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告与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告与文化范文1
一、作为文化的广告
文化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概念,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因为文化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文化有非常广泛的含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无所不包,文化无所在。从狭义上说,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此,文化存在地域、社会的差别。
关于广告,《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界定比较符合现代广告的特点,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服务、取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的反映。广告所承载的信息往往具有文化属性,成功的广告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因此,广告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从形式上说,广告运用的大众媒体等媒介形式,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内容上说,广告所传播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经过高度的提炼和升华凝结而成,是其所在时代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推动下,广告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行为。
作为文化的广告,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又神秘陌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往往规定了具体情形下应采用什么规则,而制定这些规则的是文化”。只要仔细分析广告传播的文化传统,使得广告所传达的信息与文化所制定的规则相适应,将广告融入当地的文化语境中,就能够化解和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是文化的融合。然而在现代语境下,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有可能被利用成为文化殖民主义的工具,跨国公司通过操纵广告,从而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主要以麦当劳的广告为例,分析广告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以及潜在的文化殖民的威胁。
二、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广告日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跨国公司使得广告的传播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在全球不同地域进行传播。但是地域不同,社会、民族、文化等也各有差异。即便是差异化的广告传播,也有可能无意冒犯传统习俗和文化禁忌,更不必说在不同地域的同一广告传播。而且不同地域的文化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民族文化也悄然而变。
但如果说同一广告内容不加修改的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是早期跨国公司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不足,那么麦当劳广告的《讨债篇》则不能用这样的托辞来解释,这则广告都是在21世纪的近些年来的,其背景条件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已经受到重视。
在麦当劳广告《讨债篇》中,音像店门口的一名男子向老板下跪,请求折扣,老板态度十分坚决优惠期已经过了,不能再优惠,下跪再三请求无果,最后出现旁白:幸好麦当劳了解我错失良机的心痛,给我365天的优惠。这则麦当劳《讨债篇》广告在中国电视媒体一经投放,便刺激了国人的神经,引起了轩然大波。
从广告创意本身来说,麦当劳《讨债篇》中,讨债与讨优惠券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用相似点作为广告创意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在中国文化里,“下跪”一直被看成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人关于下跪的神经是非常敏感的。下跪是中国社会的最高礼节,下跪意味着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或者最大程度上的乞求原谅,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民族文化,麦当劳的这则广告是对中国消费者人格的极大侮辱,伤害中国消费者的尊严。对于麦当劳的发源地的美国来说,美国文化比较大胆、开放、自由、滑稽,而中国文化则比较内敛、拘束、传统、严谨,用美国所认同的文化来向中国的消费者进行传播,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麦当劳这则广告也反映了跨国公司背后的美国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与自大。跨国公司通过文化产品推行其霸权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文化,灌输西方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得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受到侵蚀,也是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是值得我们警醒和注意的。
三、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融合
随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广告传播中实际上已经十分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一方面,跨国公司要通过广告信息传递取得公众认知,为获取经济利益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广告传播背后的文化渗透变的更加巧妙柔和,文化殖民变的悄无声息。
其实,跨文化传播在跨国公司中很早就开始了研究和实践。对于麦当劳来说,1996年戛纳广告上的获奖作品“婴儿篇”中就体现了很好的文化融合,以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在这则广告中,一个婴儿躺在摇篮,当摇篮荡起接近窗户的时候,婴儿高兴地笑了,摇篮落下时笑脸顿时变成了哭脸和哭声,如此反复,之后镜头移到窗户外,出现麦当劳的典型“M”标志,消费者恍然大悟,婴儿是因为看到麦当劳才高兴,看不到就哭泣。广告创意非常简单,更重要的是这则广告在不同的地区播出,有了不同的版本。比如在亚洲,婴儿换成了黑头发黄皮肤的,在非洲,婴儿则变成了黑皮肤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麦当劳在走向世界过程中非常注重跨文化传播。简单的处理,成为广告传播中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这种文化融合也更加的巧妙和成功。在麦当劳《讨债篇》之后,作为危机公关的《2005我就喜欢》让中国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歌手王力宏来表达麦当劳的思想,表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其中融入了中国奥运和好莱坞的元素,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文化融合的态度,并且向中国的年轻人展示了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追求独立、个性与年轻人的心理产生了共鸣,契合了中国本土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四、小结
社会学家萨林斯认为,“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其实都是全球社会,每一种文化也都是包容宇宙万物的体系,将大千宇宙纳入文化的版图”。由此,文化本身其实是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包容一切。广告作为一种近代的文化形式,在其发展中也是由冲突走向融合,广告跨越了地理空间和民族文化空间,要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就要处理好与传播语境中传统文化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入乡随俗,同时特别注意其他民族文化的禁忌,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温迪・利兹-赫尔维茨说过,文化并不是二元对立,在文化对立的双方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黑”和“白”中间还有个“灰”,“我”和“你”之间还有我们。不同民族的文化可能存在差异,但不一定相悖的关系,广告可以成为现代性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自我沟通的文化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融合的背后,要警惕文化殖民与文化霸权。消费主义对我国的入侵就是文化殖民的一种体现。在消费社会中,广告也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也传播着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影响着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我们在消费跨国公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了其背后意识形态的操纵,因此,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思辨,同时形成我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作为一种文化,广告在传播中要尊重文化差异,理解文化传统,在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美]萨默瓦、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9-241.
