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化托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军事化托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军事化托管范文1

关键词 航空类 飞行大学生 队风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民航教育主要面临着三方面危机与挑战:①民航行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呼唤创新型人才,民航行业功能多样化呼唤复合型人才,民航行业全球化呼唤国际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培养民航飞行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飞行大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50%以上,而其理论学习阶段和中高教返校阶段(结束中高教练机飞行训练)的教育管理工作则主要由飞行技术学院各学生队承担。学生队是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主要执行机构,也是飞行大学生点滴养成和学习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队风关乎准飞行员们的成长与成才,影响空勤学生队的日常运行与长足发展,甚至关乎学院与学校的荣辱兴衰。

1 基本内涵

队风,是指学生队师生在长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精神风气和行为作风。较之规章制度,它是一种在准军事化管理的影响下全体师生的群体自觉意识,即“是一种成员心理素质及其所形成的一种行为风尚、是一种养成习惯”。②

队风有好有坏,而良好队风的特点大体有:一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学生队作为飞行大学生管理的基层组织,旨在培养“政治过硬、素质全面、作风优良”的高质量民航飞行人才,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及其行业需求的满足,依赖行大学生在自主理论学习、自觉体能锻炼、自律生活习惯中培养出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民航教育系统每一个飞行学员的飞行技术水平固然重要,但其协作完成飞行学业任务、合力攻克飞行技术难题,已然成为民航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民航业具有“平时为民、战时为军”的特点,其从业人员特别是紧缺的飞行人才,所具备的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和为国为民的服务精神,得益于学生队点滴细节的养成。

队风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具体体现在空勤学生队的准军事化管理、学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就这三者与队风的关系而言,准军事化管理是队风建设的关键,学风是队风建设的主导,生活作风是队风建设的基础。因而,良好队风是学生队融合准军事化管理、学风、生活作风等方面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从而对飞行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端正、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的培养乃至“三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2 建设策略

从一定程度上说,良好队风是学生队的品牌和形象,也是学生队的精神和灵魂。其中,在一届又一届的某队学员的严要求、互帮助、同坚持、共努力之下,在一代又一代的该队师生开拓创新、积淀而成了独具特色的队风:遵章守纪、令行禁止、勤奋上进、学有所成、品德优良、志趣高雅、心胸开阔、坚忍不拔、志存高远、圆梦蓝天。现仅以此例试析:

2.1 依托管理特色,提高责任意识:遵章守纪、令行禁止

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我校的管理特色和制胜法宝,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精湛一流的专业技术、高尚优良的道德品质、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整齐划一的内务秩序。③而其核心在于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因为它是学生队落实学校严字当头、铁的纪律、从严治校的方针的题中之义。学生队除了坚持作息严格、内务划一、队列整齐、集合迅速、着装统一、请假审批等准军事化管理细则之外,可根据飞行大学生的需求,分层次、分阶段并依托团学组织力量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进行引导。例如,利用影视播放、视频制作、故事讲授、事故分析等方式,引导飞行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勤奋严谨、安全精飞的重要性,自觉接受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将遵章守纪和令行禁止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2.2 结合专业特点,引导自主学习:勤奋上进、学有所成

较之其他,飞行技术专业的学习具有“卡时卡点”、“理论与操作并重”、“英语学与用贯穿始终”等特点。除了学管干部利用专题讲座和周末讲评进行解读文件要求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搭建宣传专栏或成果示范平台,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和结对子互助活动,并适时组织执照考试(私照、商照、仪表、航线)辅导组,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探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勤奋上进、训有所获、学有所成。

2.3 营造主题情境,激发内心共鸣:品德优良、志趣高雅

结合行业特点和职业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以身说法、你我探讨、活动参与等方式营造贴近生活的主题情境,引发队内师生的共鸣。例如,针对国航飞行员袁斌携妻劫机事件,讲原由、说过程、谈反思,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开阔视野、增强职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以举办队内主题晚会,为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以展示促提高,以展示促养成。

2.4 巧用即时教育,疏导心理障碍:心胸开阔、坚忍不拔

众所周知,飞行是要在高技术环境、强体力消耗、大容量心理活动的条件下实现着自己的特殊活动,需要的是胆大心细,沉着冷静,身手敏捷,操作熟练。针对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特点,注重说服教育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即抓住即时教育机会,引导学生谈感受、析原因、明后果,设置困难障碍,激发学生调试心理、缓解压力、克服困难,利用心理团体游戏或趣味运动会,加强人际交往和舒展学习压力,从而成就强健的身心体魄和坚韧的品质毅力。

总之,良好的队风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贯穿于学生队的日常教育、点滴养成和团学活动之中,并引导飞行大学生志存高远,最终振翅高飞、圆梦蓝天。

注释

① 董健康.民航教育须正视危机与挑战[N].中国民航报,2013.9(10):1.

