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练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的练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的练习

课外阅读的练习范文1

课外阅读 水平差异 调查分析 对策

一、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现状

连云港市下辖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和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市区的教育设施及师资力量优于四县,但农村中心小学条件与城区小学相比有一定差距,村小的差距最大。由于城乡小学在学校管理及硬软件建设等方面的显著差别,因此各学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数据,可以真实地了解本地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发展的真实情况。问卷调查时,分别按学生所在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抽样。采用随机方式从市区三个区中随机抽取了6所小学的375名小学生作为城市样本;从四县中心小学和村小中各随机抽取了8所小学的390名小学生作为农村样本。共抽样学校14所,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65份,问卷回收率为95.6%。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上看,城乡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水平的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

1.阅读的态度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城乡小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对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感兴趣,喜欢广泛涉猎各类图书。这说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愿望是强烈的,需要老师和家长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提供更多阅读的书目。不同的是,城市组学生更关注自己的阅读兴趣,表达出了自己喜爱的书更愿意读的愿望。此外,城市组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更多地受到了家长、老师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阅读的形式

从阅读的形式上看,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与识字量的不足,偏爱阅读浅显易懂的漫画卡通类和附带插图类的课外书。到中年级后这种偏好逐渐向附带插图类的课外书转变,其中农村中高年级小学生更趋向于阅读附带插图类的图书。由此看出,低中年级学段的小学生偏好于具体形象思维。调查中还发现,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课外书的阅读趋势增加较为明显,特别是城市组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课外书阅读的人数显著增加,反映出城市高年级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城市组小学生在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上具有较大优势。数据也反映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类课外阅读书重视不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滞后,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引导。

3.阅读的内容

从阅读的内容上看,童话类课外书在学生群体中最受欢迎,城市组与农村组的差别很小。学科辅导类课外书在城市组小学生中数字比重有所增加,反映出城市小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对于科技体育类课外书,城市组中高年级比农村组略有增加。比较明显的差别是:城市组学生更加重视了现当代名著和古典文学书籍的阅读,问卷统计数字比农村组小学高出近一倍左右,这种现象应引起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4.阅读的时间

从阅读的时间上看,城乡小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总量大体上都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时段主要分布在早中晚,城市小学生的阅读时段主要分布在节假日。城市小学生对课间的利用率也比较高。

5.阅读的习惯

从阅读的习惯上看,从不主动看书和从不买书看的小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经常借书看、经常买书看,并在阅读后能主动与别人交流读书所得。一部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容易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等人的影响。农村高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重视了读书做笔记,城市各年级学生中普遍重视了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学生经常买书看的数据比较中,城市组学生数高于农村组学生数,反映出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农村要好,家长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也比农村组要高。

二、影响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主要因素

1.当地教育观念

同样是城区或农村小学,为什么有的学校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高?有的学校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低?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当地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小学生阅读水平发展的首要因素。一个创新意识强,教育优先发展的地区,其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必然是走在地区发展前列的。而教育的优先发展,也必然反过来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跨越发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超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则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一定超越同类学校。因此,推动当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非常必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构建校园文化,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把课外阅读落于实处。

2.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是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阅读需要经济条件的支撑和保障。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可以实现和满足学生购买图书阅读的愿望,对学生海量的课外阅读提供支持。而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学生基本的阅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容易导致许多想读书的学生只能望书兴叹的现象。因此,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特别是家庭的力量来保障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构想。

3.社会读书氛围

家庭与学校读书环境的营造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重视读书氛围营造的社区、学校、家庭里,小学生的阅读欲望往往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这些或大或小的环境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断诱发小学生积极践行课外阅读的主动意识。同时,积极的课外阅读行为又影响着学校、家庭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深度。

4.学校读书条件

学校图书场馆及藏书数量等硬软件条件的建设对提高对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影响力。一所学校的阅读场所是否充足、藏书量是否丰富、读书气氛是否浓郁,不仅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样也影响着学校读书活动开展的质量。

5.学生读书兴趣

兴趣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决定了小学生个体阅读水平发展的空间大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动力是学校和家庭正面引导不足而造成的负面结果,其表现为学生对课外阅读全无兴趣,甚至把阅读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消极应付,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6.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建立终身阅读观念的一种积极形式。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大多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外阅读常常随兴所致,无计划、无规律,当然无从谈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小学生的阅读行为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主动阅读的意识,那么这样的课外阅读效率是低下的,习惯也很难养成。

三、提高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对策

1.营造阅读环境

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是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就家庭方面来看,家长要率先垂范,平时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做到合理安排时间,一有空闲就读书,从而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就学校方面来看,要积极重视校园读书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包括校园、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图书阅览室的建设、馆藏图书的储备、以及学生阅读时间的保证等诸多方面加大经费投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培养阅读兴趣

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培养和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浸润书香,熏染知识,唤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各种读书活动来推动。

3.提供阅读时间

合理充裕的时间是课外阅读得以有效开展的保证。调查中发现,那些思想开明,理念新颖的学校或家庭,学生的课外阅读机会就比较多,学生阅读的质量也相对较高。要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加以重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充分利用课间、早上、中午、晚上和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保证读书活动有序开展下去。

