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传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的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的传承

生命的传承范文1

一、“泥火切入”,尊重生命,确立德育理念

枫溪是中国瓷都的龙头,“泥火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泥土象征着生命、母亲,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激情与活力,泥火相融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创意思想、强大的创造力和广泛的个性活力,这是“泥火文化”的传承价值所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校以“人本”教育理念为基础,以陶瓷“泥火文化”为启迪,确立了“”激扬生命、自主提升、和谐生长、幸福生活的生命活力德育理念,德育必须以学生生命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生命的特征,遵循学生道德生命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为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道德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活力地发展。

二、“泥火相融”,激发活力,优化德育管理

1. 课程育人“重感悟”

在课程育人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生命的自主性、差异性、生成性,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提升、动态生成,不断加强学科教学研究,编写地方《泥塑》等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强化思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每个学生创造充分感悟的机会,很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发展。

2. 班主任工作“重活力”

近年来,学校以把创建“活力校园”、“活力班级”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并将之落实到班主任工作中。每学年,学校都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组织做好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构建活力班级文化。如本学期的班级文化布置以“24字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任选一要素,进行班级整体布置;定期检查评比,在期末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专项考评,对构建活力班级工作成效突出的班主任进行表彰和奖励。

3. 少先队工作“重体验”

在少先队工作方面,我们在积极开展“南粤少年雏鹰行动”的同时,广泛开展队员“核心价值观体验活动”和“假期体验活动”。学校利用班队活动课、升旗礼讲话、道德讲堂、红领巾小广播等,根据学生道德生命发展的需要,结合家乡泥火文化,定期向学生开展荣辱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等各种主题教育。经常性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配合上级主管部门举行“泥火炼厚德”德育展示活动等。每逢假期,少先队大队部都制订队员体验活动指南,并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家长,让家长根据指南组织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三、“泥火天成”,自主创新,打造德育特色

1. 构建生命活力德育模式

近年来,学校以省级课题《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模式研究》为载体,以“人本”教育理念为核心,以“生命活力”德育理念为指引,努力创设“三方互动”的德育网络,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途径,实施“多点共线”的德育管理,优化德育内容,改革评价体系,全面实践严谨、和谐、灵动、自主的生命活力德育模式,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等次,现已被区、市很多兄弟学校广泛采用和借鉴。

生命的传承范文2

在绩效衡量方面,延伸成本管理努力的方向是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说,将成本理念从企业内部生产成本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价值创造和消耗阶段,从而更多地采用事前预测而非事后控制,这就是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简称 LCA)就是出于这一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是指这样一种环境分析体系: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作全面分析和评价,目标在于将其减小到最低程度。

作为一个评估体系,LCA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设立目标、存量分析、影响分析和改进分析。作为一种实施系统,LCA由三个阶段组成,即上述后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阶段存量分析涉及面很大,对某种产品或作业之生命过程中全部环境性能源、资源以及排放物加以确认和计量;第二阶段影响分析,针对第一阶段的存量测定,测算和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三阶段改进分析,对通过诸如产品和加工的重新设计等各种途径,减少、消除所测定环境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作出判断。

为了开展生命周期评价,必然涉及作为其基础生命周期的成本。

生命周期成本 (Life Cycle Costing,简称 LCC) 概念最初出现于1960年代中期,是一种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会计方法,后来被用于分析环境问题, 对产品或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计量与分析评估。

在会计和财务领域,生命周期成本是对一般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概念的拓展。生命周期成本不限于并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范围,而是考虑到产品在寿命周期所有各个阶段的全部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都列入到会计处理范围。

LCC所要计量的环境成本,其一般归类可列示见表。

对于上面表中的三类成本,应该说,环境性成本可能引致负债性成本 (比如水污染导致的人身伤害),但环境性成本与负债性成本之间的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

讨论建立生命周期成本理念这个话题,还应该谈到全部成本会计 (Full-Cost Accounting,简称FCA) 和遗留物成本计算 (Legacy Costing,简称LC)这两个概念。