② 高希周.论高校运动队的队风建设[J].体育学刊,1996(4):122.

③ 张洪.构建以准军事化管理为特色的中国航空教育文化[J].中国民用航空,2011(6):79.

参考文献

军事化托管范文2

大胆的探索

2001年年初,太岳山掀起“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热潮。新任县委书记王玉圣抱着“上不愧党,下不负民”的信念,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4月19日午夜12点,沁源县二轻局下属企业七一煤矿发生了一次恶性瓦斯爆炸事故,12名工人兄弟的生命被突如其来的横祸无情地夺走了。王玉圣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抢险工作。看着一具具尸体,听着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声,他伤心至极。为什么在全县煤炭安全动员会之后的三天内竟然会发生如此恶性的事故?县安监局整顿组有没有到过七一煤矿?负责验收把关的技术人员有没有到过井下一线?会议召开了,是不是就等于落实了?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实践“三个代表”,始终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煤炭生产一线的工人兄弟连最起码的安全都不能得到保证,谈何代表人民的利益?他痛定思痛,要求全县广大干部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查找自己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县委、县政府举一反三,痛下决心,提出了“防线设在一线”保安全工作法。具体要求:一是现场办公。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全县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尤其是涉及煤炭生产的部门,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到煤矿,下矿井,与矿工同吃同住,交谈对话,采取现场办公的方法,现场检查、现场监督、现场处理隐患、现场解决问题。二是强化培训,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和纪律培训,定期对煤炭管理和生产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增强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借鉴军事化管理办法定期进行军训,增强纪律意识。三是事故报告。各类事故都要逐级进行及时报告,做出快速处理,以警醒自己,警示他人。四是警示教育。煤矿管理人员一律佩戴安全警示袖章,一线工人一律佩戴安全警示腰牌。五是监督检查。全县所有煤矿实行岗位签到制,确保按时上岗,坚守岗位,县监察部门要深入到设防一线,发现问题,追究责任。六是安全考核,对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事特殊工种矿工实行双层考核,效益与安全挂钩,奖惩兑现。七是假日保安。在节假日期间,加大安全检查的密度和力度,加强防范,确保不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八是责任追究。采取书面检查、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电视曝光、行政处罚、责任连带追究、引咎辞职、停职检查、党政纪处分九种办法,不仅对发生事故的人和事追究责任,而且对事故隐患追究责任。“一线设防工作法”使安全关口前移,干部工作重心下移,问题在一线发现,隐患在一线排除,责任在一线追究。全县七十余个高瓦斯矿井安全系数得到了显著提高。随后,“一线设防工作法”在林业、水利、学校、机关不断渗透,威力逐步显现。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不断完善,进一步引深。2003年6月,在沁源县第十次党代会上,县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线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庄重地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中。正确的方法,进一步唤起了全县广大干部的热情,成为他们践行“三个代表”的行为准则、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南。

成功的实践

沁源县开展干部“一线工作法”,走密切联系群众之路,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抓起,通过自己的言行,把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一一落实到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

在一线,沁源成功创新天然林家庭托管机制,为全国山区探索出一条管护与增收相结合的新路子。沁源有森林面积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是镶嵌在太岳山上的绿色翡翠。1998年,国家颁布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习惯了上山一把斧、生活不用愁的沁源人,思想观念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林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县林业收入几乎为零,林区农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县委书记王玉圣、县长张圣带领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林业局机关干部,深入到林区乡村,坐炕头,钻山沟,与老百姓促膝谈心,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寻找林业发展的新思路。如何既能保住天然林,又能调动农民管护林的积极性?王玉圣书记想到了借鉴土地。他蹲点法中乡桑凹村,和村干部、群众代表一起探讨运作模式。他充分尊重民意,激发农民的聪明才智,与村民一起制定了先群众后党员、先贫户后富户、先村民后干部、先当地后外地的“四先四后”“双向竞标”单户托管制。桑凹村12053亩天然林,在村民的竞争中由13户52人专门管护。按每亩1元天然林保护计算,13户可直接增收12000元。疏林地带所植树木归托管户所有,林下资源采集归托管户管理。农民有利可图,有钱可赚。转变了观念,走向了由砍山养家变看山致富的新路子。全县所有森林,全部实行了家庭托管。村联村,户连户,人托人,亲戚带外县,实现了“山山有人管,树树有人护”,有效地杜绝了森林火灾、乱砍滥伐和病虫害现象的发生。家庭托管制双层管护,权责明晰,绿中求富,这一崭新的森林管护模式,完成了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化工程,被国家林业专家称赞为“沁源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县乡领导深入山区百姓家,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党群、干群关系出现了新气象,深山老沟的群众和县委书记、县长交朋友不再是新鲜事。单位与贫困村结对子帮扶活动迭起,铺水泥(油)路、安自来水、建新学校、送科技搞调产,成为农村的新景观。