4.教给阅读方法

由于课外阅读的范围大,时间紧,因此开展课外阅读时老师要主动作为,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采取略读、精读、定向阅读、选读、速读、摘录批注读等阅读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读书实践活动。有了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作为保障,学生的读书活动才会变得有实效,阅读实践也才真正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家长和教师在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后,要及时隐退,只有当学生阅读中出现障碍和问题时才会现身。

5.开展阅读活动

通过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持久而盎然的兴趣,从而促进读书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读书活动的开展主要阵地在班级,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时机在班级或校园组织各种读书活动,通过开展读书竞赛、摘抄读书卡片、评选读书模范等活动,总结典型,表扬先进。读书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因人而易,一切措施要有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6.引导阅读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喜欢不喜欢读书主要源于自我对读书的真实体验。一个通过阅读获得了独特知识体验的学生,读书将成为其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要想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必须利用各种现有条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读书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发兴趣,自觉完成知识经验的积累。

7.养成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保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持久有效地坚持下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重视两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教科书,养成主动查阅工具书,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勾、圈、画、摘、议等方法对阅读过程中的所得、所悟进行记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果学生能在学校主动阅读,在家庭自觉阅读,在社区参与阅读,在社会体验阅读,那么“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及至“书香社会”的美好愿景才能落于现实,全社会才能形成人手一书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外阅读的练习范文2

关键词:阅读;能力;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阅读习惯不仅需要长久地培养,更需要恰当的方法。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开端,学生需要阅读的环境与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阅读方法可作为参考。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阅读。

1.组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组织学生定期阅读。举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发思考。还可以在班里建立读书角,开展读书交流会等。运用此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组织课外阅读。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更需要课外阅读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五彩缤纷的阅读世界。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指导推荐,使小学生避免盲目地阅读。例如,让学生阅读一些政治、历史、诗歌、散文等方面的书籍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思考。

3.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时刻提醒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让学生养成记录优秀文章或语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引发学生读后思考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提高阅读能力。

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发现书籍中的乐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例如,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一起发现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在课上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慢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效果,课外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想象。日积月累坚持下来就能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得以培养与养成。

三、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好读书

1.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眼、口、心统一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得知识,在读中求得甚解,逐渐养成从陌生阅读到熟悉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于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好读书。

2.阅读评价必不可少。让小学生不断练习阅读的同时也要检验学生阅读后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练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进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检验,然后对比赛结果进行对比,看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地提高。

3.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引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读到不同类型又富含智慧的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四、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坚持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让学生畅游在书籍世界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例如,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读书活动,与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共同分享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1.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充分培养和发展的绝佳空间,因此,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他们很容易感觉自己徜徉于知识海洋的佳境。学生课外阅读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地思考,进而提高学生想象力。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大量地课外阅读。

2.课外阅读的体验可以使学生与更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探讨学习,提高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采取全面又协调的互动交流,以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从而避免了课外阅读的强制性。

3.坚持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终极目标。语文老师和家长应当互相配合,一起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促使学生喜爱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做铺垫。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逐渐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

课外阅读的练习范文3

笔者认为:在汲取传统写作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合理导入课外阅读机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素材、语言;再在这个基础上,对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进行仔细分析,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面,丰富他们的写作经验;再根据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鼓励他们进行模仿式练习,这可以将他们的想法和行文风格落实到笔端,打造出良好的写作练习平台,从而让高中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写作习惯。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本文将围绕素材收集、手法分析、模仿练习三个方面,分析课外阅读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继而指出如何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挖掘文字素材,丰富知识底蕴

课外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他所撰写的文章往往会脍炙人口,甚至让人拍案叫绝。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在围绕课外阅读培养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时,语文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挖掘文字素材,由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比如,《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外国文学名著,这些著作不但在文字风格上别具一格,而且在内容上也与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遥相呼应,真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和政治特色。在学生阅读期间,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书中暗指的历史事件及事件造成的影响,还有时间等问题进行记录,由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当然,课外阅读的范围并不局限,也可以在社科、教育等方面,如有关地理、历史、军事航天等知识的书籍等,都是良好的课外阅读材料。像军事、航天等图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发展现状,他们撰写议论文时能提供有力论据;阅读地理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可以在撰写记叙文和议论文时提供佐证。所以,围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应当是提高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前提,值得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分析行文特点,归纳写作技巧

在欣赏课外阅读作品的同时,分析作品的行文风格和写作手法,是开展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这部作品在风格上不但流露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同时在行文的风格上还包含了大量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作者将“痛苦”这种感受拟人化,并写出了“痛苦总是守在欢乐旁边”的句子。这种经典的句子不但值得学生积累和借鉴,而且也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重要“导火索”。

