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范文1
5月12日,县纪念5.12防震减灾知识网络有奖竞赛正式启动。活动时间为5月12日-5月31日,我局在365网首页置顶宣传这次网络竞赛活动,网民可点击图片链接进入答题,答题软件会自动录入答题资料,并统计所有参赛者的相关数据。活动结束后,我局将根据竞赛成绩抽出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活动面向全县城乡居民,同时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县全体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参加了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举办这次网络竞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影响力,达到全社会了解防震减灾工作、了解防震减灾知识、了解防震减灾法律的目的。
二、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5月12日,在我局和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全县56所中小学近10万师生同步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前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对学校安全工作措施、校舍安全、设备设施、水源、电源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由于学校安全管理而引发的事故。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演练中出现意外伤害。演练活动准备充分,组织有序,取得了完满成功,增强了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
5月12-5月31日,联合教育局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地震科普知识讲座,悬挂防震减灾宣传标语,布置防震减灾知识画廊,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四、开展“防灾减灾日”社区主题宣传活动
5月12日,我局会同多家单位开展了社区主题宣传活动。在3个社区举办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同时通过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等活动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3个社区居民进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增强了社区居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居民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避险技能。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范文2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一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XX县2019年防震减灾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大力推进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升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提高全乡群众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现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乡政府“科学减灾依法应对”横幅悬挂在学校醒目位置,开展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干部群众进行宣传科学减灾知识。
同时通过“学校通”向家长发送防灾减灾公益短信,向家长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二、制作防灾减灾知识展板,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使学生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让学生能从中引起注意,获得相关安全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认识,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氛围,增强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科普知识竞赛,通过对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全乡群众和学生共1500余人组织学习5.12和4.20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通过学习加强学生对防灾减灾知识的巩固与认识。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范文3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162-03
0引言
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等,渐变性自然灾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等。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时,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科技知识传播出去,解决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若没有这种即时性,则这种科普知识的传播及发挥的效果将大大减少甚至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自然灾害通常是非常特定的事件,所发生的问题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是针对突发性灾害的,根据公众关注的灾害问题所开展的应急科学知识普及,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媒体与科普工作者根据公众需要什么就要马上提供给这方面的科技知识。应急科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挑战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增长。2010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00亿美元,受灾人数2亿多人,因灾死亡人数达到了29.68万人。2011年,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公布的统计显示,2011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3660亿美元,死亡人数达3万人。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估算,2012年全球自然灾害共造成1600亿美元(约合997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在自然灾害面前,民众不但要在第一时间面对灾难,更要在第一时间处理灾难,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大部分群众不知如何逃生或自救,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随着社会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社会公众群体所需要的应对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科学知识需求的科普,即应急科普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应急科普模式不是像传统的应急科普无限制的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而是一旦公众有科普方面的需求,科普工作能立即满足公众需求,及时有效地让公众快捷、有效的找到他们所要的知识,以及提供给公众向权威人士咨询的渠道。应急科普得到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提倡,传统的科普模式是让公众提前“储备”大量的科学知识。应急科普模式增强了传统科普模式的针对性、前沿性和时效性,提高了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应急科普模式在整个社会科普教育中,无疑是基础性的地位。通过对应急科普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应急科普模式进行分类。因而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是,政府和公众更能系统而全面的预防和处理突发自然灾害,力求通过政府的政策、组织、经费资助和协调,使科普工作在社会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科普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的自上而下和发展中国家的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发达国家将科普重点放在使公民对科学技术形成全面理解,并能够参与科技有关的公共政策讨论,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脱盲”和求生存发展上,更关注与民生国际密切相关的内容。