在一线,沁源干部创造了辉煌业绩,树立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形象。两年来,全县决战540公里“村村通”工程,就有50余名乡镇包村干部以个人身份贷款为村里铺筑水泥路。郭道镇政法委员孟留斌,在包点后兴梢村铺油路筹资中,不仅把自己积攒的1万元拿了出来,还向亲朋好友借了10万余元。烟草公司经理王五则把个人资金1万元捐给“村村通”。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涌现出与困难作斗争的党员干部。

丰硕的果实

三年来,沁源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个领域都有了新突破。

――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到去年年底,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2000年相比增长均在40%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56亿元,是2000年的5倍。增长幅度在长治市13县区中始终保持第一。同时,沁源县还抓住长治市委、市政府“百强调产”的机遇,大力实施龙头企业特色战略,引进资金22亿元。目前已有1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税金超千万元的项目竣工投产。同时,又新上了15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税金超千万元的项目。

――煤焦开采管理实现新突破。沁源县委、县政府旗帜鲜明地向煤焦黑窑主开战,一举端掉黑矿点229个,使煤焦私挖滥采现象得到了遏制,并在全省首先推行了“双向合同制,统一结算,全面经销,保价增效”的方针,实现了煤焦有序开发生产,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

――“黑”“绿”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在煤焦黑色经济方面,已构建了郭道、李元、灵空山、王和四个能源综合利用与节能环保生态工业园区。在绿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山经济、水经济、草经济、坡经济、牧经济,绿色产品基地达到205万亩。

――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他们发挥森林大县的优势,投资1500万元,大兴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一个天蓝、坡绿、水清的沁源展现在世人面前。

――公路建设实现新突破。沁源山大沟深,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对此,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进行了村村通公路攻坚战,两年投资9000万元,修筑公路540公里,使96%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

--县城建设实现新突破。总投资5000万元,新建和改建了5条主街道,硬化了所有小巷,新建了多个游园,形成了集生态、园林为一体的山水园林文化县城新框架。

――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沁源县率先由国家级贫困县进入了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有5个单位进入省级文明单位,有50余个单位进入市级文明单位。小戏《海选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地方小戏群星金奖。

深刻的启示

“一线工作法”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一线工作法,是沁源人民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当注重理解、消化、运用,真正做到真信、真学、真用,学必知,知必行,行必果。

启示之二:“一线工作法”,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只有深入一线,才能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怨,只有实现了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大事,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军事化托管范文3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是解决部队经费和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国家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消防部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之一。近年来,__*州消防支队结合实际,依照“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指导、帮助下,科学发展,大胆尝试和探索社会化保障新路子,部队后勤保障管理从以钱为重点逐步转向了钱物并重,使经费物资使用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基本实现了后勤工作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队后勤保障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原有的供应保障体系已无法满足今后部队发展需求。下面笔者就今后__*消防支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实际,与时俱进,探索、创造出一条符合当前部队发展需要的新路子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推进__*支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__*州公安消防部队始建于1964年,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扩编,现支队下辖17个消防大队和13个消防中队,共计400余名官兵。主要担负着全州3.03万平方公里430余万人口的防火、灭火以及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建筑倒塌等重、特大灾害事故的社会抢险救援任务。由于__*州点多、线长、面广,加之四个县区还未组建公安消防中队,农村火灾事故频繁,灭火救援任务十分繁重。因此,着力建立健全部队后勤保障机制,缓解警力不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__*支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后勤保障化,必须充分认识后勤保障化的重要意义。同志曾指出:“我军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就是实现保障一体化,建立全新的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三军一体、精干高效的保障体系,必须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要打破军地界限,最大限度地依托、利用国民经济体系,扩大军队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社会化的范围,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社会化后勤保障之路。”__*支队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加快全州消防部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和进一步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需要。一是有利于减少部队非战斗用兵,警力下沉,充实一线,提高部队战斗力,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防部队兵力紧张的局面,又可将部队领导从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抓部队建设和防火灭火工作。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后勤保障经费不足的压力,有利于基层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加强。三是有利于提高基层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如推行饮食保障社会化以后,可以增强各承包单位之间的竞争压力,从而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四是可以弥补部队技术上的不足。五是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可以挖掘部队内部劳动力资源,大大缓解部队干部家属就业难度大的压力。

