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一体化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一体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一体化设计

课程一体化设计范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课程改革与设计;开放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形式主要有验证、现场参观实习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强,无法深入了解教学内容和应用技巧。传统的演示、验证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和变化[1,2]。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开放性强,可以模拟自动化生产线的简单工艺流程,具有上料、装配、检测和分拣等功能。并基于该平台进行了机电一体化实验课程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各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实验项目,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新型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的设计与研究

1.1技术方案

本文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平台总体结构,主要由电控系统、机械传动系统、自动化工位及各种传感器组成。各子系统有机的配合在一起,模拟自动化生产线的简单工艺流程,实现上料、装配、检测、分拣等多种功能[3]。学生通过相关实验项目的操作,可以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1)电控系统。是整个实验平台的核心,是各实验项目功能和指标的重要保障。其主要由基于PLC设计的电控箱、操作面板、变频调速控制器及数码管、指示灯等组成。

(2)机械传动系统。实现工件在输送带上流水传输,主要由三相异步电动机、减速器、输送带组成。

(3)自动化工位。由上料、机械手、检测和分拣等多个自动化工位组成,每个工位都是通过气缸活塞伸出或缩回实现自动操作。

(4)传感器系统。主要用于工件定位和质量检测等,采用光电式传感器或接近开关设计。实验台工作原理:按下开始按钮,控制系统通过变频器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和方向,从而实现输送带的自动运行;延时5秒后,控制系统控制上料工位气缸,实现自动上料;控制器通过接近开关自动感应工件是否来到装配工位,并自动控制机械手装置实现自动装配;检测工位自动检测装配是否合格,并实现分拣与计数、显示。

1.2设计目标

通过上面的分析,实验平台应设计实现如下功能。

(1)实验平台能够直观地体现自动化生产线的工艺流程。

(2)平台输送带的电动机具有启动和停止控制功能,且为了安全起见,设计有急停按钮。

(3)采用变频器实现电动机及输送皮带的速度及转向控制,具有调速和正反转控制功能[4-5]。

(4)上料、装配、检测和分拣等功能采用气压传动系统来实现。

(5)能用机械手实现工件的自动装配。

(6)具有良好的人机接口,自动显示系统状态及工件统计状态。

(7)电控系统采用PLC控制器设计,方便同学从底层理解典型的机电控制原理。系统用变频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停止、正反转及各种转速的改变,经过减速器、三角带带动传输带运输,从而达到输送工件的目的。在传输带边上设置上料工位、机械手工位、检测工位、分拣工位,各个工位的运动都采用气压传动。另外采用指示灯来显示系统工作状态和采用LED数码管显示毛坏数和成品数。

2实验课程总体设计

我们基于新设计的综合实验平台,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新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安排更加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与分析、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的发展和变化[6]。编写了适合本实验平台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相关测试程序等。实验项目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的实验项目,考核的内容和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通过全部实验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达到4个层次的目标:一是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二是培养学生对PLC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调试能力;三是分析和解决系统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四是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设计方法。

3实验项目详细设计

前面已经介绍了,基于本实验平台可以开展4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下面以一个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综合实验项目——工件装配实验为例,介绍实验项目的详细设计。

3.1实验目的

理解、掌握工件装配的原理及工艺过程;培养学生对PLC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调试能力;分析和解决系统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3.2实验内容

工件装配由一台气动机械手装置完成。装配前,装置应处于原点位置,即夹爪气缸应伸出,处于松开状态,水平气缸应缩回,垂直气缸应伸出;当定位传感器检测到有工件就位后,控制垂直气缸向下运行,到底后,夹爪气缸夹紧工件;然后垂直气缸向上运行,运行到顶后,水平气缸向前推出,推到行程后,垂直气缸向下运行,到底后松开工件,完成工件的装配;最后垂直气缸向上到顶,水平气缸向后缩回,装置重新回到原点。

