而弱于防守,技术上往往“顾头不顾尾”;无论面对什么情景都要“一视同仁地”由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约束;但技击尽管有武德约束但却缺乏比赛规则保护,并且往往处于力量和信息不对称的“要命关头”,技术上必须把自身安全的(而不是竞技水平)防守放在第一位,由此,不但在技术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也有我的一套打法”,而且在态度上也要“对同道示弱,对外辱示强,对朋友讲诚信,对敌人讲诡诈”,必须根据情景和条件“因人而异”地分别遵循“不同的游戏规则”。
从社会属性上讲,竞技场上拳打脚踢的激烈对抗并非是真正的暴力活动,但技击过程中即使是引进落空的避免对抗却仍然属暴力行为,其基本任务同样是“保护自己和消灭敌人”。这就是说,竞技可以“表现残酷”,但技击却必须“应对残酷”。竞技依托从生产和生活中彻底地分化独立出来的闲暇(独立的身体娱乐活动领域),其原始的生物基因是“种内自我竞争”选出优胜者的“性选择”(古希腊的竞技运动都是进行的);而技击依托的却是应对生产和生活本身的操作技巧(“类竞技”的试手附在学习过程中,打擂则附在民俗活动里。技击技术作为身体应对技巧一直都没有彻底从生产和生活中独立出来),其原始的生物基因是“种外生存竞争”性命相搏的“攻击自卫本能”。技击中即使是内部试手或公开打擂等“类竞技”形式,也分别讲究留有余地的“点到即止”或者订立性命相搏的“生死文书”,并且还可能引出相关社会力量或第三者(例如师、徒、亲、友或好事者)的参与介入,以及接二连三以至没完没了的报复行为,由此缺乏一般竞技所需要的规则限制下“一战定乾坤”那运动员个体挑战自我、公平竞争之“竞技精神”。
技击不但明显区别于舞狮类技巧性竞技,区别于龙舟类速度性竞技,也区别于摔跤类对抗性竞技。要用竞技要求去衡量技击,就像用单向的“科学指标”来判断中医整体的“阴阳虚实”一样不得要领;用职业拳击赛的规则去规范个人防身自卫术,不过是要“用驴唇去对上马嘴”。技击立足于“不平等状况”的实际生活应对,而竞技却是超越生活(即非直接实用)由规则约定的一种“公平竞争游戏”。技击背后的文化基因是“实用理性”支配下的“冷静应对”,竞技背后的一个文化基因却是“灵肉两分”那酒神精神的“纵情狂欢”。对职业运动员来说,比赛夺冠是其天职,由此“能比的自然能用”;但对非职业运动员来说,却是“能比的不能用,能用的不能比”。不同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尽管精神或许完全可以相通,但其操作边界却实在难以重合。所以竞技精神无法指导“反恐”一类保安自卫活动,而竞技运动也无法以“反恐”的性命相搏方式进行。这次武术“人奥”未果,恰好就是因为它的技术复杂,边界模糊,缺乏统一、规范、简明的客观评价标准,很多东西都难以量化,由此操作时跟一般“竞技项目”在事实上存在不容抹杀的较大的距离。
(3)武术本来不是舞蹈
中华武术也带有审美欣赏和娱乐价值,它与中国的舞蹈、杂技、戏曲以及其他一些民俗活动等等,相互交融并且同样是中国生命文化的体现。武术的拳打脚踢跟舞蹈的手舞足蹈,以及戏曲的举手投足,都要同样服从人体活动的规律,并且同时具备某种超越自身、弘扬个性、精益求精的非功利艺术性追求,在若干民俗活动或人际交往中,武术也常用于表演助兴,于是不少人又把它跟舞蹈表演中的“武舞”混为一谈(粤方言称之为“舞功夫”)。
武术确有一些舞蹈表演因素,动作上的进退屈伸不但表现出操作者的喜怒哀乐,而且具有很强的审美作用,文化上可以划归“表现身体的艺术”(李小龙语);然而在
特质上“武术姓武不姓舞”,操作上舞蹈必须端起“架子”(Pous)、饱含感情、提气扬神、突出个性、炫耀意图,按照既定程式“用身体语言依次敷陈”表现导演(或自我)原先的观念和设计;然而武术却要站稳脚跟、高度警醒、敛气凝神、随机就势、隐蔽目的,通过“敌我劲路问答”随感随应、灵活变招应对意外发生的肢体冲突。艺术源于生活,但武术却就是当下生活本身(而不只是源于既往生活),必须直接应对面临可能的所有变迁,所以即使在没有敌手的训练过程中,其动作也要设计出一个可能具体的“假想敌”来模拟应对。从心理上说,表演艺术需要激情,讲究抒情言志,可以纵情任性,张扬操作主体的自我特色,并坚持走原先设计好的既定路子;但技击技术面对外部变迁却必须冷静,舍己从人但又顺人,而不失己地调整与不利的定势,无视对手只会让自己吃亏。
作为一种身体活动,舞蹈属于自我抒情畅志的表演艺术,而武术更多地却是临境应对的实用技术。舞蹈艺术跟技击技术的社会归属和主要功能也很不一样:舞蹈艺术的社会归属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主要功能在审美欣赏;技击技术的社会归属是“功利性实用操作”,主要功能在环境应对。尽管武术的招式架势也经过一定典型化的提炼,然而本质上并不是那超现实、间接性身体符号的自我表演艺术形式,而只是应对环境的生死博弈的技术手段。武术有时确实也可以用于表演,但更多的则是用于自卫。传统武术除民俗庆典、交友切磋和谋生卖艺等特定情况外,一般都很少主动“演给人看”,而是强调身心自我调整的“自家受用”。我们知道,舞蹈必须“跳给人看”,首先要考虑“票房价值”和“收视率”一类的东西;但武术却往往“躲起来练”,喜欢“深藏不露”,反对人前“到处卖弄”。技击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自身跟对手的关系,而不是演员跟观众的关系。所谓“好看不好用,好用不好看”,技击技术跟表演艺术很多东西都是相反的。武打片中的那些激烈厮打确实煞是好看,然而不但动作极为夸张,身上受敌破绽甚多,体力浪费极大,而且动作设计即使十分合理,但也往往招势“使老用尽”而缺乏变化余地,不是技击所要求的“前招带后招、后招补前招、生克制化、势势相承”。如果应敌时按表演方式进行,那操作者恐怕早就完蛋了。
属于技击技术(而不是表演艺术)的武术,似乎更接近处理医患关系的中医技术,中医技术根据望闻问切的八纲辨症获得病人信息,把疾患作为自己敌手,运用中药君臣佐使的配合,使药性归经以调节病人阴阳寒热的失衡;武术技击则根据敌我关系所造成的对立态势,运用肢体攻守进退的动作变化和劲路虚实刚柔的调配运行,应对敌手进攻带来自身原有定势的改变。两者都具有直接的主客互动因素,并不是单方面突出操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审美倾向,于是明显区别于舞蹈、戏曲一类“根据某种意识形态的需求,运用自己身体符号的组合,用以表演社会人情喜怒哀乐”的主体性表达。武术技击也需要有点诸如虚虚实实、示形造势一类有限的“表演意识”,但在整体上却十分忌讳不顾敌手那一厢情愿的纯粹主体性演示,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对手理解,而是在于对对手的迷惑。现在要让舞蹈演员指导技击训练,其走向恐怕不大可能就是武术本身的发展。
(4)武术本来不是军事
考虑到技击具有意图隐蔽、制服对方(甚至消灭敌人)的兵者诡道、性命相搏属性,而并不突出极限追求、挑战自我、夺取金牌或者自我表现、抒情言志、炫耀大众等方面特质,人们于是又把它与“军事”混为一谈。
