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与生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撞击与生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撞击与生命范文1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 生命观 教育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36.6%的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渐入高校,其表现出的生活态度颓废、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杀、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命观教育亟待解决。生命观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生命观教育的漠视,使其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责任感缺乏,情感波动较大,人格扭曲,价值趋向模糊等。因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就应把加强生命观教育列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及家庭背景影响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

曾有报道称,一位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剥鸡蛋皮而挨饿,可见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帮自己,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手足无措,缺少了长辈呵护的他们感到恐慌甚至绝望,直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目前随着全社会教育的普及化,学校教育的误区严重扭曲了独生子女的生命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片面的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没有个性,他们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对社会生存、处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经过重重选拔上了大学才发现,这个象牙塔与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他们对突然的轻松感到无所适从,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有期待与担忧。由于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欠缺,压力得不到释放,积聚的结果就是伤害自己,结束生命。

二、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决定生命观的趋向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国内部分学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实证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对其生命观的趋向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目标明确、责任感意识强等,这会促进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反之不具备正常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困难。在压力和困难的折磨下,他们的人生目标生活态度就会发生急剧性的变化,直至出现自杀。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确定生命观的决定性因素

独生子女大学生除具有当代大学生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思维活跃、自信、有一定特长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如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的磨练。因此,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矛盾状态:自主精神与依附心理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强与脆弱联在一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

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我们探讨了对其进行生命观教育的方法。

1.注重心理疏通培养健全人格

心理素质的好坏与人格的是否健全是决定大学生生命观的主要因素,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家长要充分利用先天优势,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哺养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子女所信任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思想工作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动员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采取措施,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从反映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生命关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次应是个性化的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富有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再者应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教育应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要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意识;注重慎独,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行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知道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改革教育管理方法,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条件。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队伍很庞大,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联合家长多方位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在社会大环境下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国家各项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徐颖,刘明瑛.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

[2]楚新艳,刘宪亮.医学生健商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7.

撞击与生命范文2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他倡导实施生命教育,引?а?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他们的关爱情怀。2010年7月我国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可以说为“生命教育”颁发了“国家许可证”,也标志着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日益成为医学院校的共识,但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多数没有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只是在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医学人文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人文课程中,不同程度的有所涉及。正是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少和医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才会出现漠视生命、不尊重尸体标本、不尊重患者等现象。

1.针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严重缺失

生命是宝贵的,但又是脆弱的。大学生应该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由于压缩了本科的4年课程,专业课压力大、时间紧等因素,人文教育类课程普遍开设较少,生命教育课程更少。几年前的“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折射出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诉求。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必须加大生命教育力度。

2.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强迫切呼唤加强生命教育

随着就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交往焦虑等现象的加剧,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正经受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甚至叠加,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浮躁、迷茫等情绪,遇到挫折不能正确对待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加之,“90后”的学生大部分生活条件优越,之前经受挫折的几率较小,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已经到了不容忽视、迫在眉睫的程度。

3.部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绝大部分都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人文教育课程占用学时很少。尽管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总体上呈碎片化状态,缺少系统性。

4.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和影响

校园文化对生命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多数医学院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但有的活动缺少生命关怀。加之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影响,功利思想充斥,人文精神缺失,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解读。

二、加强医学生生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命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更应遵循以人文本、体验性和职业性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是教育就离不开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生命教育以追求人性的真善美等崇高理想为核心,生命教育课程又是极富生命活力的一门课程,因此富有生命活力的课程就应彰显人文性。因此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都要充分彰显人性,凸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体验性原则

教育过程就是体验过程,是促进学生内化和成长的过程。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体验性。体验的过程中才会对生命产生情感并有所感悟。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要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法,更要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去亲身实践和体验生命的魅力和价值。

3.职业性原则

医学院校学生的生命教育要关联未来的职业,要把医德的培养融入其中,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品格的塑造。特别是在实习实践中的生命教育更应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职业信念。

