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形势不景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形势不景气范文1
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过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以及金融领域的成长,他们快速地与全球市场融合,为我们讲述了增长的故事,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它们的财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资产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正是从那时起新兴经济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开始重塑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首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前苏联的正式解体,这个国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举行的选举将纳拉席哈•拉奥(P.V.NarasimhaRao)推上了权力的宝座,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自1978年就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最后,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总统将南非带入了国际舞台。这一系列事件汇集在一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标志着全球化新纪元的到来。[1]然而事实证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够促成新兴经济体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增长。华盛顿共识的盛行使得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对金融自由化的诱惑时改革太过鲁莽和仓促,新兴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沉重打击,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到1997—1998年的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从1998年的俄罗斯到2001年的土耳其,最糟糕的是2001—2002年的阿根廷,其经济总量下滑了15%左右。除中国和印度外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未能幸免。[2]2000—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终于迎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继续其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印度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被称为“金融危机”代名词的拉美地区也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经济舞台当中,人均GDP连续多年增长幅度超过3%,但亚洲的表现仍然最为抢眼。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回升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重新振作,“大爆炸”式的激进转轨模式在经历了必要的阵痛之后逐渐显示出其优势。“金砖四国”(BRICS)成为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2000—2008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中BRICS贡献了30%,与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贡献率则从70%下降为40%,BRICS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如今已达到13%。[3]
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衰退3.8%,失业率达10%,同年日本经济更是衰退5.4%,为所有发达国家之最;欧元区同样未能幸免。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是验证了他们的崛起不可避免。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为1.5%,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8.7%的增长,印度为5.6%,印度尼西亚也高达4.6%,新兴经济体扛起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任。自2007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80%的贡献率来自新兴经济体,来自发达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0%。由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组成的G20取代过去一直把持全球主要经济政策走向的G8,成为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常设性论坛,象征着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中,新兴经济体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由国家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所引起的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力量的失衡是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动力。在150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地位,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取而代之,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德国、日本共同引领着全球经济兴衰。但是如今这一体系已经松动,那些过去曾被挤到的新兴经济体正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从而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总有一些国家领先,又让位于新来者,再又被别的新来者超过,落后者不会是绝对的贫困,领先者也不会绝对的衰落,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4]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将推动全球经济重心不可避免的东移和南移,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朗。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遍及整个高收入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政策对于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5]历史上,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领跑者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15世纪,随着西方世界兴起,经济重心从古老的东方转向了西欧。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以及后来的挑战者法国、德国、日本,发展到今天的美国,他们都曾作为全球经济格局的缔造者而存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久性的保持全球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世界所有国家都遵循着自然的脚步,如个体一样自有其生命周期。[6]
从2002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尤其是在2005—2009年期间,他们的贡献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二。2009年和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他们更是完全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04%和-0.07%。[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是衡量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世界银行所开发的多维度增长极指数(multidimensionalgrowthpolarity)①能更为清晰的看出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逐渐下降,而以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是呈现上升之势。如表1所示,2004—2008年中国的平均多维度增长极化指数为26.2,全球排名最高,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巨大溢出效应,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以20.33、10.86、5.59紧随其后,说明传统的全球三大经济引擎虽然已经日渐式微,但是目前为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韩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进入前十五强,其数量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
