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托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训学校托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训学校托管

培训学校托管范文1

项目单位:婴之杰早教有限公司

合作方式:招商加盟 投资额度:5-10万元

场所要求:不低于100平方米

网址:

项目简介:婴之杰为0-3岁宝宝早期教育提供科学的专业平台。通过自身的资深科研队伍,紧密结合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完善教育体系。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协作,在引入、整合、转化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研成果的同时,经过不断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形成目前最适宜中国宝宝且成效显著的权威系列教学方案。

推介星级: 所属地:广东广州

项目编号:1441 项目类别:早教

项目单位:上海海信威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合作方式:招商加盟 投资额度:5-10万元

场所要求:不低于100平方米

网址:

项目简介:2001年贝易集团起航,经多年研发和实践,我们传承《易经》的教育精髓,汲取德国的教育思想,辅以台湾的教育服务品质,帮助宝宝从早期开始就轻松领略国际与传统的交汇,懂得更多,学得更快!让家长轻松掌握真正领先与传统的多元教育方法,一起帮助宝宝走好关键第一步!

推介星级: 所属地:上海

项目编号:1438 项目类别:少儿培训

项目单位:北京聚智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方式:招商加盟 投资额度:5-10万元

场所要求:不低于100平方米

网址:

项目简介:聚智堂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外辅导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军者。旗下拥有北京市海淀区聚智堂培训学校、一横感恩、哈尔滨天朗教育等诸多业内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北京市海淀区聚智堂培训学校是聚智堂教育旗下,针对6-18周岁中小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教育教学服务的课外辅导机构。

推介星级: 所属地:北京

项目编号:1442 项目类别:幼儿艺术教育

项目单位:艺乐宝贝

合作方式:招商加盟 投资额度:5-10万元

场所要求:不低于100平方米

网址:

项目简介:杭州艺乐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教育模式来源于欧美教育,是专为1.5周岁―7周岁幼儿设计的早教课程。该课程是国内首创的美术音乐式结合课程,别具特色,旨在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富有个性的幼儿艺术教育。

推介星级: 所属地:浙江杭州

项目编号:1439 项目类别:少儿教育

项目单位:上程教育科技发展集团

合作方式:招商加盟 投资额度:5-10万元

场所要求:不低于100平方米

网址:

项目简介:上程教育为满足更多学生和家长求知成才的愿望。构建了新的学习平台,从教育项目规划、教育资源整合、项目运营管理、教学系统实施的管理,其中包括儿童教育、青少教育、基础教育、电子信息化教学、游学教育、出国留学等六大项目,向全国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教育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全面的服务社会。

推介星级: 所属地:上海

项目编号:1443 项目类别:课辅

项目单位:小书童教育

合作方式:招商加盟 投资额度:5-10万元

场所要求:不低于100平方米

网址:

项目简介:小书童专注的是学生托管和课外辅导细分市场,这是整个教育培训市场中目前仅剩的珍稀蓝海细分市场。国内学生课外辅导市场到2014年预计将达到325亿美元,99.9%的托管学校为家庭作坊式,仅能勉强满足最基本托管需求,而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已经被激发出来了,现在正是小书童这样正规专业、经营模式成熟、且整体实力已经一骑绝尘于全国的连锁品牌进入最佳时机。

推介星级: 所属地:福建漳州

项目编号:1440 项目类别:少儿英语培训

项目单位:湖北魔耳教育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合作方式:招商加盟 投资额度:5-10万元

场所要求:不低于100平方米

网址:

项目简介:魔耳国际英语在英国伦敦专门成立了Under One Sky 公司(国家级批准海外文化公司)作为魔耳国际英语教材研发、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的基础与后盾,以专业独创的“四步多元教学法”、完整贴心的教学服务、丰富多彩的教学道具,为中国3-14岁的幼、少儿量身打造全方位立体式英语课堂。

推介星级: 所属地:湖北武汉

项目编号:1444 项目类别:早教

项目单位:卡乐咪早教

合作方式:招商加盟 投资额度:5-10万元

场所要求:不低于100平方米

网址:

培训学校托管范文2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结合;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结合,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通、面向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经在办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机制以及运行方式上,取得了明显成绩,为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院步入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隶属江西省交通厅,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交通建设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学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办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性办学,向找、争、创的主动性办学转变。近三年来,学院为各用人单位培养了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5 300余人;各类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非全日制教育等合计21 800余人次;产教结合创收3 500多万元。学院先后获得“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高职院校”等多种荣誉称号。

一、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主动服务子专业改革及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要做到按需育人,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根据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合理进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改革,广泛听取企业用人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重视企业对毕业生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按专业大类成立了由院内外人士组成的六个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院外成员为来自行业、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到学院召开研讨会,为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产教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每学年末,各专业都在专业管理委员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研讨新学年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方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为开设新专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直接参与,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得以充分体现。经过与企业的反复磨合,培养出的人才定位准确、贴近社会,上岗后企业反映良好。

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全方位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

