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的问题

课外阅读的问题范文1

一、造成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情况不理想的原因

1.就学生的家庭来说,农村孩子的家庭状况大部分不如城里的孩子,并且孩子们的家长大多在外地打工,别说指导孩子阅读,连给孩子们辅导的人都没有。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监护,想买一本课外书,那是难上加难,就是有,因为没有父母的监督,孩子们的贪玩心理还是会占上风,因而很少看课外书。

2.就学生自己来说,在学校,因为升学最主要的还是看分数,因此成绩好的同学就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觉得只要学好了课本知识,就能考上重点高中。而成绩差的同学更是把玩耍放在了第一位,觉得课本上的知识都看不懂,更没有兴趣看课外书籍了。在校外,很多同学觉得反正父母不在,爷爷奶奶又管不了自己,于是一群群的孩子跑去玩耍,还有不少孩子跑去上网。在网络中,游戏远远比知识更精彩刺激,各种各样的杀戮游戏让孩子们沉溺其中。很多同学看中了上网,在网络上和不认识的人聊天很新鲜又有神秘色彩,也让他们沉迷其中。家里条件差点的,回家就看电视。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才七岁,可回家吃了饭就想看电视,要不是我们强行禁止,恐怕也会一样。

3.就学校来说,在课外阅读方面也有不足。本来学校也有图书室,但因为条件的限制,里面的书本来就不多,还得用来应付上面的检查,怕借给了学生会找不回来,因此基本上没有向学生开放。而且在校长的眼中,升学率才是第一位,认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无形中也妨碍了学生的阅读。再则,作为老师,出来工作后,也有了懒惰思想,我们自己都很少去看课外书籍,即使看,也是看一些休闲书籍,使得自己在上课时能够引用的课外知识就很少。这也是作为老师的我最惭愧的地方。

4.就社会上来说,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举一个简单一点的例子:我们乡上没有阅览室,县城到听说有一个,可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在我们县城的什么地方,问县城的人,他们要么说没有,要么说他们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二、解决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的方法

1.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同学们很多的家长都在外面打工,老师就应该付起责任,多一点时间去到同学们的家里,关心呵护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同时也督促同学们多看书。

2.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显得相当重要。为了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和热情,可以从借用课文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设置悬疑勾起学生的读书欲望,营造具有吸引力的阅读氛围。

3.教会学生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阅读。

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光凭课外阅读的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的去读书,其意义和效果也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去读:略读,精读,选读。

4.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决定着阅读质量和效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品质。阅读品质主要有专注投入、善于质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创造性见解。

5.学校应该向每一个学生开放阅览室,现在学校的教育实行了3+N活动,同学们有大量的在校休息时间,而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参加了活动就只有抱团玩耍,而打开我们的阅览室,让学生在里面自由遨游,既是完成每个学校设立阅览室的初衷,又是解决同学们缺少课外书的途径。

课外阅读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课外阅读;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20-2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组成要素之一,是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即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其目标是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语文课外阅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

一、对课外阅读不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展开课外活动,而且对每周的阅读加以量化。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好了,考试就“胜券在握”,“万无一失”了。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近几年语文中考,不少自认为课本知识掌握不错的同学常常大失水准,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与不注重课外阅读活动有密切关系。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73%的学校每学期依旧组织教师统一考试、阅卷,按平均成绩给各班排名次,并把排名情况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所以,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对教材本身的钻研、咀嚼,既透切又细致,讲课文的时候对每一类课文都滔滔不绝,甚至“自读课文”也讲深讲透,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而对中考生来说,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时间了,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绚丽多彩的世界在课本之外,这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另外,语文学科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每当接一个新班,面对一批新的同学,笔者都用语文的人文性去熏陶、去呵护、去涵濡他们。只有把他们领到五彩斑斓的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华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领略那富有神韵的历史沉淀,也只有把他们带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才能丰富他们的情操,重塑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文,除了领他们学习“春风摧花”的胜景,苍茫雄劲的边疆壮士的内心境界外,更主要地是让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美文丽句,从感官上细加品味,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锤炼人格,冶铸灵魂。故笔者向他们推荐《绿》、《荷塘月色》和《唐诗三百首》,让他们真正体验大自然的亮丽色彩和祖国河山的壮美。

二、课外阅读目标不明确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也就是说,伟大的目标可以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动力可以造就伟大的人才。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提高的,而语文活动又靠活动的目的来启动。

