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能力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能力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能力培训

职业素质能力培训范文1

在物业管理中需要与业主和使用方打交道,需要与内部各管理人员打交道,也需要与各个相关部门打交道。有效的语言表达要求物业管理人员思维敏捷、逻辑性强,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意向。有时物业管理人员还要妥善处理、调解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或其他问题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论。同时还要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既能维护公司的权益又能把业主的利益放在首位,设身处地为业主着想,得到业主的满意,除了有效的沟通外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消除业主各种认识误区。如:从感情入手,在短时间内拉近双方距离,融洽感情,打动对方,接受正确的观点。

2组织协调能力

作为管理者,组织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它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组织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协调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常常需要协调下属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以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也要协调好本人和下级、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协调好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这不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以后长远的发展,也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心理承受能力

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又靠人去服务,物业管理可以称作是“人的管理”。俗话说:“一人干事,难称百人意。”物业管理人员往往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任务,并经常会被他人误会或误解。在遇到这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能力即是自控能力,也叫心理承受能力。在物业服务中被业主误解,是很正常也是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的,这时往往个人会感到承受了很大委屈。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学会克制自己:一要心地坦然,没做亏心事,不怕弄假成真;二要心胸宽广,忍辱负重;三要头脑清醒,对形成误解的原因进行冷静、客观分析,并积极设法消除误解;四是要端正态度,受误解之后,决不能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失掉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4创新意识

作为物业管理人员来说,除了要关注物业产业方面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应用态势,也要具备自我创新能力,对于那些陈旧的管理模式要加以改进,要将新的管理技术与手段结合自身的物业特点运用到公司制度中。当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很快,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物业建设和物业管理中来。面对新技术的挑战,我们物业管理行为必须关注科技进步,及时提高专业管理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们整个行业的进步。

5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掌握计算机设计与应用能力也是物业管理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目前,企业办公都已经进入无纸化操作状态,在平时工作中使用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绘图软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使我们与业主的沟通更为便捷,能及时了解业主的反馈与意见,也能掌握最新物业行业动态。特别是对物业管理层人员,具备此项能力就尤为重要了,因为许多数据的统计、财务的分析、图表的设计、程序的制作都离不开电脑操作软件。

6经济与法律知识

物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把物业管理推向一个更新境地的重要途径。只有竞争才能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使物业管理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我国的物业管理必须实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法制化运作。所以我们物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及办法的学习,可以使物业管理的管理、服务、经营、收费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依法管理和运作。

职业素质能力培训范文2

关键词:校本培训;教师类型;分类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75-02

学校的工作中心是学生,办好一所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市的“深综改”不断为学校的发展提出新的题目,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师德水平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能否得到全面培养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协调农村学校发展、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关系,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我们进行了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以便进一步寻求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师培训策略。

一、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不同层面的教师,聆听不同教师的感受,感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境界,从整体来看,我校教师的发展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

1.摸爬滚打型。刚上班,每天忙于理解教材,写教案,上课与批改作业。心里则是冷暖相交,备受煎熬。每天不知要发生什么?也不知自己为什么就成功了?也不知为什么那样干就不成功?在被动地应付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积累着经验,收获喜悦,接受挫折,当走完一个教学循环和管理循环时,就变得从容了。

课堂表现:学生以听为主,兼做课堂笔记。觉得需要记得多想得少,老师总也讲不完,其他的活动很少。

教学观念:跟着教材和大纲。也可以说:自己会的就要讲,讲不讲取决于自己,会不会取决于学生。

管理特点:落实规范,力拼争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挨过一天算一天;勤奋、执着、生猛各种风格都有,但是不确定。

研究状况:学习、模仿,偶尔有一些小的窍门。

2.韧性磨砺型。对教学和管理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人往往借助自己的充沛精力和奉献精神,就可以把教学成绩和管理效果搞得很好,不需要什么理论和思考,这就是一力降十巧。

课堂表现:学生感觉课堂张弛有度,听、记变少,但思和练成为主要的内容。总结被加强,但主要是老师在做。

教学观念:远离教材,归类题型,精讲多练,看住学生,懂的学生不做,讲的再多也白搭,鼓励学生多做题。

管理特点:强势管理,计划性很强,在学生面前有威信,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被认可。

研究状况:开始尝试写一些经验总结或论文,有引经据典的需要但是不恰当,但这是今后发展的开始,必须鼓励。

3.反思探索型。教师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把教师作为终身职业的心态趋于平稳,特别是更年轻的教师的成长带来的冲击,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能力,开始需求一种自我改变来发展自己,他们往往从重读以前的教育理论课本、大学教材开始,借助新的教育理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管理行为,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学生,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发展中的行为解读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课堂表现:教师开始减少训练量,开始注重课本的理论思考,开始注重一事多角度思考,多事如何归一,学生的课上讨论和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增多。这是一个演变过程。

