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管理学课堂游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管理学课堂游戏范文1
[论文摘要]职场化模式是“仿真”职场活动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仿真”教学平台将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联系起来,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对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职场化模式是“仿真”职场活动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仿真”教学平台将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联系起来,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基础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管理学课程教改的主导方向。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世纪教改项目为契机,以浙江省独立学院重点专业——工商管理为依托,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多项改革,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积极探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选编职场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定位,学院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构建了“以实验教学体系为主导,突出对学生职场化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应用能力为主线,在管理学实验目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评价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不仅重新编写了管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还增设了“基础性实验”和“实训项目实验”两门课程。教改后,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与优化,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巩固了管理学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地位,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职场化模式的内容
1.教学目标职场化。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评估的标准,对整个教学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职场化实验教学模式要达到以下目标,即培养职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职场中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管理学在职场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在职场中的责任心、团队精神等职场素质。
2.教学内容职场化。教学内容职场化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管理理论、企业管理活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由企业管理实务专家、岗位技术能手、学院教学部门、社会培训机构、已就业的学生、专业教师代表所组成的课改小组共同组织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避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脱离实践,机械、教条地讲授教材内容的弊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3.教学手段职场化。目前,管理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过于倚重实验教学软件的现象,影响了思维空间的拓展与创造活力的发挥。为此,需要树立借助而不依赖的教学思想,对教学手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职场化改革: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仿真训练,有效模拟企业的管理活动,将企业与实验室有效连接,让学生真实体验并参与其中。其次,利用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再次,利用网络技术,将实验室开放空间延伸到互联网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充分应用。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所具备的声像一体、灵活多样的特质,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真实反映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现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职场化。教学方式职场化需要强调“知”和“行”的统一,“情境”和“发现”的有机结合,以及学生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管理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相契合,使学生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与外界需求相适应。为此,需要灵活应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第一,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所谓“管理情景模拟教学”,就是要求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管理课题,从管理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实验指导或称“剧本”,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这一实质性目标。
第二,管理游戏教学。管理游戏法在管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对事先准备的游戏进行设计、评判,事后结合讲授知识点进行总结。管理游戏法的运用因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会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需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办法去解决问题,使其在游戏中获胜。
第三,项目教学。以学生寻找适当的项目为载体,通过组建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项目的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和完成各项岗位工作任务等来提升团队及其领导者的职业和创业能力,在真实商业环境下实践和完善商业计划书,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从而提升创业与就业竞争力。
第四,头脑风暴法。学生在职场将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环境,创造性、灵活性、主动性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工作中可能面对的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参与式研讨方法。这种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第五,互动式教学。根据《实验大纲》中的“研讨点”,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充分讨论,形成简明扼要的观点,然后推举学生代表上讲台进行阐述。自由讨论时应遵循以下基本规则:不允许使用批评性的评语;欢迎海阔天空式的自由讨论;寻求不同观点的结合与深化。交流过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除非小组成员提出疑问,只讲结论,不作解释;对他人的观点不作批判,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求创新,不求完善和系统。
第六,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理智投入,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主动掌握,从而形成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职场化模式有效性的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职场化模式实际上是追求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即实现对人的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判断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主动探索构建新的知识。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报刊、书籍、网络、广播、电视、光碟等则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知识空间;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传授者、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咨询师、教练员,其主要职责是设计任务、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帮助、评价和检测,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职场化教学模式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愿,鼓励学生的首创意识,重视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
