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发展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1

水利经济的效益有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在水利工作的不同部门,收到的财政效益也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的管理部门国家要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维持社会稳定。让各部门加强联系,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部门不同带来的经济效益、质量结果都不同,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地制宜,相对应的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扶持水利产业,从而使得水利经济达到良性发展。要制定适宜的能扩大水利社会效益的经济政策,首先我们要对各个部门所能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估价,然后考虑到各个业主的家庭经济情况和享受到的服务大小不同,采取不一样的经济扶持政策,以达到逐步减少财政政策,扩大受益者应缴纳的费用。在经济条件不错的地方,政府就要回笼资金,因为投入资金也会增加,所以受益者承担的责任也增大;反之,若当地为经济较为困难的地区,政府就会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扩大水利事业,尽量减小受益者应缴纳的费用。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水利建设的资金来自于人民,应造福于百姓。近年来,中央水利投入的大部分为国债资金,这是人民借国家的钱,政府部门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利用好这笔钱,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建设期间,政府要做好监督监测机制,防止的出现。一旦发现,立即上报组织和媒体。组织好施工队伍,并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福利工作。并且做好移民工作的相关事项,书面和口头说服程序都要做好,真正的把水利经济的事情落到实处,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并且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实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水利工程的财务收益中,存在着各部门收益不均平衡的现象。针对此特点,政府就需要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多面思考,既要满足中国农业的发展所需,又要有意识地使各部门能够相互配合工作互相帮忙解决问题,共同促进水利水电科学发展。这样就使得水利的社会效益和财政效益共同体现,达到双赢的目的。统筹兼顾的作用不仅是使得水利经济能够科学地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民对水资源的认识水平,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国民素质,目前我国对水利和水电不是统一管理,因此就需要加大科技力度投资,提高技术水平,让水利水电共同发展,使得水利部门的财务收益再上一个台阶。

(3)依法治水

政府要全面推行建设监督监察机制,规范工程项目建设,依法治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按要求清理河道维护水利工程和做好移民工作等,全面推进水利局各部门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工作。做好《水法》的公布和宣传作用。深入普及水法知识,提高村民教育程度,各部门做好水利执法工作,做好因水利工程项目带来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科学治水

注重水利创新,加快水利研究体制改革,加大水利科技管理,培养水利型人才、大力奖励水利科研技术开发,不断提高水利科技水平,把水利工作做到扎实,保证质量问题,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大力推进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实行网民网上评价、网上监督,真正的把水利工程这件事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全社会都重视这件事。继续实行南水北调这一重大战略,做好沿途设施设备的安全维护,时时去检测和观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水利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党风廉政政策,做好党员分子带头领导作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爱护百姓,促进水利水电科学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有好的口碑才有好的未来。而不仅仅在意部门的财务效益。各部门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把发展放在首位。要坚持科学防治、综合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根治水利出现的问题,把水利工作做到实处。致力于解决因水利工程带来的一连串社会矛盾。加大对水利重点部门的监测力度,防止贪污事情发生和工作漏洞出现。严肃处理安逸无劳者,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加强学生在学校的节约和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在农村宣传水利水电的好处,提高百姓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向河道乱扔垃圾、污染物不乱排乱放,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政府更应该带领全体人民奔小康,促进和谐社会。

2结语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2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约束下,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大体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违规现象得到了有力的制约。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是审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标准,也是指导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思想灵魂。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准确。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了以往以传授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又有很多教师不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内在规律,认为只要把课程原封不动地放到网上就完成了。同时,现在“追求文凭”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教育工作者,将开展远程教育当作“追求利润”的快捷手段,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导致现代远程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健康发展。

2.办学主体的定位不尽合理。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选择开设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办学层次、不同的学习中心区域来满足相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目前,各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层次以专起本为主,还有高起专、各类培训等,专业设置文科类居多,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设置比较少,校外学习中心东南部分布较密,西部地区分布较少,总体来讲分布差异较大。

