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文1

【关键词】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全局意识 分阶段阅读 有效指导 定期交流 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扩大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健全人格,开拓精神空间。学生时代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农村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多,书箱过于陈旧,或未能向学生正常开放,学生借阅不方便,镇上没有大型书店方便学生阅读。如今,很多农民富起来了,随处可以见到漂亮的楼房,豪华的装修,家里都有电视机、摩托车,甚至还有电脑、小车,但是却没有书籍或者只有很少几本书,小镇到处充斥着麻将声,农村精神生活贫乏,中学生缺少环境的熏陶,书香的浸润,他们课余生活主要是看电视,最爱看的节目是娱乐、偶像剧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沉迷于电视节目或是网吧上网(包括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等,读书习惯难以形成。面对困境,作为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探求解决困境。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或没有时间阅读,或者是为了应付中考而读,只有极少的学生能够自觉阅读名著,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首先农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够丰富,更新速度不够快,学生普遍反映借不到喜欢看的书。其次,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很多老师苦于应试教育的压力,阅读也变得功利性,往往只要求学生阅读考纲中规定的篇目。最后,家庭和社会没有创设一个好的课外阅读的环境。在农村真正懂得阅读的意义,支持孩子多借书、多看书,主动帮助学生选书并且加以引导的家长不多。本人以为,目前的现状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政府要尽快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为中学生减负,让孩子有时间阅读。再者农村学校,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例如及时更新图书,校园内张贴宣传阅读的名言标语,定期举办阅读专题讲座,展示师生阅读成果,向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名著的氛围。

二、有全局意识,分阶段阅读名著。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一份远景计划,明确各年级学生必读名著和推荐阅读的书籍,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激发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第三阶段以优化阅读方法、学会评价鉴赏为重点。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在计划实施初期,我们可先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一开始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爱上名著。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名著时,除了引导他们阅读经典名著,还可以引导他们阅读那些紧跟时代脉搏的前沿作品,反映社会热点的作品,让学生的阅读真正的走进生活,反映生活。

三、有效指导,掌握阅读的方法

重视有效阅读法的指导,读书方法要因文而异。比如优美的诗文就要提倡诵读法,散文要用寻找线索阅读法,议论文要用提纲挈领法,小说要用评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批注,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二者相结合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

写好读书笔记,注意知识的积累。写好读书笔记是知识积累的最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中可以写阅读的书名、阅读时间,摘录喜爱的语句,写阅读体会、收获等。还要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小结整理,小结整理有利于把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再梳理一遍,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四、定期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注重评价与展示学生的成就。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组织学生定期互相交流,介绍读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开展“读书小明星”活动,树立榜样;办手抄报,写评论,将其中的优秀作品装订成册;举办“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开展“与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促进阅读。

成立合作探究小组。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为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可以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会;或让学生自由阅读等,这些阅读形式,能适应学生的个好,逐渐养成阅读习惯。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名著的影片或专家评论,组织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和不可磨灭的感情。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的“三戏郑屠”和“三拳打死郑屠”后,再播放视频比较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从而使他们领悟到文学的魅力,描写的生动传神,从而喜欢书,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阅读。

总之,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名著的氛围,也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热爱阅读,重视学生的阅读,给予有效指导,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兴趣 广开门路 阅读环境 活动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问题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对策的研究必须具体分析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规律,必须学习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理论、阅读理论等,明确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应渠道多样、师生互动、选择延伸、循序渐进等。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研究中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阅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进行特征分析和教育对策的研究。

首先,立足学生,广开阅读门路。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解决阅读材料来源问题。许多教师会采取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的做法,由班级或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书籍,使学生想阅读的时候都能拿到阅读的书籍。我们对这种做法进行完善,“开辟多渠道,寻求好书源”。第一,开展互借互阅,即学生可以将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放入“图书角”,限定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提供图书的最低限度;或者提供一些好的文章线索或书评,实现阅读材料的资源共享。这其中教师要安排学生对提供书籍和文章线索的同学进行记录统计和管理,并以此来确定每位同学的阅读权限。然后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以强化同学的参与兴趣。第二,发动学生办理市图书馆和徐州师范大学的对外借书卡和在线阅读卡,定期从中借阅一定数量的图书,确保学生有丰富、健康的书源。第三,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把课文内容作为一个点,把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为拓展的面。这样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拓展,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逐步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第四,设计“套餐”方案,多渠道跨学科阅读。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跨学科阅读对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鼓励学生阅读各类有益书籍,并引导学生感受时代气息。这样,学生阅读面广,知识越来越丰富,并在博览群书中逐步提高了语文能力。

