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

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范文1

“什么是PT100?”考官问。

小钮傻了,头上冷汗直冒。他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

2013年3月份,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小钮遇到了求职以来最大的挫折。他去参加太原环保电厂的面试。考官很严肃,一上来就问了他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5个专业问题,他只有2个能答上来。

小钮回去一查,发现PT100就是个简单的温度传感器:“打击太大了,我觉得自己4年大学读下来,什么都不会。”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自中央到地方,各种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纷纷出台,而另一方面,各高校的“签约率”数据依然不乐观。

事实上,由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经济景气不断变化而形成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近年来在不断累积。

南京审计学院审计学专业的小戴为公务员考试奋战到今年4月,结果全军覆没。参加过学校辩论队的他,说话习惯于分条陈述:“考公务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自己选的岗位报的人太多,二是自己的个人素质不符合公务员的选拔要求。”

4月份回到校园之后,“不想去银行”的小戴通过校园招聘,获得了中国银行的面试机会。那次面试,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到了自己的劣势。

那是一种“N对N面试”,3个面试官对7个应试者,他是第6个。第一个竞争对手的自我介绍就让小戴觉得“不可思议”——这位仁兄说自己已经在江宁大学城卖出了10万个毛绒玩具。其他对手的简介则包括小提琴十级、参加过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项目等等,小戴觉得和他们相比,自己“混过校辩论队”的经历,几乎等于说自己“喝过水”。

学历的尴尬

江苏某高校的研究生刘敏,当初正是为了弥补本科学校的差距,才选择考研。2013年,她研究生毕业时却发现,读研并非如她所想象的是“镀金”,相反却放大了她的“本科学历”劣势。

当时刘敏参加南京市某中学的现场招聘会。由于投递简历的人太多,最后学校工作人员宣布,“本科毕业于211高校的留下来”。现场立刻走掉了三分之二的人,刘敏也在这低头离去的人群中。

“能公开声明还是好的,很多单位招研究生,都要优先考虑本科学校。”他们班曾集体参加了江苏广电集团的校园招聘,绝大多数人简历都没塞过去,剩下被审核通过的,基本都是“本校本科生”。在新华社与央视的校园招聘中,刘敏和其他“出身不好”的同学,也都卡在了简历关上。

“我以为读研可以摆脱三本的影子,现在才发现这反而把本科学历给放大了。”

“独木桥”上的落水者

其实,南京审计学院审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小戴,有一个很牛的专业方向——ACCA(即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

南京审计学院名头虽不如南京大学,但录取分数、生源质量却未必差。审计学专业几乎是南京审计学院录取分数最高的一个专业,而ACCA方向则汇集了“高手中的高手”,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进入这个方向。

公务员家庭出身的小戴,第一选择还是考公务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想出国和考研;不想去会计师事务所,太累;不想去银行,因为要从柜员做起,还要出去拉存款,作为外省人,很难有这样的人脉。还是考公务员吧,可以自由选择地域,待遇和编制都不错。”

2013年7月开始,小戴开始了公务员报考历程。国考报的是河北证监会,没有被录取。又继续报了省考——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审计局和河北沧州选调生。

除了中国银行的面试,小戴还参加过3次国企的面试,都出局了。现在他打算毕业后先回河北,一边在网上找工作,一边准备8月的河北政法干警考试,失败了再准备今年的公务员考试。

和小戴的选择一样,报考公务员几乎是那些向往安定生活的学生的第一选择。江苏一家高校某专业40多名学生中,有30位报考了公务员,在很多岗位上都是大学同窗在“肉搏”。在数百、上千人争夺一个职位的竞争中,绝大多数人黯然退场。

“做烂了的专业”

在湖北纺织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小田看来,他的求职之路似乎从来就没有如意的时候。

2012年9月,小田去了中通、申通等物流企业应聘,但都没“赶上集”。11月初,在电商物流招聘行将结束时,他拿到一家武汉小型冷链物流的聘书,但对方要求苛刻:12月必须去报到,实习期长,薪水只有2000块。小田拒绝了。