心理学认为,人的智力的各种要素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就是加强相应活动的“有意性”,即在观察、注意、记忆、思惟、想象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有完成目的任务的愿望和要求。人们思惟的每一步骤都受思考者的目标制约。为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教师指导的随意性,语文教师在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把课外阅读考虑进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开列出具体的阅读篇目,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早做准备,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一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事,只能阅读与“语文”相关的资料、文章,这里的“语文”,实质是指课本(课文),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学生只能看朱自清有关写人的散文,《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学习后,只知道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完了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后,有的教师还害怕学生看《红楼梦》,怕他们学习起宝黛来,结果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当然,阅读目标的确定也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告诉我们,教师明确的教学要求一旦能被学生接受,就可以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的兴奋状态,这样,极容易形成神经的暂时联系,迅速地接受信息,产生智慧。因此,语文 教师要把阅读目标限制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层面上。

三、课外阅读措施不得力

语文课外阅读若能开展好,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除了认识到位,目标明确外,还要采取得力措施。据了解,课外阅读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1.指导不到位,计划不完整。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目,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都要阅读,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学生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有了好的书籍,更要有好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需要来决定,哪些要泛读和略读,哪些要精读和细读。例如知识性的读物,可以用泛读和略读的方式;而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品味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那就要细读和精读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指导他们养成专注、质疑、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来获取丰富的知识。同时,阅读更需要质疑,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要学会辨伪存真,提出独到见解。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学作品,千万不要让学生成为“两脚书柜”。

2.没有做到积累、消化。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勤记笔记,勤写心得,开展讨论,才能存于心,化于身,运于手。文章精彩的片段,佳词丽语,可做卡片摘录,对写得感人、人物塑造典型的地方可写心得体会;有些争议的人或事,还可举行讨论会。如莎士比亚的剧本,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作品,教师能带头阅读、引导,帮助学生“阅读”,养成习惯,这样就让学生有“样”可学,有路可走,易于被学生接受,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就可行之有效地开展下去。

四、缺少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

恰当、及时地对学生的阅读状态进行有效的阅读评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多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想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需要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等。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教师只要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

课外阅读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是否有兴趣,在阅读的过程和结果上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最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从新生一开学,只要有空闲,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把他们带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井水冬暖夏凉,麻雀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当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时,教师再“趁热打铁”,给他们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到老师讲故事,学生们情趣非常高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讲完故事后让学生自读原文,让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后,为了稳定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得学生阅读后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这类竞赛活动需要学生充分运用课外知识来完成,在活动中,由于活动需要,会不断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大,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 设立特定阅读课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小学生制定特定的阅读课,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语文作文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对学生阅读的提高会实现一定的突破。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知识铺天盖地而来,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篇目详加研究。因此,学会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灵活采用精读与略读两种方法,将很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读书先看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粗略的浏览中获得大致印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资料,再进行阅读,省时、高效。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课外书籍。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目标。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三、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学生只是阅读了书籍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节阅读交流心得课。开展课外阅读交流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同龄人之间取长补短。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交流课,让学生随口演讲发表看法。教师不直接参与,可以坐在下面记录学生表现,最后做出点评。通过阅读交流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的胆量,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更多的阅读心得,从而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深度,能够从字里行间来发掘出内容,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也可以由讲促进读,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假期计划。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

图书馆是学校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是知识的源泉,财富的宝库,笔者认为,即使学校经费再紧张,也不能穷了图书馆,一些新书、好书,该买的一定要买回来。另外,学校也可与周边的兄弟学校开展图书互借活动,定期交换图书,以保证图书永远保持流通,内容新颖,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个人以读书为乐事,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最终让全社会人人读书,逐步形成“阅读社会”。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好语文的阅读,就是教好了语文。教师在新课标下,必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良好的阅读方向发展,用兴趣做诱饵、用行动做指导、用方法做拄杖,让课外阅读真正的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洁.《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教研).2012(7).

