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制度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绩效
新制度主义理论是比较前沿的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它能帮助解释许多经济人、理性前提失效的现象。本文从前沿的制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借用制度理论的三大合法性支柱来解释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现实中的企业,以及政府和NGO组织提供参考性意见,帮助其认清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
理论与假设
(一)制度理论
战略管理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它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增强了解释力;并顺应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度构成对行动主体策略行为而言的一个场景或者游戏规则,它约束行动主体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行为。但是行动主体在制度代表的游戏规则下仍然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制度学派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无法用理来分析,它强调人的行为经常不受功利主义的驱动,而是在强制、模仿以及规范的压力下,更多地处于合法性的考虑,或是认知方面的原因而趋同(Meyer and Rowan,1977; DiMaggio and Powell,1983)。它还认为,理本身的选择偏好来自制度,而不是一种先验的、外在的存在。制度化的理性神话与制度本身的规范都以内生的形式,建构理的选择偏好(DiMaggio and Powell,1991;Thelen and Steinmo,1992;Hall and Soskice,2003)。
组织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从组织角度开展研究,适合于研究组织行为。尤其适合于针对复杂系统进行研究或者是针对因果关系不明确的系统进行研究(Scott,2001)。由此,以制度理论来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恰当的。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契约性义务。首先,社会允许企业使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赋予企业从事生产性活动和获取权力地位的权利。因此,社会与企业间的隐形契约主张,社会对企业拥有要求权和控制权。由于企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利益相关方显性契约和隐形契约构成的综合性社会契约的载体,所以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成功做出贡献的利益相关方负责。
其次,从绩效的表现角度上说,Gao(2007)根据1986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的三大可持续发展支柱:经济收入、环境完善性以及社会权益,将企业对其所在的微观环境造成影响分为三种绩效: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特别在社会绩效方面,主要衡量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CSR activities)所造成的绩效。
第三,Frances(2006)根据社会责任行为的投入接收方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分为四个方面:社会/社区的、员工的、供应商的、顾客的;Ruth等人(2007)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模型来解释社会责任行为的来源,认为每一个层次(雇员个体、组织、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参与者和利益群体都有三种主要的推动企业进行CSR的动机:第一是手段的(自身利益驱动),第二是关系的(考虑到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三是道德的(考虑到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
本文所述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从J.Gao的定义中派生出来的,与形成环境绩效的环保行为相对应的,形成社会绩效的社会责任行为。具体而言,指的是企业对于内外部的其利益相关者所作出的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二)制度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如上所述,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契约性义务。
在本文中,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超越了企业应有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法律利益之外的社会福利,侧重于企业为了获得其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认可而所承担的责任。
对企业的机会和行动构成制约的外部制度因素比较广泛(Scott,1987)。企业组织在适应其所处的长期制度环境的过程中,其结构、战略和行为上会逐渐变得彼此相似。这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合法性”(legitimacy)。合法性的意思相当于:因被接受而适宜,毋庸置疑的可信性等。这里,指的是社会参与者(social,actor)所接受或赋予的状态(Ashforth,Gibbs,1990),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所承担责任的期许和认同。企业的行为是否真正获得合法性取决于其表现是否符合这些期许或得到认同。
显然,消极遵守法定责任标准的行为虽然合乎法律,但未必有“合法性”,因为这可能不符合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企业可以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准确、可信地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其积极改善社会表现的努力,提高自身行为在某一即成制度、规范、价值或信仰情境中的合法性,从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支持(Suchman,1995)。
Kunal 等人(2008)通过提出制度理论上的决定因素将CSR的研究更加的理论化。他们提出了一个三力模型,将CSR过程为三个维度:认知维度(企业是怎么考虑CSR的,包括身份定位、合法性两个变量) ;语言维度(企业是如何来解释CSR的,包括理由、透明度两个变量);意动维度(企业是如何来做CSR的,包括姿态、一致性、承诺/保证三个变量),这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企业的CSR,也提供了一个将CSR量化的框架,为CSR的测量和比较提供了依据。
(三)假设
1. CSR行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是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综合长期与短期利益之后获得的结果。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从20 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已有100多篇实证文章研究了两者的关系,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以及没有相关性。已经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企业的环境绩效(CEP)与社会绩效(CRP)与企业的财务绩效(CFP)呈正相关关系(Abagail,2000;Bansal,2005;Mcguire,Sundgren,& Scheneeweis,1988;Waddock & Graves, 1997)。Jijun Gao(2007)用美国Kinder,Lydenberg,and Domini 公司提供的650家美国企业1991-2007年的数据,分析得出CEP、CRP 和CFP相关,并且,CEP与基于账面的价值相关性更大,CRP与基于市场的价值相关性更大。
笔者认为,CSR行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正相关的,即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都是正相关的。这可以从制度的观点解释,是合法性的上升而造成的合理结果。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一个组织能得到的回报取决于其行为过程是否得当,能否获得外部各种因素的支持,而不仅仅是其产出的数量和效率。所以,社会责任行为作为企业的一个基本过程,必将会受到各种制度因素的影响。根据Ashforth & Gibbs(1990)对于合法性的定义,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是为了获得合法性。如上所述,企业可以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支持(Suchman,1995),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即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假设1a: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b: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社会绩效正相关。
2.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定义为企业向企业通过其战略陈述或者其他的显性方式对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承诺,承诺保持或提高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得到期望利益。Lounsbury(2007)认为技术机制(比如绩效和效率)是嵌入在制度中的,是制度扩散的一种结果。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看成是制度扩散的一种结果,是一种为了适应制度、提高合法性的结果。企业通过战略陈述来表述自己将在可持续发展中作出努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实际CSR行为对最终发展的影响。
规制方面,这种行为是响应了政府法律法规方面的号召。如2006年1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总则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而后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向其利益相关者表明,自己是顺应所在的制度情境的,并且在所在的行业中,是遵守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其受到惩罚的风险越小,带给利益相关者一个较高的期望。由此,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对其的名声乃至产品和服务都给予较高的肯定。
