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大城市;公共交通;公交体系;公交系统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093-02

1 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不仅让农村中的大量劳动力转向城镇,让城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城乡间的人员流动也正在不断地增多,进而出现了客流量大增的现象。同时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问题也正在日益显现,例如城市污染、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的增多,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乡间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城市人口增多和流动性比较大,农村人口减少。20世纪末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城乡间的公路客运,这在很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间居民的出行及流动。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间及城市间的物流及客流的增多,原有的公共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原有公路管理模式的弊端已经显现,城乡间的运输方式发展不协调,管理体制表现为多头领导及交叉。城乡间的道路建设及使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在城乡间的短途客车与城市间的公交形成不公平的竞争,在城市间的车辆缺乏一个统一调度、统一规划,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间的客流不断增多,但是城乡间的短途客车却人为地分割了市区与城镇间的频繁交通联系,已经严重制约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现代大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发展理念由此酝酿而生。

2 有关概念与内涵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大城市的命脉,这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公益事业,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人们理论认识的发展,国内的很多城市根据自己城市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城市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大公交体系、城乡公交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基于TOD模式的公共交通、快速公交系统等理念引人关注。

2.1 大公交系统的概念和内涵

大公交及大公交系统这些概念在近几年出现在一些论文、杂志及研讨会上,同时在网络上也出现了这些概念,对这两个概念不同等人有不同的见解,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两个概念学者们并没有给出权威的界定,在一些刊物及杂志上对大公交的定义为公共交通中的主体地位,能够为城乡提供经济、方便、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更好实现城乡间的交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不断深入,在大城市发展大交通、大公交已经成为大城市区域公共交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大公交的定位主要是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的主要地位,能够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在大城市中能够建设一个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系统,更好地实现城乡间的结合。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公交系统能够更好地确保城镇发展对公交系统的

需求,结合学者的研究和当前大城市在构建大公交系统的实践,对其定义为它是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公交系统优先发展的理念,运用先进技术及社会的综合资源,建立一个经济快捷、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更好地实现城市内及城市间的公共交通系统。关于公共交通系统的内涵主要包含了几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公交系统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就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满足城市的发展。第二,大公交系统包含的内容非常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交车、轨道公交、出租车外,还有免费的自行车、缆车及水上渡轮等,为了人们更便利出行。第三,大公交系统的发展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第四,大公交系统具有很强的辐射性,能够辐射周边村镇及城镇。第五,要与城市的对外交通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

2.2 有关城乡客运的概念和内涵

关于城乡客运有一些相近的提法或者说法,这些提法主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及城乡道路一体化建设,在这其中有一些比较常见的概念,例如城乡公交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等概念,同时提出了一些内涵比较相近的容易让人产生混淆的概念,这就需要同一概念,更好地为大公交提供学术支持,随着城乡道路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对其相关研究也正在不断增多,尽管出现了很多概念,但是通过对这概念进行分析,基本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第一,概念背景相同或者相近,这个背景主要是城市的快速发展,都为了更好地对客运体制改革及打破城乡客运二元结构为出发点,更好地服务城市交通。第二,指导思想相同,城乡客运的融合,主要是围绕城乡遵守统一法规、统一规划及统一管理的方式。第三,目的相同,都为了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给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出行工具。

对城乡客运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好地让居民享受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资源。对城乡客运的改革应该是以公共交通理念为指导思想,使用城乡公交一体化或者公共交通这些概念来概括城乡客运更为贴切,城乡公交一体化主要把城市的公交设施与乡镇的诸多客运设施相结合,让其有机结合,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实现旅客有序乘坐,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最终达到居民出行方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基于TOD模式的公共交通

TOD模式就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英文为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这是一个交通布局紧密、功能混合的一个社区,在这样背景下,建立一个公共交通枢纽,经过合理的布局,让更多的人乘坐公交,减少私家车的出行,这种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TOD主要由一个概念转为特殊的用地单元,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小公交为导向的城市交通理念有一定的区别,这种模式能够积极引导城市合理拓展,能够对私家车及小汽车的使用起到正面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出现了非常快的发展,针对大城市大战的趋势,公共交通作为民生的基础,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结合,在城市里构建基于TOD模式的公共交通系统,这也是我国城市对城市公共交通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