全部成本概念的内涵,突出体现在五个基本原则:更加重视成本而非费用、重视隐藏的成本、重视间接成本、重视过去和未来的成本流量、按照作业和路径核算成本。

FCA 将产品带给环境的未来成本 (如废弃后的处理) 纳入会计核算范围,是一种全新的成本会计架构。就功能而言,FCA的作用在于:(1) 从远期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完整的成本信息基础,让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2) 从近期看,为企业产品定价及生产经营调整提供成本信息基础。

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尽管已有企业接受全部成本概念(如英国石油公司年度报告),但是全面运用FCA还有待时日。因为,企业在产品定价中以FCA信息为基础,不利于自身的竞争地位。所以FCA作为企业制订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种信息工具可能更为现实。这时全部成本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

生命的传承范文3

关键词 自传体记忆 生命历程 原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

Lif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Reasons Exploration

LIAN Leitang

(School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udy of human memory because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the form of individual self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 and the reasons of inquiry has been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about the life characteristics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the cause of this feature of the research on comb, which help people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Key words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life course; reasons exploration

自传体记忆是对与个体自我经验相联系的生活事件的回忆,是个人对特定情境、特定状态经历的一种记忆。自传体记忆为我们现在是“谁”提供了一个有关个人的历史环境和档案,它们在本质上是自我的“数据库”。而在对青、老年人进行的自传体记忆的提取的相关文献研究中,人们发现了自传体记忆在整个生命历程的分布规律。根据自传体记忆在个体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被提取的频次,自传体记忆被分为婴儿期遗忘(从出生到5岁左右),怀旧性记忆上涨(从10岁到30岁)和最近时期(从怀旧性记忆之后到现在)三个部分。

1 婴儿期遗忘

婴儿期遗忘是指人们很难提取自己五岁以前的经历的现象。婴儿期遗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来自不同文化的成人,尽管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文化、历史、宗教传统,都不能回忆生命最初几年的事件。然而,这并不表示人们在5岁之前不存在自传体记忆。Fivush等人(1996)发现5岁以下的儿童有着一个范围分布广泛、内容详细具体的自传体记忆。

对于婴儿期遗忘,研究人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Conway等人(2000)构建自传体记忆模型比较具有代表性。在该模型中,这一时期被看作是工作自我的目标层级的反应变化导致的。婴幼儿的目标是与成人的工作自我的目标是相分离的,婴幼儿通过他们的目标,经历被编码进入记忆,因此成人的工作自我是不能够提取这些记忆的。而对婴儿期遗忘,另外一种解释认为该时期的工作自我是几乎不能够去控制情绪经历的产生和强度,在这一时期情景记忆被编码时,情绪的强烈程度达到饱和状态,如果人成熟以后,通过恢复婴幼儿的强烈的情绪,对记忆进行提取的话,会使成人的工作自我陷入不稳定。这两种观点表明对这一时期自传体记忆的提取被成人的工作自我强烈地限制,从而导致这一时期记忆的缺失。

2 怀旧性记忆上涨

怀旧性记忆上涨(从10岁到30岁)简称RB。在这一时期,自传体记忆的提取数量增加。在研究人员绘制的自传体记忆提取曲线上这一时期相对于其他两个部分呈现凸起。在Rubin领衔的很多研究中,RB部分都被观察到,反映了RB部分的稳定性。RB反映了被试更倾向于提取他们年轻时的记忆,并对这一时期的记忆有着更生动的回忆。

目前,对于这一时期的自传体记忆的提取特点有两种比较可信的理论解释。一种来自Rubin和他的同事(2002)的解释,这种解释的一个中心假设是“来自怀旧性记忆时期的事件被更好的回忆,是因为至少在提取的时候,这一时期是处在一种快速变化的状态,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根据这种观点,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是占据主导作用的,新奇的经历会更加充分地占用编码进程,因此,这些经历在记忆中处于一种高水平的易提取状态,从而导致了RB。另外一种解释来自Conway等人,他们认为这一时期记忆的更易提取是与它们与自我的持久关系导致的。研究发现,RB时期的很多记忆是属于自我定义经历,在绑定工作自我到一个具体实际的事件时有着一个强有力的影响。RB时期经历的新奇体现在它对自我的新奇性与独特性,它们可能在青少年晚期到成人早期中对于一个稳定的自我系统的形成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的记忆帮助去定义同一性,因此,它们在记忆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水平的易提取状态。这两种假定(新奇假设,自我假设)目前是否是正确的还未可知。为了发展一个有关RB时期解释的完善理论,可能需要对以上两种解释进行整合。

