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教学 语文 古诗词 传统文化 途径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9-01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中说明,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因此,虽然初中生的语文教育一直都是教学重点,但在新时代也要多加创新,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更要让他们多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对国学的了解。
一、新时代的初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具有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画面感强的特点,因此相比于散文、辞赋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关于这点,刘晓晴认为可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扩大学习范围,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利用知识竞赛,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倡导阅读名著名篇,直观渗透传统文化[1]。”
2.就教师的教学方面而言:(1)教师自己要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扩展阅读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授并补充课外知识。(2)细读文本,不仅仅是关注文本本身中的字词句、把握文章精髓,也要关注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3)注重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古诗词是一种言简义丰的体裁,简短的几行字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感内蕴。教师要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细细品味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感情时的心情。”[2]这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体验情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方式。[3](4)要求学生用情欣赏诗词,慢慢培养他们用心写作的能力。初中生的写作材料一方面来源于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来源于阅读积累。古诗词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古代文人的素材,更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审美标准与写作水平,正如赵剑和卞酉霖所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写一点比较短小的现代诗歌,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5)多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知识竞赛、诗歌创作大赛、经典诵读活动等,或参观名人故里、观看相关节目、欣赏改编音乐、体验传统民俗。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扩展他们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的初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并被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接受的今天,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来弘扬传统文化可谓意义匪浅。(1)就民族文化而言,:中国古人创作了灿烂辉煌、曾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的传统文化,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不可以断绝,否则中国将无以立足于世界之林。(2)就学生本身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也是帮助他们明白事理、形成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张元媛曾说:“在起点上通过阅读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扩展,这对其终生发展中生存空间的扩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5](3)就社会而言:只有青少年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正统教育、形成了健全人格,那么这部分群体才会具有稳定性,从而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建设,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繁荣和谐。
小结: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让学生能与圣贤为伍、与经典通行,除了基础地解读文本、分析意蕴、要求诵读之外,也要多创新教学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真正接受并热爱,从而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3月1日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5年6月
[3]黄春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探析》,《都市家教》,2015年12期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2
关键词:工科类高职院校 学生教育 人文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工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文科类高校。但社会及用人单位也反映,拥有一技之长的许多工科类高职学生,却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缺失,一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工科类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工科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工科类高职学生人文知识普遍贫乏,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更注重自我。从调查资料和近几年我校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包括文学常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传统礼仪知识等了解不多。我校最近两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结果显示,数百名学生参赛,及格率不足20%。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名著、古诗词等关注很少。图书馆里,文史哲类的书籍少有人问津,许多学生更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用快餐式的作品取代了古今中外高品味的文学作品。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折射出他们对传统哲学基本原理的认可度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学生能够认同助人为乐、心系国家、为社会作奉献等传统美德,但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自私是人的本性”、“有钱能使鬼推磨”、“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观点持赞同态度,反映出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模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比较大的市场。
总体来看,工科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比较差,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些偏离,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更加现实,在讲奉献的同时不忘索取,在重集体的同时也注重个人。部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他们缺乏远大理想,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
(二)工科类高职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比较迫切
尽管工科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但他们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愿望比较迫切。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及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的现状满意度不高,对加强人文教育的愿望较为迫切。但对如何弥补自身的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学生带有比较强的功利主义思想,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强,希望通过参加一两次活动,听听讲座来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目的。对如何提高人文意识,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积累来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认识不够。
二、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背景下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意识不强。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膨胀,就读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人文素质有所下降。而工科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学理科的,在中学接受的人文教育有限,人文常识贫乏,人文素质普遍偏低。
(二)教育理念出现偏差,重理轻文,重技能、轻人文现象比较普遍。当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是一种普遍现象。众多以工科为背景的专业和课程设计者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就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主要以专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导致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三)工科高职学生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价值观发生一些偏差。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在专业选择,知识的获取及择业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一些偏差,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价值主体自我化弱化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高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出现一定的偏差,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追求,弱化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弱化了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使得高职学生弱化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了精神空虚,迷失了人生方向。