[2]陈培爱.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J].东南学术,2004(S1):231-234.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8.
广告与文化范文2
[关键词]广告 跨文化传播 对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全球文化交往的日渐频繁。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广泛涉及各个社会领域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人们用来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文化的互动交往中,尤其是试图跨越那些价值体系差异较大的文化进行沟通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代际文化之间以及文化思想领域中不同的文化流派之间所发生的差异、冲击、矛盾和斗争。随着“中国制造”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投放,我国对外传播策略中开始注重运用广告。如何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规避文化冲突与风险。提升广告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值得关注。
一、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理解错位
跨文化沟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缺少那些用以沟通的共同符号,以及对符号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内核的理解。从传播学的微观角度看,广告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行为。即利用语言文字或视听觉形象等来传播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广告者把既定信息进行编码而形成“广告文本”,人们通过解读广告过程而接受到产品或服务的信息。符号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信息传播,同时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这一问题在跨文化的广告传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理解错位,广告者和接受者之间很容易出现分歧。在传播过程中。因为传受双方的编码系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受众对文本的解读不一定会和编码者所期望的一致。由此不同文化群体在沟通交流中必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而此类冲突也是广告跨国传播中经常出现的。当传播编码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解码者属于另一种文化共享圈,那么跨文化的广告传播必须面对的是几百甚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理解鸿沟。在很多情况下,解读的差异是由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曲解造成的,往往呈现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下意识的理解错位,主要因双方文化上的差别造成的,它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常常是当事人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人的行为,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得出否定或肯定对方的结论。第二种情况是有意识的理解错位,它与下意识的理解不同。它是有系统,有理性,是一种较深的文化沉淀,往往与政治、意识形态相连,囿于成见。这种情况下的理解错位一般比较稳定,难于沟通和对话,也不易在短期内改变。
二、广告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差异
语境是围绕一个事件并与事件的意义紧密相连的信息。事件和语境结合起来产生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语境、符号和意义三者相互联系,语境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它根据信息传播对于语境依赖的大小,将文化区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传播或讯息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因而,位于文化语境不同段位的广告传播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和冲突,同样的广告符号系统会被赋予不同的理解意义。
广告语境冲突不仅给广告接受者带来意义解读的困惑、心理情感的隔膜、文化身份的疏离,严重的还会导致“文化休克”现象,不但使广告达不到预期的传播目的,还有可能左右文化族群甚至上升到政治意义上的失谐和冲突。倘若没有不同程度的语境。符号的意义是不完全的。由于目标市场文化语境上的差异,导致了广告踌文化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而文化语境通常具有不可割裂的历史继承性,不易变迁。在跨越文化语境进行广告传播时,要尊重文化语境的客观存在,通过调适广告策略与创意以求扩大与受众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并最终体现这种共享性。
三、跨文化广告的民族化与伪民族化
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各自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群体文化,这就是亚文化。每一文化都包含着能为其成员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感和社会化的较小的亚文化群体。亚文化群体包括民族群体、宗教群体、种族团体和地理区域。亚文化是相对于通行的主流文化而言的。在全球各地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一种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文化。广告体现着某个民族文化群或亚文化群的人文特征,就是广告文化的民族性。
