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托管服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托管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托管服务

幼儿托管服务范文1

【关键词】婴儿托管;主体;类型;特点

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年轻父母对子女抚养质量越来越重视,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的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使我国的家庭绝大多数呈现出双薪核心家庭的局面,谁来照顾低龄婴儿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老人协助、雇佣保姆是目前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主要方式,但力不从心、护理质量让人不放心等问题也是绝大多数家庭已经面临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年轻父母寻求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目前,0-3岁婴儿托管服务在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已经非常普遍,也形成了较成熟的模式。澳大利亚政府为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开设了多种多样的儿童保教机构托管0-6岁儿童,包括全日托机构、家庭日托机构、居家托管机构、临时托管机构和一系列非主流保教机构等,家长可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需要任意选择。政府也为各种机构提供了不同的资金帮助和专业技术支持。而我国部分省市和个别学者也早就提出过发展0-3岁婴儿托管服务的建议。北京市早在2001年9月1日就开始执行《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由3-6岁向前延伸到0岁。郑健成在《0-3岁早教社区服务现状与示范性幼儿园作用的发挥》中提出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并建议可将示范性幼儿园作为重要推动力量,发挥指导、研究、枢纽作用。

可见,0-3岁婴儿托管服务是可行的,也是有一定需求的,而目前在我国,这一方面的实践几乎还没有起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养婴儿责任重大,而家长对婴儿托管不能放心。那么什么样的机构能够或者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来解决婴儿父母参与社会工作的后顾之忧,让社会服务更好地与现实中青年人的生活需求相适应,就是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婴儿托管服务主体选择的依据

根据本课题研究小组对成都市市区及郊县县城随机走访的115名婴儿家长的调查发现,其中有88人认为照顾孩子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烦恼,有83人认为自己的家庭照顾孩子的方式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对孩子产生着不利影响。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年轻父母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二是更专业地给予孩子照顾并促进其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机构能够或者应该提供这样的服务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思考,第一,谁应该为年轻人的工作提供方便和保障以解决后顾之忧;第二,谁能够给予孩子更专业的照顾促使其更健康地成长和更好地发展。

二、婴儿托管服务主体的类型

由于婴儿托管服务在我国几乎还未起步,因此谁能更好地开展这项服务目前还不能进行实际的比较,根据各种相关机构的特点分析,不同的主体开展该项服务也会有各自的特点。

(一)根据开展服务的目的和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开展服务的目的和方式来看,开展婴儿托管服务的主体可以有福利支持性质的和市场盈利性质的两大类。当今社会,社群生活的主要活动发生于六种基本的社会制度中,包括亲属、宗教、工作单位、市场、互助和政府。当人们的需求无法以福利或者支持的形式得到时,就只能依靠市场来满足。也就是说当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时,人们获取服务的途径还可以依靠市场,而市场也就是以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实现盈利和满足需求的目的。市场也是众多新兴行业兴起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婴儿托管服务这一新领域,其实施主体也很可能将从市场中诞生。然而,从社会这一宏观整体来看,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参与社会工作都既是个体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劳动者提供工作的便利解决后顾之忧不仅仅是劳动者个人的迫切愿望,也应该是社会工作的提供者值得考虑的问题。目前,在我国的社会构成中,为协调劳资关系、促进工作效率、维护劳动者权益、服务人们生活而存在的组织或行政部门主要有工会、妇联、社区等。为了让劳动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真正创造效益,这些组织或者部门有责任为劳动者的生活需求考虑,当劳动者出现参加工作和照顾婴儿的矛盾冲突时,工会、妇联、社区等机构应尽其所能帮助解决困难,这种帮助应该是福利性质或者支持、互质的工作,这种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更好地工作和发挥其个人价值,是一种以过程与过程、行动与行动相交换的方式。

(二)根据服务主体的职能进行分类

不论开展婴儿托管服务的主体将是以市场盈利的方式诞生,还是以福利支持的形式形成,从其体现的职能上来看,也可能有两种类型的主体。一种是以筹集和分配资源、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为职能的行政主体,另一种是以拥有专业技术,能提供专业支持为特点的技术型主体。能实现其行政职能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派出机构,而能提供专业支持的主体主要有妇幼保健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

(三)根据服务主体实际发挥的作用进行分类

由于社会构成和社会分工的现实决定了能够宏观组织和协调各方关系的行政主体不一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而具备专业水平的技术型主体不一定能取得相关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因此,根据不同主体实际发挥的作用可以将服务主体再分为监管主体和实施主体两大类。比如某单位的工会考虑到职工的实际需要,筹备开办了婴儿托管服务中心,但从专业性的角度考虑,可以将该中心委托给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那么该工会是此项托管服务创办的主体,而受托的机构是真正实施该服务的主体,工会对该机构实施服务的过程具有监督和管理的权利,是监管的主体。

