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托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立医院托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立医院托管

公立医院托管范文1

Abstract:Constant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resources are the keys of ensuring modern hospital sustainable competition.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public relations resources is discussed.

关键词:公共关系资源;医院;可持续竞争力

key words:public relations resources; hospital;sustainable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03-02

现代医院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生存、壮大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与医院内、外各方如医院员工、投资者、供应者、消费者、政府部门、其他医院、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社会利益集团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公关关系战略是现代医院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之一。

现代医院公共关系战略的实施无不依赖某些关键的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谋求医院员工、投资者、供应者、消费者、政府部门、其他医院、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社会利益集团地竭力合作与支持,不断地维持和开拓现代医院关键的公共关系资源,是确保现代医院实现公共关系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公共关系是一种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状态,一个现代组织无论自身是否意识到公共关系的存在,是否从事公共关系,不容回避地说,任何组织或处于一个良好的、或处于一个平衡的、或处于一个紧张的公关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当组织处于自发的公关公共关系状态时就不可能产生自觉的公共关系行为去改善公共关系状态,更谈不上如何自觉的开发和拓展公共关系资源。长期以来,由于行业的优势和体制的原因,致使医院真正进入市场竞争的态势并不明显,医院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主动的,自觉的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所以在对公共关系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上,从观念还没有真正的转变过来,在积极开拓公共关系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反应多少显得有些迟钝,这不能不引起医疗卫生业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长期以来,不少的医院管理者对公共关系资源的概念产生了模糊的认识,形成了不少误区,把现代经济交往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礼尚往来、权钱公共关系、私人感情等与公共关系资源混为一谈,对现代医院的经营秩序造成极大的混乱。现代医院的公共关系资源是指组织在与内、外部诸多方面有良好的沟通公共关系之后产生的对组织有利的内、外部支持力,以及内、外部可供借用的资源等。这种资源不像物资资源那样以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形式存在,它往往是无形的,即使它不会出现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中,但却能给组织带来客观的财富,可能转化为现代医院真正的竞争优势。

1公共关系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源

大量的管理实践证实,现代医院中有形资源的获得、占用、利用程度和水平的高低无不与公共关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密不可分,无形的公共关系资源以有形的物资资源为载体,有形资源的效用以一定的公共关系资源为依托,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现代通信企业作为高技术的企业更离不开现代管理,如何使技术,设备,资金等有形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对无形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这也是不少成功医院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在通医院开发公共关系资源的实践中,尤其应当重视对企业内部人力源的开发,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医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医院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形成一个互动关系。只有在组织和工作中获得高度满意感的员工,才有可能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只有获得高度激励的员工,才有可能向消费者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从消费者反馈的各种改进工作和服务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医院管理层在与员工的沟通,激励等内部公共关系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有效结合才构筑现代医院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2公共关系资源可以反复利用同时实现边际收益递增

一方面组织中的公共关系资源不像物资资源那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次全部消耗或分期分批消耗到产品或服务之中,而公共关系资源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尽管部分转移到医院的服务之中,但医院并不会因此而失去这部分资源,这部分公共关系资源仍然是医院可以继续利用的,仍然可以为医院带来可观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公共关系资源的利用可能导致物质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提高医院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增强现代医院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资源并不会自然的发生作用,而需要医院管理者精心的去经营。现代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不同的医疗业务,不同经济发展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医疗市场,目前所呈现的是“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同时并存的格局。某项医疗业务在某个地区虽已处于成熟阶段,但同样的业务此时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刚刚起步,不同的地区医疗业务的构成与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在有效开发公共关系资源上应具体考虑怎样确保已有的公共关系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怎样潜心的研究开发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公共关系资源的支撑,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随着现代医院制度的推行,医院产权制度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来自产品和服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督将迫使医院的经营者在研究医院发展战略不能不对医院公共关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这将对医院公共关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新的严峻挑战。

3公共关系资源是社会组织的共同财富

公共关系资源反映出的应是利益主体的共同愿望,维持、改善和发展良好的利益公共关系是每一个利益主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只有谋求各利益主体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谋求相互之间的信任、谅解和支持,才能确保公共关系资源获取不竭的源泉。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同行业的医院应形成一种战略联盟的关系,自觉遵循行业自律规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共关系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市场竞争寻求医院之间更广泛的沟通与协作,共谋如何把医院的“蛋糕”做好做大,而不是在“蛋糕”的分割上陷入恶性竞争。

4公共关系资源具有能动性

任何一个组织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错综复杂的,不同的市场环境反应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地位,不同的市场环境要求不同的利益主体作出不同的选择,作为一种活化的公共关系资源应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如何实现公共关系资源的优化配置,主动适应医院外界环境的变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不同医院所面临的环境复杂程度与变化程度,制定医院公共关系发展战略与对策,使公共关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和程度上,公共关系资源也需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赋予其新的内涵,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公共关系资源得以不断的积累和扩张。

5公共关系资源具有难模仿性

正因为在管理的实践中找不到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所以不同医院的公共关系资源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医院的公共关系资源的构成和质量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医院在不同的成长时期,由于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能够的变化,其所拥有和可支配的公共关系资源也不尽相同,在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不同的医院就应构造不同医院的竞争优势,构造其他医院难以模仿的公共关系资源,以此形成现代医院公关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6公共关系资源具有创新性