3.从业教师队伍建设欠缺。在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现代远程教育都与传统的面授教育有很大差异,培养从业人员的教育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我国一方面缺少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正在从事远程教育教学的教师也很少经过系统的远程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国内也缺乏进行培训及资质授予的权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程教育的质量。

4.有效的学习资源不足。教学资源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网上资源浩如烟海,但缺乏体系,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网页,很难真正地利用到学习中去。很多学校的网络学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资源建设,开发网络课程,但没有脱离以教为主的传统教授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

5.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有些学院不能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招生规模扩展迅速,而相应的教学教务管理、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监控机制没有完善,导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社会声誉受到影响。

二、深入改革,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国家政策的导向外,主要是由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分离而产生的一系列教学、管理上的问题,社会对远程教育质量的质疑也由此而来。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的职责在于要全方位加强教学服务能力。

1.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不同层次高校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对各类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各类学校在办学思想上的指导。各类学校应参照《纲要》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明确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并树立具体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方向上加以努力。

2.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现代远程教育是面向从业人员,为地方培养适用型人才,应建立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指标。一方面,各高校要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合理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办学条件,有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过程;另一方面,也要引入社会多方面的元素,共同参与质量评价,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加强从业队伍建设。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人员自身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对高校来说,高校应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并开设相应的专业,如远程教育学,培养熟悉掌握远程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规律、教学教务管理的专业人才。还应建立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对专职、兼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确保从业人员掌握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具备必需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从业人员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确保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4.优化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是网络教育的重要支柱,是保障学习者学习质量的关键。高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远程教育的规律,为网络学习者提供学术性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在学术性支持服务方面,要因材施教根据学习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对学习过程要有相应的监督。结合网络授课,可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到学习中心进行讲座,给学生提供面对面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非学术性支持服务方面,可通过网络论坛、QQ、微博、callcenter、邮件等途径直接与学生交流沟通,解决学生疑问,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满足学生进行交互学习的心理需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加强师生、生生的人际交流,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集体感。

5.加快有效资源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服务是世界高等院校,尤其是一流大学致力完成的共同任务。65%的高教机构认为,在线教育是他们长期战略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手段和资源表现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现在又有了移动课程和微型课程等新的教学形式。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服务,不断丰富和提升网络教育的内涵,从而优化高校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

6.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逐步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继续教育这个大体系中,促进教育资源大整合,以科学评价为基础,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这将是现代远程教育下一个发展阶段最有意义的一项重要工作。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科学发展观;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规划。目前,正是各级各类高校“十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即将届满、“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之时。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考虑正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考虑在这一新的环境下大学各相关利益群体对大学的需求和期望”,①从各自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深入剖析学校在“十五”发展期间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困难以及“十一五”发展所面临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能够充分体现各自学校“办学理念、优势和风险意识”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学校战略规划,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当下我国高校所要共同应对和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战略

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首选战略。

(一)创造特色,强化特色

营建特色、强化特色,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就国外的大学而言,无论是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1iberaleducation),还是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或是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特色;哈佛大学建校300余年,始终坚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在其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采取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有条件的系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的“学术尖端”战略;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及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理念,等等。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是息息相连的。

就国内的大学而言,追求特色、选择特色、设计特色等,亦有着优良的传统。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率先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收并蓄等办学理念。建国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行由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体制,等等,都是极富特色与个性的发展战略。

概言之,世界各国的大学形形式式、种类繁多,但无论是总结其成功的办学经验,还是探索其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维特维新,走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型的发展之道都是其优选战略,既是其工具理性层面的生存战略,更是其价值理性追求和哲学方法论导引层面的发展战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不仅是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其长期的战略选择。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从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人手,对学校的总体实力做认真的盘点性工作,进而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优势、强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项目、领域等进一步做强、做特,以特制胜,创构独到而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或特别出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及其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争取某些领域在国内外、省内外占有一席之地,直至占有学科与人才的制高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统筹兼顾,综合提高

