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1
爱情婚姻类课程是高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两性关系的情感类课程。事实上在处理两性关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来自教师或者情感专家的帮助。选修课根据性别差异从爱情观、婚姻观对青年男女分别进行引导,教会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处理爱情相关的相貌、个性、经济收入、家庭背景等因素和爱情之间的关系。课程还会涉及到婚前以及同,教学生保持健康的性观念以及安全的。这类课程教育学生了解自身以及对方的性格和情感需要,理性地看待情感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双方的意见和分歧,避免造成情感悲剧,给双方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伤害,让他们对待爱情上变得更成熟。
高校举例
2010年,广东金融学院教师梁燕君开设了《爱情心理学》课,梁燕君担任学生辅导员多年,她认为,爱情是热门话题,常常有学生向她倾诉感情方面的烦恼,但学校选修课大多是与金融、经济相关的课程,因此便产生开设这门课的想法。“如果有同学告诉我他‘牵手成功’了,期末就得最高分。”梁燕君在开学第一课时就给学生列出拿高分的标准。梁燕君开设这门课程没几年,但学生的反应火爆程度却超她所预料,讲台都挤得黑压压的,不少没选上课的学生慕名前来。“如果你不爱他,是否愿意和他结婚?”“你们的父母是先恋爱再结婚,还是先结婚再恋爱?”课堂上,她就抛出很多现实的问题。离婚、异地恋、同性恋等话题也是课堂不可回避的内容。梁燕君鼓励学生要在大学中学会恋爱,积累经验,一句“如果牵手成功肯定给最高分”让台下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公选课《同性恋研究》自2005年开课以来,就成为了复旦大学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孙中欣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并不是指望通过一门课程来改变世界,但她希望至少可以让外界慢慢了解这部分群体。希望利用文化的多元化来逐渐改变传统的观念。“关注太少,他们会觉得被冷落、受歧视;关注太多,他们又会觉得烦――这是特定人群的正常敏感心理。”孙中欣说,在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应该抛弃道德批判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群体,给他们更为宽松的环境。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首次开设的《爱情与婚姻》选修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80个名额的课程,引来了近千名学生竞选。《爱情与婚姻》由该校心理咨询老师邹凤梅主讲。与大学生想对恋爱的真谛有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的急迫心态与巨大需求相比,现实中关于大学生恋爱的中肯而又有建设性的声音实在少的可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作为大学生选修课的《爱情与婚姻》能享受到必修课都很难享受到的待遇。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往往还有一些独有的心理特点。比如,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把恋爱当做一种情感体验,或是充实课余生活的一种消遣文化;失恋态度不够宽容,承受能力较弱,爱情搁浅后长时间处于心理阴暗期,失去对爱情和未来的信心;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学习滑坡严重;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等。“恋爱与婚姻生活是需要学习与经营的。”谈起开课初衷,邹凤梅说。在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邹凤梅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人群中,存在盲目“练爱”的现象。“他们为了恋爱而恋爱,没有考虑到婚姻、家庭、责任。”看到那些在爱情路上盲目无措、反复受伤的青年男女,邹凤梅决定帮助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迈入爱情关系。
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2
中学生早恋心理过程危害对策中学生早恋已成为一个被家长老师们所熟悉的普遍问题。尽管它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由于目前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加之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等一系列独有特征,这个非常时期被心理学家界定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它是决定个体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因此,如何解决早恋问题,仍需要进行不断探讨、不断研究。
一、简述中学生恋爱
1.心理过程简述。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2.中学生早恋及其生理基础。早恋也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中学阶段正式进入青春期,性器官迅速发育成熟,逐步完善,形成第二性征。男生15~16岁出现遗精现象,、腋毛、胡须、胸毛生长,喉结的膨大。女生显著变化,同时音调变得尖而细。这些生理区别使男女同学之间相互好奇吸引。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产生效应。加之诸多媒体对不良信息的宣传,中学生对异性、恋爱的认识快速发展,并很容易对所看到、听到的不良信息盲目认可,从而造成错误模仿。
二、中学生恋爱的特点
1.中学生恋爱的认知特点。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其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成熟,并以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其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记忆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
