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感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生命的感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生命的感叹范文1

(课文学完后)

师:读了这篇课文,请大家发表意见,老人到底累不累?

生:我认为老人累。课文中写到,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扫下来。可以看出,老人一定非常累。

生:我认为老人不累。老人扫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可见老人非常自在悠闲,所以他不会感觉累。

生:我也认为老人不累。老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虽然有点辛苦,但是不累。

生:辛苦就是累。游客爬一次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老人天天爬,怎么会不累?

生:我也认为老人累。因为扫路是他的任务,那石阶层层叠叠一千多级,他必须天天打扫,而且风雨无阻,所以我觉得很累。

生:老人每天去扫地,看起来是有点累。但是累与不累是人心里的一种感觉,老人生活在天游峰,呼吸着清爽的空气,有花鸟做伴,所以他不觉得累。

生:老人已经七十岁了,但身体仍然那么硬朗,眼睛炯炯有神,越活越精神,我认为他不会感到累。

生:老人身体上可能会觉得有些累,但是他的心一点儿也不累。他说他实在离不开这里,是武夷山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滋润了他,他生活在这里很舒服、很自在,所以他永远不会累。

[反思]汪潮指出:从哲学角度看,只有“眼睛”在场的文本阅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解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才是真正高效的。对话有利于观点的共鸣、智慧的碰撞和认识的提升,有生命的阅读不能没有对话。

以讨论“老人到底累不累”为载体研读文本,提法虽然不很新颖,但是能引导学生通盘考虑文本,揣摩作者为文用意,边读边思考,从观点的提出、论据的搜索、语言的组织等方面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凭借,在与文本不断循环的对话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螺旋式的提升,这是有生命在场的阅读。

【片段二】人教版四年级《生命 生命》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了文本,品味了文字后)

师:课文快学完了,我想,不同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给课题加上标点符号,你会怎么加?并说说理由。

生: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分号,在第二个“生命”后加一个感叹号。

师:(板书:生命;生命!)说说理由。

生:因为这一课先是说飞蛾求生,接着说瓜苗破壳,然后说作者倾听心跳,也就是说这篇课文基本分成三部分,而且是并列的,最后是作者的感悟。(生读)

生: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问号,在第二个“生命”后加一个感叹号。先问什么是生命?后面是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从而作者认为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和所有的生命。

生:我也是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问号,在第二个“生命”后加一个感叹号。因为作者开篇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后来通过飞蛾、香瓜子、作者心跳,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

师:真好,能够以文章内容为依据增添标点,掌声鼓励!请你读读题目吧!(生读)

生:我在两个“生命”后面都加感叹号。因为生命的力量令人惊叹!(生读)

生:我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感叹号,在第二个“生命”后加三个感叹号。因为我想表达强烈的震撼,想提醒大家敬畏每一个生命!(生读)

生: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分号,在第二个“生命”后加省略号。第一个“生命”加分号,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生命。第二个“生命”用省略号是因为还有很多生命。

师:是啊,很多的生命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生命感悟。我加一组标点符号,第一个后面加感叹号,第二个后面加问号。(板书:生命!生命?)请考虑,我这样加可有道理?

生: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生命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顽强。问号说明你还在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

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你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第二个是在问读者:你们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吗?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你了解了生命是什么,第二个问号是在问自己:我该怎样度过属于我的生命?

师:感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的含义。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别人的生命心存敬畏。下课!

对生命的感叹范文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生命 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过渡:重复使用一个词,作为文章的题目,这是很特别的,也很少见的。为什么要重复提到呢?这是谁在思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生命?摇?摇?摇生命》。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逐段朗读,相机指导。

(1)指名读文。

①第一小节独立成段,要抓住段末问号,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思索的语气。

②第二小节要指导学生读出这只飞蛾的可恶。

(2)相机正音:骚扰(sāo?摇?摇?摇rǎo)?摇?摇?摇动弹(dòng?摇?摇?摇tɑn)

(3)比较字形:震撼——遗憾?摇?摇?摇糟蹋——倒塌

(4)练写生词:糟蹋

2. 浏览课文,交流发现。

(1)课一开始,我们就发现课题很特别。其实课文里还有不少特别的地方。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你能发现几处?