其次,学法指导扎实、具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循序渐进的技能引领,否则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凸现其盲目性。我们以配套读物的方法指导为例:一般可指导学生分四步进行阅读:一为初读,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理解字词;二为细读,圈圈好词,划划佳句,标标不懂的地方;三为重点读,着眼于读读背背精彩片断;四为回顾读,想想读懂了哪些内容,谈谈阅读收获。这些措施强化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对配套课外读物也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又如,课外读物的推荐也是有法可循的,主要是指导完成填充式的文摘卡,引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及时摘录。开展阅读竞赛,奖励阅读量大、阅读时间多、阅读能力有进步的学生。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就会乐于读更多的书,兴趣的形成和强化就水到渠成了。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外”与“课内”、“活动”与“学习”、“休息”与“学习”的关系。通过班内学生榜样教育、伟人故事激励等途径,他们正确地认识课外阅读是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从而摆正课外阅读的位置,以杜绝在课堂上或活动时看课外书的现象。

此外,赢得家长支持,改善家庭阅读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萌发,既受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的调查材料表明,兴趣的形成和迁移并不是偶然的、不可知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朋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较多的影响。汉森(Hansen,1969)曾经对家庭阅读环境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测量,即:家庭中所拥有的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次数;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和家长进行沟通,努力转变家长们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片面认识,使家长认同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并多抽时间与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与感染,我们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另外,在家长会等场合将学生中这方面的成功典型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同时推选优秀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优秀经验,借助优秀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巨大收获的榜样作用,让实实在在的学习经验打动家长,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对课外阅读有足够的重视,让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从行动上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多读好书。

最后,以活动为支点,把课外阅读推向。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善于在活动中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主动地发展,从而让阅读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课教学形式的单一至今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教师从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借了一摞书,不进行筛选取舍地“丢”给学生,下课了收上来。试问,这样的阅读课对学生阅读兴趣、方法和能力的提升方面能有多大帮助!?用巧“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比赛”、“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比赛”、“朗诵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使其将课外知识内化、积累,扩大信息储蓄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尝试在班级和年级中“成立读书合作小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扩大信息交流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有,可以凭借阅读积分卡、文摘卡、手抄报等第一手材料,评选课外阅读先进并计入学生成长档案袋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阅读积分卡由家长监督填写,根据所读字数进行打分,要求学生天天读,天天记。文摘卡由教师亲自检查,数量多、质量高的为优秀。手抄报由学生动手编,稿件内容自己搜集,编好的手抄报全班同学互看互评,内容健康、书写端正、设计美观的为最佳小报。因为小报的内容大多来自于课外书籍,它必定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文3

语文课外阅读如此重要,现状如何呢?据笔者调查,由于初中生学习科目多,课业负担过重,能让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大部分初中生基本不进行语文课外阅读,也没有购买、阅读语文课外书籍的习惯,即使有,也只是一些与初中语文考试相关的练习册、试题汇编与参考书之类的书。偶尔有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玩手机、电脑,看电视,看些玄幻小说、言情小说、卡通漫画等消遣书刊,缺乏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与方向,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提高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预期效果。如何激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呢?笔者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激发初中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耐心和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技巧入手。

1.课前诱导法

学生之所以不爱课外阅读,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籍缺少了解。语文老师不必也不能每节课都把40分钟排得满满的,完全可以开展课前5分钟汇报活动。学生按班级座号顺序,一次2至3个,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读书故事”、“好书推荐”、“书海拾贝”等,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课外新书、好书,或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老师自己也可以在课前,把一本书中最精彩的情节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兴趣,再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书里的故事,建议大家课后回去好好阅读。你也可以在给学生讲到一半的时候,说本节课内容较多,不能继续讲下去了,建议大家课后自己找书继续看。利用课前诱导的方式,学生由原先的不知所措、应付了事,慢慢地喜欢上语文课外阅读。学生一次次地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一次次地被老师和同学鼓掌喝彩,就会不顾一切地自己找书看。初中三年来,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110人,每月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由最开始的25人次,到最后223人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这还不包括班级图书角互相借阅的图书。