从另一角度讲,注重学校的整体联动,走综合化发展之路,亦是该核心战略的应有之义。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和指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逐渐兴起对大学的评价与排名,较有影响的大学(本科教育)评价,包括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英国的《泰晤士报》(Times)和《卫报》(Guardian)、加拿大的《麦卡林》(Macleans)、日本的《钻石周刊》、德国的《明镜》等报刊每年一度的大学排行。概括起来,国外大学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学术声誉、科研水平、教师资源、教学质量、学生情况、财政资源、捐赠情况、留学生等。

国内大学评价稍晚于国外,比较有名的评价机构主要有,香港网大、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校友网等几家。综括起来,国内各评价机构对大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声誉;学生情况,包括学生录取分数(生源)、毕业率、继续深造的比率、毕业去向等;教师资源,包括博士比率、教授比率、生师比等;教学质量;科研情况;财政资源等。

不难看出,国内外大学评价指标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但在总体上是一致的,都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情况、教师资源、教学质量、科研情况、财政资源、学术资源等通用性指标参数。虽然,这些评价指标还在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发展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追求好的排名,但无疑,这些指标对其谋划“十一五”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各高校研究制定“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应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参数,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与科研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校园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基本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教育交流等方面实现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以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二、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优选战略。

(一)重点突破,为所当为

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高校的整体而言,只有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学校和学科,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赶超世界一流,或在某些领域抢占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高地,跻身国际同类高校、同行学科前列。对于国内各高校而言,也只有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效益以及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确定“十一五”发展战略时,各高校应自觉掌握和运用均衡的相对性和非均衡的绝对性的客观规律,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可以支配或影响全局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项目和领域作为增长极,力口以重点建设和发展,以实现其非均衡超常规的发展。

(二)整体协进,和谐发展

强调非均衡发展,更多的是从发展战略或是发展路径上考虑,其本旨仍在于冀望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学校全局的均衡发展。各高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既要注重守正出奇、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又要注重整体联动、协调一致,向着科学、理性、和谐、全方位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从学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层面考虑,还是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子规划、专项规划与学校各分院(系、所等)的分规划等战术规划角度考虑,都要求以对“十五”规划及其执行情况的监控与总结为基础,认真盘一盘各自的家底,看看其办学规模、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校园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等,有多少存量,块头有多大,与省内、国内同类兄弟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相比,与国外同行学校、同类学科相比,哪些方面强和弱,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居于什么地位,发展空间与前景、趋势如何;看看还有哪些空白,通过挖掘或整合现有的力量或适度引进资源、增加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就可以上马和在较短时间内见效的,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保住优势和形成特色,哪些方面进行纵比可以上升几个台阶,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赶超国内或国际一流,等等,从而真正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开拓进取、积极可行的“十一五”发展的总规划、子规划和分规划。

要坚持教育的规模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内涵和外延、结构和功能的均衡协同发展,确立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发展的一体两面以及调整结构类型为发展、追求效率效益同样为发展等发展观,既要有选择地注重量的扩张,开辟新的学科、专业、课程和项目,力争把蛋糕做大,以增加总量,又要注重质的提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要注重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服务社会几大功能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加强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要注重各个类型层次的教育,如普通本专科教育、硕博研究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等的统筹协调发展,多渠道为社会培养人才,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巩固提高传统的优势学科和强势学科,着力加强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积极发展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融合与创新,实现各学科的共同提高和协同发展。

三、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必选战略。

(一)奋发进取,跨越发展

跨越式发展之道普适于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其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并校到成为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只用了30年时间。英国的沃里克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建校到置身英国高校前列,成为世界著名大学,也只用了30年时间。香港科技大学从1991年建校到现在,也不过才14年,却已迅速成为国际知名高等学府,等等。上述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新星和奇葩,固然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与其所采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一些大学的制胜之道。问题在于,我国的高等学校能否学习国外大学成功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于各自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笔者以为,只要不是盲目扩大、攀高、争强、求快,或者是重复“”式的一哄而起,而是直面挑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深人调查研究,把握发展机遇,确立发展目标,开拓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找准自己与国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位置,注重跨越式战略构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可行性,抓重点创特色,是完全有可能既超越自己又赶超别人,在短时间内迈上几个阶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的。

