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政策

竞技体育政策范文1

关键词:“柳来河”;区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体系;实践机制研究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使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培育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对于广西地区来说是一种十分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柳来河”地区的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在此我们主要就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以及实践机制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柳来河”地区使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现状

1.“柳来河”地区在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没有可依据的财政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为了能够保证经济的发展,实施了“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虽然这个体制的实现已经使广西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政策。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是注重经济发展的状况,忽略了相关政策的发展,导致了“柳来河”区域经济体制在实施额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出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导致有一些人抓着政策的漏洞赚取一些不义之财,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

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一些谨慎的工作人员不愿意冒险实施这种经济体制,因此这种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全部人民的支持,进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现象。要实现柳州、来宾、河池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体制,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要打通这三个地区的交通,而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仅仅是依靠柳州、来宾以及河池这三个地区政府的支持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进而就不能够实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3.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各个政府之间还没有实现利益的协调

在不同的地区,政府与政府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为了能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些政府经常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虽然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同时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但是在实行体制的同时各地的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在推进一些其他的项目,这就会导致在各个地区之间出现争夺资源的现象,过于不理智的资源争夺现象就会导致物价膨胀,并且会影响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而违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初衷。

三、“柳来河”地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体系存在问题的方法

1.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出台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

刚才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依据。为了能够保证“柳来河”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一个准确的实行依据,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出台一些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使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额财政政策的支持体系,推动这三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另外,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还能够充分的调动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落后的财政政策得到有效的提高。

2.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促进资金的支持

为了使“柳来河”这三个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体制,这三个地区的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但是仅仅靠这三个地区的资金投入很难真正的解决交通道路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使“柳来河”地区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一些一般性的资金来补助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政府还应该要争取中央政府对这三个地区资金的支持。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放开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让一些民营企业逐渐的发展起来,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要使各个区域政府之间的利益互相关联

如果“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不同地区的政府为了自己所处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是会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应该对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所建立的联系将这三个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使抢夺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各地区之间也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共同作出努力。除此之外,将这三个地区的利益连接起来还能够使各个地区的政府之间互相合作,不会出现本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而作出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而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任何时候,经济的发展都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国民的经济得到有效的保证,就要求相关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员实施符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主要的经济体制是区域化的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柳来河”地区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虽然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的财政政策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经过相关人员的研究都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区域化经济发展体制是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R].广西财政厅.2013.

[2]丁芸,张昕.财税政策选择与区域径济协调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2):21-26.

[3]广西财政厅办公室课题组.促进广西“两区一带”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23):14-20.

[4]贾敬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5):53-56.

[5]单亚东,郑学敏.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5(6)(下旬刊):193.

竞技体育政策范文2

关键词:县域经济;因子分析;竞争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6

1 引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新常态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以淮安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将淮阴、淮安2个县级市辖区与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涟水县共同组成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3年淮安6个县域经济体竞争力进行综合测评,在实证分析与定量测算的基础上,总结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针对性地为政府县域经济调控提出对策建议[1]。

2 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淮安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县域经济活力日益增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截至2013年底,淮安县域(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下同)地区生产总值1510.82亿元,占淮安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70.1%,分别比2000年、2005年增长6倍、3倍,其中淮安区、淮阴区分别达到326.32亿元、319.56亿元;实现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4.30亿元,比2000年增长33倍,其中淮阴区、涟水县分别达到49.20亿元、45.19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0.57亿元,其中盱眙县达到203.26亿元。

2.2 特色产业逐渐形成

各县区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聚。淮阴区食品加工、盐硝加工、机械制造、太阳能利用等支柱产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0%,淮安区盐化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和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金湖县形成了石油机械、汽摩配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盱眙县轴承、凹土加工被列为全省轴承、凹土特色产业基地,涟水县食品酿造、纺织服装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洪泽县盐化工、机械、轻纺3大主导产业发展快速。

2.3 园区发展步伐加快

各县区相继建立工业园区,现有省级开发区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12个,省级南北共建园区实现全覆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在2011年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金湖、盱眙、洪泽经济开发区分别较上年上升了11位、9位和8位,首次进入全省第2板块,金湖、涟水、盱眙经济开发区进入苏北省级开发区十强方阵。