[2] 杨久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课外阅读的问题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40-01

摘要:加强课外阅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是时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阅读现状 原因 阅读习惯 阅读材料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探讨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七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及现状

长期以来,好心的老师们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常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原本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应该完成的,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的问。收效甚微的讲。占去了学生自读自练的时间,却不得不把“提高质量”寄托在课后。家庭作业如海如山,反反复复、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惧学与厌学心理。有的孩子无可奈何地对爸爸妈妈说:爷,有的孩子无可奈何地对爸爸妈妈说:“爷爷退休了,我什么时候才能退休呀!”这样的畸形教育实在是不能继续下去了。面对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已迫在眉睫。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巩固和消化当天所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作业效果的好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作业的形式、作业的层次、完成作业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形式单一、层次单调、方式呆板的问题。从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电子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四、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六、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读后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七、组织交流,反馈教学

课外阅读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外阅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9-01

当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我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也做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首。在“教学建议”部分,再次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当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现象一:师生阅读意识淡薄,不能激发读书兴趣

首先教师整体意识的缺乏。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只注重完成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利用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忽略课外阅读更无从谈起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其次学生阅读意识缺乏。平时很少看见有学生端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不是写字就是聊天。即使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也是再叫了好多遍之后才勉强有一个或者两个学生举起手来。对待读书总是一副懒洋洋的不想参与的样子。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朗读水平下降,丢字,漏字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一斑。而回家的学生大多父母外出打工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更是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督促。对于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更是一种空谈。

现象二:学生可读书源贫乏,缺少方法指导

农村经济条件、文化氛围、教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与市区有巨大差距,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图书资源贫乏。据笔者调查,一般家长没有给孩子买书的习惯,家庭没有藏书,学校图书室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唯一资源库。除此之外,学生还缺少方法的指导。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书籍的自身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读书,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

现象三:学生课外时间缺失,缺少活动引领

随着“规范办学行为”的切实推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在校时间都做了统一规定。这就出现了学生在校科目多,阅读时间缺失的现实境遇。而农村留守儿童多,放学后要有一个小时用于乘车回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到家后因缺乏有效引导,极少有孩子来读书,时间问题成了困扰学生读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95.8%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过重的课业负担,强行挤占了他们宝贵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被迫望“书”兴叹。

如何真正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1.推荐读物方式灵活多变,激发其阅读兴趣。

推荐读物,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也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此外,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

2.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习作训练中,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外时间,老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读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读中有“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3.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掌握好“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课外与课内阅读的“度”。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才华”,使学生爱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价值不可估量,但阅读的过程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通过正确的“选材、指导、反馈”,才能让每位孩子在阅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触摸作者灵动的思维,品味书中的意境,以读书为荣,从书中获知,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告别“灰色地带”,在“三原色”的共同作用下,迎来彩色的春天。加强平时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和平时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让孩子们的心灵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徜徉吧!谁知道哪块云会下雨?在自由阅读的王国里,我们不奢望走出鲁迅、巴金、老舍等大人物,但愿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能一生体验阅读的滋味,享受读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课外阅读的问题范文6

一、阅读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觉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一)没有时间和精力。

很多学生把没有搞好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一点活动余地,课程非但没减,反而越来越多,不少学生整日被动地应付学习、应付考试,放弃了课外阅读。

(二)怕影响学习。

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者仅占1/3,这种支持是有选择的支持,只允许学生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如教材辅导读物等。真正以增强学生的素质或者照顾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而鼓励课外阅读的家长是很少的。

(三)阅读环境不善。

农村学生买课外书的少。不少农村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没有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中学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质量差的问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

学生能否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并形成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兴趣的培养。

首先、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孩子提供一定数量的书籍。研究证实,家庭中有相当数量的阅读书籍与儿童阅读能力有直接关系。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调查发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看到父母常常抽出一点时间阅读,他们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到阅读的重要并效仿父母的做法。父母参与阅读,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支持他的阅读行为,可以与父母沟通,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提高阅读效果。第三,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书籍。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允许孩子有自由选择读物的权利。许多家长往往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希望孩子能读那些他们认为有价值并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书籍,像名著名篇、优秀作品等等。然而,孩子往往更喜欢那些童话、科学幻想、漫画等比较有趣、神奇的书籍。所以,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培养其兴趣为先导。

(二)提高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补充、继续和发展。课外阅读的意义在于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强调多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课外阅读不仅是人在学生时代所必需的,而且也是人的一生所必需的。

因此,教师和家长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能仅用分数来判断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应认识到,加强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以激发学习举开阔视野,并且还能发展智力,促进各科学习。假如学生一生都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教师和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并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三、指导阅读方法,做到读有所得

(一)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至关重要。计划要细致。分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初一、二学习任务较轻,可利用在校和假期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寒暑假可自选取篇目阅读。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有助于学生将对文化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由随意性、消谴性提升到有品味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让学生真正读有收获。

四、加强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