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生命教育应当以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为主题,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要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生命教育除了一般的教育内容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引导其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更好的践行医德,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1.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敬畏生命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关键。敬畏生命观的本质就是“敬重一切生命,更敬重人的生命”。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还包括其他生物的生命。“医乃仁术”的本质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对于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在生命教育中要使学生懂得医学的终极目的是对生命的维护和关怀。“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解剖课上,老师要带领学生向尸体标本致敬;在实验室里,老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实验动物的生命价值。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探寻生命价值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正在提升医学科研的尊重生命维度。在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生命的突破与超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撞击与生命范文3

盥手散经帙,烹茶洗睡昏。

野僧甚淳古,养拙贲邱园。

风怀交四境,蓬藋底百椽。

山林皋壤欤,可为知音言。

而我与人乐,因之名此轩。

孟夏妪万物,正昼晦郊原。

隔墙见牛羊,定知春笋繁。

俄顷倒干戈,水攻仰翻盆。

地中鸣鼓角,百万薄悬门。

部曲伏床下,少定未寒暄。

疾雷将雨电,破柱取蛟蚖。

撞击与生命范文4

关键词: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系统寿命预测;多故障状态;可重构性

中图分类号:V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615(2015)01-0029-0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已经在深空探测、国防军事、通信、气象、地质勘探以及生态研究等各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在恶劣环境下长期运行过程中,其元器件逐渐老化,剩余寿命降低,系统性能下降.故障率上升,甚至容易发生恶性事故。为保证在轨卫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对其在轨运行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国内外科研人员对卫星的寿命预测技术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现有成果大多集中于针对卫星关键部件的寿命预测技术,主要的寿命预测方法包括3类:失效物理方法,数据驱动方法,基于概率的方法。而针对卫星整个系统或子系统层面的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卫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系统,现有的针对卫星关键部件的寿命预测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卫星系统或子系统的寿命预测,需以部件级研究为基础.对卫星系统级的寿命预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在航天器领域,针对系统寿命预测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如,刘剑慰等针对飞控计算机系统,提出一种利用飞控计算机历史可靠性、工作状态等数据预测飞控计算机系统剩余寿命的方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李捷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个节点稳态能耗速率时间序列ARMA模型,可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进行寿命预测;在工业领域,Zhou等基于高斯模型,提出了一种退化状态空间模型,对工业资产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机电系统方面.He等基于改进灰色预测模型,对液压泵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常规的缺陷预测模型精度较低的问题。

本文以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某具体的卫星姿态控制配置,在系统可重构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系统结构和多状态故障对系统剩余寿命的影响,建立系统的Petri网模型,实现对整个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剩余寿命的离线预测和在线预测。

1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可重构性

本文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的对象是可重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可重构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质,可以表征系统的冗余度以及容错能力,对系统的剩余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介绍了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线性化模型以及可重构性的概念和判据。

1.1 系统线性化模型

由于考虑挠性体对卫星运动的影响等将增加可重构性分析难度,本文暂不考虑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因而取主惯量轴为本体坐标系,考虑卫星姿态在工作点附近小范围变化的情况时,结合卫星的姿态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得到卫星的线性化姿态动力学方程为。

1.2 系统可重构性

可重构性是在一定的能量约束条件下,控制系统在故障后通过应用主动或被动容错控制策略仍然保持可控、可观测性的能力。可重构性反映了系统在故障情况下完成系统任务的能力,考虑系统的故障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系统的可重构性,而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剩余寿命与系统故障具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研究系统的可重构性对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最小重构单元是功能模块,本文在功能模块故障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的可重构性,为后面的系统故障状态划分以及系统预测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下面分别对执行机构和传感器机构的可重构性进行分析:

(1)当执行机构的功能模块发生故障时.系统线性模型的参数矩阵B的值会发生改变,从而会影响到系统的可控性,即影响到系统的可重构性。根据系统可重构性的定义,在执行机构功能模块故障情况下,如果系统能够保持可控性.则系统呵实现在线重构,称该系统具有呵重构性;反之,该系统不具有可重构性。

(2)当传感器机构的功能模块发生故障时,系统线性模型的参数矩阵C的值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系统的可观性,即影响到系统的可重构性。根据系统可重构性的定义,在传感器机构功能模块故障情况下,如果系统能够保持可观性,则系统可实现住线重构.称该系统具有可重构性;反之,该系统不具有可重构性。

2 系统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影响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剩余寿命的因素很多,如系统组成、系统故障以及空间环境等。本文着重研究系统组成结构以及系统故障对系统剩余寿命的影响,提出故障状态的概念,分析系统可能发生的功能模块故障类型以及系统的可重构性,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对系统进行故障状态划分,并在系统故障状态问转移概率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Petri网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具体实现流程如图1所示。

为了研究系统结构以及多状态故障对系统剩余寿命的影响,本文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配置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该系统主要包含了2个控制器.3个正装飞轮,2个斜装飞轮,6个陀螺,2个吊敏感器,2个太阳敏感器及2个地球敏感器。其中执行机构主要是飞轮部件,每个飞轮部件由电源、处理线路和本体3个功能模块组成,且这3个功能模块在功能上相互独立。传感器机构主要包括陀螺、星敏感器、太阳敏感器和地球敏感器,其中星敏感器可以测得滚转、俯仰、偏航3个方向的姿态角,太阳敏感器和地球敏感器只能测得滚转和俯仰2个方向的姿态角,陀螺则用来测机构3个方向的角速率。太阳敏感器主要由电源、滚动探头、俯仰探头和处理线路组成,多个太…敏感器间的功能模块可以相互备份;陀螺部件主要由电源、本体和线路3个功能模块组成,多个陀螺部件之间可以共用电源模块,如本文选取的6个陀螺部件共用2个电源模块;每个星敏感器以及地球敏感器均由电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各个部件的功能模块组成结构如图3~6所示。

图3~6中,对于传感器机构,根据功能模块所属的部件种类以及功能模块自身的种类,分别定义了M1一M10总共10种功能模块编号;对轮部件根据功能模块的种类,定义了N1~N3总共3种功能模块编号。在此基础上,对同类的功能模块再次进行编号,以功能模块M1为例,本文选择的系统配置中有2个M1类功能模块,则分别将这2个功能模块编号为M11,M12,其他功能模块以此类推。

2.2 系统故障状态划分

分析系统可能发生的功能模块故障,根据故障的严重性,为系统定义如下4种故障状态:

(1)状态l 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即系统的功能模块发生故障,对其所在子系统有重大影响,其所在子系统不具备可重构性,因而该子系统功能丧失,整个系统失效;

(2)状态2 系统发生较大故障,即系统的功能模块发生故障,且该功能模块无备份正常工作,但对其所在子系统无重大影响,其所在子系统仍具有可重构性;

(3)状态3 系统发生较小故障,即系统的功能模块发生故障,但该功能模块仍有备份正常工作;

(4)状态4 系统无故障发生。

本文假设故障是不可自修复的.所以图7中只存在从故障等级低的故障状态往故障等级高的故障状态的转换。

2.3 系统故障状态转移概率模型

为了建立系统的Petri网模型,需要确定系统各故障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模型。本文首先采用Kaplan-Mcier估计器来估计状态间的转移概率.然后再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转移概率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Kaplan-Mcier估计器又称为乘积限估计器,常用于从寿命数据中估计剩余寿命,它的一个比较显著的优点就是可以考虑截尾数据,特别是右截尾的情况,这一点很符合本文的情况。Kaplan-Meier估计器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所示:给定一个个体数为N的样本,对个体假设两个状态(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S(t)是个体寿命超过时问t的可能性,也就是个体在t时刻处于正常状态的可能性.这样个体在t时刻转移到故障状态的可能性P(t)为P(t)一l- S(t)。假设各个个体的故障观察时间分别为t1≤t2≤t3≤…≤tN,则Kaplan-Meier估计器可以得到S(t)的非参数极大似然估计,即如式(3)所示的乘积形式

