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专业和平面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专业和平面设计范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职高学生 计算机专业 专业特长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36-03
一、背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普及,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对计算机学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计算机教育不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学内容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引起了重视,由传统的理论型教学向学生专业特长型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更应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能力,为他们的专业特长形成打下基础。
在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迅速上岗并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课教学的任务,包含着传授知识、专业特长和培养良好职业道德这样三大方面,其中专业特长的培养与发展,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时展的客观需要,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1.专业目标
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目的,树立职高计算机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的意识,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计算机某一方面特长,毕业后能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能从事多媒体制作,能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能具备最基本的编程能力,能适应网页制作技术,并具备进一步深造和自学的能力等。
2.技能目标
通过探索研究,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各种设计选择的理解能力,以及客观的科学的测试和评价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一定工作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3.操作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学生专业特长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在学生专业特长培养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能熟练运用常规办公软件,如OFFICE等,能适应办公室日常工作的需求;具备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组装维修原理,胜任计算机维修等工作;能充分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定位用户的需求,具备一定的营销知识与经验;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特长,对企事业系统中网络的构架与维护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建设和维护简单的网站,能从事网络相关的工作;具备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知识的特长,能较熟练掌握流行的网页制作软件、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多媒体处理软件,具有应用它们设计实用网页的实践经验;具备电子商务知识的特长,能从事电子商务类的专业工作。
三、研究过程
(一)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专业指导
教学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学生特长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以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为理念;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以引导为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情感;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想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
(二)运用课程设置及课程教材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平面广告设计教学、动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制作教学、基础语言教学,根据课程设置,我们计算机组合理分工,进行特长培养。1.计算机操作应用人员,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常用计算机外设,解决日常办公中的文字、表格等的快速处理。另外,还需学习一定的文秘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2.计算机维修维护人员,熟悉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具备软、硬件维护的知识和经验。3.计算机网络安装和维护人员,注重培养学生网络的相关知识,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特长;4.注重培养学生多媒体知识的掌握,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如phtoshop、flash、coreldraw、dreameaver等。
同时,专业特长的培养必须按阶段完成。一般来说,可以参照以下步骤:第一阶段,即入学的前两年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文化素质培养和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操作的学习,经过统一水平测试后,合格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分别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的培养应该是各不相同的。选择就业的同学按各自的特长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操作应用技能的难易程度分别进行一年的专长培养。
(三)运用软硬件开发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我校现有3个电脑室、140多台电脑,每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学楼内实现无线上网,为可进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优越的软硬件条件,主要进行如下方面研究:
1.电脑维护与维修特长培养
学生整体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更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对男生而言,这方面比较感兴趣,于是针对他们的兴趣特长,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件维护与硬件维护。其中软件维护主要有:WIN98安装、WIN2000安装、WINXP安装、GHOST系统备份及还原、系统优化、系统基本设置、系统简单故障排除。硬件维护主要有:计算机主要硬件的介绍和购买、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硬件的简易参数设置、BIOS设置、计算机硬件的简易故障诊断与排除、计算机硬件的简易清洁、网络的简易构成、网络介质的简单制作、简单的组网和网络设备的简介、服务器环境的要求和设置、网络还原。
2.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
在信息技术技能中,基本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特长培养中,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也是一块重要的领域,其中打字就是其中一项。
3.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培养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平面设计所使用的做基础电脑软件,能独立胜任创意及设计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彩色运用能力和平面创意能力,并在学习中具备领先、前沿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使之能胜任整体广告宣传创意及各类宣传品的平面设计与制作能力。
