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1
艺术生中真正因艺术兴趣而上艺术类高中的不多,更多的是为了能通过高考上本科.通常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都不理想,物理等理科课程的基础也相当薄弱.对于物理的学习,艺术生喜欢浅显、直观的知识,不喜欢逻辑性强、计算复杂的知识,对实验感兴趣,喜欢参与式教学;艺术生能够明白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对自身的物理学习,仅要求能应付高考即可;艺术生的逻辑数理智能普遍较弱,但大多数艺术生的思维品质并不差,对专业课程学习动机较强,对物理等文化课程的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较少.物理学了能让艺术生了解一些物理常识,更好地了解世界外,学习的过程也有助于其逻辑思维、数字运算和理论推理等能力的训练,能够提高艺术生的综合素质;艺术生的物理高考要求是通过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要求非常低,只要打好基础便可以轻松通过.
2艺术类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1情况分析
学校方面.艺术类高中的课程管理制度比较轻松,教育经费通常有保证,教学设施也较为齐全,校本课程开发条件不比普通中学差,但艺术类高中往往比较看重艺术专业升学,通常学校的教学重点都会放在专业课上,物理课时安排较少,实验室等物理教学资源也较为陈旧.学生方面.艺术生的逻辑数理智能较弱,物理基础也普遍较差,对物理的态度和认识不理想,爱恶分明,在具体的物理学习上喜欢直观、明了的物理知识,喜欢参与实验,不喜欢抽象、逻辑性强的物理知识.教师方面.由于艺术类高中物理课时相对较少,通常一个物理教师会教很多个班级,由于升学压力低,学校不重视等原因,艺术类高中的部分物理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积极性和科研意识,大多也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技能.
2.2目标拟定
艺术类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拟定主要涉及3个方面.(1)要彰显学校特色,课程开发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上体现学校的个性;(2)要满足学生需求,主要是高考要求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要注重物理、生活和社会的关系,主要是建立物理和艺术领域的联系.艺术生的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人生发展也和其他学生不同,所以,物理校本课程开发要侧重于培养艺术生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等仅需了解.由于艺术生物理科的高考要求较低,对国家课程标准及考试要求较高的知识点,应适当降低难度,能够应付考试即可.
2.3方案编制
(1)确定主题,明确构成要素校本课程开发要确定开发的主题、范围和领域.艺术生在艺术层面有自己的优势,对实践动手类的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对此,艺术类高中除了对普通物理课程进行开发外,还可以开发诸如“物理与实践”、“艺术中的物理”之类的补充主题.同时要明确适用于艺术生的物理教学大纲、教科书、练习册以及辅助材料.(2)制定方案,编制课程课程方案制定要明确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与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要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课程编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3个部分.本文重点探讨课程编制中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采用恰当的活动方式将课程具体化,在设计艺术类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时,课程材料、难度以及课程教授方式等要符合艺术生的特点.(3)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实例课程主题:艺术中的物理.授课对象:艺术类高中学生.课程类型:自然科学类,选修课.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物理的联系,知道艺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感受艺术和物理相融合的魅力,从不同角度欣赏艺术和物理的美,提高艺术类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1)音乐与物理教学目标:了解音乐中的物理知识,知道音乐与物理的密切联系.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实验演示,学生讨论,多媒体教学.教学要点:第一,音乐在物理学上的原理(利用视频资源引入情景,用声音传感器等器材演示音乐的声波变化,结合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第二,声音中的物理概念———音调、响度、音色(回顾初中所学知识,让学生歌唱表演,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音调与频率、响度和振幅等之间的关系);第三,歌唱中的物理(欣赏音乐家利用不同共鸣体唱出的歌声,知道人体本身就是一种乐器,讲述声带对音高的影响,让学生演唱并相互比较,加深印象).2)乐器与物理教学目标:了解乐器中的物理知识,知道一些乐器购买和保养的知识.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参与表演.教学要点: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簧振乐器、模板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乐器等(利用多媒体演示不同乐器的振动发声机制,让学生演奏各种乐器,体验它们发声的不同之处);乐器的结构:发声体、传声体、共鸣体和附件(学生观察乐器,了解乐器的结构);乐器的购买与保护(结合多媒体、图文等讲授乐器的质量影响因素及保养知识).3)绘画与物理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中的物理知识,知道光学知识对绘画的影响.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实验演示.教学要点:绘画与物理的联系(学生欣赏国画与油画,并讨论油画为什么会有照相般的效果,引导学生得出美术上的物理因素之一是光影效应);物理在绘画上的应用(介绍历史上画家们利用镜子、光学仪器等辅助绘画的故事,让学生收集资料、信息,了解绘画史上的“暗箱装置”);光学本性(利用色散实验和多媒体演示,介绍可见光谱,解释波长、振幅与色相、亮度的关系).4)学结教学目标:总结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教学方式:学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作业与交流.教学要点: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小组形式利用声学或光学等知识自制小作品,比如自制小乐器)并交流心得体会.成绩构成: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品.本文来自于《物理通报》杂志。物理通报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2
