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养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养的概念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人才。各种调查显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普遍不高,这成为制约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瓶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08级毕业生、09级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同学的调查,同时对各类代表性的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也证实了这个问题。高职毕业生虽然基本都能够找到工作,也逐渐取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职业素养不高却成为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瓶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课题组的关注重点。
二、对职业素养概念的认识
(一)文献综述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做了前期的一些研究,他们从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内涵
许亚琼认为,“素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名词的涵义,静态的,指后天养成的某些品质,另一层则是动词的涵义,动态的,指人不断修习涵养的过程。总之,“素养”都是指后天的养成,不论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作为“素养”概念的下位概念,职业素养的养成场所是现实职业世界。
2.构成
陈再兵将职业素养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义务、职业责任和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职业意识包括奉献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体现在主动进取、友好合作、服从服务和谦虚低调。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
3.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或途径
国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有CBE职业教育模式,MES教学模式,“双元制”模式。
徐国庆认为,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对职业素质的提高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影响作用,应当把职业素质元素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中,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单独设置一些课程。职业素质培养方法除案例教学外,还必须采取行为教学方法,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
白鸿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专业实训的规范要求。其次是创建尽可能近似(或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的实训条件。再次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实训教学规范。除此之外,还应切实认真把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考核关,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谭豁主张将源于日本的6S管理模式引入高职学院的实习实训管理与教学中,认为这一方式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李永萍探讨了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机制,提出了以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因素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大平台的基本内容,以不同行业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因素构建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小方向的观点。
(二)概念界定
1.内涵及构成
本文中,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职学生,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事工作,但是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模拟训练,在实习和实训中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基本的职业品质,以为将来的职场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时间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职业礼仪、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
2.培养方式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以在专业课中贯穿职业素养培养理念,也可以在实训课、创业实践中锻炼培养。笔者从事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在探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作为大二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文献和实践工作,依托几本就业指导教材,笔者将职业素养教学理念和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了探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结合对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将最重要的几项职业素养挑出来作为课堂训练的内容。笔者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到的就一定要训练,取得教学效果。笔者不求多但求对学生有效果,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课堂教学探究
下面笔者将以汽车维修技术班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为例来展示课堂教学探索过程。
(一)导入主题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从认知角度来看,当代高职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笔者按照“认知训练行动”的思路和学生进行交流。首先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知道人际沟通在哪里都很重要,但是由于性格、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交往范围是很有限的。也有一部分学生说他们很善于交往,人际关系还不错,并且还举了一些例子。其他同学听了有的羡慕有的不屑,大家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看到这种情景,笔者问:“你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吗?”有的同学摇头,有的同学点头。
职业素养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认知;因子分析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地方产业结构框架下对当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模型分析研究(编号:2012SJDFDY00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8日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而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导致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利用CNKI数据库收集了近五年核心期刊上关于就业的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二是就业竞争力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是通过理论演绎和回归、层次、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指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关系就业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用人单位、个体因素等。这些研究对剖析大学生就业困难、探究就业路径、拟订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措施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则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为研究对象,以个体职业认知为研究问题,从微观视角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职业认知要素影响”,希望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一)相关文献及概念界定。刘小瑜等(2008)通过建立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生源地、户口性质、专业类型等因素对其就业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唐瑜笛(2009)以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指出择业观念、就业意向以及偏好等主观因素也对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李正卫(2010)也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求职心态会显著影响就业竞争力;类似的结果在李录堂(2011)研究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也得到证实,个体特征要素、职业要素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而曹儒等(2012)在研究大学生就业关键成功因素时则指出,起决定性的反而是学生的心理因素。事实上,还有众多学者如刘巧芝(2012)、卿石松(2012)、郑宝祥(2012)、李春玲(2012)、张冕等(2012)均于近期开展了相关研究,从不同侧面得出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可能影响到就业。然而,个体因素仍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还涉及到个体的技术、知识、能力、职业观念、价值观、自我效能感等众多因素;而且,针对高职学生这个群体的权威文献较少。