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中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组织生产,是校办产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特点。本着锻炼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贴近市场、创造效益的宗旨,学院利用自身的优势,依托路桥工程系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所”。该所于 2002年经建设部、交通部审批,具有公路行业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该设计所主要通过教师带学生从事公路、桥梁和隧道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旧桥加固工程设计等工作实现对外服务。设计所成立三年多来,已在江西、广东、福建、湖北等省承接了43条公路、累计1 380多公里的勘察设计任务。其中有多座大中型桥梁,总长度达15 000多米。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2 573万元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设计所承接了50多公里的三清山环山公路和30多公里319国道(黄洋界至宁岗段)的勘察设计和监理任务。这两个路段山高路险,地形复杂,且环保要求高。我院师生不畏艰辛,克服了种种生活困难和技术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勘察设计工作,得到了业主和主管部门的好评。目前,这两条公路已竣工通车。通过这种结合生产实际的勘测设计,在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凡在勘察设计所工作过的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以说,设计所为学院路桥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实习环境,也为产学研结合开拓了新的途径。

2004年,学院路桥工程系又成功地建立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所”和“江西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目前,两者均运作良好。这两个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校办实体的建立,为学院产学研结合更广泛地开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双赢

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结合学院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充分吸收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2003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等六部委提出了实施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领域高等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为江西唯一一所汽车专业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了更好地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提升学院办学能力,学院决定将做大做强汽车工程系作为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切入点。通过与多家企业接触,最后确定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伙伴。双方约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以股份制的方式运作,共同建设学院的汽车工程系和驾驶培训学校。

合作前期,学院以现有的驾驶培训学校的品牌和现有的资产入股,赣粤公司投资2 000万元人民币入股,共同成立“赣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学院控股。目前已在学院北面征地100亩,将以学院的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为基础,按照国家一类驾驶培训学校的标准扩建驾校,获得的利益双方按合作协议股权比例分成。合作第二步,组建独立的汽车学院。办学形式从单一的高职学历教育,向具有汽车新技术知识培训和汽车维修等多种功能扩展。学院和赣粤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将共同投资新建汽车实验大楼,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并以学院的品牌,依托江西交通行业的优势,在南昌市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汽车维修企业,作为学院产教结合、锻炼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平台。目前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学院在积极组建“赣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时,还努力探索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2004年,信息工程系与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北京)有限公司 (ATA)合作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将职业技术教育IT类课程引入信息系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学生实行企业认证,使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紧跟IT行业发展的步伐,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操作能力强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转贴于

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重要方式。“订单式”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弥补书本知识不贴近生产实际的问题,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同时,“订单培养”还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对口”就业难的问题。

2006年,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培养该公司在江西省的汽车专业维修人员,开展了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尝试。通过协商,双方就丰田公司“订单培养”人才等事宜达成了一致性意向。根据我省汽车市场实际,双方专业人员制定了“2/1模式”的“订单培养”教学计划。丰田公司与学院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并参与学生录取工作,同时为学院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在校内建立丰田汽车实验室,在校外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丰田奖学金”,学生毕业后由丰田公司负责安排就业,为丰田公司服务。

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全真的职业实践环境

为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相继建立了以大型、高技术企业为主的35个涉及学院所有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这些企业单位均签订了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协议书》。对学院而言,这些企业既是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也是毕业生就业基地和教学改革的“实验室”。人才培养计划实行“2.5+0.5”的模式,通过最后一学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参加生产实践,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行员工式的管理,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实训,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少学生实习结束后即被企业录用。

六、开展多方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全力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基本技能。近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观念创新,树立主动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意识,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院依托汽车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和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等对外服务机构。近三年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高新考试站共培训10 51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180余万元。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共完成驾驶培训与考证8 863人,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依托管理工程系,学院设立了“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简称ILT)江西地区物流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为江西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使职业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同时管理工程系经商务部批准,成立了“江西省国际货代员考试培训中心”,为江西省国际货运企业工作人员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取得国际货运从业资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

学院每年定期对厅局二级单位、重点交通企业及交通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培训市场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积极与全国交通类高校合作,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班、本科和专科函授教育,近三年来共完成非全日制教育(各层次函授教育、各类专业人员培训及干部继续教育等)共计6 355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近300万元。

七、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推进教研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科研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加大了鼓励和奖励的力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科研成果显著,使学院的教科研工作迈开了稳健的步伐。三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类刊物上236篇,主编、参编和主审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99部。其中42部教材作为统编教材在全国通用。此外,学院还成功地创办了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教师、交流经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完成省“十五”规划教研课题2个,省教育厅、交通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重点课题26个,其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的课题9个。2005年学院获批立项省教育厅省级教改课题11个,省教育厅省级人文社科类课题1个,省交通厅重点课题5个。通过教科研,特别是通过教师与企业合作申报和开发课题,大大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培训学校托管范文3

一、严格把好三关

在招收学员和就业安置上做到把好三关:

一是招生关。生源组织渠道有两个:一是单独招生。农广校与苏州市工业园区、江苏老三集团、无锡工业园区共青培训中心、常熟波司登集团、常州德昌服装有限公司、宿豫区政府驻外办事处等20多个单位(部门)建立劳动就业协作关系。采取定点定向定单培训方式,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和技术考核标准,按需培养。在具体招生中,打破地域界限,不仅在宿迁地区的城乡设有多个招生点,而且在周边的市县如徐州的睢宁、安徽的泗县、山东的临沂等地设有招生点。定期发招生传单和在电视上打广告等。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媒体宣传招生信息。二是与部门联合招生,主要是行业技能短训。重点与市县扶贫办、妇联、共青团、产业协会等单位联合,这些单位负责组织职能范围内的生源,农广校负责教学管理,培训后双方负责共同安置就业,这样委托单位、培训学校和学员都满意。