3 最近时期

最近时期(从怀旧性记忆之后到现在)的自传体记忆的提取呈现出事件的间隔离现在的时间越久提取就越困难的特点。对于这一特点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一个忘掉较久记忆的时期:最近的记忆编码是易提取的,而那些在大脑中保持很长时间间隔的记忆就会遭受衰退或者干扰,以至于对它们的提取不太容易或者变得不可能。另外,Holmes(1999)等人研究发现当人们被明确地指示去回忆最近时期那些比较久远的自传体记忆时,很显然会有很多的记忆可以被提取。因此,这一时期的自传体记忆的提取的特点反映的并不是对这些记忆的遗忘,而是反映了在提取过程中的一种提取偏见或者提取倾向。可能是由于最近时期的一些较久远的自传体记忆与自我处在一种较低水平的相关,因此它们就会在提取上处在一种较低的水平,但并非完全的遗忘。因此,当最近时期的自传体记忆与工作自我目标变为低相关后,它的可提取性就会衰减,但是没有丢失,通过直接尝试提取最近时期的这些信息,可以获得重新修复。当然,随着滞留间隔时间的增长,这些记忆可能会丢失,而不再是衰减,在这种情况下,遗忘就出现了。

综上所述,根据自传体记忆在整个生命历程的分布规律,自传体记忆被分为婴儿期遗忘,怀旧性记忆上涨和最近时期三个部分。而对于这三个部分自传体记忆的提取所呈现的规律,虽然研究人员作出了一些解释,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尤其在婴儿期遗忘的部分,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还待于研究人员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Conway, M.A. and Pleydell-Pearce, C.W. The constru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the self memory system[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0, vol.107, no.2.

[2] Graf, P. And Ohta, N., Lifespan Development of Human Memory[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3] Holmes, A. and Conway, M.A., Generation identity and the reminiscence bump: memories for public and private events[J].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999, vol.6.

[4] 毛明.自传体记忆的概念及其主要现象[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

[5] 张志杰,黄希庭.自传体记忆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

生命的传承范文4

极地的风越刮越大。北极狐从洞穴落出了头。看看天空。好大的春风啊!看来春天真的要来了。白白的雪地。蓝蓝的天空。天空中的白云。被极地的强风撕成细丝的条状。极地的风呼呼的叫着。然而,北极熊那更是生命的强者。在雪线之下。呼呼的大睡着。太阳。一天,一天,不断的北移。北极熊醒了。哦!春天来了。北极熊的和两个小宝宝。扒开来洞穴。上路了。开始今天的第一次迈步。胖大的身躯。左摇右摆的前行着。母熊的心愿。未来生命的传承。母熊要带上小熊。沿着往日的前行的路线开始了生命的历程。小熊很可爱。玩耍嬉戏。在母熊的关爱下。快乐走着。其实,今年。小熊必须学会捕猎。否则就面临生存的危机、、、、、、。

母熊在冰面上听听有海豹的叫声。母熊敏锐的动作。一只海豹成了今天的第一餐。小熊吃饱了,就玩耍起来。、、、、

小熊渐渐的长大了。母熊尝试让小熊自己捕猎。但小熊开始几次捕猎都不成功。母熊为了小熊的生存。母熊外出走了。走时告诉小熊自己捕猎好了。母熊要考察下一个领地。几天没有回来。一天,一天,多天、、、

小熊真的饿了。小熊自食其力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一只小熊用智慧和力量。还真的猎到一只小海豹。哦!小熊高兴极了。还给母亲留下部分食物。次日母熊回来了。看到两只小熊快乐的向母熊跑来。健壮有力。知道它们能自食其力了。母熊又一次的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走的很远、、、很远、、、

真正的生命。是在自然中成长的。生命传承,要给传承的机会。生命的未来是在自然中强盛的。真的!