2.4 系统剩余寿命预测Petri网模型

由于Petri网在涉及多状态问题上的优势,本文在系统的故障状态和故障状态问的转移概率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Petri网预测模型,如图9所示。

图9中:4个圆形分别表示系统的4个故障状态;黑色矩形表示故障状态之间的变迁,其中变迁是否发生是由故障状态转移概率模型确定的。依据蒙特卡洛思想,在Petri网模型上进行大量的仿真,并统计系统在每个时刻到达各个故障状态的次数,将到达次数与仿真总次数的比值作为系统在该时刻处于该故障状态的概率,从而可以绘制各故障状态随时问的概率密度曲线,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表征系统剩余寿命的可靠性曲线。以故障状态1为例,假设仿真统计出系统在t时刻到达故障状态1的次数为,n(t)次,而仿真的总次数为m次,则系统在,时刻处于故障状态1的概率为

符把Petri网模型的仿真起点设置成系统实时所处的故障状态,还可以实现对系统未米可能所处的故障状态的在线预测。

3 仿真结果及分析

本节针对2.1节中介绍的典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配置,应用提出的系统剩余寿命颅测方法对系统的剩余寿命进行预测,以验证方法的合理性,首先对系统动能模块故障信息进行假设,然后基于系统结构和系统可重构性对系统的故障状态进行划分,并确定系统的故障状态转移慨率分布模型,最后建立系统的Petri网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大量仿真以实现对系统剩余寿命的离线预测和在线预测。

3.1 故障状态转移概率模型

系统的故障状态问转移慨率分布模型的确定流程如图10所示,需要经过如下4个步骤。

(1)故障信息假设

本文从最小重构单元――功能模块着手,分析故障对卫星剩余寿命的影响,但是由于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特殊性,故障信息的来源上分有限,为了后续仿真的顺利开展,本文采取如下方法对系统的功能模块故障信息进行假设。在[0,1]之间抽取均匀分布的随机数u,根据大数定律,可得系统功能模块的故障状态为式中:Sij(t)表示功能模块Mij在t时刻的故障状态;Rij(t)为功能模块Mij在t时刻的可靠性函数值;Mij表示第i类功能模块的第j个功能模块。以一定的时间步长频率重复上面的工作,可以得到功能模块Mij在一定年限内的故障信息,对系统所有的功能模块进行类似的操作可以获得系统的故障信息,作为一个系统样本,以此类推可以获得所需数量的系统故障信息样本。

(2)系统故障状态变迁矩阵

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故障信息,在对系统进行可重构性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系统故障状念划分规则,可以获得系统的故障状态,并定义系统的故障状态矩阵Z(i,j),其中i=1,2,…,m,j=1,2,…,n,m为仿真次数,n为仿真年限。Z(i,j)的元素值为1,2,3,4分别表示系统处在状态1~4中。

为了方便系统故障状态问转移概率的计算,定义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H。H是在系统状态矩阵Z的基础上.将系统发生状态转移的时刻处对应的系统状态值用相应的状态转移标记替代,以便于Kaplan-Mcier估计器对状态转移概率的估计。

(3)故障状态转移概率分布图

用Kaplan-Mcicr估计器对故障状态间的转移概率进行估计.最重要的是要确定两个矩阵,即故障状态转移时间矩阵y和对应的截尾数据矩阵C,Y矩阵中的元素表示的是系统故障状态发生转移的时刻,这个时刻信息可能是正常的数据也可能是截尾数据,所以用C矩阵中的元素来标记Y矩阵巾对应元素的截尾信息,两个矩阵的元素问一一映射.如图11所示,根据矩阵Y和矩阵C即可绘制故障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分布曲线。

