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小结范文1
一、让阅读成为需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多年语文教学我最大的感悟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1、立身以读书为本——读书与做人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征服了全世界,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被哈利的人格魅力折服,正直、正义、勇敢、坚韧不跋,向我们阐述一个人性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2、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与心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学习能力更好,缺乏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
3、此日中流自在行——读书与写作
家长长期以来都有一个困惑:如何能写出好的文章。
其实,提高写作能力真正的“捷径”是阅读,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但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态让许多家长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学会写作文——这是不可能的了。写作需要优美的文辞、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孩子的年龄那么小,他从哪里获得优美的文辞,从哪里寻找细腻,从哪里体会深刻。
好的作品中本身就蕴含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过程。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时下,电影、电视网络等深受大众喜欢的传媒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孩子们中间,迷恋电视节目者有之,迷恋电脑游戏者有之,迷恋上网聊天者有之,喜欢阅读的却寥寥无几。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需要时,孩子们才能变被动的读为主动的读。
二、让阅读成为爱好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在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
1、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国外,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人们不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而把原因归结为家长和老师没有为他们创设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没有发现他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由此,我们定会想到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氛围。
(1)、成立“小小图书角”,倡导阅读。为了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要求每位学生在每个假期买两本新书。利用寒暑假,自己先读好。每学期开学后,开展“献两本我喜欢的书给你给他”的活动,把自己的好书介绍给别人。这样每学期班级就有了近百本书,组成了班级“小小图书角”。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也可以借回家看。这样形成了人人都看课外书的良好氛围。
(2)、利用图书室,广泛阅读。图书馆不仅是供应图书的地方,也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它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我经常利用黑板报、墙报等阵地,及时作新书介绍和推荐,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览课上亲自带学生进图书室畅游书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读书氛围,并保持阅览室的宁静、明净,让学生在这样洋溢馨香的地方尽情采撷知识的花蜜。
(3)、拓宽学生读书空间。我们又把读书活动引向家庭。许多家长经常带孩子上书店,给孩子选购书籍,有些家长还在家里为孩子安排了读书的小书桌、放书的小书橱。有些家长还放弃休息娱乐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边读边议,互相讨论。
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悦读”,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利用榜样的力量
美国某一校长,曾做过这样一个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 心理学表明,孩子是具有向师性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经常给孩子们讲名人的读书故事,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除此之外,身边榜样的力量也不可小瞧。经常表扬班里爱读书的孩子,让学生探讨读书感受,交流读书收获,也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利用课文作先导
教材中编排的许多文章都出自名著或和名著相关,我们就可以一次以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水浒传》;学了《伊索寓言三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伊索寓言》;学了《一本那孩子必读的书》,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是杨红樱系列的其它作品;学了《之间儿童多处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繁星春水》。
4、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获得成功感后,他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从而使他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断获取课外阅读的成就感呢?
①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全家共读一本书、诗文朗诵比赛、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辩论会、阅读沙龙等。有时,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我们还可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主题综合阅读活动,如本学期,我就以“友情”为主题开展了相关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阅读了《蓝鲸的眼睛》、《夏洛的网》、《青铜葵花》等书籍,还阅读了大量的诗歌、美文,孩子们还排练了一些短剧,收到了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果。
②重视评价。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可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等定期进行数据统计,对学生广泛阅读手册要经常检查,并将学生课外阅读结果,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中,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及时显性化,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从而形成推进学生积极阅读的合力。即使是一些读书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如评出“广泛阅读金、银、铜奖”“阅读进步奖”“阅读小博士”等奖项,并举行隆重仪式,颁发获奖证书,最好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书签、书籍等,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让阅读成为习惯
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才会在课外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加以鉴别,以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悉心指导,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第二,,适当“强制”,知行合一。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21天的坚持时间。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倒觉得别扭、不舒服。
课外阅读小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41-01
通过比较译林版英语教材,教师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阅读教材绝大多数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如从五年级开始,在语篇板块出现引言部分,简单地介绍故事背景,但篇幅不是很长。基于这样的学习背景,学生所选择的英语课外书籍也与教材内容相近,以绘本为主,图片大且内容简单,文字较少。但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或课外阅读材料,大多由一个或多个语篇构成,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从质到量的飞跃。就目前中小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的状态而言,他们阅读的数量不足,阅读的理解力不够,中学与小学出现明显的断裂,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与衔接,从而导致学生进入中学之后英语学习不适感增强,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完成对话形式的阅读比较得心应手,但对于补全短文或是纯文本阅读就感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学生无法读透文章,无法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因此,做好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衔接是小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由浅入深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小学阶段阅读所达到的目标是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而中学一年级学生所要达到的阅读目标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的书面材料。”对比这两个目标,发现有无图片的帮助是要点。因此,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尝试引导学生扔掉图片这个“拐杖”,逐步走进纯文本的阅读。