教学观念:教学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知识不在多,而在于想的明白。

管理特点:开始设计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系,开始尝试制度管理,开始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甚至有时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他们还开始关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状况:开始把理论给予具体的情景,开始把理论整合为自己的理解,开始思考理论和实际的冲突,开始尝试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如申请各级课题,提炼专业理解。

4.理论贯通型。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都认识到位,只能说你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你能不能沿着这个方向前进那还是要看你是否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即指导工作的方法论。

课堂表现:学生获得教学材料,按指定的程序,开始思考、尝试、讨论、交流、总结,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看书、交流努力自己解决。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和自由的思想活动。

教学观念:教学就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提供资源,创造学习和交流的环境。通过肯定性评价和支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学科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深度。

管理特点:充分放手,事前严审设计,事后及时指导总结。对学生更加注重品格教育和思想指引。让学生在思辨中辨明是非,而家长成为其同盟军。

研究状况:开始提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并且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再关注虚名,注重课题对本职工作的指导作用。开始写东西,阐述自己的教育理解。

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1.给其肯定,帮助其进行专业规划和学习引导。教育理论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不可能速成,专业成长是需要积淀的,有一些成长必须是走完一定的人生经历才能懂得。还有一点是一个人不同的时段对同一件事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社会形态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它是动态的,长期不懈的。在长期的成长中人是需要肯定、帮助和督促的,而专业规划既是指导又是督促。

2.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实现自我提升。教师专I的提升,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形成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教师们已感觉到,新课改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一名合格的教师将伴随新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专业自觉”,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扬长避短,总结经验,反思创新,形成特有的工作、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教师生活方式。教师逐渐从枯燥的教学模式和职业倦怠中解脱出来,以良好的心态去转化压力和矛盾,实现自我超越,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职业素质能力培训范文3

【摘 要】要想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师就要不断地完善优化自身的双职业能力。教师职教能力的优化与培养要基于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根据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一个系统的培训模式。文章主要探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 双职业能力 培养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对于教学质量的优化与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本质就是培养生产、建设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运用科学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一、双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在不同的教育类型中对于教师有着不同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征就是职业性、实践性以及技能性。对此,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相关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也就是高职教要具备双职业能力。

双职业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较为重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具有专业的教学能力的同时,在特定的岗位职业中要具有一定的岗位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就是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将职业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融合起来,是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师双职业能力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双职业能力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基于理论为度、实践为重”的教学策略,秉持着教学的职业能力要以“教学能力、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构建科学的双职业能力体系。

在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双职业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行业状况、职业情况以及学生情况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从行业状况来说,就是要根据高职专业具体的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教师要根据专业、行业的整体发展技术,岗位以及职业标准与相关任职资格开展教学,要明确行业发展的具体趋向,对教学任务进行系统调整。

其次,从职业情况来说,就是教师对于高职教育基本特色的了解与掌握,要基于高职教育的基础发展规律,对高职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与方式进行探究分析,进而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以及考核制度,对整体教学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估,进而有效地提升现有的教学能力。

最后,从学生情况来说,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对学生的表达、沟通、创新、组织以及思维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估与掌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探究教学切入点,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双职业能力体系要基于以下几点来开展。

(一)教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教学设计能力的过程中,要基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来开展,明确职业活动的导向,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与项目为载体,构建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能力可以划分为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单元设计能力。其中,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要突破固有教学模式,通过教材结构与内容的整合,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系统整合,明确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而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工作过程与教学实施的单元化融为一体,在不同的单元中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单元设计过程中,要明确知识、素质以及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实施能力。就是在相关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以“教学做练”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为基础,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与反应,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调整,以行动为导向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

最后,教学科研能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就是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以及学术探究能力。教师具有教学科研能力,就会运用各种创新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而利用专业知识的发展与创新,优化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职业实践能力,即专业岗位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师具有专业的职业操作能力,可以独立完成各项完整的工作,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相关新技术,让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先进的生产以及专业的管理技术理念,从而在教学实验、实训以及实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职业创新能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可以利用各种创新模式来进行教学产学研活动。通过自身的专业技术、方法以及材料与工艺的创新构建,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产品的研发,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最后,职业服务能力,即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中流砥柱,通过面对社会开展培训工作,开展对企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及承接相关社会服务等途径,优化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师双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途径

