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小型企业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建设

自2009年7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陆续在我国上市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广泛施行后,财政部于近期又了《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6〕12号),正式对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公开征求意见,究竟小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本文就从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流程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国家法律法规的通知和要求

一是根据财会[2008]7号文的通知要求[4],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

二是财会[2010]11号文[5]: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三是根据财政部关于征求《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财办会〔2016〕12号文][6],为大力支持小型企业发展,保障广大小型企业持续运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财政部研究起草了《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等单位,以及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和咨询专家征求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部门)小型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尽管我国现在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多侧重于规范企业基础会计核算工作,并不能有效的防范可能面临的财务管理上的风险,且目前我国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责权不清、不相容职务没有清晰划分、岗位轮换机制的实施也比较困难,导致财务核算也存在多处不规范的地方,这就要求小企业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标准化的流程,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和调整。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流程

对于如何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并没有标准的流程和方法,在开始实行内控规范的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多数委托风险管理咨询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控建设服务,小型企业如也采用委托的方式,必将导致实施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笔者总结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需要进行的如下六个步骤[1][2]:

(一)重大风险识别与评估

识别财务业务活动方面可能对公司层面产生影响的重大风险,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调查结果建立风险数据库,评估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重要性,对风险进行排序。

(二)全面梳理财务业务控制框架

通过访谈、审阅现行的管理制度,整理搭建企业财务制度框架。

(三)梳理财务范围内关键业务流程

编制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业务流程体系文件。

(四)对财务流程层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结合流程体系,挖掘财务具体的业务风险,对财务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评估。

(五)通过制度匹配与控制评价

评价并优化财务活动关键控制点,评价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对制度进行修订。

(六)定期组织开展财务制度评价活动

通过评价活动,及时发现制度存在的缺陷,不断的进行优化。

三、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包含的内容

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能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防范可能对企业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而流程又是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小型企业根据其性质和经营业务,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项或全部业务流程[1][2][3]:基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一)基本财务管理

企业应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基本财务管理类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维护各方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来制定的,它至少应当包财务管理的体制、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预算管理、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资产和负债管理、收入和成本费用管理、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会计档案管理和企业清算管理等内容。

(二)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可以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订资金类管理制度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企业同时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考虑。资金管理主要包含资金收支管理、资金计划管理两方面,资金收支管理覆盖资金审批流程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票据和印章管理等,资金计划管理主要规范资金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分析管理工作。

(三)预算管理

建立科学、高效、有序的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管理,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通常制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依据主要是《公司章程》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三部分:业务预算,业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应考虑业务预算包含的业务范围、编制的流程和采用的方法。投资和筹资预算(小型企业如涉及),筹资预算是指企业在预算期内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经批准发行的债券、股票及对原有借款、债券的还本付息、股票的股利支付等所编制的预算,其主要依据公司有关资金需求决策资料、期初借款余额及利率等编制;投资预算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针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编制的资本支出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股票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预算等。财务预算,是指反映企业预算期内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各项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四)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应当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管控两项基础工作,包含成本的基本内容、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分配方法的确定,以及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过程的管理,成本管理制度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特点、成本控制的目标和所能采取的管理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规范的成本管理流程应能提高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五)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流程、财务报告分析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两方面。因小型企业多数不涉及合并财务报告的业务,财务报告的编制流程较为简单。财务分析制度依据企业管理和决策需求,可以对财务评价主要指标、财务分析方法等内容做出规定。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小企业业务流程单一,机构和人员配置简单,只要能应用系统的流程和方法,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内控规范为依据,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自身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实际并复杂,但由于大部分小企业不重视管理,对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整体内控环境薄弱,内控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小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前,还需多进行内控基本知识的宣贯。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操作指南》,大连出版社,2011.1.

[2]李三喜,须荣才.《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设计流程 设计实务 设计模板》,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1.

[3]朱荣恩.《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8.

