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的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的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的风险

宏观经济的风险范文1

【关键词】信用风险 亲周期性 简化模型 结构模型

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带有明显的亲周期性,所谓亲周期性,简单的讲,就是商业银行会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具体表现为:在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信用违约会显著增加,相反经济处于繁荣时,信贷质量则会明显改善,因而银行信用也呈现萧条时收缩,繁荣时扩张的特点。信用风险的亲周期性问题已成为BaselⅡ的核心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专家高度重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也明显带有亲周期性,如1992年、1993年经济高涨时商业银行过度信贷,1998年经济低迷时商业银行普遍惜贷,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出现,也降低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因此,要增强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就必须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将能够测量到的不稳定因素纳入到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中。

一、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即违约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按照建模的方法分类,可以分为结构模型(structural credit models)和简化模型(reduced form credit models)。结构模型基于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而简化模型借用了保险精算的思想。

1、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是由Merton(1974)和Galai、Masali(1976)基于期权理论提出来的。假设某企业风险资产为V,股本为S,债务面值(包括应收利息)为F,债务市值为B,到期日为T。该模型在假设市场无摩擦、无交易成本和税收,无风险利率为常数,公司价值等于股权价值加债务价值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以下几点:第一,公司价值变化服从du=vtdt+vtdzt的几何布朗运动。vt表示t时刻公司价值,表示公司期望收益率,表示公司价值波动率。第二,公司具有简单的资本结构,只发行一种普通公司债券,没有其他负债,且该债券为零息债券,面值为F,期限为T。债券到期前,公司不发行新的债券,不支付股利,不进行股票回购。第三,严格遵守绝对优先原则。只有债券持有人得到完全偿付后,股东才能获得正支付。因此,债券到期日的价值DT=min(VT,F)。

债券到期时,如果VT≤F,则股权和债券的收益分别为0和VT,如果VT>F,则股权和债券的收益分别为VT-F和F。因此,债权人需要持有一个卖出期权才能得到无风险支付F。此卖出期权到期时具有支付max[F-VT,0]。利用无套利原则,则信贷风险的价值等于以企业资产为标的物V的卖出期权,执行价格等于债务的面值F,到期日为T。如果无风险利率为r,则均衡状态时满足:

B0+P0=Fe-rT(1)

采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则该卖出期权的价值为:

P0=-N(-d1)V0+Fe-rTN(-d2)(2)

其中,P0是基于V的卖出期权的价值;N(g)是累积的标准单位正态分布;是企业资产的波动率,即标准差;d1、d2 分别为:

d=

d=d-

假设该公司发行折现债券,根据公式(1)和(2),其到期收益率yr则为:

y==(3)

零息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与同期无风险利率之差,即信贷利差CS(Credit Spread)为:

CS=yr-r=-1n[N(d)+N(d)](4)

其中,是企业财务杠杆比率LR的倒数,即LR=。

以上公式表明,信贷利差是企业财务结构、资产波动性及债务到期日的函数。由于信贷利差本身反映了信用风险定价,因此,信用违约风险也取决于这三方面的因素。

在结构模型中,当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债务面值时,违约将会发生。所以,在信用期限内违约概率依赖于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债务面值之间的距离,即违约距离DD(Distance to Default)。

假定企业资产在期初市场价值为V0,期末为VT,违约点对应的资产价值为v,则企业的违约概率可以表示为:PD=prob(VT≤v)。

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风险资产价值的波动被假定服从一个几何布朗运动过程:=dt+dz,其中,Vt表示t时期资产价值,资产回报呈即时正态分布;为常数漂移项,代表资产回报均值;为常数的资产回报波动率;z代表一个维纳过程。根据假设,对所有时间t,该风险资产的价值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即:Vt=V0exp[(-)t+Zt]。

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对所有债券的预期回报是无风险利率,将换成r,则企业的违约概率可以表示为:

PD=prob(VT≤v)=prob(1nV0+(r-)T+ZT≤v)

=prob[ZT≤-]=N(-d)

