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理论

管理学的理论范文1

关键词:X—Y理论;成人自主学习;管理方式;应用研究

一、管理学中的X—Y理论和成人自主学习管理

X理论和Y理论(Theoryx andTheoryY)是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出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作为一对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之一的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原动力。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其要点是: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如果情况允许,谁都不愿工作;人们需要指挥和控制,并且要用害怕惩罚和革职的心理去激发他们工作;一般人都希望受命而为,因为受命而为不负责任、比较单纯和安全。有这种管理思想的管理者,易于采取“命令系统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

而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原动力。麦格雷戈把“Y理论”叫做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其要点是:多数人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看得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进行起来毫无困难,人们从工作中能够取得满足感;人们为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工作,知道自我控制;在适当的条件下,普通人不但知道负责任,而且会争取更大的责任;一般人都有想象、发明和创造的能力。

从x—Y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通行的对于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措施,大多是以x理论为指导的。基于x理论,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们认为,成人学生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甚至考试时采取作弊行为蒙混过关,所以只有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才能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根据Y理论,绝大部分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的本性并不是厌恶学习的,如果给予适当机会,学生们就会喜爱学习,并渴望发挥其才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多数学生愿意对学习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学生去为目标即成绩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所广泛具有的。因此,应当把学生看作“自动人”,其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能够达到自我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佳理想状态。从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来看,Y理论被大多数人接受,但这并不代表Y理论在任何情况都适用;也不等于说x理论就完全错误,毫无用处。在应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问题上,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积极地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的转变。

二、成人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现状

1.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己而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而学习,可以使学生持久地专注于学习而不会产生厌倦心理;而出于消极目的而学习的学生,在心理和态度上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学习效果常常不理想。由于成人学生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固化程度高,平时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大部分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倾向,他们或是为了目前或将来的个人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或是为了追求短期目标,保住现有工作岗位;或是被要求提高学历等。在他们看来,只要通过课程考试,获取学分,拿到文凭,就是达到了目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简单的外在需要所产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但只是表层动力,功利性较强,缺乏深层的维持力和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不利于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要求成人学生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6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取决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两个因素。自主学习意识包括对学习的意愿和对学习的态度。由于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导致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十分消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巩固。而成人学生又由于间断了系统学习、疏离了合作学习,渐渐失却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调查表明,大多数成人学生文化基础偏差,学习主要依赖于课本,依赖于教师,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去学,不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自主支配学习时间,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媒体,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怎样评价自己的学习效率,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不知道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寻求帮助等。成人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尤其是在面临困难任务时愿意付出的自主努力远远不够,其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2.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现状

(1)教学计划死板。目前所用的成人高校制订和实施的教学计划,对修业年限进行了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并通过各种考核。每学期开设的课程,由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程表规定。课程教学内容一刀切,没有针对成人学生的个别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影响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课程所用的教材通常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指定或任课教师选定,大多借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缺乏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材。在面授过程中,教师一般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进行讲授,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真正需要。而且,由于成人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入学时又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而死板的教材、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不能因人而异调整的教学计划,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是无法理解,或是由于学习已知的知识而备感枯燥。甚至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学计划死板而无从发挥,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2)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通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对成人学生的学业评价,比较注重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同虚设。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试卷多采用纸笔问卷的考试量化评价方法,考查成人学生对定义、常识、原理等能够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内容的掌握。然而,这些并不能反映成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还会导致教师固守陈旧教学观念,采用灌输式教学,片面追求及格率,忽视对隐性目标内容的学习与培养,依

赖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简单地对成人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限制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单纯的笔试评价,不利于考核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容易导致成人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出现考前的临时突击和考时的不诚信行为,违背成人教育的初衷。