[4]财会[2008]7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

[5]财会[2010]11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文2

一、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和分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缺乏统一的、科学的、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保障。虽然高校为了推进校企合作而调整了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若干制度,但是,高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对校企合作的大规模开展采取了小心的态度,使得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全面布局,这就造成学生管理制度混乱无序,各行其是,缺乏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的指导。2.顶岗实习中“用”与“教”的不协调。“用”是指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实习工作给企业和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过程。“教”是指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所获得的除了经济效益以外的东西。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校企合作中,基本上是买方市场,学校千方百计地寻求机会,而不是企业努力寻找被顶岗的机会,这种不平衡使得高校不得不迎合企业的需要来改变学生管理制度和方法,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教”的机会。3.学生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管理事务的规范化程度比较低。高校内部缺乏规范的、有效的校企合作促进机制和确保校企合作开展的有效行为。在高校内部,校企合作是以系为单位来开展的,有的系已经初步建立了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实习的岗位和学习的专业内容相一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有的系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事先的调查调研,不能代表学生的利益来与企业进行事先约定。在出现矛盾和问题之后,学生的利益受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收到压抑。

二、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校深化学生管理制度的措施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 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办学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12-04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办学质量不高,办学活力不强等问题。校企“双主体”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顺应了时展要求,已成为加快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选择,对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发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的运作机理及主要特点

(一)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的运作机理

校企合作“双主体”运作模式主要借助现代组织管理学的融合理论,通过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使存在关联的不同组织之间或不同要素之间实现有效融合。在校企合作双主体管理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在制度、组织、知识等资源方面的有效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组织管理更科学的新型组织系统[1]。实现校企合作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是确保校企双方顺利合作的重要保障,对校企“双主体”机制的稳步运行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希望获得学校充足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素质人才不足的难题,同时通过与学校开展技术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履行服务社会的公益职责,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获取更好的市场效益,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不断拓展办学资源,为师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来讲,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师来讲,通过校企合作进入企业学习,可以更好地把握技术前沿信息,开阔视野,将实践经验更好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为充分调动合作主体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一是在组织架构上成立由企业负责人参加的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全面全程参与校企合作事务,赋予企业相应的组织决策权和一定的地位,将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各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中,要有一定代表的企业人员,加强校企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潜在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在相关制度的建立上,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下,学校在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章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在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上,要把学校日常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协调。在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上,要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科研管理制度上,要把教师科研活动与企业的技术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特别是在科研考核激励机制上,要把企业对技术的实际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及市场化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在财务管理制度上,要确保企业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在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各参与主体要通过“双主体”模式下的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做好战略规划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确保自身利益的实现。在传统的教育组织模式下,师生主要是按照学校要求设计自身的规划,企业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在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下,企业与学校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校企双方具有同等的话语权,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新的指导规划,师生可以根据新的指导要求设计和改变自身的发展计划,无论在教育资源利用整合,还是师生自身发展空间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将企业的战略合作价值放到突出位置。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下,企业由过去的从属地位直接转变为享有很大话语权、决策权的主体地位,全面参与学校的规划管理,校企合作在企业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可以借助校企合作降低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满足自身的技术需求,加快工艺流程改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制度设计的全面性。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下,企业不再仅以协议等方式为自身利益实现提供保障,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如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组织管理、科研活动管理、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制度将企业全面融入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从根本上避免了因潜在的矛盾纠纷引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不必要的风险冲突。通过校企合作“双主体”下的全方位制度设计,使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充分考虑到了企业自身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身份和权力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设计自身的发展规划时,他们会更多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利益,无形中多了一层约束,也有利于自身更多潜在利益的实现[2]。三是组织架构的全新性。改变了过去由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组织管理模式,校企双方权利均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双方合作更具长远性、全局性。同时,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涉及到的各项管理制度与人事问题能够保证实现统一部署落实,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校企文化的深入融合,增强了职业院校发展的活力。