3.3实验设备及技术参数

(1)电源:AC220V±10V(带保护地三芯插座)。

(2)空气压缩机:0.6Mpa~0.8Mpa。

(3)气动机械手装置:手动控制功能由操作面板按钮完成,自动控制功能由PLC完成。

(4)KJ223A型综合实验台。

3.4实验电路

3.5PLCIO分配表

3.6实验程序流程

3.7安全注意事项

(1)气动系统使用压力不得超过800KPA。

(2)在气动系统管路接好之前不得接通气源。

(3)接通气源和长时间停机后开始工作,个别汽缸可能会动作过快,所以要特别当心。

(4)机械手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受到障碍物阻碍,否则会造成损害。

(5)机械手运行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它,也不要人为地阻止它运动。

(6)一段时间不用机械手或检修气动系统,应放掉压缩空气。

3.8编写实验报告

(1)根据运动控制要求,画出机械手运行梯形图。

(2)试编制机械手程序,实现工件的装配。

(3)思考工件在传送带上是如何实现定位的。

4结束语

针对目前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平台。并基于该平台进行了机电一体化实验课程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各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实验项目,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本实验台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平台提供的软硬件资源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花.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4(3):54-57.

[2]梁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1433-1435.

[3]陈功福.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设计[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6):31-33.

[4]潘树勋.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研究[J].机床与液压,1996(3):42-43.

[5]张培国.机电一体化综合控制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34-38.

[6]袁嫣红.机电一体化综合设计性实验方法及装置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25(3):297-300.

[7]王立权.模块化机电一体化实验系统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47-50.

课程一体化设计范文2

关键字:税收实务 理实一体化 课程整体设计

一、引言

《税收实务》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政策性、理论性强、内容经常变化、结构体系复杂且与实际工作联系极为密切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企业会计工作中纳税申报岗位的业务能力。然而目前《税收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教师教学中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只重条条框框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只重税额计算而忽视纳税申报,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只能够获得一种比较浅显的认识,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教师感觉内容太多难以教学,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纳税申报岗位需求存在很大的距离,使得实际教学质量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出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纳税申报人员。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果能充分运用到《税收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企业纳税申报工作的掌握,并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理实一体化” 教学是指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教室和实训室为一体,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理实一体化《税收实务》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整体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理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进行充分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2)判断企业应该交哪些税;(3)正确计算各种税的应纳税额;(4)能够按照要求准确进行纳税申报。

2、能力目标:主要培养企业会计工作中纳税申报岗位的业务能力,具体来说有:(1)能够正确识别原始凭证,独立完成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2)能够非常清楚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并准确无误的进行计算;(3)正确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按期进行纳税申报;(4)能够与税务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5)能够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

3、素质目标:(1)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2)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3)主动学习精神、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4)爱岗敬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5)良好的语言表达,总结反思能力。

(三)课程整体内容设计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对企业纳税申报岗位工作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剖析了该岗位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制订了《税收实务》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设计了8个项目模块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导入项目任务,应用真实案例,使学生通过完成1-7项项目任务,掌握单个税种处理与申报能力,最后通过完成综合的项目任务,从整体上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实施步骤

第一步,设置教学情境,首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进入的是什么样性质的企业?这个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提供什么样的劳务?作为会计人员的我们日常会遇到哪些经济业务?从而引入教学。

第二步,导入项目任务,如果需要正确处理这些经济业务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此时就可以把事先设计好的案例(最好是原始凭证)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识别原始凭证,看能不能处理这些业务,不能处理的话,原因在哪里,教师此时就可以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理论我们再来处理问题,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师生互动配合完成项目任务。

第三步,学生总结,教师升华。完成项目任务后,对于典型的工作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在学生总结时加以引导,总结完之后专业教师进行升华。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学生理论够用,技能熟练的目标,因此,如果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考核应该是既有理论考核又有技能操作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应该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是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的考核。因而考核和评价方案设计如下:

理实一体化的《税收实务》课程整体设计紧扣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由工作情景引出工作任务,结合真实的纳税申报案例,使学生在完成技能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达到“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岳崇伦.《建筑工程识图与会审图纸》课程整体设计初探[J]. 南昌高专学报,2014(1):132~134