例如,在教学课外阅读《on the farm》时,虽然教师面对的是中年级学生,但在巩固环节中并没有像平时一样让学生进行对话,而是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因为是刚起步,所以教师给出了句型的框架,要求学生填词。如下:There is my ___. He has a ___. On the ___, there are a lot of ___. There are some ___.There is a ___ and a ___.这个环节的设置是引导学生转换文本形式,从对话过渡到简短文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理解程度,循序渐进地增加内容,更改教学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抛开图片,从思维深处接受、理解文本,才能有效实现阅读目标的衔接。
二、搭建平台,由表及里
就当下的英语教学而言,中小学之间是相互独立、缺乏联系的,两者之间没有交流的平台。因此,为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衔接搭建交流的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只有这样,中小学英语交流的衔接才能更有效、更真实。如教师为中小学生搭建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可以开展同课题的联合课堂,共同举办英语口语比赛和英语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不可分割的,明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是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基础,中学英语课外阅读是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延伸。
三、因势利导,从量到质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课外阅读的衔接,笔者尝试“渐变”的策略。一是阅读材料的渐变。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较少,加上他们本身的认知局限,在教学课外阅读时,笔者较多的是选择对话类的材料并配有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笔者则侧重选择一些知识性较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文章。因为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文本大多以语篇为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高年级的学生抛开对话,阅读简单的语篇,让他们逐步学会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方法的渐变。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阅读时会存在一些阅读障碍,如喜欢逐个单词的读、单词不连句等,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加以引导与纠正。例如,在教学课外阅读《The tiger and the monkey》时,笔者先要求他们借助图片读懂故事,然后进行复述并表演,最后向他们推荐与此文相关的读物与练习,进一步充实本主题的内容。练习中要求学生把故事中的对话变成文本,让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发表评论,从而实现学生课外阅读从量到质的转变,实现中小学课外阅读之间的无痕过渡。
课外阅读小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地总结高效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尤其要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体现出来,并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体现出来,实现阅读教学的内外部衔接,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会充分的意识到阅读教学的乐趣,从课内到课外实现结合和统一,极大的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最终为整体性的语文成绩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还会切实的认知到阅读教学的乐趣,从而体会到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乐趣和奥妙,极大的提高自己对于语文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以及掌握能力,促使学生实现全方面成长和发展。而笔者则针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阶段策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下为详述。
一、从课堂教学着手,运用教材对学生以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学生日后是否可以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的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专业优势,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引导性作用体现出来,可以着重通过阅读教学,以此为入手点,不断的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感悟能力,在实际的阅读内容中,学生将会切实的感悟到文学的魅力,在这些生动、灵活的语言中,体会它们的鲜明、规范以及独特之美,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好的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实现共鸣,最终还会对阅读内容的主旨予以体会,牢记阅读文本中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含义。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也会积极地将阅读文本中的内容予以理解,发现一些有趣的名言警句等也会自行完成记忆,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予以分析,而后再将这些部分内容进行二次重审和阐述,将教师本身的理解渗透给学生,学生同时也可以将这些句子的释义进行浅析,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建议,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出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自行对这些精美的、具有内涵的句子进行分析,还会使学生更完善的认知语文这门科目,同时实施阅读内容教学,也会体会到其他部分语文教学的精髓和含义,学生也会对这些文本内容自行感悟和体验,将自己的审美能力得以切实提升,尤其是了解一些名篇阅读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大体意思有所了解,但是仍旧无法对其中的细节描述清楚,而此时教师则要在课堂中,将学生喜爱的语文阅读内容渗透给其他学生,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将这些内容实现切实的分析和探究,解答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不足等。
二、参照课堂教学,找寻课外阅读的衔接点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材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来举例子,并以此为基础,将更多地内容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可将教学手段局限于教材中,但却要将教材的基本优势体现出来。”从叶圣陶老人的话语中,可以得知,语文教学中,要参照语文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针对性的、高效的教学,同时还要结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成长需求,制定出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案,促使教学模式更具科学性,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优势,就要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层次予以分析,制定较为健全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找寻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以此为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并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比如,小学生在未入学之前,可能就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了解到一些较为知名的故事,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体现出来,日后对这些故事内容进行搜集,还要督促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可以通过互联网途径,对这些故事中的典型环节和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对其中的名人警句记录下来,还要切实的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并通过课外阅读的衔接,教师应用较为合理的方式进行分析,而后将这些课外阅读内容予以分析,还要结合具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制定较为合理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极大的促进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认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关的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制定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还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予以总结和归纳,最终制定较为健全的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下,找寻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阅读教学方案,以及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外预读内容的契合点,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实现全方面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丹丹.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东方青年・教师,2013,13(13):320-320
