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文1

 

一、职业素质的概念及与高职课程建设的关系

 

目前对职业素质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王超联等[1]认为职业素质包括专业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两方面。其中专业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方法技巧等,中和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雷满丽等[2]认为职业素质本位是一种以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通用性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具体职业所需的专业性素质为重点,以发展性素质为延拓,以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素质养成,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2015年下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因此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关系重大。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信息安全学科建设问题已引起了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院士、行业知名专家教授的重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内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的基本理念均是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角度进行的探讨。如张志勇等(2011年)提出了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这些研究均不可避免的将学生的信息安全技术教育局限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忽略了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重要内容。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关键性措施

 

(1)对《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围绕“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从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信息安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信息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为依托,培养学生具备主机安全、攻击防范、信息的安全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及水平,培养正确的信息安全道德观,为从事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内容选取了“敏感信息防护、主机系统安全防护、服务器与数据安全防护、网络攻击防护”等4个学习模块,如表1所示。

 

(2)建立并形成面向职业素质本位的教学团队。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可依赖力量。应经常对教学团队开展培训和实践锻炼,进行教学经验分享与讨论,鼓励教师在面向职业素质本位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改革。

 

(3)编写和开发适合面向职业素质本位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相关教材、微课等教学资源,丰富精品教学资源,此外还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环境,教师和学生利用虚拟实训平台和真实信息安全设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开展,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线测试、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实现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4)将有关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合理地运用到本次研究中,并有效地提高本研究的理论高度。

 

(5)要探索性地建构一个能在有效的学习期间将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本体性价值、工具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能够有机融合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整体提升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题结构的设计、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改进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依据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倡导“要我学”改为“我要学”的学习理念,强调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的循环中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6)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念。在知识本位根深蒂固、能力本位强势运行的高职教育氛围中,倡导和实践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理念,必然会遇到观念上的反对和实践中的尴尬,尤其是在高职院校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这种建构尝试会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却不能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的优势体现在避免因知识足够而能力欠缺,或者知识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的局面出现。一个强有力的职业素质理念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对增强学生间的竞争力和促进学生的职场生涯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7)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引入过程考核、终期考核、行业考核和拓展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将职业素质深入的渗透到这些考核中,提高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8)通过建立学习型学生团队,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拓展第二课堂学习,使得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转化为课程学习案例。

 

四、结语

 

从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方面来说,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对职业生涯的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某些程度上来说,职业综合素质本位是对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等方面的结合。因此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比普通院校的要求更高。在此,本人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提高,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职业知识渊博,职业能力超群以及拥有高尚的职业品格的人才,达到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开辟一个新的广阔的天地。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现状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于2009年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并将其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素质拓展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各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为了更好地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院把素质拓展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占8个学分。在2009级试行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0级全面推广开展素质拓展认证,认证范围分必修和选修,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素质、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及其他5大模块。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工作推广以来,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院品牌的推广。目前,学院招生、就业两旺,招生连续4年位居广东省同类院校第一名。

二、实施学生素质拓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反思

从学院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做得更好。经过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建立一个有效的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首先,综合素质拓展要实行达标制。综合素质拓展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即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综合素质量化评估中达到合格水平,同时对不达标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督促,这是推行素质拓展工作的主要目的。其次,综合素质拓展要注重实施过程。素质拓展不在于追求结果,而要立足于过程指导和过程管理,这才是促使拓展学生素质的关键,同时不会使素质拓展工作流于形式。再次,素质拓展工作要进行阶段性评价,一般以一学期为一个阶段。通过对每学期过程的监测与评价,学校才能让学生不断剖析自己,及时找到拓展素质的方向,真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笔者认为,学生素质拓展评价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价指标既是评价学生的依据,又是学生发展的目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从学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来看,初步形成了一套评价流程和细则,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德育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重视不够阻碍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

当前,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工作多限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而对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则较少思考,阻碍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

对策:第一,加强宣传,在评价学生方面改变以往仅从学业成绩来评价的观念。应通过校园网、宣传栏、校园广播、讲座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阐明综合素质的含义及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意义,消除学生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第二,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评价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与水平,确保评价工作高效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价者和管理者只有对其中的诸多环节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第三,加强指导和监控,完善认证制度建设,对学生每学期综合素质拓展成绩进行认证,以备核实。

2.职业技能、创新意识在综合素质拓展中比重偏小

当前,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倾向于娱乐方面,对专业技能、创新意识、文化知识则不太感兴趣。

对策:理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突出综合素质的导向性。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时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来开展,同时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仅重视“看得见”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因素。

3.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时不注意收集、认证,造成过程记录等资料缺失

由于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学生事务性管理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造成学生的许多过程记录等资料不能真实地取得。