4.动画制作特长培养
使学生掌握FLASH等基本的动画制作软件,能娴熟运用这些软件来完成一定要求的动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
(四)运用与社会接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职业教育应该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获得职业身份或职业资格的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应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劳动力市场对这些岗位的需求,了解这些岗位上岗必须满足的要求,了解这些岗位技术发展的状况,预测劳动力市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写出调查报告和市场分析。研究职业高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就业上岗的职业分类、职业能力,通过认真分析地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在不同岗位的职业分析,归纳和完成职业中学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各职业分类和就业市场的作用。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迫切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掌握专业技能技巧的灰领。在上海、深圳等地区出现了高级工、技师个人收入超过了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这说明,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以往相比更高了。所以,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就业,在专业特长培养中必须首先了解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四、成效和思考
(一)学生计算机专业特长初步形成
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又具有良好个性特长的新型人才,增强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从社会实际出发,确定了电脑维护与故障维修研究、软件设计、网页制作特长培养、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PHOTOSHOP平面设计研究、FLAH动画制作培养为切入点,对学生特长培养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注重学生特长培养的过程中,我校计算机专业实习生98.6%都找到了实习岗位,在调查中,他们本人及实习单位都很满意,现举例如下:陈娇娇,成功任职于阿里巴巴;胡珊珊,任职于临平引钰台湾饰品;王慧,任职于同盛电脑公司;卓慧,任职于安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孟娇,任职于北京四中网校;夏灵,任职于新视原广告公司;高新凯,在华耀家具厂从事电脑管理;叶华军现在电脑公司从事超速数码工作;范跃峰,任职于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二)校本教材
根据专业特长培养目标与实践操作,经过总结与归纳、修改,形成了一套校本教材,对计算机硬件维护、系统安装、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及平面广告设计,配有生动的图片,从实践教学中,学生反映良好。
(三)教师专业发展
没有相应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老师,就难有合格的学生,通过课题组分工合作教学,可以很好地利用教师专业对学生专长的培养,学生进入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后,某个专业方向(就业方向)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课程、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实践培训活动,均由相应专业方向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和负责实施。将我们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就业挂钩,这首先需要我们的专业教师在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的同时,更多了解社会对某类专业人员的具体需求,以及某个专业方向中专毕业生具体都做什么样的工作,或在参与实际的社会工作中挖掘出某个专业方向的社会需求,为他们及时培养所需人员。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各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连玉老师的《C语言程序设计调试常用技巧》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同时参与省教材《微机应用基础》的编写;马美芳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省创新创业大赛获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市技能大赛获多个市一等奖。
参考文献:
[1]严双林.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1).
计算机专业和平面设计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知识结构 专业人才 构建
前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领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天,人才的构建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的结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调整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与长期性
1.1 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性
从发展的形势来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步入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在中学期间完成,在大学实施“非零点”教育。
1.2 信息化的挑战
社会信息化朝着纵深发展,多种模式的电子信息化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3 就业的需求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要求成为一项必须的技能,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就业的必需品。
1.4 与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不断地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结合专业的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必须以实际需要为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调整计算机知识的结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与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专业学生,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面向非专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称为基础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但是专业不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2.1 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同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程度基本一致。
2.2 程序设计中的重点认识一致
我们从实践中发现,不论是专业的计算机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对程序设计都较为重视,而且觉得指针是其学习的重点。这与目前所采用的编程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2.3 对数据结构的知识点认识一致
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数据结构中的重点认识具有一致性,都认为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非常重要,这与教学中的讲述重点存在一致性。