2.营造职场化实验环境。营造职场化的实验环境,能将企业环境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还原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中体会到知识应用的乐趣。
第一,将实验教学常规要求设计成职场化教学。企业对员工的常规要求与实验教学常规要求有相似性,在制定实验教学常规时,应尽量保持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吻合。比如要求学生上课着工装,带工牌,举止规范,谈吐文明,严格进行日常纪律检查,对于迟到、旷课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纠正不良习惯;并要求学生上课将手机调整至静音或振动状态。制定奖罚措施,并纳入考核成绩评价体系。通过长期训练,使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使学生预先适应工作状态,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创设职业情景, 多方位设计职场化教学。在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创设职业情景,可以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职业特点等方面来营造职场情景,采用多种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形式来搭建仿真平台,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在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如在班级管理中采用“职业人管理职业人”的方法,将原有的“组长”“活动委员”“学习委员”“班委会”等职位更改为“经理”“行政总监”“学术总监”“董事会”等,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对班级实行分组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落实到个人,同时由董事会审核,形成执行、审核的责任机制,让学生能感受到企业中的层级管理模式;对班委进行定期的培训,评选出“合格”“不合格”“潜在不合格”几项,对于“不合格”与“潜在不合格”者在分析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解决,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竞争机制的严肃性。
第三,利用有效设计的实验室来感受职场氛围。实验室设计要集理论之大成、融实战之精华,人机互动、知行一体,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模式情景化,使企业管理各个工作岗位的职场工作情景与实验情景的实现零距离对接。如运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即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集成,建立相应的虚拟模型,生成实时的、逼真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使实验学生身临其境,如同在真实世界中一样与该环境进行实时操纵和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3.培养职场意识,增强职场综合素质。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往往被如下的烦恼所困扰:由于不善于完成任务,导致整天因加班而苦恼不堪;由于不善于与上级沟通,导致做了很多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由于不善于解决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于不善于推销,使空有知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等等。归结起来,这都属于职场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注重从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素质、职场环境、职场道德、职场沟通、职场心态、时间管理、职场能力、职场形象、职场策划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增强职场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以及后续职业的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邢献红.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立体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2]袁凯锋.大学生的结构化能力与职场素质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10).
大学生管理学课堂游戏范文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管理学原理;高校课程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今后陆续开设的专业课有奠基的作用。目前,此门课程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并且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管理能力。探究式教学法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知识,并且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探究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代,他自创的“问答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讨论或者是向他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探究式教学法也被称作研究性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解决课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得到相应的知识。所以,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原理及其方法,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根据现实情况,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针对汉语言班级及少数民族(双语)班级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稍有不同。作者选用马瑛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原理课程根据教学课时总数及其各板块之间的特点,科学分配教学任务。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习54学时,阅读学习10学时,理论学时中包括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模板44学时,探究学习、经典案例、管理游戏课程教学10学时。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实施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探究目的
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授课班级(分为汉语言班级和少数民族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既可以贯穿于整门课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章节。明确探究目的,合理制定课程研究的框架,避免因探究内容过易或过难而影响到探究效果。例如:课程最初会针对各专业的特征,第一部分是熟知和掌握管理、管理者、管理学、管理层次、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对管理职能的组织、计划、控制、领导和创新五大板块的重难点进行划分。两部分中都会适当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二)创设探究情境,挖掘自主探究欲望
在这一环节,探究式教学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中的要求,精心考量,选择典型现象、事例,结合学生的现实条件,布置适当可行的探究问题进行研究。
(三)创建开放式课堂,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以教师为主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将班级成员分为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丰富小组成员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适时概括反思,建立激励评价体系
探究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需要通过课堂进行演练,及时暴露出学习上的问题,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应着重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内化提高。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特点及课程特色,学生期终评分=探究总评分(25%)+考勤(5%)+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成绩(60%)。其中探究总评分分为两类:小组评价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指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分为四个指标数据:探究分析的内容(30分)+分析探究结果(10分)+小组具体分工情况(5分)+小组报告总结(15分);学生自评分为三个指标:探究资料和收集整理成绩(15分)+本人探究报告成绩(15分)+个人对小组成绩的贡献度(10分)。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法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目的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探究可以获得宝贵的科学研究能力。
作者:冯曼丽 陈慧敏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忠,刘燕娜,肖友智,等.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9(12):104-107.