由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即在商品宣传和营销过程中,越是有文化、民族色彩的东西,就越容易得到国际公众的认同。这也是消费民族中心主义给跨国品牌进入当地市场预设的一种心理障碍,认为全球品牌在跨国广告传播中首先应当把握当地的民族文化,投放的广告中广泛采用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然而,按照著名跨文化管理专家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说法: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他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质(symbols),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人的肉眼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这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这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如果传播只关注第一层象征物质层面的符号运作,而忽视其他更深入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由于缺乏某种稳定的价值参考结构。就会产生价值冲突压力。导致传播所在地区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混乱;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会带来文化移人压力,面对压力也会呈现出反冲力。因此,广告民族化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象征符号的应用,选择当地公众所认同的物质符号就可以实现广告的传播目的。没有灵魂地使用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去理解。只是一种“伪民族化”的符号拼凑。
跨文化广告层层深入文化的内核,把握文化中的民族感情、价值理念以及道德伦理。才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
四、规避广告跨文化冲突的对策
第一。形塑趋同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根据广告符号所构建的范例来对自我进行参照,通过消费达到自我“赋值”的目的。广告操纵下的这种符号运作机制类似于一种图腾,是观念得以成为意识形态的机制。受众不只是简单地认同这种生存模式,在观看广告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很自然地属于符号所描述的群体。所以人们才会乐于购买,寻求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广告不仅刺激人们选择某一物体,做出一次认知决定,做出一次理性评价,而且力图在其他语言学层面上制造种种使观看者与该产品合而为一、彼此依附的效果。观看者是广告中缺席的男女主角。观看者被引诱。而把他或她自己置换进广告之中,从而使该观看者与产品意义合而为一。”
广告与文化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广告;文化扩张;商品神话;意识形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已是现实。广告作为一股重要的传播力量对市民消费观念进行引导,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
一、跨文化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区别
跨文化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产量的提高、交通能力的提升,市场的范围必定扩大。当商品的销售范围超出了国界,就诞生了跨文化广告。我国学者贺雪飞对跨文化广告给出了界定,他认为:“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疆域间的广告传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即在一国范围内的跨种族、跨民族及不同亚文化之间进行的广告传播活动;二是国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广告信息从一国向另一国的流动”[1]。传统的广告大都局限于国内或者本土局域地区,受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观念相对本分。传统广告尚未冲出国界,对国际市场形成影响力,而跨文化广告顺应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虽然对于企业而言广告的目的都在于更好地推销商品观念、劳务资源,但是由于跨文化广告涉及的是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的广告,中间便有国别、地区、文化间的差异。那些能够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企业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这里就有我们提到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它使用奔放、张扬个性的广告形式向中国输入西方的个性自由,颠覆了传统广告的价值观念。
二、跨文化广告:合法的文化扩张和侵略
(一)籍借西方强势文化,强化广告文本的视觉冲击力
近代中国人西化情节较甚。可口可乐公司仅仅抓住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借助母国的硬实力,选择代表本国文化的符号,建构具有强势扩张力的广告文本。作为饮料业的“老大”,公司在营销过程中主题不断更新变化,以保障可口可乐永远代表时尚与活力,变化的主题、不变的思想一直遵循的销售原则就是“因你而变’。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谦让,将消费者个人需求时刻作为该企业最高执行目标的理念,为打开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开端。在文本广告中,利用中国的人物形象销售传输西方国家理念,该公司在进行视频广告传播时,为凸显碳酸饮料的阳光和活力,一般都会选择运动巨星代言,并且基本为国际巨星,中国一直是个相对保守的国家,本国英雄主义和爱国情结尤甚,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利用中国人这种心理,在我国的营销策略中选择了姚明、这样的国际巨星代言,姚明代表的是一个积极阳光活力的符号拥有庞大的母国粉丝,尤其是姚明灌篮动作完成,接下来会有畅饮可口可乐的面部满足感的特写,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增强了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所谓爱屋及乌,可口可乐在这片土地上热销也在意料之中。产品的包装也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习惯了中国文化简朴实用包装,在跨文化广告中看到一罐罐包装精美的饮料和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标志、包装图案后,心理上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二)“来自西方”的商品形象塑造
跨文化广告非常重视通过强调商品的产地来赋予商品的西方国际身份。通过强调“西方产品”为商品镀金,从而获得输入国市民的认可,这样的案例自古有之。20世纪初,英商华茂公司在推广其的名酒广告中强调“英国秘秋司名厂所出各种名酒如老牌海寿特、司讨脱等,均为该厂供应英宫贡品,质良味美,驰名久远”。利用这种诉求手段,不仅建构了商品的西方形象,更界定了品牌的目标消费者阶层,赋予商品地位、身份等象征性的功能。
(三)参与中国,制造全民文化共享假象
2003年8月3日,北京奥组委为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举行盛大揭幕仪式。同一天,100万只印有信会徽的可口可乐限量精美纪念罐正式上市。2008年中国盛世奥运主办方承载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当全民为此欢腾之际,可口可乐公司的一系列举动令国人产生错觉——西方在吸收、共享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越洋远播。殊不知,当我们陶醉于对自身文化的赞赏时,可口可乐也实现了更广阔的中国市场扩张,对以后持续而长久的西式观念渗透中国疏通了渠道。