2.活动刺激法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学生喜欢做富有挑战性的事。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进行课前诱导,学生没多久就会产生精神疲软感。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可以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利用作文课时间,每月一次,内容可以有名著欣赏、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比如可以评选每月“班级读书明星”,依据学生平时在语文课堂内外的表现,对阅读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等等,由学生投票,每个月评出5名“班级读书明星”;比如可以举办读书笔记展、读书手抄报展、创办班刊等,或邀请当地一些较有名气的语文专家学者进行各类学术讲座,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知识面扩大了,能力提高了,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了。与此同时,参加各类比赛的信心足了,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年均有多人次在国家、省、市、县各类比赛获奖,这与他们勇于参加班级开展的读阅实践活动有很大关系。

3.环境感染法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读书是会被感染的。一人喜欢读书影响不了什么,一群人喜欢读书,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就要善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环境。近年来,全国上下提倡全民阅读,读书成了社会良好风气。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学校成立“语文阅读实验室”、评比“书香班级”这一大好机会,引导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就如笔者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借出1本,一月一换,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风气,最终达到知识阅历提升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效果。同时,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经常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学生在这样的读书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课外阅读,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家庭读书氛围好。另外,“生活是个大课堂”,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投入社会大环境,览名胜遗迹,读文史名著,寻根源脉络,做社会调查,写游览心得,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所以每到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就备受班级学生喜爱。

4.以身示范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生爱语文课外阅读,教师自身要爱课外阅读。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课外阅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课外阅读的学生。语文教师在班级里应起到示范表率作用,爱读书爱看报,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每到班级读书实践活动时,我都会积极参与,和学生一起阅读名著、一起畅谈感受、一起构思写作、一起参与活动、一起收获成果……以期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老师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明显的,他们像是找到了核心,课外阅读的劲头更足了,热情更高了,当然,班级的语文成绩也由原先的年级中游跃升为前茅。

5.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谚语,引导学生赏析品读,为学生找到精神动力与支持,鼓励他们坚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朱熹、欧阳修、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为他们树立榜样,鼓励他们学习;有意识地观察学生中喜爱课外阅读且取得进步的同学,比如每月5名“班级读书明星”,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激励、表扬、喝彩,并请他们给其他同学谈谈进行课外阅读的收获与感受,鼓励他们赶超。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渴望与兴趣,并付诸行动,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 课外阅读 思考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习语文局限于课本,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无从发展,造成知识贫乏,思路狭窄,想象不丰富,发挥不了应有的水平。语文读写能力的获取,主要途径还是来自于自己广泛的阅读。因为语文学习,没有相当的词汇量和句式,不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就难以实现。广泛阅读能够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读写和鉴赏水平。我们应打破课本框框,走出狭隘的课堂,开辟课外阅读这篇新土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一、精心选材,确保阅读作品的绿色化

阅读材料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大至宇宙,小至尘埃;远至史前,遥至未来……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文学、哲学、美学、科技无所不可,不能偏执一方。对初中生的阅读材料选择则要慎之又慎,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作品既有良莠之分,又有高下之别;既有鲜花,又有毒草。如何确保学生阅读作品的绿色化?教师要么帮助学生选择,要么对学生的选择要切实过问,对那些既无思想性又无艺术性的作品不要涉猎,以免造成阅读的浪费。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符合他们心理特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作品进行阅读,循序渐进地提高其认知与审美水平。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标准的建议,初中阶段教师应着重向学生推荐下列几类作品: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杂志类,教师可以推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等能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成长着想的优质期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二、讲究方法,保证阅读过程的绿色化

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说过,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都需要提高阅读能力。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为了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的财富,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搭建绿色的平台,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下一代。

要注重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所谓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阅读理论。如:阅读小说可先浏览故事情节,细读精彩片段;阅读诗歌重在浓情朗读,背诵品味;阅读散文重在体验语感,理解内在思想涵义;至于武侠、言情、侦探小说、卡通漫画以及其他各类消遣书刊尽量少接触。在具体的方法指导中,特别要强调以下几点:

1. 对经典作品,要讲究吟诵而后得之。就是要对作品放声的读,读的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读了以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从而达到有所得的目的。

2. 要指导学生学会品味、感悟、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而文学作为“人学”,必须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品味、感悟和欣赏的基础上。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

3.要指导学生学会对经典作品含英咀华。牛能大量进食,它不断地咀嚼,以助消化吸收,牛的雄健与善于反刍很有关系。读书也应当学会“反刍”,我们应当比牛更聪明,因为我们会思考。读书要讲求智慧,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4. 要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文章,理解作者写的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的投入,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有不拘前说的精神。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