二是素质关。根据《劳动法》和相关要求。对报名的学员做到四不收,即年龄不满16周岁的一律不收:达不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不收;有偷盗或其它前科的不收: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不收。把好入口关,既是对社会、对学员负责,也是为以后输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教师关。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十分注重教师的选拔和任用,选用教师都要经过初试、复试和集中答辩三个环节,实行竞争上岗,做到三不要,即达不到一定学历职称的不要,无实际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不要,无良好的教学育人素质的不要。高峰时全校专兼职教师近20人。如选配的电焊老师是西北轻工学院毕业,曾在市高级职业中学任教过,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缝纫班的老师是苏州职工大学毕业的,现为省服装协会考评员等。聘用的教师都签定责任制,实行工效挂勾,充分调动了老师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三个管理

学校始终坚持以严肃的办学态度。严谨的校风、学风和严格的校纪、校规搞好教学。学员入学后实行“三化”管理。

一是管理制度化。学员生活用品统一配备,编号管理,作息时间科学安排。宿舍管理实行室长负责制。学员在校期间配戴学生证,出入校门一律登记。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有学生守则和学员学习制度、实习制度、卫生制度、就餐制度等。

二是教学规范化。学校努力克服硬件设施不足等困难,为教学配套了相应的设施、设备。在教学管理中,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专人认真编写教学大纲,制定严格的考核指标,每10天对学员考核~次,按成绩分成好、中、差,有三次被评为“差生”的将留级或劝退。

三是文体活动经常化。学校根据青年人活泼、好动等特点,结合思想教育、技能比赛等经常开展生动有趣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从而激发了学员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三、做到三个依靠

抓就业安置和管理是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能否持续办学的关键所在。为了不辜负社会的希望和学员家长的重托,在就业安置工作中农广校做到三个依靠:

一靠劳动部门提供信息。针对社会上各种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多而乱的情况,学校专门安排一名副校长具体抓就业工作。平时积极与省内外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用工信息联络。每期培训班结束前,先期派人到用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对用工单位性质、效益、职工的工资福利、劳动保障、住宿安排等全面了解。同时,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对学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考试考核,不达标的学员将留级。在此基础上学校与用工单位谈条件、签协议,而后再将学员送出去。这样既为学员选定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保障了学员的合法权益。又提高了学校声誉,为以后招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靠市、区两级政府设在埠外的办事处和经济联络处。这些政府办事机构对当地的情况了解较多,掌握的信息量较大,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信赖度。通过他们联系就业,安全、有效、放心。办事处与学校签定学员托管协议,办事处定期到用工单位了解学员工作生活情况,并及时反馈到校方。

培训学校托管范文4

(一)社会教育培训需求相当旺盛社会教育培训面向各年龄段群体,尤以青少年需求最为旺盛。调查显示,福建省在校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情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的热度越高;越是教育教学质量高的优质学校,学生对社会教育培训的需求越强烈。二是在校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时间段主要是周末或者寒暑假,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利用晚上参加学科晚自习辅导。三是在校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的年龄段,小学人数最多,初中次之。

(二)社会教育培训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培训类型上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培训课程设置多层次、多门类,主要有语言类、文体类、文化补习类、兴趣特长类、考证过级类等,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审批情况来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审批,教育咨询类公司主要在工商部门审批,还有一部分技能类的培训在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从实力上看,福建省教育培训市场目前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形成了国际知名培训品牌、跨省连锁培训品牌、本土培训品牌“三足鼎立”态势。从规模上看,福建省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正规军”,即由教育部门审批发放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或培训学校;由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教育咨询公司;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的技能培训学校。二是“游击队”,即散见在社区的小机构、“小作坊式”的补课教室,这些小机构满足了部分家长就近补习的需求,但没有在政府相关部门注册登记,很难监管。三是“个体户”,即部分教师在家中自办的补习班,或个体经营的托管机构,更难监管。

(三)多种因素催生社会教育培训市场火爆场景

1.家长对子女殷切期盼,望子成龙,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没变,“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没变,导致众多学生投入社会教育培训中;

3.教育资源不均衡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补充;

4.禁止学校集体补课为社会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5.就业竞争逐步前移为学业竞争,社会对课外辅导的需求日益强烈。

(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双刃”作用近年来,在社会需求的强力拉动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推出名师一对一、晚自习作业辅导、学科课程辅导、艺术特长培养等培训班,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高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同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高薪引进公立学校在职教师为领衔名师或兼职教师,招聘大学毕业生或公办学校退休教师为专职教师,解决了大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据业内人士估计,仅福州市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就超过5万人。但是,随着社会教育培训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第一,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举办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培训班,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补课活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二,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各类预科班、衔接班、学科辅导班、一对一名师辅导班等,大搞提前授课、超前教育,影响孩子的发展后劲和持续竞争力,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三,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以名师猜题、提高学生成绩、保证考上重点学校等为噱头开展招生宣传,助长了为应试而学习之风。第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收费不菲,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以福州市晚自习辅导为例,一般大班全学科辅导收费每科每小时为50元、小班辅导每科每小时收费70元,一对一辅导每科每小时收费200-500元不等。厦门、泉州等地收费更高。第五,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名师为噱头进行招生宣传,以虚假广告迷惑学生家长。有的专家名师仅仅被聘为顾问,并不负责直接授课,有的只是举办过几次讲座或公开课而已,真正负责授课的教师往往只是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是一些在校大学生。