规范方面,公司通过这种成文的方式将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表述出来,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机制来实行这一规划,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在实践过程中有理可据,还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可以凭借的判断依据,从而降低了利益相关者的风险预期,提高了其对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接受的程度。
文化-认知方面,企业通过主动地表示自身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打算,提高了在利益相关者之中的企业形象,并通过制度扩散机制,将这种形象扩展开来,使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资源或者得到其他企业无法得到的发展机会,最终影响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形成可持续性。
假设2: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3.其他影响CSR行为的因素。笔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所在行业的制度情境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一种前因变量,而不是Calpbell所述的中介变量。例如,行业自律状况不同,或者国家的监管程度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获得的回报可能不同。中国的重工业企业(如冶金采矿等)大多数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在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它们是政府政策的首批执行者,也是利益相关者最先关注的一批企业。那么,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它们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得到更少的回报。因为大家已经把这种行为当做了它们“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企业经营活动;这些企业的CSR活动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而利益相关者对金融行业的企业最关注的是它们为自己投入了多少,承担了多少责任。所以这些企业的CSR活动可能会带来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方面更多的回馈。为了减少行业对于所验证的因果关系的影响,本文将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根据Calpbell(2007)的研究,企业的经济状况是企业是否进行CSR行为的一个前因变量。企业规模造成了企业能够投入到CSR行为之中的资源状况是有限的,由于资源拥有规模效应,所以可能随着投入量的增加,其获得的绩效回报的增加速度也增加,所以需要将企业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防止其对于因果关系的影响使得最终研究结果偏离。
另外,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其是否在海外上市的情况影响。国外发达国家的CSR建设起步较早,如果想要进入国外市场,该公司的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会更加地频繁和正规化,这是为了获得国外市场的合法性而做的。所以,企业的CSR行为会受到其是否在海外经营、上市的影响。
总结以上三点,本文得到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和收集
本文选择2008年了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责任报告的404家上市公司(包括了深沪两市)报告,进行统一编码。数据来源主要为通过网络和采访取得。由于上市公司报表的规范性不一,报告完整度参差不齐,回收并编码过后,有效的数据共285份,形成285条被试。
(二)变量选取
1.自变量。关于CSR行为(CSR behaviors),本文从以下的四个维度选择了观测值:对供应商、对股东、对社会/社区和对员工(包括安全生产和员工福利两个方面)。经过因子分析,最终留下如下9个观测值来计算CSR变量:是否有工作安全补偿政策,是否制定风险规避政策,是否成立工会,是否有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慈善活动支出,是否有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否制定公平交易政策,享有员工福利的员工比例,年报记录的上缴税款。
2.因变量。关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从社会绩效(Social performance)和财务绩效(Financial performance)两个方面进行测量,由表1所示观测值计算得到。
3.调节变量。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Sustainable commitment of corpora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定义为企业在战略中是否有明确地向利益相关者承诺企业将致力于可持续的发展。由表2所示三个观测值计算得出。
4.控制变量。企业规模(Firm scale)由成立年限和企业人数两个观测值计算得到。行业(Industry)一项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对于行业分类的标准,对于样本的行业进行统一编码(以该公司收入最多的主营业务为准)。此外使用了数据“是否在海外上市”一项。
(三)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得到本研究的相关矩阵如表3所示。其中,CSR行为与财务绩效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社会绩效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证明了假设1b,但是没有能够证明假设1a。引起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截面数据,企业的社会绩效还在承受之前一段数据的影响,截面数据无法有效地解释这种前后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CSR行为与公司规模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正好验证了Calpbell(2007)的研究结果。CSR行为同时和是否在海外上市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将是否在海外上市作为控制变量是正确的。公司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CSR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这两者之间对于因变量的解释有重合的部分,这对最终调节效应的解释力度是不利的。
本研究根据Reuben和David(1986)、温忠麟等人(2005)提出的研究调节效应的步骤,采取强制进入法(Enter)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假设1a和1b来说,F改变显著性均大于0.1,但是R22≠R12,R52≠R42,说明主效应成立但是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战略研究客观因素太多且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假设2来说,F改变的显著性系数均大于0.05,R32=R22,R62≠R52,说明假设2部分不显著成立。
从表5中可以看出,加入交互项之后,CSR行为对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作用较为显著地变大了;CSR行为对于社会绩效的负相关作用也较为显著地变大了。说明调节变量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
结论及研究展望
(一)结论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对社会绩效是负相关关系;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程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呈正向调节的影响。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截面数据对于企业战略层面的行为和实际绩效之间的影响的因果关系解释力度不够;文章中检验的社会绩效很可能是一段时间之前的CSR行为所造成的结果,CSR行为产生影响的时间可能比较长。
第二,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可能被利益相关者看作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所以其和CSR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调节作用不是很明显。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假设前提之中就已经暗含了企业必须担当起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责任。因此,这一概念有可能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
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除受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之外,还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战略研究无法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环境,所以无法排除其他潜在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造成自变量和其他潜在因素之间的效果抵消。因此,可能需要将其再次分解,以研究是否其中的某些维度会受到自变量显著的影响。或者需要对所有影响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可能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其他有效自变量。
(二)研究展望
本研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由于截面数据在解释因果关系方面有所欠缺,战略方面的研究也是由于战略结果的滞后性造成需要有2-3年的滞后期来进行研究,所以截面数据可能会造成解释力度不够或者结论偏差。但是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大,在部分结果上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本文所选择的样本均为上市公司,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属于企业中比较重视社会责任问题的群体,所以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本土企业的总体状况。所以由上市公司报告得出的结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比较好的社会责任现状。因此,对更广泛的企业的指导作用,可能更加标杆化。