校本课程建设是教育革新的客观要求。我国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存在教师资源相对薄弱、学生厌学情绪蔓延、课程开发负担沉重的现实困境。面对压力与挑战,济南西营镇南营小学积极与镇教育办公室合作,以跨学科整合的思维探索并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中草药课程”。该课程结合乡村实际,制定课程目标;融合不同学科,设计课程内容;引领多方参与,构建评价体系,在困境中做出了全新探索,也为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乡村小学 校本课程 跨学科 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这一策略在我国也备受关注。早在1999年,我国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举措”。[1]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乡村小学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条件下,校本课程建设逐渐面临困境。尽管如此,一些乡村学校仍然结合自身实际,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济南市西营镇南营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开发中草药校本课程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课程设计理念对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学校的教学资源优于乡村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成为难题。
1.教师资源相对薄弱
乡村小学教师资源比城市学校薄弱,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乡村教师水平较低。大部分教师长期工作在乡村,这里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关注度低,很多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难以专心教学。其次,乡村教师数量紧缺。2001年起我国乡村小学进行了撤点并校,并没有取得整合教师资源的效果,反而因为辞退大量代课教师而使教师数量更加紧缺,乡村小学尤其缺乏英语、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师。再次,乡村教育条件和工资待遇依然较差,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依然较弱。“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3]教师流动的单向性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非语数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2.学生厌学情绪蔓延
乡村小学生主动性的丧失,也同样使校本课程设置举步维艰。乡村小学生相比于城市孩子,缺少了更多自我发展的平台。在偏远山区,他们很少能充分享受城市学生司空见惯的互联网资源,很少有机会参加素质拓展培训班,他们寻求自我发展的最主要场域就是学校,而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小学各类器械配备达标率,乡村仅为42.2%,镇区为59.6%,城市为76.5%,城乡差距依然较大。”[3]乡村学校环境的落后,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在原始的包班教学和管理体制下,学生们往往面对一成不变的教师。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各科教师,不仅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对此也倍感厌倦。面对没有任何新意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在课程实施中逐渐丧失主动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课程建设负担沉重
遵循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乡村学校既要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全面开展,又要考虑学校自身建设。伴随课程开足、开全的压力,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负担沉重。音乐、美术课程缺少专业教师,学校开足这些课程都很困难,只能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课程实施缺乏专业素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更谈不上课程资源开发;而乡村优秀教师的教学负担本来就重,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力不从心,在提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时,多是从互联网上搜集现成资料,很少有自己的建设思路,课程内容往往平淡如水,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跨学科整合:困境中的有效探索
尽管校本课程建设是困扰乡村学校发展的难题,但是体现特色、内容充实、促进学生发展仍是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南营小学立足现实,积极思考:设置综合课程可以缩减学科门类,减轻教师的负担;课程内容贴近乡村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学校决定采取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路,建设综合化的乡土课程。
1.结合乡村实际,制定课程目标
为了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南营小学课程建设团队根据乡村实际,从乡土文化传承、国家课程拓展、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出发,规划设置了“中草药课程”。其课程目标为通过中草药课程,使学生认识身边常见药材,知道它们的生长环境、药性、药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部分劳动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家乡资源的丰富,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研究事物的信心与决心。
首先,立足乡土文化传承。中草药课程建立的最初原因是校领导充分考虑了当地资源和文化环境,西营镇位于济南南部山区,群山林立,是济南市拥有药材最多的乡镇,仅植物药材就有千余种。镇里人熟悉百草,有着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当地也孕育了诸多老中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南营小学尝试设置“中草药校本课程”。在对课程进行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中草药歌谣诵读”、“中草药的采集”、“中草药文化探究”等活动了解家乡文化。使学生打开生活视野,从不同方面学习中草药知识,促进乡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其次,推动国家课程拓展。南营小学试图将该课程打造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平台。中草药课程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开设,设置系统的总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自主开发教材,每个年级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教学,并设有系统的课程评价制度。西营镇南营小学,在国家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课的前提下,积极考虑把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开发中草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的机会。运用课程综合化的方法不断对课程内容做体系化开发和深化,打破该课程建立初期单一传授药物知识的局限,使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在本门课上得到深化和拓展。