技击与军事确实有共同的起源和很多相同和重合的东西,两者都源于动物的攻击自卫本能,并且均属生存竞争的暴力手段,同时具有攻守进退的作战形式和“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操作目标。历史上的武术技击相当大的一个部分还曾经长期附在军事上作为“兵技巧”(单兵作战的武器技术)而获得发展。然而历史上技击作为“互不统属的个人肢体冲突手段”,军事作为“社会组织中群体利益对抗最高方式”,两者在技术性质与社会属性上,又都表现出明显地不同。技击家们大都张扬个性、快意恩仇,并不认同军人的“以服从为天职”。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在大力发展国家军事力量的同时,却要严格禁绝民间练武。
竞技体育的残酷范文4
【关键词】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影响因素,心理素质,心理训练
1、前言
冰球运动是当前世界上让人兴奋的运动之一,它是速度与力量以及技巧、团队结合的完美体现。在这项运动中,要具备高超的个人技巧,完美的身体平衡能力以及超强的体力。运动员的赛前焦虑随着比赛的接近而逐渐上升,即随着比赛的逐渐接近,赛前焦虑逐渐提前,到即将开始比赛时达到顶点。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在竞技水平、训练年限和参赛次数、性别、年龄以及比赛情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竞技水平上,高水平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低于低水平冰球运动员;在训练年限和参赛次数上,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参赛次数的增多,赛前焦虑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这是由于在长期的训练与比赛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着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刺激,随着训练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比赛的历练,赛前焦虑就会成下降趋势;在性别上,女运动员的赛前焦虑高于男运动员,这和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在赛场上,冰球运动员心理焦虑的程度与比赛对手的水平强弱有很大关系,但不一定完全成正比或者反比的关系。往往对手的水平越弱,赛前的心理焦虑程度会越低。但是并不是对手越强赛前焦虑的程度就会越强,因为面对明显水平极高于自己的对手时,往往焦虑就不再明显了。
2、几种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心理训练的方法
在冰球竞赛中,对运动表现影响较大、较直接的就是赛前焦虑。冰球是速度与力量和技巧相结合的运动,冰球运动的技巧不仅体现在技、战术方面,对个人滑行的技巧同时有较高的要求,对影响赛前焦虑的原因分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两大类。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比赛的重要程度和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两个方面。通常越大规模的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就越重要,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水平就会越高。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与竞赛等级的高低、参赛队伍的范围、竞技的选手等要素有关。另外,预赛、半决赛与决赛、主场与客场、积分和排名、观众的多少及支持度、媒体的宣传,运动员的身体状态等等,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运动员对体育比赛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而产生不同的赛前焦虑水平。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运动员自身焦虑特质性的高低。冰球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他们将竞争和社会评价看作更具威胁性或不具威胁性。冰球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低特质焦虑的冰球运动员,高特质焦虑的冰球运动员倾向于把竞争看作具有更大潜在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状态焦虑水平的激增。
对于竞技体育比赛来说,过程和结果往往都很残酷,非赢及败的结果在赛前让运动员充满了紧张情绪。在分析了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特点后,对于教练员来说,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尤为重要。以下介绍几种训练方法:呼吸调节法、表象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暗示调节法。这几种方法都是教练员可以协助运动员预防和克服赛前焦虑的有效方法。
2.1呼吸调节法。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运动员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
2.2表象调节法。是通过表象重现对运动员赛前焦虑进行调节的一种方法。教练员在比赛前帮助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和队友们过去获得成功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状态,能够增强信心,调节焦虑水平,提高运动成绩。