[2]李小平.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真情探索――关于结合点及最佳路降奶窖昂驮偎伎[J].课外语文(下),2016,21(1):113-113
课外阅读小结范文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从小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比较差,同时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单纯幼稚,所以他们的阅读量不大,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也不高,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状之一:教师方面――学生不会读。目前,存在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大量开展“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教学比武等活动。在高喊“提倡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的同时,仍然用大量的练习充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虽然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却从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只是强制学生机械地摘抄词语或句子等。
现状之二:学生方面――不愿读。小学生正处于喜欢玩的年龄段,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缺乏明显自觉能动性,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他们对于“刘谦”、“周杰伦”这样的影视娱乐明星很熟悉,但对历史上的名人、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却往往不太了解。他们愿意把大量的课余时间浪费在收看无意义的电视节目上,即便强制性地让他们阅读课外书,他们也无从读起,尝不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
现状之三:家庭方面――不让读。如今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外来学生也在不断增加。各个企业加班加点,忙于上班的父母无暇顾及子女。少数家长能给孩子买书,可不知道买什么种类的书,结果是家里书很多,适用的却很少。绝大多数学生手中其实没有什么适合的书籍,有的也就是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极个别学生有科技方面的书籍,过于单一。但大多数学生都有教辅读物,据了解,买这些教辅读物家长是比较支持的,因为他们认为能直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现状之四:学校方面――不方便读。在知识经济的冲击影响下,国家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政府也逐年增加学校的硬件设施,特别是对学校的图书馆(室)的建设,大量的藏书给学生开拓了一片汲取知识的新天地。但是也有一些学校,管理还不够完善,导致图书馆(室)的大量图书不能及时借发至学生手中,无形地影响着知识的有效传播,造成了文化知识的浪费。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家校合力,使学生有书可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引起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首先,学校、老师、家长要为孩子们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小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学校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其次,老师可以少布置一些手写家庭作业,将看课外书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并能引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帮助其选择一些合适的儿童书目,如《格林童话选》、《十万个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班主任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指导学生,定期出黑板报,举行班级课外阅读故事会等,创设各种形式的阅读机会,以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范围。
另外,家长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把课外阅读简单地看作“看闲书”,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原则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其次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不打麻将,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并和孩子交流分享阅读心得,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最后,家长还要引导孩子读好书,并利用社区丰富的图书资源,为孩子阅读创造条件。
(二)培养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
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影响学生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人们行为的最初原动力,也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的内心深处才能产生阅读需要,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人人都爱听故事。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的讲述声戛然而止,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他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们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纷纷要求借书,主动去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借助课内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实践于课外。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这些文字都是经典。而借课内阅读,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畅谈读书感受,点燃阅读兴趣。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鉴于小学生模仿性强,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古今中外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如苏秦悬梁刺股勤读书、匡衡凿壁借光好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神童”巧读书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有很多的方式可以用来激发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在阅读活动和阅读实践中才会慢慢建立,学生的阅读需要更是在阅读的快乐中逐渐产生的。把“被动读”变为“主动读”,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才会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尤其是那些刚刚开始阅读的学生,教师对他们更要耐心引导,多方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让他们把阅读和乐趣紧密地联系起来。“兴趣”与“乐趣”是两把鼓励学生阅读的“金钥匙”,它们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尽快步入阅读的美丽殿堂。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读书中受益。
课外阅读小结范文5
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今,阅读教学的重心已从关注“文本课程”转向关注“素质建构”,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全面发展”,从关注“教师对文本的解说”转向“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从对定于一尊的标准化答案的寻求转向对学生个性化读解的尊重,等等,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必将给课堂教学灌注生气,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文本 对话 体悟
一、引 言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理念的切入引发了中语教坛的巨大震撼。广大教师力避“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往往又陷入“满堂问”外热内空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参转,学生依旧是承纳知识的容器,何谈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追求形式的“精彩”!阅读教学的重心已从关注“文本课程”转向关注“素质建构”,已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全面发展”,已从关注“教师对文本的解说”转向“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已从对定于一尊的标准化答案的寻求转向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回归最初的生命体验!