2.4 居民生活日益提高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56,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5元,分别比2000年、2005年增长1.8倍、0.53倍。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以及新农保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

3 基于因子分析的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变量进行降维,用少量具有高代表性的因子,替代多类重叠的指标,对淮安市所处苏北地区合计25个县区2012~2013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将分析对象由淮安市2区4县扩展为整个苏北区域原因有2,SPSS软件进行主因子分析时,比变量数还要少的样本无法通过相关性检验,所做的主因子提取与分析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站在宏观角度,考量淮安县域发展状况也需要以苏北区域经济体作为背景,这种苏北区域范围内的横向综合比较,更有利于明晰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实际水平[2]。

考虑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现状,参考已有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9项反应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即:GDP、人均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用编号X1-X9表示。这些指标基本反映各县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平[3]。具体步骤如下:

3.1 检验样本数据

应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在提取公因子之前需要对初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检验,SPSS 提供了2种检验方法:KMO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检验的KMO 值为0.754,而且,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30.51,自由度为36,相应的概率P为0,说明原有变量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

3.2 提取因子

本文采用的是SPSS 默认的且使用较多的主成分分析法,在处理数据过程中,虽然第3个因子的特征值小于1,仅为0.814,但此处仍根据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指定数量提取3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合计达90.22 %。可以认为其对原始变量指标有一定的解释程度,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表2是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情况。

3.3 因子的命名解释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是因子分析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采取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公因子F1 在X1、X3、X5、X6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均是反映经济总体规模的,可以称为经济规模因子;公因子F2 在X2、X8、X9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均是均量指标,可以称为发展水平因子;公因子F3在X4、X7上载荷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体现经济发展潜力与后劲,可以称为发展潜力因子。对于测定一个地区的经济总体状况,我们从这3个主要因子着手来分析,是合理的[4]。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 6 次迭代后收敛。

3.4 计算因子得分与排序

本文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计算系数,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成份 主因子

系数

F1 F2 F3

X1: GDP 0.311 -0.080 -0.039

X2: 人均GDP -0.119 0.412 0.029

X3: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0.330 -0.077 -0.092

X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0.039 0.004 0.371

X5: 固定资产投资 0.128 -0.085 0.210

X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0.462 -0.022 -0.342

X7: 出口总额 -0.341 0.041 0.692

X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209 0.438 0.113

X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0.099 0.300 -0.128

根据上表可写出以下主因子得分函数:

F1=0.311X1+(-0.119X2)+0.330X3+(-0.039X4)+0.128X5+0.462X6+(-0.341X7)+(-0.209X8)+0.099X9

F2=-0.080X1+0.412X2+(-0.077X3)+0.004X4)+(-0.085)X5+(-0.022X6)+0.041X7+0.438X8+0.300X9

F3=-0.039 X1+0.029 X2+(-0.092)X3+0.371 X4+0.210 X5+(-0.342)X6+0.692 X7+0.113 X8+(-0.128)X9

再采用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构造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以表 2-3中两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可写出综合评价模型为:

F=0.6493F1+0.2505F2+0.1002F3

用上面的测定模型,计算出苏北5市下辖25个县域的主因子得分与综合因子得分,根据得分高低进行排名,结果如表5所示。

3.5 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不难看出,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且成果显著,县域经济总量已占据全市半壁以上江山。但通过与苏北另外4个城市徐州、盐城、宿迁、连云港的县域进行横向比较,淮安市单个县区,无论是经济规模总量、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潜力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以上定量分析可知,苏北县域经济可划分为4个层次,相对发达地区:东台市、沛县、大丰市、沭阳县、邳州市、建湖县;中等发达地区:新沂市、赣榆县、东海县、睢宁县、阜宁县、滨海县、淮安区、射阳县;中等偏下地区:灌云县、淮阴区、丰县、盱眙县、泗阳县、泗洪县、灌南县、涟水县、洪泽县;欠发达地区:响水县、金湖县。