三、管理学中的X—Y理论应用于成人自主学习管理

1.基于X—Y理论,辩证管理

基于X理论,通常认为成人学生的本性是懒惰的,相当一部分人关心的是获得文凭,对学习过程兴趣不大,希望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少越好。对这样的成人学生,要适当施以压力,通过批评、处罚等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让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自主地去学习。基于Y理论,可以认为成人学生是愿意学习的,在学习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通过努力,认真学习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人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不会有抵触情绪,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成人学生也会努力学习以期达到目的。许多成人学生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案例中,多数情况是没有绝对的x或Y,成人学生都是X+Y的情况,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尊重和相信他们,想方设法激励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在满足个人需求和目标的同时完成组织目标。做好管理者、指导者和训练者的角色,采用激励的方式,给成人学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职责和自主权,实行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分享成功。帮助成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重视并及时调整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激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并将这方面的激励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对成就动机的自我认识和了解,明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做自主学习的主人。

Y理论较x理论而言更有利于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成人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从Y理论出发,管理者要根据成人学生不同的个体情况,对于其学习对象与任务、学习手段、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方法的建议。比如,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找出要点,提炼重点;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记录难点,化解疑点等;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利用手中工具查寻所需资料;如何带着问题参加小组讨论,提问和参加面授辅导;如何复习迎考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一切从学生出发,科学管理

成人自主学习的管理应灵活采用x理论、Y理论,积极地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转变,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控制他们的消极面,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择、学业评价方式的确定,都要与成人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理解成人学生的困难,加强个性和针对性教育,力求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尝试实行弹性学制,即成人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适当缩短和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学习内容、上课时间和安排学习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构建课程结构体系。选用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注重解决“是什么”或“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突出实用性,减少“为什么”的理论阐述,减少不必要的、烦琐的定理论证和公式推导,体现因材施教。学业评价应与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Y理论同时也揭示了引导的重要性。成人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并不仅仅是由于自身的懒惰,更多的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成人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而现今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促进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比如将作业和答案放在网上,供学生练习和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不足;通过E—mail、群内讨论、论坛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用成人学生比较熟悉的渠道促进其轻松、自主地学习,也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便于指导和监督,进行立体管理。这同时也符合x理论思想,做到x理论和Y理论兼顾,更好地促进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教与学的反馈,合理管理

根据Y理论,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习者在这个适宜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排除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学校应经常采用各种方法跟踪成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学习支持服务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成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成人学生尽可能地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学校应及时提供有关学习调控与评价的信息,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的自控能力。经常了解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程,加强管理和指导,把无序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纳入有序的管理之中,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推动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健康发展,促进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此外,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笔试、答辩、论文、机考、报告等综合方式对成人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成人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与所学习的新知识相结合,消除其对于考试的恐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在考核内容上,命题应该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位成人学生都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对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反馈,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管理学的理论范文2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中学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中学公关教学成绩显着,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中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

    当然,中学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着,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中学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中学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管理学的理论范文3

关键词 期望理论;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

1.前言

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表明,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就可以将期望理论给应用过来,通过效价和期望值等来将学生的积极性给充分激发出来,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影响《管理学原理》教学效果的因素

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效果,结合期望理论来讲,只有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需求给充分激发出来之后,方可以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具体来讲,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努力和绩效的联系:指的是学生希望通过自己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预期绩效的可能性。如果学生认为不管付出怎么样的努力,都不会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就会放弃。对于《管理学原理》来讲,开设的目的要让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并且给在实践过程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其次是对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掌握,然后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都是在大学一年级来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在这个阶段内,学生往往不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首先让学生对上述两个学习目标进行明确,将其付诸于实践当中。

二是绩效和奖赏联系:指的是人们达到一定的预期绩效之后,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奖赏效果的信任程度。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不断获得肯定的过程中,自信心会得到有效增强。这种肯定就是奖赏,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那么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关注,当学生达到相应绩效之后,就需要给予必要的奖赏,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只要付出,就可以得到回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适当的给予口头表扬,或者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讨论课中,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班级其他同学的肯定。