年后,小田又去应聘了京东、腾讯和58同城。58同城的面试官甚至让他跳过了简历筛选过程,直接进入到笔试环节,但小田没通过。他说自己的长处是与人打交道,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3月底,心灰意冷的小田回了老家,一边帮在贵州大学当老师的发小跑招生工作,一边给自己做物流中介的亲戚帮忙。小田说他的专业“做烂了”——进入门槛低,什么人都能做, “现在电商物流为节省开支,也不会招对口的大学生”。小田所在的班44个人,最后拿到电商行业聘书的只有3个人。

如果说“电子商务物流”这样时髦的专业都“被做烂了”,那么小丁的专业在名字上就已“日落西山”了。她是山东交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英语”已经被认为是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专业。

在参加几次招聘会失望而归后,小丁决定回老家找工作。她的老家在一个内陆城市,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就更少了。她在培训机构找了一份工作,做了半个月左右,实在不感兴趣,最后辞了。

“只要能找到感兴趣的工作,哪怕薪酬不很高也可以,刚开始就是累积经验。实在不行就去沿海,在那里我们专业找工作容易些。”她说。

“凭什么把所有女生都排除掉”

天津师范大学的小金是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但她对本专业工作不感兴趣。“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当一名教师。”

想回海南做教师的小金承认自己“歧视”用人单位:“我只想去公立学校,不想去私立学校。”

这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人之常情”。“公”字头、“国”字头单位,象征着长久、稳定,对“私有”、“民营”的担忧,折射出人们对于社会和个人未来的不确定。

正如小金所说:“我担心民办学校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薪水、足够好的社会地位和保障。万一学校哪天倒了,我失业了怎么办?”

但小金所向往的那些“公家”单位,对她也有“歧视”。例如某博物馆的岗位,要求中文专业或者文秘专业。“我明明做得来,我新闻稿件写得比中文系学生好,为什么不能要我?”

还有一家海口的小学招语文老师,要求有海口市户口,小金打电话过去,问外地户口能不能应聘,工作人员说不行。还有一些岗位需要出差,明确要求男生。“凭什么就把所有女生都排除掉?”她说。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小丁对这种歧视的感觉更加直观。她所在的专业,男生们上个学期就被订走了,去的都是响当当的好单位——供电局、国家电网……

但是女生们就没有这么走运了,“我们整个学院,只有3个女生自己找到工作。”

让小丁气愤的是,一些大型国企在招聘时并不限制性别,“但只要有男生面试,不管成绩多差,都愿意要男生。有一个国企招聘,我们专业的同学都投了简历,结果成绩挺好的进不了复试,班上一个挂科的男生居然进复试了”。

“也许问题还是在我身上”

小金认为,就业耽误了的大部分原因在自己身上。她在家闲待了一个寒假,一直在逃避现实,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间。

“等到回学校,不得不开始找工作时,已经是各单位招聘的尾声了。目标也定得太晚,如果一开始就做老师,就不会错过好多教师招聘信息。”

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范文2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就业导向型 人才培养方式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项目201108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16-0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就业困难,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根据职友集网站2013年8月份的统计,管理学类共47个本科专业,排名前几位的有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档案学、电子商务,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排名第34,比较靠后,就业情况不理想。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三年的一次就业去向来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不是特别高,与同一个学院的财务信息管理专业,每年几乎是100%就业率相比,就业情况一般。而且今年的就业率只有74%,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了。其次,上表还反映出,毕业生去对口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凤毛麟角,去像包商银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国有企业的人数也有限,绝大多数的同学去了如包头市意利达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企业了,所学非所用。

二、原因分析

1.公务员考试制度提高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门槛

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完善。当前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起于1989年,在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分单位开始举行,主要是针对个别部、委、办、局举办,不是全国统一考试。1993年8月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考试也从1994年正式开始。2006年1月1日起《公务员法》施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日臻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很多都是通过上述的考录制度来完成的。这样一来对于该专业同学来说想进对口单位,如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也是通过考录,提高了就业门槛。

2.盲目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致人才供给暂时性过剩

1998 年,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 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率先在该专业招生,此后十多年,该专业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之一。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到2009 年底,全国有472所高校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涉及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医学类、艺术类、财政类等各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专业。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专业设置和发展规模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前景如何,应该进行需求分析和预测。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可能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热门专业,但目前决不能夸大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社会需要也是逐渐增加的。由于这十多年该专业的井喷式发展导致人才供给暂时性过剩,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3.培养方案理论重于实践,学生的专业技术性不强,没有就业优势

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开发,使学生既具有宽广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所以使得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都比较差。