预设1: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预设2:文章中多处使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预设3:文章列举了3个事例来谈生命是什么。

3. 自拟小标题,把握脉络。

小结: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确回答。看来要把生命真正读到我们心里,还需要去细细品读这3个事例,破译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密码。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是“保底工程”。第一课时更要做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在这个环节,教师舍得花时间,通过“指名分小节逐段朗读”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知程度。】

三、研读赏析,感悟生命

1. 走近“飞蛾”感悟求生。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你从飞蛾身上发现了哪些生命的密码?

(2)抓重点词语体悟交流。

感悟飞蛾生命的脆弱。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①飞蛾的生命非常脆弱。(板书:脆弱)

②在强大的人类面前,飞蛾显得十分渺小、柔弱、不堪一击。

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你从文中还解读出了怎样的生命密码?

(飞蛾虽然弱小,却不放弃抗争,它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挣扎、极力鼓动、生命的力量、跃动等)

③指导朗读。

A. 抓住重点词,读出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B. 抓住感叹号,读出作者的惊叹。

C. 师生合作读。

师:就是这样一只渺小的飞蛾,此刻被杏林子抓在了手中(生接读)——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只要杏林子不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生接读)——(与上同)。

师:只要杏林子的手稍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生接读)———(与上同)。

(3)研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①此时此刻,杏林子会想什么?

②再读描写飞蛾求生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惜。(板书:珍惜)

(4)指导学生背诵积累语句(指名试背——师生共同总结背诵方法——生激情背诵)。

【设计意图:以“你从飞蛾身上破译了哪些生命的密码”为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悟、朗读、背诵等方式的学习,去探究生命,感悟生命,从司空见惯现象中发现生命的密码。】

2. 走近“杏林子”感受坚强。

(1)出示图片,认识杏林子。

(2)引导学生针对人物质疑;教师补充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预设1:她得了什么病?

(杏林子十二岁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

预设2:她为什么坐在轮椅上?

(杏林子的腿不能动,头也不能转,手不能抬,脚不能走,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在她患病的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3. 创设情境,表达心声:

(1)现在,你能理解飞蛾为什么让作者震惊了吗?她由飞蛾想到了同样面临生命困境的自己。动物尚且珍惜生命,何况自己呢。

(2)出示图片(杏林子那双变形的手)。

师深情诉说:杏林子就是用这双残缺的手,创作了四十多本著作,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她还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此时你想对杏林子阿姨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背景,才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一环节,教师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了杏林子的人生,让学生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体会杏林子的生命内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悟

1. 播放自然灾害图片。

2. 讲述四川汶川地震中彭国华的逃生故事。

小结:是啊,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在死亡面前所展现出的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总会让人肃然起敬的!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

对生命的感叹范文3

一、异中求同,掌握同类课文共性

比较是人们将新旧事物相互联系,加以区分的手段。通过比较,人们能够对新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新事物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将已经学到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比较与融合,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如教师可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比较阅读。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如山岭蜿蜒、清流映带等。在优美的环境中,群贤皆至,增添了高雅的韵味。猜拳行令,举杯畅饮,“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兰亭的雅致尽收眼底。而《滕王阁序》则描写了山水、宴会之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塞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词句均体现了滕王阁的雄伟壮丽。随后,作者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桂殿兰宫”。在聚会上,既有长辈,也有童子,胜友如云。在如此良辰美景中,有贤主,有文人,作者发出感叹:“四美具,二难并”。此外,王勃从山水的壮阔联想到了自身的渺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倾吐自己有报国的壮志与决心。而王羲之则从“曾不知老之将至”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感叹人生苦短,天下没有永恒的幸福。幸福可能会破灭,生命也会有终点。王勃与王羲之都有乐极生悲的历程。在对比阅读中,学生能够从类似或者同类课文中掌握规律与共性,提升阅读能力。