三是奖赏和个人目标联系:完成任务之后,人们所获得的奖赏对他的重要性程度,也就是说人们做出一定行为之后,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绩效,获得了一定的奖赏,人们对这个奖赏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不同学生有着不同需求,那么对于同一种奖赏,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那么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明确,结合学生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这样就会促使教学的工作强度以及工作难度得到加大,但是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划分几个类别,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是将故事引入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置一些关于教材内容的小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管理学有着较强的应用性,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给牢牢贯彻落实下去,以此来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对教材中那些可以联系到实际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挖掘,有针对性地用管理学知识来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以此来促使《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促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三是要将案例教学灵活运用起来:案例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案例指的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进行描述,将一定的视听媒介给充分利用起来,如声音、录像等。通过案例描述,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中来讲,学生可以进行模拟,对相关问题独立思考,将自己的意见给自由发表出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就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给充分激发出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四是将游戏教学模式给适当开展下去:游戏教学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将一些模拟设备给应用起来,对管理情景以及管理环境进行模拟和创设,结合团队来对学生进行划分,让学生参与到一系列模拟的管理经营活动中,促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知识给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在对沟通的重要性进行讲述时,可以将看不见与说不清的游戏给应用过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游戏,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激情给充分激发出来,同时,游戏结束之后,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能够进行角色转换。

五是要给学生讲课机会:要想全方位地锻炼学生,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向讲台,但是需要对内容的难度和长度严格控制。通常情况下,学生只需要进行五分钟的讲授即可,并且讲授内容比较简单;在上一节课,就需要提前布置讲课内容,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准备。通过具体的实践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往往会精心准备,有着较高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走向讲台之后,都是脱稿讲课,并且还会将一些比较贴切的例子给应用过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应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来进行创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激发出来,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了期望理论在《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范梅芝.浅谈期望理论在《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中国外资,2008,2(11):123-125

[2]白秀娜.课堂游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10):66-68

管理学的理论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 挑战 发展趋势

一、管理学的流派及演进

1、管理学的流派

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进行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是泰罗,该学派认为,管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古典组织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韦伯,他们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组织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2、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阶段,按照杨文士教授的观点基本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形成阶段,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及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和经济理论》。在这一阶段,泰勒重点研究工厂如何提高效率,中心理论是配备一流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严格的分工等,虽然这些理论相对经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是把人作为经济人,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法约尔的重要贡献是界定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职能使管理的内容更加明晰,对于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如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的职能又有新的拓展。马克斯・韦伯的主张是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他的管理学者还包括英国的厄威克与美国的吉利克,他们的研究理论是对前者的古典组织理论阶段的研究重点,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方法上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能动性没有考虑。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及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企业陷入低谷之中,如何从萧条中复苏,是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管理学理论主要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寻求答案,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被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着;麦格雷戈的人的特性理论;波特和劳勒提出的复合激励模型――波特・劳勒模式。这些行为科学理论都是对影响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人的行为分析。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管理学家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管理学的不同见解,如巴纳德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学派,德鲁克的经验学派等。这一阶段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各种不同背景的管理学家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样就降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价值,不能对实际管理人员起指导作用。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变化,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管理学引进了战争的词汇――“战略”,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时代。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战略管理阶段强调企业根本的长远的规划和策略。同时这个阶段还强调企业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如劳伦斯和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这些管理学家的观点是企业组织应根据外界环境制定自己的战略,强调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同期迈克尔・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深刻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五种竞争力量,三种基本战略等,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总之,战略管理阶段侧重于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自己的竞争策略。

第四阶段: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80年代以后,企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发展,盲目扩张的“大企业病”成为企业适应快速响应市场的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因此迈克尔・海默与詹姆斯・昌佩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阐述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快速的响应市场,必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企业重获活力,因此BPR为起点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的管理热点。这一阶段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是对企业组织进行重组,打破原来的组织分割,建立面向市场能快速反应的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0年,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标志着学习组织管理方式的成立,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经济激荡的时期,谁能掌握比对方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谁就更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应把整个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除了学习型组织之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就是虚拟组织,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通讯手段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建立合作,合作的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因此这种组织能快速响应市场,使企业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能更快的响应市场,侧重点是组织的创新。