三、各类婴儿托管服务主体的特点

通过对各类可以开展婴儿托管服务的主体本身特征的分析看来,各种主体开展该项服务可能在资源上、条件上、专业性上、方式上都有不同。

(一)工会、妇联

工会是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工会应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妇联的基本功能是代表、捍卫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同时维护少年儿童权益,关心妇女工作生活,拓宽服务渠道,建设服务阵地,发展公益事业,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服务,协调和推动社会各界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工会和妇联应该为职工的实际需要考虑并解决实际问题。由各单位工会或妇女委员会开展婴儿托管服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清楚本单位工作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协调服务与本单位工作之间的关系,比如服务时间可以更好地根据职工上下班的时间进行安排。同时,可以根据单位情况尽可能地利用已有资源,比如组织职工轮流进行志愿者服务。

(二)社区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其特点是一个社区生活的人群会面临某些共同利益、共同问题,具有某些共同需要,因此结合在一起。社区的构成是以地理区域来划分的,因此,社区为人群提供的最大便利在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参与活动更方便。社区开展婴儿托管服务,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家长采取就近原则,方便接送,家庭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分工合作,家庭成员也都可以方便参与社区的相关活动。

(三)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预防为主,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由于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主要着眼于儿童身体健康的维护,这也是家长在照顾婴儿过程中最重视的问题,而且在维护和促进婴儿身体健康方面,妇幼保健机构也是最专业的部门,婴儿如果遇到疾病或者意外,也能最及时地得到相应处理。因此家长对妇幼保健机构的信任度相对最高,如果由妇幼保健机构对婴儿开展托管服务,家长的认可度更高,更放心。

(四)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0-6岁儿童施加影响的活动。相比其它各种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实施婴儿托管服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促进儿童发展的专业性方面,作为教育机构,能够更全面地关注到婴儿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心理、能力、个性、情感、习惯等。同时,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关注到婴儿发展的连贯性,更好地与以后幼儿入托幼儿园相衔接。学前教育机构延伸向3岁以下婴儿的服务应该是发展的趋势,也应该是婴儿托管服务最主要的实施主体。

(五)市场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机制也被大量引入了教育行业当中,教育被视为商品而进行服务性消费,而这种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由来已久,北欧国家的学前教育已经实现从完全福利到市场机制的引入,美国英国的学前教育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保底的方式开展。市场经济遵循市场规律,学前教育进入市场竞争,也就日益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婴儿托管服务以市场的方式来发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灵活变通,实现多样性,满足不同类型家庭的需求,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探索出更好的服务模式。

总之,婴儿托管服务在我国社会中将是一个有需求、待发展的行业,各种相关的主体机构值得积极将该项服务推进起来,一方面解决年轻父母工作压力与家庭生活需求相冲突的困难,另一方面为婴儿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照顾和发展寻求更适宜的方式。但不管由何种主体开展该项服务,其工作人员都应接受有关婴儿保健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培训,其资质都须经过严格审核。

参考文献

[1] 王春亚.澳大利亚儿童保教机构的类型及政府资助概述[J].当代学前教育,2012(1).

[2] 郑健成.0-3岁早教社区服务现状与示范性幼儿园作用的发挥[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3] Neil Gilbert,Paul Terrell.黄晨熹等译.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荣芳,高春凤.城市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5] 王海英.常识的颠覆――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幼儿托管服务范文2

正是这些问题催生了“伦敦少儿基金会”。作为一家慈善机构,伦敦少儿基金会成立于1903年,原名为“威斯敏斯特健康协会”,主旨是促进贫困社区的儿童福利和家庭健康。它比第一家有类似目的的官方儿童中心成立要早100多年,比英国国民医疗体系早45年。该组织于1910年创立了一家婴儿医学检验中心,于1923年创立了一所育婴护理学院,并于1930年开办了第一家日间托儿所。多年来,又有更多创新产生。1991年,该组织在原有放松训练课程和幼儿俱乐部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家工作间托儿所。

一个人的到来

在伦敦少儿基金会,总有一种“不止步”的情绪推动着该组织不断进步:这种“不止步”不仅在于该组织力图改进,力图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还在于它力图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帮助更多儿童。

而在很大程度上,这归功于其领导――首席行政执行官琼・奥沙利文。在她来到基金会以后,机构规模扩大了两倍,

琼・奥沙利文于1996年加入伦敦少儿基金会并在2004年晋升为首席行政官。她拥有“小学及幼儿教育研究”硕士学位以及伦敦南岸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经从事过社会工作和儿童早期教育。在奥沙利文的领导下,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收费模式,使得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能够享受良好的托管服务。此外,该组织还注重与孩子的父母建立并增进互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提升家长的技能,通过组织郊游和其他多种活动,搭建托儿所与家庭之间的桥梁。