其中,N(g)是一个标准累积正态分布,且:

d==

=

其中,V0e表示企业资产在期末的预期值,v代表违约点对应的资产市值,因而分子可以理解为期末企业资产市值到违约点的距离,分母是经过时间平方根调整后的资产回报波动性。相应地,d也就是标准化后的违约距离。

2、简化模型

简化模型(reduced form model)又称密度模型,与结构模型的违约由其资产过程决定不同,简化模型的违约是由一种给定的变量决定的。

假设N(t)为一个计数过程,用来表示违约数目,其密度为t,则N(t)的第一个跳跃就是违约的时间1,即1=inf{t∈R+│N(t)>0}。如果已知违约时间h,h∈R,则:

Nt=I(5)

如果t=为一个常数,则Nt为一个泊松过程,且

P{Nt-Ns=n}=(t-s)nnexp(-(t-s))(6)

假设无风险利率为rt,则货币市场账户的价值过程为:

=exp(rds)(7)

记为在[t,T]上发生违约的概率,则S(t,T)=1-P(t,T)为生存概率,则:

S(t,T)=P{>T│>t}=E{exp(-ds)│F}(8)

我们考虑一个T时刻到期,面值为1的无违约风险的零息票债券的价格可表示为:

p(t,T)=EQ(T,T)│F=E{exp(rds)│F}(9)

利用(8)和(9)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个可违约零息债券的价格。假设在时间≤T违约后,回收率为R,则此时可违约债券的价格Q(t,T)应该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没有违约,到期后本金可以按面值收回;另外一种情况是,发生违约,仅能按照违约回收率收回部分本金。假设债券面值为M,则Q(t,T)可以由下式给出:

Q(t,T)-EQ(T,T)│F-E≥t│F=ER│F

(10)

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

对于信用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有很多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根据经济周期是否能预测,可以粗略分为两种典型情况。在第一种假设中,经济周期是可以粗略预测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Andrew Crocket。他们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变化看做是一个正弦曲线,因此,繁荣之后很可能是随之而来的衰退,衰退之后则会转为复苏。在这种假设之下,一个前瞻性的信用评级体系则应该是当经济繁荣时,考虑到衰退很快将会到来,就增加所评估的信用风险;而当经济衰退时考虑到经济最终将会转为复苏,就减小所评估的信用风险。第二种假设以Borio&Lowe(2001)为代表人物则认为,虽然宏观经济的波动呈现出了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的特征,但这种周期性变化特征太不规则了,根本无法事先作出预测。在这种假设下,一个前瞻性的评级体系则应该是当经济繁荣时,考虑到这种繁荣将得以延续,就减小所评估的信用风险;而当经济衰退时,考虑到衰退也将得以持续,相应也就增加所评估的信用风险。

然而,实践中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者都并没有走向这两种极端情形。因为经济预测的表现实在太差强人意了,经济现在的表现往往被认为是未来经济表现的最好指示器。所以,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体系并没有给予经济预测足够的重视,而是很大程度的依赖于当前宏观经济状态和公司的财务状况。评级期限通常为一年,是当前国内、国外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评级体系表现出的取向。所以,采用这些评级体系将会认为经济扩张时期信用风险是较低的,商业银行倾向增加信用投放;经济衰退时期则认为信用风险增加了,商业银行紧缩信用。商业银行的这种周期性的借贷行为具有亲经济周期的特点,最终可能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三、评价与展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重视运用风险计量技术来进行风险管理,很多基于VaR(Value-at-Risk)的模型被运用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领域中,这些模型包括穆迪公司的KMV、J P摩根的CreditMet rics、瑞士信贷第一信贷波士顿的Cred2itRisk+和麦肯锡的Credit PortfolioView等。尽管各种各样的模型具有不同的结构,但在处理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方面,大多数模型采用“外推”(Ex2t rapolate)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当前的经济状态是好的,意味着未来也是向好的,如果当前的经济状态是坏的,意味着未来将会变坏。具体来说,这些模型的评级周期是1年,违约率或信贷质量的变化只是评级周期机械地延伸的结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国家监管力度加强,但是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商业银行不仅要计量某一个“时点”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更要随时关注风险岁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如何变化。这对商业银行和监管者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错误的估计了风险随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在扩张时期低估了风险而在衰退时期高估了风险,信用扩张和信用萎缩都会过度反应,这将最终放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从而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赵信先:银行内部模型与监管模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Merton、Robert C: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 [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3(4).