通过合法的文化扩张,跨文化广告实现了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借用,全方位的改变着市民的消费选择,促使市民在购物选择饮品时不自觉的将可口可乐放进购物车内,无形中接纳着西方国家为输入国定制的消费模式。回望我国企业,已经具有这种照顾输入国文化元素的意识,尽管有些企业尚未形成跨文化的影响力,但最初的定位值得肯定:诞生于西安古城的米旗饼业,无论近年来LOGO的不断创新微变还是企业定位、提供西式糕点都符合西方文化的姿态。英文标识“maky”更是塑造了一种西式文化假象,前瞻性的企业文化和跨文化意识为自身国际性长远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三、商品神话——市民难抵物质诱惑
更多的商品能渗透到近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单是因为其低廉的价格与独特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因为经过跨文化广告的“商品神话”[2]策略,它已经变成了“物神”,是西方物质文明的代言人,成为科学、文明、健康的使者,涵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拜物教”的流行让市民追求物质享受,西方商品提供的物质能量让使用它的人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一)“卫生”一词承载西方文明席卷中国市民消费意识
跨文化广告在利用各种技巧构建商品神话的过程中,掀起了一股卫生狂潮。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制约下,文化输出国标榜的卫生观念深入人心。饮食行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跨文化广告善于借助各种话语来建构商品的意义,其中包括卫生话语。因此,在中国人对本国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对外国企业还残存希望。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适时投放生产广告,详细讲述生产无菌化、全自动灌装技术。可见,饮食类商品经过广告的“卫生’诉求,已经获得了能给消费者带来美味、更能带来健康的魔法。
(二)健康,是市民基本的诉求,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忙碌的中国人而言,健康成为一种奢侈。跨文化广告却擎起了“健康”大旗,为中国大众送来了健康的“物神”。2009年秋季可口可乐公司以健康的名义推出零度无糖饮料,旨在面向肥胖人群购买可乐时的矛盾心理,借助健康话语的跨文化广告如此之多,他们不断整合,建构了一张健康之网,众多健康物神成为网中之主,而网中的受众无不崇拜这些健康物神,因为它们能让健康、身体无疾成为现实。“健康”话语成为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社会物质下的必然追求,使得人们在丰裕的物质满足后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愈加苛刻。
四、生产虚拟世界,渗透意识形态
跨文化广告在为商品制造营销神话时,会自然的在广告文本中设置各种理想的生活场景。广告生产出来的场景会引导市民转变生活的方式,效仿并模拟直至内心产生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广告制造的商品神话只有落实到具体可感的生活环境、与消费者的文化产生共鸣才可以创造商品的商业价值。在看可口可乐的年度广告汇总时惊奇的发现:该公司针对亚洲地区的跨文化广告塑造的虚拟世界基本以西方世界为模板,在塑造的过程中加入了中国元素。尽管有中国的明星代言,有中式的公共运动场所,但是它的整个生活情调是属于西方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移植到了中国的西方世界。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的中国人,过着理想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而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一种西方式的生活。中国人讲究含蓄,引而不发。跨文化广告中对公共场景的呈现是为了告诉中国的消费者,在这样的场景符号里你也可以过我们广告里教你的生活。可口公司的广告几乎完全在运动场景中实现。运动成为支撑虚拟世界的一种休闲方式。以前中国人早餐主要是豆浆、包子,而西方价值观念通过跨文化广告告诉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应该喝牛奶、吃面包,营养又美味,激发市民的模仿心理。创新观念和功利观是西方国家走向富强和全球扩张的助推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市场竞争意识使西方国家不断创新以确保产品在市场上份额不被淘汰。竞争意识在中国的兴起令墨守成规的企业意识到危机,淘汰并发展起一批新型活力产业,但西方的功利观使国内市场逐渐消失了人情味,催生拜金主义,并呈暗涌之势,中外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交融都是市场化经济的必然结果。“文化的影响力受到其所在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经济强大的国家, 其文化也往往成为强势文化,反之,则是弱势文化。广告是一种营销行为, 其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其所宣扬的文化势力有很大关系”[3]。强势文化国家向弱势国家输入他们的意识观念,弱势国家在接受其意识形态时也应当保持自我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从国门向世界敞开之日,西方国家瞅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运用中国市民的消费心理,从“惊奇、向往、尝试、习惯”一步步传输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营销理念,先把中国市民的头脑观念塑造成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再推出商品占有消费市场份额,跨文化广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着先锋冲阵的莫大功劳。作为弱势国家,如何应对跨文化广告夸张的负面影响,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强势文化潜力;其次,我们也要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通过广告等大众文化载体传播民族文化,以应对跨文化广告附加而来的西方不良思想,提升市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这既是本土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本土广告塑造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第三,本土广告要走出国门积极参与跨文化传播,在国际舞台畅响“中国旋律”。
参考文献
[1] 钟书库,张文琪.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国元素[J].新闻世界,2009(9).