1.1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李士、方媛媛提出,要改变传统上只限于纪念日或活动日的“点缀式”应急科普教育的现状,做到全民应急科普教育的普遍化和常态化,将应急科普教育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没完没了的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应急科普知识,而是通过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科普知识,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使得民众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最大程度的预防和降低灾难及二次灾难造成的损失。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认为,“20世纪的科普事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普及、公众理解和科学传播,它是科普事业的广义化过程”。科普模式也正在发生从常规模式到应急模式的演化。
北京师范大学赵孟营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不单是未成年人,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都很差。他们没有公共安全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应急避险的正当行为;不懂得预防危险;更从来没有在模拟的灾难场景中体验自救与互救。”
1.2国外研究状况
1.2.1.美国
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教学来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教学。他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主要是以亲历科学、互动性地进行科普展览。在其之后,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人们参与互动的亲历应急科普的教学方式也渗透到教育改革及大量科学教育设施中去。
美国勒德曼博士在芝加哥地区提出了“动手做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Learning)”的科普教育模式则是亲历科学方式的教学改革应用,该模式提出后收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
1.2.2日本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因此日本是世界上最注重地震科普的国家。他们视防灾如国防,政府从中小学起就培养公民防灾意识,使公众能训练有素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训练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系我防护和避震逃生的技能。
日本科普专家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亲历科学的方式来学习是一条普适原理。日本从1971年开始,国家政府每年举行赈灾防救演习训练,现在已扩大到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大规模的防震演练。
多年来,日本政府、学者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防灾治灾应急科普模式的研究和完善,在灾害应急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日本JST安全研究所根据公众实际需求运用预测性技术课题,研究开发出用于防灾减灾的应急模拟体系。该研究中心还开发了危机评定法,经济成本评定法以及相互依存性解析法,并针对其危害性采用相应的应急科普模式。对于灾害的发生最终做到灾前预报准确性、灾时应对及时性、灾后救援有效性,尽可能的减少灾害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1.2.3英国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所说:“对于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还没有被社会传统抹掉的时候,不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就会使他们失去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必然对以后的科普工作造成更大压力和困难,因此科普教育应从中小学开始普及。
英国设立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 开展科普工作;教育、科技、大众传媒、博物馆和政府等机构的约20多名成员组成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 组织开展科普工作, 设立科普科学基金和发展基金英国没有专门的科技传播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科技传播工作已成为科学创新工作的一部分。
2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般意义上,科普模式包括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全球科普资源总体而言呈现量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但是总量相对于人口来说显得相对不足。
2.1应急科普平台
现在的科普模式趋向于系统化,各个国家都在整合各项应急资源,使应急科普平台更加完善。
总的来说,有:1)通过科普出版物配送平台,针对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情况,对民众进行发放各种应急科普知识书籍、报刊和宣传单,分类开展经常性的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2)通过电视节目服务平台,进行电视应急科普宣讲,播放一些和应急处理相关的影视作品,电视作品和动画作品,使人们掌握更多的应急处理方法;3)通过科普活动服务平台,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有奖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从不同层面多样化加大应急研讨、交流和宣传的力度;4)现在网络几乎覆盖全球,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使民众可以随时浏览,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5)通过政府服务平台,政府将某一特定日子定为“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以及主题宣传活动,使公众掌握自救、互救、预防、逃生等基本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6)通过现场互动平台,建立灾害发生的模拟场地,进行实景模拟演练,提高民众心理承受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7)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科普文明长廊、科普报栏、文化广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
2.2应急科普模式分类
通过对应急科普模式的研究分析,将应急科普模式分类归纳如下:
2.2.1根据应急科普宣教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1)专业组织应急科普模式,专业科普组织举办应急科普知识讲座,对民众进行专业性的科普知识教育,对自然灾害专业应急;2)社区应急科普模式,建设社区科普文明长廊、科普报栏等宣传科普知识,开展“科学文明家庭竞赛”、“社区科技活动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普展”等活动,建立民众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3)政府应急科普模式,建立灾害发生的模拟场地,进行实景模拟演练,同时将某一特定日子定为“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使公众掌握自救、互救、预防、逃生等基本技能;4)学校应急科普模式,青少年是弱势群体,应急科普应该从小学开展,通过系统全面的学校危机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应急科普能力以及防灾自救意识;5)企业应急科普模式,企业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在建筑楼内贴示出安全标语及出口指示牌,保障安全通道的通畅;6)网络应急科普模式,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在网站上公布灾害应急处理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防灾救灾,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