2.4 非专业学生对实用处理功能感兴趣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科生对动画的处理、文稿的演示与制作、文字处理等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规则,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远程教育等内容兴趣缺乏。
2.5 理工类学生对技术的重视
这主要是由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的,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较为常见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自动控制,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辅助设计等。
3.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想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和调整传统的结构,重新搭建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师资、学生的现状进行具体的设置,为人才的搭建奠定基础。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将文化基础转为应用基础
这主要是针对与就业脱节而进行的转变,将文化基础转为应用基础并不是放弃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将其作为辅助教学进行,侧重实践教学。主要针对的人群是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开展教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包括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采用 统一的参考书,结合新的教学方式开展基础教育。
3.2 软件基础课程
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传授,一般情况下,理工科主修C语言或VB,而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3 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课程和网络应用教程,计算机硬件基础结合专业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开设,主要是针对理工科的学生开设。
3.3.1 微机的组成原理
其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进行课程的开展,强调系统的特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硬件知识。
3.3.2 接口技术
以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掌握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达到学生自行完成接口的连接工作。
3.3.3 嵌入式技术
该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主要介绍计算机原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应用芯片。
3.3.4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
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一般情况下该教学部分主要在电控专业中开展。
3.3.5 网络应用
该部分的涵盖较广,结合文科、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文科以网页制作为主,理科则以技术为主。
3.4 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
这一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的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 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几乎呈现脱节现象,这极其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将计算机教育看做一个整体,再次基础上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其技能的提高,结合其专业设置课程,开展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计算机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价值,实现人才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专业和平面设计范文3
笔者进行了大量走访,目前在广告、装饰公司、出版社、影视动画、印刷厂等单位需要大量的图像处理及平面设计人员。对于中职阶段平面设计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平面广告设计能力,培养出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中、高级技术型人才。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对原来教学课程不断整合、完善,制订出具有科学与实际性的教学计划,打破以往“学习———实践”的教学体系,构建一个从“学习———实践———学习”的一个循环性的教学新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
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平面设计专业是技术与艺术双并重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计的改进,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技能,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和技能操作的实际出发,引入一些实际应用作品讲解,培养他们对平面设计的兴趣。在新生入学时,邀请校企合作的公司,包括与校方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如学校企划公司、设计与印制宣传招生简章的公司等,到校进行平面行业特点与所需人才介绍,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的广告、网站、印刷公司,让学生认识平面设计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实际的地位与应用。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一些公司平面设计专业技术骨干到校开展技术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理论内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兴趣。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方法,心理学一般认为“听觉+视觉+说+做”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这个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90%。笔者认为,德国教学法中的行为导向教学———项目法、小组练习法,头脑风暴法、辩论法,在平面设计专业中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它们同样在这门学科中适用。教师可采用全班讨论、同桌活动、小组互动、采访介绍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时时感到有新意,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平面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中,可以很好地引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包装袋(例如学生生活中的零食包装:糖果、花生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交际能力、社会能力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信心。
3.模块化中的分层次与阶梯式教学依托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是从古代到现代教学所崇尚的一个教育理念,也是对目前中职生学习瓶颈的一个突破。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对学生进行模块化中的分层次与阶梯式教学(见下表格)。每个模块既是独立又是相连的,每个学生能力与个性都不同,有的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强,有的美术能力强,有的整体能力较强,因材施教,让学生按自身优势,重点掌握好切合自己能力的模块,教师依照学生能力与学习过程表现的情况,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
