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

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范文1

目前,汽车信息电子技术化已经被公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汽车信息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信息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车上信息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过去的16%增至40%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甚至更多,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中来。如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讯线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设计思路,简化了布线,减少了电气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用量,使装配工作更为简化,同时也增加了信息传送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总线可以访问任何一个电子控制装置,读取故障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使整车维修工作变得更为简单。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电子技术尤其是总线结构的发展。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向集中综合控制的方向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

由以上事实分析可知,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大量使用,作为新时代的汽修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新兴的信息电子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汽车维修领域发挥更大力量。

汽修技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不同车型故障不同;同一车型不同时期的故障不同;同一故障在不同的路面上的反映不同。现代维修企业,如果没有比较先进的检测设备,要在简陋的环境下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术相当过硬。针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就成为提高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

维修人员首先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为主的高科技技术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多。电控汽车是汽车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因此,汽修技工必须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会用电子计算机查找维修资料、检测故障代码、寻找故障排除的手段、网上技术咨询和网上修车等。而这一切均依赖于新兴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尤其是结合修车查找资料等网上作业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这样迅速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实际维修效果。比如下载某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相关程序。可见,对汽修技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要掌握好较为全面的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这些都依赖于电子技术培训。

ECU是英文单词组合缩写,意为“电子控制单元”,简要的说就是车载电脑。现在很多轿车发动机大都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其中有一个形似方盒子的控制元件就叫“ECU”,简单地说,ECU由微机和电路组成。而微机就是在一块集成芯片上集成了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的单元。所以ECU就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发动机管理系统就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把各种检测器或者传感器采集来的各种信号(比如进气量、项位角等)进行相应的模拟/数字技术处理通过总线传送到单片机(或ECU)里,然后在经过相应的程序控制与数据处理,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指定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操作(加大节气门开度)。

现在一些中高级轿车上,不但发动机上应用ECU,在其它许多设备上都可发现ECU的踪影。例如刹车防抱死制动系统、4轮驱动模式转换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悬架调节系统、安全气囊系统、以及多向可调电控座椅等都配置有各自的ECU模块对其进行控制。运用修车的现场实例加以指导与讲解,学习效果会更好。

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范文2

1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目前,汽车信息电子技术化已经被公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信息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信息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8年,平均每辆车上信息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40%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53个甚至更多,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中来。

汽车信息电子产品可为两大类:①汽车信息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总成控制、底盘和车身电子控制、舒适和防盗系统;②车载汽车信息电子装置,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车载电脑)、导航系统、汽车视听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车载网络等。具体汽车电子各分系统的构成如下示意图。

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讯线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设计思路,简化了布线,减少了电气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用量,使装配工作更为简化,同时也增加了信息传送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总线可以访问任何一个电子控制装置,读取故障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使整车维修工作变得更为简单。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电子技术尤其是总线结构的发展。

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

由以上事实分析可知,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大量使用,作为新时代的汽修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新兴的信息电子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汽车维修领域发挥更大力量。

2对汽修技工进行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汽修技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不同车型故障不同;同一车型不同时期的故障不同;同一故障在不同的路面上的反映不同。要诊断和排除故障,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汽车的设计,制造是经过很多专家共同研究试制改进到定型制造出厂的,是集体指挥的结晶;而维修时则是一个人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加上维修单位,没有比较先进的检测设备,要在简陋的环境下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术相当过硬。针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就成为提高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现在就以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例,进行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可行性的讨论。

首先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为主的高科技术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多。电控汽车是汽车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因此,汽修技工必须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会用电子计算机查找维修资料、检测故障代码、寻找故障排除的手段、网上技术咨询和网上修车等。而这一切均依赖于新兴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尤其是结合修车查找资料等网上作业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这样迅速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实际维修效果。比如下载某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相关程序。可见,对汽修技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要掌握好较为全面的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这些都依赖于电子技术培训。