淮安没有一个县区综合评价得分进入苏北前10,县域经济实力较薄弱,追赶百强县相对较难。淮安区凭借经济规模因子得分较高也仅排综合因子第12位;洪泽和金湖的经济规模因子排名在苏北25个县区最后2位。从历史和现实数据来看,盱眙和涟水最有可能进入百强县行列。以苏北百强县大丰为例进行测算比较,涟水、盱眙距离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规模相差较多。盱眙县在发展水平与潜力因子上在4个县里排名最为靠前,但从GDP来看,假设以当前增长速度,盱眙也还是要到2040年才能赶上大丰,若想在2020年前赶上大丰,年均增长速度需达25%以上。可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淮安市跨越发展的突出瓶颈。

4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策略

4.1 完善规划布局顶层设计,引领县域经济科学统筹发展

淮安可围绕国家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区域性布局。推动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加快融入苏南经济版块,加强产业互补对接,积极承接长三角项目转移,有序发展文教、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涟水县、淮安区、淮阴区围绕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加强与盐城、连云港的对接,大力发展与港口、航运以及海洋相关的产业。推动盱眙县、洪泽县、淮安区围绕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重点打造盐化工产业链、生态带和小城镇;涟水县、淮阴区可围绕盐河开发重点建设港口及船舶修造产业带、林果经济带。加快环湖大道、东绕城大道、西绕城大道和盱眙-蚌埠沿淮河大道等公路建设,打通连接周边县的干线公路网;大力推进淮安港、盱眙港、涟水港、淮阴港和金湖港等五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连淮扬镇、宁淮城际、徐宿淮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进一步构建县区对外大通道。重点建设一批城镇和农村供电、供水、供气、道路、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将县域和重点镇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设计划。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开发建设。

4.2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每个县可重点打造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如涟水食品酿造、洪泽盐化工、盱眙轴承、金湖石油机械、淮阴食品加工、淮安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物流、金融等生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白马湖休闲旅游度假区、铁山寺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绿色旅游。应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高效农业集约化,发展具有特色的蔬菜、花卉、特种水生植物、生态林、碳汇林、植物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龙虾、螃蟹、特色鱼、乳鸽、四季鹅、淮黑猪等特色养殖业,同时,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每个县域应着力打造创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县区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仓储物流等专业化配套,提升承载力。同时,走出去与发达县域地区“结对子”,共建园区,实现借力发展。

4.3 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驱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县域经济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振兴,最大动力来自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淮安县域经济可借鉴成都、义乌的发展经验,以“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撤乡并镇,按照“一县一特”建设思路,以中等城市为目标推进4个县的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中小城市群为主体、中心镇为节点和新型村庄为基础的网络化城镇体系。重点支持金湖县“一个精品主城区和四个辅助中心”建设,示范引领新型城镇化。寻找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可行办法,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发展[5]。

4.4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突破发展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培育更多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推动全民创业,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可适当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门槛,以引导民营资本更多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各级各类开发区大力发展创业园区和农民工创业园。构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品牌营销推介,支持打造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政府层面推动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4.5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应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体自,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支持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创新;考虑给予涟水县、盱眙县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以促进其所辖企业上市,实现更大规模融资,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继续扩大强镇扩权试点范围,将4个县域次中心镇纳入强镇扩权试点,下放相关管理权限,提高发展效率;参照国家、省关于先行先试的各种示范区政策措施,力争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突破发展。推进行政审批提速,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减轻税费负担,所有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可推行按下限收取;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加快产业集聚化、企业集群化、项目规模化发展,将招商引资与打造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创建特色园区相结合,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理顺上下游配套企业和产品,有针对性组织招商,同时构建业界、商界、政界、学界之间的互动平台,拓展交流对话渠道,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第.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38-48.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 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6-130.

[3]高鑫,许文娟.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2013(10):17-18.

[4]胡月秀.基于因子分析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以秦皇岛县域经济为例[J].江苏商论,2014(3):83-85.