据此,仍然存在从个体因素的某一视角,进一步地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空间,本文尝试从职业要素视角研究其对就业的潜在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景的知觉和加工过程。高职院校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存在社会认知的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同样发生于就业与择业中,其直接的表现就是职业经验、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要素的改变。这里引入职业认知的概念,即个体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观念、职业生涯等职业要素的知觉和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本文认为,职业认知是学生就业与择业的内驱力量,对于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学生来说,是职业认知失调的活跃期,从而对就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疏理,不难发现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到其就业行为,更进一步,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然而,职业认知的具体构成维度是什么,其作用于就业的机理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仍有待研究,这里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1、职业期望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对人或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而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对即将从事工作的预设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目标。对于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往往存在较大差距,生活的压力使他们的物质需求较为旺盛;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技能、经验和社会资本的限制,又决定了其很难在职场上快速获得成功,达到预先的职业期望,从而造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现象。冯彩玲等(2011)也从心理学视角验证了高校毕业生“求职期望对求职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提出假设:
H1:职业期望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2、职业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社会心理学家米尔顿・洛克奇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偏好某种行为方式生存目标的持久性信念,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罗斯(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从某种职业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入高低)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李飞(2004)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内因,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就业技能,而且影响到个体的就业结果,由此提出假设:
H2:职业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相关。
3、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职学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刘晓波等(2004)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包括3项职业精神、2项职业知识和5项关键职业能力,蒋乃平(2012)指出职业素养可以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素养三个层次。职业素养有的可以通过各种证书、资质来证明,称为显性素养;有的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职场行为才能感知,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称为隐性素养。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由此提出假设:
H3:职业素养正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4、实践经历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毕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尽快尽好地实现高职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李正卫等(2010)利用Logistic模型和普通回归模型,把实践能力与学习成绩、社会关系背景、就业态度并列起来,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四大衡量指标;类似的,刘巧芝(2012)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时也把实践能力作为四个指标之一,足以说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育是高职学生知识、技能、素养、态度的试金石,由此提出假设:
H4:实践经历正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5、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生涯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由于人格、能力、情商的差异,造成了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高职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就业的第一步非常关键,而此时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充分、职业价值观和态度都未形成、尚处于职涯探索阶段,很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这也是高职学生“高跳槽率、低忠诚度”的原因之一。向卓元(2009)、李正卫(2010)、卿石松(2012)、刘巧芝(2012)、曹儒(2012)等在分析毕业生就业影响或就业能力基础上,均提出了有必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观教育,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提出假设:
H5:职业生涯规划正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二、实证设计
(一)变量定义。根据唐瑜笛(2009)、李正卫(2010)、李录堂(2011)、刘巧芝(2012)、蒋乃平(2012)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或竞争能力的研究,结合曲振国(2008)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设计了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条目(共计19个),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此外也采用就业所花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三个维度来衡量“顺利就业”的程度,共同组成“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二)样本选择及问卷回收。调查对象针对正在毕业实习的高职学生或部分刚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学生,以常州科教城轻工学院、机电学院、工程学院、纺织学院和信息学院5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区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网络问卷130份),回收问卷260份,根据徐云杰(2009)指出的:样本量应该是测度项个数的至少5倍,理想的情况是10倍以上,符合测量要求。其测量项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7以上,问卷的信度较高。
(三)因子分析。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宜因子分析,我们用SPSS16.0对26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KMO值为0.887(大于0.7),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这19个条目适合做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来确定因子个数,本文最终析出5个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并进行了因子命名,结果如表1所示。(表1)
根据表1,所有测量条目都只在单一因子上有较大荷载,并且大部分荷载值大于0.7(小于0.7的因子荷载只有两个,分别是0.699和0.686),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从方差解释贡献率看,前5个因子累计解释了65.42%的信息,说明这些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中的较多信息,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接受。根据因子所包含测量条目内容,我们将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第一,职业期望,即所包含测量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或愿望;第二,职业价值观,即所包含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对就业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第三,职业素养,即所包含测量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行业和岗位素养;第四,实践经历,即测量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的实践经历对就业情况的影响;第五,职业生涯规划,即所包含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四)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可以用作一个变量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这里用来测量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表2、表3、表4)
由表2可以看出,除了实践经历的sig值大于0.05,其他sig值都是小于0.05的,因此看出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与及职业生涯规划这几个因变量之间与就业情况存在着相关性;另外,只有职业期望的标准系数值为负数,其他均为正数,说明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及职业生涯规划这几个因变量之间与就业情况存在着正相关,职业期望就业情况存在着负相关。