ECU是英文单词组合缩写,意为“电子控制单元”,简要的说就是车载电脑。现在很多轿车发动机大都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其中有一个形似方盒子的控制元件就叫“ECU”,简单地说,ECU由微机和电路组成。而微机就是在一块集成芯片上集成了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的单元。所以ECU就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发动机管理系统就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把各种检测器或者传感器采集来的各种信号(比如进气量,项位角等)进行相应的模拟/数字技术处理通过总线传送到单片机(或ECU)里,然后在经过相应的程序控制与数据处理,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指定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操作(加大节气门开度)。

现在一些中高级轿车上,不但发动机上应用ECU,在其它许多设备上都可发现ECU的踪影。例如刹车防抱死制动系统、4轮驱动模式转换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悬架调节系统、安全气囊系统、以及多向可调电控座椅等都配置有各自的ECU模块对其进行控制。运用修车的现场实例加以指导与讲解,经过事实检验,学习效果相当好。

再次要具有对故障的综合诊断与排除的能力。汽车电控技术设计人员,在进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的同时,增加了故障自诊断功能模块。它能够在汽车运行过程中不断监测电子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情况,如有异常,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出具体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下来,同时起动相应故障运行模块功能,使有故障的汽车能够被驾驶到修理厂进行维修,维修人员可以利用汽车故障自诊断功能调出故障码,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和修复。因此,从安全性和维修便利的角度来看,汽车电控系统都应配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依据故障自诊断功能配合相应的解码器,方便的查找出故障的原因所在而不在单单依赖原始经验积累。因此,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可以大大提高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经由邯郸北方汽车维修总校教具模型开发部提供自主研发的BF8系列智能电控汽车模型40套(涵盖欧、美、日各大主流车系),又有完好的汽车整车30余台供学生实践所用,学员的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大大提高。

3追踪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

以汽车安全系统电子技术改进汽车安全性能的发展为例,看看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据StrategyAnalytics公司的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汽车安全系统是汽车电子领域增长最强劲的需求之一,年平均增幅达到25%以上。杜邦汽车最新调查表明,大部分用户认为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汽车的安全性,它比汽车性能、车载娱乐和燃油效率都更重要,安全气囊和ABS有望成为标准配置。Visteon的研究也表明:安全性是汽车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Renesas对中档轿车的研究揭示:国外1996年就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置,从2002年起国际上已经将两个乘客测知座椅、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与安全气囊一起作为标准配置,到2006年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将增加到4个,传感器系统更是大幅度增加以提高冲撞检测能力并提高乘车的稳定性,从而有可能构成统一的安全气囊网络。

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范文3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当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个弱点。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内、课外活动中。尤其,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突出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职场零距离对接。

一、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本专业属于高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而且所开设的课程有偏硬的课程和偏软的课程,偏软的课程又分为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技术三大类。编程的课程有C语言、C++、VB、JAVA、ASP应用技术等开发环境,应用软件使用类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网络技术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网与网站设置等。但却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课程涵盖了偏硬、偏软的课程内容,软硬不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如今已经不再是硬件技术的派生物,它已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次,课程安排内容重复。以编程类课程来说,开设的编程课程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太多且大都雷同,如C语言、C++语言等,每门课程都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深度不够。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泛而不专,不能体现“一专多能”的作用。学生在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广而不精,毕业生面对社会择业时很难马上适应工作,而用人单位显然不愿意录用没有专长的学生。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中,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还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因此,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既能够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使课程规范化。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开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性人才要求的新课程。

1.通过职业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分解,科学地制订了教学计划。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或技术服务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为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其他相关能力。再根据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转化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2.理论课程安排合理。在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上,淡化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一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课程安排上有创新与特点。总体来看所有课程安排紧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线,强化“两个体系”,突出“三个能力培养”。形成严密而合理的网络体系,可行性强。可操作性强。