[2] 庞爱菊.1910-1930年申报跨文化广告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广告与文化范文4
关键词:广告 民族文化 融合
从广告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及从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程度来看,现代广告更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并因此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即广告文化,可以说广告本身就是文化。民族文化概括地说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指的是 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所形成的民族语言、生活样式、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世界观、价值观。做为一种特殊的时代文明,广告不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无庸质疑广告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一种社会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实践证明:广告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经济文化或是企业文化。
任何企业文化总是与该民族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它总是附着于民族文化的机体之上。尽管当今经济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文化却是多元化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而各具存在的价值。中国企业文化是在当代经济管理领域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与民族文化血肉相联的文化模式。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广告在推销商品传播广告信息追求商业利润之时也展示着时代文明、民族文化,这种带着明显的时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烙印的广告文化,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功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战中,广告作为竞争策略和武器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对待与利用这一丰厚的宝贵财富则是现代企业、现代广告人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由此可见,成功的广告作品应做好“文化”这道大餐,如何找到广告创意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契合点是关键。笔者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广告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广告人要善加利用,广告创意如果能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构建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最为可贵、理当珍视的东西。在漫长的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信仰模式和审美趣味已渐渐深入国人的头脑。成功的广告往往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同时也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恪守信用、重义守信、爱国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表现仁者情怀的“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观念浸润历代有识之士;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家国同构”“尊老爱幼”成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们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应弘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在很多广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体现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少广告将这一文化精神灌注其中。英国著名作家赛缪尔·约翰逊曾说:“承诺,实实在在的承诺,是广告的灵魂”;中国哲学思想总体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境界,中国人对自然抱着一份相亲相融的亲近感情,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往往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溶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体交融来展现一种深层的理念,使商品品牌深入人心。比如广告“扬子天地,扬子电器”(扬子电器),“天上彩虹,人间长虹”“太阳更红,长虹更新”(长虹电视机),“当太阳升起的 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品牌),这些广告立意高远,气魄宏大,都是“天人合一”哲理的典型阐释,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一则成功的广告从策划到创作,不仅要研究商品、服务,更要对广告诉求的中心——人认真研究,给广告注入感情与爱心,使人在情感的感染浸润中接受广告,以冲淡过于直露的商业目的。中国人讲究血缘亲情、重情重义,“亲情”、“爱情”、“友情”、“爱国之情”自然成为厂家和广告主特别青睐的诉求方式,这也凸现了国内广告的一个重要创作特性即讲究感性诉求或情感诉求。在食品、洗涤用品、厨具、保健品、家具、药品等宣传中,以情感取胜的成功范例数不胜数。这类广告诉求主题虽不相同,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情”字上做文章,并出色运用艺术手段塑造生动可感的形象传达温馨健康的人类情感,以引起消费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成功的广告同样也折射出国人对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的内心企盼和执著追求,可以说,传统文化藏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有些广告灵活运用文学艺术作品来进行广告创意,将中国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与广告设计理念相结合,这样的典型例子在广告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比如“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九胃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奶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制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酒)、“春来江水绿如兰”(春兰空调)、“春眠不觉晓,还是‘蓝梦’好” (蓝梦席梦思),将商品特性与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完美融合。
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在现代广告中
