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1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阅读课文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话题广、课时紧。但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一种“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基本课型

我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其基本思路是:

1.重视每个单元的topic

从话题入手,训练学生的认知图式。一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展自己的认知图式。

2.每个单元中间的阅读是教学的重点

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同时,文化背景知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地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语篇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手段。精读与泛读应相互结合。另外,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补充。

在每个单元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模式。

(1)讨论

在对话及单元话题引导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标题、图片、配套的阅读训练,书后的完形填空等材料让学生讲行讨论。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调用其认知图式,有利于其自上而下,由整体到一般的感知、理解课文。

(2)限时自读

依据大纲规定的阅读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自读,初步理解全文内容,对疑难问题做好记号。教师则准备一些检测学生整体理解的问题或讨论题。

(3)导读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着重训练学生的速读、略读等阅读技巧,重视语篇的宏观结构、作者的谋篇布局、体裁与风格、修辞方法、信息的分布规律、主题段落、主题词、语篇标记等等,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和关键词,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提高阅读能力。

3.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2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以此为参照,结合笔者在我省其它兄弟学校了解的情况,反思笔者所领导的课题组有关的研究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工具的编制

笔者用自己编制的调查工具――“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学生问卷)”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家长问卷)”。随机向我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发放60份问卷,收回56份有效问卷。

在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过程中,主要从影响课外阅读的几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资料获取途径、学习收获、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学习能力、教师的相关要求等几个方面。针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想通过家长渠道,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情况,目的是使之能够作为学生调查问卷的补充调查。针对家长的调查内容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家长的判断、买书指导、学习观察、亲子交流、家长态度五个方面。编制观察工具的理论依据:一是依据学习心理学关于学习过程发生的基本原理。二是依据我们课题组在前期课题研究中获得的关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实践的经验成果。

三、调查结果

两份调查的汇总统计结果如下:

(一)学生调查

1. 学习兴趣。兴趣浓厚的32.1% ,一般的60.7%,兴趣很少的7.1%。

2. 学习习惯。经常写笔记的35.7%,有时会写笔记的35.7%,基本不写笔记的32.1%。

3. 学习时间。利用双休日看书的35.7%,利用午间休息看书的7.1%,利用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看书的46.4%,利用其它放假时间看书的10.8%。

4. 最喜欢的学习内容。选择武侠、言情、网络之类小说的17.8%,选择电影及娱乐时尚书籍、漫画等的39.2%,选择文学及经典名著的42.8%。

5. 资料获取途径。同学朋友间借阅的21.4%,网络阅读的17.8%,到图书馆借阅的25%,自己购买的53.5%。

6. 学习收获。感觉收获不大的14.2%,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的46.4%,深受启发从而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的7.1%,常受感动丰富了自我情感的17.8%,提高了阅读写作水平的32.1%。

7. 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经常交流的7.1%,有时交流的60.7%,没有交流的32.1%。

8. 学习能力。每学期看1~2本书的10.7%,能看3~5本的32.1%,能看6~10本的35.7%,能看更多的25%。

9. 教师的相关要求。经常会要求读的21.4%,有时会要求读的50%,很少要求的28.5%。

10. 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课程学习。认为有很大矛盾冲突的17.8%,认为读课外书能够促进所学课程学习的57.1%,认为二者没关系的25%。

(二)家长调查

1. 家长的判断。认为自己孩子喜欢课外阅读的75%,不喜欢课外阅读的25%。

2. 对买书的指导。给孩子买书的指导原则,家长认为重要、对孩子有用的就买的53.5%,孩子喜欢就买的10.7%,会和孩子商量买什么书好的35.8%。

3. 学习观察。分为放学后和节假日两种情况的观察。在放学后,孩子在家经常阅读课外书的21.4%,有时读的64.2%,很少读的14.2%。在双休日,孩子在家经常阅读课外书的32.1%,有时读的43%,很少读的24.9%。

4. 亲子间交流。家长主动和孩子交流阅读体会的7.1%,有时会的10.7%,很少的35.7%,没有交流的46.5%。

5. 家长态度。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是支持态度的92.8%,不支持的7.1%,无所谓的0.1%。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统计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是很好。其中原因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学校教育问题较多。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众多方面的不足