(一)以校企合作为突破点,优化教师自身的职业实践能力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此种背景,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将合作单位作为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让教师利用各种时间与机会深入基层,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各种工作任务的开展流程进行学习与借鉴,进而优化自身的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核心素质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合作单位中引进优秀的企业人员深入校园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这种双向交流,寻求长期合作。校企合作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转变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师的实践性以及多元化发展,进而达到优化教师自身职业专业素质能力的目的,可为企业的相关技术应用、产品开发以及社会服务提供最为优质的技术理论以及支持。教师通过在学校学习企业实践的动态模式,可以达到巩固自身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素质的目的。

(二)基于三级培训系统优化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以优化教师教学质量为基础的人才改革以及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优化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实践中,根据教师素质能力的不同以及教师自身培训需求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教学能力的培训构建,通过国家、省级以及校级构建的专业培训平台,运用科学的方式全面优化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要对具体的专业教师能力状况进行综合探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培训活动;通过国家以及省级的专业项目,优化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设计开发素质能力;通过校内师资培训系统,开展各种学校培训;通过具有丰富经验以及专业素质能力的优质教学领队,构建一个优化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训系统,为教师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

(三)构建以优质教师和专业技能教师为主的校园工作室,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这是一种优化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有效措施。以具有丰富经验以及教学资质优秀的教师为主构建校园工作室,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对青年教师的素质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与提升。通过专业的教学设计以及改革,构建老中青三代教师相融合的教师组织,面向社会开展各种专业培训,利用与企业的合作,进行相关产品以及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进而全面优化教师的双职业能力。

(四)明确国家化发展目标,优化自身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基于现阶段国家发展趋势、学校发展方向以及教师整体状况,明确自身的职业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明确具体的项目;通过各种学习、培训、进修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此种模式可以有效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进而可以为培养与提升教师双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双职业能力视野下的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基于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来开展的重要模式。在高等院校中具备双职业能力的教师既要具有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教学以及职业实践能力,可以在教学以及岗位中转换,这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趋势。对此,高等院校要提高对教师双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视,运用科学的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的C合素质能力,进而为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保持与能力提升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03):21-23.

[2]苑振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8-41.

[3]王效范.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探究[J].管理观察,2015(13):144-146.

职业素质能力培训范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素质教育现状 创业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和创业水平也在不断改善。但是也应当发现,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失败率很高,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教学情况和就业形式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1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1.1创业意识较弱

创业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做的不够好,从而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弱。许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将创业能力的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在学生课余生活中经常组织创业比赛和模拟创业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商业活动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可以更容易在毕业后找到工作。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时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养。

1.2课堂教学对于素质教育不重视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更好地渗透进去。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没有进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育实践理解不够,并且对素质教育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素质教育理念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结合实际经验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并且要深入到素质教育的本质中去,从而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的素质教育发展。

1.3对素质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训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进行适当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从业务流程设计到职业岗位课程结构分析,从而在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2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2.1创业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并在社会上引起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关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传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提出的对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有政府的支持,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较为陈旧,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许多学生的创业理念还较弱。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理念的学习并对学生的创业理念进行合理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内容的不断进步和创业理论的不断革新。

2.2创业模式

为了更好地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学校应当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对学生的创业模式进行改良。培训课程通过对学生的基础创业能力进行培训,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促进学生创业模式的革新。例如可以通过讲座、第二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目标。

2.3创业实践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展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进步,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应当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真正地进行创业实践,在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后,通过适量的基层工作实习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理解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创业资源的储备。

2.4创业信念

创业知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传播对于更多的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学生在树立创业信念时,应当首先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多参加一些业务知识竞赛等与创业活动有关的校园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改正,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创业进行准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及时树立创业信念,以学校和社会为后盾大胆地进行创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改进,即使遇到了失败也不要紧,因为这对将来创业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为学生树立坚定的创业信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并建立了合格的、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进行合理教学的基础上将素质教学内容合理地渗透到课堂中去,并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创业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何忠伟.提升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3,3(3).

职业素质能力培训范文5

摘要: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向。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摘要:“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和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和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功能。而各种社会组织,非凡是企业在其中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把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和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向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练习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和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把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和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定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和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和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向,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探究中心,提供职教探究和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和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征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功能。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功能。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功能;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功能;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功能;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功能。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征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预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和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把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假如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新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问题。这和“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新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新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摘要: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和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功能,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摘要: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办法。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新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新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新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摘要: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和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宁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功能,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非凡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和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把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熟悉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摘要: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摘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目前状况、趋向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和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摘要: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摘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职业素质能力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职 师资建设 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81-02

