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1
小学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课外阅读作为课内的补充,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者。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现谈谈我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老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着重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热爱,当孩子热衷于阅读而乐此不疲的时候,才能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关于阅读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好书的指引。小学生开始接触课外书大都是随意的,一旦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就对阅读产生兴趣。所以,好书的指引尤为重要。什么是好书?对于刚刚开始接触阅读的孩子,我认为只要是健康的,孩子喜欢的书就是好书。孩子所阅读的第一本书,最好能让孩子发出笑声,乐在其中。低年级可从绘本入手,如《爱心树》《好饿的狼和猪的小镇》等图文并茂的图书能给孩子带来愉悦。中年级可以尝试读通俗易懂的经典短篇小说,如《窗边的小豆豆》《夏络的网》等,高年级可以阅读稍复杂的作品了,例如《三国演义》《鲁宾逊漂流记》等。一本好书的指引,能让孩子情不自禁地走进阅读世界。
2.老师的导读。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尽管极力地向孩子们推荐某些好书,但总有部分孩子对阅读还是提不起兴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时,老师的导读显得非常重要。导读时注意不要把书中内容讲得太明白,要保持神秘感,激发好奇心,留下悬念。一次引人入胜的导读,会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喜欢阅读。记得前几年我接了一个三年级教学班,当时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为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从众多书目中选择了名著《夏洛的网》进行导读,引导学生读了故事开头的片段,激发他们思考:“你们知道主人公威伯尔后来有没有被杀了呢?”“夏洛为了救好朋友威尔伯都想了哪些办法?”接着出示书中的目录。学生一下子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吸引住,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课后便迫不及待向地向我追问关于此书的事故情节。我见时机成熟,便在班里展开了《夏洛的网》一系列阅读活动。
3.为孩子读精彩片段。除了导读以外,给孩子选读精彩片段也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方法。为了向学生推荐《窗边的小豆豆》,我从此中选取了其中极具趣味的精彩片段“试胆量”一节,在课堂上为全体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孩子们个个听得入了神,边听边发出阵阵笑声,书中主人公小豆豆那天真可爱的形象迅速在他们心中生了根。我抓住契机,鼓励他们阅读此书。此外,我还经常利用阅读课给孩子读有趣的绘本,或读一些意味深长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对阅读都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二、阅读书目的选择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可见,为孩子选择适合的书有多么重要。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博览群书,但事实证明,并非所有的书籍都能开卷有益。时下,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参差不齐,一些低趣味的读物在华丽的包装下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不谙世事的小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快餐”下长大,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关于书目的选择,我主要从以几方面加以引导:
1.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每学段的教材里都有推荐相应的系列丛书,那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来向学生推荐书目。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为童话,教学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在教学完五年级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后,推荐学生阅读小说《最后一头战象》,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又如在教学完六年级《鲁宾逊河流记》一课后,可向学生推荐名著《鲁宾逊河流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2.从阅读经典到博览群书。如果说不知道怎样为孩子选择书,那就请从选择经典开始吧!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呢?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经过长期的沉淀与考验的。一本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书,它一定是好书。经典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必不可少的营养大餐,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当孩子在阅读经典中积累了阅读经验后,可鼓劲他们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包括各类与时俱进的报纸、杂志等,不必只拘泥于经典,这样才真正做到博览群书。
3.从尊重兴趣到有的放矢。不少家长对阅读的理解比较片面,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为孩子选书时存在许多误区。他们认为阅读仅仅就是为提高写作水平服务,于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或辅导书。如此一来,孩子不但不喜欢阅读,还会严生厌倦情绪。假如没有了兴趣作为内在动力,阅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是健康的,孩子乐意去读的书,都不应该反对。当然,我们要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推荐他们读名著,读经典,读好书,既要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不能让孩子任意发展,杜绝片面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氛围的营造
1.建立班级图书角。作为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读书氛围对学生的影响甚为深远。建立班级图书角是营造阅读氛围的重要举措。可举办捐书活动,发动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籍放入图书角供大家分享。图书角的建立能让孩子随时随地能拿到图书翻阅,让教室成为孩子阅读的乐园。
2.每天定时阅读。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德国曼恩”。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更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我校每天设有15分钟午间阅读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家里每天睡前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建立《阅读伴我成长》记录册,用于家长配合督促。长期坚持午间、晚间阅读,积少成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比知识的获得更加有意义。
3.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阅读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例如阅读分享会、故事会、读后感评比活动、读书卡制作、好书推荐会等,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良好的阅读氛围。我在实践过程中,重点搞好以下两项活动:
(1)同读一本书。在人的成长中,同伴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学之间因同读一本书而相互影响着,班级阅读氛围也将会更加浓厚。教师可以在活动前进行导读,然后再让学生独立阅读。例如我在前文提及的关于《夏洛的网》导读课,等孩子们对此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之后,再布置全班同学同读这本书。很快地,书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课间交流的话题。又如我在五年级教学完《草船借箭》之后,给学生推荐中国名著《三国演义》,孩子们热情高涨,教室里顿时引起新一轮“三国”热潮,孩子们一个个成为了“三国迷”。
(2)阅读分享会。我经常举行阅读分享会,让孩子们分享近期读的书以及读书带来的快乐。例如我在推荐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后,会定期跟踪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在他们读完了整本书之后,举办以此“三国”为主题的分享会,提供平台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三国”中的故事和人物。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还用表演、朗读、歇后语、猜人物等环节来分享自己的快乐。阅读分享会能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阅读乐趣,让孩子更热情地投入到阅读中来。
4.定时走进图书馆。图书馆是孩子阅读的好场所,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各式各样的书籍应有尽有,且都经过专业的挑选和审核,可放心让孩子借阅。以广州为例,少儿图书馆已经变成多功能的包罗万象的文化教育中心,各类有益于身心的书籍会让孩子视野更开阔。大量有趣与新奇的阅读体验,会让小读者流连忘返。老师要引导家长周末带孩子到图书馆读书,感受阅读氛围。
四、阅读的形式与方法
1.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是一种互动性的交流,能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特别是在孩子阅读的早期,更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指导。亲子阅读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由家长读给孩子听,然后由孩子复述故事。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齐读故事,读完之后相互讨论书中内容。例如绘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图中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边读边思考,让他们猜一猜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然后一起在书中找答案。家长要不断多变换阅读的形式,让孩子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编一编,让孩子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
2.大声朗读。有研究表明,大声为孩子朗读对孩子的听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孩子在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刺激大脑,久而久之,语言能力会提到很大的提高。经常为孩子朗读能让孩子说话变得越来越有条理。老师和家长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适当的书目来为孩子进行朗读。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为全班孩子大声朗读《爱的教育》,每当我朗读的时候,也是学生最享受、最安静的时候,师生之间在朗读中融为一体。每朗读完一个小故事之后,我会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分享交流,让孩子感受着爱的熏陶。
3.独立阅读。独立阅读是学生最常用的一种阅读形式,孩子大部分阅读都是在独立中完成的。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之后进行独立阅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他们在独立阅读时要边读边想,读完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中、高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时可摘录优美的句子,可边读边作批注,还可以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2
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历年来的高考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写作能力的高低与阅读能力密切相关。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由此可见阅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高中生 优化阅读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这无可厚非,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光靠有限的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高中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总有做不完的习题,我们不应该总是以应试的理由去阻碍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高考对于阅读的要求是不仅仅是题目的分析。更何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三分课外。”下面我就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做一些浅显的指导。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时曾经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我总是尝试着多种形式,希望通过开展多一些的相关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我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我就有意地向学生传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趣味性的思想。比如说在教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一课时,我故意在介绍作者的时候来了一段小插曲,我问学生:“为什么欧阳修要自称六一居士?”学生们前后讨论,我接着把答案抛出来:“所谓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我刚说完,就有学生问道:“这才五一,还有一个是什么?”我笑着回答道:“还有一老翁。”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马上点拨,一者指出书籍对欧阳修的重要性,二者光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气氛。平常一有时间我就让学生去图书馆,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够进行课外阅读。除此以外,我还向学生推荐我经常浏览的购书网站,这里面卖书比较便宜。每到月底,我就和他们分享我的读书单,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看的书籍并适当做一些讨论。然后,我还会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说“晨读一文”每天晨读让学生按学号到黑板上写一首唐诗或者宋词、元曲等,当那名学生讲解之后,大家就进行朗读背诵。每次作文课前,我会让学生为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诸如此类的读书活动开展的多了以后,阅读也就慢慢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了。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
喜欢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想要高效地阅读,还是需要一些指导的。作为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充当着实施者的角色,在课外阅读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认为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阅读方法。