5. 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读书动笔,就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圈点是用不同的符号作出标记,或为了加深印象,或为了深入思考,或表示自己的感情态度;评论是把圈点过程中感悟到的,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圈点和评论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的,是思考和感悟的结果。

三、依托活动,激发阅读兴趣的持久化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的兴趣很难持久,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维持长久的阅读兴趣,教师应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来让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内在的驱动力。

可开展的活动很多,例如:

1.开展“我喜爱的一本课外书”介绍会,让学生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课外阅读的作品,并且说出喜爱的理由。通过让学生展示阅读的成果,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以巩固他们阅读的兴趣。

2.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所得和感受。教师可让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效果显著的同学通过交流读书所得和感受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由于教师的阅读情感对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的阅读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可通过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学生体会到读书之乐、读书之趣、读书之令人陶醉,以点燃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之火。

3.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我手写我心”,把阅读中体会到的乐趣、积累到的收获付诸文字,通过展示和评判来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4.举办手抄报评比活动,教师确定一个主题,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主题,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选择素材,独立或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手抄报,并且择优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张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自豪感。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文5

受传统教育模式、师资素质、家长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时间少、自主性不强、阅读量不足的现状与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因此,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 看爱看的书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禀赋、语言知识储备和对世界的认知程度不同,他们喜欢读的书也是不同的:有的喜欢百科知识,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侦探小说,有的喜欢历史故事……真正适合学生的书,学生是不会拒绝的。

“看爱看的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对喜欢科普科幻类书籍的学生,可以推荐儒勒·凡尔纳系列科幻小说、《可怕的科学》系列、《昆虫记》等;对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推荐四大名著等;对喜欢童话的学生,可以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对于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简单用自己的眼光判定哪些书“有用”、哪些书“无用”,而应确立“学生喜欢的书就是好书”的观念。只要不是不健康的书,学生都可以看。我们要像期待种子发芽一样期待学生兴趣的萌发与成长,只有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喜欢上看书。

笔者班里有个学生一直以来不爱看书,但他十分喜爱军事武器图片。笔者送给他《武器百科》和几本《兵器知识》杂志,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又借给他《军事知识全知道》《世界军事探秘》等书,他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他已开始看《决战朝鲜》《》等大部头的军事纪实小说了,并且读书兴趣正逐渐转向其他类别的书。笔者欣喜地发现这个孩子爱上看书了!可见,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给予引导,从让学生“看自己爱看的书”入手,逐步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 营造读书氛围

(一) 建设班级“小书吧”

要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前提是要有书读。受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支持程度、社会资源(书店、图书馆)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接触书、拥有书的机会要远远少于城里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建设班级“小书吧”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经常要求家长买书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每学期买1~2本书一般家庭还是会同意的。以笔者任教的两个班77名学生为例,每学期每位学生买两本书,每个人买的书如果不相同(这个教师可以引导),两个班就有154本,初中3年6个学期,两个班的学生就可以看到924本书了,这个量还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让学生把这些书借给班里,放在班级“小书吧”的书架上,每个月从两个班的“小书吧”拿出一部分书相互交流,一学期结束,清理书架,愿意捐给班里的继续留在书架上,不愿意捐的自己拿回去。笔者把自己的藏书也放进“小书吧”,又定期地向学校图书室借一批书放在书架上,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学生“有书读”的问题。教室内有书,借阅起来很方便,“小书吧”是学生们共同参与的成果,这对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 举办“班级书市”

每学期开展一两次“班级书市”活动,让学生从自己家里的课外书中挑选几本拿到班里,几个人合作摆一个摊位。要求学生给自己的书摊写海报,给自己的书写简要介绍,向同学推荐这些书。学生既是“摊主”也是“顾客”,看谁卖掉的书多,看谁买到的书多。教师参与其中,也摆出自己的摊位。笔者通常组织两个任教班一起开展这个活动,有时也联合其他感兴趣的班级开展。活动的前半部分是“班级书市”,后半部分则组织学生介绍自己买到的书,说一说为什么要买这本书。这样的活动对活跃班级读书氛围、丰富学生的藏书十分有益。

(三) 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每节语文课前抽出3~5分钟安排一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看过的书,讲读书心得;在班里设置“好书推介”专栏,轮流安排学生向同学推荐好书,写出推荐理由张贴在墙;在教室里开辟“展示角”,将学生的“阅读收获卡”定期张贴。这些等于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的激励。