1. 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足。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持有浓厚的兴趣是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各种学习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每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够不断适应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变化需要的人。喜欢并学会课外阅读,则是学生走出校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之后继续学习人类各种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遗憾的是,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只有调查总体的1/3,更多的学生或者学习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兴趣。众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的缺失以及不正确的学习态度(调查中持否定和无关态度者近半数),都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当下中小学校教育问题和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探究视野。

2. 学校教育职责的缺失。当前在众多媒体开展的教育话题讨论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常常被概括为与升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力,显然是对学校教育本质的涵义存在误解。本次调查中,学生在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料获取方法方面能够做到比较合理的也只有总体的1/3左右,更多的学生则不能合理地安排、选择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之后少有交流(经常有交流的7.1%),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相关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14.2%)的读后感受不够深刻,说明其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够的。如果深究其原因,应该与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接受指导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多数教师(78.5%)在日常教学中不会主动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说明多数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读书数量上看,能够在一学期看5本书以下的学生(42.8%)为数很多,说明这些学生的课外学习并不积极。能够看10本以上的只有1/4,应该是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少数学生群体。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各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注、指导过程是不够的,甚至是忽略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盲点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是支持态度的(92.8%),并认为自己的孩子喜欢课外阅读(75%),我认为这是因为家长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看清楚孩子们读的书是否真是“课外书”,因为在放学后和双休日里观察到孩子真正喜欢课外阅读的却不到1/3的群体。在对孩子的买书指导、读后交流方面,能够给予合理指导的家长是很少的。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调行动的。

五、建议

本次调查是从学生对语文学科课外阅读的情况展开的,基本上反映出我校语文教学中对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情况,同时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他学科的课外阅读情况。综合的信息表明,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和指导是不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协调工作。这是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课外阅读,或者不会从事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建议如下:

1. 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过程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形成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如,在阅读内容的选择、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时间的安排指导、学习水平的评价与表彰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设计,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奠基场所,以克服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科教育之间相互分离、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有效衔接的松散教育情况。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 英语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新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的复杂性

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是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及其文化的最重要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认知过程,阅读者是主动的、能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个体,需要具备基本的解码技能(如字母识别)、高层次认知能力(如推断)及交互性技能(如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此外,外语阅读还涉及外语与母语读写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眼睛捕捉到书面符号传入大脑,但是视觉系统并不是逐一地扫描字母或单词,而是以一种短暂、急速、序列的方式向前运动,即组块。阅读是“读+理解”的过程,没有了理解,阅读只能称作解码,即将书面符号转化为相应的声音符号。因此,真正的阅读必须要有大脑的积极参与,通过眼睛提供的信息要与头脑中先前储存的知识,即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生成意义,对文章产生理解,并对下一步阅读发挥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

三、心理学和英语阅读教学

心理学与英语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深入研究。英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所经过的阶段,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即认识和语言交际的过程,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理解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不是消极被动地认识,而是主动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心理学家则认为“阅读过程主要包括符号辩认和文字理解两个阶段”、“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再经大脑编码加工,从而理解课文的意义”的活动。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提高绝非易事,教师授课时必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注意力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基本心理条件。

四、用心理学理论来分析英语阅读理解过程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广义的阅读理解过程就是指读者把感知的字形映现为语义的过程,这里主要介绍两个重要阶段。在初级感知阶段中,知觉是理解过程的起始阶段,也是为句子结构与语义分析做准备的阶段。初级感知阶段包括字形视觉感应、字词检索与辨认等程序。在句子释义阶段,学生经常出现对词义不熟、模棱两可,对句子的结构含糊不清。

五、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心理学理论为改革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依照心理学的理论与原则,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1.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情感,加强阅读内在推动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兴趣盎然地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多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予学生鼓励。

2.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

心理学家认为阅读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能弥补他们语言知识的不足,如:联想策略可以帮助阅读者发展逻辑思维并锻炼智力猜想,它是提高阅读理解的根本途径。预测有助于检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加快阅读速度,自我监控策略可以帮助阅读者调节自己的阅读过程,自我评价策略能够使读者更了解自己的阅读过程。因此,阅读课除了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策略不是技巧,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技巧的主动运用。因此,阅读策略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3.课外阅读的延伸。