三、加强工科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切实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产生的时间虽然不久,但其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在规模上已真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种新的类型,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理念仍在束缚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必须克服“功利主义”、“专业至上”、“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将其纳入整个教育体系,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
(二)充分发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目前,一百所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中,工科类院校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教育部在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时,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对待。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一种标尺,通过其示范作用带动其他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增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使人文素质教育走进课堂。课堂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按一定比例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大学语文、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美育、历史、哲学等。特别是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大学语文等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通过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元素。正如“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一样,每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每一个教师都有义务教书育人,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因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发挥专业课在提高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人文知识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礼仪知识、演讲、辩论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娱乐身心,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荀国稳《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前沿》2002年第11期
2、吴鹏《如何提高新时代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商情》 2007年第12期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3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中吸收丰富养分,否则就很难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依托“百书研读”,具体探讨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举措,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知行合 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百书研读” 活动自199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有23年之久,创建之初是作为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保证读书质量的同时也确保读书数量,旨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优化校园内的整体学习风气。
学校鼓励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每年读24本书,大学四年至少阅读100本书籍。“百书”既是实指,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读够100本书,同时也是虚指,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读书的领域,自觉做到博览群书。
“百书研读”活动启动后,学校定期为学生们推荐经典书目,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学生分享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创建了学生刊物《益思集》。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学校依托“百书研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品读经典书籍、重视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三大活动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展“百书研读”活动,加强文化熏陶
建立经典书库。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开辟了图书阅览室,定期购置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目前书架共有《诗经》《楚辞》《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左传》《史记》《二十四孝》《资治通鉴》等经典书籍1000余册。
研读《弟子规》等经典书籍。为扣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颗纽扣,在大一新生初到之际,就进行研读优秀传统典籍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了凡四训》的学习教育活动。
开设专家讲坛。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展开交流,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为学生解疑释惑。
开展读书主题讨论会。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以“电车难题之何为公正”“倒地老人扶不扶”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成立经典书籍漂流驿站。2014年,学校依托天津市举办“书香天商・浸润成长”优秀读书案例活动的契机,以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阅览室为基地,成立了图书漂流驿站。
学生自主编撰《益思集》。每次“百书研读”运行结束后,收集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在稿件收集后,组织人员对稿件进行一审,选出相对较好的稿件,再交由特约专家审稿小组进行二审,选出优秀读书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为了把活动成果有效利用并总结凝练,先后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举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每年组织大一新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已成为入学教育的常规举措。
开展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运行“百书研读”活动基础上,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的主题朗诵比赛。
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围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道德1+1”暨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
开展学生干部传统文化修养培训。学校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以知行团校为平台,定期开展以“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美德”、“做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等为主题的学生干部礼仪规范培训。
举行经典书籍报告会。学校倡导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根据学生阅读的传统经典书目,定期开展以“何为礼”、“自私自利――西方价值观的危害”等为主题的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近200名学生通过参加报告会,激发了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
定期组织下社区活动。为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下6次社区,开展以“解决邻里纠纷,共建和谐社会”、“敬畏传统,明礼守信”、“以法治为基,建和谐社区”等为主题的经典文化宣讲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孤儿所、智障学校等社会机构,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及改进思路
学校以开展“百书研读”活动为核心,以班级党团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阅读经典中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主要成效
学校重视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开展“百书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措施,共计2700余人次参加各项活动。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不仅是分享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通过提供好的主题、好的契机、好的情境,用视频、图片或是文字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争论、辩驳,起到了通过交流分享擦出思想火花的重要作用。在“百书研读”活动运行的同时,更注重读书成果的提炼和汇总,在向学生发放研读书目时,要求每一名同学对所阅读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或专业论文。这样不仅督促学生仔细阅读专业书籍,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都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刊登在《益思集》上,并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先后有500名学生在经典书籍阅览室现场阅览和借书,品味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近400名学生参加研读传统典籍活动并撰写读书感悟,坚定了理想信念;300余名学生参加讲坛活动,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200名学生参加主题讨论会,增强了友善互助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生撰写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累计达数十万篇,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300余名学生参加观影活动,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提升了思想境界和人格素养;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提高了道德修养;先后有100名学生骨干参加培训,增强了“尊重师长,正派做人,甘于奉献,争当先进”的崇高意识;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200余名学生在下社区活动中为居民解疑释惑,增强了公民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和谐互助意识;先后100余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增强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确保“百书研读”活动质量,满足学生自主阅读的需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学生图书阅览室,目前共藏书5000余册;该阅览室在借阅书籍、提供自习场所、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为方便且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欢迎。