(五)假设验证。职业认知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内在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验证了其主要由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和职业生涯规划5个方面构成,虽然累计方差贡献率仅为65.42%,但已经包括了职业认知的大部分信息,而且各因子负载值基本都在0.7以上,可以从5个方面解释职业认知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总结以上数据,对之前的假设加以验证,结果如表5所示。(表5)
三、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一)结论。职业认知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从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和职业生涯规划5个方面来衡量个体的职业认知水平;同时,职业认知的具体维度对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影响机理是不同的,具体而言: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和职业生涯规划对顺利就业产生正向影响,而职业期望则产生负向的影响。
(二)启示。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针对性措施: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职业生涯,以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树立适合的职业目标,适度降低不合实际的职业期望,开展职业受挫感教育,对于就业竞争力较低的高职学生,可以“先就业、后择业”;三是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环节的日常管理,由于教师难以跟踪实践过程,对实践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职业认知失调无法及时有效地纠正,致使学生对职业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认知,从而对毕业后的就业和职场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
(三)局限性。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职业认知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方法,尚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以进一步剖析这个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二是研究的地域存在局限性,虽然选取了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实习生和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普遍性仍有待验证。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波等.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职业素养的概念范文3
一、基本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可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训练”阶段是面向市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这两个阶段都包含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
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可以用冰山理论对职业素养作一个说明: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这些是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可称之为隐性素养,也可称为基本职业素养。从冰山图示中可看出,隐性素养部分支撑一个人的显性素养部分,其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构成上看,基本职业素养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这些正是高职教育所重点关注的,恰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内涵[1]。
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在从事某种职业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一素养不仅包括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素养。总之,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综合。与这一概念相关的是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职学生的其他素养。基本职业素养属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素养则是和基本职业素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
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包含丰富的内容,由众多子素养构成,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主要层次[2]。第一个层次是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义务、职业责任、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三个方面,职业道德属于基本职业素养的基础,没有职业道德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素养;第二个层次是职业意识,包括奉献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四方面内容,属于基本职业素养的前提,没有职业意识便没有职业素养的培养条件;第三个层次是职业行为习惯,包括主动进取、友好合作、服从服务、谦虚低调四个方面,属于基本职业素养的中心,没有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便没有完整成熟的职业素养;第四个层次是职业技能,是关于职业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属于基本职业素养的支撑,没有职业技能的训练便没有职业素养的最终养成。
二、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本职业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主客观方面的条件限制和不足,导致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社会不良风气对高职学生的干扰,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高职学生自身认识模糊,都会对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产生负面影响。
(一)社会不良思潮干扰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
进入新世纪,我国正式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这样的开放趋势使我国受到各种外来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潮既存在有益的方面,也有很多没有经过消化吸收、鉴别分析就传入的不良思潮,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高职学生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他们自我控制力和鉴别力不高,再加上网络的发达,使得不良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一些高职学生陷入这些思潮干扰之中。
(二)高职院校忽视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
由于高考制度的长期实施,使得分数成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指标,初高中阶段教育普遍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伴随我国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以及高职教育学制较短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
(三)高职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概念的认识模糊
高职学生对于人生理想和各方面的规划都还不成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大多数高职学生由于长期受学业困扰和不自信,导致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树立坚定远大的个人理想,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很多学生读书都只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同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人生规划引导,导致学生对个人素质提升的要求不高,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
三、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
(一)建立学业导师制度
社会不良思潮对于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危害重大,必须予以坚决抵制。为此,需要建立立体的防控机制,建立学业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高职学生对于不良思潮的理性认识和积极抵制。
(二)建构基本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要关心学生的各方面事务,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能力锻炼等,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提供平台和条件。同时,从专门课程的开设、专职教师的选配、专业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建立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养体系[3]。
(三)提高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
职业素养培育如果没有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提高学生对其自身基本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认同。一方面,通过典型引导、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中来,使其有机会提高其基本职业素 养;另一方面,内因是根本,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基本职业素养的认识,使其成为学生的信念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56-59.