4.课堂教学的时间与时效性平面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一般都在电脑室进行,笔者在教学一线岗位上工作多年,也有着和大多数在机房上课的教师一样的苦恼,学生一进电脑室,就爱玩电脑游戏。而现在的中职生自制能力普遍较差,有部分特别爱玩游戏的学生痴迷于游戏世界里,学习完全不顾。在讲究课堂时效性的今天,笔者觉得,课堂的45分钟里,如果有的学生只要花30~35分钟就要可以掌握,剩下的10来分钟学生自己安排,不是不可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课堂时效性。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学习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把剩余的时间奖励给学生自己掌握。但每节课不能剩余太多时间,大概10分钟左右。让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想玩游戏的心理又得到满足,增加了专业学习的自信,加大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5.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实用化改革传统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细分,与企业的最终产品相距甚远,这种系统的学习已不能适应中职校的实际需求,现对专业课程进行实用化改革。以前的学生每个平面设计软件都有学,学得多,但不精。改革后,要求学生会使用多门设计软件,但要精通1~2门设计软件(如Photoshop或coreldraw)。在课程改革中调整了教学计划,设计软件课程进行了2个学期学习,目的让学生精通掌握一门设计软件。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际项目(商业产品设计等)到课堂,聘请公司技术员担任技术顾问,让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商业运用”的过程,将所学专业知识真正应用到社会生产中,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平面设计作品往往有涉及印刷,印刷会产生变色、偏色,可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开设到印刷厂去,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所用很好的相结合。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综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图形图像制作”认证。
6.加强相关理论、关联性课程教学,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按目前中职生现状,让60%~70%学生掌握专业已是理想值。30%~40%的学生对自己本专业学习并不感兴趣,他们因为一些外在因素,而选择了这个专业,所以在中职教育阶段中,注重技能培养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关联性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衍生学科兴趣的培养,让部分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未来能胜任相关行业的工作,例如平面广告营销等,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首先,在专业课全程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劳动纪律观念培养,让学生在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其次,平面设计专业涉及到新闻传播、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多方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它能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从业与个人职业发展。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他并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他完成了英语到网络再到物流行业的完美转身。最后,多开展一些营销学、心理学讲座,这对学生未来从业或与他人交流是具有极大的帮助的。
计算机专业和平面设计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是计算机领域中一门教育前景比较好的专业,然而如果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求和专业审美的要求,本专业就无法被社会所认可。而目前我国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对专业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我国在图形图像处理制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不明确。在图形图像处理制作的课程教学中,很多学校有着教学和学习的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练习课中只会对课堂的实例进行简单的模仿。有些学生能够熟练的对软件进行操作,然而却没有对综合应用软件来进行作品设计的能力。另外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不能够进行积极的练习和思考,课堂之外很少有人会主动对操作技能进行钻研,没有使自身的潜力得到发挥。
1.2 教材选择不合理。由于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计算机图形图像的技术也迅速更新着,这就造成了某些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较为陈旧,软件的版本较低,无法跟上时展的要求。有些教材所涉及的难度较深或者较为偏僻,不适合初学者。
1.3 教学方法单一。现在大多数学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方式,其教学内容较为单薄,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模仿而不是自主创作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其对教材的讲解和操作示范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主动思维的时间很少,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性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够重视。
1.4 考核方式存在弊端。在单凭试卷分数和平时综合成绩来进行评价的传统的考核方式之下,学生往往在期末快要考试的时候才开始复习,而在平常的学习中只是应付了事。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全面的检测,也不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
2 图形图像处理制作教学的改革
2.1 课程体系的改革。(1)实践性教学体系。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应该是以技能为主,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主线,围绕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技术的需求,来对课程和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适合现在学生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课程体系的内容研究中,以广泛的调查为依据来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设置,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2)教学体系应该可扩展。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课程要求,不应该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的问题,而应该让学生明白“怎么做”,以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应该以教学的计划为依据,按照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专业能力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在突出专业技能的重点的基础上,多设置一些扩展性的接口内容,将课程内容合理地综合起来,使教学知识体系具有可扩展性,围绕着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来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岗位应用能力打好基础。(3)适应最新的技术水平的发展需要。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适应其最新技术水平的发展需要,确立人才与应用相符合的知识体系。根据这样的知识体系来对课程习题进行研究。本专业重点培养的人才应该与广告制作、包装设计、出版印刷等行业的岗位要求息息相关。针对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发展,来制定能够培养出有足够专业能力人才的教学课程内容。
