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方法范文1
一、以身示范,引导读书
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自身要喜爱阅读,坚持阅读。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其次,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能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课内与课外阅读是互为互补的,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抛开课内的“芝麻”,去摸课外诱人的“西瓜”,拓展学习和阅读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受益多多、回味无穷。如苏静老师在《麻辣学生酷老师》一书中介绍她班学生纪建辉在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后写出了一首诗令大家赞叹不已:“假如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青山必为绿水而心碎;假如绿水长流而青山不再。绿水必为青山而伤悲。为什么,人和人的心儿,难以灵犀一点,山和水儿却懂得,彼此相偎?”我想,正因为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读诗、写诗,才会有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语言表达力。
二、注重方法,提高素养
我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因此授鱼的同时并授予“渔”(教给学生方法),可取得较佳的课外阅读效果。
1.扶着读。低年级的学生认字少,记忆力强,心智稚纯,特别对童话、寓言故事感兴趣。此时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与复述能力。孩子对于故事有着与生俱来的热情,听故事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学生一起读。在读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地停下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猜测一下故事的发展,想象、描述一下故事的具体场景。课后让孩子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讲老师给他们讲的故事,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购买带拼音的儿童画册《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的奥秘》等书籍,让孩子运用学到的拼音知识去阅读书中蕴含的知识,遇到深奥难懂的知识,我们进行适当讲解,帮助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激发其阅读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每周布置孩子周末回家让爸爸妈妈读一个故事,周一回到学校再讲给其他小朋友们听。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量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对读书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了。
2.牵手读。学生经过低年级的扶着读的阶段训练以后,教师可以开始“牵着”学生的手,指引学生去读。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的量不多,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适当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字认读量,并掌握了一些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有选择性地去读一些课外书;可以针对每单元的课文特点,选择一些课外书籍,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如学习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对书中的人物特点及三国历史的形成、衰落、统一进行了解,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组织“三国人物大讨论”,集中交流读后感,进而内化学生的读书情感,激发他们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在这种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读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使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放手读。到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储备量,对课外读物也有了自己独到的鉴别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在指导泛读与精读的前提下,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从文学著作,到天文地理,至科学技术,甚至时事新闻,皆可一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喜好进行阅读,畅游于书海,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正如鲁迅先生告诫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在步步推进的阅读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主的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乐于读书、乐于交流的氛围中,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就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系统地、层层推进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质量,才能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方法范文2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语文不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点点地积累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
再从语言语教学现状看,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少,获取信息少,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传知,更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良好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三)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何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放羊式的,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认真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求知欲望旺盛,却又阅历少、见识浅,极易受花哨文字的诱惑,猎奇心理更加突出,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有面的铺开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以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年读书活动提供的文章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3.指导做读书笔记。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笔者所任班级每位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笔记,且规定凡上阅览室都必须带笔记本,认真做好记录,对摘录的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用时查阅。
4.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怎样写,明确应达到的水准,教师应作通盘考虑。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课外阅读方法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课外阅读;措施和方法
在新理念课程改革下,课外阅读,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它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关系,逐步得到了调整,以教师、学生双边活动交流的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课外阅读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由于国家就业率竞争的形势很严峻,不免引起家长的恐慌,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好书本的知识,考试得到好成绩,升学能上好学校,毕业才能吃香,对课外阅读还有一定的偏见。 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过多地拒绝课本,将教学囿于斗室之内,这也制约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而从学生本身方面看课外阅读出现了四不现象:
(1)不想读。这种学生本身对课内读本都觉得是一种负担,没有读书的习惯,根本没有尝过读书的乐趣,所以不想读。由于他们的玩心重,只知道看电视,被这些媒体占去了几乎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
(2)不会读。这种学生也想读书,但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也许书已被他翻烂了,但他还没有认真读过其中的章节。因为他们读不懂,不吸收,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收获。
(3)不能读。这种学生一般家中无书,或者没有适合的书,家长只给孩子买学习上的书,如:作文辅导,练习册,试卷等。
(4)不准读。这种学生即便有书,也在家长“不准读闲书”的观点下被没收了。家庭作业过多,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应试教学的内容充满了学生的空间,客观上造成学生要读却读不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际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有益地开展,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笔者作了尝试:
1.以课堂知识为触发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上呈现出时效性,广泛性,人文性,综合性,体裁也呈多样性:诗歌、散文、童话、记叙文、科学小品文、简单议论文等。而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丰富多彩,这类课文的选择编排,为学生在课内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者要充分利用课本这一很好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内阅读的巩固与延伸,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 平时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好书,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以现有读物为立足点,引导学生粗读精读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是从学生出发,以孩子的兴趣来选择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2.1课外读物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目前,有些教育者凭借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往往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是靠老师的培养,当然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推荐给学生,但大多数都是老师小时侯喜欢的书,已远离今天孩子的兴趣。例如,孩子喜欢的是:郑渊洁的童话世界,黄蓓佳〈〈今天我是升旗手〉〉的儿童小说等等。这些作品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也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2.2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并在读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读本,以增加学生的读书量:每天中午不得少于一小时的读书时间。
2.3提出读书的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以求得高最大的效果。对高年级学生提倡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同学,老师交流。长期坚持,学生的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知识面会得到拓宽,心灵也会得到净化。
3.以学校教室为基准点,构建阅读交流平台
首先教育者必须在班上大力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二是多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阅读名家名篇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名家名篇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名家名篇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就会感受到名家名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名家名篇能教会学生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这样学生会互相感化,好学的学生能引起别的学生好学。
4.以熏陶感染为兴奋点,营造阅读良好氛围
熏陶感染就是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同样我们要动员父母养成看书看报的好习惯,我们要以入神入情的阅读为学生作出榜样。俗话说: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笔者尝试了一些做法:
4.1探索通幽之径。学生读课外书,有时也苦于阅读无法,一是不会选书,二是不会读书。因此教育者要引领从读书内容到读书方法的指导。介绍新书:如介绍儿童版的世界名著,全套50多本,《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各级各类童话故事,黄蓓佳、曹文轩的著作等;交流图书:同学自己用零花钱买的认为可心的书拿出来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你献出一本,他拿来一本,这样一来就可以读到60多本好书,这是多么划得来的事;独立阅读:学生每天至少要有30分钟阅读他们看得懂的书本。要求学生默读,需学生独立完成。对于那些不能坚持阅读的学生,鼓励他们与能够阅读此类书籍的学生一起读,则可以相应延长时间。所有学生都将从与同伴讨论书本的过程中获益。
4.2及时指导交流。在学生阅读时,教者要穿梭于其间,与他们为伍或单独交流。教者要多关心那些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在字形,释义,流利程度上的学习。教者要注意用一切方法去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课外阅读方法范文4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38-01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儿童时代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养成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然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幅远远达不到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总量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课外阅读来实现。
一、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需要好的阅读环境。
1.班级有书香
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也是教师营造阅读氛围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打造成班级特色。比如,在开学初,笔者确定了书香班级口号,在黑板报上抄写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在班级图书角上摆放各种课外书籍。开学一段时间后,经过学生之间阅读交流体验,笔者在教室的读书角张贴班级读书之星的照片,在语文学科记事本上开设了“好书推荐”和“优秀读书感言”。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班级书香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增添了读书的亲切感。
2.家庭有书韵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创设家庭书香氛围。开学初,我班向家长分发了“告家长书”,其中包括课外阅读的计划、推荐书目及奖励方法等内容。一方面,要求家长为学生准备课外书籍,每学期购买或借阅不少于五本课外书,不断充实新的书籍。另一方面,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和学生制定科学的读书计划,保证学生每天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同时建议家长抽空陪学生读书,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有家长陪读的读书环境,往往能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教给有深度的课外阅读方法
不同的课外读物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阅读童话、报刊、小说等。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关心下一代周报》时,笔者先让学生浏览报纸全貌,初步了解有哪些文章,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细读;指导学生阅读《笑猫日记》系列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封面书名,接着读作者简介和内容提要,然后读目录,最后逐页阅读。在指导学生逐页阅读时,笔者提出三个阅读要求: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读完全书后再来思考不懂的地方;读第二遍时,要求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回答几个问题;读第三遍时,要求学生说说读完这本书的收获。一般情况下,一本书读完三遍,学生就能够对全书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
笔者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积累,如在书上画线或用符号标记,然后在旁边用文字或图画表达自己的随感。还可以让学生准备《采蜜集》,即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语句、经典的段落摘录下来,并随时拿来诵读。这本《采蜜集》就像是佳词美句的小仓库,写话时可以随时提取,避免了写作语言的干瘪、枯燥。
三、实施有梯度的课外阅读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小学生也不例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积极评价,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
1.正面评价,激活动力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占有较重的分量,教师在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时,要尽量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动力,激励学生获得读书的力量。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取得进步时,教师可以激励他:“看到你的进步,老师好高兴!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加油!”而对于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效果欠佳的学生,教师则要注意找出其优点并加以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坚持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活动评价,收获快乐
通过活动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收获,还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与快乐。本学期的午间阅读中,我班开展了讲故事比赛、美诗文朗诵比赛、成语世界漫游、好书推介、读后感交流等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上台展示读书收获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班级“读书之星”和“阅读进步之星”,掀起了班级阅读。