针对阅读课课时少、学生阅读量小、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我们推行了课外阅读的延伸,以使课内、课外相结合并逐步提高阅读自动化程度。每学期我们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阅读题材尽可能广泛,包括由教师指定现当代受欢迎的小说和畅销的报刊杂志文章,也鼓励学生自选课外阅读材料,材料经教师确认语言地道、信息新和有思想性后,和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资料来源可以是个人、资料室、图书馆藏书或网络。任务布置、推荐和共享的电子版读物都存放在班级电子邮箱中,指示明确,方便查阅。对课外阅读的质量,采用讨论、辩

论、口头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检验,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

六、结语

英语阅读课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尤其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心理状态和规律,科学地分析和总结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可运用有关学科的先进手段广泛地进行教学实践,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胜利.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多维视野[J].郑州大学学报,2003,(5):118-121.

[2]范红,崔荣佳.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调查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25-129.

[3]王小海.信息沟与外语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74-77.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生本对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52-01

新课程改革下高效课堂被形象地描述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是相对于负效课堂、无效课堂、低效课堂、有效课堂而言的,也有人将其称为“理想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效课堂是一种追求和目标。高效课堂有三层含义,即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进一步解释就是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多的内容,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达到统一,并且课堂学习能达到较理想的结果。

“对话”理念教学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惟有对话,才使得教育始终充满激情,涌动创造。他因而大力提倡“对话式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在“实施建议”中对阅读教学作出重新解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就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

课堂“活”了,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基于此,我课题组经过研究在“生本对话”理念指导下特提出如下策略。

1 合理设计阅读教学导学案

每篇高中语文阅读课文的导学案的栏目设置及说明详见如下整体框架:

(1)学习目标: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案的目标设定要有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2)学习重点:明确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3)学习难点:明确获得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启示,以及作者情感的渗透途径。

(4)学法指导:课堂改革的重要目的在于由传统的教师“教授型”课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型”课堂,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但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设计、策划以及指导”地位,相反,教师的作用较传统的课堂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由“台前”转到“幕后”,由“演员”变为“导演”。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情,设计出简明有力的方法指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情境导入:可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可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可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以问题呈现的方式,精心设置问题链。

(6)整体感知―― 掀起你的盖头来: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7)合作探究―― 通力闯关: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导学案设计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要依据普通高中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的问题以基础知识为主,精心设置梯度明显的问题链,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例如:人教版必修五中的《咬文嚼字》一课,我们在[整体感知]环节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速度全文,归纳总结作者的观点。

②“咬文嚼字”在这篇文中是什么意思。

③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 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8)知能整合―― 滴水石穿: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等进行总结归纳和拓展。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简单来说,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教材之后,有一个对所学知识巩固甚至深化的过程,设置知能整合拓展延伸就是引导学生语文知识的正向迁移。

2 促进课内课外的深层探究

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两大支点作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强调:“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1)利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从校本课程出发,最大程度地开掘学习者的语文学习潜力。在所有影响学习者语文课堂学习效益提高的因素中,既然非智力因素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下大力量研究、开掘、调遣非智力因素,使之充分服务于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的教与学。为此,我们倡导所有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新课改语文课本的现成的教育资源,对学习者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2)积极培植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可定期通过多种课外阅读交流方式,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激发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开发课外阅读延伸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从理论来讲,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渐进性原则―― 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形式灵活多样;螺旋式上升原则―― 前后钩连,铺垫迁移,生成提高;生成性原则―― 迁移所学,解决新学,前者为后者服务,后者是前者或所学的自然生成;灵活性原则―― 灵活地应用已经设计好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尊重但不恪守,大胆创新但不失科学原则,一切视具体学情而定。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个多重对话的过程,它还应该包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本对话等方面,篇幅所限本文仅一个方面论述,但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程序,以对话为基本走向,找准文本解读的契入点,寻求到对话与最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平衡点,无疑可最大限度的生成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3] 周成平.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 史绍典.高中语文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建构主义 课外阅读教学实施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毋庸置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形式的英语语篇,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还是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养成用英语思维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大学英语教学学时普遍偏少,课堂内阅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够,即使部分学生注重课外阅读,也往往是阅读量不够大,涉及的题材不够广,目的性不够强。对课外阅读训练也通常因词汇量不够,或背景知识缺乏,或更多关注语法知识点等而弄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了语篇的整体美感,并非真正锻炼语言能力的阅读。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仍然不能有效地读懂英文资料。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一直是得分率比较低的事实也可以证明。即使是心智发育较成熟的大学生,也很少有坚持系统课外阅读,往往是能读多少算多少,读成怎样是怎样,随随便便,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研教改的重大课题,如何利用逐渐减少的学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也是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Hess & Jasper(1995)提出“学外语的一个途径是到把该语言作为本族语的国家生活;另一个途径是用目的语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中得到乐趣”。Krashen(1988)在《The Power of Reading》中也指出:“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看来,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让学生从事一种高品质的、反思性的、体验性的自主阅读刻不容缓。