公立医院托管范文2

一,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投入医院1元钱,相当于医院通过药品经营消耗4元而得到的实际收益(按药品实际抵扣率25%粗算)。即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政府投入增加1元,可以节约社会医疗成本4元,可见增加政府卫生投入意义重大。

本文认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可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用于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直接投入,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医疗救助投入,主要为低收入人群、无主病患、贫穷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这部分投入可由当地政府负责管理,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享受人群的标准。第二方面是用于医疗研究教育,这部分投入有助于公立医院的业务提高,对民生建设具有促进作用。第三方面是对特殊人群医疗支出的补贴,例如2008年“婴儿奶粉事件”的受害人群,其医疗费用的支出将是长期而难以预测的,因此建议将一部分财政补贴专项专用。以上三方面财政投入,将大大缓解公立医院的财务压力。除直接投入外,可利用税收对公立医院进行间接补贴。第一种是对医院进行税收减免。第二种是税收转移,如把香烟税和奢侈品税的税收收入,按固定比例投入到公立公平分配财政补贴在财政补贴的投放上,一定要兼顾公平。不能重复过去偏重大城市大医院建设的老路子,要照顾到各层次医院,特别是农村基层医院,具体如下补贴分类方法图:

对于低价医院,国家给予经营亏损补助,鼓励其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于社区医院,国家根据需要给予专项补助,用于改善就医环境和条件。大中型医院以定项补助为主,用于离退休人员费用、重点科研补助;小型医院以定额补助为主,用于基层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经费等。

目前医院财政补助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主要用于政策规定对省级医院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基本支出每年浮动小'大,几乎没有争取的空间。项目支出主要用于医院开办、设备购置、房屋修缮、重点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项目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安排的补支出。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特色来努力争取项目补助,在医院硬件建设方面:作为国家公立医院,医院要尽可能争取财政补助,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财政补助解决医院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补助支出的计划性和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财政补助用在刀刃上。医院的硬件包括医院的环境绿化和美化、病房及病床的设置、医疗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医院的硬件建设是提升医院竞争力的基础。而要完成这些改造,需要有相当的资金作后盾。因此医院要尽可能争取财政补助,达到改善医院内外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的目的。在学科建设及科研上,医院要积极落实科教兴院的战略举措,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加大了科技创新扶持和科研项目的奖励力度,激励职工积极幵展科学研究,以此来申请国家级或省级项目,最终获得财政专项补助,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业务水平,而且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拓展筹资渠道

在筹资渠道的选择上,目前公立医院常用的是银行信贷,大规模借款会引发财务风险。因此,有必要拓展筹资渠道。针对公立医院筹资渠道单一的问题,笔者建议公立医院应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如资本投资,融资租赁等。

资本筹资。医院进行资本筹资没有太大风险,据非营利性医院吸收社会投资的可行性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调查,目前各经济实体和民间资本对医院的投资意愿比较强烈。

在吸收资本投入时,要区分其投资目的。投资目的可分为三类:一是为“功德”,即捐的投资,应多吸收这类资金用于解决医院财务困难。二是为“名声”,通过向医院投资扩大企业的社会声誉,增强产品知名度,起到广告效应。在吸收这类投资时,要特别注意调查相关产品的质量,避开医药相关敏感行业,以免引起纠纷。三是为“利润”,这在原则上与公立医院性质相悖,可能会因此丧失医院控制权,影响非营利性质,所以本文不赞成吸收这类投资。

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目前医院较少采用的借贷方式,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加剧,融资租赁对于医院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筹资通道。融资租赁与银行贷款不同,是融物与融资的结合,供货商根据不同医院经营状况,设计不同的租金偿还金额和期限,手续简便,无需任何抵押。医院交租金就可拥有设备使用权,租赁期满后医院可获得所有权。该做法的好处是把资产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承租方,最终实现所有权转移,实质是一种分期购买形式。在医院资金暂时困难的情况下,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筹资,对医院来讲是一种“多赢”,不仅可以缓解医院资金紧张问题,还能促进医院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防范贷款筹资风险

1,谨慎负债,提高全体参与性。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纷纷走上负债发展道路,但对于负债管理还相对陌生,缺少规划。如果到期无法归还债务,医院财产将被冻结,直接影响医院经营。在医院负债筹资之前,要评估风险,考虑医院有无必要筹资、筹资是否能有效更新医院资产、债务到期是否有足够现金归还、医疗服务收益是否大于筹资成本等,还应全面考虑现金周转、货币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等因素。负债决策要谨慎再谨慎,经上级部门审批、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决策时应注意保证医院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合理性,建议考量以下具体财务指标:根据医院行业情况、我国相关政策,进行医院风险度、盈利能力分析,如医院资产负债率>65%、权益比率

预算涉及到医院经济活动中每个个体,作为公共服务型预算,医院各项收支数据要面向全体医护人员及就诊群众开放,为提高预算参与性提供基本条件,构建良好平台。在逐步提高预算执行性的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医院全体人员树立主体参与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积极参与到预算资金使用方向的共同决策中来,协助预算资金的分配工作,使之合理使用。任何组织的预算,要成为一种有效的计划工具,有关信息必然从实际执行者流向高层管理者,即自下而上预算。然而,基层人员了解的预算信息而上级管理者并不知晓,基层人员会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建立较为松弛的预算,便于隐瞒工作漏洞。为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求医院同时实行直线预算(Top-down Budget)。医院预算编制流程要采取由下至上、再由上至下的方式,先由低层操作部门提出年度预测,提交高层管理人员分析核对后,再下达到各科室,因此需要全体人员参与到预算中来。