最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村小学地处山区,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其把学生禁锢在书本和教室中,不如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近自然。儿童和成人一样,他们所认知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呈现。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共设九门课程,加上省级地方课和乡土课,多达十几门。就小学生而言,学了这么多课程,念了这么多知识条条块块互相割裂的书本,很难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们加工整理,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4]中草药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感知自然地理,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自己的劳动技术、社会交往等多项技能,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
2.融合不同学科,设计课程内容
目标的制定为内容的安排提供了依据。南营小学课程建设团队在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最终方案:课程设置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在每个主题的框架内筛选和整合其他学科内容,逐渐走上了课程综合化的道路(如表1)。在目前的中草药课程中,主要实现了四个学科的有机整合。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稿)》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共占总课时的比例为16%~2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南营小学在建设中草药校本课程中,将国家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其子学科来开发。目前,已经开发了四项较为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分别为野外中草药采集活动、中草药香包制作活动、药膳加工活动、中草药民间故事搜集活动。中草药采集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中草药香包制作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药膳加工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民间故事搜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2)音乐学科的融合。中草药课程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个活动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整合了小学音乐课程的相关知识,本主题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中草药谚语精选”、第二课时为“中草药歌”、第三课时为“西营中草药赞”。由于在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沙锤这一简易乐器,并注重打节拍的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动引入沙锤等小型打击乐器,与学生同唱歌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一二年级学到的乐理知识付诸实践,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这一课程设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检测和拓展作用。
(3)历史知识的渗透。中草药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注重与历史学科的综合。例如,三年级第二学期前两个模块由两大活动主题,八个课时组成。第一主题为“中草药的起源”,分为两个课时:“原始群时代”、“神农尝百草”;第二主题为“医药名人”:分为六个课时开展,依次为“华佗――麻醉散”、“药王孙思邈”、“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扁鹊的传说”、“皇帝的传说”、“医圣张仲景”。学生通过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在课上小组汇报的形式,系统学习与中草药相关的历史知识。
(4)品社课程的拓展。品社课程在中草药课程中以隐性融合的方式存在。中小学品社课程是小学高年级的必修课程,其课程设置具有三大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中草药课程中,教师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中草药采集活动中,学生之间劳动合作;在药囊香包制作中,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在药膳烹饪中,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民间故事收集中,学生与社区积极互动。参与这些合作交流活动,学生能始终与同学、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保持良好关系,使他们真正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无形中提高了德育修养,激发了他们的生活热情,这是对纯文本授课的品社课程的深化和拓展。
3.引领多方参与,构建评价体系