2.3活动调节法。是当运动员情绪过分紧张时,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采用一些强度小、幅度大、速度和节奏慢的动作练习,可以降低情绪的兴奋性,消除焦虑带来的紧张状态。反之,当运动员情绪低沉时,可采用幅度小、强度大、速度和节奏快的变向动作练习,通过反复的动作练习可以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2.4 暗示调节法。是运用语言、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对运动员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教练员还可以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降低或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从而达到调节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目的。
对于运动员赛前焦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赛前调节就能解决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整体训练对于解决赛前焦虑非常重要。首先在训练中要循序渐进,善于诱导。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开始训练的时候年龄都比较小,训练的初始心理还很不成熟,性格也在成长期。教练员在训练的时候就要,循序渐进、在每天的训练中观察运动员心理、生理等变化,从细微之处关心和鼓励运动员的自信心。教练员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练习也要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的年龄段运动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每个运动员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是“同一副药” 能解决所有运动员的问题,教练根据每个队员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总之心理训练方法是帮助冰球运动员克服赛前焦虑的有效方法,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性格、运动经历和家庭背景的运动员,对心理干预措施运用方面存在着差别,冰球项目对不同位置运动员有各种不同的要求,一种心理训练技术不可能对所有的人均有效果,对个体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出符合特定个体的心理训练计划,才能对运动员赛前焦虑有效调控。在更多了解竞技体育的残酷性的同时,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就变为重中之重,分析赛前焦虑的原因,找到解决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同时,这个课题还要不断深入地研究下去。在高速刺激的冰球项目中,避免运动员赛前焦虑,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将是一个永远的课题。
结束语:对于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特点,了解赛前焦虑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比赛成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4
竞技体育的残酷范文5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不管是教学训练,还是运动实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种群体活动,在教学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具备某一种角色,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不但要遵守运动的方法和相关的规定,还要参与竞争对抗,实现在竞赛中取胜的目标,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具备竞争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及良好的品德,促进人格的形成。
2人格的涵义
人格的涵义具有广泛性,包括性格、能力、气质等各方面因素,具体来讲是区别于他人,一成不变的特有品质。自身素质与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其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影响最大。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从身体素质方面讲,学生还处于生长旺盛阶段,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健壮学生体魄,促进健康成长,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良好的人格,从思想和能力方面讲,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是祖国的未来,从事工作后必须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模拟社会,应对各种挑战,接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痛苦考验,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互相团结的精神。体育教育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3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3.1促进学生树立参与活动的意识,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