(二)依循规律,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4

建国之初,同志就写下了“开发矿业”,为地质工作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地质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国掀起几次找矿勘探,取得众多成绩,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然对矿产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质勘探长期投入不足,以致矿产资源呈现萎缩,使得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处于“等米下锅”或“寅吃卯粮”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尤其严重的是,全国415座大中型金属矿山中,有230座已沦为“资源危机型矿山”,预计到2010年将有227座矿山关闭。应该说,如何使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危急困顿的状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克定同志1正确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径:开源和节流。”“开源之道一是找矿,二是买矿,三是控源;节流之道,一是集约开发,二是节约利用,三是循环利用”。我们十分赞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全国上下都励行节约,杜绝浪费,认真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积极的,也更重要的是开源。要在励行节约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多种矿产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都已显现出来。为此,必须使地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与时俱进,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多快好省地发现并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以指导找矿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应尽快开展古亚洲成矿域(东段有我国大兴安岭与俄蒙毗邻地区,西段为新疆与中亚诸邻国)矿产资源的比较地质学研究,以深入学习邻国矿产勘探经验,加深有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开阔我们找矿勘探的思路,同时也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依据。

2到何处去找矿?

地质学家根据地表出露的岩石露头、矿点及各种构造现象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学家在岩石物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场及其异常来预测矿体的空间位置。地球化学家则根据元素的富集与演化来研究矿产。但是,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分层次地来认识其形成演化的历史,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而在每个层次的研究中都必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地下未知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如何找矿?到何处去找矿?这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应运用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对矿产资源进行预测研究。当前国民经济建设提出了数量众多的课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给予解决。在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中,我们必须在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应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各种技术方法,分层次地实现“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根据多年勘探实践经验,“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是矿产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在矿产资源勘探中,要从基础出发,用基础研究的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我们在国家科委攀登计划B第34项工作中,对中国大陆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地磁异常能为断层和岩浆活动提供信息,布格重力异常给出大陆地壳厚度与断层的展布,而地震反射成像则给出地壳中的地层层序、断层的空间位置,地震层析成像则给出岩石层中速度的分布。以此为基础,我们编绘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历史。

作为宏观研究(比例尺1∶5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图1)可以概括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2。三横是组成中国大陆诸块体(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之间的结合带,即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和南岭;两竖在重力场中表现为密集的梯度带,反映出中国大陆地壳厚度的剧烈变化,它们是贺兰山-龙门山、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两个三角则是柴达木-祁连山和松藩-甘孜地区,它们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遭受到强烈的挤压、改造。

“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不仅明确地表现出现今中国大地构造的客观格架,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信息,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大陆在地质历史演化中由多个块体拼合的结果。前寒武纪时,在特提斯洋中先后呈现出华北和扬子、南华、塔里木等陆核,并逐渐发育成较稳定的块体。到古生代末期,海水退出,形成古中国大陆,其中稳定的鄂尔多斯和四川具有45公里左右的地壳厚度。中生代期间,贺兰山—龙门山以西有羌塘自南大陆北上,使前面的特提斯关闭,与塔里木碰撞,而后面又出现新一期的特提斯,随后,冈底斯、印度又依次先后来到,形成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增加到60—70公里。侏罗纪时,太平洋板块在四条断层之间作南北向扩张,在新生代之初,太平洋板块扩张方向改变,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出现马利亚纳海沟弧盆系,而菲律宾海板块在向欧亚板块聚敛过程中,形成琉球海沟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并使中国东部地壳减薄,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的38公里减小到冲绳海槽的18公里。

这样,从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宏观格架及其演化历史可以看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也是断裂作用与岩浆活动集中的地带。固体矿产的源岩大多来自地幔,而断裂为地幔岩浆物质向上涌升提供通道。因此,结合带也应是金属矿床赋存的地带。图2是中国大陆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图。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有色金属矿产大多集中分布于“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上。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宏观大地构造格架作为固体矿产勘探的

