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1
下面我们以“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为例,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单元主题阅读下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一、发现问题――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单元主题阅读下的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1.导学案的设计复杂,不够巧妙,没有凸显主题。
2.导学案的运用没有形成体系,实效性不强。
二、计划――我们解决问题的设想
1.针对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导学案,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单元主题阅读的实效性。
三、行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第一次行动实施
为了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就“阅读指引、阅读收获、学习方法、温馨提示、总结反思”等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设计了《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导学案,并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导学案,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共同研讨编写了导学案后,我在执教前三天把导学案印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进行预习。然后根据这份导学案,我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研讨。整节课下来,课题组的老师们最大的感觉是学生完全被整份设计束缚着,学生根本脱离了阅读的书籍,只是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在班上展示、汇报,没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通过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征询听课老师的意见、访谈学生的学习收获,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该节课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情况作了以下四点小结。
1.导学案的设计基本合理,但在预习环节学生没能很好地读进去,读出来,没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2.课堂上可多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3.课堂上可结合书籍的描写,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进行人物形象感悟,以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他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多种方式,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指导学生通过利用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第一次实施后的设想和改进方法
1.巧妙运用导学案,创设情境整合资源,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师生互动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2.巧妙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有效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3.巧妙运用导学案,活用评价,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让学生结合书籍的描写,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进行人物形象感悟,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巧用导学案,善用思维导图,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指导学生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二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第二次行动实施
针对第一次设计和实施教学出现的问题,我们课题组老师反复思量,决定在运用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凸显:以生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提高主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感悟,主题是:感悟人物形象。
2.激发兴趣:近段时间,我们阅读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看谁能最快辨出这是谁?
A.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的图像,让学生猜这是谁?
B.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事例的句段,让学生猜这是谁?
3.点明本节内容及任务:这节课,请大家选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用思维工具图,把人物形象整理、呈现出来,感悟人物形象。
环节二:巧用工具,呈现人物形象。
1.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展开交流。
2.学生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以电脑绘画软件为平台,绘制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环节三: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
1.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互相交流,对作品予以评价,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2.小组间互相交流,对作品予以评价,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3.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小组内派代表,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便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
4.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
环节四:回顾过程,促生习得方法。
1.畅谈收获:通过这次课外阅读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环节五:布置作业,旨在拓展延伸。
1.继续借助网络电子书籍,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补充完善思维工具图,把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告诉家人或朋友。
2.结合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撰写读后感。
3.借助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导学案、思维工具图、读后感等作品,上存到学校资源网、班级Q群或个人自制网页,相互欣赏、评价。)。
(二)第二次行动反思
从导学案的编写到检查学生的预习到导学案的课堂实施,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填写学习收获: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还想学到什么?从学生在预习、课堂、学习收获情况的反馈来看,我们认为《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导学案的设计及运用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巧用导学案,活用信息技术,促主题课外阅读有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巧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三国演义》、利用电脑绘画软件让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工具图、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导学案,利用计算机展示思维工具图,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而且为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搭建了优质平台。
纵观整节课,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网络电子书、实物投影仪、电脑绘画软件、网络、网页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师生互动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巧用导学案,活用评价,让主题课外阅读现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者巧用导学案,极力鼓励学生活用评价,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如在“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进而小组内派代表,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边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然后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学生在班内交流展示、评价优秀作品,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成果,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通过这样,给予学生展示课内外阅读的舞台,培养学生会阅读、能阅读的能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有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巧用导学案,善用思维导图,促主题课外阅读展实效。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者巧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导学案,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工具感受人物形象,掌握可视化思维工具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运用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学生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回顾活动全过程,此教学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在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记录、展示阅读收获的过程中,很好地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能力,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4.巧用导学案,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巧用导学案极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讨学习。
如在“巧用工具,呈现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导学案,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进行交流,并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利用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在“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贴星或贴红花奖励;小组间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有效地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全面地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四、结论――我的目的基本达到
此次研讨活动,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有机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导学案,不断完善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断地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完善导学案的实施,充分以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实施学案,让学生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沉浸在“我会阅读”“我会思考”“我会搜集资料”“我会合作”“我会展示”“我会合作”“我会思考”等环节中,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很好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课题组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感悟更深了,对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智慧有了更深认识,很好地提升了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水平及教学能力。
我们确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不断在行动研究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行动研究就一定能为我们的教学“添枝增叶”,不断改进教学,提高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君.“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2):22-24.