2.4 快速公交系统

BRT是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其英文Bus Rapid Transit,缩写为BRT,这种系统主要是来源于巴西的快速轨道与常规公交之间的一个新型的公交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承载大量的运量公交方式,被形象地比喻为地面上的地铁系统。这种公交系统主要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和运营管理,在这个系统中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能够更好地实现轨道交通与普通交通的无缝隙结合,已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城市客运系统。

快速公交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高效率、高品质、低耗能。低污染及低成本,这些特点符合时代的标准和发展趋势,这种公交系统能够更好地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这种公交系统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推行的新型公交方式,在我国这种方式已经被相关部门重视,在一些大城市已经被应用,例如在北京、广州、郑州、厦门等等。

3 大公交概念的内在联系

通过上面对公交概念的概述,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这些概念是在城市空间迅速发展中出现的,同时也是在公交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及城乡间关系往来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公交的需求也正在增多,这样就促使我国公交系统的大发展,特别是促进BRT的诞生。同时,公交系统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公交系统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TOD模式,这位城市发展理念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国际国家的分析,我们能看出TOD是城市发展的模式,BRT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快速公交模式的发展正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且更好地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

大公交系统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关于城乡一体化是大公交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城镇一体化的不断成熟,大公交系统在城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日益体现,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和各种公共资源,能够建立起一个安全经济、高效快捷的区域公共交通系统,更好地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设大公交系统是城镇公交一体化的建设的最终目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

针对我国大城市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趋势,也是环保发展的趋势,为了保障公交系统的高效和服务质量。高效的城市公交系统是需要有快捷的交通方式,高服务质量能够让居民出行,更好地使用公共交通服务,能够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我们更要保障公交系统价格优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支持,更需要市场杠杆起作用,发挥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中的主体作用。大公交系统的发展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城市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符合城市用地发展,大公交系统的发展还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城市公交系统,运用新的管理方式更好地用好促进到公交系统发展,鉴于此,未来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基于TOD模式和BRT支撑的大公交系统的构建。需要强调的是,各个不同的城市要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人文背景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大公交系统。

参考文献

[1]顾尚华.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发展模式浅析[J].交通与运输,2005,(4).

[2]张石石,高志刚,刘海洲.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换乘协调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1).

[3]赵红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缓解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J].陕西建筑,2000,(3).

[4]李晓华,林宇凡.自行车交通与轨道交通合理换乘方法[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5).

[5]王欲敏.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方式分板[J].交通标准化,2010,(11).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就业问题;互利互动;必要性

一、城市化的概述

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农村生活的融入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善,不断现代化的过程。总之,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隐患

1、对农业的影响

城市化就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我们都知道,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的显著减少,从来从事农业和养殖业的农民来说就是一种严重打击,这就导致农村粮食量的减少同时引起大量劳动力的失业。虽然城市化的目的是把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化和科技化,把传统分散型的农业转变为集中型的农业,但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仅不提高粮食产生率,还能影响粮食的质量。

2、对就业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在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社会福利程度比较完善,各方面有良好的条件。就业岗位多是城市化的动力之一,城市化的发展可以提供给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在城市大部分就业岗位需要的是拥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力,而不是失去耕地的所有农民。城市化就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化、文明化等,城市化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映经济水平。城市化冲击下被剥夺耕地,被失去农业和牧业的农民不可能成为城市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总之、盲目的城市化不仅仅不能减轻就业压力,而且可能增加就业压力。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必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从此,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重视。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新思路。