竞技体育政策范文3

秦皇岛市金融业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壮大,整体实力逐渐提升,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末,秦皇岛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26.5亿元,贷款余额1245.0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66%、5.97%;保险业全年实现各类保费收入42.81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3.76%,人均保费收入1417元,高于河北平均水平2.88%、1051元。

二、秦皇岛市金融业竞争力评价

结合实际,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从宏观层面以及银行业、保险业、农村金融等方面分别选取了能反映金融业竞争力情况的、具有代表性的10项指标,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如下: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X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X5-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X6-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X7-保费收入(亿元),X8-证券机构年累计交易金额(万元),X9-城商行贷款余额(亿元),X10-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亿元)。

以河北省11个地市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权重,运用SPSS统计软件作为主成分分析工具。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差异,对数据采用标准化处理,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1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到85.429%,因此选一个主成分足够描述竞争力水平。经过计算,得到河北省各地市金融业竞争力综合得分。

河北省各地市金融业竞争力综合得分表

三、秦皇岛市金融业SWOT分析

(一)秦皇岛市金融业优势分析

1.金融机构体系较为完善。目前秦皇岛市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机构为主体,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秦皇岛市共有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41家保险公司、6家证券公司以及11家典当公司、16家担保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融资性中介公司。

2.金融发展环境较好。秦皇岛拥有优良的港口物流、便捷的交通通讯、丰富的旅游资源、温馨的人居环境,以及不断提升的高品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这种优势既能为本地区的经济和金融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又能为区域间经济和金融交流与合作创造适宜平台。经过这些年的建设,秦皇岛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繁荣、城乡发展协调、人居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

3.银行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近10年,秦皇岛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年平均递增27%,高出GDP增幅15.3个百分点。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GDP之比达到91.5%,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在金融服务方面,继续做好民生性金融需求支持,2012年全市中小微型企业人民币新增贷款83.0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51.17%;涉农贷款比年初增加33.43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0.46%。

(二)秦皇岛市金融业劣势分析

1.经济金融发展速度低,与其他地市差距不断扩大。秦皇岛经济总量已经由1983年位居全省第5位,后退到2012年的第10位;近10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7%,在全省排第10位,仅高于衡水0.4个百分点。秦皇岛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增长速度在全省排名均较落后,2012年分列全省第8位和第7位,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随着经济金融增长相对速度的变化,秦皇岛经济金融总量规模与其他地市的差距不断扩大。

2.受制于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金融业总体偏小。与河北省其他地市相比,秦皇岛市GDP规模偏小,金融业比重偏低。2012年秦皇岛市GDP只相当于石家庄市的25%、唐山市的22%;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只相当于石家庄市的25%、31%,相当于唐山市的35%、34%。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上,2012年为259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6%。而秦皇岛市金融业占第三产业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0.23%和4.88%。

3.金融集聚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毗邻的唐山市已有15家域外金融机构落户,相比之下秦皇岛不仅缺乏实力强的大型金融机构,如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而且缺乏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以及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业务,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所占比重较小;银行新业务、新品种开发和推广不及其他城市。

4.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金融产业链不够完整。秦皇岛金融市场目前仍以银行为主导。2012年全市16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11.55亿元,仅占银行贷款余额的0.9%,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需求。目前,全市仅有2家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待审核企业1家,在省证监局备案企业3家。在金融产业链方面,对全市金融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金融产业链不够完整。2012年全市16家担保公司担保总额仅为20.16亿元。此外,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

(三)秦皇岛市金融业机遇分析

1.中央、省委寄予厚望,为秦皇岛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沿海发展增长极,为秦皇岛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外,秦皇岛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都是北方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拥有很多其他地方比不上的政治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这为秦皇岛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产业转移的推进,为秦皇岛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临着渤海湾成为开放高地和京津辐射外溢的双重机遇,国际和国内产业链高端企业加快向沿海地区聚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总部和研发基地向沿海城市转移,这些都为秦皇岛借力突破创造了良好的先机。

(四)秦皇岛市金融业威胁分析

随着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秦皇岛金融业发展,省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周边地市,以唐山市为例。2012年,唐山市实现生产总值5861.63亿元,全部财政收入622.57亿元,均保持全省第一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464.03亿元、3589.30亿元。周边城市巨大的经济金融规模,使秦皇岛市金融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局面。