以上只是典型事实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考察在金融危机打击之下新兴经济体为什么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答案就是南南贸易联系的加强。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南方国家②的总体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4.6%,至2010年,南方国家的总产出占世界GDP的45%。南南贸易额从1990年占全球总贸易额的7%上升为2009年的17%。在2000—2009年,南南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与前一个十年的14%相比又有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趋势是由于亚洲工厂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后组装地所推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南南贸易中扮演主导型角色,该地区的贸易量就占到南南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三,而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额单独就占40%。[8]仅2006年和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就吸收了中东地区总出口的16%、拉美和非洲总出口的9%。中国正在南南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LevyYeyati通过对一组新兴经济体的考察,发现从2000年开始,它们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中国而非G7,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G7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期间,新兴经济体与G7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仅为0.267,而与中国的相关性为1.115。[9]Garroway更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并得出相似结论。[10]
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大宗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国家运来,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南方国家由于出口激增而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其中许多制成品就是产自中国和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轻巧地打开了整个南方世界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不过,它有能力托起世界的一部分。[11]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因此能够不受西方国家普遍衰落影响而强势复苏,进一步通过南南贸易的扩张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引领世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多极化趋势日渐清晰。
三、新兴经济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
不同的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同样会带来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金融实力与其在全球经济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极不匹配,这种情形在未来必将得到改观。未来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如何能够适应新兴经济体不断壮大这一不争的事实,促进国际合作减少保护主义和货币争端,减少全球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波动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在如今的货币体系下,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即使对于其国内立场而言是适当的,也可能会给其它国家带来灾难。对于1980年代新兴市场的债务危机,当时美国利率的大幅度提高难辞其咎;1994年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缩毫无疑问加剧了墨西哥经济所面临的困境,最终导致了比索的崩溃。美国长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同样造成了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如出一辙。[12]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其经济政策需要与保持货币价值、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与全球贸易平衡相一致,如果这些目标发生冲突,风险就会加剧。如果储备货币发行国长期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因为该货币体系是由市场信心来支撑的,历史上正是这种情形最终击垮了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英镑。如今的美国正面临着同样的情形。美国作为全世界最终消费品的最大消费国是全球赤字的主要贡献者,其贸易赤字在1990年代之后一路攀升,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几乎占GDP的6%(占世界GDP的1.5%)。金融危机使其经常账户逆差大幅度缩减,但是危机过后又是一路攀升,IMF预测到2015年,其逆差将达到6381.7亿美元。与此同时,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20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29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62.1%,2011年恶化趋势明显,前半年赤字已经超过900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全年财政赤字会将达到1.48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攀升至69.4%,仅利息开支就达到GDP的1.49%。美国正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将会受到“双赤字”(巨大的国际收支逆差以及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的影响而日趋走弱。目前的担忧是美国可能正在接近曾经的储备货币发行国都曾经历过的临界点,在这一临界点上美元的过度发行导致全球对美元和美元资产信心的丧失。历史经验表明,美元统治的终结将如其他国际货币一样不可避免。[13]
新兴经济体的情形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良好,债务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国际投资地位显著改善。2010年底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跃升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储备的66%。美国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而新兴经济体则成为主要的债权国。2009年底,美国的债务几乎超过一半由新兴经济体持有。[14]新兴经济体凭借自身雄厚的外汇储备逐渐在国际资本市场显示出影响力,其中以中国、东亚和其他中东国家最具代表性,世界银行预计至2025年中国的国际投资净头寸将由2009年占GDP比重35%上升为61%,而美国进一步下降为-69%;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投资净头寸占GDP的比重也都将大幅度提高。在不远的将来跨境资本流动的主导权将更大程度的向新兴经济体倾斜。新兴经济体中的强势货币将随本国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实力的增长而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外部性,国际化程度随之提高。世界银行预测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三种情形:继续保持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元和欧元以及某一亚洲货币三足鼎立、单一储备货币(SDR)。根据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自然演化的结果将是多极化的出现,通过市场的自然选择将会逐渐建立一个适应区域贸易集团(如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其中包括实力仍然超群的美元。与单一世界货币相比,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的劣势是损失了一定程度的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的收益减少,交易成本增加;但是多元的货币体系与如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相比将提供更大的稳定性。[15]