二、新时期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转向以知识与信息为主

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这一转变意味着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无法满足需求,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必须变革。

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

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

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21世纪中只有具有学习能力和超然思维的有机体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

20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充分,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管理学的拓展方向。

6、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三、对未来管理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1、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变化且不断出现新的管理要素

通过管理学理论的演进路径,我们可以发现环境变化导致管理要素重要程度变化,导致管理理论的演进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知识、信息、时间、人才等要素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围绕着这些要素的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趋势。如信息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知识管理等。另外管理使命不再是提高效率,首要任务将是精心培植核心竞争力。

2、管理竞争主体的变化――组织变革

未来的竞争并不简单的是各个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企业对市场的敏锐程度,谁最先抢占市场,谁就能最快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因此围绕最终消费者而建立的战略联系或者供应链成为竞争的主体。管理活动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的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供应链和业务流程;集中所有资源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而围绕着新的组织形式的信息管理、战略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重点。

3、管理客体: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未来的管理重点不只是组织内部的事务,更加关注组织与全球的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组织间的竞合关系、文化融和,竞合双赢;开始研究企业间的合作,研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运用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分析管理问题背后的行为动机。

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革

管理内容由对人、事物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的管理;研究方法突破定性分析,注重数学模型、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

【参考文献】

[1]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钱颜文、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2005(2).

[3] 哈德罗・孔茨:管理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管理学的理论范文5

关键词:自主学习;管理学;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我国利用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不断扩大新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是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创新。①它区别于普通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精英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十年间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学生群体变化、培养目标变化和学习氛围的变化,在进行授课方面有必要引入适合的教育理论,科学地实施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增值,实现“有效就业”。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特点

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是高校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处于这个层次的个体以及由此组成的群体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一)思想活跃,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有着比较好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从小见多识广,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参与社会的活动。丰富的经历造就他们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但是,从成绩上看,录取分数低于普通高校,文化素质总体较差,或明显偏科。

(二)社会活动能力强,但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同时,因为是低分录取到独立学院,使他们“底气不足”,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都表示质疑,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②

(三)学习动机不明确,依赖性较强

从小家长在生活上的包办沿袭到学业和事业方面,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清晰。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大多是由家长选择的,读书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所以上课能逃就逃,作业能抄就抄,考试不复习,考多少是多少,反正自己的前途有家长扛着,混够四年就完事。

(四)学习习惯较差,缺乏毅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部分同学学习方法不恰当,虽然很努力但效率较低;部分同学学习习惯没养成,上课不带书本、不作笔记,迟到早退,课堂上思想开小差,不注意、不善于听讲,不积极开动脑筋。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毅力不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困难面前患得患失、消极退缩。

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因材施教,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自主学习理论的本质、特征及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学领域对教与学的新认识,是教育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虽然自主学习还没有形成统一定义,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将自主学习看成是由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选择、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方式。④自主学习是转变中学应试教育衔接大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学会生存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自主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新性等特征。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方式是改变独立学院学生面貌的良方。自主学习所具有的特征恰恰针对了独立学院学生的软肋。它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独立学习,逐渐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它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过程中获得自信心;长将它引入教学活动中,要设立相应的教学原则:(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出平等的氛围,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实现自愿、自主、自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二)设计任务驱动学习。以某个任务为核心诱发、驱动学习者自觉、自发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探索、探究,不断触及主题的方方面面。长此以往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终身受益。

三、自主学习理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理论和原理的学科,它所提出的管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思想是各类管理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是整个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石。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艺术性。从教学角度分析,管理学具有以下学科特点:

1.管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2.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