第一,以课本为范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书本的特点,就好像我们在上课时,教学方式要根据文本类型来变换,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在读一些古今名著的时候,就让他们默读,用心去好好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学生读一些散文诗词集的时候,我就建议他们精读,适当的时候可以朗读并且去查查资料更容易理解,就不会觉得不懂而枯燥。更多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做一些读书笔记,古人有云道:“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二,适当地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做出阅读计划。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味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去看《红楼梦》《三国演义》这类书,这样做让人感觉纯粹是为了高考,很容易让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我一般在推荐书籍时会做适当地介绍和个人评价,我觉得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去看这本书的兴趣。我推荐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时介绍这本书是作家小时候因为好动而被退学,后来来到“巴学园”,得到小林校长的独特教育,从而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这样一说,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致,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构建评价体系,分享阅读经验
由于之前的课外阅读基本属于一种自发式的状况,阅读仅仅是个人行为,读什么,读多少,读后要有什么效果,都没有任何的限制。这就好比“放牛”一样,我们只要偶尔催催赶赶就好,其实这样是不够的。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热情会随着一天天的自我散漫慢慢消散。所以,我们要做到就是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系统,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记录和反思自己的阅读活动。有了评价之后,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持久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3
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个小集体、一个小社会。我们可利用学生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路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自觉与不自觉地加入读书的行列中。
二.方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浏览泛读法
“浏览泛读法”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比如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只需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时,便可采用此法。同时,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二)品味精读法
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采用“品味精读法”。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到其中的妙词佳句,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三)读写结合法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具体的笔记方式有摘抄式、提纲式、读感式等。从中高年级开始,就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从而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四)学用结合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渗透着阅读的方法。如《无字词典》《煮书》《学与问》《精读与泛读》等。对于这些学到的阅读方法,教者应着力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概括,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求得具体的实践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活动形式也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等。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一)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以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用轮流互赠的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二)开设读书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
(三)进行习作创作
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勤于动笔能有效促进阅读内容的深化。在阅读的基础上,可经常举行一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这样做既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又激发学大量阅读的兴趣,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课外阅读的制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思考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进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相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思考二:方法指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然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
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课外阅读指导呼唤宽容的空间,呼唤科学的阅读,呼唤对阅读的新的解读和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思考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通过条件创造,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1.尝试日记赠言“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可进行轮流互赠。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动。
2.1自主编辑班刊。中、高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综合类小报,由各阅读小组组长组成班级编辑部,集中介绍课外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科技的……拼贴可以,手抄也行。
2.2自编作文集。可让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进行整理、修改,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自编作文集,学生在其中表现出了许多思想火花、智慧闪光,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5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为了解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笔者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所农村初中(刘老庄中学、徐溜中学、凌桥中学)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300名学生进行调查。
我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88份。通过观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我发现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阅读时间偏少,阅读量不够;阅读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不强,有一味追求情节刺激的现象;阅读方法不恰当,大多数草草了事,不能有效 “输出”。