(1)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少。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1版学分制教学计划为例,总学分210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3学分,不考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常规的实践环节,与专业课有关的实践环节有公共财务管理课程设计1周,电子政务课程设计1周,城市认识实习1周,社会调查1周,共4周。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一个典型的会计学专业的与专业课有关的实践环节:基础会计实习1周,财务会计模拟实习2周,电算化会计实习4周,财务管理实习4周,审计实习4周,共15周。很明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环节非常薄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投入有限。目前该专业适合的实训软件主要有: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系统、公共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系统、政府绩效评估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学习平台等。但现在这些专业实践软件每一个的价格都在十万到几十万,成本较高,而且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购买软件需走政府采购,学院提出申请到批准再到采购成功,往往需要1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多数学校在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投入都十分有限,有的学校只购买了上述实践软件的一两种,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毕业实习不饱满,多为走马观花式的企业参观实习。该专业毕业实习一般为4周,往往安排一周的讲座,剩下的三周为企业参观。由于学校规定的本科生实习经费是每人几百元,因此安排区外实习开销大不现实,只能安排在本市或周边实习,这样一来毕业实习就变成企业参观实习,没有定岗实习,接触社会少,没有实际工作的机会,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少,对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扩大就业的解决方案

1.增加公务员考试应试课程

现在毕业生通过考录公务员来找工作已经是一种趋势,2010年不包括地方公务员考试,仅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就达到135万人,2011和2012年也都在120多万人,更何况我们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同学更应该参加这样的考试。而比起其他专业我们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建议增设相关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写作、公共基础知识、公务员面试指导课程。

2.建立院系班主任联动机制,对学生个人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我人格特征、知识和能力认识程度低,有些同学甚至完全不了解自己。缺乏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到毕业找工作时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个人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首先,在新生见面会上学院应客观详实地介绍本专业特点以及未来就业方向。其次,在大一结束时,班主任应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性格,家庭优势等情况对每个个体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例如学习成绩好的鼓励考研,喜欢会计的鼓励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再次,在大三结束时,班主任应给同学们分析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最后,在大四时,院系应该为同学们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信息,联系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方便,院系班主任时刻通报学生就业人数,调整相关就业策略。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努力实现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原则,作为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理论教学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学院应建立比较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来满足毕业实习及其他实习的教学。首先,向学校申请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多购买一些案例教学软件。其次,建立实习基地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严密、很多文件涉及保密事项,所以在此联系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非营利组织部门和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所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还有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业协会、工会、联谊会、同学会、消费者协会等。我们应努力实现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力争将每一个学生都送到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满足学生在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的锻炼,请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管理者进行演讲和共同探讨,为学生提供案例教学,使实习有序饱满地进行,不流于形式,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实践部分教学。

通过增加公务员考试应试课程,对学生个人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努力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理论知识扎实,又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

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2).

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范文3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发展方向旅游管理方向、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经营和管理方向、葡萄酒专业研究方向、旅游风景区管理方向、会展旅游管理方向、和旅游行政管理方向等。例如酒店管理方向,目前我国现有星级酒店9751家,并且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兴建和扩张新的星级酒店。现在酒店正在面临一种形势那就是转型改制,8000多家公有制的酒店要进入市场经济,因此对酒店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经研究表明我国酒店的本土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以前中专相关专业或者没有与酒店管理相关联的学生先是从事酒店管理和业务、在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后从基层促升上去的,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的这种现象。因此,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扎实的本、专科毕业生是很受青睐。据相关数据统计,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最好就业的十大专科专业中排名前三,由此足以见得此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大环境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谓是炙手可热的“人才”。

二、旅游管理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

1.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此更为深刻的学习和专研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

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要通过考取公务员的方式,具体流程和步骤包括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笔试和面试、体检考察、名单公示等环节。

3.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

在中国有很多大型知名的旅游社机构,例如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港中旅集团、康辉旅行社和嘉年华等旅行社。在每个旅游社都会分为:业务部、计调部、接待部、导游部、外联部、财务部等多个部分供毕业生实习和工作。

4.职业院校的旅游教学工作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基层人才需求量随之增加,各地旅游职业中专、职业中专发展较快,因而从事旅游中职教育同样也是旅游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和规划的不错选择。