最重要的是,在奥沙利文的领导下,该组织成功地从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转变为持续发散魅力的创新型社会企业。

奥沙利文试图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模式推广出去。她认为,总部设在威斯敏斯特区的伦敦少儿基金会不仅能为伦敦地区六个月至五岁以下的儿童提供服务,还能为全国各地该年龄段的儿童提供服务。对于这种定价合理的优质幼托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伦敦少儿基金会是全面、细致、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的行业典范。

玩转特许经营

作为一家企业,伦敦少儿基金会大约87%的资金来源于家长支付的托管费和地方政府的拨款,此外还有外界提供的赞助、咨询服务费和捐款。捐款主要用于补贴贫困家庭,使本来上不起幼儿园的贫困家庭的儿童也能走进幼儿园。从依靠拨款转向自主经营,这是伦敦少儿基金会转型成为一家欣欣向荣的社会企业的关键所在。

自2005年以来,伦敦少儿基金会的规模扩大了两倍,在伦敦5个市镇的社区和儿童中心设立了22家托儿所,拥有320多名员工,每年使1700多名儿童的生活得到改观,企业的年营业额也达到了830万英镑。但他们并不止步于现有成绩,立志为更多儿童造福。伦敦少儿基金会目前正在寻求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未来5年吸引25个特许经营者加盟,为另外5个伦敦市镇的2500名儿童造福;接下来,再在更广的全国范围内推广铺开。英国拥有1.6万多家托儿所,大多数都是独家供应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这些托儿所往往乐意接纳伦敦少儿基金会提供的专营权。伦敦少儿基金会认为,与企业有机增长和收购方式相比,特许经营有助于企业为更多儿童提供高品质的托管服务。

伦敦少儿基金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训与研究。该组织拥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学习与发展中心,为工作人员和见习生谋求职业发展提供支持。该中心不仅为早教从业者提供广泛的认证课程,还为当地儿童的家长和弱势青年提供创新课程,帮助他们为就业做好准备。

最后,伦敦少儿基金会还寻求通过各种附加服务和项目对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包括旨在帮助青年提升自信心和技能、进而获得就业的指导与实习计划。此外,还举办各种以社区儿童为主角的联谊活动,以歌曲、美食和娱乐的手段使社区更加紧密和团结。伦敦少儿基金会还与其他社会企业和幼托服务供应商一同从事项目研究并开展活动,分享最佳实践经验,进而实现不断创新。除此之外,伦敦少儿基金会还参与了罗马尼亚的一个青年指导计划和乌干达的一个托儿所项目,力争使全世界的儿童生活得更好。

公平的托管服务

纳迪娅・侯赛尼是一位单身母亲,她从当地就业中心了解到伦敦少儿基金会,仅用正常市场价的一半就让她的两岁女儿杰斯曼走进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托儿所。对她而言,在未遇到伦敦少儿基金会之前,她的劳动所得要么被用来支付房租,要么被用来支付育儿费,两者不可能兼得。

奥沙利文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收费模式称为“罗宾汉”模式,也就是让相对富裕和开明的家长支付全额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差额补贴”了当地不太富裕的家长,从而让更多市民受益。

伦敦少儿基金会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被照管的儿童――它既有利于儿童,又有利于家长;既有利于家庭,又有利于社区。其中一点表现在,有好几位家长已经改行,在完成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培训以后,转而为伦敦少儿基金会工作。在伦敦少儿基金会旗下的托儿所中,有近2/3的员工是当地人。2010年针对伦敦少儿基金会进行的一项社会投资回报评估研究表明,该组织通过向儿童、家长和当地社区提供服务,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附加值,也对工作人员和见习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作为一家提供托儿所和教育服务的机构,伦敦少儿基金会每三年要接受一次英国教育检查团的检查。最近的检查结果非常不错:伦敦少儿基金会是威斯敏斯特区第一个达到“优秀”级别的机构,旗下接近90%的托儿所被评为“良好”或“优秀”。

正因为勇于挑战极限、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伦敦少儿基金会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但这并不是说奥沙利文和她的团队天生就爱冒险,她说:“这并非草率行事。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激情,就该放手去做。不要因为有风险就停滞不前。但是,你一定要细致地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做可行性研究,以减少失败的几率。”

幼儿托管服务范文3

答:您的提问正是众多城市流动适龄女性关心的话题。江苏省首创政府为D女儿童办实事的做法,为农村妇女开展两癌筛查是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也将其列为每年要办的八件实事之一,积极予以推进实施。