2.中学生恋爱的情感特点。所谓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现。它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它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为中介的。中学生的情感丰富,具有少年的热情与冲动,容易兴奋、被激怒,情感体验更加深刻细腻。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希望,情感的社会性更为明朗,对爱恨分明且更有自觉意识。好交友,重情义,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这些一般情感特点同样也贯穿于整个恋爱的过程,具体恋爱情感特征表现如下:首先,中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体现出了自相矛盾的情感。一个初中生有时可能自觉地帮助老弱病残,充满同情心理,但有时又会蛮不讲理地欺侮他人;有时会对父母老师比较顺从尊重、怀有强烈朴质的爱,有时又讨厌甚至怨恨父母老师。其次,中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还体现出了难舍难分而又喜怒无常的对立情感特点。陷入早恋的中学生所激起的爱的情感,其强烈程度不亚于青年人。这种难舍难分、缠绵温柔的心境状态与他们容易激活激情,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甚至会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怄气、愤怒的情感特征形成鲜明对照。最后,中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过于美化对方、迷恋对方的情感倾向。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们对早恋大都有着“美”的概念意识。他们眼中的对方,他们口中的中意人往往并不是最真实的原版,而是经过自我无意识的美化后的结果。俗语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用于中学生早恋是太合适不过的。
3.中学生恋爱的意志行为特点。所谓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心理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意志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意志是在人的行动过程中形成的,又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意志与行动紧密相连,人们的大多数行动都是意志行动。而中学生对早恋的行为与认知、意志产生了矛盾。根据调查,对于“您认为中学生应该早恋吗?”有47%的学生选择“应该”;53%的学生选择“不应该”,但实际有过恋爱经历的占到85%。这反映了中学生思想认知与实际行为的矛盾性。有69%的学生认为早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这说明许多人将异往过程中的友谊、浪漫、喜欢等情感统称为早恋了,由此也看出,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学生大都能够较理智地看待异性同学间的感情,而身临其境时就难以判断或把握。这说明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中学生尽管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但自我抑制力较差,表现出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总结中学生恋爱时的行为特点如下:(1)突然变得特别爱打扮,十分注意自己的衣着和发型,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迫切要求父母添置时髦的服装、首饰或通讯工具。(2)家长反映孩子上学突然变的早出晚归,时间上没有规律;老师却发现孩子在校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时魂不守舍,请假频繁,甚至旷课外出。瞒着父母和老师、班主任去公园、溜冰场、音乐茶座等场所。(3)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心事重重甚至精神恍惚,学习成绩呈急剧下降趋势。(4)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语,精神萎靡,经常逃避集体活动,在家也不愿和父母说话,对弟、妹的态度也粗暴了。比较文静的孩子也可能突然变的表现欲极强,急于表现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事实上并不一定有这方面的专长)。(5)回到宿舍或自己家里时喜欢一个人躲在床上或房间一角想心事,常走神发呆,一经人提醒,往往搪塞敷衍,逐渐疏远了与集体、他人的交往。(6)在异性面前表现失常,如女学生在喜欢的男生面前往往有些忸怩作态,行为表情不自然;而男生在喜欢的女生面前往往勇于表现,展示自己能干,灵活、聪明和智慧。独处时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躁不安,做事没耐心。
三、中学生恋爱的类型
根据前文对中学生恋爱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不同特点,把中学生的恋爱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然纯真型。由于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自然的对异性同学产生爱慕之情。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教育引导,使其将这种正常的好感、好奇同真正的爱情混淆,从而处处“留心”,这种情况往往女生多于男生,带有纯情言情小说的色彩。
2.叛逆逆反型。由于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如果老师、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不但不能防止早恋,反而会成为它的“催化剂”。
3.浪漫炫耀型。出于炫耀、攀比、虚荣的心理。一部分中学生爱赶时髦,颇具浪漫情怀,模仿成人行为玩潇洒,从而达成变为班里焦点被众人关注的结果。他们认为围着自己的异性朋友越多,越能表现出自己的魅力或风度。此类学生大都有长相漂亮或显著的文体艺术特长,因而也容易成为“中心人物”。
4.情感寄托型。有些学生的家长是典型的严厉专制型,或已经离异型。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关爱,心灵产生了一定的创伤。于是便到学校里寻找自己的知音,自我的精神寄托。他们由于相同的经历或感受自然的走到一起,很快转向恋爱关系。
5.成熟型。这类学生大体生活在民主化的家庭气氛中,他们乐观、开朗,很少与父母有太深的鸿沟。他们的认知特点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稳重,对“爱情”也有较同龄人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正确地对待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这一类型的学生数量是非常少的。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分析
根据前文中学生恋爱的心理过程特点的阐述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还不够成熟,自制力较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社会大风气基本没有抵抗力。
首先,是应试教育使学习枯燥乏味,素质教育名存实亡,成人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学生的各种娱乐活动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学习辅导班,学生们只好在学校里通过恋爱自娱自乐。所以,社会应在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娱乐生活的关心。