[2] 吴小燕.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99~100

课程一体化设计范文3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 学习 数控车编程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上表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加快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繁荣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技工教育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减退,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丝毫不感兴趣,对普通的几何图形计算无从下手,对专业性的操作训练毫无兴趣。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经过改革与实践,我们在数控车编程课堂上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开展此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热情出现了空前高涨。调查反映出此种教学模式比较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现就该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分析如下。

一、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没有教材,教师就无法开展教学,而一本优秀的教材也会给我们的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数控车编程由于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因此传统的教材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因此经过多方思考和研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进行教材的编写,教学中选用学校自编数控车削加工系列教材,该教材是针对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专门进行编写的。它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弱化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穿插各种编程指令的讲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该教材以项目教学为导向,在各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目标、技能训练目标和情感目标,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的情况分析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孙子・谋攻》中提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指的是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才能做到百战都不会有危险。教学也类似,要完成一个好的教学任务,必须对学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会对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技工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己优势和劣势。

优势为学生活泼好动,思维非常活跃,实践能力较强。由于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着就业,对职业技能课程比较感兴趣,特别喜欢实操课程,动手能力强。

劣势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非常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不起丝毫兴趣。由于数控编程涉及几何图形的计算,学生对这些内容特别欠缺。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于编程指令的走刀路线很难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手段和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沿用多年,有很多的长处,特别是在理论课堂教学上,它简单方便、经济快速、省时省事,对理论的考试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学生对多年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厌倦,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改革中我们采用了学生讲授法,检验学生对编程指令的掌握熟练程度,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方法在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该指令的认识。也采用了学生互动讨论法,此方法是学生在训练和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一起讨论,由其他同学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同时,也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对加工产品进行展示和总结,让学生能够清晰和直观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每个课题结束后,由学生对自己加工的课题进行总结并展示。整个环节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并且制作了很多精彩的课件和视频。

四、教学的具体过程

数控车编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在课程设计上总共分为五步来进行,它们包括准备资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课程实施、效果评估。

1.准备资讯

资讯准备是实行理实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前提,在任务开始的前三天,提前公布相应编程指令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准备仿真软件,供学生自学完指令后进行自我验证,加深对该编程指令的了解,为课堂的学生讲解提供了依据(为避免个别学生的自觉性差,课前一个小时教师制作的课件,防止课堂的冷场)。

2.制订计划

良好的计划能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任务开始时由学生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交由老师进行审查,并严格按照此计划进行。小组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可以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3.做出决策

决策是由各个小组经过反复讨论得出,包括学生上台演讲的名单、编程指令的最终讲解方法和编程指令的最终定义。通过多次讨论决定由某一同学完成任务的讲解。

4.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教学的关键,一堂优秀的课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但是如果实行得不好也会大打折扣。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助。首先是学生讲解,由学生在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编程指令进行讲解,班级总共有10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一人限定时间为5分钟。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和重复介绍,使学生较快掌握知识。其次是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班级学生对讲解的知识进行仿真训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同时教师也准备部分错误的题目,让学生找出其错误,找出问题多者为胜。最终是教师解答和讲解,此过程由学生提出在练习和讨论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教师现场作解答,讲解在使用该指令的注意事项(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此理解不深)。

5.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教学的最终验证,良好的评估体系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特色。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我们采用个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自己对该指令的掌握情况)、小组综合评价(如a组的成员对b组的每个成员进行评价,b组也需要反过来评价a组)、教师评价(通过题目测试,确定该学生对指令的掌握)三者相结合,最终全方位地检查教学效果。

五、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车编程中选用了注重实践操作、弱化理论知识的内部教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有了一定局限性。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较多不确定性,在时间分配上会造成一定影响。

数控车编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编程指令,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穿插于实践当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熟练了编程指令在不同场合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对数控车编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挖掘了教师的学习业务能力,任课教师能积极提高自己的学历和技能等级,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验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有效性,我们通过教师的座谈、学生的座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此模式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毕业生也受到企业的青睐。

参考文献:

[1]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

[2]刘祥伟.机械制造技术课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课程一体化设计范文4

[关键词] 课程设计;机电液一体化;CDIO;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53-03