历史证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储备货币可以同时存在:191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中,尽管英镑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在欧洲大陆仍然被广为使用。如今美元成为主导,然而欧元、英镑和日元同样作为储备货币而存在。在主导货币之外始终会存在类似“辅币”的币种,它们作为人们一种分散风险的自然选择而存在。在2009年全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以62.1%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欧元占比27.4%,英镑占比4.3%,日元也保持着3%的比例。[16]未来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的成长,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人民币毫无疑问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是新兴经济体中最有望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币种。从历史上看,储备货币从一种货币向另一种货币转变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美元取代英镑的地位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当时市场普遍预期英镑将退位,不过该过程比预期缓慢得多;如今美元的衰落由于货币偏好的粘性、原有的制度支撑带来的惯性等必然是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于美元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可能取得像美国在二战后所取得的全球主导地位,因此美元的地位得以维持至今。如今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充其量只处于初级阶段,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还很少进入各国的储备篮子,因此在国际金融领域新兴经济体可以大有所为,但任重而道远。
四、新兴经济体崛起过程中的挑战
1.新兴经济体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新兴经济体持续多年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不应忽视当前新兴经济体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首先关于其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在过去的200多年世界经济史中,只有产生了爆炸性技术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领先生产率的产生主要是由剧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决定的。爆炸性的技术创新会带来一系列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技术,刺激生产率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快速提高,对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之后这些新技术将在国内的各个行业之间推广,并打破国家的界限向周边国家扩散,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对典型的新兴经济体从1965年至今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从196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全要素生产率(TFP)所推动,从1990年开始,俄罗斯也出现相同的趋势。但是在拉美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南非,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不明显;在阿根廷和巴西TFP的贡献率甚至出现了负值(平均值分别为-8%和-37%)。①这些TFP的数据是没有区分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的,在中国和印度,技术对于增长的巨大贡献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模仿而非技术创新,在这两个国家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数量的增加,[17]
这种现象是全球新兴经济体的通病。中印较高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可以从经济赶超的角度进行解释。然而随着中印与发达经济体技术差距缩小,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优势消失之后,它们惊人的经济增长率还能否持续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我们发现利用国内市场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协调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出现是最重要的。无论最初的英国还是后来的美国,他们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依赖自身的国内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利用市场中的价格机制作为国内生产决策的出发点,保持旺盛的国内需求才能有效地将本国消费者的偏好传递给生产者,国内市场成为了创新的主要来源。如今新兴经济体大多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巴西和拉美依赖大宗商品的出口;俄罗斯经济原料化现象严重、面临现代化的迫切任务;新兴经济体国内消费市场受到严重挤压,消费相关的服务部门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因而技术创新活动出现的几率远远小于欧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加大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培育技术创新的火苗,是新兴经济体最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重中之重。
2.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挑战
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的形成要求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与贸易实力相符的金融实力,其实质也是要求其本国货币逐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本币的外部性,向当前仍然处于货币金字塔顶端的美元发起挑战。美元的信誉无可置疑地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政治稳定和良好的通货膨胀控制记录(如今已经受到侵蚀),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高效和开放。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8]首先,历史因素,如果其他人也愿意的话,任何人都更愿意在交易中选取一种给定的货币,由于这个原因多重稳定均衡决定世界交易货币。其次,贸易和金融的模式,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一种自然优势。再次,自由且完全发展的金融市场。最后,对货币价值的信心,价值不会不规则波动。如今新兴经济体中最有潜力的人民币也仅仅部分满足了第二个条件。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实力仅仅是有限的提升。[19]