其次,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关于爱情方面的刺激信息越来越多。电视剧、电影、广告片、杂志、网络中关于爱情的问题频频出现,仿佛所有都是以爱情为主题而创作的。这些信息中所传递的中成年人特别是现代的一些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些传统大不相同的情爱观,严重地影响着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使他们感到迷茫,感到一种好奇,进而开始模仿成人的行为。除此之外,更有些报刊杂志,尤其是街头小摊上的书刊,甚至还有一些医院、药业公司都唯利是图的雇用营报人员公然地在街道或学校附近传送带有露骨的性描写的各种宣传小报,所有这些对处于青春期又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刺激。针对这点,社会中的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机制,狠抓落实,排查控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宣传。
无论中学生自己还是家长,老师都对中学生异往的概念极其模糊,尤其是大部分成人只要一提及中学生恋爱就吹胡子瞪眼,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认为好学生是不会早恋的。其实不然,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追求“爱”是人的本能。之所以说早恋对中学生有危害,是因为中学生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不能正确的面对恋爱,不能合理的规划时间精力去的处理好早恋中的各种问题,平衡恋爱、生活与学习。所以,在解决早恋问题时,也要顺应人的心理规律,以疏导,引导为主,不用或少用硬手段。
1.学校方面。学生对外界的认识是随着自身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所以,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认识观念,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关注,及时了解学生恋爱的心理。及早的发现,干预,及时和家长联系,说服家长教育孩子时不责骂不辱骂,与家长统一解决对策,多方面配合。
其次,是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恋爱观教育。由于我国对恋爱和性教育的欠缺,导致不少学生对恋爱和性问题好奇,迷茫又困惑。因此应加强有关方面的教育。针对中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讲解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可消除异性间神秘正如前文所说,恋爱这个社会活动本身没有错,“爱”是人类永恒的美好的主题,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爱与被爱,人类只有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发展才会建立出更美好的未来。
再次,是开设心理咨询港湾,加强心理辅导,积极干预早恋问题。让更多的专业心理医生或专家给予这方面更多的指导,采用心理学方法解决问题。
2.家长方面。根据前文阐述的中学生恋爱过程中的情感特点,家长应从“关怀、理解、尊重”入手,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方法,仔细观察并深入了解学生,分清学生早恋的不同原因,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措施。
(1)针对自然纯真型,鼓励指导
由于这类学生是由于生理心理变化和好奇心的驱使而恋爱,往往把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混为一谈。家长应鼓励他们与更多的异性朋友交往,并从观念上让学生明白,男女同学接触交往是正常的,是美好纯真的友谊。异往只不过是与同性间交往不同的一种人际关系罢了。
(2)针对叛逆逆反型,以理动情。教育孩子时不要责骂不辱骂。以粗暴的方式指责或制止,不仅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使这类学生自觉产生免疫力。家长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把学生这股叛逆劲引导到努力学习上。
(3)针对浪漫炫耀型,沟通引导。由于这类学生是出于炫耀、攀比、虚荣的心理而恋爱。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学会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增长内涵上。这类学生需要的是一盏明灯,一盏心灯,照亮他们前进的路。
(4)针对情感寄托型,加强关爱。造成这类学生早恋的原因在于家庭,那么家长自然应付主要责任。家长应腾出一定精力和时间关心孩子,让他们感到被关爱,被心疼。尤其是当代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做伴,许多心事压在心里,很容易对异性产生移情。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包括与孩子谈自己成长的历程,谈当今的社会现状,谈未来的理想等等,目的就是要减少孩子的孤独感,空虚感。和他们搞好关系是处理此类学生早恋的根本途径。
(5)针对成熟型,扬长避短。对于这类少数学生,家长应抱有相信但时刻关注的心态,帮助他们更好的扬长避短,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慢慢成长。没有必要一概的反对禁止。教会孩子如何去爱,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有时候比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
早恋是父母最担心的青春期问题,害怕孩子因此而耽误了学业,害怕他们做出这个年龄不该做的事情,更害怕他们因此而造成感情上的伤害。这些都可以理解,但要解决问题,要先处理好情绪,再处理事情。因此,父母要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以平常心处之,不夸大它的严重性,不伤害孩子纯真的感情,当然也不可小视它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中学生早恋的应对策略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过度时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季节。其中,中学生早恋问题是被众多老师、家长最为担心关注的问题之一。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们有着显著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前文对中学生早恋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特点的分析与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中学阶段的早恋问题越发严重,是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共同影响形成的。要想消除或降低早恋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必须从多方面着手,联合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客观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耿步健.健全人格的标准与人格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6,(8).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3