二、农村初中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原因探究
为什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会出现上述种种情况?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因素:
1.思想陈旧,认识不足
应试教育大背景下,面对升学压力,教师不愿下力气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总盯着眼前分数,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和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提升成绩费时长,见效慢,宁愿沉浸在题海中。
2.资源匮乏,指导不够
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初中图书室藏书少且图书陈旧,一些新鲜的优秀读物学生没机会在图书室找到。虽然有些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已改善,但给孩子买课外书的寥寥无几。一线教师每天面对“本山卷海”,还要应付各类检查汇报,所以即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很少对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指导。
3.评价失衡,机制不全
面对“只看分数,不顾过程”的评价方式,有的老师直接印发一些详细分析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导读材料,不让学生们读名著,只让他们死记硬背。此外,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也是影响农村初中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初中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
面对前文所述的种种现象及原因,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都有可为之事。但限于本文的篇幅,笔者只从教师层面来探讨开展农村初中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
1.有效选择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和信誉就越高,孩子们就越把他当作知识之源而被他所吸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必须先做一个真读书、爱读书的读书人,有大量的阅读实践,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有可人的阅读体悟,他才能成为学生的阅读榜样,才谈得上选择策略的有效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还未成熟,不能清楚地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辨识哪些是能读的,哪些是对自己有害的。而教师在学识、阅历等方面都优于学生,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推荐和自己的经验,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教师在确定推荐书目前,还要将所推荐的书籍读一读,这样才更有发言权,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疑释惑。
除了教师的选择推荐,学生能自主进行有效的选择才是根本。一方面,教师要交给学生挑选书籍的基本方法,如看作者(译者)、出版社,翻阅目录、前言等;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初中的实际,还可以鼓励、帮助学生走进大书店,徜徉于大书海。去年寒假前,笔者曾布置一项社会实践作业――和家人一起逛书店,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有效质疑策略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就是“存疑而读”, 即“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又带着问题去阅读探究。循环往复,才能将阅读纵深推进”。怎样才能做到有效质疑?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曾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建议学生从人物、情节、写法等角度发现问题,也可以于矛盾处设疑。其次,学生自主阅读,自行设计问题,小组汇总后进行初步筛选,然后交给老师。最后,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保留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不能打击那些所提问题不合适的同学,要保护他们的质疑精神。如有学生问“为什么这块仙石孕育出的是一只石猴,而不是其他生物?”笔者在课堂上没有讨论这个问题,但私下和他进行了交流。第二、防止目的偏差的阅读,即注意力被某个细节所左右,而忽略实质性内容。如问“如来帖子上的‘嘛呢叭咪恕是什么意思?”他的注意力被如来帖子上的字所吸引,而忽略了孙悟空被压这个情节。
3.有效课堂策略
有效课堂策略的主旨,是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上好辅助课外阅读的课,包括导读课、自读课、讨论课、展示课等。
导读课,主要解决阅读方法、阅读计划、阅读要求等细节问题,从技术层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课,师生共读,同期阅读,同步指导,从实践层面提高阅读效率。讨论课,按计划研讨师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预备在展示课上使用。展示课,展示阶段性阅读收获。
4.有效评价策略
通过评价,教师不仅可以确定初中生具备怎样的阅读基础,还可以了解课外阅读的真实情况,引导课外阅读的方向,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结合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评价建议,笔者认为应进行多角度评价。
一是动机。初中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因为兴趣,有的想追求刺激,有的为了消磨时光,有的纯粹为考试,也有的希望提升个人能力素养。通过评价,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合乎价值规范的动机,减少不良动机。
二是内容和方法。评价课外阅读的内容,不仅关注书籍的内容是否适合、主题是否有益,还可以考察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和范围的广度。评价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看初中生能否依据不同书籍类型、不同阅读目的适时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6
让所有儿童都能获得阅读
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
南方分级阅读理念
趣味阅读――从激发儿童热爱阅读入手,让阅读有趣、好玩;
分级阅读――根据儿童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均衡阅读――引导儿童广泛阅读,接受各类读物的滋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引导小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世界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需要。笔者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着力探究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以及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快乐,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如果只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那算不上有效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的成功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而广泛的阅读。
二、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检测试题的内容正在不断修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逐渐明确。然而,从检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依然缺少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概括时提炼不出关键信息,理解时机械而片面,表达时词不达意,作文立意平庸、语言干瘪、结构混乱等。