1、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指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的前提下,进行统一思考、进行协调安排和发展,通过城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来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城市化过程中的必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健康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城乡发展一体化其实就是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过程、共同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成果;城乡之间生产产品平等交换、共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之间基本上没有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也就是说,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居民尽量共同享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就业、医疗等忙面的权益和权利,基本上缩小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城市化不是什么表面上的改变、不是构建新的高层、更不是不顾农民的意志和感受而改成的新小区。城市就是先进文化、进步、发展,城市就是平等、团结、安全、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象征。其实,城乡发展一体化注重的是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协调发展,尽量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各种差距基础上共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下存在并发展的乡村已经准备城市化的实际条件。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前提条件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解决“三农”问题。十报告明确强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在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面临的巨大问题。“三农”问题中最为核心的是农民问题,它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因素。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问题、怎么样才能增长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是,在农村农民唯一依靠的是没有先进的农业或是牧业,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大部分剩余劳动力无能力去从事其他工作,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有关第二产业的技术技能教育。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就是重视城市和农村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比如说: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重视尽量把农民的意识和农村的发展跟城市相互适应并同步。

(2)解决就业问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就业是已经成为一种长期性头疼,失业问题一直影响城市化的顺利进程,是因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来没有接受职业培训,他们在农村没有得到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说、乡村的外部环境决定农村内部的落后局势。最终这乡村的落后状况,在城市化进程中关系到在农民的命运并且可怕的失业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以预防农村失业问题为目的的政策,它经过重视城市和农村教育和培训的同步发展。在这样情况下,城市化过程中不仅仅减轻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同步、可持续发展。

(3)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其实根据国家法律和有关制度,农民应该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比如、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平等的医疗救助权利等有利于平等和协调发展的现实条件。我们都应该知道,教育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发展的前提并重要环节。城市化过程也要以教育城乡统筹为突破点,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政策,尽量实现城乡公平教育不仅促进城市化发展速度,还可以帮助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是根本层面上一种社会大变革,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把平等、公平、协调发展当作其价值取向和目标,可以说公平教育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城镇化重要推动力之一并城镇化过程中起到先导性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且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家都知道,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是国家城市化的推动力量,但是光靠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城镇化。城镇化本来是农村的市民化及现代化,得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和城市一样的待遇和条件。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考虑农村基本状况和实际条件的前提下,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互补、互利、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当然,城市化过程中只靠城乡一体化政策是不够的,还要政府的统筹计划和支持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也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张忠法.新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与途径[N].农民日报,2008-01-07.

[2] 韩俊,等.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还有多远[J].人民论坛,2008(1).

[3] 汝信、付崇兰.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范文3

摘要:总结了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特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全域城市化的内涵、认识误区及实施途径。认为全域城市化可以避免城市区域化空间范围过小和区域城市化地域分割的不足,适合较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或县域内实施。

关键词:全域;城市化;城乡协调;区域一体化

城市化反映了由乡村到城市转化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等4个方面。其中地域空间的转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①。从空间角度刻画城市化的概念有很多,如郊区化、摊大饼、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等,最近的概念还有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

一、超越郊区化的城市区域化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相比有显著的差别,突出表现为“时空压缩”这一特点。一方面,从全国或区域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的过程,表现为人口、产业、住宅等向郊区的迁移。由郊区化引起的城市空间向(郊区)的扩展只是我国城市化空间过程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范围内区位优越的郊区也获得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同时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促进了这些郊区的快速城市化。可以看出,城市扩展是一个比郊区化更能真实刻画我国当前大城市空间变化的表述②。

殷毅等在分析了我国1990年以后城市空间扩展的特点后提出了城市区域化的概念③,认为城市区域化是中国较发达地区大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功能提升、规模扩展而产生的城市空间大规模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表现为产业、人口、设施在区域空间层次大规模的扩散,空间形式已不同于原先的“点”,而是覆盖了相当范围的多层次的“面”。城市区域化这一概念比城市扩展更加规范、专业,有明确的动力机制、空间范围等,同时比郊区化更准确的刻画了我国当前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变化。