[3] Philip Lowe:Credit Risk Measurement and Procyclicality[R].BIS Working Paper,2002(116).

宏观经济的风险范文2

记得七月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1.8%公布的时候,笔者就指出这是“假摔”,不是真跌。果然,8月份CPI又回到“2”时代。

物价回到“2”不仅正常,而且,从未来的趋势看,笔者认为,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凸显。第一,8月份类消费品价格,除了通讯类的价格微跌之外,其余七大类消费品的价格都上涨,特别是随着房地产的持续回暖,未来居住类价格因房租的上涨会更加显著;其次,8月份猪肉价格虽然同比下降18%以上,但从猪肉价格单月的表现看,猪肉价格从7月份已经开始缓慢止跌。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呈缓慢上涨态势,猪肉价格的回升,将对未来物价上涨形成明显的压力;第三,随着稳增长一系列举措的继续加码,特别是8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加大项目审批的力度,货币政策将在稳健的基调下,继续偏向宽松。预计未来4个月,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货币投放量至少将和上半年持平,全年将在9.5万亿左右,实质上属于稳中趋松的政策;第四,欧元区推行的“无上限收购债”的措施意味着,欧洲将不惜代价通过印钞来走出债务危机,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随时可能出台,这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以及粮食价格下半年重拾升势的概率很大。国际油价在未来一个月已经超过了8%的涨幅,而受美国干旱的影响,国家粮价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心理层面的影响不可小视;第五,考虑到下半年将深化资源价格等深层的改革,深化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这意味着,就影响价格本身的因素而言,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多余拉动价格下跌的因素。

与价格的上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体经济未来复苏的态势并不明显:其一,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5%,较7月份2.9%的降幅放大0.6个百分点,不仅自2012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6个月“负增长”,而且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低;其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首度跌破50%,创9个月新低,其三,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9%,也是年内的最低,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78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而8月份的发电量仅仅微增2.7%,这一系列的数字意味着,经济下行筑底的过程没有完成,下行的压力和风险依然很大。

这样,宏观经济将面临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一方面,无论是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还是进出口数据等而言,宏观经济需要一系列的刺激政策遏制下滑的态势,另一方面,在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加大货币的投放来遏制经济下滑,释放出来的新增货币将无法为实体经济所吸收,只能在地面流动,最终推高物价。实体经济停滞,而物价又面临上涨危险的情况下,宏观经济面临的滞涨风险就会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的风险范文3

根据国家统计局唯一的一次关于企业产能利用率的研究(2009年中期),2006年、2007年是产能利用率的峰值,2008年开始全面向下,2009年中期,24个行业的产品生产能力测算,2009年二季度有22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即产能利用率达不到75%的盈亏线(见表1和图1)。

经过三年(2009~2011年)的产能扩张后,目前正处于产能释放期,情况或许更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中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0%。相比之下,美国当前的全工业利用率为78.9%,而在金融危机高峰期这个比率为66.8%。

企业利润决定于产能利用率,一般来讲,产能开工率只有接近阀值(90%),企业才有足够的能力提价,利润率才能回升。在当前的情况下,这需要政府在基建和投资链条上下多大规模的订单,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产能在金融层面的映射其实就是债务,去产能等于去杠杆,故此,目前宏观面正在经历“债务紧缩需求”。以目前的杠杆水平,中国经济的四部门几乎都不存在扩张的可能。

政府部门:2010年中国可以统计的政府债务总额就约为28万亿元,占GDP的70%。而这其中尚未计入高校债务、城投债、政府性实体的信托融资、以隐性养老金债务为主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

企业部门:国际结算银行经济学家塞切蒂等学者利用18个OECD国家1980年到2010年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估计,研究结论表明,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债务阀值是85%(债务/GDP),企业部门的债务阀值则是90%(债务/GDP)。中国的企业部门债务于2010年达到105.4%,超过了债务阀值。如果考虑到企业之间盘根错节的债务链,即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2012年前七个月,中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已达到7.83万亿元),以及广泛存在联保、互保所形成或有负债,整个部门的杠杆将变得更加复杂。