2.2.2根据应急科普的机制不同,可分为:
1)应急科普开发模式,有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其他社会力量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出版图书、音像等应急科普资源,尤其是涉及较少的生化、核辐射等应急科普类读物。创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质应急科普活动形式,开发数字化应急科普资源;2)应急科普集成模式,科普资源集成机构将已有各类应急科普资源集成数字化资源。引进国外优质应急科普资源,进行吸收创作。将各种集成的、引进的应急科普按不同的自然灾害、按图书、音像、数字等形式分类,使民众享受到更为丰富的应急科普,掌握更多的应急科普技能;3)应急科普配送模式,应急科普配送机构应针对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情况,对民众进行发放各种应急科普知识书籍、报刊和宣传单,编印发放公共安全手册,制作张贴宣传海报,投放公益广告,分类开展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2.2.3根据应急科普途径不同,主要有:
1)科普场馆,通过展览教育、培训教育以及亲身体验,激发公众对应急科普的兴趣以及掌握有关的应急措施;2)图书出版,借助出版有普及应急科学知识、传播防灾应急方法的图书音像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3)新闻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应急科普宣讲,播放一些和应急处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动画作品,使人们掌握更多的应急处理方法;4)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在网站上公布灾害应急处理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防灾救灾,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5)群体博客,个体或组织自发一些原创科普信息及国外最新科普咨询等应急科普知识供网民浏览学习,开展交流论坛、专题讲座、科普活动周;6)虚拟现实,利用电脑来模拟自然灾害发生的三维空间虚拟世界,让公众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如同身临灾害现场一般,提高公众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2.2.4“三位一体”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政府组织建设、企业经济支撑和专业应急组织提供专业科普知识的由专业应急组织进行专业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应急组织可以对民众灾害的应急方法与措施进行专业支援、专业救助和专业支持。政府对公众具有号召力,安排组织公众应急科普知识学习,提供科普宣传场所和设施。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企业在经济上对公众应急科普的建设,是一种企业新型战略的创新,具有经济和文化意义。这种政府、企业和专业组织三位一体互动与融合的应急科普模式充分利用了各参与方的优势,提高了应急科普宣传的效率。
2.3应急科普模式发展趋势
今后的应急科普模式会更加专业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各种服务平台,创建目前涉及较少的生化、核辐射等应急科普模式,开展以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质应急科普模式,尤其是对原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参观,能够让民众认识到应急科普知识的重要性。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对应急科学知识普及的作用将会不可小觑。
纵观国内外的科普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1)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现代科学与本国的自然灾害特点以及知识体系间的关系,注意将传统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正规专业教育等渠道进行传播。现在的学者们更多开始关注多元化的问题,即现代科学与本土知识系统的关系问题如何根据不同的文化形态有效传播应急科普知识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2)在方式上,强调“亲历科学”原则,且这种方式也不断渗透到改革及大量的教育中去;3)在对象选择上,一直把青少年作为主要对象,并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应急科学普及,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科普对象,尤其是应急科普对象,关注弱势群体成为科学普及工作对象选择的趋势;4)在主体上,主体间合作交流得到不断加强,形成“大科普”体系。它突破了单一模式,形成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科技团体、大众传媒等共同支撑的传播体系。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鼓励科普主体间的合作特别是科普机构与正规科学教育机构间的合作;5)在机制上,应急科普主体队伍正逐渐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应急科普模式不断得到完善。应急科普知识作为科学知识的一个分类,其生产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工作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科普知识内容更能够满足公众的兴趣和需求,以科普的创作编辑、宣传讲解、组织策划、管理协调等为主的专业化职业化科普工作者队伍正逐渐形成。
3 国内外现有应急科普模式的不足与改善方法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应急科普教育模式的构建有待完善,问题之一在于应急知识宣传不够深入,教育普及往往停留在书面上,逃生演练措施不够完善。有些国家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畅,科普模式总体上处于条块分割状态。
发展中国家应急科普模式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应急科普模式尚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第一,应健全民众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通过专题讲座、社会媒体宣传、社会演习等,对民众进行应急科普知识的教育。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
第二,建立并完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应急意识与应急心里教育体系。以战争、灾害等突发公众事件的危害后果或其纪念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应急意识。
第三,针对地震、洪水、火灾甚至是多灾并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救灾反应能力,建立危机应对情景仿真与演练场地,提高民众应对突发公众事件的应对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探索并创新民众参与式、常态化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和“感官式”的科普知识。
第五,建立民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创建防灾型全民文化氛围。这是构建全民应急科普教育模式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第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数字化技术,向民众宣传应急科普知识,使民众随时都可以学习掌握应急防灾知识与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洪建,张卫星.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J].灾害学,2012,4,28(2):56-62.
[2]黎剑.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J].自然灾害学报,2006,8,15(4):33-38.
[3]李保俊,袁艺,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6,13(3):19-23.
[4]孙建平.大都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研究[M].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8.