2.2 教学手段的改革。(1)项目导向教学。项目导向教学,是指将关联较为密切的技术技能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来进行教学。每个教学的单元都以完成某个项目作为目标来进行学习,在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讲述完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项目的课题进行制作,在课题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的解答。这样可以把学生学习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2)一体化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指将教、学、做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法,是师生在专业教室进行边教学边实践,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的应用,以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未来的职业素养进行提高。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实际的产品项目作为实训课题供学生进行训练,来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3)突出创新能力的教学。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把传统教学的验证性的实验改变为创造性的试验,让学生可以根据经验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发展和创新,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作品的创造和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2.3 注重计算机与艺术的融合。(1)教学内容的融合。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专业是一门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审美相融合的学科,图片图像的艺术性、美观性是学习中必须注重的要点。然而在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制作课程的教学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经常忽视了对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将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同艺术的知识和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思维、技能操作等方面进行互相补充,加强艺术学科的内容如色彩、平面构成、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达到专业知识深层上的融合,以培养学生应用交叉专业学科知识的能力。(2)艺术设计能力的考核。在理论考核中,教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更要考核学生艺术设计方面的理论。在实践性的考核过程中,既要考核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熟练程度,又要考核学生的设计的思维能力。
2.4 评价方式。(1)双维度的测评。在教学的评估中,教师应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来加大实验教学和案例训练的考核力度,实行技能知识双维度的测评方式。采用实践能力和笔试双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主要是对学生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软件来进行图像的处理和创作的能力进行考核,以实验作业当做考核的依据。(2)学习全过程的测评。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单纯地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因此,教学中的评价既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成果,又要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予以注重。教学测评中应该增加平时作业的成绩比值,以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核。(4)激励型的测评。对各种评价方式的灵活使用,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相应科目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等都可以作为对该科目免试的条件。
3 结语
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制作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与此同时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进步,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创新教学的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和艺术审美相融合,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露茵.广告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计算机专业和平面设计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IT综合技能实践;IT项目实践;虚拟公司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14-02
1引言
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等工程教育整体教学计划中约占到30%以上的学时,教学质量直接对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将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安排到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来组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学科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另一种是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这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都有两个共同的缺点:
1) 实践内容和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基本没有联系;
2) 实践环境和流程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和流程不符合;大部分接受实习的单位只是让来实习的学生走马观花式参观,并在参观前说明诸多注意事项,完全不可能切入实际工作。
IT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是,目前各高校对这些大干快上的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造就了大量“高不成低不就”的没有特点的IT专业毕业生,形成了IT人才的“橄榄型结构”。很多地区,这两年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较低。例如,北京市2007年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为49%,创下了该专业就业率的新低。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电子公司总经理宋志德指出,中国IT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问题:人才供应数量不足、质量堪忧;国际化软件人才缺乏;“橄榄型”人才结构不合理,缺“高精尖”人才和“软件蓝领”。造成这种就业率越来越低而又人才紧缺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企业通常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而学校对企业需求缺乏理性了解,缺乏灵活的应变机制,所以,改善对IT类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更切实可行的办法。
目前,各高校对IT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分成概念实习 (课程实验) ,技能实习 (短学期的综合课程实践) 和毕业实习。我们针对IT类专业的特点和IT企业的需求,把IT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分成三个层次:IT综合技能实践、IT项目实践和虚拟公司实践。
2IT综合技能实践