第一层次,为中观研究提供依据。我们指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是固体矿产分布的地带,而结合带的交汇处,应该具有更有利的矿产前景。

这种宏观矿产资源研究1∶5兆,对于摸清固体矿产家底、指导区域性中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的勘探经验总结,在宏观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各种技术方法,恰当地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勘察工作,使第二个层次中观研究1∶50万能够深入地认识区域性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第三个层次微观研究1∶5万对固体矿床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将固体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工作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研究,其比例尺分别为1∶5M,1∶50万与1∶5万,是使基础研究与找矿应用联系起来,基础研究能够为找矿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而找矿应用又能从基础研究出发,使基础研究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述宏观研究的缺点是研究范围局限于中国大陆地区。地学工作应放眼全球,象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那样,探讨全球范围内的地质规律,作为指导理论。上述我们是应用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来认识中国大陆的构造与矿产资源,但是在更大范围内来认识中国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可能会提供新的思路。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应给予充分的关注:(1)蒙古、俄罗斯已经发现8个超大型矿床,30多个大型矿床,而相邻的我国境内就只有一些中小型的矿床吗?难道相同矿带上的超大型矿床就是不过国界,还是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2)新疆周边国家已发现一系列超大型金属矿床,其中仅穆龙套金矿的储量就达4500吨,属超大型。为什么我们在新疆只找到一些小型矿床?此外,对我国西南部与印支半岛,乃至与马来西亚和印尼,开展固体矿产的比较地质学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区域性中观研究来说,根据宏观研究的结果,应选择“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交汇的地区进行比例尺1∶50万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为矿产勘探提供依据。

现仅以胶东金矿为例。在胶东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表明,金矿床的分布主要与三条北东向断裂带的展布有关,从而可以指导并部署此地区金矿的找矿工作。

在这样认识的指导下,再开展矿山的微观研究(比例尺1∶5万),应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法探索金矿床的分布与类型,如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等,按规律性认识,集中目标钻探,不难有新矿床的发现,同时也为解决危机矿山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应该指出,长期以来,胶东金矿主要集中在500米以上的深度范围内。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并经钻探证实,在600—1200米的范围内又有新层位的矿床出现(图3)。

这样,在国民经济建设迫切的需求下,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率矿产资源工作,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认识矿产资源形成演化的规律,大力开展普查勘探工作,积极谋求发展。而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探,应该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

应该说明,这个原则要求或指导思想,也适用于当前危机矿山的救治。在地质认识指导下,在危机矿山周围,在危机矿山深部是否会有未知矿体的发现?应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应用钻探进行找矿勘探,努力恢复这些矿山的活力。

3几点建议

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必须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此基本前提下,现提出下列四条建议:

(1)深化改革,建立适应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体制(中央负责全国的宏观研究,省区负责区域的中观调查,矿山负责矿床的微观勘探),理顺关系,调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人员的积极性,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开发矿业;

(2)根据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点,来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规划并指导找矿勘探工作,努力谋求发展;

(3)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大力开展物化勘探工作,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作好资源保证;

(4)设立矿产资源的地质对比研究:①中国内蒙与蒙、俄邻区;②中国新疆与中亚邻国;③中国西南部与印支半岛及印马地区等。

主要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复合型图书馆;优化配置;重点学科;学科馆员

知识经济的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新机遇。高校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占整个国家文献资源的69.23%,同时它也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并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辅助高等院校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如何保持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重道远的课题。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一种向前的发展模式,既能够满足目前的需要,未来也有持续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成熟的发展模式,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持续性[1]。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高校图书馆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动力机制,包括激励、评价、约束、规范的机制,并且要有长远规划,做到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