对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认证操作方案。学生和班级认证小组要及时给学生认证,学校应开发素质拓展认证系统,使学生的成长记录更为翔实,对学生的综合评定更真实可靠,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

4.学生课外时间少,参加素质拓展精力有限

学生课程安排多,同时作业安排多,每门课程都要考试,学生负担重,没有精力参加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对策:高职院校的学生课程以职业技能为主,学科成绩宜采用形成性评价。学院应整合资源,对重复、相似的课程整合,突出职业教育主线;学科成绩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降低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使学生不再为应试教育而投入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综合素质评价中。

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

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动力和自觉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理念,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关怀。

2.确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建立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提供服务。根据对学院素质拓展工作的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方向性、系统性、公开性原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

3.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基础。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由以下5个方面组成: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素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与其他。“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主要记录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如党校、团学组织的培训经历,参加政治学习的重要会议,参加或组织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政治理论相关的各级比赛获奖情况等。“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素质”主要记录学生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学术、创新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主要记录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组织、管理能力锻炼或参加的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和取得的成绩。“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主要记录学生参与的文体艺术活动、体育锻炼的经历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重要经历。“技能培训与其他”主要记录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以及其他各栏目无法记录的重要经历或成果。在这5大模块基本内容上,开发系列素质拓展项目,建立详细的二级指标,每个拓展项目给予一定的学分。该体系的学分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必修为3个学分,选修为5个学分,共计8个学分。

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上述设计的评价体系和学分标准,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正林.刍议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J].文教资料,2008,(19).

[2]李长吾,李莉,钱强.绿色管理理念――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新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3]刘亚东,李晖,隋明成.科学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文3

关键词: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99-02

任何教育形成均有着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规律必须与特定的教育对象成长规律相统一、相匹配。

1 高职教育的三个统一

1.1 成长规律与高职教育规律的统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迅猛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升格或由成人专科学校转型而来,其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或照搬普通高校,或延用了中专学校的模式,尚未完全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高职学生成人、成长、成才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尤其是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没有建立起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相匹配、与教育管理体制相衔接的,既突出重点、完善体系又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培养教育模式。该文的评价体系旨在克服高职学生教育模式与高职教育类型不匹配的现象,着力实现高职学生成长规律与高职学生教育规律的统一。

1.2 高素质与高技能的统一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抓智育硬、抓德育软,抓业务队伍建设硬、抓政工队伍建设软,抓技能培养硬、抓素质培养软的“一手硬一手软”问题,从源头上制约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文的评价体系旨在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规律,力图正确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充实素质教育内涵、拓展素质教育外延、畅通素质教育渠道、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整合素质教育资源、完善素质评价体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增强素质教育效果,着力实现高素质与高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统一。

1.3 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更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任务。各高校均加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但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管理与教育相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重学习教育轻实践养成、重组织管理轻个体参与的现象。本文的评价体系旨在立足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状况的分析,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核心,力图破解当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难题,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培养思路、重整培养资源、构建培养载体、搭建培养平台、畅通培养渠道,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增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实效性。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体系

2.1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分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道德法纪素质培养两个模块,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活动和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形势与政策讲座、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校规校纪教育、献爱心讲奉献志愿者活动、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教育,党团校培训、推优和阶段培养、社团活动、劳动课教育等活动导向和辩论会、演讲、参观、社会调查、主题班会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的目的。

2.2 基本人文素质培养

基本人文素质培养分语文能力、公共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艺术素养四个方面进行培养,通过文学、诗词、写作欣赏讲座、普通话培训考核、英语培训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历史、哲学、宗教常识、绘画、音乐、书法欣赏等活动导向和演讲、知识竞赛、讨论会、辩论会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会学习、有文化的人的目的。

2.3 身心健康素质培养

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分身体素质培养与心理素质培养两个模块,通过心理知识讲座、社团活动、心理调适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等活动导向和体质测试、竞赛活动、心理测查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有健康体魄、有终身锻炼理念、有健全人格即有健康的人的目的。

2.4 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就业创业素质培养两个模块。通过开展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训练活动、培B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业意识培养活动、沟通能力、求职能力训练等活动导向和模拟应聘、创业体验训练、暑期就业实践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会合作、会沟通、有诚信、有责任的人的目的。

2.5 科技创新素质培养

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主要从创新性作业、撰写论文、参加学术讲座、技能竞赛、科技创意活动和竞赛等方面进行培养,通过科研活动、科技小发明活动、科研科技讲座、社团活动等活动导向和学术讲座、实践活动、荣誉成果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有能力的人的目的。

2.6 专业技能素质培养

专业技能素质培养主要由学院教学业务部门和教学辅助部门组织实施,通过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活动导向和各类实训活动、“双证书”制度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达到培养有技能、会生存、会发展的人的目的。