5.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

毕业生从事和会展相关的工作,例如策划服务公司、会展场所和酒店等企业或公司单位会展策划、设计、制作、现场指导管理运营和大型活动的执行。

6.酒店管理方向

酒店管理方向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酒店或餐饮相关工作,到国际酒店品牌连锁、本土化星级酒店和中外餐饮连锁集团的前厅部、客房部、餐厅部、人力资源、销售部等多个部门进行学习和工作。

7.豪华游轮

近年来豪华游轮旅游项目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豪华游轮里面设施非常齐全和高档豪华,旅游路线遍及内地和海外。因此同样有很多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毕业生。例如餐饮部门、客房部、康乐部、以及宾客关系经理等部门。

8.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可以在旅游景点或风景区自主开发有个性旅游纪念品商店,特色餐饮、有当地文化的小吃和酒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与休闲自主创业可说是种类繁多。从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来分析和着手,会发现有很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

9.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提供服务的范围包括旅游咨询,预订机票、火车票、酒店、景点门票、旅行线路设定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等综合。比如,携程旅行网、去哪网、途牛旅行网和艺龙旅行网等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10.旅游规划机构中高级管理工作

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范文4

论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

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三网”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探讨

通过电子政务来拉动电子商务的分析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

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探讨与对策

电子政务如何推进政府管理的进步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电子政务与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讨论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研究

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发展

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方案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保护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基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研究

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应用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中间件平台研究

电子政务的实现条件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安全集成研究

PKI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中安全中间件的应用研究

软件重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与行政文化和行政决策的关系研究

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中动态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研究

公安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外包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中安全域和网络划分与控制的研究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应急处理体系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机房一体化的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政务中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研究与发展趋势的展望

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

电子政务中分布式知识管理的实现

对电子政务的多视角思考

我国电子政务实施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的廉政意义探讨

电子政务的技术风险与管理误区的防范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基于MPLS-VPN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平台的构建

电子政务与依法行政的关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研究

基于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面向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电子政务的安全审计相关研究

环保电子政务系统方案设计

电子政务中网络划分与安全保密研究

安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面向电子政务的公文管理系统的设计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探讨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库建设研究

空间信息支持下的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前景

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环境的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人口空间管理和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信息网建设思路及技术方案研究

UML的活动图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适用于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研究

一种基于角色网络模型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

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公务员的挑战与新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的市场预测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范文5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建设;制度障碍;分析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9-005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今后改革和建设的目标。但目前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尚存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如下八个方面: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因素即公务员队伍建设机制尚待加强――作风不实、观念落后和水平不高

人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因素,公务员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政府服务水平的高低。公务员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勤政廉政意识、创新意识,他们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执政和服务的效能。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的最终建成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但从我国公务员队伍现状来看,尽管经过多年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我国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公务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还有明显差距,有待提高。

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公务员对建设服务型政府认识不到位,思想狭隘,目光短浅,缺乏整体意识,考虑个人问题多,考虑工作少,因而有抵触心理;一些公务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办事推诿、拖拉,执法不文明;一些公务员创新意识不强,工作飘浮,思想懒惰,不认真钻研本职业务,只限于上级怎么布置,下面就怎么干,没有新办法、新点子、新思路,工作一般化;还有一些公务员甚至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视手中的权力为私有财产,当作为己谋幸福的法宝,滥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搞权钱交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是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共存,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不仅在管理上要与国际接轨,而且有的监管领域还没有拓展开,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职能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务员要为人民提供规范高效服务,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但在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中,相当数量的公务员存在学历不高、知识面窄、知识陈旧、运用高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差、业务能力低等问题,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人事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国目前528.6万公务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达62%,其中适应加入WTO急需的涉外法律、公证、翻译、科研开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只占3%;全国省级以上机关中,67%的人不了解有关本职业务的国际惯例,掌握WTO规则,精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更是凤毛麟角。山东省有近26万公务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1860人,占0.07%,中专学历的有5.45万人,占21.2%。”[1]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云南省,“全省34.82万公务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3.63%,中专以下学历占4.637%,而真正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总人数12.53%”。[2]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载体机制尚不完善――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和条块划分