在2017年1月18日举行的江苏省“十三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新闻会上,江苏省政府妇儿工委副主任、省妇联缪志红主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明确了新规划中所涉及的话题:适龄妇女每2年享受一次妇女常见病检查,城乡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保持在86%以上。扩大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面,提高宫颈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提高医疗保健机构“两癌”诊治能力,对贫困、重症患者的治疗按规定给予补助。

江苏各地的妇联组织已在积极行动,确保“免费筛查两癌”的相关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如泰州市妇联与市卫计委联合,组织广大妇女有序参加“两癌”检查;定期邀请专家走进乡镇开展女性健康公益讲座,宣传免费“两癌”筛查政策以及全国贫困妇女两癌救助政策,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扬州市妇联将持有暂住证、年龄在34~65岁的流动妇女纳入暂住地“两癌”筛查范围,经费按每人128元标准由当地财政支付。

您可以到务工所在城市的街道、居委会向工作人员咨询相关事项,您的疑问肯定会得到解决。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问:我结婚后第二年生了大女儿,眼看着我明年就30岁了,想生第二个宝宝,但又听说,妇产医院床位紧张,包括宝宝以后上幼儿园,也会因二胎政策放开,而导致入园难。我好纠结,不知江苏在缓解妇幼健康服务供需矛盾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答:《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中明确指出,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都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妇女儿童健康方面,本省将加强产儿科及相关专科建设,强化孕产妇危急重症筛查和分级管理,增加儿童专科医院数量,补充全省儿科专业医师数量,加强出生缺陷预防等措施。在2017年1月18日举行的新闻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常住人口50万以上的县(区、市)全部规划建设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目前,全省产儿科床位总数是4.6万张,“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产儿科床位1.1万张,应该说可以满足群众的生育要求。

在儿童教育方面,明确了学前3年幼儿教育全面普及,加大政府供给公益性0~3岁婴幼儿社区托管服务,每1万常住人口至少设置一所幼儿园,适龄女童和适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9%以上等目标。

目前,基层许多做法都已产生了良好效益。如:东台市妇联通过政协委员提出“二孩政策放开,妇幼医疗卫生服务需扩容增量提质”的提案,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按二级妇幼保健院的标准规划选址,预投资1.2亿,新增妇、产、儿科床位200张。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新增产科床位80张,儿科20张,加强6个镇(中心)卫生院建设。

幼儿托管服务范文4

论文摘要:在日趋激烈的零售市场竞争环境中,零售企业必须实施服务营销才能赢得竞争优势,赢得顾客忠诚。分析了零售企业实施服务营销的必要性,并提出零售企业服务营销的发展策略,力图对我国零售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零售企业;服务营销;发展策略

服务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以市场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营销活动或营销理念,服务营销最重要的就是服务质量。零售企业服务营销就是零售企业管理者运用市场营销学原理,选择目标顾客群,进行市场定位,改善服务质量,提高顾客忠诚度,增强服务竞争力,从而实现利润持续增长的营销管理活动。随着零售市场的开放,国内零售企业为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和挑战,亟待实施服务营销。

1 零售企业开展服务营销的必要性

1.1 打造竞争优势

随着外资零售企业大规模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零售企业在商品质量、价格和种类等方面又日益趋同,顾客不容易从趋同化的产品信息中感受到企业的吸引力,零售企业仅靠产品差异很难赢得竞争优势。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零售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同样的产品基础上,实施服务营销。服务具有不可触摸和难以模仿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塑造企业形象、区别和超越于竞争对手、赢得顾客的最重要的途径。零售企业应通过制定综合性的服务开发计划,达到改善服务、形成竞争优势的目的,为零售企业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1.2 增强顾客信任

顾客信任是指顾客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对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肯定、认同和信赖。服务作为零售企业有形产品的促销手段,能够有效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增强用户的购买信心及对企业的信任感。一旦顾客对服务非常满意并形成信赖,就会多次光顾企业,成为企业的重复购买者甚至忠诚顾客,这将成为零售企业独有的优势,能有效地促进互惠互利的交换,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1.3 满足服务需求

服务需求是一项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扩大的需求。尽管产品趋于同质化,顾客对服务的需求却大为不同。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需要的是这种产品带来的特定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有一种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所带来的就是顾客的忠诚度。

1.4 开辟效益来源

零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服务的这一点优势,在为顾客服务过程中发挥服务的专长,打造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逐步加大服务收入在整个销售中的比例,提高服务附加值,以推动企业整体效益上升,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利润增长点。