南营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维打造“中草药课程”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不断反思和总结,立足于课程的长期规划和建设。为此,学校构建了一套多方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是学校领导的评价,这一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在每学期开学前,中草药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撰写好本学期的活动预案、活动计划,经过学校领导审核后方可开展活动;在学期中,分管领导通过公开课加强指导检查,关注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监督教师积累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或素材,建立综合活动学生档案;在学期结束后,学校领导要审阅授课教师整理的经典案例、特色作业和撰写的课程论文。学校领导通过整个学期的监督和评价来筛选课程内容,不断修正和完善新学期的课程内容。其次是师生互评,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每个主题的教学结束之后。依据是学校编制的“学生自我评价单”,该评价单分为七部分“活动参与”、“体验获得”、“方法运用”、“能力发展”、“学生反思”、“小组评语”、“教师评语”。前四部分共设置17个标准,每个标准都有相应的分数,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打分即可;后三个部分,属于开放性的评价,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学生的打分和评语,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修正新的活动主题。最后是校外专家的评价。一方面,南营小学聘请当地优秀中医作为课程顾问,为中草药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南营小学积极寻求高校专家的指导,希望通过专家的观察与评价发现不足,为校本课程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保障。
三、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启示
济南市西营镇南营小学中草药课程资源还没有达到精细化开发的程度。但是,学校扎根西营镇独特的乡村环境来建设本门课程,已经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通过现有成果,我们深刻体会到“跨学科整合”是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1.制定长期规划,打造课程特色
采用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路建设校本课程之前,乡村小学需要制定长期规划,这是本门课程资源进行有序深化和拓展的保障。校本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
学校立足于自身实际,制定校本课程建设的长期规划。首先,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乡村教师资源缺乏,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仅仅依托个人力量,需要教师群策群力。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专业教师的参与、校外专家的指导,还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传承性,使本门课程的师资能够长期保留,并不断得到建设和完善。其次,要规划课程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策略。南营小学将校本课程建设规划为三个较为合理的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09年是中草药课程的探索建立阶段,主要目标是打造单一科目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草药课程;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处在课程的规范实施阶段,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活动课程,规范主题教学,做好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第三阶段为2013年至今,主要目标在于保留经典活动,建立课程的主体框架,并尝试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拓宽课程内容,做好校本课程的长期建设。
2.有机整合资源,深化课程内容
乡村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思维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条可行性的路径,但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整合哪些资源,如何整合的问题。
跨学科课程整合,绝不是机械拼盘――将学校任意几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拼凑在一起。一门优秀的校本课程应该充分整合资源,深化内容。南营小学的中草药课程融合了音乐、品社、综合实践活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但这种融合并非机械整合,而是保持了多门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目前南营小学的中草药课程将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为子学科,把中草药课程本身规划为音乐和品社的拓展学科,将来进一步精细化设计之后,中草药课程也完全可以将自身设计为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拓展学科。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始终要以学校为本位,学校要积极考虑在现实条件下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对国家课程全盘照搬、机械实施。倘若,乡村小学能够找到一门课程作为彰显自身特色的平台,并以此为焦点,进行课程的有机整合和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将不再是难题。
3.完善评价方案,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思路建设校本课程,离不开完备的评价方案。由于各校的特点、情况不同,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不可能有统一标准,而是要因校而异,采取适合本校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评价对象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评价活动的及时性和全程性”[5]。南营小学首先遵循了三个基本评价原则: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注重描述性和等级性评价的统一,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其次,在评价主体方面作了规划,学校领导参与课程评价,主要通过开学伊始的材料验收,与学期期中之后至期末前一个月的校本课程公开课两个环节来监督;学生在进行完每个活动主题之后进行自我评价;授课教师制定了课程评价单,在每次活动主题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并为每位学生写评语;学校还组建了由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家长组成的7~8人校本课程评委会,通过每学期的公开课展示对本门课程做出评价。再次,在评价标准方面,学校根据课程中的活动内容设计标准,并通过打分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总之,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为解决自身的教育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课程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现实条件,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进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3]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Z].2014.