自由且完全发展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内部支撑,目前我国仍不具备深度且有效的资本市场。通过提高国内金融系统的效率和增加透明性可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金融市场过度落后于实体经济无疑会阻碍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资本账户的控制使得人民币无法在国际上形成完善的流通网络。因此,逐渐开放本国金融市场,让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十分重要,既可更有效地达到输送国内流动性的目的,也可增加国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信心。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一步,但我国法治建设还较为落后,只要我们不能在这一最为基础的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外国投资者就会迟疑于投资在岸人民币资产。新兴经济体在看到伴随国力上升本国货币逐渐成为多极货币体系中的一员时也应当注意到伴随而来的不利因素。就国内而言,首先,更大的货币需求波动,中央银行会特别担心国际化将造成对货币存量的控制更加困难。其次,货币平均需求的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德国政府曾经担心如果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国资产,资本流入将导致货币升值,使得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这种担心使得他们不愿推动本国货币扮演更多的国际角色。在国际领域,在美元衰落和新兴经济体中某些货币崛起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必然加剧,因为在公共机构中并没有看不见的手来保证帕累托最优的出现,各国缺乏某种形式的协调时将会使全球金融系统在达到稳定均衡的过程中出现较为激烈的博弈。从经济角度看,适应区域贸易集团(如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有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敌对关系,由此逆转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进程。从政治方面来看,货币竞争可能转变为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市场驱动的通货竞争会改变全球的资源和权力分配,导致更多的紧张和不安全,并对全球稳定和合作的大好机会产生潜在威胁。[20]因此,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充分的对话和协调、增进相互信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3.全球治理的参与
经济形势不景气范文2
目前,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正在加快,西部企业在确保西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就业压力缓解、市场繁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如何共享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
(一)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
知识相比传统经济资源有着独特的经济特性:1.知识可多次使用。知识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曾经使用而损耗, 和土地、资本等劳动资源相比,拥有较高的生产效率。2.边际收益呈递增性。知识在被重复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地被累积、提炼并进一步增值。3.知识有公共产品的属性―非竞争性与非排斥性。
由于知识这种独有的经济特性,引发了三个矛盾:1.知识获取与创新高成本、高风险与知识共享外部性矛盾,即知识获取、创新与共享的低成本性,且共享程度越高,知识的放大效应越大。2.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与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与使用寿命短期性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隐性知识不能持续产出,对于经过辛苦积累的知识拥有者不愿意轻易与他人共享,以免这些知识很快地被淘汰。3.知识转移惰性矛盾。显性知识必须能很快地再转化为隐性知识, 否则其真实价值就不复存在。因为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实质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在隐性知识尚未共享时, 掌握隐性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是高于没有掌握的个体,其所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少,于是就产生了知识转移的惰性。
(二)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1.企业文化建设滞后。西部企业文化建设目前处于初始阶段,除个别大型企业如蒙牛、伊利等,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与自身企业相匹配的区域性企业文化。企业只把注意力用于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只在乎员工行为,漠视员工心理和社会要素重要性。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初期,在企业逐渐形成规模时,就需要强调人文关怀因素,更需要以适宜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增加企业创新的活力因素。但西部企业由于发展中面临着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很多企业中,员工考虑到职业及个人地位的因素,不愿将自己头脑深处的隐性知识共享交流,个人知识不能内化为企业知识,这种落后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非常不利。
2.家族式管理模式盛行。隐性知识的获取只能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领悟,不能言传,其传播距离非常受限。但现实却是西部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决策权一言堂现象非常严重。管理中人彩浓厚,个人关系代替组织关系,以关系亲密来管理员工;面临权利和责任时却远离管理制度。由于人情、伦理式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变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家庭外的管理人员中非常盛行,造成企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沟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知识传递深陷入亲情的鸿沟,加之交流场所和环境氛围的缺失,阻断了隐性知识源交流和传递渠道。
3.激励机制薄弱,隐性知识传播受阻。受多年落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地位影响,西部企业思想观念落后,企业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薄弱,隐性知识传播严重受阻,严重阻碍着企业快速发展。当很多员工意识到自己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可以体现自身价值并带来可观的收益和稳定的工作时,在没有激励措施时,不愿意承担隐性知识转移后垄断利益丧失的巨大风险。因此,在自己经济利益和社会认可回报没有得到时,员工很难主动、持续地贡献隐性知识,而选择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深藏。另外,西部企业缺乏整体行业竞争力及活力,人才流失严重也使得隐性知识传播受到很大影响。
二、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一)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合作博弈分析
在企业与员工合作博弈中,员工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满足原则。因此,员工可以以预期的方式、以讨价还价的策略来参与行动。在此过程中,员工与企业都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但行动的结果可能导致双赢,也可能导致双方远离均衡的不利结果。由于参与双方都有很强烈的动机,都企图以讨价还价的方式来改变博弈结构,达到各自价值或效用最大化目标。如果考虑到公平,博弈开始前,双方能在公平的基础上以谈判的方式促进合作的话,那么彼此都将在获取各自价值最大化主张方面,以比较大的倾向性步入到均衡的局面――选择共享知识。
但现实情况却是:这种结果似乎与企业日常行为违背,尤其是西部企业。因为其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人们,并促使人们做出超常行为,这种东西就是企业文化、结构、环境、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外生因素。这些因素的缺失,会促进参与双方演变成一种非合作的局面。目前西部企业很少有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许多企业制度普遍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缺乏隐性知识共享的刺激性激励机制,博弈一方即员工,内心永远预期自己深处的隐性知识会给自己带来超额利益和成就感。在这种预期得不到社会认可回报、个人效用最大化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员工不会主动走向博弈合作方向。因此,如果能保证员工个体利益、竞争力得到很好实现并有适当激励的前提下,员工必然会选择共享自己的知识。
(二)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非合作博弈