(五)政府部门积极加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监管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先后出台了有关民办非学历教育的政策法规,以加强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如福州市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了《福州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对培训机构办学场所、资金要求、教师资质及审批程序等做了统一规定。厦门市湖里区、海沧区、泉州市丰泽区、石狮市以及蕉城区、邵武市等也制订了有关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文件。各地还通过年检、专项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如厦门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年底组织街道、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年检,同时将年检结果通过教育局网站向社会公布。泉州市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坚持严格审查、依法审批,鲤城区、丰泽区联合公安、消防部门,开展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安全专项检查和民办学校收费检查。福州市及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开展无证办学机构清理整顿工作,不定期公布无证办学培训机构名单,向全市学生及家长发出《抵制“黑培训”,远离教育欺诈———致全市学生及家长的一封公开信》,避免黑机构损害整个培训行业声誉。

二、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政策定位模糊,管理部门职责不明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机构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审批获得办学许可证,并到民政部门登记为非企业法人单位的民办学校后,才有权依法从事教育培训。《民办教育促进法》还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国务院至今未就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制定“另行规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但目前国家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分类管理也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哪些培训机构应该按照非营利性培训机构由教育或劳动部门审批,哪些培训机构应该按照营利性培训机构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管理部门职责模糊不清。

(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多头,责权不一致难以监管到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管理涉及教育、工商、民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出现多头都难以监管,导致社会教育培训市场出现乱象。主要有:

(1)无证办学培训机构难以取缔。受利益驱使,各种无证办学机构仍层出不穷。

(2)超范围经营现象比较普遍。大量教育培训机构以教育咨询或教育科技公司为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实际从事的却是课程辅导,超出咨询公司的经营范围。

(3)擅自设立教学点。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申请办学许可证后,往往随意开设分支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的办学资质没有经过审批,在办学质量、消防安全等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4)师资水平不达标。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大量聘请大学毕业生或在校生充当“名师”,这些培训教师往往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也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5)乱收费。目前福建省物价部门对教育培训机构收费管理采取成本核算、物价报备、公示收费的收费制度。但受办学成本影响,一些培训机构随意调高收费标准,也没有按规定进行收费公示。

(6)虚假广告,退费纠纷多。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广告并未经审批,往往打出名师授课、一对一教学等虚假广告,作出“保校、保线、保分,无效全额退款”的承诺,迷惑家长和学生,产生大量退费纠纷。

(7)转让频繁。一些中小型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频繁转让,不仅转让办学资格、办学场所,还连带转让学生,无形中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三)政府部门工作衔接不够,影响了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近几年来,福建省教育、工商、民政、消防、税务、公安等部门在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清理整顿无证办学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各部门间配合不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媒体刊登教育培训广告把关不严,导致一些无证办学机构的招生广告误导消费者;培训机构教材审查把关不严,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审查,造成教材的实用性难以保证;对无证办学机构的非法所得查处执行主体不明确,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具体执行没收黑机构的非法所得;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协调不够,许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并没有按有关规定到同级民政、税务、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办理登记及相关手续,导致监管困难;收费投诉案件处理不尽如人意,工商部门对社会教育培训收费仅仅是登记备案,教育部门虽然负责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但对收费投诉案件无力查处,消费者一般只能通过有关合同提交司法机关审理。

三、对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一)理性看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存在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和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放眼全球,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纷纷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引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从国内来看,浙江、安徽、济南、西安、宜昌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的措施。校外培训是学校主流教育的一面镜子,它的兴起应引起社会各界对学校主流教育的反思。政府不应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过于排斥,而应理性细致地思考如何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单一化评价方式来抑制社会教育培训需求,规范社会教育培训办学行为、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既不应把它看作“洪水猛兽”而加以限制,也不应对席卷全球的校外培训风潮漠然视之,而应该采取积极的、理性的态度做好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非常重视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依法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不利于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规章、政策和做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北京市、江苏省、成都市等省市先后出台了一些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福建省各市县也出台了一些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从总体上看,尚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省级层面,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目前,针对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管理上存在的职责不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出台各级政府部门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教育、工商、民政、劳动、税务、消防等各部门职责,也可参照北京市、宁波市等地做法,对培训机构的资质由机关业务部门实施前置审批。

(三)加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由政府牵头,工商、消防、公安、民政、税务、卫生以及教育、劳动、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开展全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综合治理行动。对现存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无证培训机构,按照条件基本达标与不达标进行梳理,对经过扶持有望达标的机构,应引导其走上正轨办学渠道,对小规模的无证办学点,可采取与正规办学机构联合办学等形式,在引导中促使其规范发展。各前置审批部门每年要对经批准举办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年检评估和督导,督促其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培训水平和培训质量,年检评估结果给予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年检不合格的,由前置审批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或由机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对依法办学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补助。建立教育培训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帮助,促进行业信息交流、业务协作,引导制定高质量的行业标准,使教育培训行业走向良性有序的发展道路。加强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培训机构和培训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建立培训行业综合信息网站,及时公开行业有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相关动态等,供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和监督。