我国政府仍然没有走出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条块划分严重的困境。从1982年到2007年,我国经历了六次政府机构改革。总体上看,政府的改革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是相适应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种种弊端。党在十五大报告里将这些弊端概括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纵向层次过多,机构规模庞大。我国目前在宏观上从中央到地方依次要经过省、市、县、乡几个层次,部分市县与乡镇之间还有区公所,虚实层次高达6级,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世界上多数国家均是三级制政府,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也是以三级制为主。在微观上,机构层次也是重叠严重。由于政企不分,一个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一般要经过企业、公司、局、委、办等若干层次。

二是横向部门划分过细,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由于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各部门基本上是按照产品结构形式设置的,职能部门分设与职权划分普遍过细。以县级为例,各县普遍设有农业局、农垦局、畜牧局、水产局、水利局、林业局、乡镇企业管理局等十几个部门。

三是管理幅度失当,比例失调。这里的管理幅度指的是一级组织所管辖的区域和人口。从中央看,由于层次过多,导致基层一级管理幅度偏小,这同世界各国形成强烈反差;从地方看,我国省一级建制少而面积大,有人口近亿的省,也有不足300万人的省;有3万平方公里的省,也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省。当然,各地的控制幅度不可能整齐划一,但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

四是机构膨胀,自我服务现象严重。以省级党政厅(局)级机构为例,按照编制规定,数额为50个左右,但实际状况是,平均每个省设置70多个。在常设机构居高不下的同时,非常设机构一直泛滥不止。庞大的常设和临时机构普遍缺少明确的职能目标,服务对象模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我服务上,甚至通过一些权力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方便和服务。

五是人员严重超编,财政负担沉重。管理层次过多带来机构的膨胀,机构的膨胀又必然导致人员的骤增,很多部门冗员充斥,人浮于事。目前在我国,大约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吃财政饭的,这在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人员队伍过于庞大,使我国本来有限的财政更加紧张,“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矛盾日益加剧。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因机制即“软”制度尚未形成――观念陈旧、意识淡薄和认识不够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靠制度,一种是约定俗成的“软”制度,也叫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社会习俗、习惯行为、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一种是明文规定的“硬”制度,也叫正式制度。任何一个国家的硬制度往往都是在软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归纳、一种认可。如果没有文化的认可,只是把外面的制度拿来,强行加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其结果明显是贯彻不下去的。如果没有大家意识的转变,没有文化价值观念转变的话,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如果说硬制度是直接的资源配置制度(如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那么软制度(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等)却关系着硬制度的运作环境和运作成本。

应该说,造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认识不足,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并不完全是个人道德和素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非正式制度,也即是软制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习惯观念和主流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内在约束。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虽然“为民服务”的理念中国自古就有,但是由于受中国封建时期的小农经济和解放后计划经济的制约,在思想上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影响,在政治上有对党的领导的机械理解,加之英雄史观对我们的长期禁锢,国家权力实际上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居于社会之上、控制社会的权利,政府也最终由服务于民的公仆演化为社会的主人。因此,我们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时,必须重新培育政府行政文化,使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成为有效的、起约束作用的软制度,从而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硬制度的构建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四、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尚存缺陷――“越位”、“缺位”和“错位”

一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和职责缺乏合理的制度界定。一方面,公共部门提供、市场提供和公共部门与市场共同提供的范围和供给比例,缺乏合理界定。公共支出范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造成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缺乏公共性;另一方面,“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相互混淆,“政府提供”被错误理解成“直接生产、经营”,因此在公共产品供给上采取了以政府直接生产为主的供给模式。

二是制度内与制度外相结合的供给方式,导致供给的低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中央政府虽然下放了事权,但却没有下放财权。各级政府为弥补公共经费的不足,扩大了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收费。由于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这些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资金浪费严重。

三是转移支付不规范。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资金财力分割上,存在部门、地区、城乡之间的偏差。许多公共部门由于财力的不足,无法有效发挥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

四是公共产品供给中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制度。一些公共部门由于决策不科学、人浮于事、等因素的影响,在没有竞争同时不受约束限制的情况下,未进行最低成本核算,致使以一种无效率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即在对资源配置中的无效率。

五、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健全――方式单一、内容有限、渠道狭窄、缺乏监督

我国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但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信息公开制度尚未健全。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单一,内容有限。政府信息公开基本上是采取主动公开方式。这种单纯的政府信息式信息公开对于全体受众了解政府工作,维护自身权益发挥了作用,但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受众却很难实现其通过申请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局限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土地管理、行政处罚等几个方面。一些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例、行政文书却并没有全部公开。公民对于政府其他的决策过程和行政行为还不甚了解。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即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3]政府公开的信息多是“报喜不报忧”,仅公开正面的信息,而对于政府行政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等负面的信息却披露得较少,这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流于形式的倾向。