(二)管理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应用

由以上从教学角度对管理学学科特点的分析可知,我们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进行授课,既符合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又符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将自主学习引入教学活动中,要设立相应的教学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出平等的氛围,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实现自愿、自主、自理的课堂教学。2.设计任务驱动学习。以某个任务为核心诱发、驱动学习者自觉、自发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探索、探究,不断触及主题的方方面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师应是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是引导者。在管理学课程授课中,教师转变角色后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1. 引导为主,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初期,以激发兴趣为主。由浅而深,我们采用了课堂和课后两种方式来引导。在新课开始时,寻找简单易懂的故事来涵盖授课的主要内容。在完成课堂的学习转入到课后阶段时,授课老师将事先模块化的管理学课程中每个子模块主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网络、期刊、书籍或者报纸去寻求答案也是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释放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彰显个性,而且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还能互相学习,从中获取较多的信息。

2. 善于控制课堂,实现知识完整性

掌控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得到良好的展示,以此作为激励。同时,要注意贯彻管理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学生课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搜集的大量资料汇聚在一起时,与管理学子模块内容相关的事例丰富而千头万绪地呈现在课堂上,授课老师要适时地引出管理学基本概念、原则、原理,并且梳理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不仅预防了基础知识的不足,也提升了学生知识从点到面的完整性。作为老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发挥他们的潜能;要善于在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和概括总结,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 循序渐进,逐渐退到后台

机会成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在接近学习的后段,结合案例教学方法,选择一些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一般规律或原理的综合案例,将充满疑问的题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并能够分析多种可能性,比较评价,做出自己的决策。

(三)运用自主学习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重教师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方式下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属于“他控”的一方,表面上负担减轻了,但要做好“顾问”却有相当难度,要求充分掌握管理学课程体系脉络,对每个模块和子模块的内容游仞有余,精心策划每个主题,让学生经过努力容易达到目标;要求把握好收放的尺度,如果提供过多的帮助会影响学生学习机会和自主性,而过度地放任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还要求掌握学生的心态,激励他们坚持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自身修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2. 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

自主学习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对他们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全面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准备的如何?参与的积极性?思维的主动性?能力形成的情况等等,然后做出必要的调整。作为老师,还要注意调整在课后让学生准备的问题的难易度,它是正确评价的前提条件。

3. 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课堂上多媒体手段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清晰地交流,扩大信息量,拓展学生参与教学的空间;课后师生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个别沟通和辅导。平时,关心时事,注意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搜集课堂教学可用的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 许成安.论大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培养.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2

管理学的理论范文6

内容摘要:企业存在和企业成长的问题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有关企业研究最基本的问题。由于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都是企业,因此出现很多混淆。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不同。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先将基于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基于管理学的企业成长理论进行辨析,然后试图在对企业成长理论演进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企业成长理论发展框架图。

关键词:经济学 管理学 企业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

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辨析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范式辨析

1.研究角度不同。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我国著名管理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简单说,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

2.理论基本假设不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管理学假定人性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人假设;二是社会人假设;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四是管理人假设;五是文化人假设;六是复杂人假设;七是学习人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管理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是可调整投入和可创造的,有效利用是为了降低成本。

(二)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辨析

沿用上面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范式辨析的思路,企业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分属于不同的研究范式,区别一目了然。众所周知,企业理论来源于科斯(Coase,1937)《企业的性质》一文,而科斯对企业性质的探讨是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中,提出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与市场不过是一种合约对另一种合约的替代。企业理论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发展,仍是资源配置研究内核。理性经济人假设规定了经济学不讨论人在社会中的全部行为,仅仅从人的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经济利益最大化动机,在此情况下探索市场制度、生产和交换以及企业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企业只是实现生产和交换的一种方式,是被当做工具被动研究。

而管理学以组织(企业)为研究核心,企业成长理论主要围绕企业成长的动力、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企业成长模式与成长战略等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动研究企业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换言之,企业成长理论并不关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而关注于企业的成败,这与管理学的研究内核是一脉相承的。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区别见表1。