二、横向比较,体会作品特点

在比较阅读中,横向比较要求教师以不同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可对比片段或者整篇资料,还可对比字词或者写作风格等。通过对比来总结作品的共性与个性,由此判断与划分作品的特点,探究作品出现差异的原因。

例如,可对比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对比阅读寻找作品的特点。两部作品的共性是肯定了生命的顽强,描写了自己从逆境中感悟生命,最终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描述了对生命的渴望,第一天希望看到经常鼓励她,温柔的人们;第二天则希望看到黑夜变成白昼的奇迹;第三天则希望迎接黎明,体会温馨迷人的生活。作者告诫人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作者对自己遭遇不幸后的思考,同时悔恨母亲去世后才理解母爱的无私。两部作品的特点在于《我与地坛》阐述了史铁生的逆境观,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敬仰。

此外,《我与地坛》描述了地坛在作者生命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母亲去世后,地坛逐渐成了作者的精神支撑,作者更是将其当做了知心朋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采用通俗的语言描写了对三天光明的向往与最想实现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仰。

三、反馈总结,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在对比阅读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与互动,进行反馈与总结,由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将《归去来兮辞》与《定风波》进行对比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由此得出作品的相似之处或者写作的特点。

陶渊明、坡二人的性格颇为相似,“大济苍生”的理想相同,在政治方面的失意也较为接近。但二人归隐田园的原因不同,陶渊明是自愿辞官归隐,苏轼则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随后过起了田园生活。此外,二者的精神归宿不同,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但是无力改变,选择了逃避,营造自己的桃花源。苏轼虽然仕途坎坷,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只要有条件,他总是竭尽全力。究其一生,他始终是以儒家的精神为主,虽然经历了新旧党之争,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但是并没有消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代表了苏轼的心境。苏轼的归隐是隐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并不是逃避世俗。陶苏二人在“归田”问题上有不同的体会,反映到各自的诗词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在课堂上,学生围绕“陶苏二人归隐思想”这一话题,各抒己见,课堂氛围融洽,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生命的感叹范文4

李遵英,曾任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石家庄市人大副主任。热爱摄影创作,50多年来坚持以影像来反映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与尊敬。

对李遵英来说,摄影是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高中时代,他就开始用一台海鸥120相机记录社会发展,时代变迁。1968年,随着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知青队伍,李遵英离开生活多年的天津市,来到河北赵县农村插队。在这里,火热的农村生活场景给了他全新的生命体验,劳动人民的坚韧、乐观以及无限的生命活力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弦。为了抓住每一个让生命悸动的瞬间,他更加迷恋摄影这种纪实方式。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随时用镜头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用影像记录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坚持,积累的不仅是无数的摄影作品,更是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李遵英的作品多以表现生命的顽强、坚韧、生生不息为主题,既有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特写镜头,也有表现广阔空间中生命活力的影像记录。对于人物特写,他善于捕捉最能凸显人物内心的瞬间动作。如朝圣者虔诚的面容、执着的眼神,舞者灵动的裙裾、飞扬的发梢等稍纵即逝的瞬间都被准确定格。然而,他更擅长的是广袤背景下的抒怀之作。茫茫草原上驰骋的奔马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静静的胡杨林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苍茫的群山保持着原始的神秘,一道炫目的彩虹点燃了山的青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光与影的巧妙结合赋予作品以灵魂,黑水城两堵残垣间那一束光线映照出沙漠上一行波纹,仿佛时光留下的脚印,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清晰可辨。对于沙漠胡杨,李遵英更是情有独钟。绿洲上成片的胡杨林荫庇着一方水土,维系着生命传递;沙漠深处枯死的胡杨,残缺不全的枝桠仍然直指苍穹,道劲有力,甚而在枯朽的残根处又冒出一丛新绿。不得不感叹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不得不折服于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与认知。