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范文4

一、2014年工作总结

在这一年的学院中心工作中,积极参加学院中心的培训工作,认真执行开办培训工作中的职务,努力把学院中心培训工作做到最好。在执行中心班级招人的工作中,我深入了解到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以及各个行业最需要的业务知识,根据这些信息的掌握来加强我学院中心班级的开办情况。在这一年学院中心共招867人,在上半年学院中心除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训班外,开设了3个班,后半年除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训班外比上半年多出了6个,除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训班外人数也从146人增加到了526人。学员学费收419.6万,实收214.8万。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年的工作,在学院中心工作中的风风雨雨时时在眼前隐现,我不仅能在工作时埋下头去忘我地工作,吃苦耐劳,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交际能力,且面对困难从不气馁,能够冷静、果断和全面的去处理,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永不服输的干劲。虽然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主要是在收取学员学费工作上离上级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2014年的工作方向

(一)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学习,掌握做好学院中心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工作本领,努力按照学院中心的要求对待自己,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公正公平、廉洁自律。

(二)加强学院中心人员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好人的工作,制定合理的学习教育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影响学院中心的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学院老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整顿思想,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学院老师的教学质量,做好学院中心的培训工作。

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字:高校 计算机软件 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51

0 引言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IT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应的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现阶段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仍然难以满足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对计算机软件教育的重视程度,扩大了计算机院系的招生规模,计算机软件教育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

1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现状分析

计算机软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当前不少高校的计算机软件教育得不到重视,教学中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 计算机软件教育观念落后,与先进技术严重脱离

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观念的落后主要变现在对计算机软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多数的企业尤其是高等技术企业都广泛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该重视计算机软件教育问题。然而,我国不少高校在开设软件教育方面十分有限,尤其是一些高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例如工作中常常运用到的PHP技术。此外,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市场意识十分淡薄,所开设的专业与市场化发展的方向不相吻合,难以满足市场环境的需要,没有对计算机编程进行重点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导致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陷于恶性循环中。

1.2 计算机软件教育内容落后

一般的高校教育过于重视构知识结构和理论学习,忽视了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且计算机软件教育教材也滞后于现实。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新速度,大概是18个月更新一次,当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教材内容一般2-3年更新一次,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的滞后使得高校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1.3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加强

计算机软件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育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重任,然而众多高效的教师缺少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工作经验,且受学校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相比,教师的知识面相对较窄,不能及时把握住先进的计算技术,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

1.4 学生综合素质有待于加强

由于高校师资队伍力量的不足,教学资源的有限以及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高校学生与计算机软件行业、与计算机市场严重脱节,学生在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工作能力、计算机技术前沿知识、团体意识等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高校对计算机软件的教育质量与水平。

2 改善策略

2.1 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提高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培养质量与水平,使得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和软件应用水平,就要求有较强专业素质的教师进行教育授课。计算机软件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学校应高度重视计算机软件教育,一方面加大物力、财力的投入,为计算机软件教育工作者提供较多的培训与实践机会,大力提倡鼓励计算机软件教育工作者多参与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应加强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引进,其中包括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和知名企业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软件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等,,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培训与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行业的认知。

2.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为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的变化,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应该加强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了解计算机专业,还要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能够胜任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岗位,满足现代化、无纸化办公室的要求,掌握各种软件开发的调试与测试工具。因此,高校应该以计算机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为依托,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状态,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及时的掌握计算机行业动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以实用性为目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第一阶段中强调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的掌握,确保软件开发基本素质得以提升,在第二阶段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强调实践的运用,将软件开发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例如mysql、java系列等数据的教学。总之,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以先进软件技术为学习内容,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牢牢掌握住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同时掌握最新、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软件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指高校的计算机软件院系既可以作为计算机软件的教学管理部门,又可以作为对外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第一,要确保建立高校内部的实训基地,例如学校内部的图书馆、软件技术培训室、校园网以及数据库技术实验等,确保长期对学生开放,同时可以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第二,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邀请企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举办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及时掌握IT行业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安排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双赢的,对高校而言,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3 总结