(四)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属地管理机制,由乡镇、社区负责开展本辖区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情况巡查,发现无证办学行为,由乡镇、社区予以取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牵头,教育、工商、消防、公安、民政、税务、城管、电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定期研究,互通信息,共同推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赋予有关部门执法权力,由政府明确交工商、消防、城管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对无证办学、违规办学行为予以取缔,对非法所得明确由工商部门予以没收。严禁举办小升初、初高中衔接培训班,搞超前教育。严禁公办学校教师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介绍生源,扰乱公办学校教学秩序。严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广告或夸大宣传,凡在市(县、区)级以上媒体培训机构广告,必须向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严禁超范围经营,教育咨询公司不得从事课程辅导,教育培训学校(中心)不得擅自设立分教学点等。

培训学校托管范文5

关键词:通用航空经济;瓶颈;消费

中图分类号:F5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46-02

一、通用航空经济的内涵及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据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通用航空是指利用航空器从事除商业航班飞行以外的所有民用航空活动。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除军用航空和民用商业航线飞行之外的所有飞行活动均可称谓通用航空活动,它不仅可以催生现代制造业,而且可以带动现代商业、物流业的繁荣。发展通用航空经济不仅利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进。因此,通用航空(以下简称“通航”)经济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然而,我国通用航空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情况相比,差距不小。有研究显示,在通航产业产值、作业时间、企业数量、机队规模、从业人员、机场数量等主要发展指标上,美国分别是我国的300倍、470倍、8倍、200倍、110倍和70倍。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通航飞机1 654架,每万人均拥有0.013架,仅为全球人均水平的2.1%,不足美国的1%。同时,与国内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相比,通用航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唯一没有充分开放发展的产业。

显然,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滞后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并实现后发优势,思考通用航空经济发展的策略问题自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我国通用航空经济的发展瓶颈分析

通用航空是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目前通航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落后于GDP增长速度。究其原因,与通航产业面临的一些突出困难不无关系。

(一)通用航空产业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

通用航空产业对相关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基础设施实际上包括机场,航空器械制造,大型通讯指挥设备、驾驶员培训机构等等,这些投资都是数量巨大的类型。一家航空公司的运转,动辄就要上百万、上千万元的投资,而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短期内难以盈利。从现实市场价格看,目前购买一架普通通用航空飞机至少需要支付200万元,而培养一名飞行员的投资也得60万元,一家通用企业也不可能只有1名飞行员,显然这些投资不是一个小数目。另外,通用航空投资中的固定资本比例所占极高,短期收回成本并盈利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短期内民营企业难以、也不愿意涉足。即便涉足通用航空领域,但由于该行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业已进入的投资难免成为泡沫投资。作为国内通用航空机场发展样本的浙江千岛湖通用机场,运营十年,但2015年却仍亏损50万元。不仅如此,以千岛湖机场为依托的某家通用航空公司成立一年多后只飞了2个小时,飞行、机务人才流失严重,企业陷入困境[1]。目前,国内通用航空基础设施总体上还很薄弱,各省市也不例外。机场等基础设施在高投资额上的专业性要求使得众多企业有兴趣参与通用航空市场,但却忽略了现实经营的困难,尤其是基础设施对经营的制约作用。事实上,机场数量有限使得各通航基地之间的跨区飞行难度增大,通用航空公司的运输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网络,进而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商业能力,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所以,面对我国通用航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加速开发基础设施对产业全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用航空产业存在技术和人才壁垒

技术和人才壁垒与通常所讲的政策性壁垒完全不同。政策性壁垒可以通过规则和政策的改变迅速得以破解,技术壁垒则不然。通用航空产业专业性非常强,不同的通用航空活动或作业项目都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不是短时能够获得的。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通用航空飞机制造和总装业、零部件制造业、通讯设施及通讯服务业、通用维修行业等等这些环节都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企业即便有资金进入通用市场,但经营过程中会因为不熟悉通用技术或没有这方面优势而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亏损。民营企业进入通用航空产业尤其在技术研发方面不具优势,这方面的失败案例不胜枚举。据报道,2014年,重庆市5家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先期投资5亿多元建了一个工厂,并从国内外高薪聘请了20多名高级工程师和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研发发动机,但至今技术攻关不下。前期投入的资金早已殆尽,3家公司觉得前途渺茫,提出撤资;工厂200多名技术工人,到现在只剩30人留守。对于企业而言,通用航空产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强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另一方面,通用航空活动通常使用小型飞机或直升机,大多进行低空、超低空飞行,很多时候的作业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经验丰富、接受过专项培训、技术精湛的通用航空专业人员,很难保障运行安全和服务质量;一旦出现事故,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都可能受到致命打击。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共发生通航事故(含运动航空器)24起,其中死亡事故13起,死亡人数15人。导致飞行事故的大多数原因不是飞机本身的技术硬伤,而恰恰源自飞行员的专业水准和素养以及相关飞行安全体系健全与否。因此,通用航空技术壁垒的存在是通用航空业步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收入低引致通用航空消费不足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通用航空消费疲软性固然是产业发展滞后的结果,但也不失为产业滞后的原因。通航市场只有充足的供给却没有旺盛的消费,不能形成实质上的市场繁荣。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低空领域逐渐放开,政府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通用航空投资越来越热,但媒体却鲜有投资利好的报道。据报道,人均GDP突破4 000美元是公务飞行和私人飞行需求进入快速发展的临界点,人均GDP达到8 000美元时商务和个人飞行将占通用航空业务量的60%以上。目前我国人均GDP过4 000美元,但面临的强烈现实却是通航消费市场的低迷。究其原因,消费者收入较低不容忽视。人均收入的统计学意义并不能代表财富的实际分布。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国际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4年的中国基尼系数依次分别0.490、0.481、0.47、0.474、0.470和0.469。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家庭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提高,顶端1%家庭占有全国3成以上的财产,底端25%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为1.2%。大多数居民和家庭收入不多,可支配性收入则更少,面对通用航空市场,其消费能力有限是不难理解的。