机电液一体化综合专业课程设计是针对机电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面向工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专业实践与训练,其效果是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及知识体系科学性和完善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能力型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燕山大学机电控制工程专业引进CDIO教学模式[1,2],立足专业特色,充实实验条件,对传统的设计主导型课程设计进行革新,借助于现代化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理论+实践+学生团队主导”型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1 综合课程设计培养目标

流体传动与控制是燕山大学传统的优势特色专业之一,创办于1977年。30多年来,坚持“液压”专业特色,紧跟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由单一的液压专业技术工程人才转变为“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综合课程设计也顺应这一大的目标,重视专业素质培养,同时也加强机、电、液、控四大知识群的综合运用,如图1所示。突出实践环节,挖掘学生个人能力,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力争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综合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2.1 综合课程设计改革理念

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打破传统以个人为主进行的基于液压传动系统设计计算的工程题目,建立基于团队的“设计+仿真+实施+测试+分析”的工程项目系统化设计体系,创立基于过程管理监督的考核细则,培养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为课程设计的高质量实施奠定基础。

2.2 综合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1)综合课程设计选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综合课程设计选题直接决定了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课程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团队每个工程项目的选题依据、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合理设计项目实施内容和进度,事先完成项目设计与实践。鼓励教师从横纵向科研抽取题目,让学生去实践,要求必须有实践环节,实验室条件不能实现的要借助于计算机模拟,此类项目需加大分析工作量。2011年机电液一体化课程设计选题情况为:实验项目占90%,模拟项目(无实践环节)仅占10%;源于工程实践项目的占84%,自拟项目占26%;通过相似实验方案实现的占70%,真实实验方案占30%。

2)综合课程设计考核。根据CDIO教学模式的需要,综合课程设计考核改变“指导教师评分+答辩评分”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组内互评+指导教师评分+现场答辩+结题答辩”四位一体的基于过程的考核模式。对于二级项目考核内容主要分为学生组内互评(20分)、指导教师评分(30分)、实验现场答辩(30分)以及结题答辩(20分)四大部分。每组学生平均分不超过16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差不小于5分。重点考察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贡献的大小。实验现场答辩重点考察项目完成的质量、项目讲解清晰度以及现场实际操作能力等。结题答辩从提交报告质量、设计图纸质量以及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考评。为防止组内学生有“搭车”现象,实验现场答辩和结题答辩的答辩人采取临时抽签方式决定。最高与最低分差的限制不仅建立了团队内“赶学帮超”的学习氛围,而且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综合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课程设计改革,不仅是对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挑战,更是对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一次挑战。机电液一体化课程设计体现了机、电、液、控四大知识群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还要具备较好的机械设计、电气传动和控制理论等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样才能顺利地指导学生。所以,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完成CDIO模式下课程设计的保证,加强教师的培养以及不断提高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是有效进行教学改革的长远大计。

为全方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开授或新开课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年的导师,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坚持岗位培训制,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都要到机械学院的所有实验室定岗工作一个教学周期,并且到工程训练中心顶岗实习3个月或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得本专业100%的青年教师均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设立开放基金,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拨入经费,设立“液压控制系统”专项开放基金,每项金额2000~5000元,用于资助教师进行教改立项,使各教师的教改新思想得到发挥并实践;设立出国培训基金,用于资助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青年教师到国(境)外大学、科研院所等进行学术访问促进学术创新;鼓励并资助课程组所有教师参加国际、国内流体传动与控制会议,使教师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加强和本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对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通过以老带新、政策激励和提供良好平台的方式,满足了老师更新储备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使老师的整体水平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3 综合课程设计实践

3.1 实践支撑

实践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建立项目式工程教育模式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中做、做中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有过硬的实验条件。为了解决此问题,燕山大学与博士力士乐中国公司建立了知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了液压气动技术培训基地,作为综合课程设计的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液压电控系统搭建及测试、控制器编程、系统调试、元件测试等全面的实验条件,能够满足项目设计实验需求。该实验平台解决了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只有在工厂实习阶段才能全面了解元件和系统的问题,使基础教学言之有物,提高了教学效率。