2.7 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基于Web应用技术多终端的综合素质培养管理系统,各模块根据考评内容可按月、学期、学年考核赋分,以方便快捷的系统功能实现了综合素质培养过程的考评管理。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随时把握自身素质培养状况的动态信息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动态监督平台。学生在学年末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综合素质情况及各模块的素质评价和教主成绩,可根据自制素质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自我调适、自我强化,确定符合自身素质特点和社会、企业需求的就业创业目标。

3 创新程度和理论意义

3.1 拓展了人才培养目标概念的外延

根据社会、企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与以满足和谐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六个学会”目标,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中,内化于八个素质培养模块的概念外延中,外倾于活动导向和实践育人的载体和平台中,拓展了人才培养目标概念的外延。

3.2 模K培养、双线培养、分级递进、分层实施的体系设计

模块培养使学生明确素质分类以及在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明确的模块内涵与培养任务,使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各模块设置了教育者主导作用的活动导向与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实践育人双线,贯穿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实现了理、实一体,相互促进的目的。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培养任务科学分解,分学期、学年设计教育内容和相应培养载体,实现了学生身心发育与培养教育的一致性。学生素质千差万别,根据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原则,将所有培养目标细化为多个级差,充分照顾大多数、虑及极少数,让每个不同类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均能实现目标,实现了分层激励、充分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科学的考评机制既是对培养效果的检验,又是对培养行为的导向,考评体系设计既体现了全员、全面、全程,又通过学生选择培养类型、活动载体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发展的愿望,坚持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简便易行的评价系统,充分实现了培养理念、教育思路、实施载体、考核机制的统一,该文所确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小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精品文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96-103.

[3] 孙卫平,郭心毅.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44-47.

[4] 吴轲威.关于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30-33.

[5] 杨雪冬,吴志鹏,王辉.论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7):187-188.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企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及社会和各用人单位对于高职毕业生的期许同高职毕业生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让高职毕业生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要想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高职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为社会打造综合素质强的专业人才。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政策上的渗透

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010年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就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方向。而这一点同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得到了体现。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教育功能及社会定位出发,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应重视职业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竞争力。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能力上的渗透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前阶段,许多发达国家以行业情况为依据,开发能力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界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评价教育效果。所以,能力标准内容对职业教育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能力标准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到个人的重要载体。瑞典自1996年开始,进行了一项名为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班的改革实验。此培训班将实践作为导向,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培训时期,大约有2/3的时间需要花费在教育机构,其他时间都在生产岗位;将现代科技理论知识的应用作为培训班的培训重点,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满足劳动市场及个人需求作为培训宗旨。该项改革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目的在于使之前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教学上的渗透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上,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和企业所在的行业进行深度合作与沟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企结合,根据所处地域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产业结构的不同,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素质要求,不断调整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结构,开发系统的、与专业融为一体的、为企业和区域绿色经济服务的职业课程设计。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上,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例如可将当今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话题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或讨论,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能源利用、多元文化等绿色主题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深入学生的思维,最终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培训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理念的“绿色”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适度够用为原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寓教于乐,让学生边学边做,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授课中要向学生传授关于自身、关于专业、关于所处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这一点在当下很多专业的教学中都得到了体现,如建筑工程、室内设计、环境技术监测与治理等。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开展的“资助成才,励志成功”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职业院校学生通过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通过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后又热切回报社会。

什么是成才?“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成功路径也是多元化的。培养学生心理心智的健全发展和生命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才是职业教育领域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学生成长为他自己。每个职校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他们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那么我们收获的就将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生命个体。职业院校应更加注重学生从自卑到自信、从稚嫩到成熟、从懒散迷茫到勤奋进取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轨迹。毕竟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优秀、独立、可持续发展的个体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作者:石琳玮 孟令玲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羽.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J].求是,2001(24).

[2]黄尧.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

[3],齐红然.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文5

(1)以人为本理念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培养对象、育人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的特性,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高职教育以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为主。

一是高职院校的基本教育工作需要将职业教育思想融汇到教学中,与时俱进并适时地将职业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纪律训练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

二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与学生未来的岗位、职业和行业密切相关,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专业工作岗位中杰的人物和先进的实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岗位实际对学生进行群体意识、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教育,并通过实习、实训结合身边鲜活的实例和素材开展政策素质教育,搜集行业中资料和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得以提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是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因高职学生的生源多元化,在教育过程中需针对具体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四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实践性,为其能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为此实训、见习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企业实践平台需要全面展开职业教育,并使之形成实践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其中。