高校计算机软件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高校应加强计算机软件的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不断适应计算机软件行业的需求,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王玉玲,王晓伟等,普通高校计算机软件技术教育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7(01)

[2]向毅,袁柱,王成敏等,培养软件业界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模式的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J],2008(06)

计算机行业技术培训范文6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其重要性与必然性不言而喻。因此,应在校企合作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行业、专业的特点,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计算机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由于难有大规模的计算机企业成批地提供真实职业环境的实训场所,学生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实际练习,对工作环境陌生,不熟悉工作的具体环节。因此,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要及时吸收和借鉴行业内各种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接受先进的技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环境,必须针对计算机行业的特点、专业特点及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这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探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专业对口顶岗实训难由于计算机行业属高技术性行业,技术和硬件升级换代非常快,学校的教学、学生的能力等方面与企业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学生很难融入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更不能独立承担企业工作,只能作为生产观摩人员或从事一些极为简单的辅工作。

学生集中实训难计算机企业规模一般不大,企业人力、物力资源有限,而且专业技术性较强,要企业成批提供工学结合岗位不太现实。因此,学生过于分散,既不利于实训教学,又会加大管理成本。

计算机系统商业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要求较高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商业数据安全很重要,相关设计行业对此多严加防范。像财务数据、客户资料、图纸文件甚至生产加工任务单等,任何一份文件或单据流失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时只能停留在点到为止的状态,难以进入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这就使得实习实训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职业院校自身的问题职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还不够强,一方面,学校没有形成技术和人才优势,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产品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造成合作的不对等性,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兴趣。

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几种校企合作模式

由于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笔者认为,根据计算机行业和专业的特点,适合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突出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依托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人员、经费、企业前沿信息等各方面资源,有效地打破传统实践教学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通过职业性与教学模块化的有机结合,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企业对岗位(群)知识结构的要求展开,实现职业院校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通过联合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学校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了解企业对学生技能及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将生产实践融入教学之中。但是,由于计算机行业的特殊性,某个企业需要大批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计算机类专业“订单式培养”的难度较大,学校可以结合某些大型的计算机培训集团和行业协会,进行“点对面”的“订单式”培养。

“校企实体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办学。企业和学校订立章程,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分享办学效益。如学校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成立“软件学院”、“网络学院”等,形成共同体。由于企业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参与,与简单的合同合作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为稳定,更为深入,合作形式、合作内容更加多样,更加全面。在解决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上,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不仅合作企业可以与院校协商,与贫困生签订劳动合同的预备合同,由企业代学生缴纳学费,待学生毕业后可用其工资偿还,而且还可以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实现免费职业教育。但这种模式也存在问题,由于企业是市场主体,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宗旨与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之间必然产生矛盾。虽然有矛盾,但在某个项目上开展合作还是可能的。

“引企入校”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将企业生产线或行业鉴定所等引入学校,学生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见习或顶岗实习。如引进企业笔记本电脑生产线,由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管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训项目都在生产线上完成,学生可获得实际职业环境的操作机会,同时公司还可按月给学生发放工资。再如,可将公司技术研发部门以经营独立运作、技术双方合作的形式引进院校实训中心楼,让教师和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及测试工作。又比如,可在校内引进信息技术工作室,将教室、实训室、工作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教学计划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教师、学生与入驻企业一起,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商业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等工作,形成“实训即创业”的特有培养模式。

“校办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实行校内实训资源的优化重组,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引入市场机制,依托专业开办经济实体(如文印社、软件开发项目、电脑服务公司、信息技术工作室、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形成“教学—实训—科研—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使实体生产经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让教师和学生为企事业单位安装网络并进行日常的维护、网站设计制作等,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用于设备更新和创业基金。在这种模式下,校办企业为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实训环境,学校教师也是校办企业的技术员工。校办企业不仅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基地,而且成为社会服务的场所和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场所,使校办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效能,同时也可保证校办企业的良好运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