绵延不断、多彩多姿的中国民族文化孕育出琳琅满目、门类繁多的艺术品格与风格,蕴含着取之不尽的宝藏,令世界为之惊叹,也为广告创作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广告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文化市场中,我们要探究广告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内涵,善于在广告传播中融入独特的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商业信息和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广告宣传在如潮的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还能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大放异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广告逐渐从中国走向世界,广告宣传则应顺应时代潮流,体现跨时代、跨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势。有人断言“人们的品位和偏好都在趋向统一化,由于任何地方的人群都因为相同的原因而需要相同的产品,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标准化的主题统一广告宣传,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跨国家、跨民族、跨宗教、跨种族文化的共通与差异给广告宣传带来了更多更广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派生出新的问题:如何将广告宣传与当地文化相融。国际品牌可口可乐的“泥娃娃阿福”系列贺岁广告,丰田公司“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样妙用中国谚语的广告语,都深深打动中国消费者的心。因此,在国际广告传播中,我们要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许多广告以此为创意背景,反映了文化的差异。从一些国际品牌的广告宣传中可受到有益的启发。
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主题词为“无法抓住那种感觉”,在日本等地改成了“我感受可乐”,在意大利改为“独一无二的感觉”,在智利则改为“生活的感受”,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细腻感触。由此可见,广告必须了解并反映当地的文化,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社会文化的时代痕迹。广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广告主在进行这样的广告策划时,首先应明确文化的共通与差异,其次找出共通之处,保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广告信息和传播方式,最后根据文化的差异与广告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修正。美国万宝路在中国的新春贺喜电视广告就紧扣中国人追求喜庆圆满的审美情趣,整个广告红黄两色鲜明喜庆、锣鼓喧腾,以勾画出大喜、大庆、大团圆的热烈气氛,符合中国人的特定心理,对中国受众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麦当劳在春节期间的广告也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不仅有很多春联福字,还有鞭炮、舞狮等等。这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对外来品牌的影响,这种外国品牌穿上中国外衣的例子,在中国的广告市场上也是越来越多。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广告文化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
广告与文化范文5
[关键词] 东北文化 地域文化 广告受众 东北人
东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在东北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东北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东北的地域文化对东北广告受众心理的影响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深刻剖析东北广告受众的性格特征、文化特质的成因,解决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地域文化障碍,重塑东北广告受众的形象,推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加快东北现代化的步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文化特质及形成原因
东北文化亦称“关东文化”,特指山海关以外的整个东北地域的文化。东北地域文化是东北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与其他地区文化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东北文化特质是由生活于其中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口形成史所决定的。
地域宽广的东北大平原,由于开发较晚,自然环境未被严重破坏,故相对优裕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粗放的经济,也造就了东北人际交往的粗犷豪爽、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因受游牧渔猎文化和拓荒影响,东北的游牧民族和拓荒者自古形成了彪悍勇猛、勤劳诚实的文化品质。东北人以移民为主,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口相融合,没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不受制约、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
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东北文化既有其优秀的品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厚重悠久的东北文化以淳朴宽厚、善良诚信、豪爽大气为精神底蕴,铸就了独特的东北人群体性格特征:尚武好斗的强悍民风,重实轻文的传统取向,直来直去的思考风格,浓厚火热的感情逻辑,粗犷豪放的行为特征,热情似火的交往方式。浓烈的东北文化既排斥了虚伪刁滑、狡诈险恶、狭隘小气,但也排斥了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的理性观念和规则意识。经济转型前的计划体制时期,东北逐渐成为国家工业化的基地,重点建成了一大批如“一汽”、“吉化”、“大庆”等国有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老工业基地,相对较早地接受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洗礼,组织纪律性强,注重社会团结,故建国以来,东北的社会形势相对稳定,人和风气较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养成了东北人满足现状、不思变革、不求进取、缺乏创新的思想状态。究其原因,东北地区计划经济体制存续时间长,国有企业比重高,地域相对封闭,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已内化为东北人的一种文化心理,观念的陈旧与保守,是东北人落伍的主要因素。
二、东北文化对广告受众心理的影响
地域文化的接受状况是由该地域居民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历史的情感积淀等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影响着该地域居民对广告的接受心理。因而,东北文化特质熏陶下的东北人亦形成了东北特色的广告受众心理。
1.东北的生活方式使受众接受广告相对迟缓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客观的生存条件是不同地域的受众关注广告、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自然也影响他们对广告诉求重心的关注。东北地处内陆,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相对容易。东北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冬长寒冷、夏短温暖。由于冬季漫长寒冷,不但不能耕种,户外活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生活方式比较悠闲。长此以往,东北人吃苦、拼搏的精神大为下降,表现出一种懒散的生活方式,温饱则安的心态比较突出,社会惰性也比较强。这种相对优裕的地理环境使东北人产生“安土”意识,这种意识以团体凝聚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其影响作用是积极的,但是,一旦“安土”观念成为东北人一种执着的情感寄托时,这种对乡土的过份依恋心理就成为东北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全国广告开始铺天盖地、无所不在,但在东北广告受众接受广告状况相对迟缓。在中山大学营销学教授卢泰宏的著作《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而反应的中国东北区域主要消费特征显示,东北地区从众性、忠诚型、理性化的区域消费特征突出。这意味着东北受众的消费心理与保守性、稳定性突出的东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东北的受众对广告所做出的反应显得相对迟缓,其受广告影响发生购买欲望与行为程度较低,广告接受心理反应相对滞后。可见,东北受众在改革开放之初,仍是较为注重现实,满足现状,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明显而迅速,更多是具有从众行为倾向,而并非源于广告的创意与宣传攻势,这种状况直到上个世纪末期仍然没有多少改观,从东北广告营业额占全国比例及其广告效果比可见一斑。