2,负债期间的选择。大部分规模较大的组织都有很大的流动负债,且并没有意识到大量短期负债会带来无法挽救的金融灾难。进行短期负债的原因主要是利用其利率较低的优点,但必须考虑到短期负债使医院承受了更大的资金再筹集风险,短期内利率上升及再次筹资费用通常会造成短期负债的成本大幅上升,因此加大负债中的反复风险。医院在选择负债期间时,必须考虑总体风险程度,合理搭配长短期负债的比例。短期资产(低风险/低回报)与短期负债(高风险/低成本)搭配、长期资产(高风险/高回报)与长期负债(低风险/高成本)搭配,通过协调筹资期间与期望资产间的关系来控制风险,即遵循匹配原则(Matching Principle)。对于短期资产(现金、金融证券、应收账款等)而言,因为其较易出手,市场价值不易损耗,所以在进行短期资产投资时适合选择短期负债。与此相比,长期资产(建筑、设备等)的未来价值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且一时难以出售,因此在进行长期资产投资时适合选择长期负债。针对我国公立医院的现状,贷款筹资一般用于固定资产的扩建,此时适宜选择长期负债。

此外,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医院的欠费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群众病人欠费,另一类是医保欠费,再者是其他应收款。这三类欠费中前两类已成了各大医院的心头之痛。各医院也是有苦难言。其他应收款金额相对较小,且收回不成问题,笔者将探讨前两类的解决之道。第一类:病人欠费,估计很难有人想象得到医院病人欠费竟然可以达到成千上百万,其实面对这些欠费,大部分医院很难开出良方,来治疗病人欠费的病,再痛也只能自己忍着。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生了病不愿轻易到医院,能挨的就挨,是因为怕花不起钱,其实真的很少有人愿意欠医院医疗费,在大部分人的意识里,欠费毕竟是不光彩的事。在笔者看来,这三种途径或许能缓解一下这种局势。第一,呼吁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帮助贫困人群看病买一部分单。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贫困人群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就是因为生活没有保障才付不起医药费,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的医院,就要从服务出发来建设管理医院。

参考文献

[1]吴淼,医院财务管理问题透析【J】,时代财会,2012,03.

[2]曹欣,探索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新思路【J】,重庆医学,2007,02.

[3]李新春,医院成本核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公立医院托管范文3

医疗服务行业有四大发展方向,社会资本介入医疗服务行业有四大模式:1.新建私立医院:投资额较大,培育期长,风险较高但产权清晰;2.收购私立医院:无需经历培育期,通过医院管理运营优化提升盈利能力,不足在于优质医院标的较少,收购竞争激烈;3.公立医院转制并收购:是中国医疗服务改革的深水区,涉及多方利益与非转营等政策障碍,国资背景的收购方具有先天优势,未来政策方向至关重要;4.公立医院托管:不涉及公立医院产权,仅通过委托经营方式获取医院管理费和供应链管理利润。

三大结构失衡

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5%,远低于美国的17.6%、日本的9.2%的水平;中国人均卫生费用支出219美元,近美国的1/40、日本的1/18;人均政府卫生支出119美元,是美国的1/33、日本的1/27;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低,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供需的角度分析,中国医疗行业需求快速增长而供给结构性不足。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总诊疗69亿人次,同比增长10%;医院诊疗25亿人次,同比增长12%。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动力:人口老龄化、患病率的上升以及医保覆盖的提升。

从供给角度看,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结构性供给不足。医师和护士是医疗服务行业最核心的资产,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执行者,空有医疗设备和床位的医院是不能运行的。而中国每万人口医师数为14,远低于德国36、美国24、新加坡18的水平;每万人口护士数14,远低于德国111、美国24、新加坡18的水平,因此中国医师人才缺乏严重。

从每万人口病床数来看,中国位于世界前列,甚至高于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是中国各级医院的病床利用率严重不均,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病床利用率仅为50%左右,病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供给结构性失衡。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关键症结在于“三大结构失衡”:医疗机构分布失衡、产权结构失衡及收入结构失衡。

医疗机构分布失衡。中国整个医疗体系中,大型三级医院以有限的资源承载着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而中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完善的初诊和转诊制度,没有承担起应有的医疗任务,导致医疗机构忙闲不均,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没有有效匹配。三级医院以0.15%的机构数承担了14.35%的诊疗任务,而基层医疗机构以96%的机构数仅承担了61%的诊疗人次。

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资源和病人向大型医院不断集中,大型医院不断扩张,却不堪重负;而大部分的中小型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资源(技术、人才)匮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很好服务当地患者;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倒金字塔结构的医疗体系压力大。

产权结构失衡。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好的医院不少都是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在现当代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功不可没。而20世纪后半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营医院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曾在中国完全消失,中国建立了单一结构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并延续至今。

中国现今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中国公立医院机构数、门诊人次、病床数量、收入占比分别在62%、91%、88%与94%。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立医院占比偏高,私立(民营)医院未得到充分发展。

收入结构失衡。第三大问题是收入结构失衡,即服务价格低,以药养医问题严重。最早中国政府采取公立医院统一收支的模式,但后来减少政府补贴,目前政府补贴仅占医院收入的9%。政府投入的减少使医院不得不转向依靠自身服务和药品收入维持运营,但是政府对服务价格和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最终导致医院不得不从药品收入上入手增加收入。