一、课外阅读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提出为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以及维果斯基(Vogotsgy)。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建构主义理论源于认知发展理论。其要义是: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社会背景下,或借助他人的帮助,或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 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何克抗,1997:75)所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并非取决于学习者复制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教学的过程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该理论与几经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相契合,也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核心观念相吻合。它们均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意义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作为教师应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环境,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不断开拓教学渠道――实施课外阅读教学,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及意义

1.对教师的要求

对教师来说,应先将自己从“课堂中心”这一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首先,大学英语阅读材料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学科融合性和延伸拓展性,这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有一位教育专家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涉足一些崭新的知识领域,学习一些过去从未接触或知之甚少或不屑一顾的东西。例如经济贸易、政治法律、社会人生、科技医学等等知识,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师有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为他成为出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夸美纽斯说过:“深邃的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来自深厚的知识积累。”赞可夫也曾说:“教师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真正的财富。”其次,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思维加工过程,它要经历一个“感知――理解――选择――应用”渐进的认知加工和情感体验过程,所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情感为手段,定期过问阅读状态,并及时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方法上的疏导,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促进者和鼓励者。项茂英在《情感因素对大学教学的影响》一文中表明,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并指出情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情感因素因人而异,出色的促进者和鼓励者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出最佳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感因素。这需要教师用心投入。罗杰斯认为:教师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自己应该首先全身心投入,给学生以示范感染的作用。他要求教师具有下列优秀品质:(1)诚实;(2)信任学生;(3)尊重学生;(4)有同情心。只有这样,才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2.对教材的要求

既然打定主意实施系统的课外阅读教学,就得有一套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外阅读教材,按照Krashen(1985)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趣味与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i+l)。Krashen的“输入假说”为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可理解性”和“趣味性与关联性”又是笔者认为选取阅读材料须遵照的重要原则。

“可理解性”,即所输入的语言材料,让学习者一定能够懂得,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如果提供给学生的材料生词过多,难度过高,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听读那些理解不了的语言简直是浪费时间。即使是好学者也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一旦学习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复杂的概念上,语言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便失去了真正的目的和有效性。如何把握“可理解”的度,笔者认为也可参考Krashen提出的“i+1”输入原则。在Krashen看来,如果语言输入全部是学习者很容易理解的材料也是不可取的,这将无法起到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的作用。语言输入的内容应有适当的“信息差”也就是“i+1”理论中的“1”。其中“i”为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1”就是高于现有的知识层次,也就是说语言输入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稍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因此,“可理解性”成为笔者选材把握的首要原则。

“趣味性和关联性”则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阅读欲望。Krashen认为:“要使学生对语言输入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意义上。”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学习。他还认为,“无意识”学习能够习得语言,“有意识”学习只能“认识”一门语言。又由于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在选材时还得考虑新旧知识经验的衔接、关联等。“趣味性和关联性”也是选材的又一重要原则。

此外,在挑选课外阅读材料时,还得考虑到它的“新闻性”。众所周知,新闻信息往往紧扣社会主题,并具备真实性和时代性。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通常具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欲望,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沟通时产生的成就感更加激励着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外阅读。

笔者坚信,选定合适的读物也能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近两年来,笔者在选取阅读材料方面投入了精力,研读了一系列的阅读材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英美杂志是极好的新闻信息材料;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如《简・爱》、《呼啸山庄》、《清秀佳人》、《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内容原汁原味、生动有趣,而且语言地道、规范。