2.广告中东北人形象与方言引起受众的关注
无论人们走到哪里,只要听到家乡的语言、看到家乡的服装和歌舞,就会感到格外亲切和自豪,这是地域文化心理的一种表现。因此,人们对家乡熟悉的人文风情等文化特别敏感。
就在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等东北艺术家们相继为人们成功的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东北农民形象“刘老根”、“药匣子”、“马莲”,以及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庞龙的《家在东北》和陈旭的《东北特产不是黑社会》等通俗歌曲唱红了全中国时,东北文化风靡全国,足以显示了东北文化的人格魅力。广告人随之借此不失时机地为广告创作引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广告对受众的亲和力,使广告受众在玩味和咀嚼东北文化现象同时,也欣喜的发现广告中纷纷出现了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赵本山等东北艺术家形象或模仿秀,广告文案中语言的诉求重点也经常出现东北艺术作品中诙谐的“名言”、“流行语”和质朴而纯真的东北方言,如“地球人都知道”、“翠花,上酸菜”、“一般儿人我不告诉他”、“干哈”、“那疙瘩”、“咱爸”、“咱妈”等,犹如一望无边的黑土地,没遮没拦,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透着一股子的朴实、亲切和真诚。而这些广告正是以紧紧贴近现实的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的黑土地气息赢得了广告受众。从此,东北人逐渐认知、接受甚至开始品评广告,广告似乎也开始润染上了东北的文化品位,就犹如东北的大秧歌和二人转一样俨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引起了受众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促进了东北广告业界策划与创作水平的提高,为东北广告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
3.东北文化引领广告受众观念超越与反思
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东北地域文化在由传统的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变过程中,由于现代大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计划调节与市场机制并存、资源丰富与资源枯竭并存,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既要着眼于全球化、现代化的紧迫严峻现实,但在实际操作和具体运作过程中,又总是摆脱不了传统的东北地域观念的拘囿与樊篱。无疑,东北要想利用得天独厚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来致富,必须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文化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提升东北文化的影响力。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时下的东北人要重振新时代的“闯关东精神”,敢于变革东北地域文化,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旧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以期孕育出一种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精神和启迪民智的文化开发精神,进而提高东北人文精神和振兴东北经济。
广告承担起了进行东北文化变革与超越的一定责任。“汽车”、 “冰雪节”、“电影”、“二人转”等是具有东北文化特色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开发并使其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东北文化名牌产品,是东北企业与广告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于是东北利用老工业基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使东北地域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人文风情、历史遗迹、民俗文化,通过广告宣传等市场化运作,对东北地域文化进行了变革、提升与创新,打响了东北旅游文化品牌。在广告受众心目中重塑了汽车文化、冰雪节文化、电影文化、二人转文化等东北地域文化形象与内涵,重振了东北文化的雄风,并培养了新东北精神。这无疑为广告受众提供了东北文化变革的观念先导、心理基础、精神动力、舆论氛围、智力支持、道德激励和思想保证。通过广告传播,受众对原有东北文化的认知有所超越与反思,不仅重新了解和评估了具有东北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文化附加值的商品,使之在流通过程中增值、促销、走俏,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也感悟到了东北文化深厚的精髓与巨大的发展潜力,进而形成了强大的购买欲望与经济发展动力。
三、东北文化导向策略的思路选择
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要积极宣传社会文化,运用社会文化开展广告宣传活动,这既是企业的义务,也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价值。因为这种活动能表现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向公众负责、为社会尽责的宗旨,能引起社会和公众的好评,从而能更好地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广告人深谙地域文化对广告受众心理的影响,因此,广告要在充分引进东北地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开展广告宣传活动,利用文化机制来提高广告的文化品位,引导受众的思想观念、思维范式、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广告宣传的影响力,推动东北经济文化建设。
1.东北文化融于公益营销
这里的公益营销是指企业以公益宣传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商业,其主要内容是宣传东北文化,在形式上突出新颖,使受众积极响应,既提升受众对东北文化精神的认知,达到宣传东北文化的目的,又吸引公众、塑造企业形象的目的。如VOLVO品牌长春4S店曾在长春市文化广告主办了一次VOLVO心系白血病儿童的公益募捐活动,活动中把引导公众奉献爱心融于东北文化的演艺之中,较好的将东北文化宣传与公益宣传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深受广大受众欢迎,在获得愉悦的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对VOLVO品牌及企业的公益形象留下了深刻印象。
2.倡导东北文化的新建设
当全国人们都在热衷于东北文化现象的研究与玩味之时,东北企业对东北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可以在通过广告进行宣传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所具有的东北文化特质的同时,策划一系列“东北文化新建设”活动,使企业和广告受众都可以“东北文化新建设”的倡导者、创造者的身份出现,积极参与企业所策划的广告活动之中,既对塑造企业文化形象及提升有直接效果,又对东北文化发展的清新性和超前性有所促进和推动。广告受众在获得实惠的物质鼓励之时,也能积极参与其中,使“东北文化新建设”活动真正能落到实处,而非哗众取宠。