(四) 集体阅读

每天安排20~30分钟的集体阅读时间,师生一起静静地阅读;每周抽一节语文课举行班级读书会,推荐读物,读中指导,读后交流……集体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阅读心理态势。

(五) 让学生借书看

清代文学家袁枚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笔者在班里设了“图书交流站”专栏,每个月学生从自己的藏书中拿出几本作为交流书目,把书名写在统一制作的“交流书目单”上,贴到“交流站”里,开展同学间互借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更新“交流书目单”。笔者把自己的“交流书目单”也贴入其中,鼓励学生来借书,也会向学生去借书。学生还可以向班级“小书吧”借书,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借来的书是要还的,那种“虑人逼取”“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的心情会促使学生认真地看书。

三、 延伸阅读

(一) 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大多选自一些优秀著作,许多选自名著。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原著,利用课文教学激起学生读原著的兴趣。每册语文课本后都有“名著导读”,教师要利用它们上好读物推荐课。对课内介绍过、学到过的书,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向往感,容易产生“一读为快”的愿望。

(二) 电视延伸到阅读

学生课余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较多,如何将学生看电视的兴趣转移到看书上来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播出后引起了强烈争议,笔者从网上搜集了各种观点,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告诉学生:当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象的影像时,林黛玉没有了想象中的美,关羽没有了想象中的英,贾宝玉没有了想象中的帅,张飞没有了想象中的傻,名著的欣赏如止于电影、电视的话就会丢掉很多乐趣,要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还是要去品读原著。一段时间下来效果还不错:看四大名著的学生明显增加,学生看书的热情也明显提高。

近几年热播的《百家讲坛》,通俗易懂,深受观众喜爱,许多学生喜欢这档节目。笔者有意识地介绍学生去看这档节目,还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并借机推荐学生去读《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书,在班里掀起了《论语》热、《三国》热。

四、 适时评价

(一) 即时评价

要对学生在课前阅读交流、阅读收获卡的制作、集体阅读、班级读书会等阅读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即时评价,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 平时交流

经常和学生聊一聊,如最近在读什么书,有多少时间在读书等,方式要随和、亲近和自然,不要给学生压力,对学生的阅读要加以肯定与指导。

(三) 评比奖励

一学期结束评选“阅读之星”,一学期举办一次读书成果展,从阅读的量、阅读的收获、个人的进步等方面综合评价,把书当做奖品奖励给学生。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范文6

关键词:课外阅读;调查;分析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学会处世,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1个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更快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学生们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初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他们是怎样读书的?他们读书的过程中有哪些潜在问题?而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1、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经常看课外书,43%的同学平均每2周去1次书店,29%的同学每周去1次。只有6%的同学很少去书店,在被调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说明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都积极地从课外书中汲取新知识。但是,有些学生不经常看课外书,认为忙于学业、游戏,没有时间。

    2、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体裁上,有相当1部分学生喜欢小说,因为小说贴近生活,但对诗歌、散文等也有1定的阅读量;内容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包罗万象。另外,外国名着对农村初中生吸引力较小。对中国名着、名家精品的阅读还不够1定的数量。学生接触名着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电视剧场,阅读整部名着的人较少。

    3、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挑选课外书。可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读书比较理解、支持,也不会干涉孩子选书的自由。但有1部分学生的书是由家长、老师挑选,排除师长“参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读书缺乏主动性。学生挑选的课外书主要集中在辅导书上,否则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2、总结原因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1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1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1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1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

    其次,有些学生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看“闲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有唯恐学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歧途的考虑),也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通情达理”的家长,这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岂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1些学校忽视语文环境建设,没有1定的图书配备,加之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也1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课外阅读呢?

    3、解决方案

    首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1、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

    1方面,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达到“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另1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1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寻求1把开启阅读天地的金钥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2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因此,应多读课外书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多数倍……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么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而博览群书也正是1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源泉。

    其次,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最后,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

    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1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1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1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1些思考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

    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1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3、配合教材,推荐书目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如果是小说,则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分马》可读读《暴风骤雨》,学了《杨修之死》可读读《3国演义》等等。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学期或年度书目的推荐,1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1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1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1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1些科普读物。 4、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

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浏览、精读、略读、读书笔记,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

    5、组织交流,检查督促

    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大。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讨论会、专题墙报以及小型征文比赛等等,可结合有关的语文活动来进行。通过此类交流,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大增,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