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的研究;其次,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前因变量的因子分析研究;第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机制研究,以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路径研究。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企业不仅应当更多、更深入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也需要在战略陈述的时候,用具体语言来表述出来,让利益相关者感知,这对社会责任工作的效果是有好处的。即,企业不仅应该体现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还应该树立和反复强调负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履行对环境的责任,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广泛的贡献。企业应该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关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以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关于这个方面的平衡判断,也需要管理专业学者制定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供企业参考。
尽管现代市场的范围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快速扩大,但企业与其经营活动所在的本地社会之间的嵌入型关系日益重要(例如,强调“本地化”)。因此,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和创新,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自我设计的过程,在客观上它还要受到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僵化或片面的强调某种“标准”,势必会“揠苗助长”,可导致一些原来有本地社会基础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及本地社会受到损害。因此,企业需要在专业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注意理论与自身情境的结合,权变地运用管理知识,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Abagail McWilliams and Donald Siege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or Misspecific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1, No. 5 (May, 2000)
2.Child, J., Lu, Y., Tsai, T..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Building 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Organization Studies,2007,28(7)
3.Frances Sinha.Social Rating and Social Performance(Reporting in Microfinance): Towards a Common Framework.[R].Argidius Foundation,2006
4.Gao, J and Bansal, P.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Achieving financi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imultaneously. [J].Under review a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
5.Hoffma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US chemical industr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6.John L. Calpbell .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 responsible way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AMR,2007, Vol. 32, No. 3
7.Kunal Basu, Guido Palazzo.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process model of sensemaking.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 Vol. 33, No. 1
8.Marc J. Epstein and Marie-Josee Roy.Sustainability in Action: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the Key Performance Drivers.[J].Long Range Planning, 2001(34)
9.Noel Capon, John U. Farley, Scott Hoenig.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Management Science, Vol. 36, No. 10, Focussed Issue on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ory and Method in Strategy Research ,Oct., 1990
10.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Volume 48, Issue 2
11.Ruth V. Aguilera, Deborah E. Rupp, Cynthia A Williams, Jyoti Ganapathi.Putting the S back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ity: A multilevel theory of social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Vol. 32, No. 3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范文2
关于本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关注的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型国内企业、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而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情况则知之甚少。为了对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WTO经济导刊》与湖北省商务厅WTO事务协调办公室合作,开展了“湖北省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活动。
湖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接南转北”,武汉“不特为楚之咽喉,亦为九省之通衢”,自古就是中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面对中部掘起的政策春风,“九省通衢”的湖北面临将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大好时机,而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就是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通过企业经营方式和理念的转变,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助推中部经济崛起。另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湖北省内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实际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
该问卷调查活动从2007年7月开始,双方经过认真交流,在了解湖北省内企业基本特点的情况下,由《WTO经济导刊》杂志社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的专家组和湖北省商务厅WTO办共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由WTO办下发给被调查地区和企业,并负责回收问卷。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各企业问卷逐步反馈,现已成功完成对湖北省内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问卷抽样调查的工作。共下发问卷数62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7份,地市商务部门综合报告一份(内容涵括5家企业的基本情况总结),反馈率100%。被调查企业涉及湖北省农业、工业、服务三大支柱产业中的农产品食品生产及加工、电子及高新技术、商贸流通、医药化工、纺织品及服装加工制造、工业加工及制造业等六项类别、十几种行业,均为省内、国内甚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因此,抽样结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说明性。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认识
在57份有效问卷中,95%的企业表示听说过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概念,其中有58%的公司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43%的企业听说过“国际劳工公约”,32%的企业听说过“联合国全球契约”,只有3家公司表示所有概念都没有听说过。
当闻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会碰到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提出社会责任的要求时,只有35%的企业回答经常遇到,而42%的企业只是偶尔会有,23%的企业则从来没有过,表示“经常遇到”的公司都是有产品出口业务的公司或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与社区关系密切的公司。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树立是否重要”,7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非常重要”,12%的公司认为“重要”,而仅仅2%的公司认为“无所谓”。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的调查中,企业的回答可谓千差万别,在我们列出的15项内容中,只有12%的企业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有完整理解,而88%的公司则从15项中选择了3-14项。其中有的公司认为“良好的财务状况、确保企业利润、知识产权保护”等不属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而绝大多数公司选择了依法纳税、质量安全、公益事业、社会捐赠、行业道德规范、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及员工职业安全卫生等。说明这些企业对CSR有较好的认识。