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狭窄。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狭窄,主要是通过政府公报、红头文件、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墙报、专栏、布告、标语等形式。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之后,各地政府机关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但是许多政府网站因疏于维护和管理而导致公开的信息得不到及时或快速更新。而且有很多信息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公开,而非网站形式。另外,由于部分行政机关干预新闻媒体对政府信息的传播和公众的评论,也影响了政府信息的公开。

三是政府信息公开缺乏监督、责任追究和救济机制。我国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零散规定中,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性规定不多。当公民无法行使获取信息的权利时,对于其相关的救济手段并未明确规定。而且相关法律中,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泛泛地表述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机关的义务之一,而并没有直接考虑到公民的利益、知情权的行使以及如何寻求救济以维护自身利益。

六、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激励机制即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尚不完善――偏重效率、缺乏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导、主体和手段单一

一是绩效评估的价值尺度问题上对效率原则的偏重。效率原则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对落实责任政治、克服、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将效率一词片面化、极端化就有可能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效率原则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政府的行政职能以及据此确立的行政目标往往是一般性的且比较抽象。在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中,一般注重的是投入了多少财力、人力和物力,即为实现行政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而非此种努力所应达到的效果。在这种对行政过程及其努力的过分关注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制造工作”、“不求有实效但求不闲着”等形式主义的行政现象,这与政府绩效测评上的此种偏差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效率原则也不可避免的伴生数字虚假现象。如有的公安机关为了提高破案率,不惜采取压案不立的办法,更有甚者,有的地方一年刚过了2/3,全年的统计报表就已制作完毕等等。[4]

二是评估缺乏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导。一方面,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评估结果也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在实践中往往容易迷失方向,不是把评估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而是作为绩效预防的手段,如采取大检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改进。[5]由于这种方式的突击性和非规范化,使之成为基层单位的一种负担,评估没有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即使是某些学者发表了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报告,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也不高,难以对提高政府绩效水平起到实质作用。

三是评估主体过于单一化。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是以官方为主,多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自身的评估,因而很难做到公正、客观和全面。另外,众所周知,绩效评估意味并伴随着批评和改革,但“行政文化倾向于无法忍受内部和外部的批评,因此,行政人员在内部层级、以往决策和现行程序遭到挑战时会展开自我防御,极力抵制”,这也极大的影响了绩效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评估手段单一和信息不健全。“目前我国绩效评估所采取的评估手段、方法并没有超出经济学的范围”,多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较少采取定量分析方法,这就容易导致评估结构的不科学和片面化。另一方面,绩效评估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筛选、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信息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估结果的科学客观性。但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信息评估系统,信息的收集、沟通还存在不少障碍,在一定程度上给政府绩效评估带来了不利的后果。

七、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健全――缺乏行政责任基本制度、既有的行政责任制度存在缺陷

政府责任体制建设的根本点在于完善行政责任体制。从总体上看,中国行政责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责任基本制度缺乏。当前在中国行政责任基本制度中,各项责任追究制度如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以及责任型主动辞职制等存在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建立。

二是一些既有的行政责任制度存在缺陷。在这些行政责任制度中,有的制度只是原则上的规定,不易把握和操作。有的制度漏洞明显,比如许多法规禁止公务员从事一些活动或行为,但对他们违反相关规定应该如何处理却往往没有下文。从具体责任制度来分析,其一,在政治责任方面,中国政府官员承担的责任缺乏一套完备制度,通常做法是轻者受人民群众和上级领导的批评,作出检讨,责成其更改政策或改正其行政行为;重者是自请辞职,或被免职、罢免。追究的形式,大多限于上级党政领导对下级人员作出行政处分,很少是由人大来监控。其二,在法律责任方面,行政责任与行政违法的对应关系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包括国家责任、国家工作人员责任、国家赔偿、行政诉讼、追究行政责任的法律主管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职权等内容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缺乏具体规定或尚不健全。如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只规定了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承担责任,而将抽象行政行为的责任排除在外,这与抽象行政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平衡的。其三,在行政角色责任方面,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明确、细致、稳定、长期的职位、职务、职权职责相一致的工作责任制度,致使具体的行政责任主体常常模糊不清,导致某些因侵权、损害、失职行为而产生的行政责任问题因责任主体不清而无法追究。其四,在道义责任方面,目前关于政府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的具体操作规划尚未出现。