东北地域文化氛围中的东北人心理、性格、行为都带有东北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广告的东北文化诉求是以突出表现独特的东北文化风格和特色来传达商品信息,实现广告目的的。尤其是东北地域文化特征比较突出的商品和观念,采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随着国门的打开,世界市场的扩大,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国内外广告的地域文化特征就更加突出,广告受众也更加注重广告的文化品味和艺术的文化表现形式。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区别,把握东北文化的内涵,洞悉广告受众心理的文化特质,可以说是东北广告传播成功和振兴东北经济得以实现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广川:论东北地域文化与青年的发展[J].青少年综合研究,2004,(8)
[2]臧宏玲:东北经济振兴视野中的文化变革[J].长白学刊,2007,(2)
[3]刘东平:东北文化振奋东北人精神[J].今日中国,2004,(2)
[4]江波:广告心理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9
[5]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5
广告与文化范文6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这几千年来文化闪烁异彩的底色,是中华文化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微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寓居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发明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开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历史长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渐渐开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沉淀、锤炼下来的最为宝贵的东西。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这一切都是记载这个民族开展最为有力的证据。无论是夸大写意的国画笔墨还是工整呆板的装饰画,无论是外型奇特的民间剪纸还是颜色丰厚的年画,这些也都为现代的中国设计提供着丰厚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思绪。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广告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用,“现代广告”则是具有一定经济属性的概念,与每个人的理想生活都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物质需求疾速开展的今天,中国的广告业也在疾速的开展着。无论是街头、公共场所、电视网络……我们的生活都被广告所掩盖着,现代广告不只表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至直接控制着当今人们的消费方向与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具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独有的思想形式、审美方式以及更是深化到中国人民的千家万户,深化到每个人的脑海,所以广告的开展也在无形中表现了国度的开展。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史长久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传统文化给中国现代广告的开展带来了鲜明的民族个性,从而设计出的广告更接近中国人的思想,也更契合中国人的消省心理。传统建筑、山水花鸟、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古玩珍品、图章家具这些元素无疑会惹起中国广告受众内心的共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日常所见的烟酒茶点、服装配饰、汽车房产等等的广告中都会经常看到这些元素的呈现。但同时广告创意和民族文化也是互相限制的,传统文化限制着广告的诉求和表现战略,也限制着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承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差别也决议着广告战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成为广告创作的无尽源泉。在许多建筑艺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现代设计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国山水艺术的宏大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广告创意源于文化,源于生活,源于艺术。文化能进步广告创意的内涵,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共同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共同的个性,从而提升创意的吸收力与认可度。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共同景观和珍贵财富,它题材普遍、内涵丰厚、方式多样、历史长久,是其他艺术方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共同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在众多的现代广告设计中发挥着独有的魅力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意境的追求,考究“神似而意到”,以委婉的意境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广告形象塑造中,若能做到意境的塑造,那么就容易到达广告巨匠奥格威所说的在不知不觉中将商品采购进来的境地了。
以如今市场上常见的茶叶广告为例,无论是宣传册、产品包装还是电视广告都是以中国的传统元素为切入点,分离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国画艺术高度,在设计范畴创新运用,突出了东方认识形态和现代家庭对生活质量的请求。设计者们经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精确把握,构成本人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作风,圆满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再拿2008奥运设计标志来说整个标志外型没有对传统外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如其分的传送出\"中国结\"和\"运发动\"两个意象。标志不只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
自创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构图技巧,“留白”、“藏境”、“造势”、“造险”,使作品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字画疏处能够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真假的比照,以反对均匀看待和现象罗列。好的平面广告招贴要做到既让人“了如指掌”,还要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收,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设计者常用“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的艺术技巧来从生活的某一侧面再现理想。在我国的平面广告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照应,真假相生,纵横曲直,黑白比照,堆叠交织等传统构图法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蓝花布粗暴豪迈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在平面广告设计的构图中得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