中国药品收入占比为40%,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0%左右,以药养医的畸形收入结构进一步诱导了药品回扣贿赂的发生,过度开药诱导消费等现象泛滥。

未来,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改革的核心在“三大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收入结构及调整产权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初诊和转诊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是指通过建立完善的初诊和转诊制度,充分利用和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提高利用率,使大部分基础医疗需求在区县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解决。从而使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结构重心下移,改变以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改变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

改善收入结构:服务提价,改变以药养医。通过服务提价,提升服务收入在医药总收入中比重,降低药品收入比重及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模式。

调整产权结构: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中国民营医院过去长期以来受到较大限制,一直未得到充分发展。限制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税收、医院评级、医保、自主定价、科研学术、医生职称、医生退休待遇。这些门槛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资本介入医疗服务行业,限制着民营医院的发展。

在内在需求的驱动和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民营医院发展迅速。中国民营医院床位数从2005年的14万张,发展到2012年的58万张,年均复合增速33%;诊疗人次从2005年的0.7亿人次发展到2012年的2.5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速29%。我们预计,未来民营医院将继续高速发展。

四大发展方向

专科连锁、综合医院改制、产业链延伸和集团化是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未来发展的四大方向。

专科医院中高壁垒专科如肿瘤、儿科等单体规模较大,而低壁垒专科如口腔、美容、体检等单体规模较小。对于低壁垒专科医院,由于单体规模小,必须要依靠连锁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增大总体体量;而连锁的关键在于复制能力。从收入和诊疗人次维度,2011年收入和诊疗人次规模较大的前五大专科分别是:肿瘤、儿科、妇产、口腔和眼科。

综合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部分综合医院为公立医院。综合医院发展的四大类核心要素包括:软件要素、硬件要素、管理要素和资质要素。其中,软件要素包括医护人才、科室设置、服务效率质量、品牌口碑和政府关系;硬件要素包括诊疗设备、土地与建筑、医院规模;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管理与运营流程;资质要素包括产权性质、医院等级和医保资质。从收入和利润构成来看,财政补助对利润贡献最大;医院以药养医问题严重,药品对收入及利润贡献占比较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近50%,但是由于服务定价低,其利润贡献为负。

随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具备实力的医药企业已进行全产业链布局,通过进军医疗服务行业,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战略布局,如制药企业和流通企业向医院消费端延伸,加强终端控制能力,降低成本,获得更高利润,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打通的协同效应。

集团化运作模式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在欧美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成长出了许多大型医疗集团,如美国的HCA医疗集团、台湾地区的长庚医院集团、德国的费森尤斯医疗和Rhk医疗集团、印度的富通保健和阿波罗医疗集团,以及新加坡的来福士医疗集团等。大型医疗集团通过收购、新建及托管等模式,迅速扩张,扩大市场份额,并凭借规模优势降低医院经营成本,提高与支付方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提升服务运营效率。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尚属早期,一些领军企业如凤凰医疗集团、复星医药(600196.SH)等初现医疗集团的雏形,但中国大多数医疗集团尚处在“集而不团”阶段,即仅有少数松散连接与有限合作,未形成清晰有效的战略布局与规模效应。未来中国医疗服务公司的集团化进程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环境,即国家是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政策激励,鼓励大型医疗集团的成长;二是企业自身的能力,是否具备获取及整合医院资源的能力,并具有医院精益管理和运营的经验能力。

药事服务物流供应链改革是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药事服务改革逐渐升温。卫计委《2014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公立医院药房作为处方药销售的终端渠道,产业链地位日益凸显,一些医药流通和医药生产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布局药房托管。南京医药(600713.SH)、国药股份(600511.SH)、嘉事堂(002462.SZ)和白云山等上市公司均已介入药房托管,康美药业(600518.SH)近日更是接连托管广东、吉林、辽宁等地近80多家公立医院药房。

药事服务是医疗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药房托管等药事服务改革的公司将抢得先机,分享医疗服务行业改革红利。从外部因素上看,基药政策的推进和药品加成的逐步取消给予医院改革压力;从内部因素上看,医院自身要降低成本、提升盈利也成为药房托管的内在动力。

随着基药政策的推进和药品加成的逐步取消,医院有药房托管的内在动力,药房托管推进进度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决心和政策以及产业内的探索和努力。

引入社会资本的四大模式

根据介入的医院性质(私立或公立)和介入的方式(新建、收购、托管)划分,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社会资本介入医疗服务行业大体可分为四种模式:私立医院新建、私立医院收购、公立医院转制并收购、公立医院托管。

私立医院新建分为综合医院新建和专科医院新建。综合医院中,开元投资(开元集团)投资建西安高新医院和圣安医院属于典型的私立医院新建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所需投资额较大,达到盈亏平衡所需的培育期比较长,因此有着较高的风险,投资回报期也较长。

一般情况下,新建综合医院达到盈亏平衡需要5-10年的培育期,投资额也较高,如圣安医院预计投资额为10亿-15亿元。

专科医院中,爱尔眼科多数医院采取新建的模式,其二级医院投资额3000万-4000万元,培育期为2.5-3.5年;如重庆爱尔2006年成立,2008年实现盈利,培育期为3年。慈铭体检新建店面投资额约为1000万-1500万元,培育期1-2年时间。