三、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推动通用航空经济发展

我国通用航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基础设施问题,但通用航空经济要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消费者的购买力做支撑,该经济也难以持续。因此,基于上文相关原因的分析,欲解决我国通用航空经济滞后问题,政策和建议必然是:既要看到当务之急,也要放眼长远。

(一)发挥国有企业优势,集中解决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

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在资本、技术、人才诸方面越来越显示其独特的优势,在通用航空经济发展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可以在基础设施先行上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马克思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生产资料部类的优先增长可以为生产和消费两大部类提供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保障。正如前文所述,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薄弱与该行业基础设施滞后不无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实力已今非昔比,大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行业和领域,尤其是生产资料等重大领域。目前,我国航空产业在所有制上基本采取国有或者国有控股方式,国有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航空资源,这为通用航空经济腾飞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引导人才和技术优势向通用航空领域流动

在通用航空市场尚未形成的空档期,政府应高瞻远瞩,采取积极措施,因势利导,解决通用航空经济发展中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通用航空企业的建设、管理、运行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美国经联邦航空局批准的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学校有近千家,开设航空课程的大学近百家;而我国的飞行员培训学校不到10家,开设航空课程的大学也仅十所左右,而且人才的培养也和市场需求脱节。固然,国有以及国有控股的航空企业具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但一个庞大的通用产业的诞生仅靠现有国有航空企业的人才分流是远远不够的,也并非长久之计。当前,我国专门性航空培训机构暂时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充分利用现有高校,尤其是与发展通用航空经济的区域紧邻的地方院校,可以最大程度节省培训成本,并为通用航空市场培训尽可能多的技术人才。

(三)长期不懈提高个人收入水平是通用航空经济繁荣持续的动力所在

通用航空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以整体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政府只有坚持深化改革,不断致力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才能真正为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从通用航空消费者角度看,民众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通用航空消费就是一句空话。目前,通用航空消费明显属于高端消费,主要是因为其高昂的费用。如乘小飞机旅行可谓是一种奢侈行为,使用私人小飞机运输货物成本也很高。从通用航空所有者和经营者视角看,其投资和运营成本之高明显制约了通用航空经济的前进步伐。“我国喷气公务机潜在拥有者的资产规模要求在30亿元左右,即资产规模低于此门槛的富豪便很难承担公务机消费。即使是实行公务机产权共享,资产要求也在10亿元以上,私人公务机在我国公务机运营企业的年度托管费已经接近千万元,这一门槛几乎完全阻隔了私人航空走向社会化和规模化。”[2]因此,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叩开我国私人航空的大门,通用航空才能吸引更大的资本进入,从而步入通用航空时代。

参考文献:

培训学校托管范文6

一、法国家庭、养老服务业的基本情况

法国人口6400万人,是仅次于德国的欧盟人口第二大国,经济发达,农业位居欧盟之首,工业位居欧盟第二,服务业位居欧盟前三位。从2001年起,法国经济一直保持了1―3%较稳定的增长速度。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法国出现较明显的经济衰退,GDP增长率滑落到0.9%,2009年增速则下降到-2.2%,为19212.5亿欧元,在美、日、中、德之后,居世界第五位。

二战以后,法国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由1949年的30.6%上升到2007年的74.3%,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如今,服务业无论在产值还是就业人数都在法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养老服务业是法国刚刚兴起的行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法国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产值为156亿欧元,占服务业产值的1.07%,占法国GDP的0.8%。

法国服务业领域非常广泛,仅养老服务业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居家养老服务业和机构养老服务业。法国政府将养老服务业归属个人服务业下的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界定为,各种有助于个人在其生活场所――包括居住、工作和娱乐场所中的“福利改善”或获得“更佳生存”的行业总体。

目前,法国将养老等家庭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来推动,从2005年起,家庭服务业是产值和吸纳就业人数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年,法国2500万就业人口中服务业就业人数约占73.6%,远远超过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二、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和效果

法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非常突出的国家。据法官方统计,60岁以上老人为1200万,其中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500万。按照目前每年人均寿命增加3个月的速度,到2015年,8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200万;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400万。正是基于人口快速老化的背景,养老服务得到高度重视。