二、__*支队开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对策

推进__*支队后勤保障化,就要科学谋划其保障的范围,精心研究其可行性的对策。根据目前消防部队实际,我支队将从伙食、器材装备、卫勤、公勤、营房维修和营区环境管理保障等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一)伙食保障社会化。伙食保障社会化是推进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重点,我支队今后将参照以下模式予以科学推广:一是将支队机关食堂及邻近的市区中队食堂集中管理,聘请地方厨师和服务员,支队可委派一名干部负责财务及采购工作,通过统一管理,实现食谱统一制订,主副食及燃料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财务统一结算,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节约经费;如支队条件尚不具备的话,我们支队机关食堂可以保留1名士官作为给养员,其他所需人员如厨师等招聘地方人员,由后勤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二是全州各县(市)、区消防中队食堂采用合同制的形式,从地方招聘具有相当专业技术等级的厨师负责官兵的伙食,中队设给养员,从大队财务提取伙食费,负责食品采购,由地方炊事员参与制定食谱,与大队监督员共同验收采购食品物资。

(二)器材装备技术保障社会化。目前,消防车辆实行内部检测审验,主要是采取眼看、耳听、手摸的方法对车辆的重要部件进行检测,既没有检测数据,也形不成检测结论,完全凭感觉、凭经验判断,对车辆安全隐患提不出有力证据,不科学,起不到警示作用。现在,公安交警部门已建立了一套严谨、科学的汽车检测系统,并配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检测力量,今后,我支队将与州交警部门协调,借助其技术设备和审验程序进行检测,及时排除车辆隐患,为办理车辆器材报废留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我支队将根据需要聘请地方专业修理技术人员,在保证部队车辆修理的同时,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增加收益。同时,将积极与地方汽修厂结成“对子”,依托地方汽修厂的技术优势,对部队的行政和消防车辆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及维修。

(三)卫勤、公勤保障社会化。我支队将进一步加强卫生室建设,在确保做好部队防病治病工作的同时,将进一步拓展科学有序的发展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出各卫生室医生到当地或更高级别医院实习、学习,邀请专业医师来队讲解、示范,大力提高医疗人员素质,提升烧烫伤医治

水平,如今后有条件医护人员将全部招聘地方专业人员。为使消防大队干警全身心的投入到消防监督和执法工作中,缓解基层中队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支队将以办公自动化服务为延伸,推进公勤保障社会化。为此,我支队三类消防大队结合自身实际,纷纷从地方招聘了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精的人员充实到大队负责文件打印、材料归类装订、防火档案的整理等内勤工作,如雷山大队打字内勤人员还担任营房卫生的清洁工作。打字内勤人员的加入,使大队干部从普通的“小事”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消防执法监督和战备值班中去,进一步的缓解了基层大队警力不足的压力。(四)器材装备储备保障社会化。当前,__*州经济发展迅速,消防器材生产已初具一些规模,多种形式地方专兼职消防队数量又不断增加,为灭大火、打恶仗提供了很大的器材储备空间。我支队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选择有经济实力、热心公益事业的消防器材生产企业作为器材储备周转库,对指定的储备器材在销售、运输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或经费补偿,确保随调随到。支队后勤装备采购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选购该企业的消防产品,这样既可以减少器材装备储备经费的投入,避免器材物资的积压、浪费,又可以缓解部队器材装备购置压力,保证部队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及时到位。