在对利益相关方的重要性排序方面各个公司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排在首位的利益相关方集中在政府出资人,员工,消费者和自然环境4个方面。其各占比例见图1。
图2则反映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认识上的差别。所有企业虽然一致认为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商誉和品牌形象,也有40%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甚至有7%的企业认为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这个结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企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既有利又有弊。而大多数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经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等。
调研结果启示
上述结果反映出,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范畴都有一个基本认识,而且承认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并对企业经营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极个别企业对这个概念一无所知。不过,所有企业均表示计划更深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或把它列入长远发展策略。说明“社会责任”在我国已经由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向内陆地区扩展,内陆地区也能较好地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并且树立起了初步的意识和客观的认识。
公司治理及企业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原则和多年来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重合,这主要是因为,公司治理发展到今日,已经成为针对一个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方进行多方利益博弈,权力制衡、行为制约的综合制度安排。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1%的企业建立了安环部、环境管理部,环协小组、社会信息部等部门,79%的企业甚至连这样的部门都没有建立。而且,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没有一家企业建立起“社会责任部”或“可持续发展部”等社会责任方面的委员会或类似机构。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常常体现在企业文化中。图4的数据告诉我们,在被调查企业中,有61%的公司表示其企业文化中包含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比如,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包含的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有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类及环境的安全。在所有事业活动领域履行公司对社会的责任。东光电子公司提倡与伙伴共谋发展,为股东创造财富,与员工共谋富裕,为社会创造繁荣。还有的公司提出做强民族产业,实现和谐共荣的企业使命与为建设和谐社会尽责任的经营理念。波特曼乐器制造(宜昌)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包含的社会责任内容比较全面――社会捐赠,员工职业安全卫生,减少环境污染,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公益事业,诚信经营等。有39%的企业表示他们的企业文化中投有包含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
调研结果启示
有近8成的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没有成为针对一个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方进行多方利益博弈、权力制衡、行为制约的综合制度安排。虽然只有21%的企业已经成立安全部、环境管理部等与社会责任有关系的机构,但名称也是千差万别,而且个 别公司甚至错误地把工会也作为社会责任机构,说明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治理问题连最基本的认识都没有。相对来说,企业文化方面的情况要乐观一些,有逾6成的企业文化中包含有社会责任的内容,而且非常富有企业特色,甚至许多社会责任内容已经变成企业的经营理念或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内陆企业在社会责任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39%不是一个小数字。
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本次调查主要从企业与员工、客户、供应商、环境、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方面考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员工权益的维护――调查结果显示,所有企业均表示在保障员工薪酬福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完整的薪酬管理制度、健全的激励机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等。有81%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和职业发展规划,只有19%的企业还没有建立。
客户――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有95%的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客户(消费者)关系管理制度,其中60%的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只有5%的企业表示没有建立而且近期也不打算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制度。
供应商――96%的被调查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选择供应商时有56%的企业说会考虑对方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是也有37%的企业认为不一定需要考虑,7%的企业选择不会考虑(见图6)。当问及是否向供应商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时,肯定回答的企业比例大大下降至37%,其他企业只是向部分关系密切的供应商宣传或不一定宣传,甚至有17%的企业明确表示不会向供应商宣传。
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在几个利益相关方中,这是企业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从图7我们可以看出,95%的企业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环境保护与节能降耗的管理制度,其中,53%的企业制度体系比较健全,39%的企业有简单的管理制度,4%的企业正在建立相关制度,只有5%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但是近期也将建立。企业无论是否建立管理制度,它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具体措施。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的措施有:项目可行性报告中涉及环境评估,生产经营计划中考虑环境因素、在企业内开展环保教育以及制定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但是,企业在支持和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对供应商提出环保要求以及环保认证方面还不太重视。
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关系一一所有被调查企业皆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强与周边社区的互动(见图8)。但是,只有35%的企业参与过政府政策的制定或为政策制定提出过建议,65%的企业则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调研结果启示
企业基本能够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员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并参与社区互动。企业虽然也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但是对供应商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和向供应商宣传社会责任理念方面的工作还有待继续加强。另外,企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参与度很低,这主要是由中国的制度体系和传统观念决定的,但同时也反映了今后企业应该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公益事业
“您的企业有过公益捐款吗?”面对这样的问题。95%的企业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其中经常进行公益捐款的企业有23%,从来没有参与公益捐款的企业只有5%(见图9)。在这95%的企业中,他们主要通过救灾、扶贫、社区公益和社会基础建设方面进行捐款或其他支持活动。而环保方面的公益捐款比例相对较小。只占21%。
调研结果启示
绝大多数企业在公益事业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得比较好,但是,主要集中在救灾和扶贫等传统公益方面,对环保的公益投入不够多,这主要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地方仍没有脱离贫困,而且经常发生自然灾害,许多人依然秉承“生存是第一要务”,尤其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同时这也说明,随着中部经济的崛起,企业应该日益关注环保方面的公益投入。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向外界披露信息和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的工具。在被调查企业中,只有7%的企业经常CSR报告,11%的企业只是偶尔,76%的企业则没有过,其中23%的企业表示近期将CSR报告,而53%的企业不仅没有而且近期也没有打算报告,(6%的企业没有做出回答)见图10。
调研结果启示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尤其内陆和内资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比较初级,不重视企业信息的披露和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涉及的内容更是懵懵懂懂。表明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和开放性还不够,今后应该在社会责任报告的基础知识和报告编制方面加强对企业的宣传与培训力度。此方面工作可以借鉴上海和山西等地区的经验。上海浦东新区要求明年该辖区内至少有300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计划对这些企业进行培训。山西省商务厅也于2007年12月初组织当地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报告编制方面的培训。