[2]李炳亭,张海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J].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
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2
关键词:选择书目;明确目标;反馈;课内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应该“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1]在《课标》中,语文课外阅读被提到了较高的高度,并且对学生一定时间内的阅读数量也做了明确规定。
吕叔湘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让学生喜欢语文,就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优秀作品的机会,接触优秀的语言主要是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2]语文学科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互沟通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内作品的兴趣以及感悟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如今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不是十分饭郏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阅读数量少以及阅读品味低等问题,所以教师在这过程中就应该发挥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并且借鉴一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具体方法,将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具体列举如下:
一、引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阅读的可选余地实在过于广阔,对学生来说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选择对自己有益、能够提升个人素养的优秀语言作品是较为困难却十分重要的。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需要选择”,而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阅读经验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去选择,老师在这个时候便可以帮助学生,《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具体推荐书目,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需要阅读的书目。
二、让学生明确具体的阅读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力是各种要素发展的共同要求,就是加强相应活动的‘有意性’,即在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像活动中有明确的任务,有完成的愿望和要求,人们思维的每一步骤都受思考者的目标所制约。”[3]加强活动的“有意性”,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或者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制定课外阅读目标应该注意不同的学生基础各有不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限定学生阅读书目的时间,以及阅读结束之后应该了解哪些问题。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告诉我们,教师明确教学要求,一旦被学生接受,就会在他的大脑皮层形成一种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活动的状态,这样,极容易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活动的状态,这样,极容易形成神经上的暂时联系,迅速接收信息,产生智慧。明确阅读目标使得学生有阅读的紧迫感,并且使得他们能够互相督促,完成目标。
三、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反馈
课外阅读应该有所反馈,反馈就是把系统中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返回到输入的部分。课外阅读的反馈就是将阅读目标、阅读书目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内容输送出去之后,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将结果返送回来。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具体评价,起到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作用,也起到与学生有效沟通,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
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常见的有以下方式:1.可以给学生制定共同阅读目标,然后就某作品在班上举行读书研讨会,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对于所阅读文本也有较为深入的剖析;2.以黑板报、墙报的形式对于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展出,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一点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给老师,老师检查,并且给予恰当评价。
四、课外阅读应该和课内语文教学相联系
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其中一大特色便是课内语文教学与学生写作紧密相关,作文题目以及作文要求和学生近期所学作品有内容上的关联,如此便达到了以课内学习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以写作提升对课内作品的感悟。课外阅读是否可以和课内教学形成这样的双向促进的状态呢?教师在这一愿望的实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否在‘窥一斑’的基础上,激起学生‘知全豹’的欲望呢?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4]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与文本相关却又在文本之外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的时候,感悟其中的语言特点以及与水相关的环境描写后,由此可以引出与沈从文文风相近的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使得学生对这种语言方式有更好的体悟。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作用就是以课内带动学生对课外的探索,对相关文本产生兴趣,从而对文学阅读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活动是在哪些条件下和怎样的环境中进行的”[5]学校与社会所创造的读书环境是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发挥作用的基础。所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再加上老师的引导与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定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高岚.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提供接触优秀语言的机会[J].语文教学通讯,2017.2.