2 零售企业服务营销发展策略

面对零售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化,零售企业只有实施服务营销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2.1 强化“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随着零售企业采用最新的技术、硬件新设施的不断提高以及客户的理性和成熟,零售企业在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因此,零售企业必须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用心为顾客服务,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在服务的每一个层次上都要很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服务品质,以优质的服务留住顾客,使顾客成为“回头客”,甚至忠诚顾客。零售企业不仅应把顾客从进入店铺办理业务直到离去的整个过程称为服务,甚至还应延伸到非营业时间提供的服务方面;不仅员工的服务效率、态度、规范属于服务范畴,而且还包括店铺位置的便捷性、店铺空间大小、服务信息的及时性与确定性、辅助设备的运行稳定性、管理者在公众场合的形象等等;不仅客户服务部门要贯彻落实“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他部门也应贯彻执行这种理念,无论哪个部门哪个员工遇到消费者的咨询,都应该按照企业的有关规定,为消费者提供正确、及时的服务。

服务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要求员工从内心认同这种理念,这种理念的存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仅仅依靠规章制度或纪律要求是不够的。

2.2 明确目标市场和定位

因为不同的目标人群对价格、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感知是不同的,这会影响顾客的满意度,所以零售企业市场定位的准确性对维持顾客的忠诚具有重要的作用。

零售企业由于业态的多样性,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有不同的目标顾客群和定位,因此,零售企业服务营销策略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如百货商店的目标顾客追求稳定和安全,寻求一种心理归属或者崇尚个性化的消费模式,对服务和品质较敏感,宜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仓储式商店的目标顾客是广大的中低收入者,对商品价格较敏感,应尽量简化服务以缩减经营费用降低成本,宜在商品可选择性上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便利店的目标顾客追求快捷和方便,宜在快捷和方便方面与其他业态形成差异化竞争。由于顾客之间的差异,零售企业在实施服务营销时,必须首先对顾客进行区分,从而针对不同的顾客采取合适的服务营销策略。

2.3 实施环境营销

零售企业的环境包括店铺的地段、建筑外观、店堂布局布置、背景音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营销作用和价值。零售环境对商品质量和其他服务内容起着提示作用,如整洁的环境可以提示所售商品卫生的水平和严谨的服务态度等。零售企业可以顾客可感知的服务硬件为依托,通过变无形服务为有形服务,以幽雅的服务环境、便利的服务流程、人性化的设施、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积极健康的员工形象等传达服务特色和现代化的服务理念。一个个细节元素与细节行为都可能成为促进产品销售以及成就品牌美誉度的不可或缺的最有价值的因子。

在进行环境营销设计时应注意:①环境要体现定位。如百货商场的目标顾客较注重服务品质,其环境设计应体现舒适不失档次,而仓储式商店的目标顾客对价格较敏感,较注重商品的可选择性,环境设计宜力求简单以降低成本。②环境要体现特色。零售企业的特色,不但体现在商品、品牌上,诸如背景音乐、店堂色彩、商品陈列等环境因素的设计也应反映其特色。③环境要人性化,关注人文精神。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卖场要考虑到那些特殊需要的顾客,如为残疾人开设绿色通道,为需要休息的顾客设置长凳,在商场内设置小型的自动售货机等。另外,卖场粘贴的标语也要体现出对顾客的关心,如提醒顾客营业时间,提醒顾客近几天天气状况等。

2.4 营造服务特色

实施特色经营是零售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零售企业的服务特色犹如一种特殊的“有价”商品,吸引一批批回头客。实施服务特色营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转贴于

(1)改进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的差异化是使本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关键。它既可以是对主要服务内容的独特化,也可以是次要服务内容的特色化。如零售企业可提供订货服务、咨询服务、金融服务、包装服务、维修服务、临时幼儿托管服务等。具体服务内容的设计要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在营销策略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需要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知识积淀。如宜家家居推出的临时幼儿托管服务项目,很受顾客欢迎。

(2)加快自有品牌建设。

自有品牌是形成零售企业服务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果。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大型超市大都出售自有品牌商品。我国有些零售企业已具备了采用自有品牌的条件和能力,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品牌战略的创新。零售企业采用自有品牌的途径主要有:委托生产商制造,在销售时使用自有品牌;自设生产加工基地,即零售企业自己开发生产某些商品,使用自有品牌销售。实施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有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充分发挥自有品牌的优势,使商品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3)树立独特的企业形象。

通常是指通过CI系统树立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形成固定的心理认知,有效抓住顾客群。营造服务特色是一项长期的行为,应特别注意持续性。因为服务的革新或改进,无法取得专利法律保护,极易被竞争企业模仿,零售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特色化营销,始终坚持服务创新,才能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