市场竞争与反商业贿赂
关于“企业是否建立反商业贿赂的管理机制”,61%的企业表示已经有比较完善或基本完善的管理机制,16%的企业没有但是近期正在建立,23%的企业则表示没有建立而且近期也不准备建立,见图11。企业为了提高诚信水平,各采取了不同对策,绝大多数选择了建立诚信制度或风险防范体系、对商业伙伴进行信用管理、将诚信列入到企业的优先发展工作以及在企业内开展诚信教育培训工作。而选择“建立内部人员诚信档案记录”和“成立诚信管理部门”的比例则相对较小。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修订建议
为了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财政部于1996年6月17日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一直使用至今,它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作出了全面规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经济组织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社会责任的拓展与延伸等,使得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因此从目前的要求来看,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的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着如何与内部控制协调一致的问题(唐洋等,2012)。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企业如何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嵌入社会责任的内容,从而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会计管理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规章制度的发展历程
2002年,我国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监发〔2002〕1号)首次提出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等,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指引》,要求公司应按照指引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评估自身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旨在引导各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2010年4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承担的对社会、对员工和环境的责任,具体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同时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不能忘记履行社会责任(肖荣,2011)。上述的规章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作了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并倡导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自觉披露。
二、我国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随着政府部门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日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他们从不同层面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1)》。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1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性特征:(1)从整体来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整体水平低下,平均仅19.7分,26家企业得分为0或者负分,还有68.3%的企业仍在观望;(2)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3)从行业性质来看,交通运输服务业处于卓越阶段,电力供应业处于领先阶段,电力生产业、银行业、保险业处于追赶阶段,还有11个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大多数行业处于旁观阶段。并且根据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的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沪深两市2 2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516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比2010年多了45家。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企业在职工保护、环境保护、商品质量、慈善捐助、社区关系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制度的建设和履行情况。而存在的问题是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中,除去强制披露的上市公司外,我国自愿披露的企业很少。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格式,导致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受到质疑,并且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形式单一,内容不够充分,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不足。这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企业年报的要求依然局限在公司治理和财务信息方面,没有体现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有关。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若干修订建议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是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制定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认为,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修订中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会计基础工作中:
1.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明确规定会计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会计人员在各单位会计信息造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会计人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会计人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并非是先天性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另外还要让他们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使命。因此很有必要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部分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除了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有社会责任感。
2.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中新增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要求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应当建立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同时扮演好“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角色,切实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经营成本,但从长远意义上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3.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新增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比例偏低,披露的质量不高,并且现行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随意,缺乏强制性的审计,因而可信度偏低。企业有效地承担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成为一个一流的国际企业不可忽视的竞争力之一。因此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应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应根据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章制度,披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等到时机成熟后还可以对它们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企业是否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内容的可信度。
(作者唐洋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S]. 财会字[1996]19号,1996-06-17.
[2]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陈文婕.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J].湖南: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4):96-100.
[4] 许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J].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6):77-84.
[5] 肖荣.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文献综述[J].北京:中国证券期货,2011(2):140.