大学生管理学课堂游戏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
大学时期是青年个性心理成熟和知识能力增长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宿舍度过,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基本场所,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
1、学生宿舍是思想自由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敏锐、反应敏捷而且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的群体,由于宿舍的轻松、自由、随便的气氛,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潮流、理论学说就会在宿舍里传播、交锋、交融,在这种思想自由交流中,同学之间的各种思想和观念相互影响,宿舍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观念形成、智力发展的重要场所。
2、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社会交往和相互影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共同住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生活,需要学会适应其他同学的个性、生活习惯。学生宿舍成为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这里是他们学会如何友善地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和与人沟通的第一课堂。同学之间在生活中也相互影响,往往使得同一宿舍成员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形成相近的思想观念。如在学生管理中常常发现学习成绩好、上进的同学往往在同一个宿舍,而生活自由散漫、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往往住在同一个宿舍,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结果。
3、学生宿舍是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也是学生自习的重要场所,即使经常去图书馆、教室自习的同学也总会有一定的时间留在宿舍看书。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在宿舍用电脑学习和上网的时间也逐渐增多,学生宿舍的学习功能更为突出。
由于学生宿舍对大学知识增长、价值观形成、人际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宿舍管理,把宿舍管理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宿舍管理也悄然发展变化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用新方式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宿舍管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与计划体制下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相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面临以下问题:
1、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宿舍管理的教育功能弱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后勤部门逐渐从学校剥离,实行社会化运作以后,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学生思想教育及日常规范教育放松,出现无人抓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在学生宿舍管理范围上,对于哪些由后勤服务实体负责,哪些由学校负责,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使得宿舍管理处于暂时弱化状态;二是不同利益追求给学生宿舍管理带来难度。管理权限不清,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和后勤实体各自追求利益的不同而形成的,对于后勤实体来说更多的是注重经济利益,而校方往往更注重社会效益,对宿舍管理过程参与较少;三是后勤服务实体在宿舍管理过程中,往往只是监督检查,对学生的违规违纪问题只有批评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处分权,对学生影响力不大,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四是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人员具有物业管理经验但缺乏学生管理经验,大多数是临时工,政治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造成管理人员素质与服务对象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胜任管理工作。
2、住宿条件多样化和学分制管理体制对传统宿舍管理模式带来挑战。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住宿条件和收费标准都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支付条件来选择不同等级的宿舍居住,同时,在推行学分制的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学生可以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时间毕业,弱化了班级集体作用。这些新变化,客观上打破了过去以班级分配宿舍,系班主任或辅导员直接深入学生宿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使以班集体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弱化,使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增大,而后勤社会化后的学生宿舍教育管理功能缺失又进一步削弱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的宿舍交往来看,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大学生住在一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知识的交叉性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纵横向沟通,但也往往因作息时间的不一致性而导致矛盾,也会因知识背景的分离性和年龄的差异性而导致宿舍之间人际交流障碍,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一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3、传统的宿舍管理方法与理念与新形势下大学生宿舍管理的矛盾。
在传统的宿舍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偏重于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如卫生检查、安全检查、文明宿舍评比等。这些方面固然重要,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这些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手段和方法往往不适应或不足以加强对学生的"育人"管理,如有些学校规定"在学生宿舍不得使用高于400W的电器",这一规定限制了学生在宿舍使用电视、电脑、热水器等生活学习用品。这对于电器化日益普及的时代,显得十分不适应,也引发了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又如,对同宿舍学生之间的矛盾,宿舍管理部门往往是根据学生提出的申请,对其进行宿舍调整来解决,而这种解决方法只是治标并非治本,并没有起到使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学会相互宽容、理解的做人之道;再如,对学生在宿舍用电脑上网或游戏,很多学生管理者担心学生受不良影响而对学生多加干涉,而学生往往对此持有逆反之心,造成了负面的沟通效应。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应对措施。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宿舍这块课堂之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1、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必须深入到学生社区。