二、江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基本现状

目前,江苏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6所,其中,省级示范职业院校12所,公办职业院校35所,民办职业院校21所,省属职业院校25所,地级职业院校31所,占高等院校总数的61%,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32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38%。“十二五”以来,高职院校共向各条战线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近4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6%。全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合作主体的多元化。校企合作逐渐由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向政府、学校、企业、中介组等多元主体发展。比如,2013年9月,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主体包括学校、政府和企业。2010年,江苏交通职业学院与江苏省安监局、省煤炭矿务局签订定向委培协议,合作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学生等。二是合作模式与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从学生岗位实习的过程看,主要包括工学交替、半工半学、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从学校招生和学生培养的形式看,主要有定向招生培养、订单式培养、企业委托培养等形式。从校企资源要素流动关系看,主要包括企业投资办学、捐资助学、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等形式。比如,丹阳锦恒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设立100万元助学基金,每年提供50万元,共分20年兑现完成,同时该公司还为商专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岗位[3]。商专为该公司负责进行员工教育培训,双方合作对学校和企业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校企合作的数目看,一企一校、一企多校、一校多企、多企多校等类型多样。调查分析发现,1家企业至少与2家或2家以上职业院校有着合作关系。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大沿海战略的不断推进,江苏省有20余所职业院校与台湾地区内30多所高校和100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校校合作。三是校企合作的内容日益丰富多样。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相互间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也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目前校企合作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岗位实习与培训锻炼、师资交流与科研创新、资源整合与技术对接、科研转化与市场开发、文化教育与就业等多个方面。

从目前江苏省校企合作发展状况看,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由于职业院校主管部门的不同,对校企合作进程产生的影响不同。由行业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一般比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院校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少,合作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效较大。比如,由煤炭煤矿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开展较为顺利,遇到的困难较小,国家、省级示范院校校企合作遇到的困难比一般院校校企合作困难较小,取得成绩较为显著。二是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从目前校企合作来看,合作领域和层次不深,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还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主要以技术合作为主。三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参与主体,由于合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办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尚未得到充分激发。四是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从目前全省校企合作状况看,由于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机构,在各项管理制度、工作职责、绩效考核等方面还未做到细化、量化,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平台和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导致校企合作效率不高。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治理模式与运行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与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法律法规

从欧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看,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权益的法律法规,短短3年时间内,企业雇主向学校提供师生学习见习的场所从5万多所迅速增加到15万所,师生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增长了3倍,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从11万个增加到33万个,对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只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健全完善的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法律体系,确保企业的主体地位,彻底解决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客体地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激发,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优势和作用也会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矩阵组织结构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际,加强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关键要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要积极借助管理上的矩阵组织结构理论,加快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融合,使之成为校企合作的有机整体,不断提升“双主体”办学的执行力。一是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议事机构。该机构也可以成为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议事机构主要负责人可以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项目开展情况轮流担任,定期组织召开年初和年末会议[4]。年初会议主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的年度目标和主要任务,对相关合作项目的实施进行评估和编制预算。年末会议主要对本年度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情况及各工作小组工作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听取汇报和审议,并编制决算。校企合作双主体专家委员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建立1个或2个甚至多个议事机构,不同的议事机构之间相互联系也可以互相独立,确保议事机构的层次多样化、覆盖的全面性。二是根据校企合作“双主体”运作管理需要,配置经理人职位,并赋予其相应的人事、财务等管理权限,专职经理人主要职责是根据校企合作议事机构研究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积极做好自己分管的事务,确保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专职经理人的设置与存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议事机构权力分散、议而不决现象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校企合作议事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定期对职业经理人的考核,成绩合格者予以续聘留任,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辞退或转岗,有效调动了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职业经理人可以根据项目开展需要制定相关负责人。项目小组负责人主要是职业经理人根据校企合作需要从学校和企业间挑选出来的一线管理者,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运行。比如,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经理人可以从学校相关院系中择优挑选一位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作为该项目组长,负责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小组负责人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从校企双方职能或业务部门挑选相关人T作为小组成员,并从职业经理处获得相应的办公经费,项目小组成员要全身心投入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办法》及《河源理工学校学生管理办法》相关文件规定,以河源理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指导,对班级制度文化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制度文化。