3.活动安排

(1)师生共编课外阅读教材

之前,已经谈到了选材原则:可理解,有趣味,新鲜等,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有难度,尤其是学生时间不够,容不得他们从茫茫数篇中“精挑细选”。为此,教师安排了与学生共编教材活动。活动之前,教师根据选材原则和学生学情,在研究读物与课本对应关系的前提下,选定了适合学生的读物100篇。活动中,教师将这100篇按内容分类(如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类、科普类、新闻信息类等)平均分给10个小组(每组3人或4人),每组将分到10篇文章,小组成员认真阅读,共同探讨,然后从10篇中挑选3~4篇本组成员大都认可的上交作为阅读教材,再由教师按一定顺序编排并装订成读本。之后,学生再根据自己实际自选至少三部作品和两种报刊,读本加上自选部分就构成了他们那个学期即将使用的课外阅读教材。这项活动往往在开学之初的第一、二周内完成。

笔者推崇这一特殊的选材方式,是因为活动很真实。设计了真实的任务,学生刚一开学就真正快节奏地整体感知了部分美文,又真实地尝试了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的滋味,教师也给予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开学之初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学生更积极地投入以后的系统课外阅读。

(2)定期开设讨论课

选定了课外阅读教材,教师就得落实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有手段的去读,把“读”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师压给的任务。缘于此,笔者在使用读本过程别强调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其一,处理好教师用与学生用的关系。教师读读本,应挖掘得更深,涉及的知识面更广,考虑的问题更全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例如帮助确立阅读目标,激活认知结构,解答阅读疑点,调整阅读状态,解除阅读困惑等。无论怎样,教师用读本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快乐阅读读本并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其二,处理好课上用与课下用的关系。读本主要是在课下用,但课上也不能不用。可以这样讲,课上用既是对课下用的检查,更是对课下用的督促。就好像拆一件毛衣,课上教师帮助拆出个头,让学生课下把线拆好、烫直,教师在课上再称一称拆出来的线的重量。

为了让“两个关系”的处理达到尽善状态,教师应定期开设讨论课。讨论课既有示范作用,又有督促作用,启发学生怎样反思性阅读,怎样自主阅读等。讨论课前约一周,教师再次明确阶段性阅读任务,提醒学生读完文章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还需要对阅读过程、结果进行检测、反思,以便在阅读受挫时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阅读顺利时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如下自我提问:(1)是否明确本文的阅读目标;(2)能否调整出良好的阅读情感;(3)是否完成阅读任务;(4)能否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5)对自己的阅读效果是否满意等等。也可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点、收获、经验之谈等记载下来,或与同伴切磋,或在讨论课上交流。阅读反思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为了保证讨论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应有意无意地与学生聊起讨论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参与价值的认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及学校都很看重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在罗马尼亚,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开设讨论课,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缄默不语,这会使导师对他产生非常坏的印象。只要敢于表达,就有进步的空间,即使说错了也比什么都不说好。讲点课外的信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就会督促着自己增大阅读量或读得更加深入,据了解,有的学生在讨论课前一两周内每天阅读近20页,大量的阅读,让学生不仅获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而且收获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既有助于讨论课的顺利开展,又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维果斯基认为,新知识的形成是在个人主观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知识的积累发挥潜在的作用,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中形成的。在讨论课上,教师不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且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例如,适当地给学生搭建支架,善于运用教育机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设最近发展区”(顾明远,孟繁华,2002)。用真诚、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项努力和进步,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对话氛围。给出的讨论话题不能太大或太抽象,精心策划讨论话题,对一些学生陌生的话题应作适当的调整,换成与当前阅读主题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讨论时间也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支配,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通过积极参与并主动地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讨论课上,学生运用目的语的机会尽可能多,语言输出量尽可能大。另外,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可采取宽容态度,因为过分注重语言交流过程中的正确度会使学生担心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而使学生回避交际和依赖老师。讨论结束时,教师最好用目的语对讨论课的情况及时的、较客观的讲评与总结。让学生再次认识自我,以至于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去努力。讨论课原则上每月一次,每次2节课(约100分钟),这样的讨论课,学生不但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且专业知识更加扎实。

(3)阅读成效展示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自己不断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在某一点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升华文本的内涵,或丰富自己的体验,或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或习得和积累语言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开展作业展评活动。