家庭部门:虽然只有28%(2010年),但中国财富的分布高度有偏,非橄榄型社会的特征,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承担了大多数的负债。

银行体系: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操作中存在的弹性,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数据真实吗?资本够吗?以下四个方面或还值得再探究:

一是大企业和平台可以债务滚动和展期。

二是五级分类保持弹性,尽量在关注类贷款中进行堆积。截至2102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已环比连续三个季度上升。

三是将贷款转移至影子银行体系,然后买回放投资项,再对应发理财(滚动)。

四是代同业或为同业信用证放款,记同业拆放,会使风险权重低估,减小风险资产,资本率显高。

因此,背负巨大潜在不良和资本充足率存在虚高的银行,未来行为可能更趋谨慎。

中国经济要稳住目前的增长速度,短线没有其他选择:就是在基建和地产链条上投放错配的订单,延缓出清的进程。但给过剩产能下短期订单来平滑经济衰退的老路数,此次受到最大制约来自中国的长期资本回报率及其预期下行,资本流出扩大,由此产生的货币收缩效应,会使资金价格上升,这对私人部门的挤出又会加大。逻辑上看,这样的循环也难长期维持。

政治交接后,改革的预期或带动风险偏好的回升

1994~2002年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归因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行政权力至少一段时期被限制在一个框架中,不能无序扩张,从而使之后的住房、国企和银行等关键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得以推进。

过去十年经济结构失衡的加剧,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之前相对合适的边界被极大破坏,公权力的扩张失控,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几乎掌控着绝大部分驱动经济增长所必须的要素,如土地,矿权、税收,市场准入,环保标准等等。因此微观投资回报率可以被轻易改变,使得原来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信贷和投资得以按照权力的意志而配置。以致资源的错配、债务的膨胀和产能的过剩达至目前不可持续的状态。

关于中国未来改革合适的路径,我们不敢妄加猜测。

但从短线上讲,在自上而下的政治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间保持一个怎样的权力结构对经济最合适,这或是中国的关键。短线上现实的方向或是权力将再次向中央回归。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核心不是再行增加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的财权,而是相反要约束它们的财政开支。

中国的央地分权架构可能需要重新设计,根本上改变目前资源重复低效配置,产业分散化的结构,也需要通过聚集来节约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的国有垄断部门的改革要推进,特别是国有经济大幅度退出经营性领域,让社会资源加快进入管制和垄断的现代服务业,引入竞争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这个变化将会在2013年逐步展开。

从长线上讲,中国可能还是需要构建一个自下而上的政治基础来节制公权力的扩张(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简单地讲就是八个字“预算民主、支出透明”。政治交接班后,一种可能的场景是:对于增长速度的政治要求有可能逐步淡化,口号逐步转向改革与转型,这时市场也充分吸收经济探底的预期后,是否有可能迎来对新领导热情憧憬所引致的风险偏好回升带动的反弹。

股票估值长期由分子决定,即企业的盈利(ROE)所决定;短期会受到分母——特别是风险偏好波动影响。经济整体处于去产能化、去杠杆的大背景,企业盈利(产能开工率只有超过阀值,企业才能提价,利润率才能回升)和宏观数据短时间都难以形成实质意义拐点。但风险偏好是可能发生变化的。

宏观经济的风险范文4

一、信贷配给的内涵 

商业银行给融资企业贷款时,不仅依靠利息的高低进行贷款,利息达到一定的标准就给融资企业贷款,而是还要根据融资企业具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信贷风险的行为进行准确判断,确保信贷风险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才将资金贷给融资企业。也就是说,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贷款利息和融资企业的信贷风险的判断,不完全依据利息率机制,从而决定对融资企业的贷款金额,进而实现对融资企业的贷款,重要的一点内容是,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贷款金额一般情况下少于企业要求所需的贷款金额。 