四、提升秦皇岛市金融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加快金融的发展

一是要以京津为坐标系,在首都经济圈中找准产业分工,把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放到首都经济圈中来考量,立足特色产业,寻找战略契合点。二是要立足沿海经济,着眼与唐山和沧州错位发展,加快产业配套和技术引进,推进高端旅游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民营经济、县城建设、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五位一体相结合。秦皇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大力引进外埠金融机构,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

秦皇岛市应在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社、信托公司、租赁、典当等多种中小型地方性金融组织,重点引进其他地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落户。协调好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关系,重视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形成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正常竞争。此外,要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三)深化金融合作,加快区域金融业融合

把握秦皇岛地域优势,明确金融业发展定位,积极推进与京津以及省内其他地区的互动发展,打造金融合作共同体,整合金融资源,优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结构,注重培育符合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发展壮大秦皇岛银行等区域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发达的金融市场带动秦皇岛金融业的高效发展,为秦皇岛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竞技体育政策范文4

1  影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 

(1)管理因素。该因素主要涉及到政府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农业经济体制。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财政对于农业资金投入之不足。我国农业始终是获取资源能力相当薄弱、自身发展能力有限的弱势产业之一,其发展方式之转变均无法离开政府以及相关各方的积极支持。如今,我国工业的发展已到达一定的阶段,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的过程中面临资金投入的问题。就经济史视角而言,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会出现各不相同的经济体制,而不一样的经济体制又会产生不一样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增长方式。随着之后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让农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种十分高效的资源配置形式,市场机制运用供求约束、价格激励以及市场竞争淘汰等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之转变。为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肯定要对农业市场经济实施新的全方位变革。 

(2)科技因素。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向着优质化的发展,这就一定要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驱动。当前,中国农业科技的含量太低,农产品的质量不够高,导致农业和别的产业间、和世界农业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变得愈来愈大,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缺少强大的科技支撑。怎样提升农业产品所具有的科技含量,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当前中国农业科技体系中依然具有大量影响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诸多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改变区域结构的雷同化问题,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区域化分工,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比较优势。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整体上还是处于政府主体型状态,无法很好地支撑起区域农业结构之优化与升级。 

(3)人才因素。因为城乡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过大,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入到城市以及其他产业之中,这就在农村之中产生了恶性循环。能力愈强的人拥有的流动机会自然就会愈多,这样一来其流走之几率也就愈大,而愈是能力差的人就愈是留于农村之中,从而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农业发展的速度变得愈来愈慢,农民素质也变得愈来愈低,农业和别的产业间的差距也变得愈来愈大。农业经济之发展无法离开科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资源实际上是市场竞争的核心环节。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往往会因为体制和机制等问题而产生年龄上的断层、知识上的断层以及职能上的断层等状况,这些均十分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之转变。 

2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常见问题 

(1)农业生产率较低且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我国农村投资的比重相对较小、农业基础设施匮乏。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国家长期资源配置中的倾斜政策之影响,导致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家庭式自给自足之状况。如此不但导致农业协作化的程度偏低、技术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民群众的耕种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国家农业土地所有权之影响。比如,占用农民的耕地用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无法给予农民以相对合理的赔偿,从而导致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进而流失了非常多的农村劳动力。 

(2)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低下。表现在技术含量整体偏低而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因为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比重也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方式。因为广大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部用在仅有的可耕地之上,而且农村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比如一部分乡镇企业往往是面向广大农村生产一些初级的工业制品的,同时人力资源又极为匮乏,缺少合理的制度实施妥善安排,导致乡镇企业生产空间不够宽广,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无法得到十分稳定之发展,进而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有两个方法:其一是把一些劳动力吸引至农村工业之中,但是,如此一来,农业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相当有限。其二是运用进城务工人员,但是又会由于人力资源的不够而导致农民群众进城务工就业途径受到极大的限制,加之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也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极大影响。 