其一,建议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虽不陌生,但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好加以指导。主要是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做摘引、整理式的读书笔记,主要针对那些或知识性较强的,如生词、短语或格言警句,或美文段落;二是鉴赏评价式的读书笔记,这与以往的读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个类型的读书笔记更多的是锻炼同学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最初应从被阅读作品的语言入手,渐渐涉及其他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循序渐进,有点收获就行,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三是启发联想式的读书笔记。阅读是产生灵感的最佳时机。读着读着,偶然的灵光一现,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创造。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把受阅读启发而产生的合理的,甚至是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与联想诉诸笔端。学生是否做了笔记,是否是高要求高质量的笔记,都得看笔记展评结果,学生把自己的笔记本交出去让大家观赏,其实是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习能力等公布于众,这一点作为大学生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们大部分人在意这个展评结果。这恰巧也是老师希望的。学生在意结果,就会注重过程;注重了过程,阅读才真正有成效。学生才会对阅读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知识的意义,无形之中又督促着学生自主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展评”,何乐而不为?

其二,模仿朗读和背诵。笔者认为模仿朗读和背诵,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习得和积累语言。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形成,“习得”远远重于“学得”。而学生书面语言的“习得”,主要得益于诵读积累。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把要学习的语言烂熟于心,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会奔涌而出。以往的课外阅读,学生过分拘泥于文中字词句知识,习惯于对文章进行肢解或作烦琐的分析或应对附在篇后的试题。即便是根据要求背诵一些篇章,也大多是为背诵而背诵,不能通过朗读和背诵来体味、欣赏文章从语言到内容的美,这样的背诵,一点乐趣也没有,起不到语言习得的作用,因此,必要时教师还得指导学生背诵,鼓励学生多模仿地道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不同的抑扬格式及韵律,体会到音乐般的美妙。从音节上、感情上、神韵上,理解文章整体的美……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这样,才真正把书本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一旦用到,才会顺手拈来。二是习得和积淀语感。语感训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笔者认为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语感实践,第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仍要求学生广泛阅读,通过阅读吸收知识,学习语言,开阔视野,使思想更具体、更充实。读出语言描绘的形象,读出语言传递的情感,读出语言表达的道理和思想,读出文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从而习得和积淀语言的分寸感、语言和谐感和语言情味感等。语感分析,也必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笔者认为阅读分析应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模仿朗读和背诵的成果,也有定期展示,展示时学生情绪高涨,似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有些学生挑选了读物中最精彩的对白,模仿读物中人物的口吻,必要时还有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表演着。见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由衷高兴。这项活动难度不大,但确实有效,训练了语音语调,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也增添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其三,再创作尝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里的“再创作尝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尝试创造性复述原文。学生反复阅读原文,把握原文精神,再试着改换文中的人称,改变文章的体裁,扮成不同的角色等“走”进文章,使自己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进行大胆又合乎情理的想象,然后挑自己最拿手的叙述方式(或顺叙,或倒叙,或插叙),创造性地复述原文。这样的复述,不仅让学生更加熟悉阅读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尝试创作并编演剧本。让学生尝试再创作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学生挑选读物中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典型的作品进行再创作,改编成剧本。设计人物的经典对话,或重新安排人物命运,或让故事的结局更具戏剧性等。然后自导、自演其剧本。演展时,要布置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出色发挥,这项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及社会背景等,使阅读活动变得立体化。

三、结语

别利亚耶夫总结了外语语言技能掌握的三个过程(也称三个层级):领会式掌握(receptive command)、复用式掌握(reproductive command)与活用式掌握(productive command)。领会式掌握表现在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即听得懂和会阅读。复用的特点是再现过去感知并掌握过的某些语言材料,如利用背熟的语言材料讲话。虽然内容上还不能按主观要求自由地表达,但它在形式上已表现为主动说和写。活用式掌握是最高的层级,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能创造性地运用再认和复用过的材料,已具备灵活运用该语言的能力。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大学生对二语习得实践了由领会掌握到复用掌握,最后到活动掌握的过程。系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也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而用英语思维又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更直接地习得语言,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仅仅靠大声呼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无法满足学校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因此,拓展大学英语课外教学渠道势在必行。除了在实施课外阅读教学上执着努力外,还得鼓励学生开辟其他学习途径。例如,利用网络这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实行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最终达到自由运用外语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 The Power of Reading:Insights from Research By Stephen Krashen [M]. Oxford: Pergamon,1988

[2]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New York:Longman,1985

[3]Hess,N.&S.P.Jasper. A Blending of Media for Expensive Reading[J].TESOL Journal,1995(4):7~11