[3]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3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35-01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小学语文作为小学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们的成长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学生的情感、思想及知识储备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应尽量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置“小小图书馆”,放置课外阅读书目,专门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小小图书馆”里的图书可以是教师自己捐赠的,也可以是学生带来与其他同学分享的。图书资源得到丰富之后,学生的阅读选择自然也就更多了。有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在好奇心和新鲜感的驱使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同时,学生之间的阅读习惯也会互相“传染”,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与“定点阅读”的做法相比,教师还可以尝试“定时阅读”的方法,定期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共同阅读,形成阅读氛围,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如笔者规定每周星期五最后一节课为“美美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课的前40分钟先独立阅读,再利用最后的5分钟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中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或者是谈读后感等),这样就能够带动其他学生也参与到阅读队伍中来。而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展示的机会,也会用心阅读,如此一来,阅读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各个学科教学均需要遵循的一个教育法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教授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使学生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也能提高阅读水平。
与课堂阅读教学的细致不同,课外阅读更多的依赖于学生自己的思考。若学生只单纯地以“看完书”为目标而不知道书里究竟表达了什么,那么,这样的阅读是无用的。笔者认为,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为“读思结合法”,即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如阅读课外读物《小蛋壳历险记》时,学生看到题目时就可以思考:小蛋壳为什么会历险、都会经历哪些危险呢?脆弱的小蛋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阅读就会更有效果。在阅读中,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批注与摘抄,将优美的句子、词语摘抄下来,在摘抄中仔细品味语言之美。对于引发感悟的部分,则可以进行批注。批注可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也可以是对整个阅读文本的思考等。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整理成读后感或阅读笔记,以进一步加深阅读印象,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细致的课外阅读,相信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少触动,自然也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其他文本的兴趣。
三、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健康阅读
当前,市面上的课外阅读书籍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尚在成长初期的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指导,他们通常不知道选择何种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物。因此,教师务必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等情况,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健康阅读。
如学习了《海伦・凯勒》一文之后,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既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起到不错的辅助作用。再如,学习了《林冲暴打洪教头》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荐《水浒传》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章节,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等,扩展阅读范围。又或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相关的书目,对于喜欢历险故事的学生可以推荐《海底两万里》《金银岛》等书目,对于喜欢童话故事的学生则可以推荐《格林童话》《绿色童话》等。
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4
一、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构
为了达到教材文本与课外阅读一体化的目标,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应该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前结合,课中结合,课后结合。
1. 课前结合——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做好铺垫。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与教材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等资料,或者读一些与教材文本主题相关的课外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促进课外阅读。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前老师组织学生搜集一些与教材文本内容或主题相似的资料,布置学生阅读体裁不同的三篇文章——《废墟上铸就的丰碑》《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通讯:安徽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400万元》。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多媒体展示赈灾救助的一些感人图片,这些材料营造了氛围,形成了“关爱”的气场,将文本阅读定位在生活宽厚的大背景上,也利于更便捷、更准确地切入到文本主题。课文导入与课前阅读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语感的培养。
2. 课中结合——课中引进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教材内涵。课中引导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时,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适当渗透课外内容,以利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学习《草原》一课,除了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味,还可以出示相关写景的优美词句和描写草原风光的语段或短文,让学生感情朗读。这样,学生不仅积累好词好句,还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感受草原景色。
(2) 在教学难点处补充阅读材料,深化感悟。教学中为了突破阅读难点,可以用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领悟。例如,学习《掌声》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主人公小英演讲成功,变得充满自信、乐观,是同学们掌声鼓励、关爱的结果时,教师出示《战胜自己是一种快乐》一文,让学生阅读,并启发学生去思考:文中的“我”为什么能战胜自己,不再怕水而学会了游泳?学生读后明白,文中的“我”和课本中的小英一样,是从同学和老师的微笑、鼓励的目光中得到勇气的。至此,学生会领悟到课文中的“掌声”内涵是丰富的:它不仅指鼓掌的声音,还可能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等等,它包含人间的一切关爱。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感悟到课文的内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 在巩固课内知识时引入课外阅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如学习《黄山奇松》一文后,让学生用散文、诗歌、图片、导游词等多种形式来赞美黄山松。这样,既能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智,更能激发他们搜集资料、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和兴趣。另外,教师在设计习题、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目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蕴含表达技能的文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感知、掌握一定的语文技能。