二、基于课堂阅读实践的两点思考:
(一)站在师者的层面,要做到“尊重学生特有的‘生命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1.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和“创生性”
(1)选择性
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教师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应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但是,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而且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应该带动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
(2)创生性
学生在对教师所选的内容进行解读时要有解读意识,使这些内容在学生心灵中产生震荡,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印象,以此来激活师生文化积累和智慧经验,从而强化课堂教学的深度、力度和效果。
2.教师引导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教师的引导是民主的、对话式的,教学的展开,不是通过教师单方面权威的“律令”实现,而是通过不断提出新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调度,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开合自如,学生思维才会活跃而轻松。
(1)有所为
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不能直接将语文知识渗透到主题探究活动中,而应让学生通过参与和探究,自我主动地建构出语文知识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时,要对学生探究的结论做出价值判断,当学生探究的结果是错误的或意义不大时,教师要通过质疑问难等途径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协调,只是师生对话互作用的展开方式,是语文课堂意义生成的重要源泉。
(2)有所不为
教师要将对语文知识的关注纳入到个体生命关怀的范围内,从关怀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来考虑自己的语文教学设计。教师不能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为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将知识看做一个外在的东西,从教参里或是教师的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头脑中。
3.教师释疑要有“瞻前性”和“即时性”
(1)瞻前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准备好一些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支撑性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去发现意义,并尝试做出解答。
(2)即时性
教师要在瞬间判断出问题的价值和有效性:问题本身是否值得我们去探究?学生能否把握其中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教师要敏锐地把握问题内在的某种意义,但不能直接将意义告诉学生,而要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所谓“开启他的智慧”。学生在探索行动中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力,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经验,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根本所在,即教师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否则,教师的观点如果不是愚弄学生的话,至少也算是思想征服。
(二)化身学生的角度,要追寻“课堂效果的‘节外生枝’”的境界,这就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动,要有一种“敢做长江前浪人”的勇气。
1.“生活”才能“生活”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使课堂能有效地“节外生枝”,关键的源头还是生活,只有有了生活的保障,所生之“枝”才能“一枝常青”。笔者认为,语文实则是生活的另一代名词,语文课堂理应成为生活的课堂。
(1)营造和谐生活氛围 ,激发兴奋点。
生活化的课堂拒绝虚情假意的情感,需要师生在共同体验中实现真正的情感交融。人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才会放松心情,激起自主学习的兴奋点,才会说真话,吐真言,才会乐于探究,敢于实践。教师可在此时适度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同时享受体验的快乐。
(2)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寻找链接点。
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常态化的课堂。语文课堂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同时这些实践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课堂正好为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验和提升。
2.“生动”才能“生动”
说到生动,不免引发一个话题:我们的课堂“沉寂”了多久?还要“沉寂”多久?这不是一个关于课堂热闹程度的讨论,而是基于学生最初的生命阅读体验和主动探究的话题。笔者认为,一堂生动有深度的课,一定有生“动”的课堂。
课外阅读小结范文6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72—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当下,很多学校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很多师生成为课外整书阅读推广的践行者。但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极为重要。
一、阅读指导课上,精彩纷呈,少时高效,学生钻进去跳出来,让厚厚的整本书变薄了。以读为本,让课堂静了一会儿
前几天,笔者观摩了三节阅读指导课,发现此课型既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也利于“六年读100本书行动计划”的落实,更利于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们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王老师执教《小公主》时,要求学生重温《小公主》目录,思考:按萨拉不同的生活环境,可分几部分?贾老师执教《王子与贫儿》时让多名学生回顾: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接着研读“书中哪些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穷人的悲惨境遇和贵族的阴险狡诈、奢侈生活?”对比感悟当时社会的黑暗。张老师开课伊始,屏显《父与子》的片段组图并描述图意,凸显本书主题——父爱如山。方法不同,但都让学生安静地读书,积极地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阅读指导课上,以生为本,把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落到了实处,让阅读指导课有了质的飞跃
回顾一年前的阅读指导课堂,在40分钟时间里,学生缺乏灵气,老师是孤独舞者。收效甚微。因此,引导学生快乐阅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让学生唱主角,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这样的阅读指导课堂,四两拨千金,轻松,精彩!如:张老师按“启发谈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执教,让学生以不同的小组,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展示方式,自主汇报阅读漫画《父与子》后的所画,所思,所感等。王老师巧妙设计,以问题启发思考,师生共同走进《小公主》故事中,让学生的读落到了实处。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上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指导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自己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批注,适当的写阅读感受,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欣赏、品味作品的能力。
四、阅读指导课上,结合读本,巧妙地将“书魂”与德育课程整合,既教书又育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阅读指导课的教学理应如此。如:张老师执教《父与子》“写给爸爸的心里话”环节,激情诵读下水习作《给父亲过生日》,学生展示自创漫画和自制贺卡,感受如山般的父爱,教育学生爱我们身边的亲人;贾老师结合王子内心感悟,教育学生要做仁爱善良,有追求的人;王老师启发学生要做个性善良、内心仁慈、态度乐观的人。
五、阅读指导课上,有机推荐课外读物,搭起了课外阅读的桥梁,让阅读指导课的空间得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