[4]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74~81

[6]曾译林. 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评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9(2):15

[7]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3~25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6

关键词:英文报刊;阅读教学;兴趣;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79-03

一、着力寻求激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实验,课题组成员感到如何激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是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思考,大家都有如下的体会。

1.学习主体内在需求的激发,让学生喜欢阅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摆在绝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眼前的难题。尤其是激发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的兴趣,则更难。因此,部分课题组成员尝试在七年级(初一)伊始就通过开设外教口语课、“TEENS”报刊阅读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使在课堂中体验到阅读是很有趣味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初中生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他们学英语和用英语交流的内在需求。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则致力于在高中阶段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尽力通过诱导、疏导、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指导他们自主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综合能力。

2.教师导读,教学生如何阅读英文报刊。众所周知,初中阶段选用的是“0起点”的英语教科书,对于小学已经学过3~4年英语的初一学生是比较枯燥的;而高中阶段虽然使用的是较新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但仍然和时代有脱节。这时,版面色彩鲜活、内容贴近学生的“TEENS”作为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必要的补充。因此,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读报策略,在读报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学生的每日一句、好词分享、新闻进行时等活动都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读英文报刊习惯的养成。

3.整合英文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作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要博览群书,选择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难度的英文语料,“TEENS”的分级设计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帮助学生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量,结合某一特定时期的流行趋势指导学生看一些英文广告、英文包装说明、路牌的英文指示、饭店宾馆英文提示语、名胜古迹的英文介绍、飞机场的背景英文广播、学唱英文流行歌曲、看一些有中英文双语字幕的原版电影,甚至是电视上教外国人说汉语的英文节目(CCTV-4/CCTV-News),帮助学生浸泡在英语的语境中,畅享学好英语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4.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五级(初中毕业)标准对阅读量目标描述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八级(高中毕业)标准对阅读量目标描述为:“除教材外,(要求)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2万词以上。”课题组成员在参加高研班学习,与华师专家的交流和徐汇教研员孟老师和徐老师的帮助,也了解到正在试行的《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英语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8万或20万词。因此,不管是地方标准还是国家标准,都对中学生英文的课外阅读量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就为课题组确立以“TEENS”为课外阅读的主要材料来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探究奠定了理论依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这一探究方向的正确性。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该如何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呢?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摸索和实践。

二、探究实验的摸索和实践

第一,探究实验的调查与准备。课题组成员多方查找资料,仔细阅读《英语课程标准》,与专家、名师一同探讨、精心选材,在充分比较了上海学生英文报、英语周报、双语报和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后,笔者决定选用“TEENS”(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中学版为探究实验的阅读材料资源。

第二,确定探究实验的对象、内容、目的和阶段。

1.对象:选取课题组成员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参照班。

2.内容:①根据参加实验对象的具体情况,首先课题组使用调查法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进行了一次阅读能力测试,收集到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搞清学生的基本状况,为实验打好基础。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周课时均为每周6节,实验班每周开设一节报刊导读课,每节课导读5~6篇文章的标题和中心句,运用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导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报刊文章的特点和基本写作手法。②每周八版的“TEENS”要求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周末完成,要求学生阅读时根据不同版面文章的不同体裁按导读的要求搜集并摘抄好词、好句等相关信息,并写出一句话的小结。课题组同时还设计了“阅读统计表(课外)”进行跟踪。③对于作为观察的对照班,除了正常的教学外,什么都不做。设计观察比照表,以每半个学期为一周期,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运用NIE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学生在课外报刊阅读中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和比较,力求找出实验前后学生在阅读各项具体能力方面的量化差异。以每一学期为一周期,设计观察比照表,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运用NIE教学模式进行阅读的精准阅读速度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拟加大NIE教学模式在中学阅读教学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3.目的:①突出课标要求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地位,尊重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思想,探索出一条能使学生形成有效的用英语学习和思维的新路。做到真正为学生减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达到课标的目标要求――“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和“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使读英文报刊成为学生在校外和课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人生需求,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的发展目标。②探究解决中学英语教学瓶颈的有效方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学生需求的有效课外英语阅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掌握有效英语学习策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③强化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手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要学”,进而做到“减负增效”、“教学相长”,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阶段:①第一阶段:2008.9~2009.2,制订研究方案与原始数据收集准备阶段。②2009.3~2011.2,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阶段。③2011.3~2011.8,研究过程优化、试验成果鉴定和总结阶段。