私立医院收购是现在上市公司介入医疗服务行业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被收购标的医院为民营医院,有些医院初建时即为民营营利性医院,有些医院起初为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后经股份制改革成为民营医院。比较理想的收购标的为民营营利性医院,具备较好的医院资质、医师资源及患者群。收购方无需经历培育期,通过医院管理和运营的优化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获取医院利润。

这种介入模式的优点在于收购方无需经历培育期,风险较小,股权清晰,并购执行时间相对较短,无需通过公立医院转制收购模式的重重困难。缺点在于已转制的优质医院标的较少,收购竞争比较激烈,对收购方获取标的资源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收购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交易价格为10-15倍PE。

公立医院转制并收购涉及中国医疗服务改革的深水区。从医院的公益性和效率的平衡角度来看:一方面医疗服务具有国家公益属性,公立医院转为民营医院涉及公益性的平衡;另一方面民营医院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可以对公立医院形成倒逼效应,提升医院行业整体运营效率,增加中国医疗服务供给,解决供需结构性不足的状态。

从地方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利益角度来看:一方面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紧张的地区,具有较强的改革意愿,使公立医院转制,自力更生,减轻财政拨款的压力;另一方面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财政压力较小,若医院资质好,政府和卫生部门又不愿放弃这块医院优质资源。并且公立医院转为民营医院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地方政府在此问题上比较谨慎。

公立医院托管范文4

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老百姓的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原有的“以药养医”医疗卫生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更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虽然近年来我国各地在积极探索医药分业的模式。但由于医药分业的复杂性以及体制性的障碍.现有的医药分业模式从其实施效果来看都不是很理想。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现有医药分业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医药分业模式——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具体论述该模式的基本构架、运行机理、创新之处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进而探讨该模式实施的体制保障和资金来源问题。该模式的提出及实施,旨在突破“以药养医”的体制,实现真正的医药分业,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以促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我国公立医院医药分业现有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公立医院医药分业现有模式概述

(1)药房改建模式。药房改建模式是药房权力几乎没有让渡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指医疗机构把所拥有的药房从医疗体系中独立出来。以药品零售的角色参与市场竞争。但医疗机构仍拥有药房所有权和经营i权。改建模式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如株洲市医院实行药房改建后。有效抑制了处方外流现象,医院收入不降反升(黄兴华,2007),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但该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药房还是属于医院经营.没有从根本切断医院与药品收入之间的联系,所引入的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只是提高了“以药养医”的效率,并没有真正实现医药分业。

(2)药房托管模式。在药房托管模式中,药房权力有了一定的让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课题组,2007)将药房托管定义为,医院药房实行企业化托管经营。即医院所有者通过契约形式。将医院药房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去有偿经营,是一种通过明晰医院药房所有者、经营者权利关系。保证医院药房财产保值增值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活动。药房托管模式的特点是药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医疗机构不再过问药房经营细节,只分享企业利润。该模式同样拥有改革阻力较小、医药相互促进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由于医院在药品采购目录上还拥有很大的决定权.政府补偿机制没有实施到位.存在供货的及时性与连续性以及托管企业的选择等问题。药房托管模式虽然实现了药房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医院与药房仍然存在隶属关系.并没有完全分离。(3)药房剥离模式。与前几种模式相比,药房剥离模式权力的让渡更为彻底。医疗机构采取出售、招标、重组等方式将药房分离出去,完全交给企业经营管理,使之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与社会药店展开公平的竞争,医院不再参与药品利润的分成。其特点是完全取消了医疗机构对药房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药房与医疗机构在经济利益上完全分离。该模式打破了医疗机构对药品消费的垄断,切断了医药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具有明显的改革效果(宋芳,2007)。但同时剥离模式也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如改革难度较大、药房产权不清、药品供应不足,以及管理、经营理念与原医务人员的融合、医药流通监督、如何形成规模效应等。

2.我国公立医院现有医药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医生和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难切断。现有医药分业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切断医生处方和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医药分业并不彻底。“改建”模式中,医疗机构仍拥有药房所有权和经营权,只是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业;“托管”模式中,医院享受托管企业的利润分成。在药品采购目录上拥有很大的决定权,决定了医院、医生和药品销售仍存在利益关系。

(2)政府补偿及税收问题。在“医药养医”体制下,公立医院维持正常运营的费用主要来源于药品销售收入。医药分业面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分业之后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问题。事实上这是制约医药分业的重要瓶颈,也是影响到能否真正实现医药分业的关键之一。此外,在分业之前,公立医院销售药品是无须纳税的,但实行医药分业管理后,药房就成了自负盈亏的药品零售企业,必须照章纳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药品销售的利润空间,进而削弱医药分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医药分业的顺利进行。

(3)老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并未实质性减轻。医药分业的出发点是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目前几种医药分业模式实施的效果来看,尽管老百姓的医药费用支出有了一定的降低,但是由于上述几种医药分业模式并未真正实现医、药分业,公立医院和药品销售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各种利益联系。医和药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仍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必然的后果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老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并未实质性减轻。

(4)药品供给难以得到保障。实施医药分业之后,药品的销售渠道由医院转为社会零售药店。医药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个别药品缺货或供应不及时,特别是那些利润低、用量少的药品,难以保证及时供应:另外,特需急需药品储备不足,无法保证患者及时用药。因此,在实施医药分业的同时。应建立合理的药品流通体系,加强对零售药店的监管。