[4]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综合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3
所谓课程管理,其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实施,以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主体为学校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并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各类体育资源,进而能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方案。因此,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及学校和教师通过加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再创造出的富有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等几部分构成。因而就可将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体育类以校为本所进行的课程管理。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2.1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客观条件相对缺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意识,并且在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物质水平低、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不足,这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影响很大。仅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目前现有的客观条件对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难以满足,其以校本课程体育教师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匮乏等为主要体现。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也就很难正常开设大学体育校本课程。
2.2体育校本课程有效管理与评价也不够
要正常进行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需要体育校本课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人们从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文献和调查研究结果可发现,不少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对申报和审议体育课程的程序没有正常履行,也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性方面略显不够。已经开办的不少体育校本课程对这个水平阶段大学生不适合,课程设置偏难现象突出。
2.3课程设置和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方面,比较普遍存在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其不仅缺乏组织实施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标准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其与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距相当大。
3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价值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做好校本管理的基本前提。以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为目标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主要价值追求,而本质追求就是追求健康第一的健康性。首先,大学体育把健康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体育的开展必须结合5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观,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大学体育必须突出创造性。这就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必须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要求。作为体育管理工作者应将创造性在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体现;对体育教师来说,应充当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现、组织、探索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目的地结合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就应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来争取自己最优化的体育学习效果。最后,大学体育要强调专业性。这就突出地强调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中,不断积累相关教学材料,加强教学研究,让大学体育的实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2坚持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为首要原则。实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离不开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让学生能够有主动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机会,所有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有机会对课程开发决策有兴趣参与。同时还应多为每位学生个性张扬提供必要条件,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差异与经验,实施差异性教育。其次应突出自主性。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必须将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作为依据,合理开发组织大学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实现权职的有机统一。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够使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有可靠保证。最后要注重全员参与。必须组织好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全程中。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有教师,也要包含学生的提出所学课程项目建议的权力,要动员全校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3确立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机构和内容