二.建设目标

   

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班级的规章制度为载体,规范约束学生行为习惯,将班级打造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育人的良好班风学风氛围。

三.实验班级

   

河源理工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班级

四.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原则

   

服从与服务性  服从和服务学校教育总方针

约束与激励性  刚柔并济、恩威并施、奖罚分明

简明与实用性  制度文字及流程简洁明晰

整合与优化性  整合校园文化建设,整合和优化同级的                            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五.制度文化构建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班级文化的制度文化构建是“洋葱”模型教育下班级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即制度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柔和专业特点,设置具备本班特色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一)结合校企合作为契机,制定适合本班校企合作的班级管理制度。

(二)班级管理机构

(三)班级管理相关制度

1.班级考勤制度;

2.班级例会制度;

3.班级财务制度;

4.班级卫生制度;

5.班级仪容仪表、环境和礼仪管理制度;

6.班级宿舍管理制度;

7.班级学习管理制度;

8.班级手机管理制度;

9.班级文体、赛事管理制度。

(四)班级学生仪容仪表及行为规范要求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81-02

一、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育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不仅需要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还需要校企文化互动融合这一关键推动因素。然而,校企文化该如何深入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发展范式。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高职校园文化同样具备跨界教育的特征,具备职业性、引导性、开放性、区域性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企业精神,为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守,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具有既定性、发展性、再造性三大特性。

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路径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借鉴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过程,二者不是简单嫁接和硬性组合,而是在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中通过多元互动、相互影响,构建“四层一线”(“四层”指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一线”指教学的职业情境化),有益于人才培养创新性、职业性、特色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校企文化。

1.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精神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也是最为艰难的过程。融入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校园精神文化必将成为师生的共同遵循,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应重点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加强二者的融合。(1)办学理念。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性原则,是学校宗旨、功能和使命等的概括。高职院校有自身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针剂,要把企业中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中,把企业需求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以此来指导办学。(2)校风。校风是办学理念内涵的具体化、表征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企业中的质量观念、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都是可以融入校风的良好文化内容。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校风建设中融入质量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促使其认识到质量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效率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校风中融入效率观念可以逐步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实习效率,使企业中的效率观念深入人心。(3)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格、教学价值观、育人观等。现代企业中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亦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一名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无视企业需求,不能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难以吸引学生。一名教师没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所教出的学生也可能缺乏敬业精神。(4)学风。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现代企业中的创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职业操守等,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使学生行为由自由散漫向严格标准转变,逐步向职业人看齐。

2.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制度文化是学校正常教学的保障机制,具有规范、约束和导向作用。制度文化的相互融合首先来源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立成。高职院校要以人才培养为基点,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入融合,梳理双方利益所在,建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度文化的融合重点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1)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去实施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体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思想。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达标机制。改变教师不知道怎么教、照本宣科、被动应付的局面,全面推广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借鉴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确职业要求、岗位标准和工作进程,增强学习、实训的可控性和标准化。(2)学生管理制度。尝试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规范管理学生,将企业管理制度和大学学生管理制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体验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一流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迅速融入企业环境,遵守企业管理制度。(3)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佳场所无疑是在企业。高职院校可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流动站或者工作室,接收教师实践锻炼,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教学,企业的工艺流程、经营理念、岗位职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岗位职业、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等都是教师企业实践的必学内容。回归教学,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迅速地熟知掌握专业技能。

3.行为文化层面的融合。(1)行业道德规范。美国的阿尔伯特・哈伯德说:“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其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品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缺乏对职业的敬畏感,好高骛远,频繁跳槽现象突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行业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规范行为。(2)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职业不仅仅是养身立命的饭碗,也是成就个人的起点和基石。在教学中、生活中都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对工作、对家人的责任意识。