三、医院药店超市模式是我国公立医院医药分业的一种新模式

1.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构架鉴于当前我国医药分业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以及老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医药分业道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药分业涉及到政府、公立医院、患者与药品经营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利益。医药分业模式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关系以及实际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医药分业模式——“医院药店超市模式”。该模式的框架如图l所示。.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运行机理从图1可以看出,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中,医院和药品销售是相互独立的。公立医院采取招标的方式出让店面,将药房分离出去,完全交给企业经营管理,使之成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院不再参与药店药品销售利润的分成,只向药品经营企业收取药房场地的租金。在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下.患者到医院就诊,医生对其开通用名处方。采用药品通用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合理用药指标之一(李欣,2006)。通用名处方不仅切断了医生开处方与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制约医生开单提成、收受回扣的行为,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用药;更重要的是将药品的选择权交还给了患者自己。患者凭借通用名处方既可以在就近医院药店超市购买相应的药品,也可以在其他社会药店购买。另外.对门诊患者购买药品实行两条线分别管理,即患者获得医生处方后,不同性质的药品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进行购买结算。对于一般药品,患者需要凭处方到医院药店超市内购买。药店超市至少由3家药店组成,并且药店超市内的每家药店都实行药品集合报价竞价智能销售系统。智能货架实际是信息化物流管理,患者的电子处方传至药店,经确认后,同种通用名的药品在相应的货架位置上的指示灯亮,患者自行选择需要的药品。患者凭购药单证,结算时统一开具医院发票。而如果患者需要的是特殊药品或门诊输液药品,则需要到医院专门设置的中心药房购药。设置医疗机构中心药房,主要是基于特殊药品的规定和用药安全的考虑。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不仅通过出租门诊药房。在药房所有权方面体现了医药分业,而且通过开通用名处方,鼓励处方外流等措施,在患者的就诊环节也实现了医药分业。

2.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创新之处

(1)采用出租门诊药房的方式,彻底切断了医院与药品经营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其在经济利益上完全分离,符合国际上关于医药分业的要求和趋势。真正实现了医生和药师的分工、药品处方权和调配权的分离。

(2)规定门诊医生在开处方时,统一书写药品的通用名。在我国已有的三种医药分业模式中,均未提出采用通用名处方,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还是可能和社会药店的销售人员有利益关系。本模式中患者持有通用名处方可以自主选择药品.彻底切断了医生和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通用名处方的规定,使在医生开处方这个环节实现了医药分业。

(3)智能销售系统是一种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目前国内实施该系统的药店还比较少。实行这个系统有两个好处:一是方便患者购药,患者不用亲身步入每家药店.就可以知道每家药店药品的价格,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减少差错。二是防止了药店人员销售高价药行为。因为患者在购买药品时,通常情况下药店人员会凭借信息优势,向患者推荐价格比较高的药品。在实施智能系统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显示出每家药店同种药品的价格。供患者自己选择,使患者在选药购药的过程中做到了医药分业。

(4)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在实施初期允许药店开具医院发票。在实施新模式初期,由于我国医保政策体系的限制.患者在一般的药店购买的药品不能报销。为了避免医药分业之后给患者医保报销带来不便,药店在销售药品时统一开具医院发票:同时这也使药店享受到免税优惠,这也是该模式不同于剥离模式的地方。

3.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兼顾了患者、公立医院、政府以及药品经营企业等多方利益.能够达到“共赢”:

(1)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传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在用药方面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既不能享有药品的选择权,在药品购买时又不能讨价还价。由于医院药店超市模式通过开通用名处方、实行智能销售系统,给予患者更多的主动权:在选择购买药品时。既可以选择这个品牌的药品,也可以选择那个品牌的药品;此外,对于同一品牌的药品还可以货比三家,买到性价比最高的药品。由此可见,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可以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医院药店超市模式有利于公立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门诊药房完全出租给药品经营企业之后,医院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医院的经营管理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另外医药分业后,如果医院招标的药店药品价格下降,也会吸引更多的患者到该医院就诊.在获得医疗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知名度。有利于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立医院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个重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实施有利于还原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为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公共医疗服务。本文所提出的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对于打破固有的“以药养医”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建设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4)医院药店超市模式有利于提高药品销售企业的专业化经营水平。医药分业之后,整个门诊药品市场交给了药品销售企业,通过专业化经营管理,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下销售药品,市场空间的扩大使药品经营企业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利润。此外该模式实施初期。进驻医院的药品经营企业销售药品可以开具医院发票。即可以享受免税待遇,降低了药品经营企业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品经营企业进驻医院的积极性.有利于医药分业的顺利推行。

四,我国公立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实现的体制保障我国公立医院要实施药店超市模式。真正实现医药分业.还需要从相关体制上予以保障:

1.相关政策的支持

(1)医保政策。目前我国的医保报销体系是以医院为主体的报销体系。不能满足医药分业的要求。实行药店超市模式后,患者购药的主要途径由医院变为社会零售药店。以医院为主体的报销政策意味着大多数在药店购买的药品不能报销,从而给患者医保报销带来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在药店购买的药品不能报销。不利于药店药品销售和市场竞争,会降低零售药店参与医药分业的积极性。因此,在实行彻底的医药分业之后,应该对医保政策进行改革,由原来的以医院为主体的报销体系转变为以社会零售药店为主体的报销体系——在现有数量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定点药店的数量。将尽可能多的药店纳入医保体系中。