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的构建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就必须把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起来,具体对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进行组织与设计。可借助于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以及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来构成这一机构。此机构的职能可以是按照课程校本管理计划,来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课程,以便促使课程系统与课程目标达到基本一致。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内容应与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这包括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等方面,以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构成了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3.4构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模式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4
一、转变观念是关键
1、信息技术培训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展开。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学习, 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2、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呈现,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
以笔者支教的学校(笔者注:晋江陈埭坊脚小学,一所农村基层校)为例,教师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虽然大部分老师都比较熟悉计算机常用软件,也都考过了计算机等级等考试,但也存在一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知识一知半解,即使是一个这样的团队,老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也存在良莠不齐、操作不规范。所以,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之前,笔者先用一段时间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帮助老师规范计算机操作。让老师们都掌握了windows、office、图片修饰、声音视频简单操作等基本知识,这样为后面老师的培训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此外,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笔者还给老师们推荐学习不同的软件。这样,不但每个老师都有一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各有所长,老师之间还能互相帮助、研讨。为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教研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项目带动培训活动
坊脚小学是一所农场基层校,在多年前确定了“绿色坊脚?生态坊脚?和谐坊脚”的办学特色,在学校周围有一圈菜地,师生们在这块土地上收获许多快乐。为了让师生体验到更多快乐,笔者结合学校这一办学特色,把创建校本课程教材作为一个个培训项目,带动老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1、开发校本课程的教材
要进行课程培训,肯定离不开校本课程的教材的开发,而要开发一本校本课程教材当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笔者首先组织老师讨论建立校本课程需要哪些资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会涉及到蔬菜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然后,我和老师们讨论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分工给各个老师对素材进行了整理、开发。待这些素材整理完毕后,再让老师们用word、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成课程文本。
在开发课程文本的过程中,老师利用BBS、QQ等平台进行讨论、设计方案;在搜索、整理资料时老师们会遇到比如找到的素材不符合要求,需要再次进行开发,这当中老师又会运用到搜索引擎、图片处理、声音动画处理等软件;最后再形成课程文本时,老师们会接触到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知不觉使用了信息技术,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就在不断的提高。
2、向全体教师征集美化校园环境的方案
结合学校改造校园环境的契机。我们向全体教师征集美化校园环境的方案,要求以“和谐坊脚”为主题,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布置美化校园环境,可以是对整个校园环境的设计、也可以是对一面墙的改造,甚至可以是一个开关面板的设计,都可以作为美化校园的方案,展现绿色、生态、和谐的坊脚风采。
在整个项目活动中,老师们都能主动去探索、去实践。不断的修改自己的方法。整个过程,他们掌握了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合适的素材,并进行加工处理,更重要的是他们收获了快乐,增强了学校的团队精神。
3、结合学校特色开展的活动进行培训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提高的。而应该是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进一步学习的。因此,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我们还会和老师们一起研究设计各种具有学科特点的活动。比如,平时学校的板报都是请外面的广告公司来进行设计,虽然美观,但是还会经常出现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学校的老师却是明确目的,但是苦于没有这个技术。通过整个培训活动,我们可以让美术老师来承担这个任务,这样就可以设计出即美观又实用的板报了,而且给美术老师提供了一个暂时教师和学生作品的平台了。再如,可以让体育老师编排“蔬菜韵律操”、让音乐老师组织一个“收获分享会”活动晚会等等。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传统手工业;紫砂陶艺;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53-03
传统民族手工艺在传统工艺传承、企业行业发展、手工产品生产、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地域优势。但是在市场份额、品牌建设、文化传承、产品开发、技艺传承和创新、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传统民族手工艺仍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当前,紫砂陶产品市场竞争无序,民族手工艺作品始终处于单打独战的劣势。很少创建工艺和品位兼备的品牌,其开发和创作停留在原始设计和生产理念,缺乏运用民族特有文化背景和内涵的领军人才。因此,要大力发展传统民族手工业紫砂陶艺术,利用现代学徒制理念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和行动探索,使之在市场竞争、品牌建设、产业化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一、当前紫砂陶制作及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沿革和继承下来的保留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不仅反映该民族文化发展的水平,而且是体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显得格外重要。我国的民族文化包括传统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手工艺紫砂陶民族文化,关键因素是培养人才的文化底蕴和高水平操作技能。
宜兴紫砂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紫砂文化既是有形文化遗产,更是无形文化遗产,它具有文化传承的包容性。紫砂陶制作作为宜兴独特的地方文化传承,一直是依靠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目前高技能人才正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受众群体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低层次阶段。也就是说从事民间紫砂文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正处于没有理论支撑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工匠状态。教育部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正是要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基础作用。