这里所说的IT综合技能和传统技能的主要区别是IT综合技能直接面向IT企业的职业角色 (Job role) 。大学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和定向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课程体系,IT综合技能也直接面向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角色。而传统的技能是指与某一门学科相联系的能力,如基本运算能力、计算机操作与使用能力、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使用能力等。我们没有按照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单项技能进行定位,是基于如下三点:
1) IT技能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综合性的。例如,一个软件工程师在编写软件时必须必须了解开发环境,知道怎样调试程序;一个网络工程师在维护网络安全和平衡流量时,要知道所在网络的架构、最新的病毒和网络软件信息 (如最占流量的P2P软件) ;电子商务工程师在设计商务网站时更是要综合IT和商务技能;一个做动漫设计或者三维动画的工程师不仅要熟练使用工具软件,而且还要了解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做嵌入式系统的工程师不仅要知道写程序,还要了解相关的各种硬件系统;一个顾问咨询师不仅要懂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而且也要了解相关的行业背景知识和技术等等;所以IT技能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技能。
2) IT专业的强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某一门课程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概念和实践反馈。目前很多大学已经实现了电化教学,许多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学生的单一IT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或课后复习中容易同步得到验证和加深。
3) IT技能只有通过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学生在综合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反馈信息,能调整学习的方向,触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我们通过细分IT企业职业角色,得出职业角色类别,并按照角色类别来确定技能需求,再安排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目前已经实施的岗位技能训练有: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应用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Web应用开发工程师、平面设计师、动漫设计师、嵌入式硬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嵌入式系统测试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开发工程师、顾问咨询师、软件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和技术总监等。
3IT项目实践
IT项目实践是一个超越IT技能实践的层次。我们在IT技能之上构建该层次的实践,基于如下三点:
1) 在一个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项目组成员不仅要综合运用IT技能,更要运用各种超越技术的能力来完成项目的任务,例如,探索需求的能力、沟通能力、风险预见和评估与防范能力、软件估计与团队绩效评估能力等等。我们在IT技能之上构建了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层次,以期学生通过在IT项目周期中的亲身体验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项目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国际上成立专门的组织(如著名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 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P))来研究和促进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很多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IT行业的特点非常适合以项目的形式运作,然而相对于其他领域的项目来说,复杂性和风险更高,所以IT项目管理更复杂。1994年,Standish Group对IT行业的8400个项目 (总投资250亿美元) 的研究结果表明,将近34%的IT项目宣告彻底失败,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严重,因此加强项目管理的观念和学习势在必行。在校大学生通过实践获得项目管理的理念,对于我国IT产业的未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 项目的思想也就是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目前大部分IT专业学生的唯技术论 (看问题集中于问题的技术层面、习惯于将所有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 和个人英雄主义等思维方式很泛滥,建立一个系统工程思维习惯非常必要。学生团队面对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大作业时,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范围,可行性分析,资源、组织计划,风险预测等工作,而不是关注技术难点在哪里或者先试试几天做出来。这是一种通过实践来倡导系统工程思想的尝试。
目前,在IT行业越来越重视项目管理和软件测试等工作,我们结合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也顺应了专业和业界的发展需求。
经过探索和调整,我们采用了如下的实现方式:
1) 在学生团队中成立项目组,任命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同时指定相关老师为该项目的指导老师。
2) 指导老师从项目的启动、计划编制、执行到控制和收尾,进行全流程的监控;同时在专门的IT项目管理服务器上安装项目管理工具,建立项目的管理数据库。
3) 对项目的监控范围包括:项目范围、时间、成本、人力资源、沟通、风险、质量、采购以及集成等全部项目管理要素。
4) 项目来源为学校内外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等。
5) 指导老师决定项目性质和大小是否合适学生实践。
4虚拟公司实践
IT虚拟公司的实践是在IT综合技能和IT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为未毕业的学生营造IT企业的环境,它是IT专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层次。组建虚拟公司层次的实践基于如下考虑:
1) 改变目前的校企合作效果很不理想。
2) 学生在虚拟公司中综合运用在校学习的课程知识以及课外、社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或者学生毕业后创业打下基础。
实现形式主要是:在IT专业中组成学生团队,学生团队以IT公司的形式成立,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CEO (首席执行官)、CTO (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和普通员工,遴选出的CxO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IT公司的运行模式,通过研发、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分工,模拟公司运营。以虚拟公司为单位承接实际的开发和科研项目。从虚拟公司的注册、成立、员工的招聘和考核、项目的招标和管理,全部按照真实公司的要求进行。
这样,学生没有毕业就已经对IT专业的就业岗位技能、技能在实际项目中的定位以及就业岗位的运行环境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
5大学生创业中心
为了贯彻以上三个实践教学层次的实践活动,我们提出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 ―― Students Office & Venture Office)的模型,通过营造企业环境,采用“虚拟公司”(Virtual Company,V-Company) 的模式,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申请进驻SOVO的学生按照虚拟公司的形式组织,虚拟公司按照IT企业的营运管理、开发流程、项目管理规程运行。虚拟公司承接学院信息化或SOVO与外界合作的真实项目,以项目运作来带动虚拟公司的运营,以项目经理负责制来带动虚拟公司的管理。让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师组成指导委员会来负责虚拟公司的管理、技术等指导工作。SOVO根据各公司制订的规章制度进行考评,根据绩效发给学生员工一定的实习补贴与奖金。
SOVO实现了IT专业三个实践教学层次的完美结合,是大学通向社会的桥梁。通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起帆等.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 高教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