(一)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1、制定发展家庭服务业的计划

2005年,法国政府启动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将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其目标是3年内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使从业人员在2010年提高200万人。

2、制定面向老年人的政策法规

200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两项全国养老规划《安度晚年,2007―2009》和《高龄互助2007―2012》,力图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成功度过晚年”的理念发展成“为在整个生命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优化健康,改善老年人个人和集体的环境”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善待老人的政策主题。这两项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养老服务券和养老机构的发展,采取一些改善的强化措施,如发展服务与护理项目,加强家庭护理人员培训。以保证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自由选择居家或机构养老,以应对人口迅速老化的挑战。

3、建立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

越来越多的老人使法国政府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政策倾向。2005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成立一个全国家庭服务署。负责家庭服务市场及通用服务券的发展,领导和协调所有倡导家庭服务的行动,并促使全国性个人服务协会的创立。这一机构设立后的第一大举措是,组织银行、家庭服务协会和医疗互助会联手创立大型家庭服务电话平台,给需要家庭服务的人提供信息,引导他们利用其服务网。该平台并不仅仅是信息中心,而是直接将中心认可的个人服务协会或私营企业介绍给需要家庭服务的人。由此为相关的协会或企业带去了大量的客源,而消费者则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4、鼓励使用养老服务券

2006年开始,法国政府在全国推行包括养老服务券在内的通用服务券,特别是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由于法国在服务券领域引入了市场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供给,因此大大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券的运行模式:

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属于消费券的一种。由一家或几家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认证实力较强的公司发行,企业或个人均可以购买。企业购买后,将服务券作为员工福利以较低的折扣出售或发放给员工,员工获得后,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送给父母。使用人凭服务券向养老服务提供商要求服务,服务券发行商最终与养老服务提供商进行结算(见图)。

服务券发行商并不直接提供养老服务,但负责资金结算与监督、整合与培训养老服务提供商,使良莠不齐的服务整合成同一质量和标准,从而促进整个产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发展。企业购买服务券可以抵减税收,得到税费的优惠,员工或其父母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较高价值的服务,服务需求被激发,整个行业实现了良性循环。此外,为鼓励雇主购买养老服务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在每人1830欧元/年的限度内,企业可为员工购买养老服务券而免缴任何社会保险费;给予支付养老服务券总金额25%的税收减免,减免额最高可达50万欧元。

5、大力发展养老机构

法国现有1万多家养老机构,拥有70万张床位,其中75岁以上的老人每1000人平均有127个床位,但依然不足。其中40%为公立机构,29%为非营利机构,22%为营利性机构。法国政府也给在机构养老的老人发放补贴,对在公立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承担90%的养老费;对在营利性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每年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补贴。针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在增加公立养老机构的同时,降低私营企业建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审批手续,也促进了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在服务标准和质量上要求增加养老工作人员的数量,养老机构达到平均每位托养老人都有一个专业护理人员的标准。在环境设计上,更加适合老年人的需求,力求给人以家的感觉。

6、实行严格的许可和评估制度

政府对服务券发行商和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只有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审核的优秀企业,才有资格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不仅如此,还建立医疗福利机构评估署对养老机构等福利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由该署每年组织外部机构评估,对不达标的企业予以吊销执照。

7、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法国政府大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建立起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第一,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政府为社会福利体系人员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服务,严格细分,设置不同的文凭和等级,目前共有14个专业文凭和5个水平等级。根据市场变化,政府每3年出版一本社会保障员工服务指导手册,作为培训方案的指导大纲,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二,鼓励社会人员参加培训。政府承担参加全日制社会福利培训人员的大部分学费,对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也鼓励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促使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增加高质量养老服务业人员的供给。

第三,促进技能培训与大学教育接轨。为改变公众对社会福利行业低端工种等成见,法国政府正在使该行业的技能培训与大学教育相接轨,该培训学历可获得大学的承认,完成该行业培训的人员也可转入大学进一步深造。同时,法国政府也为社会福利行业设计了更高层次的高级职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凭,使从事该行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得到提升,从而增强行业的吸引力。

第四,支持并引导建设培训基地。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拿出大量资金投资建设社会福利培训机构。以社会医疗陪护培训学校所在的巴黎大区为例,区、省两级政府投入教育培训1.66亿欧元,并且规模还将扩大。另一方面,法国政府放宽限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培训机构,给予机构相应的资质认定和所培训人员同等的国家补贴及文凭认证。

(二)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效果

1、扩大了服务消费,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法国的养老服务是面向不同收入层,不同家庭结构和不同生活能力的全体老年人,而不再限于传统概念中“经济上弱势”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领域具有多种类服务,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推出的养老服务券、个人化自助补助等措施也大大刺激了法国的服务消费。2006年,以养老服务业为主的家庭服务业的营业额猛增了11.8%,达123亿欧元;到2008年,该行业的营业额又增加到156亿欧元。2006―2008年,家庭服务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1%,是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大大超过同期GDP2.9%的平均增速。

养老服务行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完成了人员的高度职业化和产业的深度整合。行业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企业的规模出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整个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