1把握机遇,以可持续发展观制定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战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与服务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经过了近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由于版权、安全性能和阅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的缺陷,数字图书馆并未能取代传统图书馆,因而载体多元化必将导致复合型图书馆的长期存在。复合型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有机融合体,是图书馆当前发展的自然延伸和现实选择[2],也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长期存在的新模式。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比重在不断提高,网络服务随之蓬勃展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重点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其中在北大、清华图书馆里,分布在几十个不同平台上的数据库就多达300多个。其他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引进和自建数据库的方式,也构建了不同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具备了复合图书馆的雏形。因此高校图书馆理应率先走在复合图书馆建设的前列,以复合性建设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加强应变能力与可扩展能力,实现图书馆多种知识载体的复合,图书馆传统业务与数字化现代业务之复合,以及信息服务大众化与个性化之复合。

2复合型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复合图书馆中,传统图书馆馆藏、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以及虚拟网络信息资源形成了最基本的信息资源框架。将各类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有机整合、管理与利用,实现各类型资源一体化服务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任务。

2.1审时度势,加大动态的虚拟馆藏建设,增加数字文献的收藏

动态的虚拟馆藏建设可以有效缓解空间有限与资源增长的矛盾。当前信息生态瞬息万变,网际空间的信息高速流动,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不断加快,虚拟馆藏丰富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基础,拓展了服务的广阔空间。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增加数字文献的收藏,还要采用多种方法对虚拟馆藏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揭示,如建立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和学科导航库。指引库和导航库是动态的信息,向用户提供某一主题或学科资源的分布,采用主题树浏览方式进行组织,它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源的索引按照主题分级加以组织,用户可以逐级浏览,直至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进而通过信息线索找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

2.2重视对数字资源的评估,保持数字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资源改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组成结构与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每年用于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已经占到全年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三分之一左右,面对种类繁多的数字资源,必须科学地引进经济适用、使用价值高的数字资源,并对数字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首先,应对数字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得出各种数据包括数据库使用率、用户满意度调查[3]、人均全文下载量、读者人均服务成本与数据库次均服务成本等,并以此作为评估的依据。同时还要评估信息的质量包括学术水平、时效性、连续性和信息的广度与深度,最后为各指标设定权重得出一套评估体系[4]。对数字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可以指导数字资源的合理采购以优化馆藏结构,还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针对性地对数字资源库的使用进行宣传和培训,以达到数字资源建设的合理化、科学化与数字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是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1加强学科与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强化高校特色,提高竞争力

重点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图书馆要在经费分配上充分考虑相关文献资源的购置、订阅和维护的需求。重点学科的专业藏书要保证有国内外专业权威性的专著、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著、各阶段上有影响的论著,对争鸣性的论著也可做部分收藏,对外文文献也要给予足够重视。科技情报信息量大部分由期刊提供,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期刊征订时,坚持让学科有关专家参与期刊的选订工作,全面、系统地收藏重点学科期刊;选择性收藏有关学科期刊;保持重点学科的核心期刊的连续性;注重科学合理地采购与本校重点学科对口的外文期刊,以满足重点学科研究人员对国外最新科技动态的需要;强调博士学位论文的收录,对于重点学科的国家级或省部级专家的论文,图书馆可以组织专门技术人员通过本馆数字资源、专家提供和出版社提供多种渠道获取资料,将他们的论文收集归档、整理并数字化、网络化,形成具有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的数据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数据更新。

3.2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突出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特色化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中的有机体,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阶段,高校教师从事的科研工作,从制定科研计划、申请课题、实验研究到出成果,都需要大量时间进行信息检索。信息需求贯穿整个科研,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科馆员是同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与图情知识的图书馆员,因此学科馆员可以利用学科背景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与高质量的系统信息服务。这种个性化信息服务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得到用户所需求的、个性化的信息资源精品。第一代学科馆员主要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学科联络员,分散在原来工作岗位上,兼职完成学科馆员的工作;另一种是通过成立独立的学科馆员领导小组,学科馆员集中组织、全职工作。作为信息咨询专家,学科馆员与对口学科研究人员、学习型组织成员等协同工作,参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使数字图书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资源,并提供预见。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用户信息环境的无缝集成。其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性,如电子邮件、BBS、BLOG、Wiki、虚拟交流、专题网站、协作式服务等,新的服务方式有主动推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E-learning等[5]。