企业理论主要流派和观点辨析

(一)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亚当•斯密(1776)通过制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效应及其原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并把价格机制看作是经济活动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企业只是市场价格协调机制下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

可见,传统的企业理论就是生产函数理论,完全从技术角度看待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是同质的,方法上以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和数理工具为主,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发表,标志着经济学界对企业性质和企业边界等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析和探索,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威廉姆森、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诺斯及张五常等人。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作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因此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重点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委托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委托关系,产权理论则从产权的外部性的角度研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控制权分配问题和激励问题。这三个理论与契约理论一起,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体系。这些理论的共同之点都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没有跳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正如科斯所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上,管理者理论(鲍莫尔1962,马里斯,1964),企业史的研究(钱德勒,1977,1992),经济演化理论(尼尔逊和温特,1982,1997)等,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延伸研究,代表不同的支流和热点,都有其独到的创见,繁荣着企业理论。这些流派依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归类方式,在这里不必也无法一一穷尽。

企业成长理论主要流派和观点辨析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试图深入企业的黑箱来揭示企业的本质,但企业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企业作为抽象的要素,用市场机制解释企业,没有从企业的异质性和企业内部探讨企业成长的原因。为了克服上述理论的缺陷,学者们把研究的视野聚焦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能、能力及知识,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一种全新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应运而生。

(一)“资源―能力”理论

1959年,潘罗斯(Penrose)的《企业成长的理论》 一书出版,以开创性的研究为企业成长理论奠定了基础。潘罗斯认为既然企业的增长主要受制于管理力量,那么管理力量的增长也必然会推动企业的增长。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率的基本因素,现在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约束作用称为“潘罗斯效应”。潘罗斯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在她的研究基础上,后人进行了继续探索,形成了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企业知识论等多个流派,这些流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区别只是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965年,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一书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1980年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策略》以及之后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波特把 SCP 分析范式引入到企业竞争战略中,将企业竞争优势和成长归结于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并假设这一力量与企业进行市场定位、构筑进入和退出市场壁垒的能力相一致,从而建立了竞争战略理论。后续对于战略管理的研究有两大学派,行业结构资源学派和内部资源学派。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三)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大飞跃。他的“创造性毁灭”的观点,“非连续历史跳跃”的观点显然与边际替换概念不相容。这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经济进化的发动机,企业具有超越外部经济条件的自主能力,而且能够塑造市场条件。另一个突出贡献是熊彼特详细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沿着熊彼特的线路,产生了制度创新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经济学。

(四)生态理论

借鉴其它学科和理论,出现了从企业生命体的生存、发展角度来考察企业成长的理论,如爱迪思(1988年)的《企业生命周期》,吉布雷特《非均衡经济学》(1931)中提出“吉布雷特定律”,詹姆斯•穆尔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从生命、生态的角度研究企业规模与成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与成长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企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五)企业成长理论流派发展脉络

由于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人们在认识和考察企业成长时,得以从不同的假定前提或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去概括和解释企业成长,这使得企业成长问题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表现出“企业成长理论丛林”的状况。限于篇幅和能力的限制,以上介绍只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人和观点,并且除了上述流派之外,还有很多流派,如混沌理论、复杂理论、博弈论、合作竞争论等,这些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暂不做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结论

从企业理论到企业成长理论,对企业的研究呈现出从同质分析向异质分析、从外部分析向内部分析、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的演变特征,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各主要流派的主要区别如表2所示。

以上论述对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进行了辨析,而当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融合趋势越发明显,经济学研究越发渗透到管理学领域,管理学也越来越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区分,目的不是割裂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联系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理清各种研究思潮,呈现出各个理论流派的清晰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提供帮助,对指导我国企业成长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思.经济学(第14版)[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2.芮明杰.创新制胜―现代企业管理创新[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3.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2003

4.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 1937(11)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