课外阅读方法范文5
[摘 要] 新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课也就由此诞生。“阅读课”不是去阅览室,而是在教室里自由阅读课外书,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延展性。阅读课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阅读的长期坚持不间断和阅读的广度。为了使课外阅读课不被成为摆设,教师可以从有规划、有兴趣、有方法、有评价等四个方向努力,提高它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课外阅读;延展性;实效性
在当前电视、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盛行的时代,大街上、客厅里、饭厅里、卧室等校外场所已被手机、电脑、电视统治,成人都无法抗拒,更何况是孩子。以致让孩子多读点书都只能寄希望于课内,因此大量课外阅读也就逐渐转移到课内。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延展性的课外阅读势在必行。“延展性”本义包括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阅读课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阅读的长期坚持不间断和阅读的广度。每日仅仅十分钟,十年坚持下来,就可以造就伟大的奇迹。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可以体察帝王生涯、布衣甘苦;也可以饱览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还可以出入于欧洲的沙龙、拉美的丛林,或做风流倜傥的才子,或为跃马横戈的猛士……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坚持读书,有计划地读多方面的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史。只要激活孩子读书的热望,就一定能听到生命绽放的声音。
一、当下的课外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1.漫无目的,打发时间。很多学生不知道阅读课自己要干什么,只是拿起书随便翻翻,欣赏一些图片,等待下课。
2.毫无兴趣,被动应付。随着大众文化传播的飞速发展,以图像符号为标志的现代传媒大有代替文字符号之势,人们逐渐习惯于不经过思考就获得外来信息。就像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之后,学生对古典名著《西游记》就不感兴趣了,文字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学生对文字提不起兴趣,阅读变得很被动。
3.不求质量,蜻蜓点水。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很多学生在读课外书时,只注意了用了个好词,就像只看到了“葡萄”的外形诱人,而对语句表达的内涵根本没加以品味,所以也就无法品尝到“葡萄”的美味。至于用采来的“葡萄”酿酒就更不用提了。
4.读而不思,难为己有。阅读,当然要阅,也要读,更要思考。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阅读本身上来,让学生潜心阅读,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享受阅读的快意。
5.不会选择,好坏不分。学生在阅读课上看的书什么都有,什么《阿衰》《老夫子》等娱乐性质的书往往会被学生争相借阅,而那些经典的名著却无人问津。所以教师要对进入课堂的课外书进行精心的挑选,不要浪费课堂的黄金阅读时间。对于那些沉迷于低俗、好玩、搞笑的通俗读物之中的学生,教师要在不打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把他们引导到阅读有品位、有思想、有审美境界的好书当中去。
6.内容单一,缺乏计划。阅读经典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教师的指导,包括挑选阅读书目,内容应该由浅入深,语言应由白话文走向古文,古文应该由三言、四言,走向长短句。
7.书本太厚,望而却步。不能要求学生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给学生读的书要由浅入深。曹文轩先生认为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底子的;一种是打底子之后再看的。那些精彩的优秀绘本可以作为打底子的书,绘本的根本意义在于给一个人的成长打下优良的人性基础。再把课文当引子,“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或“由选篇引向整本书的阅读”。
二、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四有”方法
1.有规划地读。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n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阅读目标可从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等方面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阅读内容注意“计划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开学初确定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对一学期的阅读活动做好计划,同时确定好阅读评价方案。如采用故事会、片段朗诵会的形式考察记忆的情况;用写读书心得、谈读书心得的形式来考察理解程度等。
2.有兴趣地读。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调动学生的兴趣一要投其所好。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喜欢读以图为主的动物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年级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则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入手选择读物。二要吊胃口。介绍书中的人物、内容简介或精彩片段,激发“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三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趣。教师采用故事法、讲解法、表演法、情境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外阅读的天堂。
3.有方法地读。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每一本书都细嚼慢咽就会落后于他人,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不同类型的书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的书归一下类,主要有:趣味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各种类型采用恰当的方法阅读。趣味性阅读主要是故事精彩动人,很有意思,不需要特别方法引导,学生也能一口气读完;消遣性阅读是调节一下,随便看看;积累性阅读是要记忆的知识,就要边读边记,适合朗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鉴赏性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书籍,应重点指导方法。
一是体会着读。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作品之美,人物之美。二是琅琅地读。优美的句段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通过眼、口、脑、耳同时活动想象情境,感受意境,品味文辞。可以举办美文朗读竞赛。三是想象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自己入情入境,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四是联系地读。好的文章布局巧妙,构思新颖,让学生边读边想,如果是自己写会怎样写,多和作者比较,从中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
课外阅读方法范文6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主动意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能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而喜爱读书。新教育中提倡“改变,从阅读开始”,也正是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加强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增强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经常给学生列举他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学生、老师及历史名人的例子,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要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读书计划,家长和老师双方经常要配合督查。要提醒学生注意选书、选时和选量,选好书后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能马虎,更不能半途而废,一开始就要养成坚持读完书的好习惯。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精读。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朗读和默读。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可以反复看,有助于理解,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
4.指导写读书笔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应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要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以便今后查阅,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要做到把摘录的内容分类,以便于采用时方便提取;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以利于需要重新查阅时的方便。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有实效。
四、指导选择书籍
蜜蜂需要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蜜来,如果只叮一处蜜就会乏味,同样,学生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他们创设好的阅读条件,保证读书量,让学生随时有书读。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