(二)经验总结
以“百书研读”为平台,追求以文化人。依托“百书研读”激发学生品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热情,督促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校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邀请参加学术论文征稿的优秀作者做心得分享,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校友做点评和指导,并播放启迪学生读书的经典视频。
以“百书研读”为载体,助力以文育人。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主旨所在,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依托“百书研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不断磨砺自己,在砥砺前行中成为社会可堪大用的人才。
(三)改进思路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接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党的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表明,我们已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建设,这不仅仅要做好文化的传承,更要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经过融汇、锤炼,发展起来的,它涵盖了信仰追求、价值取向、行为品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是我们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当今中国,传统文化渐趋弱化,在改革开放中,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不断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他们出现了“重西轻中,疏离传统文化”的倾向。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对突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瓶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拥有信仰相同感和统一化,它是国家的精神基础,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形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使高职生更好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成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增强他们为国家、民族奋斗和献身的自觉性;可以抑制和消解外来文化糟粕给他们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促进他们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提高他们道德修养,养成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正直、良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当前,高职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人文素质欠缺,已是社会不争之实。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普遍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也多以科技活动、技能竞赛为主,忽视和冷落了人文类活动,人文氛围较为淡薄,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人文素养较低。高职生的课外阅读,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考试)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类文、历、哲类书籍的阅读则寥寥无几,对于传统文化甚少了解。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讲求实用化,其知识讲授是能用就行,实用为本。知识讲授和活动的举行,都非常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沦为可有可无的地位。由于社会各种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教育重点倾向于市场需求高的专业,在教学中重点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目前90后高职生生源背景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困难大。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造成的压力,他们功利行为增多。很多只是想混个文凭或应付父母的,对所学专业课程都没有热情,更别说不能快速给予其经济利益的人文学科了,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再者,许多学生轻奋斗,重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还有学生沉溺于游戏、上网聊天等,法纪观念淡漠,利己思想突出,失德、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体系薄弱
某些高职院校由于教育思想不端正,其人文课程除开设除了“两课”外几乎是空白,即使有也只是随便开设几门选修课当做摆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几近荒芜,这直接影响了高职生的思想和成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职生学习的功利化非常严重,根本不关注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即使是最好学的学生,他们最关心的也只不过是考外语、计算机及技能证书等,以求为自己的未来增添筹码。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传统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形式,校园活动多文体活动,校园文化流于媚俗,格调和层次不高,那些娱乐性、媚俗性比较强的通俗文化受到了热捧,同时还滋生蔓延着“灰色文化”。某些大学生空虚、郁闷、无端宣泄,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还表现出恋爱公开化、低龄化和行为自由化的倾向。传统文化活动被忽略、冷落和抛弃,时现某种无序和混乱。
三、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途径
从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的现状和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的意义出发,结合我校2015年校园文化建设的计划,从以下方面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途径。
1、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设施建设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建设。
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情操、感染心灵,进而影响行为,潜移默化地起着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校园基础建设要充分考虑和布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要利用校园里的宣传橱窗、横幅(含电子的)、宣传墙、校报、广播台、学校网站等,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优秀人物的闪光言行,还可以建设民族文化的展览馆等,细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展现民族的精神风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2、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将其当作是课外可有可无的消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真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正规课程来建设,纳入教学计划,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针对高职生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开设丰富而实际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多种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对高职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
3、为优秀传统文化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
为适应时代需求,除了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宣传橱窗等传统手段外,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级网站、学校论坛、QQ群、微信公众号、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大力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之时时都能融人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方方面面,这就使其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的渠道,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要。这必将更能深人学生内心,更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尤其要打造一些网络文化品牌,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比如微信图书馆、网络道德学堂、网上文明礼仪学堂、网上书友会等,向学生进行知识介绍、活动推介,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立足本地,将乡贤文化、传统民俗进行广泛传播。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第三课堂,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要大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座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知识展览、传统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节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校外民族文化体验,让其在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陶冶精神情操。
5、重视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带动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