对于中学生来说,“早恋”一般是无条件的,爱就是一切,很单纯,也很纯洁。但是,人生恰好是个单行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一旦走错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青春年华要珍爱。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学生迈好青春期的每一个脚步,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让他们清醒地认识:他们在物质精神上还不能为别人承担责任的时候,不要急于采摘含苞未放的花朵,这样会失去看到鲜花盛开时的灿烂心情和美好机会。
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中学生恋爱是一个现实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用不着抱什么神秘态度。”确实,人生若没有爱情就像一年四季缺少了五彩缤纷的春季一样乏味,出现早恋并不是一件卑鄙的事,而是说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又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一、青春期恋情发生的原因分析
1.生理学方面的原因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性意识发展的分为无知期、朦胧期、敏感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我们常说的青春期正处于第三个时期――敏感期。这个时期正是人生的中学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能够明晰地感觉到对异性的好感,愿意和异性相处,并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感受,产生一些微妙的行为变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恋”现象,其实,我们更应该称为“青春期恋情”更为准确。
2.心理学方面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讲,“青春期恋情”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对性意识的明晰和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发展的一种现象。
3.情感需求方面的原因
(1)对美好情感的渴望。爱情的崇高与美好也给了情窦初开的一些中学生启迪,于是他们有了与异往的渴望,有的模仿成人、有的受言情小说影响寻求浪漫和“纯情”;还有的在长期的交往中从真挚的友情发展成为爱情。
(2)“孤独”的生活环境。由于家庭中缺少与之年龄相仿的友伴,所以他们极渴望友情,渴望与同龄人有更多接触的机会,寻找更多的生活乐趣,“孤单”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强烈需要友情,需要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3)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在一切向“分数”看齐的强大压力下,课余活动减少了、集体活动消失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被学习所取代,在枯燥的生活中紧张、困惑、压抑等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他们,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释放,于是,同学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异性的交流让他们品尝到了消除压力、缓解紧张情绪的乐趣,长此以往恋情便产生了。
“青春期恋情”产生具有其必然性、心理基础和青少年发展的情感需求,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好引导工作。
二、对待青春期恋情,家长和老师应知“三忌”
1.忌说教
很多父母和老师发现孩子早恋后,便开始对孩子进行空洞的说教,苦口婆心地劝。希望让孩子不再恋爱。这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还可能导致孩子的逆反,还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
2.忌嘲讽谩骂
有些父母和老师发现孩子早恋后,出言就有嘲讽的意味,嘲讽的语言极大地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仅不能把孩子从恋爱中拉回来,相反地还会推一把,使他们越走越远。
3.忌压制
发现孩子早恋,最忌讳的就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制。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跟踪、监视,限制住了孩子的行为,却无法控制他的心。
家长和老师要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看孩子的行为表现,更要看孩子的内心深处,青春期恋情是青少年的一种正常行为,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洪水猛兽。所以在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上,“导”远比“堵”更能发挥其作用,进而达到其目的。
三、对青春期恋情,家长及老师正确的处置原则
1.不支持,不反对
中学生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可以被原谅的, 因为在那样的年纪,与其说是“早恋”,还不如直接地说是一种好奇,一种仰慕,一种很自然、很亲近的接触。就因为被阻碍、被责怪、被误会,有时候本来都是很平淡的友情,都被扣上了“早恋”的帽子。所以,我说可以原谅早恋,但是说实话,有些时候我不觉得那是所谓的恋爱。
有人说:“男生与女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友情。”可是友情并不是只能产生在同性之间的,不是吗?其实,两个人走得近了,就一定是恋爱了吗?就算是同性之间,也有远与近的距离嘛!怎么就能一下拍死,认为异性之间近了就是在恋爱呢? 尤其在中学那样的美丽年华中,友情是什么时候都可能发生的。
2.先理解,后引导
当发现有些男女学生之间交往密切时,一定要先分清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一般交往还是恋爱。