生命的传承范文5

关键词 生死观 齐 辩证

一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可以说因他们在不同的地位接近永恒与绝对存在所获得的启示。庄子就是站在高山之巅以天的立场以超脱的心态审视这个平凡的人世间。

《齐物论》中传达了三种意思,一是“齐物”,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本无严格的分限,这是“齐物”的基础;二是“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三是“齐语言”,通过形成各种观念的人的语言来说明语言对人的压迫,以解除当时社会禁锢束缚以及世俗理念对人心的压迫。庄子在于说明事物的无差别,“齐物”囊括一切实物,这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的具体外在表现,“齐”(无差别)乃《庄子》哲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对于生死观尤为关键。在生死方面,庄子并没有把生与死看作是对立的两者,而是辩证看待,万物同一。

庄子认为事物无非有正反两个方面。“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生与死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庄子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否定的方面看待这种辩证关系,说到:“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对在存在境域中的生与死持一种肯定“生”的意义、齐生死与“死”的理想化的态度。

一、肯定“生”的意义

时间性与历史性从过程的维度揭示了存在的个体性。庄子在哲学把“我”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受世俗礼仪影响的“我”,这类非自然的本我;另一种是合乎天然的我。《齐物论》开篇就提到的“今者吾丧我”,“吾”是后一种合乎天然的真我,“我”是进入忘我境界所摒弃的非本我。庄子由齐万物进而齐生死,淡化了关于“生之有限”与对“生”的敬畏之心。以确认个体存在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的价值提高到了重要的地位。

庄子曾将生命的价值与天下做比较,《庄子・让王》中写道:“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在这个个体与“大器”之天下作比较时,天下不可易生,生命的意义无疑得到了最深沉的展现。但在现实社会,作为生命价值具体体现的“身”却很少为人们所真正意识到。《齐物论》提到:“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 也就是说人都在忙忙碌碌,一辈子劳累困顿而没有什么结果,找不到永恒的归宿,这真是可悲!“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这同样也是一种比较,比较形形的身外之物“名、利、家、天下”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

这里重视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囿于外在之形,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也可以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齐物论》有云:“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在他看来,世间最可悲的是莫过于精神生命的终结,在于“心”随“形”化。“哀莫大于心死”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肯定精神生命在人的存在中相对于肉体生命更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看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是肯定生命价值并不意味着无视这一事实,事实上,正是这种生命的有限性,才更突出生命价值的不可忽视性。人的生命的存在可以说是两种形式:一是形体上的“感性生命”;二是意念上的“精神生命”。庄子生命价值的注重既表现为“养寿命”,珍惜生命,近名则累生,近刑则危生,远离这些才能使身安顿;也表现为“悦志意”,精神世界得到的发展与满足。

二、齐生死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生命的存在总是相对于生命的终结而言,也就是“生”相对于“死”,从现实的形态上说,个体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终结的过程。在这里,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的原则来规定“死”。他认为不论是人出生来到这个世上还是人死同样都具有偶然性,这种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庄子认为生命的有限性作为内在的存在品格,人总是要经历由生及死的过程,无一人可以幸免。相对于天界地狱这些所谓的归宿而言,他是把生死视为自然现象,非神鬼的意志。自然界、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生死的神秘性。“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这一方面的理解,无疑有助于淡化对死的畏惧。

生命的传承范文6

珍重生命是人类的本性,端午节在关爱生命的主题上表现尤为鲜明,所以现代社会人们一度称之为“卫生节”。端午赛舟本义是扶阴抑阳,水神祭祀,后来演变为水上军事训练方式,人们在竞技与观赏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

我们在享受与传承端午节俗中,获得伦理教育、精神愉悦与生命的祝福。在抗震救灾与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特殊时刻,我们尤其要感念祖先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让我们的祖国与人民在仲夏时节平安吉祥

今年的端午节非同寻常。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洗礼,山崩地裂,不仅没有动摇中国人坚强意志,中国人的万众一心,却让世界为之瞩目。在奥运圣火传递与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温厚与崇高。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端午也不例外。从今年起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民间情感的一种尊重。