(2)税收政策。在该模式实施的初期阶段,允许药店开具医院发票,意味着药店可以享受免税优惠。表面上看来这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是不吻合的,但本质上与税收政策是一致的。因为在医院药店超市模式实施初期,之所以允许药店开具医院的发票,主要是考虑到方便患者报销医药费用。另一方面,药店可以将减免税收的资金用于自身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药价。所以在该模式实施初期,需要税收部门的支持,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调整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同时对药店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果其将减免的税收用于其他不利于医药分业的途径。医院可以取消其通过开具医院发票获得的免税资格。

2.建立合理的药品流通体系现阶段,我国药品流通体系不健全。药品经营销售市场非常不规范,基本上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为了保障公立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药品流通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速整合医药批发企业。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全药品零售的庞大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加速整合医药批发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应当通过重组、合并、联合等方式做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升级管理水平和硬件水平。保证自身具备满足零售药店对药品运输和仓储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扩大零售药店的规模,加强零售药店管理。医药合业背景下。社会零售药店在药品销售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导致目前的大部分零售药店规模小,资金分散,在药品种类、硬件条件、执业药师等方面和医院门诊药房差距很大。因此,医药分业后需要建立一大批上规模的、规范的药店。政府部门可以在政策上支持零售药店的发展,比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应该加强对零售药店的监管,避免出现零售药店恶性竞争的局面。

3.资金来源保障

要保证公立医院药店超市模式的顺利实施,除了要有医保、税收等方面政策体系的支持外,还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以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营。在医院药店超市模式中.用于补偿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五部分(如图l所示):(1)政府财政补助,(2)医疗服务合理定价,(3)中心药房收入,(4)民间资本的引入。(5)药店租金。其中,中心药房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特殊药品和门诊输液药品的收入,药店租金就是通过出租门诊药房获得的收入。医药分业后。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补助、医疗服务合理定价.以及民间资本的引入三种形式。(1)政府财政补助。实施医药分业的同时,政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以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的补助范围。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助核算方法,探索具有激励作用的补偿方式。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要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方法进行。最后,要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的监管。对补助前的预算、财政补助资金的流向、用途以及财政补助的效果进行监督管理。(2)医疗服务合理定价。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存在扭曲现象,即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与医疗服务成本的背离:一是大多数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项目收费价格较低甚至低于成本;二是少数大型设备检查和新特项目定价较高,远远超}{{成本。对医疗服务的价格进行适当调整:一方面提高基本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比如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化验费等:另一方面适度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项目的收费标准。(3)民间资本的引入。公立医院医药分业后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投入的加大或许并不存在困难。然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财力有限,所以引进民间资本是保障资金来源的一种重要选择。引入民间资本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民间捐赠,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为慈善活动提供必备的法律和经济支持,鼓励其向公益性的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壮大卫生资源总量。二是股权融资,通过股权改造,不但可以引入增量资金用于医院发展建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医院经济压力.还可以通过治理结构的变革促成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改变。借鉴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万劫、吴可、史录文等,2010)。三是建立公立医院发展基金,可以充分借鉴财团法人的模式,将所筹集的资金成立基金会.按照财团法人的形式进行管理。在民间资金与医院之间设立一个缓冲带。规定投入该基金会的资金,只能按照非营利性组织的模式进行管理,基金取得的收益不能回馈给个人,医院解散后的资产也应交由基金会共同处理,或者作为新增资产投入到新的非营利性医院的建设中。

公立医院托管范文5

药品是医院维持现金流平衡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药品销售收入占综合医院主营业务收入的40%~45%,换言之,一家年收入10亿元的医院,月均销售药品3333万元,若3个月内结算,相当于可长期免费占用1亿元的资金。在医保、公费医疗患者赊账占用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延期支付药品款是医院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手段。2012年起,公立医院融资明文规定:原则上不得借入非流动性贷款。药品对现金流的贡献更加突显,药品应付账款甚至成了不少医院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将药品销售业务从医院中剥离出去,不少医院势必陷入现金流无以为继的困境。

有观点认为,鉴于药品购销的规模及持续性,在不增加患者负担、不降低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医院和运营机构完全可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双赢。目前各种药房托管、物流链延伸等即是尝试,意图减轻政府弥补药品加成取消损失的压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度的把握至为关键。首先,在部门药房托管项目中,药企分给医院药品销售收入的40%,甚至45%。这是否超过了正常的商业合作水平,药品质量能否保障,可持续性如何,值得商榷。其次,政府监管同样存在把握“度”的问题。2014年11月,湖北省卫生计生委联合数个部门颁布《关于加强全省公立医院药房托管工作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在业内视为“药房托管”合法化的象征,但对商业运作过细的规定受到了法律界的质疑。如“利润分成”提法的合法性,保证金最高限额的设定,风险的保障程度是否足够等。《意见》同时规定药品利润不得用于本单位建设、人员工资和奖金,限制了医院获益的用途,令人费解。

药品是医院最重要的流动资产,是医院管理的难点。随着各种托管、物流链延伸后,有药房人员表示,库存由供应商负担,不用管得这么辛苦。但不可忽视的是,流动资产管理能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之一。一旦放弃此项管理,在一两年内,相应的管理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此损失非金钱可以衡量。