陈至立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议上明确提出,对高校学生的宿舍管理,要贯彻落实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学生宿舍的物业管理可以由后勤集团、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部门管理,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则主要由高校负责,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学生宿舍管理中教育职能必须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直接负责,要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进宿舍、进楼层、进社区。具体来说,学生处、学工部和学校团委应联合起来,形成统一工作平台,并将工作平台直接建立在学生社区,将过去在机关中以发文、发通知、发号令的工作形式转变为到学生宿舍直接为学生排忧解难,服务学生、管理学生。专职辅导员应进驻学生社区,与学生同食宿,白天在学校办公室上班,晚上有人在学生公寓办公室值班,及时掌握学生社区的动态,解决学生突发事件,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在学生管理部门直接深入学生社区中,可能出现物业管理与学生管理职能相互混淆、多头管理的局面。浙江大学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所实行的"延伸合作代管模式"和"组建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宿舍管理合二为一的方法值得借鉴。"延伸合作代管模式"的基本运作方法是学校与开发商以合作共建的形式签约,将宿舍管理权移交给学校派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开发商以委托代管的形式将物业管理工作一并交付,开发商拿出部分物业管理费作为聘用物业管理人员的支出,从而直接将学生宿舍置于学校管理之下。"组建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模式"的基本运作方式是,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或以工商注册的专业化教育管理服务机构通过与学校或开发商签订合同的方式向学生社区提供专业化的学生管理服务,其主要职能是宿舍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专业化管理机构的队伍由高素质、高学历的教育管理人员和具备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后勤人员有机组成。以上两个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与物业管理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减少管理环节,避免多头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队伍。
无论是采取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分离的方式还是物业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要任务。如果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水平有限,客观上他们在管理学生中的自信心就显得不足,与大学生的沟通、控制、影响能力也会大大受到影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学生宿舍管理是教育育人的重要方面,在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聘用中,不能仅从降低经济成本着想聘用普通服务人员,应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聘用能够在人格魅力方面影响学生、在生活经验上指导学生、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学生管理队伍,使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既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知心朋友。
3、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
应改变过去学生宿舍管理中"以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为主的传统管理理念,实行为"以人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新管理理念。学生宿舍管理人员应将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处理各种问题与矛盾中本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的思想化解问题与矛盾;要及时修改不适合的规章制度和进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更新,达到"物"、"制度"与"人"的合理要求相互协调与适应,从而降低管理难度和减少管理矛盾;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因循善诱,帮助大学生解决青春期的焦虑、人格障碍,以及学习压力、社会交往不当或失恋引起的心理失调等精神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馆、价值观、是非观,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方式和应对挫折方式;利用校园网站,建立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交流信息平台,使沟通渠道更为多样化,沟通方式更符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通过多种手段,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使学生宿舍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达到管理育人的目标。
4、重视学生参与管理。
在管理中,参与是增进沟通与促进信任的重要手段。让学参与宿舍管理有利于学生认识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他们自觉遵守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激发他们共塑具有"文明、上进、创新、和谐"氛围的学生社区环境的热情与自觉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吸收学生参与管理往往停留于学生参与检查宿舍卫生、文明宿舍评比等内容,参与管理的学生也大多为经常有机会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班干部,参与管理的层面浅,参与管理的范围窄。应将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范围扩大,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可以参与更多的学生宿舍管理事务,尤其是在建设一个良好的学生社区环境中更需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青春热情来塑造具有大学生风尚的学生社区。
参考文献:
[1]楼仁功、赵启泉:宿舍管理社会化的几点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1.2。
大学生管理学课堂游戏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97-02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也摆在了各高职院校的面前。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信息多元化、择业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学习、消费、娱乐休闲等观念趋向多元化、个性化,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更显突出和重要。
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数量明显减少,许多学校都出现了招不满的情况,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一些学校降低了入学门槛,从而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一)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基础知识薄弱,这对教与学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对大学生活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的大学环境、教学设施及师资的反差,学生容易产生抱怨,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另外,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部分是高考的落榜生,有一部分是通过对口招生录取的中职生,这些人普遍存在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而且他们习惯了以老师为主体的传授型教学方式,不适应大学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深度剖析问题的学习意识,因此部分学生感到大学课程的学习很困难,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二)思想活跃,自控能力差
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接收新事物快。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乐于交往,富于情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善于组织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高,而且大多数人在文娱活动中都有较好表现。但是,部分高职学生的组织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服从管理,他们对学校的常规管理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希望学校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他们又把握不住自己,个别学生在谈情说爱、武侠小说、网络游戏中迷失了自己。
(三)心理素质不高,缺乏自我认同感
进入高职院校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较大差距使很多学生不敢正视自己,开始怀疑自身能力,对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感到困惑,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弃学厌世的想法。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难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亦不容忽视。当前,社会上普遍重视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同时,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到生产一线从事收入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但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局面。另外,高职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无论是在知识水平,还是在工作能力上都不如本科生,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学习时的积极主动性不够,羞于提出问题,缺乏探索深奥知识的钻研精神;工作时缺乏自信,不敢提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勇气与老师或同事探讨专业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与学生管理工作落后的矛盾问题日渐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模式混乱,管理方法陈旧