(五)营房维修和营区环境管理社会化。部队营区不同于社会单位,不能不设防地全面社会化,因此部队营房维修与环境管理社会化进程可视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最好先在个别单位试点后科学性推开。我支队今后各大、中队营房设施维修所需的瓦木工、水电气维修工和环境卫生保洁员可以招聘专人负责。营区绿化管理完全可以依托地方物业管理公司或花木公司负责,定期栽草植树、更换盆景、修剪整理。如支队机关大楼把物业管理承包给地方,减少了经费投入,提高了保障效果。目前,支队包括部分大队的营房项目保障社会化改革已向各方面伸出了探索的触角,保洁、绿化等条件成熟的可承包项目都推向了社会。物业公司派出人员在支队成立工程部值班,每天对大楼进行巡视,负责营房更新、修缮工作,对临时出现的水管漏水、灯泡损坏等现象,一个电话服务到门,故障及时得到排除。从而大大节约了部队开支,还减少了支队公勤警力。

三、推进__*消防支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打算

军事化托管范文4

    一、移民的基本生活——衣食住

    在日本政府实施“满洲移民”政策的宣传与蛊惑下,27万农业移民肩负着“开拓满洲”的使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东北。这些移民希望在中国东北地区落地生根,将中国国土占为己有,建立自己的家园。而现实生活离他们的梦想相距太远,移民来到中国以后,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迫使移民不得不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对于日本移民当局来讲,“在生活安定的基础上,确保健康是第一目标,与移居地区的气候风土相适应,对衣食住的样式及方法加以改变是重点。”[1]126

    从服装方面来讲,“满洲移民”最难以适应的是中国东北地区冬季的寒冷。属于内陆地区的中国东北地区与岛国日本完全不同,冬季天寒地冻的气候环境,对生长在温暖的海洋性气候的日本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对此,移民当局不得不首先重点考虑如何防寒。移民从第二年开始便全部改穿当地居民的服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自身经验,制作各种防寒服装。当时,日本移民当局专门组织人员研究防寒服装的制作,向移民宣传制作保暖服装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含气量,即衣服内的空气量与布料中的空气量总和,含气量越多,衣服越暖和;第二是通气量,即衣服的通气效果好就会容易感觉寒冷;第三是衣服布料的传热效果,传热效果越差就越暖和[2]19。“满洲移民”的服装往往以当地人的防寒服装为基础,据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改制。防寒的服装故多以毛呢或毛皮类为面料,其中絮上棉花,显得宽大肥厚,与在本土时明显不同。由于天气寒冷,服装清洗的次数很少,容易变脏,这对于向来喜欢清洁的日本人来说虽说省去了清洗的烦恼,但也使他们感到非常不习惯。于是,这些移民一面克服天气的寒冷,一面尽量增加清洗的次数,以保证穿着舒适与干净,不至失去他们喜欢整洁干净的习惯。

    从饮食方面来讲,气候寒冷的中国东北地区居民一般动物蛋白与脂肪摄取量较多,以增加热量,这对于在日本国内主要吃鱼的移民来说也很不习惯。如果吃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到移民的健康及情绪,进而影响到移民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日本移民当局煞费苦心,甚至组织专家对移民的饮食进行研究。例如,1933年,将高粱米、小米、玉米、荞麦、小麦粉等东北地区产的杂粮分发给奉天郊外北大营内日本国民学校分校的学生食用,同时,配以东北地区最经济最营养的副食,然后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观察,测定其消化吸收率。结果显示最初消化吸收率非常低,约半年以后,几乎接近于日本农民的消化吸收率,一年以后,营养指数已经超过日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改变饮食习惯需要半年多的时间。移民当局据此动员移民多食杂粮,尽管这种结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现实生活与科学实验还是有很大距离,移民真正适应东北地区的饮食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日本是个岛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对于一向爱吃鱼的日本人来讲,又是个难题。

    另外,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蔬菜种类不多,冬天多是白菜、马铃薯和大葱,缺少新鲜蔬菜,往往容易出现“蔬菜类夏天达到十二分,而到了冬季就显不足”[1]116的现象。最初移民不会储存冬菜,时常发生因蔬菜贮藏不善而腐烂、冻烂等现象,造成蔬菜短缺,使移民健康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不得不学习当地居民的蔬菜储藏方法,在气候合适的季节种植生长期短的韭菜、大葱、菠菜等蔬菜,以改善新鲜蔬菜短缺的现状。在移住几年之后,生产的粮食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一些移民也入乡随俗,开始饲养鸡、羊、猪等家禽和家畜,以增加营养。