职业素养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主题班会 班主任 职业人 职业素养
作为班主任,尤其是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们经常会烦恼,“我们该让学生往哪方面发展呢?”针对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答案可能很简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会做‘职业人’”。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象牙塔中的学子蜕变为一个准“职业人”,更好的适应今后的职业岗位呢?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笔者就自身经验来谈谈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人”和“职业素养”概念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就业前的教育。因此,我们鲜明地提出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这个概念。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换言之,就是在校时,我们就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以便在今后的岗位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竞争的优胜者。
而“职业素养”,目前提法很多, 成果不少, 但没有定论。而本人比较认同的是,职业界对“职业素养”的定论,指出,“职业素养”由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绩效、协作、智慧、形象等10大职业要素构成。简而言之,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方面。而职业素养教育则是一种养成教育。所谓“养成”,不仅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是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更需要班主任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去培养。
二、立足班主任的视角,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现今的社会,岗位并不是“学高者得”,而是“品优者先”。那么,作为一个班主任,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在成千上万的的职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呢?
(一)把握本班级专业的职业定向和学生的职业定位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班级往往都是按专业分类,比如计算机、形象设计、旅游、园林、文秘等等。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你对本班学生的专业毫不知情,或者一知半解。那我觉得,你绝对不是一个好班主任!因此,必须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职业定向和职业定位。
首先,通过向其专业老师了解学生的职业定向。专业老师对学生专业最熟悉,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你可以大致知道学生的职业定向和定位。其次,可以针对学生的职业定向,向《职业生涯与规划》的德育老师取经,设置一份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生职业定向的调查问卷。当然,这份问卷,要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或基本学完所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进行。再次,学生虽然还未开始就业实习,但是他们是以就业为主的,要时刻记得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比如,上课不迟到、早退,就好比上班不迟到、无故开小差。对于班主任的一些硬性规定,就好比公司的规定,你只能服从。有意见绝不能大声嚷嚷,只能私底下跟班主任反映。在一个公司,作为职员,如果对公司的规定有意见,大声嚷嚷唱反调,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开除”。要让学生学会协商等等。
(二)根据专业发展,从常规管理、活动和班级生活中去养成职业素养
首先,从常规管理上,可引入职场模式进行管理。比如早自修的早读、晨会、晨跑、班级的德育千分制管理以及考勤仪表等问题,你可以采用公司上层领导管理下层员工的模式。从班级学生中挑选工作认真并负责人的同学担任这些活动的管理者,让他们协助班主任去管理班级活动和制定一系列的奖罚措施,让他们形成一种无班主任管理,由学生管理学生的班级模式,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利用好勤工俭学和寒暑假的实践活动,在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素养。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 以短期勤工俭学或暑期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单位中去, 身临其境, 真正进行角色转换, 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和职业前景, 熟悉职业环境。通过职业经历的磨砺, 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 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最后,为班级学生的职业定位,确定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虽然三年的职高生活后,学生出去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个工作,要把事情做好,职业素养上的要求还是半斤五两,相差不远。因此,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让班级团结起来,凝聚班级的力量,而且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既然是共同的目标,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
第三,面临升学和就业,进行职业取向问卷调查。
在第三个学期,我们可以对学生开展专业就业去向相关的调查问卷,从而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就业准备。针对学生的这项调查结果,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向不是很明确,甚至漫无目标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定向。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感到很迷惑或不确定,从调查结果显示,往往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自己所选专业,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而退缩造成。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上,要树立这部分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明白各个职业都有共通之处,天下事,没有事事都如我意的。要学会在学习上“学一行,爱一行”,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
总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除了要求劳动者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以外,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班主任要想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职业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学生专业本身的特点,确定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培养他们本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以上就是我作为班主任,一些见解和经验谈,希望能给各方人士,尤其职业学校的教师一些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池保忠《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主要表现;成因分析