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现有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中专升格上来的,是一种介于“中专保姆式和大学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如何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现成的科学模式可以借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要么采取“中专保姆式”、要么采取“大学开放式”,管理方法陈旧;但不论是“中专保姆式”,还是“大学开放式”,都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因为从管理方法上来说,这两种管理方法都过于注重“管理”职能,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只强调“管”学生,而没有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对待。这种传统的“教育式”管理方法大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效果适得其反。
(二)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化
高职教育是新兴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还处于探索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学生管理模式。而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实际的具体工作,现行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未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补缺补漏”的管理现象较明显。这就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陷于事务堆,疲于应付,很难有精力去研究一些学生工作规律、学生工作经验教训、思想动态等问题,导致学生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较多流于表面,出现形式化现象,学生管理工作的波动性较大。
(三)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不高
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直接招聘本科毕业生或优秀的专科毕业生作为辅导员管理学生。这虽然解决了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但这些新进的辅导员自己都是刚刚走出学校,不仅理论修养不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存在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另外,因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工作待遇偏低,辅导员的流动性较大,导致出现队伍不稳、人心不安等问题。此外,班主任队伍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专业教师或其他教辅人员担任班主任一职,这些人员平时自身的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也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而且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班主任的指导工作也很不到位,影响到班主任这一岗位的管理职能。
(四)忽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势,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较低,加上学习环境刚从老师、父母的严格管教中“解放”,生活也就全面“放松”了,从而使部分学生出现对专业知识学习困惑,对大学生活感到孤独、空虚。这往往造成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认同,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性,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自我满足,逐渐产生沟通、社交的心理障碍。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措施都是强调如何“管”学生,采取“防御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鉴于目前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研究对策,努力探讨适应新形势发展和要求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构建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包括物质外壳、制度构架和精神核心三部分。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重视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应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的优良校风。此外,学院还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二)加强学习环境建设
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但是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而且由于不能把学习的目标具体和细化到现实的学习中,成为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因而难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另外,部分高职生离开了父母的监督,又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容易产生松懈心理。为此,学校应加强校园学习环境建设,成立各种学习协会,并设立学习自主中心以供各协会使用,便于学生开展活动。另外,学校应拨出专项资金,制定奖励机制,并根据专业开展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实现以技能竞赛带动知识的学习。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增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新时期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状况,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应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并给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渠道;应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并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建设,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另外,应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用健康有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四)打造坚定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者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因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管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成效。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打造一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管理队伍。首先,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应加强辅导员全面素质的培养,积极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并制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奖惩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切实推进学生工作的高效运行。其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主要由他们来组织实施和引导,而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是为了晋升职称而被动成为学生工作者,而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中,成为学生们真正的人生导师和良师益友;这就要求我们要拓宽班主任的选拔范围,择优选取,同时也必须出台相应的班主任考核制度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再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干部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组织他们参与学生管理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接收到更广泛的信息和更平等、更开放的思想,这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校来说,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了新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原则;坚持整体引导、个性培育、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学生主体,教育、管理、服务共同辅助的原则。同时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充分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努力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并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会,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浅析[J].成人教育,2011(2)