为了满足办学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将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了战略性地位上。而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群体,其职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自身专业化程度的高低,而这也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只有深入地理解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意义,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全面、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这也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普通的职业教师与素质教师有着极大的区别,其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以及技能性。作为高职院校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是其首要责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教师水平的高低将对高技术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坚持育人为本是所有大学开展工作的基础。各种类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都必须由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实际的教学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将其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需要

通过聘请社会知名的专家学者,让其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但使教师重新认识了职业教育的意义,同时其在思想上也会予以重视,从而为素质教师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教师则通过走进事业单位、企业、工厂的形式增加其实践的经验,不但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教师在熟练掌握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自身知识的更新。教师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企业发展的动态, 并且提升了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实际工作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将企业的先进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这样的转变,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推进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高职教师的群体,是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身,不但自身拥有一技之长,而且将知识和智能传授给学生是其最主要的任务。理论知识丰富以及实践经验较强是高职教师主要的特点。而为社会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所以,研究生+职业资格是最理想的高职素质教师的状态。同时科学合理地搭建高职教师培训的平台,不断完善职业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不但增加了教师来源的渠道,同时也促进了素质教师的科学合理发展。

(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举措与突出特色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当前,很多高职教师的专业理论无法有效地对实践进行相应的指导,而从事实训教学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持,使其在实践培训过程中无法顺利地完成专业理论课的讲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都是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相分离所造成的,而这也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素质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文化知识与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有学历证书与相关专业的技能证书。其通过将自身先进的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紧密地结合,使得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技能性更加突出,将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称评定局限于形式和表面

素质教师的发展不能因为职称的评定而被忽视,以往针对教师的评定都是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评估,而对于素质教师内在的发展并不是很在意,这种方式对于素质教师队伍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对相关的政策准确把握,切实关注素质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充分关注,为教师队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利用职称评定进一步促进素质教师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在我国对高职教师评定并没有相应的制度,在实际的职称评定过程中主要是参考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定制度,往往因为过于重视科研数量,而忽视了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及时地解决科研和教学的问题,是高职院校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职称评定体系仅仅局限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对于客观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因此造成了实际的培训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称评定的积极性。

(二)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根据实际的教学课程的需要,鼓励教师积极地参加相关的培训,对于教师希望学习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津贴补助以及发展平台。内在因素和外来因素是造成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就内因而言,积极性和内在需求的不足是教师不愿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而外来因素,则是教师在参加培训之前无法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培训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以及培训组织者在组织培训的过程中有没有掌握教师对培训的实际需求。

(三)对素质教师培训方案缺乏系统的规划

必须以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制定素质教师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同时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地考虑相关的客观因素、培训经费、培训时间以及培训的方式和方法等。高职院校素质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只是强调个人的发展,而没有重视整体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不重视教学任务的规划、专业课程的衔接的话,就会造成教师培训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在实际的素质教师培训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效性和可持续性这一原则,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关的培训计划。绝对不允许出现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教师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评定制度,严格地按照院校发展的规划,以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出最适合教师发展的培训规划。

三、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制定有针对性的素质教师评审制度

素质教师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时最为需求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师扮演着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实践者等角色,而这些也要求教师不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进行职称评定的过程中,不但要充分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提高教师资格证书与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要求。就素质教师而言,其不但要有理论课教师的基础,同时也必须具备实践课教师的技能。首先,就理论课而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方法。而实践课,就要求教师将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以及工作经验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二)引进高素质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的思维模式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坚持从整体出发,彻底地解决素质教师队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质量的提高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职业院校在制定素质教育教师的制度时,必须与院校的发展相结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和规划。同时作为院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必须做好科研教学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通过从高等院校引进人才,或者聘请高素质的科研带头人等方式积极地开展。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兼职教师的发展,也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三)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高职院校技术教育是通过经济体制的转型慢慢成长的,而高职院校也是从中等职业院校逐步转化而来的。必须充分重视培训组织的实施,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以及培训模式,促进素质教师队伍的迅速发展。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教师的实际需求组织者必须充分地重视,不能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而进行培训,而是要关注教师在参加相关的培训之后有了怎样的提高。同时,政府部门也必须在素质教师的培训上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必须对培训者的实际需求予以明确,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的培训计划。在组织实施培训时应该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开展。能力目标,主要是要对培训的组织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知识目标,则主要是对于培训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及时地掌握;素质目标,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职业意识以及实践教学的能力等。

四、结语

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在进行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必须从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应积极地借鉴。任何职业的专业化不仅要以现实的需求为基础,同时还要对观念与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假如我们已经意识到观念和思想必须发生改变的话,那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怎样去进行实践了。只有不断地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进行改革和实践,才能使这一终身制教育体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困境中逐渐地走出来。

参考文献:

[1]韩宗秀.民办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林宇.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