3. 课后结合——课外拓展阅读,实现迁移。这里“课后结合”,指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在对教材文本理解后,结合课前的拓展,可以是学生自找材料的交流展示,也可以是教师搜集材料展示;二是课后围绕本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这与课前指导相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向课外延伸的准备,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运用不同的方法,多种渠道,围绕文本的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课外阅读,比如,上《掌声》一课,老师就可以在课后结合文本内容,布置学生阅读《天使的翅膀》和《三种快乐》,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掌声不同内涵。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人间大爱”这个主题,寻找自己喜欢的文本去阅读。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的课外拓展阅读,实现阅读迁移的目标。这样从整体把握再到整体拓展,巧妙地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拓宽理解,深化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课内外结合”的课堂阅读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着力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学会感悟,学会欣赏,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最终达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和迁移。具体的教学策略为:“寻点切入——多点结合——以点辐射”。
1. 点与点对接。教材文本与同步阅读要做到有效整合,就必须找准两者有价值的“点”,这也是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具体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主题(思想、感情)上的对接。在教学时,可以把反映同一个主题的文本与课外读物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悟。比如教学《掌声》一课时,首先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确定文本与课外读物的对接点:战胜自我,鼓励别人战胜自我。在执教时,老师就可以此作为主题对接目标和线索,在课外读本中找到相应的篇目《战胜自己也是一种快乐》等。这样,从主题的角度去拓展、挖掘,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掌声的内涵。
(2) 内容(题材、话题)上的对接。要做到教材文本与课外读本协调统一,内容的对接是很重要的形式。教师可以自选一些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文章,来辅助阅读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比如教学写人的课文,就可以补充一些写人的文章;教学记事的课文课文就可以补充一些记事的文章;教学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可以补充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
(3) 写法(体裁、写法)上的对接。在教学一些写法上有特色的文章时,就可以抓住写法这个“点”,选择一些写法上与文本相似的课外读本来辅助教学。比如,教学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就可以抓住书信体裁这个“点”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选择鲁迅的作品《给颜黎明的信》,以及冰心的有关书信体裁的文章,进一步感知书信的特点。教学《月光曲》时,可以根据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围绕“事物+联想”的表现方法去搜集课外读物来结合。
(4) 训练点的对接。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教学的训练目标切实做到文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朗读训练、思维训练等都可以结合课外读本来进行,关键是老师要确定好训练的目标,选好篇目,有针对性地进行。
2. 点面结合。教材只是“例子”,“课文”只是“点”。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科书的学习层面上,必须把语文教学回归于学生的语文生活。所以,我们要牢牢抓住教材“文本”这个点,引导向学生语文生活的面来加以拓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立足于教材文本确定具体的“点”,来带动学生整个课外阅读生活的面。比如,在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指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点”与“面”有效地结合,学生乐于阅读,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营养。
(2) 以文本主题或单元主题为基点,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紧紧围绕教材,把每个学期分为若干个阶段,一个阶段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确定专题,每个专题开设一节主题阅读指导课,形成一个阅读的系列。如名家作品系列,成长、励志作品系列,环保内容作品系列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真正做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 搭建平台,激发学生走进语文生活,主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广泛交流。比如每月的“读书交流会”,每周的故事会;比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语文生活的快乐。
3. 多点辐射。教材文本可选择有价值的“点”很多,这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它、把握它。教师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确定联系点,综合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并且把这些“点”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结合,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比如,教学《草原》一课,可以选择作者这个“点”来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也可以选择民族团结、情深意浓这个价值点来辐射,引导学生去阅读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课外读本;还可以利用“动静结合”写法的训练点来辐射,引导学生去阅读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善于把握文本中所有价值的点,多点辐射、多点结合来拓展,形成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厚实的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
教材文本教学中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文本教学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阅读教学课上处于主体地位,应为“主”;而结合进课堂教学的课外读物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主要是辅助课堂教学,应为“辅”。要立足于教材文本的扎实教学,有目的地、恰当地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教学,千万不能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喧宾夺主。
2. 处理好“本”与“源”关系。阅读教学既离不开教材文本,也离不开课外阅读材料。就阅读教学来说,教材文本是基本的阅读材料,为“本”。要牢牢抓住语文教科书这个“本”, 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阅读技能的训练,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充实他们的阅读量,在文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个环节上做到“以本开源”。
3. 处理好学生阅读的“量”与“度”的关系。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储备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但这种补充要恰当,要把握好“度”,不可盲目、漫无边际、一味追求阅读量,造成低效、加重负担、降低阅读兴趣等不良后果。要紧紧围绕文本教学的目标,合理地统筹安排课外阅读,利用好课外阅读资源。既要考虑到课外阅读的“量”,也要考虑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度”。文本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它的实效性,要正确处理好课外阅读的“量”与“度”的关系。
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5
一、课外阅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认为:语文课程的特点应该是丰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学性,它应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反应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单一化。但长期以来受高考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应试操作上,相反对课外阅读给予无情的扑杀和歼灭。当下的语文训练是完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生活的应试技能训练,而忘却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阅读、探讨和交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一个人在高中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二、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