[2]周法荣.试论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素质教育,2010(4)
[3]张信容.逆向思维分析高职学生特点、探索高职学生管理新思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大学生管理学课堂游戏范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75
0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追求科技和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被移动互联网全面包围。在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方面,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便利和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使得通过执行相应对策,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1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1.1丰富学习内容
在高校中,大学生都是以专业为类别进行学习的,学习内容紧紧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其它专业知识较少接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各个专业知识进行学习。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知识体验,包括其他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等。
1.2增加学习渠道
传统的大学学习方式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课后自我复习,学习途径狭窄,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辅助学习,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学习渠道,通过网络在线课程、观看教学视频、群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大学生能够丰富学习方式,增添学习趣味性。通过课后学习教学视频,能够提高自我学习效果,节省时间和精力。
1.3学习时间和地点更加灵活、自由
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具有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特点。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大学生可以在每天的任一时刻进行学习,比如早晨、中午或晚上的空闲时间;也可以在任一地点学习,比如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上;还可以有效利用长短不一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学习,比如利用微课形式学习。移动互联网能够最大程度地给大学生提供灵活、自由的学习情境,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1.4提高学习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随时随地把世界各地的用户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共同的沟通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公共社交软件、在线课程讨论、论坛讨论版块等网络途径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共同探讨知识难点、分享学习经验。通过高效的学习互动,大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
2.1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学习兴趣较低
网络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各类网络活动的吸引力极强,对大学生充满诱惑。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生活中时刻与手机“为伍”。大学生可塑性强,自制力较低,部分学生深陷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对网络社交活动、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剧等娱乐性活动痴迷较深,对学习的兴趣较低,甚至放弃学习。
2.2助长考试作弊行为
移动互联网具有随时随地可用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具有轻巧便携、隐蔽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进行考试作弊具有一定的优势,不易被监考教师发现。网络资源丰富,各类问题均有相应的参考答案,利用移动互联网作弊,答案准确性高。鉴于以上特点,移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
2.3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用户需求的增多,网络搜索功能十分健全。用户需要的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想要的答案。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也都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获得解答。久而久之,大学生可能会养成“不假思索”的坏习惯,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或思考题,第一时间求助于网络搜索功能,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4降低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旨在培养大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因为抵制不住网络上各类娱乐信息和程序的诱惑,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任何学习问题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网络搜索,没必要参与课堂学习。
3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对策
3.1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网络抵制力
网络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树立适度使用的意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实践训练,帮助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成功提高网络抵制力,适度使用网络资源。
3.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必须的求职技能,大学生对网络应用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基本要求。在学习或生活中,“随时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关键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并使其明确什么情境下可以求助于网络解答,而什么情境下需要独立思考。一味地依赖网络,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是错误的网络使用观念,危害极大。
3.3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方法培训
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才开发工作的主要手段,移动互联网为网络学习和培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各种网络学习方式的出现也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及时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方面的培训,提高大学生运用移动互联网自主学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学习的平台、网络资源的下载、网络互动的方法、发挥移动互联网便捷性的方法等。
3.4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管理