3.2 典型案例

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是以液压传动系统、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气压传动及控制三门专业主干课为主的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主要项目分液压元件三维虚拟设计、液压伺服系统设计、液压传动系统设计及气压传动及控制四大类。下面以液压元件三维虚拟设计和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为例来展示CDIO教学模式下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案例。

1)液压元件三维虚拟设计。图2所示为“液压泵性能实验”课程设计,通过“元件拆装-测绘-三维设计-实验测试”项目体系训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液压主要元件的原理、结构及性能参数,掌握液压泵实验系统设计、计算以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通过三维设计及实验平台的搭建既能培养学生液压元件的三维设计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油气系统设计与实验。“油气系统设计与实验”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油气机电液系统的设计、计算、选型、购件、组装以及实验,还要求学生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模拟手段进行油气系统流场模拟,从而指导实验参数的设置。学生实施过程见图3。

本课程设计特色是指导教师将在研的企业项目和课程设计很好地结合,通过此课程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典型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直面实际工程要求,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从事工程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端正严谨的科研态度、高度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

课程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充分研究与吸收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运用CDIO教育理念对机电液控一体化综合课程设计改革方案及实践情况进行了归纳,对大学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课程一体化设计范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汽车维护与检验 教学效果

《汽车维护与检验》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它是一门集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器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本课程内容正普遍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操作新流程,更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新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操作技能的思想。传统的方式学完本课程后,学生无法对汽车进行定期保养与维护,造成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不能胜任职业岗位要求。一体化教学是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造,将本课程分为新车交车检验、查找车辆安全配置……等项目作为任务驱动,符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来领会知识,同时扩展学生对汽车更深层知识的学习,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1]。

一、一体化教学的优越性

教学一体化,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项目,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2]。实施本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需由多个组织机构参与,即汽车生产企业、4s店、高职院校及师生共同协作,反馈市场与教学信息,才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越性:把抽象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打破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脱节的问题。再次,能有效地将课堂和企业工作岗位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最后,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钻研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汽车维护与检验》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实施《汽车维护与检验》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必须根据4s店要求进行课程面向企业岗位调研,对本课程学习领域定位,制定教学目标,进行该课程项目设计。

1.课程面向企业的岗位调研

汽修行业发展到现在,尤其是在4S店中出现了销售、接待、保险理赔等原来维修行业中没有的岗位,不再是传统的以维修为主,而是转变成以维修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的汽车售后服务行业。根据本课程大纲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了在一定专业技能基础之上的有素质、有文化、有技能的新的职业素养需求。通过学习本课程的学生直接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是汽车维护、汽车快保的接待岗等,为汽车检测、机电一体化等维修岗位打下良好基础,最后通向技术总监等管理岗位。

2.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汽车维护与检验》是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等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构建于《汽车识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等课程的基础之上。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能独立完成汽车维护和检验工作,保证汽车正常行驶性能,满足客户需求。

3.制定教学目标

《汽车维护与检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达到行业标准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1)能正确使用汽车维护所需的常用工量具及检测仪器;(2)能按照汽车维护安全规范,制定维护工作计划和对汽车进行维护;(3)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力目标:(1)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废料、废气及损坏零部件;(2)能独立完成轮胎、系及蓄电池等有关的维护作业内容;(3)能查询车辆技术档案,评定车辆技术状况。(4)能独立完成三大车系的整车全面维护。素质目标:(1)能自学新知识、新技术;(2)能不断积累汽车维护经验,从个案中找共性;(3)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具有诚信、敬业、刻苦耐劳,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4.一体化教学课程项目的设计

《汽车维护与检验》进行一体化教学必须对本课程项目化设计。本课程依据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设计,整个学习过程由若干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在教学场地模拟真实工作过程,教学内容按照完整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组织实施,项目设计尽量覆盖欧美日三大车系的经典车辆,模拟各大车系4s店的维护流程。通过整合各4s店的维护内容和对汽车维护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本课程如表1所示设计为八个项目。