二、非对称信息与信贷配给的形成 

(一)融资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 

商业银行在给融资企业借贷的过程中,融资企业对自己的内部实际情况非常了解,但是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力以及真正质量就不了解了,这就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非对称信息的形成,这种非对称信息主要分为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和事后的非对称信息两种,事前的非对称信息是指融资企业借贷投资项目未来收益的具体相关信息,融资企业投资的未来收益情况取决于融资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企业的自身实力、投资类型、投资风险程度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融资企业自己所掌握的,商业银行能真正了解到的具体情况非常之少。事后的非对称信息是指融资企业达到融资的目的之后,违反与商业银行的融资约定,擅自改变投资方向和项目,改变资金的用途,对投资的收益实际情况有所隐瞒,对偿付义务的相关信息熟视无睹,严重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切身利益,这些情况都属于融资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其实,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融资企业的还款概率和预期收益做出让融资企业还款的具体方案,但是另一方面,融资企业的还款概率和预期收益商业银行都属于其机密信息,这些信息商业银行都无从获取,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最后导致,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还款概率低于平均水平,预期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平均水平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对商业银行的收益非常不公平,融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占有优势,商业银行为了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就减少对融资企业的贷款,甚至不贷款和融资企业,造成了信贷市场宏观经济的衰退,从而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二)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 

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是在事后的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发生的,具体有三种表现。其一是商业银行给融资企业借贷之后,企业就拿资金去投资风险高、成功率小的投资项目,但是投资一旦成功,将获得巨大的收益,而投资一旦失败,从银行贷款的资金就很难还上,从而造成一定的“道德风险”行为。其二就是融资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是在权衡还款与不还款的相对利益下,融资企业选择获取更大利益的不还款的行为,也造成一定的“道德风险”行为。还有就是融资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成功后,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消极的工作态度进行投资工作,从而严重造成了融资资金的损失,从而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融资企业由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合发展的鼠目寸光,导致商业银行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从而对信贷配给进行调整,采取少贷款或者干脆不贷款给融资企业的策略,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萧条,信贷配给情况不容乐观,宏观经济衰退,而且商业银行给融资企业借贷的利息率一度提高,进一步导致融资企业“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三、信贷配给作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原理 

宏观经济发生波动变动时会影响商业银行成本,而商业银行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对信贷配给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波动。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化所引起的宏观经济变动 

当宏观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会随之上升,这样影响到银行本身本金的获得,因为商业银行的前期利润直接决定着其本金获得的情况,所以宏观经济的衰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本金获得。商业银行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会对信贷配给做出适当的调整,但宏观经济衰退导致的借贷风险有时是银行自己无法承担的,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银行破产,走向灭亡。而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时,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性就会相对降低,资本充裕,从而银行之间互相挤兑的情况也会相对减少。 

(二)商业银行的贷款环境的变化 

宏观经济衰退时,促进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会降低,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大转折,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借贷是为了更多的投资,拓展企业业务,但是这种特殊时期,企业向银行借贷完全是为了生存,为了保全自己,这种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导致信贷配给形成非常严重的不对称性,进而促使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程度大大提高,贷款申请人的实力下降, 从第带来资本运行风险。

(三)借贷配给起着加速器的作用 

在宏观经济的波动中,借贷配给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加速器的作用。宏观经济一旦出现衰退的现象,对企业的投资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企业的发展和投资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 宏观经济衰退的进程。 

四、浅析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动 

宏观经济衰退时,融资企业的实力和质量都有所下降,投资能力不容乐观,从而造成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借贷违约情况发生率升高,导致银行借贷风险提高,预期利润得到的本金回收下降,所以,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会降低,严重到一定情况时商业银行无法承担起贷款风险,资金无法流转,银行间的挤兑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商业银行破产走向灭亡,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只是商业银行为保全自己的利益采取策略,相关的监管部门也会提高对商业银行资金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为了保全大局,避免金融秩序紊乱,损害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 