事实上许多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只是正常交往,并无恋爱动机,如果对他们胡乱猜疑,捕风捉影,横加指责,动不动就扣上恋爱的帽子,反而提醒了那些纯真的孩子而弄假成真。
但如果发现他们确有恋爱现象,教师一定要冷静、慎重地对待他们,理解他们的纯洁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具体分析恋爱的原因,指出他们恋爱的盲目性,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恋爱对学习和进步甚至身心带来的影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及远大的理想,引导他们把兴趣放到学习、生活、工作中来。
3.陪着孩子走一程
“早恋”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作为整个家庭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深思和成长,在孩子没有长大,还没有能力处理自己遇到的矛盾时,父母和老师应该及早发现和引导。
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我们,也是从青春期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回头去想,也许走的路有很多的曲折和心酸。因此,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作过来人和圣人,记得自己也曾经年轻过,学会用一颗平和而包容之心接纳孩子发展的需要,不是采取一刀切让孩子立刻与对方断绝关系,而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孩子相信自己的爸爸妈妈和老师,相信爸爸妈妈和老师能够帮助他们轻松走过这一个时期,而不是指责和怀疑。在这个时候,对孩子的信任是良好家庭关系最好的基石。
“早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身边的亲人特别是父母怎么对待和疏导。如果少男少女在青春期不会出现或内心根本没有恋情的出现,很可能这个孩子真的是有问题了。作为父母,你应该回头想想,这样的说法可以得到很多验证。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建立这种恋爱关系时,适时引导和帮助孩子,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该怎么去爱;什么是责任,让孩子明白和懂得爱一个人就要为了彼此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稀里糊涂的爱。遇到问题,作为父母和老师不能“堵”只能“疏”,这也是作为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和老师需要学习和面对的。在孩子还没有长大和成熟时,能够陪孩子一起成长也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
四、对青春期恋情,家长和老师要提前介入
早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恋爱理由。以下五种学生最容易发生青春期恋情,家长和老师要及早注意并介入。
第一种是那些需要爱和关心的孩子。主要包括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粗暴管教下的孩子以及与父母缺乏沟通的孩子。这几类孩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第二种孩子是学习成绩不佳但在其他方面有优势的。学习上不行,他们就在其他方面寻找自己的价值。比如长得帅的男生,长得漂亮的女生,以及特长生,甚至一些家里有钱的学生。
第三种是两个都优秀的学生或者两个性格互补、意气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容易早恋是因为相互欣赏,相互需要对方。
第四种学生是被动性恋爱,他们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差,当被别人猛追后,常常不由自主坠入情网。
第五类是喜欢攀比的学生,交男女朋友纯粹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
处于“早恋”状态的青少年很少意识到这份感情的责任,也没有建立家庭的目标,他们只知道品味爱情中的甜蜜,寻找那种“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惟一感觉,将一次相助、一句劝慰都认为是爱的表示,并无限地放大它,美化它。而对教师和家长的劝导则视为耳边风,置之不理,甚至反应强烈,而到这个时候,劝他们回头就难了。容易奏效的方法是“提前介入”并打好预防针。
预防针之一:提前告知学生,影视文艺作品,只能作为消遣,不能做人生的教科书。
音乐影视作品和言情小说,只不过是唱片公司、影视公司和出版商生意场上的一种伎俩。他们包装、宣传、炒作明星,只是他们赚钱的一种手段。
对流行歌曲可喜欢不可入迷,对歌中的寓意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影视可看不可模仿,不能被稀里糊涂牵着鼻子走;对言情小说中的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浪漫故事应抱一笑置之的态度。竭力把大量不够好的影视书、刊、歌拒之门外,避免有害的误导。
预防针之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免疫能力。中学生对新事物好奇而敏感,尤其好捕风捉影,往往芝麻小事,在同学中要滚出一个西瓜,而当事者也可能在舆论与风言风语中真正陷入爱河。因此,班上要坚决杜绝乱起哄的现象,避免乱起哄弄假成真,同时,也不要让某些学生因错觉而抱幻想。
预防针之三:给予差等生、单亲子女心理补偿。差等生和单亲子女是学校中心理方面的弱势群体。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多加以照顾,给其心理补偿,让其走出心理无助的困境,采用十六字方针比较容易奏效,即“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预防针之四: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奋斗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为情所困,导致学习与情感两伤的事情比比皆是,“早恋”不是游戏,而是一种以青春为代价的赌博,是一把双刃剑,一但战局不利,则满盘皆输,到那时,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对方,既浪费了青春又荒废了学业。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尚不完全成熟,对未来无法预测。
当然,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过,越是禁锢的东西,也就是人们越向往的东西。社会越来越开放,学校和家庭则显出较大的封闭性,这样学生缺少正确的引导和自我调节能力,所以这种禁锢与生物学规律发生冲突时,学生易陷入冲动、焦虑中,一部分人甚至铤而走险。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敢于改革教育方法,敢于揭开“早恋”这层神秘的面纱,去适时地引导。
五、对待青春期恋情,学校和老师重在引导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最美好的情感,它包括责任、理解、信任、支持、宽容和帮助。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从理性出发,用高尚爱情的营养滋补学生,让学生正常发育并自然成熟。