3  实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路 

(一)加强政府管理与政策规划 

在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政府管理和政策规划加以着手,并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从而让农村地区的新经济结构能够得到持续完善,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对农业经济资金之投入,运用财政制度之改革让资金管理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进而让农业经济取得更好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把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降低标准和把商业银行引入至农村,从而便于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金融服务。要大力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全力探索适合于当地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村信用社运营方式。要全力支持与推动各类非正规金融之发展,从而逐步形成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行之局面。 

竞技体育政策范文5

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问题 改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现行环境经济政策

我国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排污收费制度及涉及到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1.1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

我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消费性支出。包括承担环境保护职能的其他相关部门或环境敏感部门的行政事业费和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卫生设施方面的支出。(2)投资性支出。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机构的行政设施建设,大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跨区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危险废弃物处理、核废料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等。(3)转移支付项目。包括以市场融资为主但需要政府予以扶持的环保产品和技术,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工程建设及经营,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大中城市的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建设和经营,城市环境监测工程的建设和经营等。

1.2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最早制定并实施的环境政策之一,也是我国实施时间最长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这项政策要求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和标准交纳一定的费用,以使其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促使污染者采取措施控制污染。2006年全国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全面贯彻实施《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向排污单位征收排污费。

1.3涉及到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排污税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经济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政府给予厂商付费污染的权利,厂商自行决定自己的排放量,但必须按照实际排放量缴纳相应费用。它具有两重作用:一是通过消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的差距,促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将个体污染水平降至社会最优水平。二是使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损失得到足额补偿。目前,我国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但是存在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税。尽管后者在制定时并不是完全出于保护环境资源角度考虑,但对我国环境资源保护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税主要包括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我国现行环境经济政策存在问题

2.1财政支出方面

(1)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总额不足且资金使用效率低。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在资金投入上是十分欠缺的。(2)财政补贴政策设计存在体制性缺陷。如我国对农需品实行价格补贴,促使农民滥用化肥、农药,可能导致农地退化及水源污染等问题。(3)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有效性。我国现在实施的生态补偿仍然以财政补偿为主,如国家对退耕还林的补偿政策就是典型的国家财政补偿。不仅没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使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

2.2排污收费制度方面

在排污收费制度方面存在征收标准不合理,由装备、人员等所组成的监测体系不完善等各种问题。此外,就是实施排污权交易呼声渐长的问题。排污交易制度本属于市场范畴,但是政府是制度施行的准许方。西方发达国家实践表明,排污权交易市场运作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排污权交易需要满足有充足的市场信息,即本质上使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而获得这些准确信息需要付出费用,这个费用就是由基础费用、讨价还价费用和监督与执行费用所组成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此种环境治理手段的效果大打折扣。

2.3环境保护税收不合理

(1)最优税率难以确定。(2)缺乏弹性。(3)资源税。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税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功能。(4)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税率过低。该税种对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基本上没有刺激作用,只是作为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来源。(5)能源消费税未征收或征收低低。占70%以上的煤炭消费未能征消费税;汽油、柴油征收的税率偏低,对汽车消费起不到抑制作用等等。(6)车船使用税。从目前征收车船使用税情况分析,由于车船使用税额占车船使用费用的比例很小,很难对车船使用行为进行调节,因此实际中很难利用该税种来缓解交通的拥挤和减轻大气污染。(7)专门性税种的空白。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

3我国当前环境经济政策的改进

3.1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和有效运用机制,完善财政生态补偿方式

落实环境保护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的资金,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保证环保投入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一要强化中央财政纵向生态补偿方式,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应增加生态补偿项目,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建设及对西部生态退化严重区域的恢复等。制定分区指导政策,增加对西部地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补贴力度。建立激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财政补贴制度,增加对生态保护良好区域或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区域的补助。二要建立健全地方财政横向生态补偿方式,在横向生态补偿中,对生态建设做出贡献的区域应当成为被补偿的主体,因生态建设而受益的区域就成为补偿的主体。由省级政府和省级以下政府构成具体的补偿和被补偿主体。三要消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政策,主要是减少对水资源的补贴,同时减少对于农用化肥及农药的补贴。