2、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

法国是失业率较高的国家,25岁以下青年的失业问题尤为严重。2006―2008年执行的结果令人鼓舞,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新创造3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相当部分岗位提供给25岁以下的年轻人。该行业已经成为法国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据专家估算,如果每个法国家庭每周多使用两小时的个人服务,就可直接创造100万个上门服务就业岗位,占2007年法国全国就业人口的4%。与此同时,养老机构的增多以及每个养老机构雇佣服务人员数量的增加,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多。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信息化及专业化带来的现代家庭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养老机构简单生活护理的低端服务已发生很大改变。需要更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护理人员及企业、机构的管理人员,劳动力资源结构得到优化。

3、完善了养老保障体系

虽然法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在西欧诸国属于领先水平,为老年人建立了较充裕的养老保险。但面对人口日益老龄化以及高龄病症增加的趋势,仅靠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填补了因养老机构不足带来的空白,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护理服务等居家养老,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和谐,保证了老人在居家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平滑衔接。

三、几点启示

(一)养老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养老服务市场本身蕴涵着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法国类似,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200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7亿,预计2014年将接近2亿,2025年预计达到3亿,之后将维持在3―4亿的规模,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伴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户均人口由1953年的4.3人已经降至2005年人口普查时的3.13人,“421”家庭结构逐渐形成,赡养比例失调,使得中国家庭比法国家庭对养老服务有更迫切的要求。

其次,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的影响,居家养老是绝大部分老人的首选,由此派生出诸多的养老服务需求。法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是他们具备较为完备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发放诸如护理、残疾照料等家庭补贴,使人们具有享受服务的支付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这种需求还将不断放大。

第三,养老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还包括陪伴老人、保洁、导医、购物、生活指导、日托等,随着服务领域不断开拓,养老服务市场的蛋糕将越来越大。

(二)养老服务产业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

养老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二产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数量上,从法国的经验看,护理人员与老人之比是0.58∶1。在结构上,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既需要高端的现代企业管理人员,中端的专业护理人员,也需要低端的护工、家政服务人员等,可以吸纳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员就业。另外,养老服务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从业人员波动不大。因此,对缓解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影响,促进灵活就业等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养老服务业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三)发展养老服务业可以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首先,可以直接扩大服务消费。我国老人对养老服务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相当部分老人为养老留有较多积蓄,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是缺少合乎标准质量的服务供给。因此,有足够的需求使养老服务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以养老服务为主的家政服务年营业额达1600亿元,按照前两年服务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用5年的时间使该产业规模扩大三分之二,5年将拉动1.1万亿元的消费,如果进一步加快发展,将会带动更多消费。其次,可以间接增加其它社会消费。由于养老服务业促进了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改善了人们未来的消费预期,必然减少“养老储蓄”,扩大当期家庭消费。2009年第一季度,法国在遭受严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家庭消费环比增加0.4%,成为西方七国中经济较为乐观的国家,养老服务业功不可没。

(四)提升服务质量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关键

法国的经验表明,只有服务优质的企业才能生存壮大。政府通过加强服务企业监管,鼓励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引导企业兼并联合,特别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整合小企业等方式迅速实现做大做强。同样,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人员素质较低,行业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尚未形成职业化,公司规模较小等,使人们缺乏购买养老服务的信心,养老服务需求难以被激发。

(五)私营企业的进入丰富了养老服务市场

随着养老服务领域的拓展,法国私营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发展迅速。这些全国性集团或跨国集团引进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而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但大大增加了养老服务供给,而且使老年人能够在服务提供商中做出选择,推动了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增加了市场供给。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有”目标,即在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中仅有7000多万享有养老保障,因此,应采取各种保障方式,使老年人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一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二是要加快调整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制度本身的一些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参加到保险制度中来,从而扩大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三是要研究建立适合老年人的护理保险,从而为老年人因长期护理导致的巨额财务支出分忧解难。护理保险在美国和日本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已经获得巨大成功。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较多,可用其中一部分为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建立护理保险,由老人和家庭自愿参加,缴纳一定保费,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照料等问题。

(二)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一是政府制定养老服务业专项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着眼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规划实施。二是将养老服务业发展与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有机结合,制定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养老政策。根据高龄老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老年护理产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试行发放养老服务券,促使人们增加服务消费。三是鼓励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并不断开站新的服务内容。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开展看病导医、导购等上门服务。四是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政府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对家庭、养老服务企业和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年度评估,保证服务质量,引导行业发展。

(三)加强各类养老机构的建设

1、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和投资方向

一是为城乡“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和其他特殊贫困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自愿条件下全部集中供养提供必须的福利养老设施。二是要为社区开展家庭养老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三是建立福利养老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构建专项资金与社会经济同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都要把福利养老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四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根据建设专项资金的筹措能力,对各类福利养老设施,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建设资金分担比例,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

2、鼓励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一是放宽养老福利设施建设政策。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老年服务设施,并改革传统的服务提供模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二是细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土地使用政策。各级政府应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项目安排方面,制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建立积极的融资政策,引导银行建立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贷款资金。四是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实施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税费减免政策,并给予一定的投资补助等。五是创新养老服务机构类型,探索建设新型养老机构,如“候鸟式”旅游养老院、为入院老人托管其房产等资产的资产经营型养老院等,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需求。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利用企业剥离或闲置辅业资产,如酒店、医院、疗养院、培训中心及空置厂房等,建立养老机构。

(四)鼓励大学生投身养老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