(二)商业银行贷款环境恶化 

商业银行贷款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融资企业的贷款的“道德风险”行为增多。其二是融资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非对称信息,由于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多融资企业的贷款风险和预期收益信息都无法掌握,导致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在借贷配给上的非对称信息。其三是,贷款申请人的质量下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体制的变化,导致没有实力而喜欢高风险投资的人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提高。这样当宏观经济衰退时,有实力的融资企业和没有实力的融资企业相比,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其自有资本高于临界水平,从而成功的避免宏观经济衰退带来的风险而没有实力的融资企业借着非对称信息的空档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申请,造成恶性循环的现象。也就是说,宏观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有实力的融资企业会减少贷款申请,而没有实力的融资企业则增加贷款申请。所以,宏观经济衰退时,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升高,从而恶化商业银行的贷款环境。而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时,商业银行的贷款环境会相对优化,借贷风险降低,贷款金额就会相对提高。 

(三)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发生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融资企业自身就是一个商业银行,需要融资时,融资企业可以给自己的消费者和供应商提供信贷。宏观经济衰退时,融资企业经营情况恶化,企业向消费者和供应商的信贷也会减少所以,企业要减少在各个方面的投资行为所以说,其实融资企业的可得性是一种扩散效应。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时,融资企业要减少自己的投资项目,缩小投资范围,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企业正常运行进行恢复,并且减少了相关产品的供应,导致与之合作的企业的正常运行受到阻碍,从而造成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进一步恶化了宏观经济的衰退,从而导致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所以说,宏观经济与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相互影响,通过扩散效应造成恶性循环的现象。 

五、结束语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稳定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变化情况。我国宏观经济衰退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升高,预期利润下降,融资企业贷款环境恶化,而且商业银行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信贷配给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发抑制宏观经济的衰退程度。我们一定要重视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认真分析信贷配给的特征以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原理,以掌握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机理。从而在宏观经济的变动波动过程中,有效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信贷市场的有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的风险范文5

股权配给作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机理可描述为:融资企业股权配给―宏观经济波动―融资企业自有资本变动―融资企业的边际破产成本变动―融资企业债权融资的数量变动―融资企业资本数量变动―融资企业劳动投入量变动―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变动一融资企业产出水平变动一宏观经济波动一融资企业股权配给的强弱程度变化……。

上述过程具体表现为: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 段时,融资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自有资本水平下 降,若要维持其产出水平不变,就需要借助债权融资 获得外部资金扩大投资,企业的负债率将会上升,新 增投资的边际破产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这时,推迟 投资将是降低其破产风险的理想选择。因此,融资 企业的理性选择就是不进行债权融资,不扩大投资。 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将会使宏观经济的产出水平 持续下降,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将使投资进一步 下降。在投资乘数原理―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将 会使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大幅度下降,宏观经济长 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状态,宏观经济衰退进一步加 重。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企业的整体质量 会进一步下降,股权融资传递融资企业经营状况恶 化信息的功能会被强化,融资企业在自身利益最大 化目标的驱使下,将会进一步强化其股权配给,从而 使股权配给与宏观经济衰退相互强化。

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时,融资企业的经营 环境好转,自有资本水平上升,企业的负债率下降, 新增投资的边际破产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增加投 资将有助于融资企业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融资 企业的理性选择就是借助债权融资扩大投资,从而 出现投资扩张,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将会使宏观经 济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投 资进一步扩张。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 互作用下,会使需求过度膨胀,形成持续性的高通 胀,宏观经济的繁荣程度会进一步加大。随着宏观 经济繁荣程度的加大,企业的整体质量会进一步上 升,股权融资传递融资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信息的功 能会被弱化,融资企业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 使下,将会进一步弱化其股权配给,扩大投资,宏观 经济进一步繁荣。

需要强调的是,融资企业的边际破产成本,不仅 表现在实际边际破产成本水平上,而且更重要的是, 表现在对其的预期上。融资企业的每项生产决策都 涉及到对未来的预期。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 时,融资企业破产风险增大,其会做出边际破产成本 上升的预测,在存在股权配给的条件下,其理性选择 是不进行债权融资,这将会使融资企业的投资水平 下降,在投资乘数原理的作用下,宏观经济的衰退进 一步加剧。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企业的投资水 平会进一步下降。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 互作用,会使宏观经济的衰退加剧。当宏观经济进 入繁荣阶段,融资企业会作出边际破产成本下降的 预测,其股权配给将会弱化,债权融资也会相应上 升,从而使融资企业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 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股权配给会进一步弱化,宏 观经济繁荣程度会进一步强化,形成持续高通胀。