3.3积极发挥教育职能,突显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图书馆不仅是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场所,而且是一个学校文化底蕴的聚集地。高校图书馆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高校馆的教育职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艺术修养水平。图书馆实体建筑是读者与信息、读者与馆员以及读者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因此,对图书馆的评价在于其综合服务能力,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营造了包含各种因素在内的书香文化空间[6]。在当前新的环境与形式下,图书馆也应积极开发网络交流的空间,论坛BBS与博客Blog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深入,信息素质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添了新的内容,信息道德等问题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应加重信息道德相关的内容的比重,包括学习信息法律、法规,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大英图书馆2008年4月10日开展了来自大英图书馆商业及知识产权中心新的交互式在线课程教育,帮助个人和小型企业随时随地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7]。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加入一定的知识产权的学习,加强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保障,尤其对于理工科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中专利的内容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人才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新型图书馆员应该是高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如何培养与激励新型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内容[8]。建立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是有效地开展学科化特色信息服务的根本保障,因此,才能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然而在现实中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阻滞,没有好的管理,学科馆员才不能尽其用;没有好的激励机制,不能激发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没有给予良好的待遇,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而且学科馆员制度发展必然导致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组,包括服务功能的重组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重新分配。这些都需要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管理制度,树立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总之,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员自身的智慧与才干,形成强大的集体合力,才能推动图书馆业务不断发展,图书馆事业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荆富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4):181-182.

[2]柳小望.普通高校开发复合图书馆的现实选择[J].图书馆建设,2004(5):12-15.

[3]殷红燕.广东流动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1):51-54.

[4]张盛强.国内外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概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26-28.

[5]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54.

科学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好字优先国有企业目标

随着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类企业中,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面临着机遇,还存在着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指出: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该报告成了我国企业的及时雨、指路灯。它使企业的发展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为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到我们企业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时,提出了“好字优先,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还要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独有的关键技术是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独有或比其他企业技术领先的产品优势。要以市场为导向,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发现用户的新需求,从中寻找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项目,要和国际同行的先进企业对标,引领企业走向行业领先的位置;优秀的员工队伍,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氛围是快速发展的关键,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为有想法、有能力的员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新工艺、新产品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变为商品提供支持,在你无我有方面下功夫,力争做到随需而变,把握先机;在员工中开展献计献策活动,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攻克长期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在你有我优上想办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做到好字优先,科学发展。

二、坚持党的集体领导

作为党务工作者,企业党委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统领党建工作,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开展各项党务工作也要坚持好字优先,要努力营造和谐向上,以人为本的企业氛围,积极主动的为经济工作服务,为中心工作保驾护航。和谐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需、做百年老店之必备条件。企业和谐了,人们才能聚精会神做工作、谋发展。那么如何实现企业和谐?最基本的标志是管理规范,凡事有章可循;诚信守诺,强化责任之道;团结协作,重视以人为本。党委要围绕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引导领导班子用党的十七大精神去破解,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去攻克,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树立大局意识,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真心实意的为生产经营服务,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宣传贯彻西电企业文化手册为契机,深刻理解西电人责任之道的内涵,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永葆发展活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跨国公司的远景激励员工,用西电人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把思想政治工作变“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把整齐划一的行为规范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融入员工脑海,转化为自觉行动,体现出西电人创新图强,至精至诚,和谐共赢的风范和精神,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三、坚定以人为本的的发展道路

俗话说:“企”字无人则为“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要求企业的一切决策以人为核心、为目的,在保障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前提下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将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利益相结合,在发展中不断尊重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激励机制,注重从本质上发现、保护、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利益。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最广大职工群众——只有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企业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查找和改进我们在以人为本方面的差距,了解和掌握员工的心理需求,因人而异的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如形象激励、情感激励、心智激励、荣誉激励、绩效激励、物质激励等,让员工充分感觉到他在企业可以得到尊重,信任,工作有乐趣和价值,企业就是员工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有不竭的智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