个体拥有的知识具有特殊性和垄断性特征,这极易形成员工和企业利益二元结构矛盾的局面。隐性知识主体属智力资本,它可以持续价值化并增值。但这种价值化和增值化,是以充分体现企业员工价值的同时,以双方互益性的合理机制为保证,才能使得员工实现价值最充分化并最大化,从而在企业与员工价值良性互动中,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
但现实中,西部企业缺乏实现两者互益的合理机制,员工不会冒着牺牲自己特有的知识而损失自身价值或竞争力风险,主动贡献自己的绝技,将自己被动地置于潜在威胁或危机之中。长此下去,企业发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加密自身知识,阻碍他人发展,尽量考虑自身利益,导致隐性知识共享环境的破坏,进而演化成一种长期的明斗暗斗,而企业正是在这种互不共享的怪圈中渐渐失去了竞争力。因此,如何寻找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互动基础上的价值最大化均衡点,达到隐性知识主、客体间双赢目的也是西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之一。
三、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机制设计
相关研究表明, 在以下条件下企业员工乐于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1.互惠。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员工确信自身价值能得到有价值的回报, 那么就会选择共享知识。2.名声。名声是无形的,却能带来巨大的有形收益。如果在共享隐性知识的同时,能提高本人在企业中的地位, 那么员工就会乐于共享知识。3.无私的心态。在他们看来,知识共享是一种乐于助人的行为,是高贵品质的反映。4.信任。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是知识交换的核心, 是决定知识市场能否良好运转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必须让员工看到知识共享带来的益处,这样他们才会乐于让别人共享自己的知识。
(一)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企业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人文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企业应努力创建一种能体现员工价值的氛围,激励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使员工的自我满足、个人价值追求得到实现,激发员工发挥潜在价值。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补偿, 以一种公开、透明激励机制使员工的预期得到正面响应, 以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二)塑造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以文化为驱动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机制,从而激发隐性知识主体贡献知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西部企业的不少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导致企业文化缺失,企业缺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西部企业必须立足企业自身,寻求适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团队培训,塑造员工间忠诚友好的感情和坦诚交流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相互认同与了解,进而达到一种积极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构建非正式知识交流平台
非正式交流中,轻松的气氛会有意无意地完成体验和认知过程,这与隐性知识的转移机理是一致的。因此,企业要积极构建非正式的知识交流平台,鼓励部门间的跨度交流,创造愉悦的交流氛围。通过构建一种非正式交流平台,实现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四)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经济形势不景气范文3
[关键词]幼教机构;类型;户籍人口;外来人口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28-04
本研究通过调查幼儿个体即教育对象来考察北京市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笔者于2006年3月采用回溯法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就孩子入学前接受过的学前教育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分析北京市实际存在的幼教机构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调查覆盖了北京市的老城区如西城、宣武区,新城区(城乡交界地区)如海淀、朝阳区,远郊区县如房山、昌平、门头沟和延庆等共8个区县的所有小学。按各区县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总人数分发问卷。总计发出问卷32500份,回收问卷28002份,回收率为86.16%。其中有效问卷26348份,占94.1%。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5岁时在北京的情况
鉴于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北京市幼教机构类型及其分布的情况,本调查主要对小学一年级学生5岁时在北京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显示。孩子5岁时不在北京的有1725位,占6.55%,在北京的占93.45%。其中外来流动儿童占22.58%,外来流动儿童所占比率最高的是朝阳区,达40.7%。接受调查的外来人口中。有92.04%办理了暂住证。
通过对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儿童数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市人口分布呈现城区人口向外扩散、近郊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趋势。原因是外地来京人员的大量涌入和城区人口的迁入。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北京市幼儿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从幼儿进入的幼教机构情况看北京市幼教机构的类型及其分布
我们将5岁时在北京生活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统称为北京市幼儿,无论其是否为户籍人口。
当问及“孩子5岁时是否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接受过教育”时。有98.63%的家长回答“是”。这反映了能够在北京上小学的外来流动儿童基本上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但并不代表随父母进京的大多数外来流动儿童能够在北京接受学前教育。
北京市8区县小学一年级学生(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5岁时在北京接受学前教育具体情况见表1。
为了解幼儿就读幼教机构的类型。我们从所调查的各区县中随机抽取20所左右的幼教机构。分别统计外来流动儿童和北京市户籍儿童进入各类幼教机构的情况,详见图1。
图1显示,目前北京市幼教机构主要有教办园、街乡集体办园、民办园、企事业部门办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几种类型。除了这些正规教育机构外。北京还存在一些非正规幼教机构。调查表明,北京市户籍儿童进入教办园的比率较高,进入街乡集体办园及民办园的数量较少(远郊区县更少,如门头沟区为0),这种情况可能与这两类幼教机构的绝对数量较少或是收托规模较小有关。另外,延庆区户籍儿童进入街乡集体办园和企事业部门办幼儿园的为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区县的园所类型有所不同。
在所抽查的无论是北京市户籍儿童还是外来流动儿童进入的幼教机构中,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所占比率平均要达到18%~26%,这表明北京市各区县的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都占有较大比重。从总体上看,北京市4个远郊区县无论是户籍儿童还是外来流动儿童进入学前班的比率均大于其他正规幼教机构。这种状况同正规幼儿园在城乡分布的不平衡直接相关。这也说明学前班在城市远郊地区有客观存在的必要性。
此外,在远郊区县和外来人口较多的新城区,外来流动儿童进入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的比率相当大,如门头沟和房山地区外来流动儿童上学前班的比率分别高达47.06%和40%,朝阳区外来流动儿童进入非正规幼教机构的比率也高达30%。让孩子进入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接受学前教育与外来流动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直接相关。外来流动家庭往往负担不起正规幼教机构的教育费用,而且没有多余的时间及精力去照顾孩子,而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往往因为收费低廉、教育和服务形式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部分家庭的需求。
三、北京市非正规幼教机构分布及其注册情况