3.2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包括提高征收标准,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机制;增加装备,充实人员和完善监控手段等。此外,对于排污权交易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创建市场(排污权交易)优于利用市场(排污收税)的呼声在近年来渐渐高涨,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治理手段,排污权交易的顺利运行需要的复杂条件,我国目前还远未具备。从宏观条件上看,市场体系远未完善,各种法律体系和信用机制正在逐渐建立之中。从微观条件上看,国有企业改革还未最终完成,企业还未能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真正主体。与一般产品市场相比,排污权交易对市场体系完善程度的和监测条件要求更高,而在我国即便是一般产品市场也未最终完善,何况排污权交易市场,全面实施排污权交易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3完善现行税制中环境相关税种的环境保护作用

(1)合理制定最适税率,体现公平。(2)根据通货膨胀调整的指数化税率,来替代固定税率。(3)提高消费税率、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4)适时开征环境污染排放税或污染商品使用税。(5)在资源税方面,确立普遍征收为主、调节级差为辅的征收机制,弱化其原有的调节级差收益的功能,强化保护资源和限制资源开采的作用。

结束语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本质”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基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世界各国纷纷施行符合各自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上述文章对当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进行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宏.环境经济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竞技体育政策范文6

如果回头看2006年底国内各大政府智囊机构的2007年中国经济预测报告,人们会发现,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已经完全超出了智囊机构的预测,预测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会在2007年回落到10%以下。这些智囊机构包括: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专题课题组等。

经济形势预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来总结评价这些机构年前的预测,我们关心的也不只是预测的准确与否。我们认为,经济预测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结构,以及影响经济内外部因素成熟认识的基础之上。

预测失去准星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自身出现了重大变化,或是影响中国经济成长的内外部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致于这种重大变化蒙蔽了连续多年跟踪中国经济问题的智囊预测机构?

这是我们试图去追寻和回答的问题。在回答之前,首先需要从投资、消费、出口、通货膨胀等多个方面,详细地分解4家智囊机构在2006年底的预测报告,先寻找智囊机构是在经济哪个方面的预测失准。

投资――高估调控效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2006年全年增长速度为24%。今年前4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则达到25.5%,投资增长速度依然非常快。

然而对于投资增速的预测,去年底4家智囊机构给出的预测水平,国家信息中心和社科院报告预测为20%,发改委宏观院预测为22%,央行研究局认为上半年投资增速不会太高,下半年投资可能反弹。

综合来看,我们发现各机构对投资增速的预测普遍偏低。而原因,是各机构普遍高估了2006年调控政策的影响程度。

比如,发改委宏观院称,“调控政策的坚定性和执行力的提高”,有利于投资过热向“软着陆”方向发展;国家信息中心同样认为,2006年出台的抑制资产过快增长的措施,将在2007年进一步显现政策效果;社科院报告表示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初显成效;央行研究局则称,2007年上半年在土地、信贷和投资项目清理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惯性作用下,投资增速不会太高。

实际上,高估宏观调整政策的效果已经不是第一次。2006年初,就在人们认为2004年至2005年多项调控政策将遏制经济过快增长时,货币、信贷、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强力反弹,并引发了从2006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调控。

消费――低估居民收入增长

在低估投资的同时,各家智囊机构也不约而同地大幅度低估了消费的增长水平。今年前4月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增长高达15.1%,3月、4月连续两月增幅超过15%,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2006年中国消费增长13.7%,这已经是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也一直是中国经济中最难以提高的部分。中国的宏观政策一直致力于启动内需,拉高消费增长水平。但消费高增长到来的时候,却已是在智囊机构的预测之外。

央行研究局预期今年消费继续保持13.7%的增长,发改委宏观院、社科院均给出了13%的预测,国家信息中心则预期将下降到12.5%。

消费是突然增长的么?这种增长没有可循的规律?社科院、央行研究局的报告均没有给出低预测的原因,国家信息中心只是称“受2006年高基数的影响”。

发改委宏观院报告则认为,受出口增长可能显著放慢的影响,就业增长将会放慢,再加上投资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的回落,都会减慢居民收入增幅,从而减缓消费增长。但出乎发改委宏观院预期的是,投资、出口、企业效益都没有出现回落,反而是加速增长。