二、对现代学徒制在紫砂陶中行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政策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2―2020)》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对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出具体的思路。教育部在近几年的工作要点中也强调: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度试点。无锡市被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
2.区域层面。烧制陶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经考古发现,在宜兴新街骆驼墩出土的陶器表明马家浜文化时期,宜兴先民就已经烧制陶器用于生活习作;而在近代,紫砂、青瓷、均陶、精陶、美陶被誉为宜兴陶瓷行业的“五朵金花”,尤其是紫砂以其独有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名扬国内外。宜兴紫砂也是我国紫砂文化的发源地,经过近千年文化积淀和技艺传承,它在原料采集、装饰技巧、成型技术、茶文化配套等方面都涵盖了民族智慧,同时反映出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多采的创造性、艺术特质和珍藏价值。宜兴紫砂壶可以说集传统立体造型、融合实用性、艺术鉴赏性于一体,以其独有的泥质、造型古朴的自然美和创造美而誉满全球。紫砂陶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榜。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全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企业的角度出发,具体针对宜兴地区紫砂陶产业的人才需求,构建校企合作、行业支持的方式,推进本土高技能导师制的实践,建立校内、校外、行业“名师高徒工作室”,全面推进紫砂陶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宜兴紫砂壶产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生产集中地在丁蜀镇,生产企业达4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近10万人,如何以现代学徒制形式培养高品质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紫砂名人和具备创业、创新能力的工匠储备新生力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使命。
3.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紫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所表达的情感气质,在紫砂陶文化的表达中有独特的默会方式,紫砂陶与诗书画铭的吸纳交融产生的书卷气和文化味,将人的思想情感尽情展露。目前,紫砂陶制作准入门槛低,很多仅是制作工匠,缺乏对紫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紫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方案,有利于学生(学徒)更好地理解、传承紫砂文化。
三、现代学徒制在紫砂陶艺中的实践研究方案和有效探索途径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一整套方案,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品质的紫砂陶艺人才,为地方紫砂名人和工匠储备新生力量。同时,学校积极宣传推广“名师高徒工作室”,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一)定制私人课程方案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课程方案分多个阶段:按照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专业课程进行实施;进入“现代学徒制”工作室模式,将通过师生共同协商,双向选择,根据现代学徒制专业指导委员会认定,制定“私人定制课程方案”的教学方式;适时根据阶段学习需要,在“名师高徒工作室”学习专业技能时,补充相关适用的专业理论,拓展知识。
(二)拟定个人成长方案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组建紫砂陶艺班学生,一年级开始规划个人成长方案,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可以进入不同类型的导师工作室、行业专家在校所建工作室以及校外行业专家工作室学习。
(三)开发完善特色校本课程和技能学习基地方案
继续推进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及其资源体系。研究从企业随机的培训内容到结构模块化的特色校本课程。例如:陶艺教程、紫砂陶装饰、经典紫砂茗壶制作技艺和技巧。建设创业孵化中心基地为名师高徒工作室创造优越的环境。
(四)制订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培养人才方案
根据岗位定位,国家、省的相关规定及行业职业标准,联合学校、企业、行业专家,针对陶瓷造型设计制作、陶瓷装饰设计制作、陶瓷雕塑设计制作、陶瓷装饰工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
(五)制订学生(学徒)、导师评价方案
学师和名师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建立“名师高徒工作室”运行机制,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与指导教师委员会,制定毕业设计方案的标准,通过开题、结题以及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论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检验“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培养的效度和成果。
(六)建立校内校外名师高徒工作室
根据紫砂陶艺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加强本土高技能导师制建设,建立校内校外“名师高徒工作室”,将紫砂陶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由传统型教学向需求导向型办学的转变,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七)建立现代学徒制职业资格认定方法和评审机制
学校要求三年制中职学生在第二年末,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第三年末须取得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相应中级工证书,鼓励三年制中职学生参加成人专科或本科的继续教育,鼓励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第四年取得相应高级工证书后在毕业时参评美术员或助理工艺师职称。评审机制严格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求。同时建立内审员和外审员专家库,以备考核时抽调人员使用。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而实践现代学徒制职教新模式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现代企业用工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6