笔者采取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的注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非正规幼教机构普遍存在于北京市各区县。笔者调查发现,非正规幼教机构多由民间力量兴办,它们的出现满足了部分偏远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市非正规幼教机构的数量和办学情况目前并不为官方所完全掌握,这应该引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探索适宜的管理和扶持办法。
在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某区念小学的孩子,之前不一定在该区接受学前教育,这说明儿童在接受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期间有一定的流动性,或是存在人户分离情况。这一现象具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城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性较大,而郊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性较小,有的甚至没有流动,即绝大部分郊区孩子是在同一地区接受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这种情况与近年来北京市城市规划和发展有直接关系。
四、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收费及家长接受程度情况
通过家长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每月的收费情况。总体而言。北京市4个远郊区县的幼教机构收费为100元/月及以下的所占比率较大,除延庆区之外,其他各区幼教机构收费绝大多数在100元~500元/月。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收费情况详见表3。
从各区幼儿园每月收费的平均值及最高金额来看,城区幼儿园的收费是远郊区县的数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北京市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笔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收取赞助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平均比率为31%,其中西城、海淀、宣武、朝阳4个城区有些幼教机构收取赞助费的比率高达64%。在各远郊区县。外来流动儿童交纳赞助费的比率要高于户籍儿童,而在城区这一情况刚好相反。
赞助费数额也因各区县的具体情况而不同,最低每年1000元,高的1万元以上。平均为2589.63元。如,海淀区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每年向家长收取高达1万元的赞助费。
笔者还就家长对幼教机构收费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对收费“完全可以接受”的外来人口占17.2%,户籍人口占24.9%;感到“难以承受”的外来人口比率为11.4%,户籍人口为6.4%。
五、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与孩子家庭住址的距离
调查发现,在幼教机构与住家远近的问题上,有67.50%的家长认为应选择离家最近的幼儿园就
读。按户籍调查,北京户籍儿童在离家最近幼儿园就读的占67.1%。外来流动儿童占87.1%。外来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精力有限。极少选择质量好但离家稍远的幼教机构。
六、讨论与思考
1.关于社会真实需求与适宜的事业发展规划的问题
前文已提到,北京市外来流动家庭及儿童的数量远远超过相关职能部门的统计结果,数据失真可能导致制订政策背离现实需要。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在统计各类数据时往往着眼于户籍人口,没有充分考虑外来流动家庭及其儿童的情况,对于真实的幼教市场需求把握不准。这可能直接影响到政府对幼教事业发展规模的判断、布局的规划和发展策略的选择。
2.关于多元化办园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调查表明,当前,北京市还存在着大量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4个远郊区县无论是户籍儿童还是外来儿童进入学前班、非正规幼教机构的比率均大于其他正规幼教机构,这种状况同正规幼教机构在城乡分布的不均衡直接相关,同时也表明学前班及非正规幼教机构都有存在的客观需要。
事实上。这两类幼教机构承担了远郊县区、农村等地区相当程度上的幼儿教育和服务功能,满足了社会不同群体对教育和服务的不同需求。
基于北京市正规幼教机构与非正规幼教机构并存发展的事实,相关职能部门不宜想当然地划定统一标准,采用行政手段简单化地限制或取缔学前班或非正规幼教机构,相反,应该充分开展调研,准确掌握非正规幼教机构的办学状况,以人为本,因势利导,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和扶持办法。例如,可以通过加强社区的管理职能规范办学行为等。幼儿教育由政府完全包办尚不现实,因此。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需要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鼓励和支持多元化办园。
经济形势不景气范文4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是调节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指导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综合部门。省政府在《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省经委的职责之一是“指导全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咨询及技术转让和转化等服务工作,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加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是经委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营造环境,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新局面。具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5%,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10个,省级技术中心达到200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6个和96个。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全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降低消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5%。一是要落实政策。近年来,为了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些政策性文件为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要加大政策落实,发挥政策效应,促进投资增长。二是要落实资金。目前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改资金来源结构大体为:银行贷款占13.76%,自筹69.2%,国家预算6.6%,利用外资2.44%。从资金结构上看,各个方面的资金都有潜力可挖。各地要对资金问题具体分析,把政策措施搞具体。要加强银企关系,稳定信贷投资。加强同金融部门的协调,用好的项目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用好用活自筹资金,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滚动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利用好国家预算内资金。努力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利用外资。三是要加强协调服务。对技改项目的每一环节,从立项到竣工投产,都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难题。要突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对今年列入全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计划的345个重点项目,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按进度施工。同时,积极做好明年项目的收集、筛选工作。