作者介绍:肖斌(1966-),男,天津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与艺术学、艺术设计学、高职艺术教育学以及国画、书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69-03
近些年,我国许多非艺术设计类的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有一些成立较早、实力较强的院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艺术设计类的二级学院或系科,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呈如火如荼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艺考热不断升温所带来的艺术设计类考生数逐年增多;二是各高职院抓住契机将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学院发展壮大的途径之一。然而,繁华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各院校都心知肚明的现实—历年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所谓“高就业率”对比“专业对口率”、“转岗率”等严峻的数据!原因在哪里?是艺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不景气?抑或是这些行业、企业就职岗位人满为患?我们只要轻触一下鼠标键盘就可通过网络这一快捷的信息渠道发现,网上到处充斥着对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渴求;是我们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显然也不是!教育部在2011年8月31日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那么,到底是什么禁锢着我们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难以真正达标呢?应该说因素较多。但本人以为,最不能忽视的是我们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生了与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实际情况脱节的这一客观事实,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在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研究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并探寻其成因,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概念的外延广,其内涵也较丰富。简单地说,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程度和修养水平。不同的艺术门类、学科对于艺术素养的理解都有其必备的和特定的概念范畴。高职类艺术生所应具有的艺术素养概念,是除高职生所必备的科学、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等以外,还应具备从事艺术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纵向与横向两个特殊方面的能力范畴。
在纵向方面,它包括:具备一定的美术与设计基础理论和较强的绘画造型能力,对总体设计艺术的理解、认知和感悟能力,对艺术设计作品的阅读和品评能力,对所学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与把握能力,对所涉及到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与训练的接受与掌控能力等等。
在横向方面,它包括:具有一定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最起码的艺术常识,对美的事物—尤其是对美的形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对艺术范畴的事物富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有基本赏析水平等;除此而外,在横向方面还包括对所学专业课程应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较强的执着精神与独创精神,对自己未来将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职业生涯的渴望与向往等等。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纵横两个特殊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如再能以学生的先天艺术禀赋为基质,通过后天环境和艺术教育的影响,逐渐养成并发展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进而透射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现,则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非难事。然而,现实不容乐观。总结多年从事高职艺术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经过多方走访交流、考察调研和统计资料的查阅后本人发现,在我国,除一些专业的艺术设计类高职院和少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外,大多数高职院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很难具备上述的能力要求,存在明显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
二、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分别以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显性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通常表现在从事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纵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缺失;而隐性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则主要表现在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创作过程以及展示于受众的艺术作品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独创性等横向方面的实践和能力的缺失。下面以本人所从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分别就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中较为突出和普遍存在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进一步加以剖析。
职业素养的概念范文6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特训营的背景与缘起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异态审视
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内容,而职业技能是与职业素养的平行概念。在对60多家与学院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代表进行问卷调查中,获得了企业对职业素养能力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用人单位认为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同样重要的占74%,认为职业素养培养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占93.5%。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或者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是目前高职院校职业养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抽象
以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目前高职院校多以一些“高大上”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通过纯粹的纸上谈兵“灌输”,导致学生缺乏真实的工作感受,无从做起,无法做到,也间接否定了现实职业活动。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效率低下,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职业素养教育方法不当