中职学生是当前我国社会中非常活跃的群体,对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非常的关注,关心着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的竞技项目不但具有挑战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学生对这些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完全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学生可以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满足感。总之,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自己将来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进而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更好的塑造人格。
3.2提高未来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
完美的人格能够保证在遇到激烈的竞争和外部巨大的压力情况下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能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计划和行为进行及时修正或调整,能够对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平衡。中职体育教育的体育项目中,最为体现的就是团队之间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能对机体、思维等产生刺激,体育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疏导等各种因素相互结合,就会对学生带来综合体验,学生就能在体育项目的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和对外部的抗压能力,进而平衡自己的心理,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3.3理性面对成败得失
在中职体育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运动项目的竞技胜负与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相比没有那么残酷,但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强的心理体验。在进行完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成败得失观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理性的成败得失观,逐渐提高学生能够客观面对事情成败得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能够在成败得失中总结分析的良好习惯,进而塑造学生自信坚强的人格。
3.4树立集体观念
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团队之间的比赛,每个成员都是集体团队中的一名,只有团体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大家才能一齐体验胜利的喜悦。中职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为集体而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优良品质,能够在比赛中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永远比不上集体的力量,个人的成败得失与集体紧密相连,进而树立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3.5提高法律意识
体育教育中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与竞技裁决公平、公正、合理,无论任何人必须遵守比赛规则与要求,否则就会被惩罚。在体育项目的竞赛中,参赛选手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我行我素、恣意妄为。中职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强,通过参加项目竞赛,会知道做事必须遵守规则要求,规范自己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逐渐塑造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质。
4结束语
竞技体育的残酷范文6
一夜之间,刘翔成了中国体育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在接下来的4年里,这个年青的小伙子,频频创出佳绩。在很多大家的心目中,刘翔已经成了中国体育的象征和代表。
相比于2004年的奥运会,今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毫无疑问的,意义更加重大。每个人都热切的希望中国运动员能在自己家门口夺得更多的金牌。作为体育界风云人物的刘翔当然也成为众目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他能在北京创造新的辉煌。说实话,我也认为,刘翔如果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其意义更胜于雅典的那次。如果雅典和北京,可以做二选一的选择题的话,我宁愿选择北京。
但是,奥运比赛不是让你做选择题。奥运比赛时现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残酷的。奥运冠军只有一个,奥运冠军的宝座是每个运动员梦寐以求的顶峰。通往顶峰的道路是狭窄的,只容一人通过,其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是不言而喻的。
刘翔在2004年的那场博弈中完美胜出,成功地站在了顶峰。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条道路上的竞争,是一分钟也没有停止过的。在110米栏的项目中,可谓群英云集,古巴年轻的小将罗伯斯更是表现出色,不仅频传佳绩,更是在今年6月,打破了刘翔的12秒88的世界纪录。相比之下,刘翔最近的表现并不理想,于是很多人担心,这块金牌是否还能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