二、大力加强技术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创新,通过研发,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消化吸收引进外来技术,进行再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市场竞争、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我们不能指望依靠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实践反复证明,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用市场和资源也是换不来的。不具备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甚至可能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一定要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建技术中心的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中心在企业中的技术管理平台作用,为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水平上台阶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储备。要以实现新产品的市场化为核心,加大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力度。没有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各级技术中心都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的年技术研究开发经费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要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明年,我们将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再选择一批实力雄厚、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的实验室或院所,命名为“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努力办好“湖北省产学研信息服务网”,增加网站信息量和互动功能,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整合科技资源
产学研联合开发是弥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弱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各级经委要与科技、教育等部门密切合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或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明年省里将举办第二届中小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各地在抓好今年产学研签约项目跟踪落实的同时,要提前做好明年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的准备工作。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产学研洽谈会办成品牌,吸引更多企业和科研单位参加,使之成为中小企业与科技联姻的重要平台。
四、创造良好环境,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湖北省科技成果的转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观念、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仍然不够。要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要注重对社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激活现有科技资源,重点扶持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适用先进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富有竞争力的商品。要用好用活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关政策,适时争取省里出台鼓励扶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五、大力开发和利用海内外智力资源
经济形势不景气范文5
【关键词】火电厂;汽轮机组;经济性;不同运行模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在电网当中电负荷相对于以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相应的最高负荷和最低负荷之间的差值也随之越来越大,导致汽轮机长期的处于低负荷运行的状态,使其热经济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汽轮机组的运行方式的调整能够对于热经济性造成最要的影响,对于节能降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汽轮机运行方式概况
火电机组的运行的的方式主要的有定压运行以及滑压运行方式,其中定压运行方式主要的是指汽轮发电机组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主蒸汽压力保持相应的额定的压力,不会随着相应负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定压运行的汽轮发电机组可以采用节流配汽,也可以采用喷嘴配汽。对于相应的节流配汽的调节主要的是通过调速汽门的节流将主蒸汽的压力降低到所需要的负荷对应的压力;而其喷嘴配汽调节的过程当中,主要的是通过4个或者是8个调速汽门改变相应的进汽度,相应的节流只是在单个阀门上进行,以此来改变其负荷。在汽轮机进行滑压运行的过程当中,调节汽门全开或者是相应的开度不发生变化,根据负荷大小调节进入锅炉的燃料量、给水量以及空气量,从而使锅炉出口的相应的气压和流量会随着负荷的升降而升降,但是出口汽温就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汽轮机的进汽温度通常会维持额定的值不发生变化,而相应的进汽压和流量都会随着负荷的升降而增减,以此可以调节汽轮机的功率。相应的汽轮机的进汽压力会随着外界负荷增减而发生上下的滑动,所以被称之为滑压运行,而滑压运行又可以分为纯滑压运行的方式、节流滑压运行的方式以及复合滑压运行的方式。
2 汽轮机组热经济性指标
当前,对于火电厂的热经济性主变主要的包含了汽消耗以及热消耗。其中汽耗率主要的是指汽轮机每个小时单位出力的耗汽的量,其相应的表达公式如下所示:SR=G/N,在此公式当中SR表示的是汽耗率;G表示的是汽轮机进汽流量,其相应的单位为kg/h;N表示的是发电机相应的输出功率,其相应的单位为kW。若是一台汽轮机组是在某个进汽参数下接受全部蒸汽,并且在某个比较低压力下排除全部的蒸汽,没有给水回热和中间再热的凝汽式汽轮机或者是背压式的汽轮机,相应的汽耗率是最恰当的性能考核的指标。而热耗率主要的是指汽轮机每小时单位出力的热耗的量,对于一台带有相应的给水回热系统的电站汽轮机组,其热耗率都是重要的考核的指标,其表达式为:HR=∑(G1h1)/N,在此公式当中,HR表示的是热耗率,G1表示的是相应的质量流量,其单位为kg/h;h1表示的是焓升,其单位为kJ/kg;而∑(G1h1)表示的是输入循环的热量,其相应的值为供给系统的热量和回收的热量只差,其单位为kJ/h;而N则表示的是发电机相应的输出功率,其单位为kW。
3 不同运行方式对于火电厂汽轮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3.1 调节级相对于内效率变化的情况
根据相关的汽轮机的变工况热力计算的方式可以得出调节级相对于内效率随主蒸汽流量的相应的变化的关系。相应的滑压运行的调节级相对于内效率始终的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之上,并且相应的变化的幅度也是比较小的,相应的定压运行调节级相对于内效率会随负荷的下降而急剧的降低。这主要的是由于滑压运行的时候,相应的主蒸汽温度会保持在不变的状态,同时由于新蒸汽压力的降低,所以其容积流量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相应的容积流量保持不变会使调节级喷嘴、动叶出口的流速也保持不变,调节级的比熔将保持不变,相应的速比也会保持不变,所以调节级的相对内效率是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和之相反的定压运行调节级相对的内效率会随着负荷的下降而急剧的降低。由于调节级熔降在整个的高压缸焓降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高压缸相对于内效率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总的方向和调节级相对的内效率的变化的方向是保持一致的,定压和其滑压运行的相对的关系通常也会比较的一致。不论是定压运行还是滑压运行,高压缸的效率的变化比调节级相应的变化的幅度会更小一些,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是高压缸除了调节级以外还有压力级,相应的压力级变化的程度通常情况下要比调节级小,所以导致高压缸效率变化同调节级效率的变化的相应的幅度是不完全的一样的。
3.2 给水泵耗功变化的情况
给水泵耗功独对于汽轮机的运行的经济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汽轮机变工况热力的计,并且结合相应的给水泵功率计算的方法,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给水泵耗功睡着相应的主蒸汽流量变化的关系。在进行滑压运行的过程当中,由于蒸汽初压会随着主蒸汽流量的降低而降低,相应的给水泵出口所需要的压力也就会大大的降低,同时由于使用了相应的变速给水泵,给水泵主要的是可以通过改变转速来调节相应的功率,所以就能够有效的节约更多的功率。在进行滑压运行的过程当中,汽轮机给水泵所消耗的功率,相对来说比定压运行小得多,并且主蒸汽流量越低,相应的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会越大。
3.3 各经济指标以及调节阀门压损的变化情况