这些优秀的作品无不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不论是早年的上山下乡还是随后多年的基层从政生涯,都使他有机会与基层群众密切接触,亲身体会人民群众的苦乐人生,并被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时时感染,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倔强的生命迹象。历经半个世纪的执着坚持,李遵英的摄影作品如他钟爱的胡杨一样,越发的苍劲,越发的深刻。时至今日,李遵英仍热衷于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时代的巨大变迁,并乐此不疲。

对生命的感叹范文5

当我开始起航时,我的身上不断的增加绿色,那是我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我不断地前进,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每当我战胜暴风雨,进入阳光明媚的世界,看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我的心中充满快乐,我的身上,红色不断增加;每当我路过一个地方,遇到一些不平事,我总是挺身而出,与邪恶抗争,为正义而战。于是,正义的蓝色,开始遍满我的身上;当然我的身上还有别的色彩,我有伤感的紫色,每当我孤独一人时,紫色会慢慢扩展,但我会很快让它消逝。因为,我是个自信、开朗、宽厚的人。

我的身上当然也有灰色,我虽然自信,但有时也不免被风暴打败,当我喘息地躺在沙滩上,看着风暴耀武扬威地站在我面前,灰色会悄悄出现在我的身上。

我从内心呼喊,我热爱生活,我热爱生命,请你支持我,请绿色驱走了所有的灰色。让我的生命充满光辉的彩色!生命的色彩,由自己支配。我相信,我会绘画出最美的生命色彩。

曾有多少人赞美生命,人生美丽如花;又有多少人咏唱生命之歌,生命灿烂如朝霞。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感叹生不逢时、人生如梦;也有人抱怨,活者真没意思;更有人说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

对生命的感叹范文6

看着眼前的这个真实可爱、缤纷美丽的世界,从我认识她以来,十六年过去了。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情景历历在目,高中开学第一天的兴奋仿佛就在昨天。白驹过隙,镜中胖胖的小女孩如今长成了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十六岁,一个多么富有朝气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我们拥有年轻的容颜、矫健的身姿、旺盛的精力、美好的梦想、勇敢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我们所拥有的青春的财富实在太多太多。感恩十六前父母赐予我生命,感恩上天让我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十六年,感恩我的十六岁年华!

命运多舛,生死无常,谁都说不好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应珍重当下。时光流逝,且行且珍惜。孔子曰:“人生有命,富贵在天”。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红楼梦》中,作者借黛玉之口说出。它使我惊讶于黛玉小小年纪却对自己的命运有了如此豁达却又悲观的感叹,它又何尝不是曹雪芹对人生发出的感叹。蓸雪芹前半生享受荣华富贵,后半生穷困潦倒,以卖字糊口,可谓造化弄人、人生如梦。有了对比更觉应当珍惜眼下的幸福。

“青春”是多么美好的字眼,拥有青春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然而,有的人来不及细细品味青春的美好,就已经承担了太多的苦难。贫困山区里的孩子,身体因为营养不良而没有发育成熟,但他们的心智已然成熟,并负担起家庭的重任,独自一人承担着父母生病或离世的苦难,大概唯一使他们活下来的信念便是坚忍。生活在城市里家境优越的孩子,却时常向父母抱怨。我不愿做任性的独生子,我想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偶然的机遇生了我,感恩我拥有十六岁的青春年华。

在十六岁的我眼中,生活快乐而又简单,我对世界充满了美丽的憧憬。在我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是美丽的、是多彩的。只要活着就可以感到生命的快乐。但生命不全是美好的。在一个患癌的婴儿身上,她从一出生就在与病魔作斗争,在她短短的十八个月的生命中,她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癌症的摧残。对她来说,死亡或许比苟延残喘更是一种解脱。每当我读到这类报道时,悲伤之余又心存一丝侥幸。侥幸的背后,便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对当下的珍惜以及对命运的感恩。

我其实并不相信命运是由上天安排。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我认为命运应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对生命多怀敬畏之心,多份感恩之心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