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1. 欠缺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和教辅读物中,学生缺乏更宽更广的阅读空间。也有许多学生的读物不多,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自己阅读的需要。
2. 无明确的阅读目标
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仅对漫画、卡通等休闲类的图书感兴趣,且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很容易随波逐流,身边同学读什么书,自己也就跟着读什么。
3. 阅读的兴趣不浓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在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光盘、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来源多种多样,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种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书籍阅读的兴趣。
以上问题表明,许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不当,导致教师成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宰,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只在教师限定的模式中去运作,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这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
三、如何使阅读变为“悦读”
面对这些现状,笔者经过研究和尝试,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外阅读作业,具体做法如下: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把阅读当作一种需求,而不是负担,不会感到厌倦和疲惫。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将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使学生在立足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及更有深度的拓展;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充分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其在情感和经历上体验成功的愉悦。
2.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首先应从班级出发,让学生诵读一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等,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激励自己读书。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和寒暑假开始之前,笔者均向学生列出必读和选读书籍的书目,然后由班里自由组合而成的读书小组组长进行分配,让每个学生买两本不同的名著,并将这些书籍归入班中的图书角,再由班里推选出的图书管理员按照班里的《图书管理规则》进行借阅登记。此外,可发动学生每学期更换一次图书角的书籍,每月出一期“书香漫步”墙报,在班中营造浓浓的的书香氛围。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阅读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喜欢阅读的教师方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这样能给予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还可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
在优化班级和校园读书环境的同时,家庭读书氛围也不容忽视。一个家庭拥有“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才能使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去培养阅读兴趣和爱好。近几年,笔者结合学校的读书活动,向家长推荐了一批书籍,并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共同阅读,同时在班里举办读书心得交流和读后感作文比赛等活动。通过亲子共读和参加读书活动,家长的人才观、教育观、价值观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不仅增强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子女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3.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主要包括“精读”和“泛读”。精读方法的指导主要适用于课内,而课外阅读的方法则以泛读为主。只有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读得既轻松又富有实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每一本课外读物都细致地读完,而要引导学生采用“跳读法”,即要抓住重点,对精彩的、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味,对不感兴趣的部分运用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方法进行浏览式的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阅读习惯:(1)学会使用工具书来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做读书笔记。每一次阅读都要做读书笔记,对书本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圈点、勾画和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3)制作摘抄本。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的摘抄本,每次阅读时,把读到的好词好句、奇珍异闻、科普知识等摘抄下来,丰富自己的积累。(4)写读书心得。把读完书后的感受、想法或收获写下来,不规定篇幅的长短,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都可以写下来;久而久之,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还能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内学习的需要和自己的读书情况,制订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按计划进行阅读;让学生制作阅读“倒计时钟”,规定某时间段的阅读量,逐步积累读书经验。
4. 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
教师应用赞赏和期待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的课外阅读,坚持“重激励、重过程”的原则,并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可开展以下形式多样的活动:(1)朗诵比赛和话剧排演。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深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能提高其表演能力。(2)手抄报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制作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展示出来,能使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其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看到了别人的阅读经历和成果,还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为自己确定阅读的方向。(3)读书辩论比赛。如提出辩题:孙悟空和哈利・波特哪个更厉害,让学生进行辩论。为了辩论,学生首先需要去认真阅读《西游记》和《哈利・波特》这两本书,并了解书中人物的特点。如此,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料,同时又能让学生品尝到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