[6] 肖雯.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J].太原:会计之友,2011(2):125-126.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指标评价体系;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020-05
一、首都地区当前的零售业态结构
《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等因素将将零售业划分为18种业态。业态分类标准的贯彻实施,使投资者和经营者对各种业态的发展规律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了投资者的理性投资,避免了资源浪费。不同业态的存在使其互补,能够实行差别化经营,防止无序竞争,极大的促进了零售业的发展。在当前的首都北京,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零售业态主要有5大类:
(一)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如今更趋于专业话,向着更专更强的方向发展,如生鲜超市、食品超市等,这种零售商通常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和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地零售业态,主要顾客群为半径15分钟行走路程以内的家庭消费者。平均每次购物的花费在100元以内。例如华联、大荣、超市发、永辉、美廉美等。
(二)百货商店及购物中心
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如王府井商场、大悦城等等。这里的商品大多价格较高,云集众多品牌,消费者可以享受到细致入微的
服务。
在当前的北京,共存在大型的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大约有70多家,例如西单商场、王府井百货、君太百货、燕莎友谊商城、翠微大厦、赛特购物中心、当代商城等。
(三)大卖场
至少提供20个类别及20000个规格以上的产品,营业面积在2500m2以上,其主要顾客群为25分钟路程以内的家庭消费者,顾客每次平均的购物花费为200元以内。为吸引家庭购物,通常会提供部分增值服务或售后服务。主要包括沃尔玛、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等。
(四)社区便利店
便利店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通常为消费者提供6个类别以上的产品,营业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其主要顾客群为商店半径5分钟以内行走路程的家庭,通常为24小时营业。例如:7-11、好邻居等。这些便利店一般开设在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地点。
截至12月份,北京有480家24小时便利店,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几个中心城区。
(五)专卖店
专卖店是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态,专卖店一般选址于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营业面积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而定;以著名品牌、大众品牌为主;销售体现量小、质优、高毛利;注重品牌名声、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知识。
二、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现状分析
(一)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由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推进
在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责任中,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于经济责任,主要由企业主动去完成;对于法律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则主要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监督企业完成;而对于文化伦理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的建设,则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成立一定的工作机构来引导零售企业参加和实施。
整体看来,首都零售企业较好的承担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商业零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如果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必将会影响到首都的社会秩序,首都零售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严格遵守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2007年6月,商务部制定的“节约型零售企业”评价规范为零售业节能低碳化提供了一个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在2008年公布实施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也监督零售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环保责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各种企业社会责任主体活动,为零售企业推动文化伦理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二)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逐步迈向成熟
2007年底,《公益时报》专门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组,对北京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
针对消费者方面,结果显示约有六成消费者对首都零售业整体表示满意。对于零售商需要改进的地方,消费者们普遍将“服务态度”摆在首位,其次是产品质量、价格、品牌更新等方面。在对北京家乐福的调查中,26%的消费者认为家乐福需要提升服务水平;22%的人认为应调整价格;21.3%认为要严把商品质量关;19.3%认为应加快品牌更新。
针对员工权益保护方面,我们主要以国美、苏宁、沃尔玛和超市发为对象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00分,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7份,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零售企业,特别是国资企业,较好地履行了与员工有关的社会责任,但同时有部分企业仍存在违法用工和侵害员工合法权益的现象,譬如,不能及时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任意安排员工加班,克扣加班费等。
针对供应商方面,北京零售企业总体上摆正了与供应商的关系。以往零售业界传统的看法是,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是存在着利益冲突,是博弈关系,零售企业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来压挤供应商,然而在2005年成为一个转折点,2005年3月份,北京零售企业的“排头兵”物美集团宣布与燕京啤酒、统一食品、伊利奶业、宝洁、百事、雀巢、京粮集团、顺鑫农业、韩伟企业集团等十大品牌供应商签署了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战略联盟。此后,各大零售企业纷纷效仿“物美模式”,零供关系的转变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确保供、商之间的公平、公开化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创双赢。
在节能环保方面,北京零售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来实施低碳绿色零售,在这方面外资企业一直走在前端,沃尔玛制定了完整的管理制度框架及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浪费。例如根据时间、客流进行灯光控制管理;非高峰期控制空调温度;严格控制冰鲜产品陈列的覆冰率;分装水表,控制门用水;大量采用自动感应水龙头等。
可以看出,在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下,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然而现实中,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建设却面临着一种窘境,如何评价一个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好坏?谁应该对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
负责?
三、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构建
首都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中国零售企业建设社会责任的平台,具有窗口和导向作用。2009年,北京被福布斯列为世界第十五大购物之都,2010年,北京市相关部门明确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实现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如今北京市正在此战略目标的支撑下向国际商贸城市迈进。零售业作为商贸业的重要部分,必须要完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加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成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精神支撑。构建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出适合首都地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要确定出合适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一)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介绍。本文将把主成分分析法与人工打分法相结合来确定权重,以求构建一个理想的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1)对收集到的指标数据构成一个样本矩阵A,Aij=(x1,x2,…,xj);
然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一个新的数据矩阵B,B=(x1*,x2*,…,xj*);
(2)利用专家打分法对x1,x2,…,xj所有指标进行主观赋权,分别为a1,a2,…,aj,之后变得到一个新的矩阵C,C=[(1+ a1)x1*,(1+ a2)x2*,…,(1+aj)xj*];
(3)对C中的指标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到最终的权重值。
2.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通过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的整理,确定8种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年销售增长率、员工加班率、加班工资按时支付率等。原始数据主要从北京市苏宁、国美、翠微百货、沃尔玛以及超市发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财务年报中取得,部分数据通过收回的87份有效问卷分析整理汇总获得。第(2)步骤由4位研究零售行业的学者和北京地区零售企业的4位高管完成,并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专家的赋权分数。原始数据见
下表:
部分指标说明:
员工加班率:是考察员工劳动强度的一个指标,计算公式为员工平均周工作小时数减去48,然后再除以48得到。
环保投资率:零售企业在当期用于环境保护目的所投入的各种费用占企业总销售额的份额。
捐赠收入比率:零售企业当年慈善公益捐款占当年收入总额的比例。
福利就业率:零售企业雇佣下岗工人数量以及残疾人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重。
具体步骤如下:
(1)由于表中不同指标的计量单位不一,数字差距较大,故用SPSS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以下为标准化前的数据矩阵A及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B:
(2)通过对4位研究零售行业的学者和北京地区零售企业的4位高管打出的分数进行汇总整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51,0.07,0.08,0.16,0.08,0.03,0.03,0.04),由此对每一指标变量分别乘以系数(1.51,1.07,1.08,1.16,1.08,1.03,1.03,1.04),得到修正后的数据矩阵C:
(3)利用SPSS分析软件,计算出矩阵C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根据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2.508%选择了3个主成分,结果如表2所示:
该方法在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过程中,引入了专家打分法,使得两种方法相结合,得出了适合评价首都地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从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来看,在当前的首都零售业中,评价某个零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受法律类指标的影响最大,因为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一直把维护消费者及零售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作为重中之重,任何一个零售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其次是社会公益类指标,北京的经济水平位于全国全段,庞大的人口及优越的地域优势为北京发展零售业在内的商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首都地区的零售企业应该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提高首都地区的福利就业率,促进首都社会和谐;再次是经济类指标,这要求零售企业在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时,要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当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要敢于牺牲个体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二)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要求,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三个相关方分别为政府、零售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方主体不仅应该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应该紧密团结,相得益彰,共同为建设和谐、合理、合适的首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服务。
1.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应该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制定社会责任标准,发挥监督作用来推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
(1)首先应该加大推广力度,大力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扩大宣传力度来深化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商业场合加大公众媒体的宣传力度,向消费者及零售企业普及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和内涵。
(2)扶持重点零售企业,带动社会责任建设全面展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具有激励性质的政策,对重点零售企业进行奖励和福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进行试点推进、树立典型和以点带面规则,推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在首都零售业界全面展开和进步。
(3)完善法律法规,督促零售企业建设社会责任制度体系。颁布合适的法律法规,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行为的普及。同时着力提高劳动局、工商局等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完善公开制度,提高公民知情权。
(4)制定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推进社会责任建设进度。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在首都建立合适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同时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关注国际国内社会责任问题的最新动态,完善和改进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社会责任相关标准,建立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预警机制,利用政府权威地位,收集零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数据信息,及时向社会。
2.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零售企业应改变观念,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完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1)要改变观念,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报酬丰厚的一种投资。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承担责任并不是企业不断付出的成本,而是一种投资,它将来所带来的回报是无穷的,从长远来看,它能够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形象及信誉,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首都社会发展有着互为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改善能为首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这正是零售企业生存和赖以发展的条件。
所以零售企业在发展中,不能仅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应该全面把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到首都社会的发展中。
(2)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加强社会责任管理,零售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成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状况,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例如该部门有权利监控所售商品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是否采取了低碳节能措施,是否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是否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并建立合理的检测标准。对于违反相关社会责任的行为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并负责编撰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3.作为非利益相关方的非政府组织应积极推动社会责任运动,参与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在欧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政府组织通常表现为特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所以在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领域(如环境保护、人权保障、劳工标准等),都能看到非政府组织的身影,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大量涌现极大的推动了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在当前的中国,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侵犯雇工权益、破坏环境等事例时有发生,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全面发展,非政府组织应当同政府相关部门一道,推动零售业的社会责任运动,使零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深入人心。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企业社会责任朝着正规有秩序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作为非利益相关者,应该同政府一道制定一套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完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推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亦馨.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构建[J].商业现代化,2011,(4).
[2] 刘文纲,梁征伟,唐立君.我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1).
[3] 宋之杰,高晓红.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2002,(1).
[4] 穆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11).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范文5
Abstract: System is rules. "No rules no standards," stresse 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System means that in a social organization requires , members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rules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procedures. Developing construction-sit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can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nd maximize the project's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rough institutional building, people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are clear what to do, know how to do a good job, and ultimately form a set of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关键词: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ite;project management;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64-01
0引言
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部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是在组织管理制度的框架内,依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项目部制度建设,是规范项目部的项目管理行为,约束项目实施程序,保障施工项目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1项目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
1.1 近几年,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已经步入正轨。国家关于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项目部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一系列与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具体用于指导项目管理。