固定资产投资是对未来的一种支出,其产出在 经历数个生产时期之后才会出现,与短期投资相比, 投资风险更大,由此引起的融资企业破产风险更高。 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时,融资企业自有资本下 降,负债率上升,破产风险增大,由于存在股权配给, 融资企业的经营者为规避破产风险,会减少最具有 破产风险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数量 巨大,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相互作用的条件下, 融资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使宏观经济衰退 的程度更大。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时,融资企 业的股权配给将会弱化,债权融资也会相应上升,固 定资产投资将会扩大,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 理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将会使宏观经济繁荣的程度 更大。可见,由于存在股权配给,融资企业固定资产 投资的变动将会强化宏观经济波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股权配给是宏观经济波动 的加速器,融资企业的股权配给行为是宏观经济波 动得以强化的微观基础。

二、股权配给作用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机理

1.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但 政府干预形成了股权配给

我国上市公司扩大股权融资传递的信息是,该 企业获得了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对外部投资者而言 是利好信息,因为受政府的干预,股权融资的成本低 于债权融资的成本。黄少安等人已证明了股权融资 的单位资金成本低于债权融资。因此,外部投资者 会踊跃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 能够顺利进行。

股权融资偏好的间接动因是,我国上市公司大 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国有股权超过50%,且 不流通,上市公司借助股权进行融资,不会被接管, 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地位不会产生影响,相反,由于 股权融资传递的是上市公司获得政府扶持的利好信 息,反而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地位。因而, 经营者有动力进行股权融资。同时,由于股权融资 传递的是上市公司获得政府扶持的利好信息,上市 公司的股东也会支持股权融资。

但政府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上市公司的股权 融资进行限制,从而形成上市公司的股权配给。

2.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宏观经 济波动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作用于我国 宏观经济波动的机理可描述如下:当宏观经济进入 衰退阶段时,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股权融资偏好有助 于其借助股权融资推动其投资上升,在投资乘数的 作用下,将会使总需求上升,宏观经济的衰退得到扼 制,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将会使上市公司借助股 权融资进一步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 原理的相互作用下,会使总需求进一步上升,抑制宏 观经济衰退的进程和程度,使宏观经济迅速走出衰 退。

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高涨)阶段时,上市公司 所具有的股权融资偏好,使其更有积极性借助股权 融资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将会使宏观经 济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将 会使上市公司借助股权融资进一步扩大投资。在投 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会使需求 过度膨胀,形成持续性的高通胀,宏观经济的繁荣程 度进一步加大。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 偏好,会扼制宏观经济衰退的程度,缩短宏观经济衰 退的时间;会强化宏观经济繁荣的程度,延长宏观经 济繁荣的时间。

3.我国特殊的股权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我国特殊的股权配给将使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 股权融资偏好作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机理发生一定 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时,政府从宏观调控 目标出发,减少对新股发行的控制,使上市公司强烈 的股权融资偏好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在上市公司股 权融资偏好的作用下,上市公司会扩大投资,在投资 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会使总需求 进一步上升,抑制宏观经济衰退的进程和程度,使宏 观经济迅速走出衰退。

宏观经济的风险范文6

关键词:房价波动;宏观经济;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引言

房价是指在房地产在“开发、建设、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社会必要劳动形成的价格加上土地所有权价格的综合货币表现。宏观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量(经济活动运行),通常才用GDP为核算指标,GDP=C(消费)(居民行为)+I(投资)(企业行为)+G(政府支出)(政府行为)+NX(净出口)(国外行为)[1]。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本身属于消费品与投资品的结合,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C(消费)(居民行为)+I(投资)(企业行为)两项。经济学者研究认为房价的波动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现实(潜在)影响,即房价增长幅度与GDP增长率密切相关。本文为研究将房价概括为房地产价格体系中新建住宅用房(商品住宅)价格。