1.让“爱情”走进课堂
切实开好《生理卫生》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生理卫生知识,做好心理卫生辅导和个别指导,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快速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性知识、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和卫生保健等,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增强性保护意识,同时,借鉴古今中外美好的爱情诗句及经典的文章来歌颂人类最纯正的感情,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教育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爱情与学业、朋友与同学之间寻找平衡点,让他们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明白爱情需要艺术的心灵去雕琢和呵护,陶冶他们的情操,给他们传播正确的爱情知识,使他们获得正确的情感信息,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
2.让情感走出“误区”
(1)尊重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找准自己在爱情教育中的位置,凭借自己作为“过来人”的优势,做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介入学生的情感生活,获得学生的接纳和认同。当学生陷入恋情而无法自拔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尊严和隐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理解信任学生,整合多方资源,尝试多种策略,寻求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个别化情感教育,切勿以过激的行为和言词来刺激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以情动之,以理导之,帮助学生度过情感难关。
(2)建立学生情感驿站
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课余活动,让学生有事可干,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建立友谊,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随着异往范围的扩大,他们更会和谐交往、彼此尊重、相互了解、平等相待,形成互相关心、共同协作的良好集体气氛,他们的情感就会得到健康升华。
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缓解学生情绪,提高学生的自我免疫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通过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合理宣泄,进而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3)引导学生学会驾驭情感
青春期的学生出现情感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应及时加以引导,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明确“早恋”弊大于利,为青春“免疫”。
加强对学生的目标教育和审美教育,让学生明白初恋的纯洁,珍惜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懂得爱是两个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走过,一起拼搏。要真心爱对方就必须使自己变得更出色,趁此青春年华修建好自己的人生“码头”。从而引导学生约束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
六、对青春期恋情,父母要重在心灵陪护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资源,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和全面性,因此作为家长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学习,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1.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宽松的家庭环境能使学生得到“爱”的满足,自然会减少“早恋”行为的发生。有些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以过于敏感和粗暴的态度去对待,加剧了学生性格中日益反叛的倾向,使学生走向极端。家长要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掌握与孩子沟通的艺术,缩短与孩子的距离,成为精神上的学习者,情感世界的榜样,心灵上的引领者。
2.树立新时代的父母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给孩子更多的活动空间、与他人交往的空间,由事事包办、事事代办转为由孩子独立承担,锻炼孩子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家长严谨的做人态度、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作风来带动孩子、感染孩子,潜移默化地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导师,生活困境中的引导者,稚嫩心灵的护花使者。
七、家校结合,帮孩子走出“早恋”的阴影
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的差异,作为学校要适时指导家庭教育,采取建立家、校信息平台,开办家长学校、教育讲座、网络知识培训等,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及需求,及时与孩子沟通,信任孩子、平等地与他们交流,并协助学校和教师做好孩子的工作,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同时,增强学生家庭的责任感,因势利导地指导家长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庭责任,学会合理处理问题,懂得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教师和家长要相互协作,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全面的爱情启蒙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如何处理感情,为什么“准备爱情”等,围绕一个价值导向展开,设立一种理想的人格化的目标,去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化,树立学生崇高的爱情观念,使心理与生理发育同步,种下美好心灵的种子。