4.物质文化层面的融合。(1)环境平台建设。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高职院校要把握主体性原则,在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办学传统的前提下,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把行业企业中优秀文化和精髓融入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使学院成为具有浓厚职业氛围、深厚人文意蕴、幽雅物质环境和一流文化品位,和企业特色的文化校园。(2)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第二课堂是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平台。在第二课堂中渗透企业文化,体现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养成职业精神、升华职业素养。一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润物无声”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依托学生社团,组建与专业相关、与企业相联的实践型、技术应用型协会,广泛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要求的认知和理解。

5.教学的职业情境化。“情境化”的实质是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学生学习环境,加强与岗位工作贴合的职业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掌握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养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教学过程的职业情境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1)课程教学情境化。校企文化互动中,课程教学的情境化带来了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变化,课程标准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是课堂教学情境化的必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吸收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研究者一道研究课程的标准,使课程教学从根上就拥有了企业的需求。课程体系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按照“职业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在选取课程内容方面,以完成该岗位所必须的职业能力为标准,通过项目、案例等使教学内容具象化,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接轨。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对接起来,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实训情境化。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以承担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是训练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的平台。校企实现技术、人员和设备的共享,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熟悉企业生产操作流程、安全质量标准、企业管理规范、安全操作规范等,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四、结论

高职教育中,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纳是保持校企合作生命力的来源,是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备要素。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校为主体,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和教学的职业情境化一条主线,建构多维立体的互动融合格局,使文化的融合成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助推器。

在解析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基础上,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校企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在学校中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何;校企文化融合是全面推进还是顺序推进都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范文6

(一)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确保工学交替模式能够在高校得到有效应用,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相应的专业教学部门都围绕着管理制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这一教学模式下的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管理制度体系所存在的弊端逐渐凸显,校企合作模式无法得到有效的运行,相应的管理工作责权划分不明,且考核机制无法实现对实际教学情况的有效考察。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使得学生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进而影响到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心理问题尚未得到完善解决

首先,在这一模式开始落实之出,学生心理波动较大。中国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娇惯的教养方式使得很多学生都不具备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一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而在落实这一教学模式之初,校企合作形式下的双方都会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大部分主动权在企业手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提供的实习岗位通常都具备着很大的挑战,岗位设置上的差异性就使得学生产生了情绪问题。其次,工学交替模式落实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身份的转变使其无法适应职场环境,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就会打击学生对于实习的热情,而一段实习时间之后,其就会对实习岗位工作性质与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进而会因工作的枯燥与艰辛而松懈。最后,在实习结束之后,学生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薪资水平有了全方位认识,实习期间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会导致其对自身的专业失去兴趣。

(三)在实习酒店的选择上存在偏差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共赢,而要想确保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科学选择实习基地。但是,酒店管理专业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无法达成全面的共识,而为实现这一教学模式高校不得不让步,进而使得实际实习的质量并不理想。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要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酒店管理专业要首先落实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对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实习状况有着全面的了解,进而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以乐观且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困难与挑战。第二,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就要求这一专业的教师要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其在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同时,能够妥善的处理好酒店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确保其能够秉着踏实做事、任劳任怨的心态做好这一实习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制定实习目标,构建实习整体计划方案。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立足于学校、企业以及学生这一整体,做到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结合企业与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实习任务与目标,确保工学交替模式的顺利开展。其次,落实责任,完善考核机制。根据实习任务的规划明确划分责任,以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成实习的目标。再次,完善相应的评价制度。这就要求校企合作双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给予明确的记录,并将其归入学生的档案,以使学校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确保提高工学交替管理的水准。最后,要对工学交替中指导人员进行定位,实现指导教师与实习师傅的对接,确保在实习的过程中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三)科学的选择实习基地

首先,要求酒店管理专业要明确定位实习基地的选择,尽量选择和较高知名度与信誉度的酒店合作,以使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职业、具备相应的能力;其次,签订相应的合同,落实高校与企业间所应承担的责任,确保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双方实现长久合作奠定基础;最后,尽量寻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酒店行业需要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不断实现人力资源的调整,以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学校需要通过工学交替模式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选择在酒店经营旺季来落实实习任务,能够更好的达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