二、房价波动与我国宏观经济的相关性

房价与宏观经济在一定范围内是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房价下跌预示宏观经济的萧条,在萧条的经济形势下对房地产的投资就会因需求不够而降低,房价的持续下跌再次预示宏观经济萧条情况恶化,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房价增长过快预示宏观经济过热(经济泡沫,即经济繁荣的虚假表面化),在过热的经济形势下对房地产的投资就会因需求过高而提升,房价被进一步推高,从而形成房地产泡沫。[2]

(一)房价适度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抑制过度住房消费趋势

作为“产业链长、相关产业多(与“材料工业、建筑业、金融服务业”等众多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关联度大”的房地产行业,房价的适度增长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适度的房价增长能够帮助消费者与投资者树立信心,增加居民财产,从而刺激住宅的“投资、开发、消费”。此外,当经济增长已经处于高峰期时,可通过提升房价抑制过度住房消费趋势与房地产投资的速度,从而调节经济增长。

2.调节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

如上文所列,房地产行业属于“产业链长、相关产业多、关联度大”的特殊行业,通过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生产、消费、收益”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调整产业结构。单就房地产业本身而言,房价适度增长能够带动“开发、建筑、销售、物业管理、评估”等市场的繁荣。

3.改善城市面貌,推动经济发展

伴随房地产的投资与开发,城市的基础设施(硬环境)被极大改善,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前来发展,在改善居民居住水平的同时提升城市的商业环境,为城市居民生活与服务(软环境)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住宅用地等于购买70年的土地使用权,房价的适度增加也提升了国家储备资金(土地使用权归国家),更多的资金被用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房价过快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抑制居民消费,增加居民生存压力

国家的经济政策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3]。在房价过快增长的推动下,居民家庭固定收入中绝大部分被用来消费在住房上,其它方面消费能力势必下降。房价过快增长加重了居民购房压力与经济负担。高房价能在短期拉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但这是牺牲其它消费增长所换取的,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需要从扩大内需入手。

2.相关产业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失衡

房价过快增长引发“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工业等关联产业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导致原材料市场与运输的紧张,而且严重阻碍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当虚高的房价泡沫破灭后,相关产业链就会断裂,房地产行业无法兑现与其它产业签定的合同,从而形成巨大的债务拖欠网络,并导致关联产业陷入低迷。

3.积聚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房地产购买土地与项目开发所使用的资金几乎全部为银行贷款,即房地产贷款为银行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目前国内居民大多采用“按揭买房、分期付款”的购房方式,这就意味着银行成为房地产业的最大风险承担者。过高的房价将银行抵押贷款搁置于虚假的价格泡沫之上,当社会购买力被迅速消耗、虚高的房价泡沫破灭后,银行的抵押资产价值就因大幅下跌而形成资不抵债[4]的问题,当贷款人无力还贷而放弃抵押物时,银行就会因大量不良贷款而陷入困境。

三.结束语——房价软着路措施

(一)开征物业税,防范囤积房产

通过开征物业税(额的房地产保有税)刺激土地的有效供给与不动产的流动,防范投机者(开发商)通过囤积房产提升房价。对不同户型的商品房实施区别税收对待,即对豪宅征收高额税款,给予贫劣房较大减税或免税,以有效缓解国内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情况。

(二)转变国有土地供应方式,防范“招、拍、挂”制度

转变传统标价高低的单一招标方式,通过对土地投标者的“信誉、业绩、业务水准”[5]等全方位的评判方式进行土地招标。建立清晰的法制化地价调控体系来设定“土地使用权租用价格、房产价格”两者的具体标准,实现房价制定的透明与公平。

(三)开发多元化房地金融产品,加快房地产业贷款的证券化

银行应通过开辟多元化的房地金融产品为房地产的“融资、开发、交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从而降低房地产业大量借贷海外资金而产生的高昂成本,以有效降低房价。通过加快房地产业贷款的证券化更多的将国外资金引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在提升金融投资安全性与效率的同时分散房地产信贷机构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赵立飞.高房价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视角(中旬),2011(11).

[2]汤颖跃.房价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3]叶檀.房价速跌将毁灭中国经济[J].房地产导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