情感教育是做人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放任自流不可以,严防死守不现实,与其让学生摸索,不如及早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通过“爱”的知识传播,使学生保持天然的美丽和纯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远离情感困扰,追求完美人格。(稿件编号:100906002)
参考文献:
[1]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
[2]吴凤岗.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贾晓波等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4
这类生理与心理上的异常反应,引起科学家很大的兴趣。对爱情在医学上的研究,已经持续了400多个年头。
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和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学家露西?布朗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了恋人们的大脑。他们发现,浪漫的爱情源于人类大脑的预设目标,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像瘾君子渴求一样,但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
美国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则用人体内的荷尔蒙来解释恋人之间的举止,多巴胺、后叶催产素、后叶加压素和类鸦片活性肽,都是爱侣会感到欢愉、紧张与平静的因子。
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和神经学家露西?布朗在一个小型实验中,找来10名女性和7名男性,这些人都处于热恋中,恋爱时间从1个月到2年不等。研究人员给他们看爱人以及与爱人相似的人的照片,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
扫描结果显示,看到心上人照片时,这些人大脑的情感反应部位与奖赏有关的部位相同。阿瑟?阿伦表示:“热烈的爱情和对上瘾时,使用的大脑机制相同,活跃的部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恋爱中的人盼望见到恋人的心情如同瘾君子对的渴求那样无法阻挡。
专家说,人类的大脑天生“预置”了配偶选择程序,并会为赢得伴侣的心而竭尽所能。“如果你恋爱了,你会感到快乐,同样也会感到焦虑,”露西?布朗说,“那个人成为你生活的目标。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奖赏。”
她说,大脑中负责奖赏的部分是大脑的愉悦中心,它对大脑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分辨出,什么时候我们开心。让你的目标感觉开心,这种驱动力,甚至有可能比更强大。”
但是一旦你赢得了心爱的人,那种甜蜜的感觉会随着时间流逝消失吗?阿伦说,不会完全消失。
在另一项研究中,阿伦和同事找来17名平均婚龄21年,仍对伴侣有浓烈爱意的志愿者,让他们看另一半的照片。大脑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显示,这些人看到伴侣的照片时,脑部与依恋、爱慕有关的部位依然活跃。
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应对策略
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内心中形成的双方相互接纳、相互需求、相互尊重的专一和稳定的情感关系。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求会产生与异往的愿望。大学生恋爱在校园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而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不可回避的恋爱问题。错误的恋爱观念、态度与方式不仅会对自身的情感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出现自杀的倾向。因此,对于存在的这些恋爱问题理性地进行思考与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一)健康的恋爱心理
大学校园是青年才俊聚集的场所,校园恋爱也被社会所接受,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主流意识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开放的恋爱观念,将恋爱建立在彼此倾慕与向往、相互信任与尊重之上,对于出现的恋爱问题能够理性地解决,对于恋爱与学业、爱情与亲情、情爱与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处理,能够将恋爱之中的幸福感转化为学习与工作的动力。他们认为,恋爱既可以使双方进步,又可以使大学生活过的充实愉快。
(二)消极的恋爱心理
首先,恋爱的冲动心理。随着网络逐渐深入大学生活,电话、QQ、微博、微信等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沟通平台,交流的便捷性为为大学生恋爱起到催化作用。加之自身对于恋爱没有明确的目的,仅仅将恋爱看作是一种“精神补偿”,对于情感总是跟着感觉走,缺乏认真的态度与慎重的考虑。另外,有的大学生仅仅是在对爱情神秘感所具有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或是出于从众心理、性冲动心理、满足空虚心理等不正当恋爱目的下与异性展开恋爱。在双方感觉都可以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便确立了恋爱关系,甚至发生性关系。然而,短时间内确定的恋爱缺乏彼此的了解和磨合,在恋爱过程中也很难承担应有的责任,容易产生恋爱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彼此出现摩擦或矛盾时,感情更容易出现破裂,恋爱周期也逐渐缩短。
其次,恋爱的攀比心理与虚荣心理。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与西方文化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蔓延。大学生的恋爱更加注重物质条件的优越程度,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在择偶时,会以对方的门第、家产、地位、名誉、处所、职业等为标准,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在这些盲目的攀比与虚荣心背后,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会产生挥霍之后的空虚与失落。