2.5 加强员工培训

零售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支持。当前,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管理者开始认识到培训并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高效的投资。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可以满足员工不断成长的需求,给员工可以上升的足够空间;可以巩固团队精神,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员工服务顾客的能力,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零售企业必须不断致力于员工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由于一线员工直接与顾客接触,是企业的“窗口”,顾客通过一线员工的服务感觉、了解和认识公司,因此,零售企业要特别加强一线员工服务意识、专业技能和沟通技能的培训,如大方的性格、微笑的面容、敏捷的动作、温馨的话语、通俗化的解释、细致又耐心的释疑等,提高一线员工的服务水平,以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赢得客户,实现双赢目标。

2.6 开展内部营销

内部营销有助于企业树立顾客导向的营销观,这是全面服务营销实施成败的关键。顾客导向的营销观要求企业树立超越顾客期望的战略观,这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员工的期望能否被满足。通过内部营销可以形成由员工满意到顾客满意的价值链,因为员工对待外部顾客的态度总是反映了自己在企业内被对待的方式。如果企业重视内部员工需求,让员工快乐地工作,让他们一想到工作就觉得开心、快乐、喜悦,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超越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他们才能把这种使命感与情感传递给客户。员工抵制是零售企业实施服务营销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7 关注服务补救

在服务营销观念下,企业关心的不仅是产品是否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用户在享受企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的全过程感受。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的预期与其实际感知到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当感到的服务水平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时,服务质量就被认为存在缺陷。失误可因各种原因产生:服务可能没有如约履行,货品可能有瑕疵,服务执行质量低劣,员工可能粗暴或漠不关心。所有这些失误都会引起顾客的消极情绪和反应,如顾客离开,将其经历告之其他顾客,甚至通过消费者权益组织或法律途径投诉。这样不仅会造成销售的流失,也会使公司形象得到损害。因此,企业必须及时进行服务补救。服务补救是公司针对服务失误采取的行动。

幼儿托管服务范文5

超过半数一孩家庭不想生二孩

“我照顾一个娃,已经够累了,全家每天都为了娃忙得团团转,还经常因教育理念不同发生争执,说什么也不会再生了。”北京市朝阳区全职妈妈陆女士是独生女,按政策几年前就可以生二孩,但是儿子今年都9岁了,她仍然不想要二孩。

陆女士的丈夫收入较高,父母住一个小区,身体也不错,按理说再养育一个孩子的条件都具备。陆女士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生了孩子就一定要把孩子照顾好,给予好的教育,“这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她辞职回家,每天接送孩子,陪孩子写作业,带孩子上各种课外班,“我每天日程都是满的,带娃挺累的。”她说。

“累,不想生第二个”,并不是陆女士一人的想法。最近,全国妇联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对10省21个市上万名0-15岁儿童的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一孩家庭不想要二孩。其中,北京地区和城市地区70%以上的父母认为,母亲的精力不足、孩子上幼儿园以前需专人照料,是影响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这一比例比其他人群高出5-10个百分点。

参与本次调查的一孩家庭中,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为53.3%,不确定是否生育二孩的为26.2%,不想和不确定生育二孩的家庭合计为79.5%。在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家庭中,生育二孩的意愿相对较低。从地区看,东部省份不想生育二孩的家庭比例最高,北京已有二孩的家庭仅为24.8%,不想生二孩的比例达到62.3%;从家庭类型来看,城市家庭已有二孩的比例最低,为29.6%,不想生育二孩的比例为55.9%。

接受调查的父母普遍认为,教育、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等公共服务资源状况和家庭状况,是影响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而言,家庭经济状况、家中是否有人照顾孩子等因素,对生育二孩的影响作用更大。

多种因素影响生育二孩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城里人是最不想生二孩的人群。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杨成钢分析,这与人口行为机制有关。从人口大势来看,生育势能的较大释放估计在政策落地后的1.5-2年内,形成人口出生高峰。从家庭来看,也不是政策放开就马上会生育,“生孩子是一个重大家庭决策,不像买白菜那么简单,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商量、意见磨合,最终形成共识。不同收入、体制、年龄、性别的人群,面临的生育压力也不一样。”二孩政策落实可能会受到生育家庭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个体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成本效用评估,生孩子、照料孩子、上学花费,家庭成员时间精力的付出,特别是女性作为母亲付出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等;社会观念的影响,二孩政策对象以80后和70后末端人群为主,这批人生于或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生育观念新,可能更多地追求自由生活、自我空间,不愿做所谓“孩奴”;身体状况影响,如今不孕不育、流产情况并不少见;生殖技术制约,符合政策的人群2/3都是高龄孕产妇,在现有生殖技术条件下,可能在临床上会面临较高生育风险。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妇幼保健资源和能力供给对家庭的配套支持服务,以及生育妇女的诙和就业权利保障,如产假够不够长、会不会面临就业歧视等;还有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国女性就业率较高,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照护,成为二孩家庭一个棘手问题。“谁来照顾两个孩子?让日益年迈的老人带大一个继续带老二,还是找价格越来越高的保姆,或者是自己放弃工作全职带孩子?生育家庭会面临很困难的选择。”杨成钢说。