无论是在高科技行业,还是在生产制造行业;无论是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在事业单位、教育部门,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组织沟通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各种社交沟通软件的盛行,为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QQ、微信等沟通平台,随时学校管理要求,并及时收集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的实时教育。
3.5采取技术手段对网络信号进行屏蔽
大学生管理学课堂游戏范文6
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管理制度
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进行学分制改革中,出现了班级概念淡化、党团组织弱化等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表现于:
学生对班集体缺乏归属感。自学分制实行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开始淡化,班集体本应具有的归属感,不再被学生所认同。目前,辅导员们发现,不要说班集体活动,就连开个班会,都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少了,原来意义上的班集体应有的归属感,正在逐渐地被淡化。归属感缺乏又具体表现在信息归属的缺乏和情感归属的缺乏。①学分制下,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同于以前,主要来自同班同学之间的通知或者交流,而更多依赖于班主任的直接告知,或者一起上课的同学传达,再或者是来自网络。原先班集体的信息传递功能退化。②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已不再局限于或者说已脱离目前意义上的同班同学之间。一方面,是学生的情感交流渠道和对象逐渐宽泛:另一方面,是先前基于同班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纽带的脆弱化。
班集体作为一个组织的有效控制能力弱化。作为学时制下的班集体,是一个组织管理学生,对集体内学生进行有效控制的组织。而在学分制之下,班集体的这一功能逐渐被弱化。首先,同班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氛围淡化。学分制下,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在三至七年内安排自己的课程。相比较原来的学年制,学生不再是同步进行,而是各有自己的步伐标准。好比在学分制下,学生的起点和终点虽然一样,但是跑道却变成了多条。由于大家不在同一条跑道上,直观比较的机会变少,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环境不再清晰,自然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氛围被淡化。班集体原本具备的可相互比较性减弱,班集体对学生应有的内在约束和激励条件不再具备。其次,班级管理体制遭遇挑战。学生课堂时间的分化,原来的班级管理体制遭遇挑战。一般情况下,班级各班干部各司其职,负责协助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整个班集体。在辅导员(班主任)“缺位”的情况下,班干部是承担对整个班集体管理的最基层最直接的管理者。而在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分散的现实条件下,这些最基层的管理者也不免出现管理的困境。再次,班级管理的职能履行遭遇困境。班级管理的职能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组织纪律管理等。而这些职能,在先前的班集体常态存在下,主要可以通过一对多的方式高效率进行。而目前情势下,一对多已经难为继续。而更多的只有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方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分制下,班集体存在的问题与学风建设要求之间的冲突
高校的学风问题令人担忧。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的基础。这一环节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当前学风问题,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且亟须解决的问题。①新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新读书无用论,使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他们认为所学的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基本用不上,所以学不学都无所谓;认为学习好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还浪费了青春与金钱,不如不学;认为读书是一项苦差事,好不容易从父母、老师的监督下解脱出来了,应好好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②学习目的功利性化显现。部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学习带有较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这部分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而不会享受学习过程:只重视业务学习,而忽视道德品质的提高;死读书,读死书,单纯为取得好成绩而学习,不重视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实现全面发展。③学习行为不规范。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计划性,不知道要学什么、怎样学,没有养成课前主动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他们在学习方面缺少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大都是在临考前,集中时间搞应试突击,考试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上课到课率不高,听课效率严重下降,厌学情绪较为普遍:特别是迷恋网络成为败坏大学生学风的“腐蚀剂”,玩游戏者比比皆是。
班集体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用被动摇。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主要的还是通过良好班风的建设来最终形成的。目前,在学分制实行的背景下,原本形成良好学风的基础单位被淡化,形成良好学风的途径遭遇尴尬。
学分制下,在学风建设中更好地继续发挥班集体作用的途径
在学分制下,如何更好地继续发挥班集体作用,是当前以班集体为单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既要认可学分制下班集体被淡化的现实,又要运用好班集体作为学风建设基础单位的作用,不断探索更好的模式,以解决好学分制下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在班级管理,还是在学风建设中,学生始终是关键。我们在学生管理中一直运用并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依然是解决当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的方式。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加以管理;大力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内在的学习驱使力。
建立起辅导员与学生“一对一”管理的各种平台。学分制下,辅导员仍然是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当前,班集体概念弱化,使得我们这一支中坚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被束缚。当务之急是开拓辅导员新的工作平台,确保建立起与学生一对一管理的机制。现有的党员服务站、寝室、公寓、辅导员值班室,都是辅导员一对一对学生管理和教育很好的平台,应该得到重视。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为辅导员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工作平台。QQ、BBS、电子信箱、手机短信等,都是辅导员对学生一对一辅导的重要平台。
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起更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始终是作为班级管理最直接的重要主体。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辅导员具备更高的人品修养,真正做到以德服人,让学生信服、信赖、尊重和敬仰。高校师生具有特殊性。他们的关系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且容易形成一种朋友关系。所以,高校教师要对学生付以热忱和关怀,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们,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情感的互动带来良好的管理效果和教育效果,从而促进良好班风,以形成好的学风。
以科学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学生。学分制下,学生在追求学分动力驱使下容易出现的重业务轻政治、重学分轻素质的倾向,应建立和完善学生德育学分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高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集中体现。另外,应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班级考核与学生生活园区考核、学生社团考核相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宿舍和社团的表现列入先进班集体和院系学生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学生在班级和社团的表现也同时列入学生公寓管理考核的内容,从而使三种模式相互配合,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