1.引导学生读读本。普通高中课程必修和选修课本,都是全省教育教学专家精心编制的,质量较高,是目前最好的高中教科书。课外阅读指导,必须配合教材进行。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读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内学会方法,课外得以演练。一般来说,一个课内阅读专题,读本往往配二至三个专题的拓展阅读。这是一个较好的阅读资源,教师从读本中适当精选一些文章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2.引导学生读几部经典名著。“吾生也有涯,知无涯”,必须有选择地读书。前苏联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每种学科的主要著作是很少的,其余一切著作,不过是把少数著作里说得更充分更清楚的话加以重复和损害罢了。”可见,读书要选择第一流的书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切实的计划和行动,引导学生读几部经典名著。
此外,报刊的选择也应特别重视。因为报刊知识面广,而且信息新颖及时,会更容易博得学生的喜爱。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要达到规范、高效,还必须讲究阅读方法。课外阅读资料具有广博、丰富等特点,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1.要有目的地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之间是有冲突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有目的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阅读资料。通过阅读名著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阅读《高中生优秀作文选》来提高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等。
2.用审视的目光鉴赏阅读。不同书籍,思想观点、情感、主张均不相同,即使同一书籍其思想内容也具有多面性特征,其中既有健康向上的进步意义,又不乏庸俗低级趣味的负面效应。阅读时需用审视的目光、鉴赏性地阅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要感悟地读,写好读书笔记。读书重在读后的收获上,只靠读,人的记忆感悟能力毕竟有限,效果会打折扣。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积累优秀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审美,会让阅读效果最优化。
当然,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资料的前言、后记、提示、注释、评论文章、参考资料等说明性文字进行阅读,来帮助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因为这些文字或介绍写作目的,或介绍文章内容,或探讨生活问题,等等,能帮助学生更正确更有效地阅读。
四、拓宽课外阅读范围
1.每周开辟一节课外自由阅读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要上好这节阅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贴近生活、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读。我认为读学生刊物,可以发现高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而读这些作品,学生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而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文采斐然的文章读。
2.每周抽出一节“说”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节课是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开设的。这节课可以作为讲故事、讲新闻、讲笑话等专题课。由学生自己分组轮流主持,并由学生轮流讲。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万事开头难”,教师在刚开设“说”课时,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说”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参与。为了“说”好,他们会积极地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广泛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又由“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而三得。
3.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拓宽阅读面。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新大纲补充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或读后感.或鉴赏文章,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
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45-01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老师们都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的主体实践。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借助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把握规律,明确阅读的常规目标,对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大有帮助。中年级任课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每篇课文均要在低年级“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读通课文,能独立回答课后问题”的基础上,能借助字典联系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要内容;注意读通课文,读出课文感情。在现行教材中,从四年级开始则是以“导读”、“预习”、“思考、练习”的形式来渗透各篇课文的阅读要求的,因此,我就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前要认真领会“导读”、“预习”、“思考、练习”里面的意思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明确课文学习目标的目的。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就会少走许多的弯路了。
二、引导感悟,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准确的感悟要重视气氛渲染这一准备程序,感悟的引导有一定技巧。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在情绪上入“境”。要恰当设计开启学生产生思绪的“问题”,要设计一个或几个什么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与感悟就能引导学生感悟出全篇文章的内容。
其次,加强诵读。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感悟应有所拓展。作为语文教师,心中要始终有大语文观念。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写文章的种种方法,触类旁通,最终能形成全面而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实现学习目标
“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不仅提示了相应的阅读目标,而且还暗示了实施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此,如果学生已基本明确目标后,我就会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寻求“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与教学目标的最短路程,达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接着,我就根据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课文,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正确地读(轻声读)。二是要学生流利地读。三是要梳理性地读。四是理解性的读。五是质疑性的读。六是有感情地读。在学生通过以上的读以后,我一般是引导学生按照“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课文――简述内容――划分段落――回答问题――质疑问难”的顺序汇报自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再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紧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点化;通过讨论,梳理和引申等,把握好知识,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四、让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疑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疑点,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是不会简单放过的,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讨论,同学解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的话,我就会想方设法围绕问题,给同学们适当的启发和分析,予以点化,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当然,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题,虽然是花了点时间,但我还认为是值得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五、强化课外阅读, 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强化课外阅读,来促进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要强化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首先,教师要做到有地放矢,学以致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好的读书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