端午是中国传统大节,又名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香包节、诗人节、粽子节、龙舟节等等,从这众多的端午节名中,我们可感受到端午节俗的五彩斑斓。端午节历史久远,起源于先秦,夏至节令是它最初发生的时间依据,它最终脱离节令形成独立节日是在汉魏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在千年传承积累中,端午节俗丰富,内涵厚重。中华各地虽然由于水土的不同、生活条件的差异,节俗各有特色,千姿百态,但总体上看,端午节俗可归为三大类别:避瘟保健,龙舟竞渡,追念屈原。

从端午节在今天的传承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有三大值得弘扬的主题,那就是关爱生命、激扬精神、眷念家国。

——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是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得以延续的保证。中国传统节日自古就重视对人的生命关注,如大年守岁的祈寿、重阳登高的求福等等,而端午节在关爱生命的主题上表现尤为鲜明。

端午节时间在夏历的五月五日,此时正值仲夏,暑热潮湿、毒虫肆虐,人们易感疾病,人的生存环境出现季节性恶化。传统社会人们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人们为了祛除现实的健康危险与消解对死亡的精神恐惧,创造出了众多纾解身心的节俗保健活动,其中之一是采药。人们在端午节的正午上山采药,说这时阳气最旺,采回的药草治疗阴虚的病最有效。端午的药草最为人看重的是艾草与菖蒲,人们在门口挂艾,用菖蒲根簪发髻,艾叶、菖蒲煎水洗浴,五月以兰汤沐浴方法在《夏小正》中就已有记载,后来成为端午节俗之一。在北京旧时有端午捉蟾蜍入药的习俗,所以俗谚有蟾蜍最怕端午节的说法。保健节俗之二是香囊去秽。佩香去秽是古人看重的习俗,我们看屈原的《离骚》就能明白香草与健康的关系。在传统社会,医疗条件严重不足的仲夏时节,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时段,人们不仅要门口插艾,兰汤洗浴,而且随身要佩戴驱邪去秽的香囊。外绣吉祥图案,内盛香草的香囊在民间称为香包。端午送香包,就是送去生命的关爱与祝福。保健习俗之三是喝雄黄酒。雄黄酒在传统社会是端午节的保健药酒,传说它有驱避毒害的作用。白娘子就是在雄黄酒的作用下,现出了白蛇的真容。其实从今天的药理分析看,雄黄有毒性,雄黄酒是不能服用的。

无论如何,人们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体现在端午的细微节俗之中。所以现代社会人们一度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我觉得端午卫生护生的节俗在今天值得弘扬。

——激扬精神。人不仅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生命延续,同时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还需要精神生存,精神是人的生存支柱之一。由于环境的恶劣与岁月的平庸,人们易于产生精神的疲乏与困顿,为了健全人类心灵,激发生命动力,人们发明了节日,以周期性的节日娱乐活动调剂个人与社会的精神需要。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激扬精神的民族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是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一项水上竞技活动,至今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前时香港龙舟传圣火的创意就来自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互渗与交融。其实在中国早期社会,端午节有两种趋向:一种是静养过节,人们认为夏至是阴阳二气变化急剧的时刻,在家隐居避免活动,这是早期社会主要的岁时避忌方式;一种是人们的活动应该顺从时气变化的需要,以人事助长生气,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端午竞渡上。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与生存能力的增强,人们的心态发生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应对自然的变化,端午竞渡逐渐成为主要过节方式(南方尤其如此)。端午赛舟本义是扶阴抑阳,水神祭祀,后来演变为水上军事训练方式。水上的激烈竞技与对抗,不仅需要勇气与力量,同时强调团体协作精神。在龙舟赛中,龙舟参赛者精神昂扬、齐心协力,观赏者夹岸欢腾,船桨声、舵手叫号声、观众欢呼声,击浪拍岸,这是一年一度地民众精神振奋的良机,民族的勇武、坚韧、团结精神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竞技与观赏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眷念家国。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伦理的国度,中国传统节日大多具有或隐或显的伦理意义。端午节之所以在中国成为民俗大节并延续千年,就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直接关系。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