各种运行方式下的调节级阀门的压损、蒸汽在再热器中的吸热量、给水泵的耗功以及热耗率等各项指标都会对火电厂汽轮机组的经济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其中相应的全开调节阀门越多,其总的阻力损失系数也就越小,相应的压力损失就会越小。根据相应的汽轮机变工况热力进行计算能够得出一段抽汽点温度会随着主蒸汽流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在同一负荷下滑压运行一段抽汽点温度高于定压运行。和定压运行进行比较,滑压运行一段抽汽的抽汽体积的流量会增大,相应的抽汽压损也会加大。在进行滑压运行的时候,高压加热器汽侧温度是比较高的,这样就会导致加热器金属的高温蠕变速度有效的增大,从而对于高压加热器的安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加倍重视。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火电厂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保障其能够更好的运行,提升其经济效益,所以就应该科学合理的对其汽轮机组运行的模式进行调整,以此来保障其安全经济的运行,促进该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淑梅,李金磊.汽轮机组不同运行方式热经济性比较的通用数学模型[J].汽轮机技术,2010(02).
[2]廖日昌.大型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组不同运行模式对经济性的影响[J].自动化应用,2011(07).
[3]李丽萍,姜曙,李丽君,程祖田.分布式能源站机组运行模式及热经济性分析[J].电站系统工程.2013(03).
经济形势不景气范文6
【关键词】油气生成;石油行业;进步环境;走势分析
0.前言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如: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但勘探石油的技术仍有待提高。
1.油气的生成
从油气的生成到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可以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视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油气来源是基础,油气运移是纽带,油气矿藏是结果和目标。
油气的生成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一是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来源主要是生物尸体,另外还有自然界各种生化组分堆积;二是有机物质堆积深埋,在足够的深度,和足够的温度条件下,有机物聚合形成干酪根;三是干酪根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开始热解成烃;在合适的圈闭条件下,烃类物质聚集成藏,即为所谓的油气藏。
任何地区油气藏的形成都必须具备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具有能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二是具备能使石油运移和储集的储集岩。三是能够使油气集中聚集其中的圈闭。也即说必须有油气来源、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
2.国内石油行业进步环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其他国家经验借鉴、能源短缺等因素分别影响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从各方面综合分析,我国石油行业进步空间十分广阔。
2.1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利用前景十分可观
我国是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分布不平衡、石油勘探技术比较落后等外在因素影响了石油的开采与利用,然而这些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经济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石油资源的利用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2.2我国石油需求量大,利用空间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也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石油需求量十分大,利用空间广。这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需求空间。
2.3石油勘探技术日趋完善
同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近些来,随着我国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石油勘探技术不断提高并日趋完善,随之也会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资源,为解决石油短缺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等提供良好的条件。
3.国内石油行业走势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国内石油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1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技术相对落后,致使勘探难度增大,造成所储备的石油远远低于所需量,导致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3.1.2石油资源的安全保障机制有待提高
我国石油资源缺乏战略储备的安全保障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形成,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从而导致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很难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3我国石油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石油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由于受到石油勘探技术的影响,我国还存在直接燃烧原油的现象,而且综合回收利用率低;另一方面,资源使用配置不合理,高耗能产品比重过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4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
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是制约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现代开发技术体系,现在的开发技术还不能满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大幅度需求。因此,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还有待完善。
3.2国内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对石油的消费也会相应形成持久的巨大需求。
3.2.1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供应压力大幅度提升,原有的石油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天然气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资源,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有可能超过煤炭、石油,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为此,我国要积极研发、大力部署,加快对天然气、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2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欧美许多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石油储备体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还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于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是很难发挥储备功能的。因此,我国要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避免经济处于被动地位。
3.2.3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之所以会造成石油大量缺失的局面,不仅仅是由于石油开采技术落后、地质复杂,主要原因是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大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国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石油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我国的国际政治。因此,我国要加对大石油资源的重视,积极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等方法,从而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39.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