表1. 汽车维护与检测一体化教学项目

4.1 一体化教学项目的任务设计

为了实施教学便利性,在八个项目下设计若干个任务单元。具体的任务内容及要求如下表2。

表2.汽车维护与检测一体化教学项任务

4.2 项目设计教学实施举例

本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学生可根据项目工作任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完成,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车交车检验项目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案例内容如下表3。

表3.新车交车检验项目设计

三、实施《汽车维护与检验》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本课程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锻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本课程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其二,实施课程一体化教学需要建设与汽车修理厂、4s店相符的实训场及配置相应的教学硬件,如教学场地与教学工具、车辆、设备等,同时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及教学软件。其三,实施本课程一体化教学必须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及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及学生技能的形成过程,因此更要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实践能力评价及企业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3]。

四、结束语

本课程一体化教学推动了汽车专业的教学革新。该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 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一体化教学适合《汽车维护与检验》课程的教学,在其他应用技术性较强的汽车专业课程中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立迎, 梁昱. 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现状与培养模式分析[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63-66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期

课程一体化设计范文6

一、设计指导思想

从需求分析入手,兼顾各方需求,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对教、学、做三个环节进行创新性设计,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追求最佳培养效果为设计目标,为计算机课打造一个具有安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做”一体化环境。

二、环境状况分析

计算机课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的使用方包括教师、学生、机房管理员。教师是主导方,首先要满足教师的教。条件好的学校应在多媒体微机室安装高清晰投影仪,同时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这样可确保教学示范万无一失。条件差的学校可二选其一。同时,设备维修不及时就会影响教学,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建议使用Windows自带的NetMeeting作补充。对于经费确有困难的学校,至少应采NetMeeting,切不可只挂块黑板来代替。

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学生是主体方,学校一般都能满足其实训要求,但人性化不够。比如:做的要求和要用到的素材不能很好地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不足;或是学习资源没有合适的平台,缺少有效的检测和反馈,没有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平台。应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再次,要满足管理员的管。不能管过头,还原卡用法要得当,不能只方便管理员而不方便教、学、做一体化。计算机类课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的设计,在兼顾三方要求的同时,务必最大限度地服从于教学,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环境的设计

“教”环境设计主要是满足教、学、做主导方的教学示范要求。教师要能随时运用多媒体来进行示范性教学,最好是有多媒体操作台,一台接高清晰投影仪,用于教学示范;一台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端软件(备用),兼做服务器(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并用于管理)。学生机全部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学生端软件。教师机采用双机,主要是为了“双保险”,确保教学示范,同时为“学”“做”环境提供服务并用于管理。

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网段的划分,不同教室要采用不同的网段,以免造成混乱;二是防火墙的设置,要放行“网络多媒体教室”的教师端和学生端;三是如果使用大型软件演示,应用安装了“网络多媒体教室”学生端的教师主机来演示,这样可避免死机现象。

对于经费困难的学校,可使用NetMeeting。如果教学还没有进展到网络课,建议教师下载Netmeeting SDK结合自编程,以方便学生使用,最简单的用法是在网页中设置超级链接,如:

四、“学”环境的设计

“学”环境的设计虽然得到重视,但由于认识不够深入,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造成了“学”环境的不足,这里的“学”环境设计强调的是弥补和改进不足之处。

五、“做”环境的设计

“做”环境设计如果只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就简单了,但这要求学校必须具备相当的规模。一般情况下,实训室必须为多门课程共用,所以首先要统筹规划。实训室必须在院系大范围内按功能大类来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做”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数据的保存,学生配U盘是一种办法,但容易使“做”环境感染病毒,建议配置注册FTP务器供学生上传,但要启用磁盘配额服务。

“做”环境的虚拟练习功能也很重要,因为有些操作是有破坏性或局限性的,比如“电脑组装与维护”课的Cmos.参数设置、磁盘分区格式化,采用虚拟软件练习或用虚拟机来练习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并能避免有害操作。再比如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练习,真实环境是必需的,但采用思科设备虚拟软件就可设计大规模网络来练习配置,从而达到和真实环境类似的效果。

计算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的设计,要注意突出一体化,具体体现为教、学、做之间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切换,动态调节,以追求最佳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