[5]朱登科.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应急科普的作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0,2:226-228.
[6]郭太生.美国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公安大学学报,2003(6):16-25.
[7]王勇,王蒲生.事件科普营销模式探究[J].科普研究,2013,4,8(043):26-30.
[8]朱效民.中国需建立“应急科普模式”,[EB/OL][2012-05-28].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70
[9]高小平,刘杰,刘一弘.建设我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体系[J].中国应急管理,2011:37-40.
[10]龙珂,邹光南,董坤.灾害应急通讯体制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7):126-129.
[11]申瑞瑞,融燕.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对我国政府的启示--以“3.11”大地震应急措施
为例[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3):55-61.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范文4
【开展2017年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1】 2017年科技活动周按照国家和湖北省、宜昌市的总体要求,结合枝江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色和实际情况,整合资源、精心筹备、周密部署,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强化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力求把最新的创新成果、最好的科技服务奉献给广大公众。“科技活动周”期间,全市组织开展了一次“创新创业 科技惠民”为主题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和大型科技展示宣传活动;5次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一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调研;组织了枝江酒业与湖北工业大学校企联合,签定了7项课题研究协议;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业务骨干培训;组织科技小分队8个深入各镇开展科技赶场198场次,遍及全市每个村。展示各类科技成果86项,发放各种科技资料15万册(份),义务科技咨询1.3万人次,义诊、义检4400人次 ,发放各类预防药品价值2.4万余元,赠送最新优良品种9个,9000余公斤;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3200余人次;利用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播放科技专题节目8组,动态消息60条,全面实现了“科技活动周”的预定目标。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科技活动高质量开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活动周”的开展,将其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全面建设创新型枝江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突出“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装型发展”这一主线,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集中宣传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技工作、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活动期间,我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前的中心任务,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立了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长王建红同志任组长,市委宣传部、科技局、农业局、卫生局、文体局、广播电视局、畜牧局、科协、农机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并召开专题会议对活动周的实施方案、主题活动举办、各成员单位如何开展活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心的研究部署,并责成市政府督查室、市科技局对各地、各部门的“科技活动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了这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形式灵活多样,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我市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始终贯穿“创新创业 科技惠民”这个主题,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各镇(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围绕四条主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展示活动。
5月14日上午9时,枝江大礼堂广场人头攒动,市民云集。枝江市政府在此隆重举行2017年科技活动周启动暨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宜昌市科技局副局长罗明,对外合作科科长郭凌,枝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兴宏、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建红灯领导出席仪式,枝江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各镇(街办)、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体局、市广电局、市畜牧局、市农机办等相关部门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各界市民1200余人参加现场活动。枝江市政府还邀请到了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及三峡大学的领导和专家莅临枝江现场指导,并与市委市政府和相关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启动仪式旨在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到科技活动中来,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让我们高举科学的大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枝江市委、市政府周围,信心百倍,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枝江奋力拼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天在启动仪式现场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枝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潘兴宏宣布活动开幕;枝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建红致辞;举行了政产学研签约仪式;观看了市歌舞团的精彩文艺演出;市直相关部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接受科技咨询,展示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专家等医疗单位专家为市民进行现场义诊。
此外,在科技活动周期间,枝江市各镇(街办)及市直相关部门还分别安排了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培训、专利培训、地震应急知识讲座等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科技活动。
市经信局、劳动局、总工会、科技局、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组织市内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技术练兵等活动,展示和宣传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教育局、文化局、市团委组织全市各中小学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展示和宣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
市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科技、气象等部门广泛组织科技宣传小分队和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展示和宣传各种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农业局组织高中级农技人员25人,深入各镇进行科技宣传和农技培训,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分发技术资料3万多份,向困难群众送优质种子9000多公斤、农膜500公斤、化肥120吨。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市农业生产普遍面临的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高的困难局面,农机办强力开展了新型农机示范推广工作,通过试点试验、专题召开农机化工作会议进行强力宣传和推广、制定配套措施鼓励机手购买新型农业机械、落到购机补贴、推广机手自主购机和组织机耕专业队进行专业化机耕服务的新型农机推广服务机制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今年就推广微耕机80余台、微型插秧机近15台,深受农民欢迎。