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民众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群众的误解与消极冷淡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一般来说只在政府机关强调得比较多,在媒体上宣传得比较热闹,但是在平常百姓中间,了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人却少之又少。一些公民甚至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是公务员的事情,与他们无关;还有一些人对政府的决心持怀疑的态度,冷眼观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初衷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本应该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但是群众的冷淡正说明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政府的变化。另外,政府提供的服务与大多数群众相关度不高,他们并没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这直接造成了政府与民众断裂。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在政府与民众互相支持和配合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服务型政府是建设不成的。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事情,更应该是政府改变观念走向群众,建立政府与群众相互呼应和互动的事情。政府应该大力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这场浩大的工程中来。当然,目前最主要的还是要让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能够为公民提供切实的、实在的服务,能够真正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愿望,使他们能主动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任国岩.王新刚.加入WTO后提高我国政府公务员队伍素质的对策思考[J].经济问题,2002,(11).

[2]黄海霞.廖巨龙.加入世贸后公务员的进与退[J].望,2002,(33).

[3]吴根平.建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方向范文6

关键词:国际电子商务开放型经济贸易发展

国际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运作的各种手段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即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抛开传统的交易方式,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进行交易,实现从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全过程的电子化,以提高交易效率。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产品的间接贸易,指通过电子方式,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等来处理有形商品的洽谈、订货、收款等与商品交换相关的活动;另一类是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是指通过电子方式,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等来进行买卖咨询报告、电脑软件、数控程序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并能以某种方式存储的无形商品交换的全部过程。

国际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崭新的运作模式,使国际经贸活动进一步向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发展,正在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主流国际贸易方式和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顺应全球新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快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则是我国外贸新世纪发展的手段。

国际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

(一)贸易信息传递更便捷

电子商务中,买方主要通过随时上网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信息;卖方则主要利用互联网和各种贸易网站商品广告,积极上网推出自己的商品信息,寻找贸易伙伴和交易机会,扩大贸易范围和市场份额。卖方的宣传空间随着网络体系的延伸而延伸,网上广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成,配以文字、声音、图像说明,能够全方位地介绍产品的性能及服务,从而达到极佳的宣传效果。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买卖双方可以直接接触,因而减少了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公司、商和中间商环节。

(二)贸易磋商和合同签订更规范

交易磋商在互联网络和电子交易系统的支持下完成,交易各方事先在网络认证中心进行合法有效的注册,只有注册的用户才能从事网上交易,在交易过程中系统将会提供动态联机认证和保密措施。用户间可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网上实时谈判。网上实时谈判是对传统商务交流方式的网上模拟,某种程度上可代替电话、传真和E-mail,能够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谈判的各方可以通过一个类似聊天室的区域通过键盘进行笔谈,笔谈被存入数据库供调阅。原来的贸易磋商中的单证交换过程,在国际电子商务中演变成为记录、文件和报文在网络中的传递过程。

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系统和专用的数据交换协议自动保证了网络信息传递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可靠性,不再要求以书面合同形式来确定磋商的结果,而是采用电子合同的形式,网络协议和应用系统自身保证了所有贸易磋商日志文件的确定性和安全可靠性,各类贸易单证、文件等在国际电子商务下都变成了标准的报文形式,从而提高整个交易过程的速度,减少了漏洞和失误发生的几率,规范了整个商品贸易的过程。

(三)外贸单证流转程序更简洁

与传统的外贸单证运营过程相比较,引入电子商务后的外贸单证流转至少减少了买方输入卖方报价单数据、邮寄采购单、确认所采购货物清单、将发票输入应付款系统、寄支票给卖方以及卖方收到采购订单、进行订货登记、打印装箱单、寄发票、登记应收款账户冲账等步骤。