从今年经济运行来看,消费的高增长离不开同时期高增长的居民收入,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达到了19.5%,扣除物价之后的实际增速也达到了16.6%,这是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而另一个因素则在所有智囊机构预测之外,中国高增长股市的“财富效应”。近期已经有多方的市场人士将股市与消费的增长联系起来,中国央行更是在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资本市场的繁荣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因素有助于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实际上,今年前4月消费高增长的均是大额消费领域,比如金银珠宝类增长30.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1.5%,汽车类增长38.6%,家具类增长53.3%。这些大额消费领域更大程度上与高收入人群联系在一起,而参与股市创富的也一般理解为高收入人群。

进出口――高估升值影响

如果说投资的增速预测虽然偏低,但还可以忍受;消费的预测虽然大幅偏低,但股市的财富效应与股市本身的高增长联系在一起,而股市涨幅本身难以预测;但是智囊机构在出口领域的预测,则是让市场大跌眼镜。

今年前4月,我国出口34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前4个月累计贸易顺差达到6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8%。

而对今年出口的预测,国家信息中心和社科院预期增长仅为15%,发改委宏观院预期增长则只有10%。

发改委宏观院报告称,2006年以来出口增长已经存在内在的减速趋势,这一趋势将在2007年进一步强化,此外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明显回调将使出口需求明显减弱。国家信息中心则称,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而国内的内部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等因素都会对进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社科院报告给出的原因,也是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

央行研究局的报告没有给出具体预测数据,只是指出,上半年出口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下半年增速会有所回落,全年出口的增速会低于2006年。报告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出口退税率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美国经济有下滑的风险等因素也将影响制约出口增长。

对于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是否将下滑,以至明显影响中国出口的问题,用目前4个月的数据来描述尚显得太早,但毫无疑问的是前4月强劲的出口已经超出了几家智囊机构的预期。

通货膨胀同样失准

可以说,四家智囊机构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方面,预测多失去了准星。同时失准的还有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今年前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8%,3月和4月更是分别高达3.3%和3%,实际的负利率水平已经招致了央行在3月和5月的两次加息。几家智囊机构显

然没有预测到今年高增长的通货膨胀水平,这些机构普遍预期CPI将在2%以下,社科院更是给出了1.1%的超低预测。

发改委宏观院给出的预测是1%~2%,报告甚至强调,CPI增长在轻度的通货紧缩区间(-1%至1%)不会对经济稳定增长形成不良影响。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也给出了低增长预测,但均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

央行研究局的报告称,2007年全年CPI增长为2%,称部分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

是什么在引领中国经济高增长?

政府智囊机构经济预测报告的意义,本来就在于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服务,同时引导市场经济预期。但从我们对以上4家政府智囊机构2006年底的经济预测报告来看,投资、消费、出口、通货膨胀四大经济领域的预测普遍失准,如果说央行研究局的报告因为没有给出更多具体的预测数据而显得方向上大致正确的话,另外3份智囊报告对于经济将明显降温的预测,与2007年至今明显趋热的经济形势已经完全背离,如果以这种预测指导宏观调控,那么其负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多年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增长。虽然前述智囊机构预测2007年增速将在10以下,但一季度11.1%的增长显示,今年再一次超越10%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启发我们去追问,是什么在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这也是我们在文初就提出的问题。

我们并不具备更高超的智力水平,但智囊机构普遍预测失准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劳动生产率。

顾名思义,劳动生产率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劳动力,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如果设备改进、技术水平提高,一定时间内一定劳动力的产出水平会得到提高,而这能带动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的正是如此。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Coherence Board)的报告也显示,2006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仅增长了1.4%,印度增长6.9%,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非常强劲,达到了9.5%,增速世界第一。国际劳工组织公布数据称,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63.4%,这一水平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

实际上在国内鲜有关于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研究,而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因为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联系非常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