1.1理论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业学校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前沿。鉴于此,职业学校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执行和实施国家课程上,而是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进行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进而构建起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职业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2学校背景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学生四年级时分三个方向(平面设计、装潢设计、网络)进行大型综合项目实训(学时:270,学分:14),该实训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方向,选择一至两个专向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缩短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的距离。实训的实际项目最好是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至少也是模拟真实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平面设计实训课程使用的教材实例陈旧、内容单一,已远远不能适应岗位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迫切需要编写出具有实用价值、与行业接轨的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当前学生的现状。更能满足学生毕业上岗的需要。
2开发目标、原则、实施及管理
2.1开发目标
通过两年(2011年至2012年)左右的实践,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贴近企业、突出技能、实践性强、符合职业实际应用、带有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开发出一套能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的校本教材。
2.2开发原则
(1)职业能力本位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教材编写的纲要。教材开发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明确课程所培养学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紧紧围绕关键能力的培养去组织教材的内容。
(2)岗位导向原则。培养人才对于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岗位需求的变化往往与知识的系统性产生矛盾。教材开发有必要时要打破原有的科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紧紧围绕岗位群的需要去组织教材的内容。可以根据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适当结合职业相关标准构建教材的结构体系。
(3)与时俱进原则。教材内容要及时剔除过时的知识和技术.反映新的适用理论和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同时要注重发掘学校在产学结合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素材,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适用性原则。教材内容编排上,要减少原理论证,增加实例分析,突出理论应用;要深入浅出,表述精炼,举例翔实而不繁杂,通俗易懂,便于教学。
(5)启发性原则。教材每章开头要有学习目标和知识点的概括,结尾要有小结和课后练习,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3实施及管理
2.3.1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及分工,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邀请专家领导提出指导性意见。(2)阶段性研究。对目前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材使用现状与本行业的岗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查阅文献资料,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基础。(3)总结阶段。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平面设计课程的内容,再根据设置的课程内容编写综合实训教材。
2_3.2实施保证
(1)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核心成员都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是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有良好的认知能力。(2)时间保证。学校制定科学严密的教学制度,确保每一位教师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教材开发工作。(3)设备保证。学校有图形工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网络实训等教育设施,为教材开发顺利实施提供了完备的硬件设施。(4)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和学术指导、教师培训等各类活动,确保教材开发顺利进行。对成果进行推广和表彰。(5)资料保证。校图书馆备有大量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理论专著及相关的报刊杂志。实现了因特网的宽带接人,为资料的查阅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_3.3管理办法
开发出的校本专业教材,以学校的教研成果而存在,同时也是教材编写者个人的科研成果,可以以公开出版物的形式出版。学校从教学经费中拿出一些经费对教材进行印刷出版,并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奖励。学校修订、颁布促进校本教材开发的激励性管理办法。鼓励广大教师参加校本教材开发,大力表彰和奖励在校本教材开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
3编写平面设计综合实训校本教材
《平面设计综合实训》教材是大型项目实训教程,在学校五年制高职班后两年使用,学生在前面三年已经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是缺乏设计理念和创新意识,只会操作软件远远不能满足岗位需求。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锻炼.收集了大量产学结合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素材。同时,针对学生缺乏设计理念和创新意识这一现象.查阅了大量资料,整理了许多平面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围绕就业岗位需求进行知识的整合,将项目实例与实际生产过程接轨。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均为在广告平台上最为严谨和成熟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这些实用案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规范的设计方法,使其基本具备独立掌握设计制作的能力。教材内容编排如下:
第一章:平面设计基础。包括形式设计基础和意识设计基础,构图、色彩、创意、设计手法和设计风格等相关知识。在讲解理论的同时穿插项目训练。
第二章:广告类平面设计案例。包括CI设计、Logo与标准字的设计、名片设计、商业宣传海报设计、DM单设计、产品广告设计。
第三章:网络类平面设计案例。包括购物网站首页的设计、购物网站首页top部分的设计、Flashban.net的设计、购物网站首页Left部分的设计制作、购物网站首页main部分的设计、购物网站首页right及root部分的设计
第四章:产品包装类平面设计案例。包括食品包装设计、电子产品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杂志封面设计。
第五章: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实例。包括《美丽富饶新淮安》主界面的设计,主界面底图的设汁,标题文字的设计。矢量插图的设计,内容面板的设计,功能按钮的设计,按钮动画的设计教材的编写以目前最流行的制作处理手法为主要对象,在每章开头部分都明确了学习目标与任务,并列出该章案例的技术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市场氛围中完成对案例的制作,迅速地掌握平面设计技巧:同时也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了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该如何找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