1.2 规范项目组织及项目成员的行为,使之按规定的方法、程序、要求、标准进行项目管理活动,从而保证项目组织按正常秩序运转,避免发生混乱,保证各项工程的质量和效率,防止出现责任事故,从而确保施工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1.3 通过实施施工项目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项目部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日常项目管理活动中,讲管理必先讲制度。项目经理是规章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抓住了规章制度这个总纲,就是抓住了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的关键。只有人人自觉坚持规章制度,才能保证项目部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原则
2.1 项目管理制度的编写者要有较高的法律、规范、专业、新技术、新材料等综合素质。制定的项目管理制度必须贯彻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部门规章,且不得有抵触和矛盾,不得危害公众利益。
2.2 制定项目管理制度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管理制度既要实事求是,有时效性和科学性,又要符合本工程项目的需要,做到切实可行,好用管用。工程项目最需要的管理制度是有关工程技术、安全、计划、统计、经营、核算、分配以及各项业务管理等的制度,这是制定项目管理制度的重点。
2.3 制定的项目管理制度要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各项管理制度之间应无缝衔接,相互配套,相互对应。不能相互矛盾,不能留有漏洞和死角,从而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和业务体系。
2.4 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注重实用性、可行性、通俗性、普遍性、针对性,任何一项条款都必须具体明确,词语表达要简洁、明了、准确。
2.5 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废止要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施工现场项目经理是总决策者。凡不涉及公司的管理制度,由项目经理签字决定,报公司备案;凡涉及公司的管理制度,应由公司定代表人批准方可生效。
3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内容
3.1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是规定项目经理部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工作内容和要求的文件。具体包括项目经理岗位责任制度、经济、财务、经营、安全和材料、设备等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通过各项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标准一致,便于管理。
3.2 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是规定项目技术管理的系列文件。
3.3 工程项目的“四制”管理制度。一般纳入国家投资计划的工程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坚持“四制”是工程项目经理的必修课,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前提要件。工程项目部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健全“四制”管理制度。
3.4 工程项目的“三控”管理制度。任何一项工程项目,不论其规模大与小,施工工艺复杂与简单,都面临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第一,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制度是项目计划、统计和进度控制工作的管理文件。其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劳务管理、资金使用、进度计划和进度控制等;第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是保证项目质量的管理文件,其具体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规定、质量检查制度、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第三,项目成本管理制度是规定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及要求的管理文件。
3.5 项目安全管理制度。项目安全管理制度是规定和保证项目安全生产的管理文件,主要内容有安全教育制度、安全保证措施、安全生产制度以及安全事故处理制度等。
3.6 项目材料、机械设备管理制度。项目材料、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是规定项目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计划、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保修保养以及使用和回收等工作的管理文件。
3.7 项目分配与奖励制度。项目分配与奖励制度是规定项目分配与奖励的标准、依据以及实施兑现等工作的管理文件。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项目管理 总承包 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建筑工程结构形式也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另外社会对环保节能方面也逐渐重视,促使建筑工程管理的技术方法和内容也需要随着改变并且要有一个更新。施工项目管理控制是一项多层面、全方位的管理控制。工程的质量好坏、安全与否、成本高低等均是项目管理的体现。只有做好施工项目的管理控制,才能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的管理目标,故搞好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工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目标实现的保障。
下面结合在工程中的实践情况,从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一些见解。
一、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
项目经理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机构,它是由项目经理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组建的、进行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的现场组织机构,承担项目实施的管理任务和目标实现的全面责任。
项目经理部应由项目经理领导,接受组织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服务和考核,并负责对项目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动态管理,项目经理部应在项目启动前建立,并在项目竣工验收,审计完成后按合同约定解体,建立项目经理部应遵循下列步骤。
1、根据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任务和组织结构。
2、根据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进行目标分解与责任划分。
3、确定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设置。
4、确定人员职责、分工和权限。
5、确定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6、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应根据项目的规模、结构、复杂程度、专业特点、人员素质和地域范围确定。
7、项目经理部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应报上一级组织管理层批准。
8、项目经理部的人员配置应满足现场的经营、计划、合同、调度、工程、技术、质量、安全、成本、劳务、物资、机具、生活及文明施工等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动态的设置、优化部门,通常一个项目经理部应包括经营核算、工程技术、物资设备、监控管理和测试计量部门。
施工项目经理部实现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核心是项目经理承担实现项目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责任,它是评价项目经理绩效的依据。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应在项目实施之前,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与项目经理协商制定,应包括如下内容:项目管理实施目标;组织与项目经理部之间的责任、权限和利益分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管理的内容和要求;项目需用资源的提供方式和核算办法;法定代表人向项目经理委托的特殊事项;项目经理部应承担的风险;项目管理目标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对项目经理部进行奖惩的依据、标准和办法;项目经理解职和项目经理部解体的条件及办法。
二、施工总承包管理制度
(一)施工总承包管理制度的内容
1、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规定项目经理部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工作内容和要求的文件。通过各项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标准一致,便于管理。
2、技术管理制度:是规定项目技术管理的系列文件,具体应包括图纸会审制度、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文件的编制知审查制度、技术组织措施的应用制度以及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推广制度等。
3、质量管理制度:是保证项目质量管理文件,其具体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规定、质量检查制度、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
4、安全管理制度: 是规定和保证项目安全生产的管理文件,其主要内容有安全教育制度、安全保证措施、安全生产制度以及安全事故处理制度等。
5、计划、统计与进度管理制度:是计划、统计与进度管理制度是规定项目资源计划、统计与进度控制工作的管理文件。
6、成本核算制度:是规定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及要求的管理文件。
7、材料、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是规定项目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保修保养以及使用和回收等工作的管理文件。
8、现场管理制度:是规定项目现场平面布局,材料、设备、设施的放置,运输线路规划,文明施工要求等内容的一系列管理文件。
还有分配与奖励制度,分包及劳务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等.
(二)施工总承包管理制度的方法
施工总承包管理制度的建立围绕计划、责任、监理、核算、奖惩等内容。计划是为了使各方面都能协调一致地为施工项目总目标服务,它覆盖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计划的制定必须有科学的依据,计划的执行和检查必须落实到人。
奖励制度和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计划制度和责任制度贯彻落实,对项目任务完成进行控制和激励;它应具备的条件是有一套公平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有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有完整的监督和奖惩体系。
核算制度的目的是为给上述四项制度提供基础,了解各种制度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并进行相应的控制。核算必须落实到最小的可控制单位,即班组中;把按人员职责落实的核算与按生产要素落实的核算、经济效益和经济消耗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核算工作体系。
项目经理部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需要建立自己的制度,主要是目标管理、核算、现场管理、对作业层管理、信息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