市卫计局突出宣传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教育。公安、住建、城管、科协、环保、文体旅游、广电、妇联、司法等部门积极宣传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
三、问题和不足
今年,我市“科技活动周”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具体,方式灵活多样,行动快、效果好。但从整体来看,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部门和镇对“科技活动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深,领导不力,行动迟缓,效果差。二是科技活动周正值“三抢”大忙时节,对在基层组织有特色的大型科技活动十分不利。三是缺乏固定和相对固定的科技活动场所,加大了展示宣传科技创新成果的组织难度 。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努力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开展2017年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2】 5月1日至31日,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设立的科技活动月制度,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海南省科技厅联合省直各有关部门、各市县紧紧围绕“创新创业 科技惠民”主题,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全省开展第十一届科技活动月暨2017年科技活动周活动(以下简称“科技活动月”),取得显著成效。经统计,本届科技活动月共有758个单位参与,开展活动800多项,公众参与数量约48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约80万份,赠送卫生用品、药品、科技图书等折合人民币约88万元,提供科技咨询约40万人次,举办科技报告会94场次,组织培训660场次,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4万多人次,提供技术服务近1万次,免费义诊体检约3万人次,出动宣传车300多辆,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00多次,受益人数近90万人。
一、展示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省科技厅在科技活动月开幕式暨科普大集上,精心策划组织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分别从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企业展示等方面,制作800多块展板,集中展现了我省在热带农业、海洋渔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保护、动漫文化等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我省创业英才培养计划人选、获得国家人才推进计划人选及科技副乡镇长等创新创业人才,展示了我省优秀科技企业创新风采,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省创新创业情况。开幕式后,还组织到儋州、临高、东方、白沙、万宁、定安等市县进行巡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各市县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本市县创新创业成果向公众进行展示。
通过集中展示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成果、典型事例和人物,增强公众科技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公众理解创新、尊重创新、接受创新。
二、推广实用技术,让科技广泛惠及民生
依托农业科技110系统、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推广普及活动,通过技术培训、成果展示、咨询,发放科普资料等形式,帮扶基层提高生产水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利用其优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组织专家300余人次,深入澄迈、琼海、儋州、临高、定安、琼中、万宁、乐东、海口、文昌、东方、昌江、屯昌、保亭等14个市县的30多个乡镇,共举办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班(讲座)和田间指导等活动60余次,举办综合性大型科技下乡活动1次,培训及接受技术咨询1.5万余人次,发放橡胶、甘蔗、木薯、香蕉、芒果、番木瓜、槟榔、胡椒、反季节蔬菜等栽培实用新技术,养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资料数2.7万余册,发放各种作物实用技术光盘1200张,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及实用技术。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热带果树、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设计、农业环境与土壤、粮食作物、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蔬菜等8个专家团队,深入各市县乡镇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全院累计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培训、科技交流、现场观摩、送科技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92项,派出各专家团队专家3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0多份,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6000多人次,总收益人数达15000人次以上。省妇联开展“科技活动月——巾帼服务天涯行”活动,帮助妇女群众提高生产问题,先后组织走进海口花园后和龙舌坡社区,万宁、五指山、东方、保亭等市县举办实用技术、种植养殖、卫生、法律、小额信贷等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发放相关书籍和学习资料3.3万多份(册),有1.9万名妇女接受新技术培训,及时准确地把新技术、新知识推广给妇女群众,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妇女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三、开展专题科普活动,普及热点科学知识
省直部门发挥部门优势,联合下属单位或市县开展专题科普活动,大力宣传老百姓关心的空气质量、应急避险、防灾减灾等科普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健康、安全生活。省气象局利用电视、微博、微信、声讯等媒体手段多渠道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气象电视栏目以专门版面在主持段中口播形式宣传防雷知识、高温防范、强对流天气防范以及其它各类气象知识。针对高温和强对流天气,组织首席预报员接受南海网记者,解释天气成因、宣传科学防御措施,并在“海南气象服务”新浪、腾讯、人民网官方微博预报预警信息,强对流、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科普信息累计1404条。组织首席预报员郑艳做客直播间,现场为听众讲解海南雷电、大雾、冰雹、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气候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预报预警等预防措施,向公众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高防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与省气象服务中心、省防雷中心、省气候中心等在海口、澄迈、三亚等十个市县开展气象科普宣传、防雷科普知识巡回宣传、人工影响天气科普知识宣传、气象服务到地头等活动,极大地增强社会公众的气象科普知识。省地震局组织市县融合当地特色,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短信平台、专题培训、地震应急演练、现场咨询、展示防震减灾知识展板等形式,开展各类防震减灾宣传活动200多次,展出防震减灾宣传展板、挂图1100多幅,发放防震减灾宣传资料14万份,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33次,播放防震减灾宣传影片200多场,举办防震减灾专题讲座15次,举办防震减灾培训班5期,共计有16万人次接受科普教育。
四、开放科技场所,体验科技魅力
组织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讲座进学校、进课堂等活动,让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科技魅力,激发创新创造兴趣,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食粮。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普基地、专业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场馆向社会开放,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活动月期间共接待来访参观1598批次,参观人数56404人,其中青少年学生6643人。省科协组织市县科协开展“科技馆科普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亲身体验航模表演、火箭发射表演、模型飞机制作、车模竞赛展示、机器人创意展示等10多项内容,体会科学的神奇和乐趣,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对于科普知识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和海口机场局在美兰机场联合举办了“医学媒介实验室科技成果展示活动”,邀请美兰机场口岸相关单位30余人参观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细致的讲解,让参观者了解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与检测技术,宣传了媒介生物传播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五、举办多种形式赛事,增强科技活动月的活力