(2)以人为本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是以人为本是改善高职院校教育现状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进行,高职学校在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办学模式的转型和人才的目标化。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短时期内培养出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兼具其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目前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其次,我国现在的高职教育尚处在探索期,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时比较难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实际,以“以人为本”为原则,结合高职职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对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方法和运行机制进行改进。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是高职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技术智能化和生活多样化的发展,对社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不具备这些素质个体将很难在这个转型环境下生存。加上受传统陈旧思想的影响,比较重视脑力劳动而不重视体力劳动,使得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在这种条件下,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学时、资历的限制感到前途渺茫,甚至有种茫然的感觉。为此,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分重要。同时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问日后生存和发展着想,培养其学习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生活习惯,不断的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并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发展,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管理融入以人为本理念。

教学管理作为高职教育管理基础,对学生管理有促进作用,为此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之前,有必要对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分析。将以人为本融入教学管理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强调其自主性和个性。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设置本专业课程外,还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多专业选修课程,最好选修课能涵盖学校所有专业,这样能使学生对企业专业课程有所了解,开拓事业,增长知识。再次,为了满足不同学生需求,需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效果设置普通课程和提高性课程。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设置一些提高性课程,以便其对专业课程有深层次的了解;对于直接选择就业的学生,多设置一些提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课程,不断的提高这部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提高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其对学生的影响相对深远,往往学生管理者的能力、综合素质和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而高职院校要想学生管理者在学生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加大学生管理队伍培训力度,不断的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以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使管理者在学生管理中能以身作则,将学生工作作为工作主体,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3)构建奖励机制。

现代化教学要求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民主精神,理性的听取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应适当的采纳,同时要组织班干部队伍,开展评优树模、推荐入党、奖助学金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活动,以调动学生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为学生事务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对学习、工作成绩优秀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其更具成就感,对于工作业绩较差的人让其提出改革措施,并对这些学生进行鞭策,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更好的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三、结语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范文6

关键词:二级管理;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27-02

推行二级管理机制,是学校在第二个发展历程中育人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尝试成功,将会镶嵌在学校第二个发展历程中熠熠闪光。作为护理人,我们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展望未来,着眼当前,“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按照学校的育人理念,在学校党政、各职能部门关心和支持下,把护理系建设成为一个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摇篮,彰显护理专业特色的品牌系部。

一、护理系的育人理念及目标

护理系成立于2009年10月,系训:“严谨、博爱”;系风:“勤勉、求索、奋进”。寓意和内涵是依据护理专业的职业属性和特点,建设什么样的护理系,如何建设护理系,培养出的人才,应达到护理专业的职业属性和特点所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下,护理系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建设框架和推行校、系二级管理的思路,对学校的育人理念进行了深入思考。基本形成了系的建设理念和目标:“以人为本,厚德养性,重技能、强实践,全面发展”。建设目标是强化教学质量,抓好课堂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两者并重,并与课外培养紧密结合,拓宽课外培养途径,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等综合能力创造条件,使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构建提升学生能力的最佳平台,固化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念想,从多个维度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拓宽思路。

二、发展建设中的护理系

护理系组建于2009年10月。五年多来,在校党政的领导下,护理系的二级管理机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按照学校推行二级管理的时间表,2012年学校进行实施二级管理调研,2013年5月在药学系推行试点,2013年10月,学校召开二级管理推进会,并下发了【2013】34号《关于进一步明确系部二级管理职责的若干规定》的文件,在全校实施二级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护理系随着学校发展的律动和节拍,逐步健全和完善二级管理机构。护理系依靠全系师生,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育人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社会输送了数千名护理专业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二级管理的功能和优势初露端倪和生机,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三、第二课堂为通识教育探索途径

推行二级管理一年多来,我们在“引导、营造”上做文章,固化系部概念,努力体现学生主体的潜能释放。如,系部领导改进作风,坚持深入学生班级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5・12”系列活动、师生书画展、“团结杯”趣味运动会等,已成为护理系年年都在做的传承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同学们以系为家的单元生活,也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

四、护理系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已基本形成

搭建系部制度建设平台是有序运作的关键。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制度建设平台、文化建设平台、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平台应为系部建设的三块基石。因此,我们已经制定并形成了《护理系规章制度汇编》,涵盖了方方面面,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夯实制度建设平台,努力使护理系的工作做到循序跨越,有章可循。同时形体建设初见成效。推行二级管理一年多来,我们从零开始,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环境建设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系部已建成各种信息显示,系部会议室、心理咨询室、学生会办公室、2个教研室。心理咨询室随时为学生开放。设想在外部的环境建设上形成系部的文化圈。

五、推行二级管理机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遵循校领导构想,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对推行二级管理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在理念上又有了新的升华。推行二级管理,关键的节点在于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造就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推行二级管理的目标。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教育影响和自身认识与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品质,它是人的思想、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和抱负。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自教育。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把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二级管理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机结合,是为推行二级管理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