3.2 系统故障状态及剩余寿命预测

针对如图9所示的Petri网预测模型,设计如图13所示的仿真程序。该程序主要由一个30次的内循环和一个1 000 000次的外循环.其中30代表的是仿真年限,1 000 000代表的是样本个数。通过该仿真程序,可以对系统到达各个故障状态的次数进行统计,并将统计得到的次数与仿真总次数的比值作为系统处于各个故障状态的概率,从而获得系统的各个故障状态随时问的概率分布图。

图l3中,故障转移模块是基于Petri网模型统计系统到达故障状态4、3、2的次数,由于篇幅原冈,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通过上面的仿真,可以得到系统分别处在故障状态1-4的概率密度图,如图14所示。

以图14中状态1为例,第10年的时候,系统在状态1的概率是80%,表示在第10年,系统有80%的可能性处于状态l;当系统完全失效时,系统就停留在状态1中。所以随着仿真年限的增加,系统在状态1的概率逐渐增大,在14年以后逐渐趋近于l。在前3年,系统在状态4的概率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概率越来越小,大概在第5年的时候逐渐趋近于0,这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

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不在完全失效的状念1下的可能性,根据状念1的慨率密度曲线可以得到系统的可靠性曲线如图15所示。

从图15可以看出,随着时问的增大.系统的可靠性逐渐减小,这与工程实际经验相一致。在大概第14年系统的可靠性降为0时,系统的寿命结束

Petri网预测模型除了可以离线预测未发射卫星的可能故障状态和剩余寿命,还可以根据实时的故障信息,对已发射的卫星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故障状态转移结果进行实时预测.从而可以提前准备补救措施。

假设系统在第4年发牛故障,并由完全正常状态4转移到状态3,则接下来的系统在各个故障状态的概率密度曲线如图16所示。

从图16可以看出,在前5年系统处在状态3的概率比较大;第5年以后,系统处于状念2的概率开始大于系统处于状态3的概率,即系统有极大的可能性处于状态2;而第8年之后,系统处于状态1的可能性变得最大;大概在第15年的时候,系统处于状态1的可能性为100%,即系统完全失效。

本节针对文中给定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充分考虑系统特点,运用本文提出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对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剩余寿命进行了预测,较以前文献中使用的方法更贴近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实际情况。

撞击与生命范文5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据统计法,对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运动的时间、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课外体育活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昆明市市区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调查 对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在昆明市市区5所高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3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116份,女生74份。

(二)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需要,通过在图书馆以及电子阅览室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

(三)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表格建立数据库,用M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分析与讨论

(一)对影响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观因素的分析

1.对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分析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所持有的人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不是学生实际的体育行为反应,而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内部状态”,是运动行为反应的倾向性或准备状态,它可增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调查结果显示(表1),64.7%的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24.7%的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7.4%的学生表现出一般的态度,2.6%的学生表现出不太积极的态度,而仅有0.5%的学生表现出很不积极的态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占有大部分的比例,说明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是较高的,态度是积极的。

2.对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分析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的长短是衡量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有效的锻炼时间可以保证有效的身体锻炼效果。从表2可以看出,在锻炼时间为30min以下的,男生占36.9%,女生占54.6%;在锻炼时间为30-60min的,男生占28.2%,女生占32.5%;而在锻炼时间为1h以上的,男生占34.9%,女生仅占12.9%。可以看出,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锻炼的持续时间都相对较少,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多,锻炼人数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昆明市市区高中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预期锻炼标准,即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据了解,中午有一节活动课,但大部分被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挤占来补习作业,或是改为了自习课,造成学生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

(二)对昆明市市区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客观因素的分析

三、结论

(一)大部分学生面对课外体育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厌恶的状态,男生相对女生而言,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表现的更加积极。

(二)只有接近1/2的学生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而锻炼时间在1h以上的学生少之又少,只占到全体学生的1/5。

(三)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中有较大差异,男生主要以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项目为主,而女生则选择娱乐性较强的毽子为主,男女生表现出了与其身心特点相一致的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37.