以实训课程来为例,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不注意对设备的爱护使用,违规操作,损耗严重,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场面“狼藉”。这种把职业素养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的教育方法,并没有通过践行体现而养成的现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时常发生。3.缺乏规范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基于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由考试文化桎梏所导致的“应试之殇”、由职业教育异化所导致的“考证之殇”、由锦标主义思想所导致的“应赛之殇”、“现实之殇”的价值反思,可以揭示出“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这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的价值分歧与冲突本质所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实质上是校方单方面的“独角戏”,对于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只是“孤掌难鸣”。
(二)职业素养和特训营的切合点透析
拓展训练(OutwardDevelopment)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项目,以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之培训目的,其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观念: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独立协作、共享成功,这与职业素养的教育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外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体系由美国心理学家DavidKolb提出。国内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最早追溯到孔子,他培育出了包括72贤人在内的上千弟子。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体验和经验。纵观国内外体验式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贯穿“体验———感悟———升华”的理念,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由此,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引入到大学职业素养特训营教育体系,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因材施教,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自主参与特定职业化情景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职业化、分享项目收等“学、做、教”的模式,这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将重应用、接地气的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引入概念引入到职业素养提升中,从学生入校到毕业3年的学习进程逐环考究,开创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职业化塑造的新模式,旨在引导高职院校前移适用于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有机融合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实践及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实践尝试
常州某高职院校体育学院从2006年起组建团队,开发并不断完善适应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具备鲜明特色的职业化课程体系,探索“两系统(思维优化系统与行动促进系统)、三阶段(入门—成长—提高)、五课程(理念、心态、素质、技能、职场)”职业素养训练体系。该体系“自愿无门槛招纳方式及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使其具备一定的推广空间。一方面是职业能力的职业化塑造———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方面的隐性素养;另一方面是职业适应性的塑造———加深职场行为适应性,对学员的职业规划更清楚,懂得面试技巧,再加上平常学习能力的增强导致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名企录用。(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职业装备”)无锡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资源库成立职业体验中心,学生职业体验成为固定项目,并按照职业态度(30%)、职业规范(45%)、职业道德(25%)等三个模块锻造学生拥有良好职业精神。以艺术系学生为例,学生通过校企合作中各类商业化的项目设计和竞标,或者参与各类设计竞赛,在实战锻炼中真正了解行业运作规范和评价标准,体会职业人的特质要求,再从已知的知识理论中寻求类同的体验,并加以总结、完善、矫正、提高,纠正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不断完善自己。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职业素养“千万成长工程”训练营,把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整个设计成一个包含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顶岗实习的育人工程:一年级强调懂做人,二年级突出职业心态,三年级强调会做事,启发广大学子的行为自觉和健康成长。虽是一个时效性比较短暂的职业素养提升工程,但却树立了学校面向社会需求、专业对接产业需要、课程对接岗位的思路,把握了职教规律,把现实有效的需求推进课程、引入教学实践中来,遵循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实践经验
1.训练营教学方式易推广
特训营采取短期、集中的方式开展,改变了传统课外学习分散零碎的现状,充分运用第二、第三课堂的系统化教学,加强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认知,改善专业及通用技能之间的平衡。同时,设立特训营课程以加强学习的灵活性,让学员在互动式职业行动过程中,后劲实足,毕业生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侧重模拟真实职业情境
职业素质是可以训练的,从目前已实践探索的高职院校情况来看,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采用高趣味性、高参与度的活动形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在时时事事处处都体现职业素养提升的情和景,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行为,都可以采用体验式教育方法,这是实现学生在树立观念意识———建立思维方式———养成行为习惯之间的相互转化。
3.结合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多专业综合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因专业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可按需补缺自由选择学习模块,结合专业、未来从事的职业,因地、因人、因专业的“菜单式组合选择”,切实可行地强化学生特定的职业素养能力。同时,训练营模式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必然会提高其对自身的关注,进而达到促进职业素养提升的目的。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路径探寻