专家认为,综合考量如上因素发现,城里养育孩子的成本确实不低。在北上广深地区,好的月嫂上万元,请个保姆每月在四五千元以上,有育儿证的育儿嫂价格更高,如果是两个孩子,那就要请两个保姆。很多家庭不放心保姆一人带孩子,还要让老人帮着,家里至少要住下6口人,房子够不够住也成问题。两个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不菲,公立幼儿园少,最便宜的私立幼儿园每月起码也要两三千元。再加上孩子的课外班,如钢琴、舞蹈、英语、跆拳道、围棋、奥数班等,有些课程一年费用高达2万元。如果女性做全职妈妈,家里靠丈夫一份收入能否养得起两个孩子,需要掂量。

然而,能支持家庭的社会化服务并不是很多。堆积的生育势能释放,引发妇幼保健建档难题。社会支持服务能不能跟上,也成为打算要二孩家庭考虑的因素。

2016年,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10个城市就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结果表明,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矛盾较突出,超过1/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托育服务需求,其中家长对2-3岁托儿托育的需求最强烈。幼儿园大多只接受3岁以上的幼儿,而女职工能享受的产假一般为半年左右,家庭承担着长达2年半左右的婴幼儿照料任务。目前,有近80%的婴幼儿都是由祖辈参与日间看护,被调查对象更希望将孩子送往专业托育机构。被调查的已生育一孩而不打算生二孩的母亲,有60.7%出于孩子无人照料的原因。

实现“全面两孩”政策的预期目标,需要完善相关公共服务政策

调查显示,有近1/3全职母亲因为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超过3/4的全职母亲表示,如果有人帮助带孩子,将会重新就业。生一个孩子,起码有3年因照顾孩子无法安心工作。如果生二孩,那又是3年,会给女性就业、升职带来影响。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说,近年来中国从事非农劳动的妇女,因生育中断就业的比例持续上升。有的调查发现,该比例已达到35%。如果妇女生育期的就业不能得到保障,在生育政策放宽之后,很可能会损失更多妇女劳动力,尤其是城镇中的高质量劳动力。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邓丽建议,要实现“全面两孩”政策的预期目标,仅仅调整生育政策远远不够,还需要完善相关公共服务政策。特别是建立灵活普惠的托育公共服务体制,解决家庭和妇女的后顾之忧。

南开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母婴服务、托幼服务、小学生接送等社会化服务,应该跟“全面两孩”政策配套,给二孩父母有力的支持。母婴硬件方面,民航、铁路等公共场所提供育婴室,单位、企业也可以提供一间房子,只需要简单的设备,如冰箱、沙发、桌子、一些玩具等,让职业女性进行母乳喂养,两头兼顾。小学阶段的儿童下午两三点就放学,父母要五六点才下班,如果社区提供接送、托管服务,能大大减轻父母的负担。

“家庭发展服务领域,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服务短板。少子化、空巢化、老龄化的家庭日益普遍,子女大多力不从心。如果年轻夫妇再养育第二个孩子,自身的生活负担更沉重,家庭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和挑战,迫切需要获得社会支持服务。包括各种公共的和市场的社会资源供给与配置,政府绝不能缺位。”杨成钢说。

郑真真建议,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以不同形式建立针对夫妇生育的津贴和带薪休假制度。尤其是不少发达国家在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甚至在超低水平后,纷纷指定不同部门或设立专门机构应对低生育陷阱的风险,出台各种形式的生育补贴政策,但由于应对过迟、缺乏针对性、政策落实不力或政策执行存在较大差别,往往收效甚微。中国的人口发展轨迹与韩国、日本相似,只不过滞后10-20年,我们应当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幼儿托管服务范文6

1进城务工人员与子女沟通现状

1.1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的了解情况

1.1.1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知道孩子在校的部分情况23.14%的被调查者非常清楚自己孩子在校情况,而这部分人多数是把孩子带在身边的;61.96%的人只是知道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12.55%的人对孩子在校的情况不是很清楚,2.35%的人表示对此不关心。后三种情况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1.1.2有近一半的人不知道孩子在哪个班学习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有41.57%的家长并不清楚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说明近一半的孩子失去父母的监管,他们把子女教育问题完全推给了学校。