紧贴需求、创新方式,开展形式新颖、活泼生动的科普赛事,增加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科技活动月在提升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省科技厅利用互联网开展科技活动月网上知识竞赛,吸引科学爱好者积极参与,普及基础科普知识,宣传科技活动月,激发了社会公众的科学热情。省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第27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吸引全省24支代表队参加,评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56项、二等奖126项、三等奖165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20项、二等奖24项,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5项,少儿科学幻想画一等奖30幅、二等奖65幅、三等奖69幅,科协主席奖6项,优秀科技辅导员10名,优秀组织单位13个,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体现青少年身上蕴藏的无限活力和创新潜能。省科技厅举办2017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吸引专业科技馆、科普基地、科研院所、高校等15个单位23名选手参加,从选取了3名选手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取得了两个三等奖和一个优秀奖,展示了我省科普工作者风采,也进一步提升我省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科普传播能力,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范文5
一、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将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检查指导,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确保在突发破坏性地震时,震情灾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应急救援队伍能够迅速派出,交通和通讯能够保持畅通,灾民能够尽快得到妥善安置,社会能够尽快恢复稳定。
(一)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区消防大队作为我区突发灾害紧急求援的主要力量,要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配备基本的搜救装备,应有侧重地配置重要专用装备,配备能实施搜救倒塌楼房被埋人员的救援装备;
(二)提高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重要工业设施、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尤其是1990年以前建设的多层砖房、预制板房等建筑物要进行抗震性能普查或抽样调查,对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要加快实施加固或改造。新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49号)要求或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三)加强地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区建设、规划、文体、教育、水务、供电、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在现有广场(公园)、体育馆、学校等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疏散场地的规划,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建设,并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区民政、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机制,特别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帐篷、衣被、药品、设备等专用物资储备。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医疗等物资应建立平战结合的流动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种应急物资资源。
(四)积极做好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工作。区国土、安监、水务、环保、经贸、建设、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震后容易引发水库溃坝、尾矿库、泥石流、山体滑坡、地基塌陷、环境污染、易燃易爆等次生灾害源的专项普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登记建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和防范。
二、增强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认真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各镇(街道)、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在6月20日前完成制定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要负责督促指导。地震应急预案完成制订后必须报送区地震办备案,区政府将统一汇编。
(二)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震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开展相应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各部门协同配合、有序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能力。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实施和大型企业以及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学校、医院、影院、商场等单位,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应加强指导,每年适时开展一次以上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快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区地震办、团区委和区红十字会要按照《关于印发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震〔〕71号)要求,发挥新成立的“区地震救援志愿服务大队”的作用。6月底前,团区委和各镇(街道)团委要负责本行政区内各机关、学校、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村(居)等地震救援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队组建,区地震办、红十字会要负责组织对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演练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建立起震时迅速调集和组织动员地震志愿者队伍的机制。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医疗急救、卫生防疫、心理干预、建筑工程、电力通信等专业领域人才资源,逐步开展兼职志愿者准入登记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不同专业救援技能、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高效率开展救援行动的兼职志愿者。
(四)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要推广应用村镇建设抗震设计规范,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村镇建设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新建住宅特别是沿海广大地区的石结构房时采取抗震措施,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住宅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不断提高农村防震保安能力。