二、有别于传统的区域城市化

区域城市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城市化研究中有较高的使用率,一般理解为区域视角的城市化④,从空间上看是着眼于面,分析某一区域的城市化状况。江莹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了区域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是有区别的⑤。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深受时代背景、国家制度和政策、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是在全球化时代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国内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政策及管理等迅速、深刻变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基础的作用依旧巨大。因此,这种条件下的城市化过程必定不同于传统(西方)的城市化过程,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始于改革开放以后,通常认为这一背景包括全球化、分权化和市场化。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快速发展,产业间分工向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内分工演化,全球化的影响深入到了几乎每一个角落。同时,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始于1980年代的行政性分权包下放括财政权和税收权,实施财政包干体制;下放投融资权限;下放企业管理权限⑥。分权化改革给予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和能力,从而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进行。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已经很大,人口的跨区域流动非常显著,不仅是大中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郊区及区位优越的农村地区都成了人口的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三、扬长避短的全域城市化

城市区域化的特点与不足城市区域化以大城市为中心,城市空间由点向面扩散。在这种扩散过程中实现了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转换和城市周边(郊区)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更趋合理。目前以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一体化区域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单位,国内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和实践越来越多,如何从城市化的角度推动一体化发展应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城市区域化这一概念因其空间范围的有限性不适于应用到着眼于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化进程。

区域城市化的特点与不足区域城市化。从区域的角度概况了我国当前城市化的特点,范围包括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广大地域,为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宏观的视角,为一体化做了铺垫。基于全域和区域协调视角的全域城市化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需要着眼于区域,实现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以避免地域分割带来的问题和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全域城市化正是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的,它以整个区域为推进城市化的实施范围,通过管理改革和地方协调及市场建设实现区域一体化,通过城乡协调实现共同发展。这样即实现了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又避免了地域分割和城乡差距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因而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城市化实现模式。

四、全域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与内涵。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全域城市化的认识误区全域城市化不是全面城市化。

全域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全域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着眼点。全域城市化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区域范围内更好的实现城市化,从而推动区域的发展。全域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全域城市化紧密联系,城乡一体化是全域城市化的目标之一。全域城市化的落脚点不仅在城市和城镇体系,它着眼于全域,在实现城市化空间扩展的同时改善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和城乡关系,可以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互动,为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同时,农村是城市化过程的另一端,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支持,只有农村与城市形成互动,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五、结语

全域城市化是一种有别于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新的城市化模式。它的要义在全域,包含全部区域(空间范围的扩大)、区域一体(防止地方分割)和城乡协调(共享发展成果)等三个基本含义。全域城市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靠上级政府推动实施,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可以较好的协调地方利益,体现政策的一致性,符合当前我国行政力量强大和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的现实。在此过程中,需要逐渐调整地方政府的行为空间,探索符合市场机制的政府运行模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全域城市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需要从政府与市场力量调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建设、城乡及地域关系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1]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

[2]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为例[J].城市规划,2006,30(5):55-60.

[3]殷毅,曾文.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J].经济地理,2006,26(1):83-87.

[4]张敦福.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现状;制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91 — 02

城市和农村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聚集效应下,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内发生。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严重,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应运而生。

城乡一体化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在城市和农村行政区域范围内,要求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利用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业化要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是二者承担不同的产业活动。第二层含义是指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消失,城市和农村结为一体,城市边缘区消失,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仅在于主体产业和景观上的差别。这两种含义都在于缓和城乡矛盾、协调城乡关系,第一种含义侧重于实践中的指导方针,而第二种含义侧重于发展的目标。总而言之,城乡一体化是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在政策、经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认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强调要求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再次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村发展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但是城乡矛盾和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甚远,根据2012年的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8元,而农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977.3元,差距为14832.5元,比例为3.126:1,而2009年、2010年的差距分别为12021.5元、13190.4元,明显地说明了我国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呈扩大趋势。同时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人来来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2012年的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表明,2011年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40.4,而城市的恩格尔系数为36.3,这一数据明显表明了农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生活水平较为低下。