最后,恋爱的虚无浪漫心理。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是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与现实社会很少存在交集,也就很少能与婚姻联系在一起。此外,受一些爱情文学作品和泡沫影视剧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具有强烈的向往心理,而这种浪漫的爱情往往是空虚不现实的。在这种浪漫爱情的笼罩下,情侣之间谈论的往往都是人生、社会、学校、娱乐、时尚等方面的问题,追求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和精神生活的刻骨铭心,常常忽略家庭、责任、经济、婚姻等现实问题,这种缺乏对现实生活责任感的恋爱很容易导致恋爱的失败。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首先,要正确处理爱情与生活的关系。大学时期个体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地通过知识的学习、体育锻炼、文艺活动来充实自己,为将来的生活做好铺垫和准备。大学生要学会处理爱情与其他生活环节的关系,要将爱情摆在适当的位置,既要尊重、重视爱情,又要有更明确和充实的人生目标。
其次,要懂得爱是一种责任。个人对伴侣的责任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意愿,需要自身道德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来维持。
再次,恋爱的动机要单纯。恋爱动机的单纯性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前提。真正的恋爱要以寻找一个能与自己在未来携手共进、风雨同舟的终身伴侣为目的。恋爱的目标应是缔结婚姻,成家立业。
最后,要实现双方的心理相容。只有双方实现心理相容,才能巩固爱情,双方的关系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恋爱双方的观点、信念、情操与感情是否一致等是双方能否实现心理相容最主要因素。只有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对于彼此的缺点与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相互弥补,才能获得完美和谐的爱情。
(二)培养正确的恋爱态度
首先,要相互真诚。恋爱时彼此要以诚相待,要以纯洁的爱为基础,不能对对方欺瞒自己的真实情况,要以真挚的情感对待对方。
其次,要对对方专一。当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后,就要对自己所选择的感情具有一定的责任心,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情感纠葛。
最后,要互相尊重、理解。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要时刻尊重理解对方,即对对方的身体状况、学习情况、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等做到充分尊重与理解,尊重对方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且不强行要求Ψ轿自己改变。
(三)掌握恰当的恋爱方式
首先,恋爱时言谈举止要文雅。与对方交谈时语言要诚恳坦率,不要为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否则会使人厌恶,不利于感情的培养;举止要大方、谦恭和庄重,对于亲密的行为要注意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表达。
其次,要准确地把握住感情的分寸。在恋爱过程中,恋爱双方要注意分寸的把握,不要在情感不够深厚的情况下作出过分亲密的举动,也不要在时机成熟时过分地保持冷静,这样只会使对方产生误解,以致错失良机。
最后,要理智行事,控制性冲动。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随着感情的发展会产生强烈的性冲动,这是其性成熟的必然表现。大学生要学会调适热恋中的性冲动,注意克制、调节、转移和升华,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使爱情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连一平.信息时代“90后”大学生恋爱观浅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2).
[2]杨曼.高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8).
[3]贾玉凤.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探讨[J].科学导报,2016,(07).
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6
“爱情是互补,友情是共鸣”,心理学说:恋爱双方有互补的需要,但迥异的性格往往也会成为婚姻的障碍。怎样才能让婚姻在性格“冲突”中和谐发展呢?
婚姻,“补补”更稳健
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惊讶地发现:在那些稳定而靠谱的婚姻关系中,如果丈夫衣着简朴平庸,他身边总有一个珠光宝气的俏娇娃;而如果丈夫出手阔绰挥金如土,他家里总坐着一个不离不弃能吃苦的黄脸婆。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对花钱的情感反应上,越是相反的人越容易相互吸引。另一组科学家从生理学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爱情源于人体自然分泌的一种物质――爱情质。爱情质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称为PEA。当有些人的PEA消失后,会转而分泌出另外一种爱情质内啡呔。与激情四射的PEA不同,内啡呔倾向于用一种宁静温馨感来使爱情保持长久。而越是性格互补的双方,产生的内啡呔就越多。这其实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夫妻双方对生活的见解差别越大,对彼此的新鲜感就越多。
“异质相吸”才完整
一位爱情心理学家说过:上帝之所以创造男人和女人,就是有意让男女在相互的牵引、相互的补充之中,求得完整的“人”的概念。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不完整的,都需要有另一半来充实自己,因此,人们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时,通常会本着“异质相吸”的原则,在潜意识中寻找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如果说男人有理性分析、逻辑思维的优势,那么女人的优势就是感性综合、知觉判断;如果说男人擅长直接进攻,那么女人就可以曲线救国;如果说男人的爆发力强于女人,那么女人就在忍耐力上优于男人。夫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达到和谐完美,未来的生活才会温馨美满。
拓展“影子人格”整合成长
更深层次的分析解释说,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人格。换言之,每个人除了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也就是说,一个很活泼的人实际潜藏着很抑郁的一面,而另一个很安静的人,很可能在另一种陌生环境下,变得躁动不安。心理学理论认为,“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因为“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分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