三、努力提升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区地震办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全区地震活动形势的跟踪分析,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测预报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好服务。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密切关注值得注意地区的震情动态,加强群测群防,凤凰山公园动物观测站、东圳水库水产养殖场鱼类观测站等5个地震前兆异常宏观观测站要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区地震办。大力推进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继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以下简称地震“三网一员”)建设。各镇(街道)和区地震办要加大地震“三网一员”的培训、指导力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
(二)健全地震灾害信息报送机制。区地震办要切实提高地震“三网一员”地震信息速报的水平,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区地震办要第一时间深入调查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防止地震谣传滋生。
(三)加快地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区地震办要按照省地震局《关于推广应用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通知》(震〔〕58号)要求,6月底前完成我区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省、市地震局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地震监测网和地震灾情速报网信息的实时传输,确保地震速报和地震灾情信息报送的及时、畅通,为抗震救灾和社会稳定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于年底基本完成我区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任务。
四、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要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一)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各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广泛、持续地进行防震避险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对象编印不同内容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读物,并联合宣传、广电等部门在每年“5·12”防震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定期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强化宣传。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推进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范文6
防震减灾工作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预防为主、急救为重、服务为先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需要,从创新出发、教育入手、落实见效,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着力在防震减灾转变理念上求创新发展
在思想上要高起点,解决影响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
1、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按照市委的要求,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实际,重点解决“四个不统一”:重视震后,忽视震前防御;重视救援,忽视宣传教育;重视单一防御,忽视全民综合防御;重视系统指挥,忽视启动预案等问题,为防震减灾事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新活力。
2、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研讨。利用每周五法定学习研讨日,重点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创新学习方式,采取领导授课、专题讲座、座谈讨论、体会交流、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闭卷考试等形式,提高学习效果。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转化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和才干。
3、继续开展“创新立功、减灾为民”教育活动。组织“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经验交流会。以我市防震减灾系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样板,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无私奉献的人,务实创新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攻坚克难的人,为推动防震减灾工作新的突破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和典型的带动力。
二、着力在防震减灾工作到位上求创新发展
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创新,促进发展。
1、坚持不懈地做好“三网一员”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网一员”逐级培训制。完善县、乡、村“三网一员”逐级承诺制。制定培训计划,上、下半年分别开展集中培训。采取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以会代训、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形成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级、乡级培训村级的整体网络,提高群测群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县、乡、村优秀防震减灾助理员评选奖励机制。市地震局适时召开“三网一员”建设报告会,表彰奖励“三网一员”建设先进典型。
2、坚持不懈地做好震情监测。实现省会震情监测信息联网,解决震情信息“两张皮”的突出问题,达到震情信息共享,确保第一时间和省地震局沟通情况,向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建立健全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震情报告责任制、地震异常落实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检查督促,追责问效,确保对地震宏观、微观异常,地震谣言,有感以上地震第一时间落实上报。做好周、月震情会商,建立以会代训的半年、年度震情趋势会商长效机制,吸收“三网一员”骨干参加。建立半年、年度会商专项档案,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为年奥运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3、坚持不懈地做好地震台站升级改造。完成对市地震观测站深井观测的环境改造和元氏地震观测台观测手段的优化改造。按照城市布局调整,增设地震监测网点,保障城市安全。力争将极5井、热1井、晋2井、泽1井、西湘洋井、王家庄井、西平乐井等观测手段纳入国家地震安全工程河北省项目观测井网建设和改造。积极争取进入省地震局台网维修中心,得到技术支持和提高服务质量。
4、坚持不懈地做好对地震监测台站观测环境和观测设施的保护。把地震监测台站观测环境设施的保护纳入当地建设规划。地震观测台站要及时更新保护警示牌,有保护警戒线,有专人看管维护。有关县(市、区)在6月份之前上报有台站保护范围的图纸和当地规划部门批准的文件。并将当地地震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情况上报。
5、坚持不懈地做好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在河北省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办公室领导下,按照城市布局调整,选好探查起点。上半年举办项目开工奠基,年底前活断层项目的初查任务见实效。
6、坚持不懈地做好市、县、乡、村四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整理备案工作。上半年完成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电子文档,印制正式文本。修订市地震应急预案、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签定各指挥分部“预案”责任状。将市地震局预案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上、下半年各自分别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按预案程序,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技能专项培训、演练,使依法落实预案成为防震减灾工作者必备的基本技能。组织专门班子,指导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落实,提高各级的预案执行力。
7、坚持不懈地做好基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3月份完成代市政府起草的《加强县乡地震应急救援管理的意见》。争取省地震局的技术支持,一季度完成地震应急现场指挥技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工作,积极主动配合共青团组织做好对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培训,逐步形成培训、服务、行动网络化、规范化,加强街道、社区、乡镇、村,人员密集场所,大型厂矿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争取政府将地震应急救援建设工作纳入“三网一员”管理程序。提升学校、企业、商场、医院等特殊行业志愿者队伍对口培训、演练质量。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以裕西公园试点为样板,指导各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步伐。