(二)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农村在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水电、交通、通信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和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根据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城市人口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14.19人,而农村仅为5.50人,比例为2.58:1,说明在医疗方面城乡之间没有一体化,且差距过大。城市的教育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家,而国家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入相较而言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极为不健全。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良好的社会资源均向城市聚集,这是资源配置不公平的表现,会不断地拉大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代表人物诺斯“认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者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效的制度建设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激发城乡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然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制度因素方面的制约,进行制度机制的创新改革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题,也是有效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前提。

影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制度十分显著。其中,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最。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二元结构的分割严重,限制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不利于农村人口要素向城市转移。虽然现在国家准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是大多数是以进城务工的身份进入城市,“农民工”成了他们的代号,户籍制度以“货币”为他们筑起了一道城市人的高墙,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他们仅仅是一个“二等市民”,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人一样的均等的城市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待遇。户籍制度的二元分割会产生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等的二元化,从而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划上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严重制约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进程。而土地制度也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把农村人口限制在农村土地上。由于农民不能从土地获取财产性收入,农民进城的物质基础十分的薄弱,更多的农民选择亦农亦工的状态,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同时土地流转机制也不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缺乏有限的制度规范,使之不能以合法的途径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一定程度傻瓜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双重制约下,加大了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农民脱离土地在城市扎根的困难,使得农民不敢贸然地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土地资源极大地浪费,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点在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而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推动和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首先要改革约束性的制度障碍,在此基础上推进各项措施的进行。

(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和创新户籍与土地制度

制度缺陷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最大的障碍,破解二元结构,改革和创新户籍与土地制度,消除城乡分割的根本性制度障碍,从而推动公共服务、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创造制度条件。

首先,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对人口流动、尤其是对城市人口的流动有着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背景下的新要求。应该改革现有的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标准,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同时附加纳税时间条件,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

其次,创新土地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要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土地制度。要明晰各类的土地的产权,构建土地流转市场,引入价格竞争机制确定土地流转的价格,并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和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提高土地资源价格,增加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二)一体化城乡规划

我国的城乡规划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严重。城镇各项规划政出多门,大多数规划以各自行政区位空间为规划对象进行来编制,与农村的发展相分离,不能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城乡的发展,将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相联系,把二者看成一个总体进行发展规划,将城市和农村进行不同区位功能的划分,每个功能区承担不同的产业,是城市和农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发展。

(三)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关系到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首先要加快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从而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练习。其次,加快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更新。再次,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实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网中使农村人口无后顾之忧,从而拉动农村消费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完善,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落入一个贫困的陷阱,不同于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由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的风险几乎全部转移到社会上,而农村人口的保障完全依赖于个人。这样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有缺失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转移,阻碍农业的发展,阻碍城市一体化的实现。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是一项志在必行的大工程,必须从制度改革方面着手,同时结合国家宏观投入等政策实施,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革,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参 考 文 献〕

〔1〕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张琳琳.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分析〔J〕.世纪桥,2010,(10).

〔3〕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05).

〔4〕尹成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一体化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5〕朱恒.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5).

〔6〕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与“三农”问题〔J〕.农业经济2000,(09).

〔7〕冯常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1,(02).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范文5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无论是提出“城乡统筹发展”还是“城乡一体化”,都是基于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可割裂这一要点而考虑的。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是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使用统筹的思想来指导发展的实践,它强调的是过程;而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长远的奋斗目标,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终极目标和一种城乡关系的选择,它强调的是城乡融合的结果,需要在城市化进入到高级阶段后方能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方向。

北京市在这一行进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三点需要强调。

关于农民向市民的转身与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民本来是一种职业的划分,但在我国更多是一种身份的概念,它是我国二元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集中反映。农民非农化或市民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呼唤着更高素质的农民,然而农民年龄老化和素质弱化的现实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力气培养现代农民。农民市民化要求政府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机会,以满足非农产业对高技能人才和熟练工人的需要。城市扩张在征用农地的同时要保护“被市民化”农民的利益。