[2] 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

撞击与生命范文6

【关键词】思维共振 素质教育 对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对话的方式、方法,“话题核”的确立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关键。

而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应试教育,轻素养教育;强调分数,轻视学生能力,其弊端多多。新课程标准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福音。于是,在语文新课程的形式下,新的教育理念犹如一缕春风,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眼下,活跃的气氛往往成为一堂优秀课的标志。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演讲、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毋庸质疑,这样的课堂,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轻松与自由。但是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有过分注重形式的倾向?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是否达到了“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否达到了启迪学生心智,培养思维品质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在追求轻松活泼的同时,要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沉入文本,同作者对话,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以便为下一步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打下基础,也就是为真正的“合作探究”创造前提条件。

怎样才能进行真正的“合作探究”,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学生的阅读经验积累、学生在合作方面的经验积累、教师的“加热”水平等等。而现实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对文本解读中往往呈现的是多元的解读方式,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上,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境下创造出来的,都具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即只有一个“真正的哈姆雷特”。因此,所谓的“合作探究”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个文本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完美结合。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首先正确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灵活地驾驭课堂,创设课堂情境,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平等对话”,而事实上,由于老师和学生在知识积累、认知水平、人生阅历、方法掌握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可能进行理想化的平等对话。所谓的“平等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念,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怎样进行平等对话,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互换心理位置。

教师与学生互换心理位置,其核心表现为教学创造思维主客体的思维转换。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思维主客体之间的思维转换系统的顺利进行与完成,是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种转换,其实质就是一种思维共振的心理效应。

所谓思维共振,就是人们认识之间相互感应、撞击、不断激发出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通过个体思维共振与群体思维共振来实现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创造思维的转换过程,正是教学创造思维主客体认识之间互相感应、撞击、不断激发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教师个体思维共振与学生思维共振,学生个体思维共振与学生群体思维共振加以实现的。

个体思维共振是指认识主体思维的反映、选择、创造过程,而群体思维共振是在个体思维共振的基础上不断交往、互补、甚至争辩,最后形成共识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以自己的思维反映、选择、创造过程,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分析、研究、提炼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索。通过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体,要使个人思维得到完善、并富有创造性,在提高个体思维共振的基础上,必须置身于群体之中,通过群体思维共振开拓思路。这样,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主客体之间的思维转换系统才能畅通无阻。学生个体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优化与创造性的形成,就更需要将自己置于群体之中,把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同大家进行商讨,互相补充,互相修改与互相提高,即群体的思维共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法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维与积极探讨,而且要鼓励学生同自己“对话”――因为思维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它通常在主体内部进行,是内隐的――使各自的思考在相互的启迪、感应、撞击的过程中,突破原有认识的束缚,从而引出更为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当然,教学过程中思维共振效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师生间的密切合作。从一般意义上讲,师生间的合作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一起共同思考、研究如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还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思维共振,只有在智力和谐、知识互补、心理融洽、志趣相投等因素互相制约、互为作用、发挥整体效力的条件下,使相互之间的思维频率相接近,进行很好的合作,才能引起思维共振,从而达到教学创造思维主客体间思维系统的有效转换。否则,就是智商再高的个体,也难于在教学思维的交往中,爆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然而,事实上,学生个体间的智力水平、情趣爱好、思想追求、意志品质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相互间的思维频率,尤其是同教师的思维频率不可能相接近。这就要求教师在透彻了解每个学生智力水平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心理意向等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调整,将不同思维频率的学生有效地组织到自己教学思维频率上来,使彼此之间的思路在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中得到沟通,这样就会激起每个学生的创造灵感,真正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合作中,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