    从居住方面来讲,日本人的房屋建筑一般都是木制结构,注意通风效果,这种经验与习惯在中国东北地区来说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满洲移民”住所建造的原则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特殊情况相适应,使用当地最方便最适合的材料来进行施工”[3]357。不论移民是否喜欢,为了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必须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修建适合在东北生活的房屋。在取暖方面,移民使用的是东北居民常用的土炕。这些建筑要求与东北农村居民的住房非常接近,1933年的弥荣村移民及1934年的千振村移民都是居住在这种住房当中。1939年,“满铁”设置了开拓科学研究所,1940年,“满洲国”政府设立了开拓研究所,与大陆科学院、满洲医科大学等共同开始对移民地区的生活、住所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科学调查,其中包括如何使用廉价材料,建造适于移民居住的房屋样式和经济型取暖设备问题[1]112。尽管相关机构的研究很“到位”,提出了很多方案,但实际上建在东北的移民住房归根结底无法脱离当地的气候环境与现实条件,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常年经验。1941年,第十次移民村建设之际,满洲拓殖公社做出指示,要求移民住所采取东北式房屋结构,一栋三间的平房住两户人家,墙壁采用土坯,房顶用草,厕所设在外面。此外,还进行了一些“改造”,如在天棚上用报纸糊两层;在土坑采暖之外,有条件的增加壁炉;建立公共浴室等等。以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尽量让移民适应当地的居住环境,能够长期生活下去。虽然对于“满洲移民”来讲,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但是为了遵从国家的旨意,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生活”,在“王道乐土”的鼓吹下,他们不得不改变居住习惯,由爱好木制结构的房屋向适应东北地区以土坯结构为主的房屋转变。

    二、移民日常生活形态的变化

    “满洲移民”的生活形态随着移民年限的变化而改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集体生活时期与家庭生活时期。

    集体生活时期:先遣队时期与移民集体移入的初期阶段均属于集体生活时期。先遣队在移入到东北地区以后要经过一段训练时期,实行军队式管理。一般来说,移民地区的选定是在每年的1月中旬以后,那么先遣队现场训练时期则从前一年的5、6月份开始,为期7~8个月时间。这段时间都属于军事化集体生活,大家统一行动,共同劳动,每[ LUNWEN.1KEJIAN.com]天的生活安排均有严格规定。移民每天的伙食比较简单,只有酱汤、咸菜和米饭(一部分人也食用杂谷类粮食),只在酱汤中放些鱼或蔬菜,以补充营养。可以说,这一时期移民的生活比较艰苦,据当年的移民松田千卫回忆:“第一年由于开垦的土地较少,整个村落过着集团式的生活,由村落负责人组织分配工作,集体耕种。生活也比较艰苦,粮食不够吃,由团部配给一些豆类,没有蔬菜,就吃野菜。”[4]34当后续移民集体移入以后,有的移民也表现散漫,对集体生活产生不满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移民当局强调加紧对移民的教育,强调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增加大家的集团意识,保证移民的稳定。

    家庭生活时期:移民到达东北地区以后,一般从第二年开始家属可以移入,随着移民家属的到来及单身移民结婚数量的增多,移民便逐渐分散成10户或20户的小村落,但在经济方面仍然属于共同经营,只在生活方面每个家庭单独居住,其目的在于增加移民的稳定性。这一时期,在日本农村,婴幼儿的死亡率比较高,特别是婴儿死亡率高达12%~16%,其原因是母亲过于劳累,导致先天发育不良或没有精力细心照顾[5]430。而在东北地区的日本移民中,移民处于共同生活阶段,婴幼儿一般由父母照顾,年轻母亲往往放弃农耕精心照顾孩子,婴幼儿死亡率反而较低。转入个体经营以后,移民为了赚钱,以照顾孩子为由在家从事家务的母亲逐渐减少。为了解决婴幼儿的保育问题,移民村落设立了托儿所,对婴幼儿进行共同管理和保育。移民地区的托儿所与日本的托儿所的不同之处在于婴儿也可以托管。托儿所的经营是由各家的主妇轮流值班3到5天,照顾婴幼儿,可见移民当局的精心安排。与此同时,移民当局要求年龄稍大的儿童必须上学。移民村落一般都设立了学校,适龄儿童可以上学。距离学校较远的村落,孩子们冬天寄宿在学校,费用大部分由村里负担,少部分由移民个人负担。学生寄宿生活也由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家长共同负责,由学生的母亲轮流到学校照顾学生,这些学生母亲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学校宿舍中,负责为学生做饭。从中可以看出移民当局用心良苦,在注重移民生活形态变化和保证移民稳定性的同时,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以保证移民的连续性,从而为永久占有中国东北地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不可缺少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