关于都市农业基本功能的实现与多功能的开发。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还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北京市蔬菜和肉蛋奶的自给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程度是京郊农业的基本任务,对此需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和建立与首都多元化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物流体系。由于多功能农业的产出既具有商品性又具有非商品性,因而既需要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又需要加大科学的农业保护政策的支持力度。

关于建设新农村、尽早实现城乡一体化格局需要立足北京实际。需要立足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紧紧围绕破解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进一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协调推进中心城区、新城和小城镇发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需要立足于城乡差别的实际,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总之,从城乡统筹发展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需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范文6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与乡土建筑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概念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指的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市场繁荣的城镇与科学技术落后的农村进行整体规划统一。通过城乡一体化,促进城镇与乡村的互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调整乡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经济生产链。减小城镇和乡村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落差。使城乡实现真正意义上经济发展平等,使整个城市、乡村生活生产统一、绿色循环发展。城乡一体化指城镇和乡村经济、政治、文化打破以往的生产常规,进行更优组合,逐渐缩短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城乡统一发展。城镇和乡村地区的统一规划发展,有利于更新乡村思想观念,优化乡村经济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与城镇形成产业、经济互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乡一体化也是城镇和乡村发展规划政策的改进。

(二)乡土建筑概念及范畴

对于现代的高楼大厦来说乡土建筑在空间利用、功能分区、私密性、保暖性、耐久性、安全性、便利性都大大不如前者。在近几年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关中原有的乡土建筑拆迁的拆迁,翻新的翻新,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风貌。仅有极少地区和交通欠发达地区还保留着原有的乡土建筑风貌,其中咸阳和渭南地区保留较多,宝鸡和西安地区相对较少,损坏状况严重。乡土建筑是传统居民长期适应自然环境,总结气候变化规律而建造的,它有很强的乡村农场小院子民间风味。乡土建筑包括农村房屋、寺庙、祠堂、餐馆、商店、拱门、桥梁等乡土建筑本质上是一个当地性在他的家乡精神和中国文化的外部表现。这些外部表现再经过美化加工、雕刻就会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三)关中乡土建筑的特征

关中的乡土建筑不同于现代混凝土钢筋式建筑,它主要是泥砖混合结构,墙体厚实、高大、独特,正是这种独特的建筑构造,造就了它那特殊的特征。它不同于江南阁楼建筑的小巧,不同于沿海地带现代建筑的华丽,而是与北京四合院相似的庭院式建筑。1.关中乡土建筑的恒温性关中地处内陆,早晚温差较大,为了保持温度,关中的建筑大都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式建筑。由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所以关中乡土建筑的墙体厚实,在冬季可以很好的达到保温的效果。受每年春季风沙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墙体总是很高,既可以起到阻挡风沙的作用,又可以在炎热的夏季起到遮阳的效果,使得整个庭院处于阴凉之中。厚实而高大的墙体在一年之中充分体现了它恒温性的特点,比如三原柏社村的地炕窑九很好的展现了独属于传统建筑的恒温性。2.关中乡土建筑的私密性关中乡土建筑基本单独一户人家的居住一个院落,房屋布局基本与四合院相似,从前向后一般一次为门房、庭院、厅房和正房。由于传统的建筑墙体较高,较厚,所产生的隔音效果就相应的较好,单独一户人家有足够的空间处理家务事而不必担心隔壁邻居听见看见。这种墙体高大的乡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护了人与人之间的私密性。相较于现代建筑就没有太好的隔音效果,现代建筑墙体较薄,隔音效果差,私密性相对不如传统的乡土建筑。3.关中乡土建筑的节约用地性传统的乡土建筑将几个独院式院落纵向依次排列建筑,各独院用空廊连接,在很大的程度上节约了空间。横向连院式院落是一种各单独院落既能相互连通,又分别具有各单独的院落。通过数道门墙把各个院落进行横向连接,每个院落都有各自的内外进出口,每个小型院子既有自己单另的空间,又可以联系其它院落。在节约空间的同时,即保护了各自日常生活的私密性又可以将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人与人相处变得自然,友好。

二、关中乡土建筑的分布和现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