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一批兼有人文情怀、高尚品格、较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较高专业造诣的优秀教师,依靠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综上所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对突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瓶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开军.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2]杜晓红.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5(6)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5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之始,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相应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样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那么,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1.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有关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曲、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透过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学习《鱼我所欲也》,要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义舍生的精神。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吗?同时,我们可利用课堂上3-5分钟时间,带着学生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为学生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
2.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让学生阅读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拓宽学生视野。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诠释,阅读经典就是在滋养我们的精神:读《论语》,孔子深厚的济世情怀洞开着我们偏狭的心灵视窗;读《庄子》,庄子独立不羁的人格跃然纸上;读《孟子》,我们在那咄咄逼人的言辞里,体味"民本"思想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在我们感到浮躁的今天,回归经典阅读尤其迫切与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都不要忘了对经典尽可能的亲近;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比如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4.利用传统节日传播民族文化
中国有许多传统佳节,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西风日盛的今天,学生们似乎对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更感兴趣,对古老的中秋、端午、清明等节日所知甚少。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元宵,“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七夕等节日更濒临失传的危险。二十四节气就更不用说了,就连成人,估计不是学气象专业的,也没几人能数得完整。虽然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你能熟视无睹吗?并不是孩子们不想了解,而是我们提供的内容太少了。只要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了解的机会,你就会看到孩子们的盎然兴趣和惊奇感叹。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6
大学教育应当担负起两个方面的重任,这就是成才和“成人”[1]。即培养专业人才与完善个人品格的教育,成才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成人教育则主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规范、人生价值理念的主要途径,可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目前各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教育,但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通常大班上课,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往往重视政治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2],较难深入学生内心并影响其思想行为,因而实际效果不佳。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同时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以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3]。对于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的影响,其价值观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蕴含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科学思想精华,用这些对全人类都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思想精华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从灵魂深处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4]。相比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程,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多样的育人功能和重视实践的特点,更具道德教育和价值塑造功能,因此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十分必要,可作为其补充和延伸。
二、我院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方法和途径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作为一所有目标、有品位、有追求的大学,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中华主流文化精神的兴学理念,把传统文化引入教育教学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完善的人格品质。我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院通过开设《国学选讲》课程,给学生传授基本的国学常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丰富其文化知识、陶冶其品德情操;在每个班级设立国学宣导员,利用晚自习时间吟诵传统文化经典;设立尊师节、尚贤节,通过学习先贤先烈事迹、开展祭拜先贤先烈活动,传承和弘扬先贤先烈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通过相关比赛和活动,积极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三、我院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举措
我院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较为全面广泛地丰富了成才成人教育的内涵。
我院从2011年9月开始开设《国学选讲》课程,主要讲解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儒家基本道德、自我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内容。上课前学生向教师行中华鞠躬礼,教师向学生回敬同样的鞠躬礼。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仁爱道义、礼貌尊重、忠诚信用、宽容理解、中庸和谐,懂得基本的做人原则、做事方法,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共事,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为将来工作和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学习、理解和感悟,我院积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每个班级设立国学宣导员,负责本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及指导工作。课外学习一般是在晚自习时间,由国学宣导员带领学生诵读《论语》、《弟子规》等传统经典,通过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认识。
为更好地将课内外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学习生活中,我院的各种文艺、国学社团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文艺、国学演出,并组织开展实地参观考察历史人文遗迹、祭拜先贤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先贤的品格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魅力,磨练其意志和品格,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阳光大气的品格。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从被动的学习接受到主动的探索求知,从思想上、行为上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深切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质。
我院自从2011年9月开始将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设为“尊师节”,每年尊师节期间都会组织相关活动,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2014年开始,我院又设立了“尚贤节”,旨在学习和继承发扬先贤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品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理想情怀,引导他们立大志、做大事、成大才。通过课外学习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有了进一步认识,培养了他们高雅的志趣。
四、我院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我院一直坚持主流意识价值和清醒办学的理念,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目前我们取得了如下的成效。
1、我院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不忘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学宗旨与理念。2012年我院千名学子共同创造了世界上集体吟唱《道德经》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
2、我院一直倡导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主流文化,在学院良好氛围的影响下,我院同学入选2013年“陕西好青年”。
3、我院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及国学教育,在校内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气氛。我院代表团获2013年“陕西省高校国学知识竞赛”一等奖,我院同学当选陕西省高校国学推广联盟新一届主席。
4、早在2011年,我院就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尊师节,以此传达尊师重道,传承中华主流文化的理念。目前国家拟将教师节改为9月28日,在这一点上,我院与国家的思路和想法是一致的。
五、我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