当然,在分析句子的描述手法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围绕课外阅读材料的行文框架、步骤进行分析,由此让学生懂得如何避免“流水账”,让文章更有悬念和可读性。比如,小仲马的《茶花女》,这部作品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记录一个人的生平,颇有人物小传的特点。而且,通篇穿插了茶花女这个人物的性格特色,以及第三人称的回忆和心理旁白,所以带给读者一种观看舞台剧又能听到旁白的错觉。另外,作者还利用倒叙和回忆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构筑,让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有悬念。将这些丰富多样、特点鲜明的行文技巧传达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进行模仿,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技巧,也可以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作文质量。

鼓励仿写训练,落实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落实写作练习的重要阶段,在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写作教学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课外读物的内容、特色与精髓。比如,在围绕《巴黎圣母院》的行文风格和文字特点来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自行选择题目、体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其行文特色与写作技巧。不过,在这期间难免会有学生将仿写流于表面,导致创作出了“徒有其形,而无其意”的“三无流水文”。这时,针对学生具体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及时点拨和纠正,帮助学生把握课外读物写作的精髓所在。

当然,也可以脱离课外读物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读后感和学习心得以周记的形式撰述,然后以周为单位,对学生作品进行阅评,优秀文章当堂朗读。自己的作文获得认可而且被当堂朗读的学生,不但可以瞬间提升自己的写作信心,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写作热情。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组织“课外阅读伴我行”的写作研究小组,定期开展小组写作竞赛,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由此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期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结束语

课外阅读的练习范文4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从学生角度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教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笔者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一、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笔者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笔者要求学生人人备一本《现代文阅读》书,供学生练习用。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一些适宜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依笔者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二、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所以,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课外阅读的练习范文5

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课外阅读的意义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须知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可以为语文教学拓展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它,把它当做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把它落到实处。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着重要意义:

一、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

长期以来,学生们深受功课束缚,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由此造成我们很多学生知识面狭窄,甚至连起码的生活常识都不懂。所以我们在课外生活中,要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包括经典名著、科普图书等,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博识。阅读是一种巩固学习成果、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便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

三、课外阅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文学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流传千百年的文学名著,向来被视为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时代民族生活的艺术概括,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它高雅的审美情趣,独特的艺术开拓,是人们生活的指南,理想的寄托。文学名著是理想、正义等人文精神的化身和时代的代言人,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终极关怀的不懈追求。文学名著反映了作家对人生的深刻关照,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阅读名著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所以,在提倡人性科学,科学道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高尚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人文精神。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李政道博士说:"我们的教育要突破技术层次,进入一种人文和理工相通的境界。比如孔夫子学琴自言经历了三个阶段,术、志、仁,一级比一级高。"他又说:"科学与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的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的这番话道出了文学艺术教育的真谛,是十分使人警醒的。

四、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外阅读有利于巩固和拓展课内知识。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课内时间有限,课堂上学习得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需要巩固和补充,学生的自主课外阅读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课内是基础、是根本,课外是继续、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内知识充实了,课外阅读方法了解了,语文学习方式转换了,查找、处理信息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课外阅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从课外书中获得了足够的乐趣后,学语文的主动意识才会长久保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进行阅读,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课外书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具有开开放性,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事实也证明,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的。语文学得好的人在谈及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往往都说得力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是对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仅通过课文中这有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练习,但要想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形成能力,效率虽有但着实太低。特别是中外文学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极其广泛,而且汉语的词义多变,句型、句式的灵活多样,表达形式的变化多端,一定要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课外阅读的练习范文6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外练习的设计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语文拓展资源创新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是的,作为母语,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所谓教材只是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后,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一年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外练习的设计布置上,注意开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新课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语文知识的大海中遨游。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练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吕叔湘先生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针对目前中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如对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分量很大,也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个个都很浓厚,部分学生对于看哪些书感觉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布置的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课前布置阅读.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说:“我写文章如同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和谐性就在于如何把人的活动与下述两种技能协调和平衡起来: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是自我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和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在创造性中,在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和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这番论述和谐教育的话语正好概括了生活和作文的关系及重要性。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要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寓作文训练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际应用中学习作文,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让学生们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马兰头,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怒放的公园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秋游;平时,开展种植花草蔬菜,饲养小动物,做科学小实验等活动;组织体育项目比赛,进行包饺子,野炊;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怎么会不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呢?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学生的课外练习中,为语文课外练习注入了新的内涵。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在其“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我设计的课外练习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去综合实践的,如 “批判不规范的产品说明书”,在大街小巷的店名,招牌,广告牌上找错别字。并与有关人员交谈,指出错别字,讲述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劝其改正,对这一项课外练习,人人都兴致盎然,通过活动,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认为作文,作业中出现一些错别字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在和有关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散文,故事等等,来尽情地描绘春天;然后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家门去感受春。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并擅长的形式赞美春天尽情地赞美大好的春色。

四、“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孩子们最喜欢过年,有关春节的文化,习俗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写调查研究报告,对于第一次接受这种课外练习形式的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内心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当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了。霍益萍教授指出:“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灵感,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外练习的设计,使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洁.《给班主任的100条新建议》,2006.06.

[2]阎平.《童心辅导》.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