1.明晰目标定位,全面提升师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就业指向和职业倾向,学校不能沦为就业市场的工具,育人才是根本目的,一旦过度强调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将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本质。在尊重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专业的前提下,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合格职业人。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体验教学、公选课等形式,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个环节,逐步形成以涵盖学生个体职业意识成长、职业认知深化、职业习惯养成、职业道德完善、职业情感升华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2.创新实施程序,构建有效的运动机制
特训营主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摈弃内容空洞、填鸭式的说教方法,运用项目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录像教学、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拓展训练、技能大赛、成果展示等形式,利用科学方法和有效程度来达到设定目标。因此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模式,设计了全新的“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科学训练程序(简称OTPAE五步训练法)。在每个能力点的训练中,均按照“目标”—“任务”—“准备”—“应知”—“行动”—“评估”等五步法组织实施。对于渗透式、技能大赛等教学方式,指导教师也应遵循上述程序,有选择性地进行调整或修改。
3.夯实建设内容,系统化推动实施
在课程设置方面,创立“331”(三体三结合以主线)的课程体系:平行构建职业心态、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贯穿始终,突出培养主题。根据高职教育三年制的特点,分学年确立来职业素养提升目标。一年级侧重职业心态。从职业化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完成学生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贮备(包括职业化知识、理念与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认知,形成职业化的意识。本阶段,《职来职往》、《赢在执行》等培训视频是基本理论教学形式,理论课程设置为《空杯心态》、《积极心态》、《合作心态》、《得失心态》、《感恩心态》等,主要目的是确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和良好的心态。二年级侧重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以职业化的心态去参与社会化的活动,重点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阶段,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有:情商训练体验游戏(《EQ训练》),逆商训练体验游戏(《AQ训练》),财商训练体验游戏(《FQ训练》)。理论课程设置为《办公自动化》、《策划书制作》、《时间管理》、《有效沟通》、《演讲技巧》、《职场礼仪》《创新思维》、《执行力》等。三年级侧重于职业技能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职业精神的塑造以及职场氛围的适应要求。通过参加企业培训项目策划、担任企业拓展培训助教、承担周边高校各类培训、承办大型晚会、教育机构市场开拓等工作,真实体验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对比自身不足,增强职业素养提升的自身原发动力。本阶段训练课程可设置为《SYB课程》、《教练技术》、《营销宝典》、《沙盘模拟》、《NLP课程》。4.推出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O2O),促进全人发展O2O即OfflinetoOnline,是指线下与线上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O2O即线下教育与线上平台相结合,在闭环内完成整个职业素养提升过程。教育O2O模式不是把线上和线下简单相加,而是从学习者体验出发,把互联网和传统资源进行对接、配置,互补短板。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教育。首先,职业素养提升教育具有明显的终身教育教学特征,开放性强。顺应开放性特点,创新学习形式,引入线上教育平台,能够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短平快的学习需求。其次,区域间高职院校本身具有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也具备开发线上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巧妙整合资源,建设职业素养提升教育MOOC平台。再次,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职业关联度高,实践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地方高职院校大多具有成熟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具备承担实训任务的能力,能够为社区职业教育提供师资、场地和设备等。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的发展展望
1.将企业文化融入特训营项目,进一步挖掘推广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特练营的组织为高职职业教育的深化模式做了有益尝试。高职院校在尝试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项目中,应融入更多的职业特色,这是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通途。一旦校园文化营造了良好的职业意识氛围,高职学生在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更好地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平台,结合特训营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2.拓展工学结合,扩大参与主体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特训营是深层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体现,特训营课程构成及实施要针对产业、行业、企业、部门和岗位这“五类场境”的需要来设计。以工作与学习结合为引导,通过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共同构建以“企业文化”为支撑,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体验式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符合企业自身用人需求的职业素养,“零距离”对接职业素养与“五类场境”用人需求,实现“五类场境”、“用人”与高职院校“育人”的互利共赢。
3.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完善职业素养反馈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本身视为特训营实施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可在学校制作《职业素养培育证书》,对学生高职教育3年素质拓展进行如实记录和描写,进行每学期一次的评价信息反馈,可供企业招聘时参考,也是对学生3年在校期间职业素养培育的一个导向,并作为素质教育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
4.协同资源,共建虚拟仿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
“互联网+”战略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耦合过程,也是新业态形成的机制。将“互联网+”理念、技术和职业素养养成相结合,协同整合高校、企业、政府优质产学研育人资源,构建虚拟仿真职业素养实践中心,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能力与水平,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曾婉玲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纲,董伦红.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
[2]郭春燕.试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实践[J].黑龙江高职研究,2012(3).
[3]许亚琼.活动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2010(5).[4]宝洪江.体验式培训:人力资本积累的新途径[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