三、着力在防震减灾科技进步上求创新发展
科技是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科学创新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地震科技人才,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地震科技创新成果。
1、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地震科技大会精神,大兴“科技兴局”之风,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积极培养一批自己的科技人才,重点引进一批社会的科技人才。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积极院校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大胆破格提拔使用年轻的科技人才,做好科技人才的评聘、招录工作。
2、建立健全有效的竞争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大胆进行科技创新。给青年科技人才压担子、交任务,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环境。树立典型,重奖先进。设立局长特别奖,重奖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
3、充分发挥局青年科技研究小组在科技创新中的带头作用。做好科研开发、技术攻关、科技管理等工作,思想上鼓励,财力上倾斜,政策上支持,物力上保障。努力开展防震减灾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成果的申报工作。力争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基地申报省科技成果。
4、举办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科技讲座,聘请国家级地震科技专家、学者,讲授地震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技素质。
四、着力在防震减灾服务民生上求创新发展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要。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把服务民生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继续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的“四进”宣传教育活动。成立流动宣传小分队,组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车”,深入集市、田间地头,入村入户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2、做强做实保障民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保障群众享有防震减灾知识的权利、防震减灾成果保安全的权利、知晓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权利、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权利、群测群防成果受保护的权利。一是编印《防震减灾十大招数》、《防震减灾市民应急自救手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保安全工程。积极与建设部门沟通协调,选好试点,开展农村民居地震保安全示范村建设。
3、指导各县(市、区)建立健全一流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咨询服务站。市地震局网站要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专页,定期更新,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
4、做好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二期工程。有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对外开放。
5、下半年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做好对全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的检查、验收。
6、编辑《市防震减灾工作五年回顾》画册和电视片。
五、着力在防震减灾依法行政上求创新发展
严格守法、严格执法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力保障,依法行政是履行防震减灾职责的基本准则。
1、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做好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十周年宣传活动。各县(市、区)要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活动。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认真实施防震减灾“五五”普法规划。
2、严格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认真执行《市地震局依法行政指南》。用制度规范各自的依法行政行为。
3、认真贯彻实施《河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与发改、规划、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把关,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指导各县(市、区)做好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上半年对各县(市、区)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是否进入审批大厅,项目档案备案情况,次生灾害工程安评工作的落实,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年内市地震安全性评价所要积极争取省地震局工程勘查设计院的支持和帮助,联合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逐步纳入省地震局工程勘查设计院统一管理。
4、举办全市防震减灾系统法律、法规培训班,邀请省、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省地震局有关领导、专家授课,提高全市防震减灾系统依法行政的素质。
六、着力在防震减灾队伍建设上求创新发展
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科技发展、创新发展,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使全市防震减灾系统增强忧患意识,成绩面前反骄破满,谦虚谨慎,艰苦创业,争创新的业绩。
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以制管事、以制管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局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进一步转变服务作风,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各项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
2、坚持周绩效评估制,实施追责问效制。建立追责问效跟踪卡,各项工作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加大考核和监督检查的力度,加大奖惩力度,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把绩效评估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依据,严格追究失职渎职行为,形成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层层抓、抓细化、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3、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严格执行干部职工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退等制度,推行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优化公务员队伍。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
4、用先进典型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创新。大力培养和树立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先进、先进更先进的浓厚氛围。
5、加强基层防震减灾队伍建设。继续强化基层工作,深入基层台站,帮助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认真落实省编办《关于加强县级地震机构建设的通知》精神,加强各县(市、区)地震局的职能,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搞好培训工作,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县、乡、村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6、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协会的促进作用,加强老干部工作,共同打造和谐友爱、严肃活泼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