公立医院托管范文6

关键词: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多元化办医

在中央相关文件发放后,在政策的引导下,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截止

2013年8月,我国医院达2.4万家,其中公立医院13420家,民营医院10686家。但是根据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我国医疗机构服务量测算”的调查结果,目前我国民营医院的服务量为医疗服务总量的10%,综合性医院极少。

政策方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并且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但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中,公立医院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尽管民营医院在发展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多元化办医格局的相关研究

(一)医疗领域所有制研究。医院产权结构的改变对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性是有利的。不同所有制的安排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医疗机构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公立医院、私人非营利医院和私人营利医院。每种形式各有利弊,公立医院有利于保护消费则的利益,提高低收入者的社会福利,但可能效率低下;营利医院有较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机,但医疗费用昂贵;私立非营利医院可能会过分追求质量、成本较高。

(二)多元化办医中的概念和认识误区。我国在医改中坚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然而在实践中,不在少数的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还有学者对多元化办医存在认识误区。医院的产权属性由医院资产拥有者的身份所决定,而医院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性质由资产所有者的投资目的,确切的说是医院投资者对医院利润的处置方式所决定(高解春,2011)。要根据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提供的医疗服务性质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来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界定。实际上,无论是公立医院、非营利性民营医院,还是营利性民营医院,均应有正常盈利,以保证医院的发展和运作,这与医院承担的公益性责任并不矛盾。

二、我国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竞争合作现状

目前民营医院与深化医改前的2008年相比,数量从5403所增长到10686家,增长率达97.8%。与此同时,公立医院数量由14309所减少到13420所,占医院总量比例从72.6%减少到

55.7%。民营医院数量及提供的服务虽然都在快速增长,但是远未形成于公立医院竞争的市场力量。总体来说民营医院规模偏小,截止2012年4月,我国8000余家民营医院中,三级医院占

1.57%,二级医院占8%,一级医院占到90%以上,而民营医院床位数虽然年增长速度都高于公立医院,但其床位数仅占全国医院总床位数的12.5%。现有的民营医院经营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部分托管模式、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以及集团连锁式式管理模式。不论何种模式,都需要与公立医院进行竞争。

公立医院在数量和提供的医疗服务上增长缓慢甚至是减少的,但其在医疗服务市场上仍占主体。公立医院由于治理机制和产权的问题,虽然要求其具有非营利性的性质,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在被迫追求利润。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越到基层越少,趋利性增强,过分强调硬件设计、各医院间热衷“军备竞赛”、百姓看病费用高涨和套保、骗保等欺诈行为的发生,并产生诱导需求行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在互相竞争的同时,目前合作更是双方需要的。在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利用公立医院的人才、设备、科研项目等资源优势扶持民营医院的发展,也有利于向不同需求层次的人群提供医疗服务,增加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值得提倡的合作方式有: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软硬件资源实现共享、建立内部会议和双向转诊制度、人才培训、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横向联合。

三、其他国家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发展现状

美国:美国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主要有三种:数目有限的公立医院、占主要地位的民营医院以及私人开业的医生。民营医院中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为主导。截至2009年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占美国所有医院数量大约50.4%,公立医院占总数22.5%,营利性民营医院占17.2%美国大多数规模较大、设施配置好、医疗水平高的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基本由个人或者团体的慈善捐助建立。

英国:截止2000年,英国公立医院占所有医院总数的95%以上,有5%的营利性民营医院。英国是世界第一个福利国家,实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由政府提供全民的免费医疗。公立医院就医费用低,但是服务的可及性极差。

德国:德国的公立医院由联邦和州政府以及承担某些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或组织建立,其管理方式注重医院的自治。由于公立医院效率的底下,德国也是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体系。1992至2003年间,德国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由

45%减少为36%,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则从15%增加到25%。

四、如何构建我国多元办医格局

(一)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规划一大宗旨就是既要结合区域医疗需求的特点,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也要避免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恶性竞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要优先考虑社会资本,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盲目扩大,尤其是举债建设。同时要促进大型设备资源共建共享。

(二)公立医院着重基本医疗。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一部分是保留,一部分进行改制,允许社会资本的进入。对于改制的公立医院产权要界定清楚、明确投资收益和回报形式,从法律法规上规范改制过程。对于公立医院,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其的投入。同时,正视医生的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事实,在破除“以药养医”的前提下合理提高医疗服务收费。

(三)民营医院多方向发展。 按照投资目的不同,民营医院分为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营利性民营医院。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团体或是个人的慈善捐款以及服务收费,其获得的纯利润不可用于分红。二者都应该依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发展方向。国家进行医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增加全社会的医疗服务供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可以尽可能地压低资本开支,获得的利润留一部分作为社会分红。在扶持民营医院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引导民营医院发展差异化服务,使其与公立医院有序竞争。于此同时,深化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合作。

(四)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建立合作机制。 除了在上文提到的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各自资源建立的合作机制以外,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更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一方面,政府部门推动守门人制度:患者在医保定点的医疗机构进行首诊,自下往上逐级转诊。同时支持鼓励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搭建患者输送桥梁(周钦、樊敏杰,2013)。

(五)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对民营医院,市场准入条件要放宽,但是监管一定要严。重点对民营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行为、财务以及营销方式加强监管。对于公立医院,在监管中主要要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还应该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一同纳入医疗治疗评估检查范围,对于民营医院尤其要实施日常的业务指导。除了政府监管以外,民营医院要形成自身的行业自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