三、英语报刊阅读对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

1.实验班的课堂导读。课题组成员对学生报刊导读的方式(基本实验模式):①回顾最近所学习的课文话题,并提出与将要阅读的文章有关的问题,无论是何种题材的文章,都要求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总体和中心思想,用六个Wh-question(即when,where,who,what,how,why)进行篇章的分析。②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篇章进行精读,并回顾最近社会的热点问题,提出与将要阅读的文章有关的问题。③讲一个与将要阅读文章或人物有关的故事,提出悬念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指导学生采用Skimming与Scanning相结合的阅读方法。④通过报纸上的信息图表(Infographic)、地图和时事新闻漫画导入。⑤郑重推荐以引起学生对某篇文章的特别关注,并要求学生在英语报刊阅读中做到读一期报纸就做一份读报记录。

2.课后或课外泛读。①学生自读。在报刊的Story Land(故事地带)和Light Reading(轻松阅读)等有关版面的文章有较强趣味性,并且较短篇幅,符合中学生的口味,学生能够做到主动阅读。②分层次阅读。在读Windows of Knowledge(知识之窗)和Culture & Sports(文娱空间)等版时,针对学生间的学情差异,指导学生分层次进行阅读,以4~6人一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查询有关的图片和信息,用查到的资讯做成ppt课件,与其他小组在课堂中互动交流。③Teens阅读记录表。请学生在课后按照版面、话题做分类,填写TEENS阅读记录表,做好佳句摘抄、摘要撰写等阅读笔记。

3.利用“TEENS”进行英文词汇的多样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①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英语发音和拼读规律记忆英语词汇。要求学生朗读TEENS中“生词大本营”中的单词,根据字母的拼读规则,强化学习音标,把单词的拼写和读音有机结合,从而扩展学生的词汇量。②读地图,看漫画,快乐阅读提高实用技能。利用报刊中信息图表(Infographic)、地图和时事新闻漫画等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充分利用报刊中相关的解读知识,提高学生图像信息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增进对媒体常识的了解。笔者还将报刊中的图表或照片扫描或打印出来,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和复述相应的单词和内容,同时学生每期必做猜谜和填字等游戏。③借助“TEENS”中的“Teens点金”栏目强化学词汇和常用词汇。从学生的个人兴趣出发,结合中考词汇与考点分析,帮助学生归纳出实事新闻、科普常识、校园文化、娱乐资讯、传记人物、史地常识等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并通过使用工具书(如查字典)、练习、摘抄等方法着重学习。在阅读了每期的“TEENS”之后,要求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vocabulary account。④利用“TEENS”丰富的资源,重点练习,直接帮助学生备考。通过“复现”学习单词,同时还结合每期都有的“我的劲爆课堂”栏目,展开辩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他们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作文或新闻投稿或出墙报,定期开展单词大比拼的竞赛。“TEENS”中学版的第7版上开辟“Quiz难不倒”栏目,将原先分散在各个版的阅读训练集中起来,重新设计和整合资源,既有针对单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又有整份报纸词汇和重点语法的重点练习。题型的设计多种多样,重点结合全国各地中、高考卷的各种经典题型,检测学生的读报效果。

4.以“TEENS”为载体,定期举办各种课内外英语教学竞赛和活动。①“TEENS”生词拼读竞赛。对每月四期的“TEENS”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进行检测拼读。②“TEENS”知识竞赛。每半学期开展一次实验班的“TEENS”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均来自《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题型设有用简单句子讲述精彩故事、单选、判断正误、用进阶词汇描述竞猜、写作等。③“TEENS”笔记交流和手抄报展览。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读报笔记的评选活动和“我的报纸我设计”的英文手抄报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读报的兴趣。④组织英语口语好的学生参加每年的“二十一世纪杯”英语演讲赛。

四、探究实验的体会

综上所述,课题组认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但要掌握英语报刊的阅读技巧和有关知识,而且要研究科学的读报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作为探究实验,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这是开始的第一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蒋云龙.提高高一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研究[J].中学外语教学,2000.

[2]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2003.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2011.

[4]康美华.巧用英文报刊 优化阅读教学[J].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5]彭锦秀,杨阳.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泛读课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