1.1.3家中孩子犯了错,只有近三成的人会与孩子交流调查人群中,只有35.78%的人会选择在孩子犯错时,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18.35%的人表示真想打骂孩子一顿,37.61%的人则表示自己比较忙,有时间就过问,没时间就不管了,8.26%的人从不关心孩子的事情。由于务工人员与留守孩子交流受距离和时间制约,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很难做到及时沟通与教育。这样的现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2进城务工人员与孩子的沟通情况

1.2.1多数人对孩子近期目标和愿望的了解不够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0.39%的人很清楚孩子的近期目标和愿望。79.61%的人对孩子的近期目标和愿望不了解,其中43.14%的人知道一些,34.51%的人不知道孩子的近期目标和愿望,1.96%的人表示对此不关心。这项调查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说明进城务工人员平时与孩子联系过少,亲情沟通和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1.2.2进城务工人员忽视孩子的交友情况和情绪状态“农村家长,对于亲情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他们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3]调查数据显示:61.57%的人会去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26.67%的人会去关心孩子的饮食睡眠,43.14%的人会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是只有5.49%的人关心孩子的课余活动,9.02%的人关心孩子的交友问题,8.63%的人会去关心孩子的心情。

1.2.3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知道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在被调查者中,有77.25%的人跟孩子讲过安全问题,只有9.02%的人没有和孩子讲过,更值得让人警惕的是还有2.35%的人对此表示无所谓。别看这比例很小,但是孩子的安全出现问题,往往就是出在这些人的家庭中。生命是一切的前提,对于孩子,关心他们的安全问题比关心其他任何方面都重要。

1.3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

1.3.1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被调查者中,33.73%的人只接受过小学教育,35.69%的人接受过初中教育,19.22%的人接受过高中教育,6.67%的人接受过大专教育,甚至有4.31%的人只接受过几天的教育,0.39%的人不记得自己是否接受过教育。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高达62,75%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接受大学教育,22.75%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研成功,只有1.96%的人觉得孩子能接受教育就行,7.45%的人表示不清楚,没想过。可见进城务工人员中绝大多数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1.3.2近半数进城务工人员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城市工作在被调查者中,31.76%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大城市工作,16.47%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小城市工作,只有3.53%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工作。而29.8%的人表示看孩子自己的能力,比较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发展情况。

1.3.3过半数的进城务工人员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上班或经商调查显示:29.02%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找份好工作,做上班族;27.06%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去经商,15.69%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在政府工作;只有0.39%的人觉得自己孩子能承包农田就不错了,不对他们有过多的要求。

2亲情沟通的必要性分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除了学校承担教育任务外,更多的还是要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提高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2.1有利于孩子成长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价值观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亲情沟通不到位,家庭教育自然就会缺失。没有父母的教育而单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2.2有利于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少不了沟通,这不仅仅适用于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能少了亲情沟通。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中不少孩子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这些极易影响家庭的和睦;反之,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联系沟通,这样便于彼此了解,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家庭和睦。

2.3有利于社会和谐少年为何成为“问题少年”?为何走上歧途?我们认为家庭教育误区和家庭结构残缺,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十三四岁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断乳期,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危险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自身的成长发育中存在一些先天的弱点。他们由懵懂不谙世事的儿童转变成涉世谋生的少年,由在母亲怀抱撒娇的孩子成了脱离某些保护或监管去追求自立的青少年。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共同关注“问题少年”。进城务工人员需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勇于承担子女的家庭教育担子,为社会和谐尽心尽力。

3思考与建议

务工人员子弟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子女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3.1多向进城务工人员做好宣传工作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多向进城务工人员宣传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即使自己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定时与孩子联系。父母的职责不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赚钱固然重要,但是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更为重要。建议宣传工作应以务工人员的家乡村委会和孩子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为主体,定期发放宣传材料,务工人员所在的企业和公司也应在宣传教育中纳入这个内容。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强化“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和新风尚。

3.2缩短进城务工人员与家乡的距离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偏远山村。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农民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孩子就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频发的最根本的原因。政府应对一些僻远省份的乡村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鼓励一些大中型企业去那里建分厂或办企业,从而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就近入职的机会。使得务工人员有时间和机会跟孩子亲情沟通,培养孩子健康健全的品质,切实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而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3不断改进和完善外来学生在城市求学的政策制度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加的直接原因是我们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的制约。首先,我们希望改革目前的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等等,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就地入学的门槛;其次,设立配套经费随儿童学籍迁移的制度;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应将目前各自为政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划归统一。这样才能从学籍管理、求学经费到教材为所有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就近入学的便利,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3.4在偏远省份建设寄宿制学校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寄宿制学校或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寄宿制学校开设亲情电话或网络视频,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