(四)合同履行更顺畅

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要涉及很多机构,如外贸机构、银行金融机构、海关系统、商检系统、保险公司、运输系统、税务系统等。电子商务使得原本繁琐的合同履行环节变得简洁、高效。企业可以通过进入政府专门的网站而实现在网上进行进出口许可证的联网申领、申领进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报关报验、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等手续的办理。传统的跨国支付手续复杂且程序缓慢、时间周期很长,具有很多无法预测的损失和风险,而利用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保证资金运营的高效率。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并完成各种交易手续后,商品交付给运输公司起运,可以通过电子贸易系统跟踪货物。银行按照电子合同及相应的单证支付货款,出具相应的电子银行单证,最终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国际电子商务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对比较分散、规模小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影响最大,使其具有出口潜力的产品能以最快、最便捷、最低成本的方式找到买家,众多的中小企业有了一个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更加公平的机会。

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紧推进国际电子商务,是我国外贸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事关开放型经济发展全局的前瞻性战略。

加快国际市场信息流,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出口企业及时获取网上的产品技术发展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适时调整产品构成和功能设计,以提高传统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强化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动力机械等产业的竞争优势。

加快出口企业物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和结构优化。采用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国际招投标,获取更多的加工贸易定单,促进中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国际加工贸易竞争;逐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培育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项目,以发挥加工贸易的规模经济优势;推进加工贸易由以往劳动密集型为绝对主导逐步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

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利用电子商务拓展欧洲、北美市场,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出口策略。

加快投融资现金流,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面对非洲、南亚、东欧、中南美洲等地区日益增强的进口限制,利用电子商务寻找投资机会,将我国成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转移出去,建立生产线或加工装配基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出口,并应用网络管理海外公司和生产基地,降低管理费用。

实施体制改革推进战略,确保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利用与电子商务接轨的外贸电子政务系统加强外贸监管,完善配额招投标等制度,赋予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以外贸经营权,建立公平、透明、自由竞争的外贸管理体制,促使各类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推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加快商务部与各省市外贸管理机关、驻外商务机构、有关部委以及与外贸相关的银行、税务、海关、外汇、保险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加强外贸专用网的建设和管理,逐步扩大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商务网的联网,强化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为外贸企业服务。制定我国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建立以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立全国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对外贸易运输网络,使货物运输的订舱、单证传输、集装箱管理、船舶管理、货物跟踪、财务及结算等重要业务采用国际标准的EDI单证传输;建立网上货物跟踪系统,使客户和贸易伙伴直接进行查询,简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建设一批外贸领域大型数据库和专门的技术研究中心,完善外贸信息服务体系。

(二)完善外贸信息化保障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组建国家经济贸易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提高信息安全技术防范手段,有效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面临的信息传递、储存等信息安全问题,为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避免国家和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加强外贸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用和完善。研究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数据保护、税务、安全与认证、知识产权、非法和有害信息、电子支付系统、消费者保护等法律问题,尽快出台和实施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国际电子商务的法规体系,普及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尽快建成最具权威的外贸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资料库。消除和减少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障碍,使电子商务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国际电子商务服务和监管,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逐步实现全国外贸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网,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先进、安全实用的外贸电子政务体系,加强各级外贸管理部门和驻外经商机构的政府网站建设,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高效便捷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各级外贸管理部门的政策透明度、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金关工程和电子海关建设,形成包括外贸、海关、税收、外汇等部门在内的,完整统一、规范畅通的外贸电子化管理体系。各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在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电子支付、外汇结算、税收等问题,建设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完善全国外贸业务管理的应用网络系统。发挥进出口统计信息系统作用,及时加工制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为有关外贸管理机关和企业分析、决策提供服务。利用外贸专用网和互联网建成“与驻外经商参赞处联网系统”,实现商务部与驻外经商参赞处的网络直通。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各专业网站的规模和作用,积极支持政府部门和企业无偿或以成本价格在外经贸专用网上及时更新、信息。

(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内部应加大信息化设备投资,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积极利用网络协调配合,实现沟通。普及网络办公、电脑会议,减少经济活动的中间层,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加快各部门对国际市场的反应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进行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通过网站迅速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习惯,将消费需求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从而针对消费需求进行研究与技术开发,进一步密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通过网站进行市场营销,运用网络与传统营销的组合方式进行管理,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全面结合起来,用最全、最新、最快的商品信息和形象招揽客商,赢得订单,降低营销费用,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网站进行企业形象宣传,迅速建立品牌知名度;通过网站进行售后服务,节约服务成本并增加用户群体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