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外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效的课外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效的课外阅读

有效的课外阅读范文1

关键词:兴趣;材料;方法;环境;评价

我们的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了。光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社会的需求量了,我们必须找到更加生动活泼、积极有效的学习途径。为此,我尝试了对六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训练,我想让我的学生都爱上课外阅读,如何才能让课外阅读拴住学生的心呢?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强调: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我们平时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都足以说明兴趣在教学中的显要地位。刚开始学生对于阅读一定有新鲜感的,但保持这份兴趣却是一件难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每一次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在设计引入上,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在阅读前给学生提几个问题,引导他们在文章中找到答案;或者给学生讲一讲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遭遇,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亦或者给他们一个结尾,让他们去寻求原始等,如果我们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那么就一定能看到成效的。

二、提供好的、适合的英语阅读材料

教师要在自己大量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或编写合适的英语阅读材料。我的原则是:(1)思想性强;(2)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3)内容要广泛而有趣;(4)各种文体都要有;(5)语言符合要求。对于我们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比较简单易懂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小文章。比如,一些小学英语杂志上常常会有一些跟年级对应的小故事、小童话,有些还配有插图,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在阅读完之后有小小的启示,教师应多将这些材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在简单有趣的短文阅读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当然,如果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教师就应该选用一些图片稍多一些的文章,简单易懂,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接受能力。

三、有正确的阅读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阅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词汇数量,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英语语感,暂时还不要求进行速度很快的阅读。因此,教师要重点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英语阅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无声阅读,改变以往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快速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有重点的阅读,抓住每篇文章的五个“W”:When,What,Who,Where,Why,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较好的词句进行摘录,慢慢积累起来,为将来自己提笔写文章积累财富。通过各种阅读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四、进行阅读环境的熏染

要想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就需要想方设法营造课外英语阅读的氛围,要树立英语阅读的榜样。就其地位而言,教师的英语阅读更为重要。教师要带头阅读,才能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喜爱阅读,才能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教师把感情融入了阅读,才能让学生有感情的阅读。教师的阅读行为能够感染学生,同学间的阅读爱好也是能相互感染的。所以教师要先引导那些对阅读有兴趣的学生,使他们首先养成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来感染其他同学,从而逐步引导更多的学生喜爱英语阅读,加深英语阅读的氛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英语书香班级了。

五、进行必要的监督、评价与鼓励

大部分学生和我们自己一样,是有惰性的。如果缺少了督促的力量,学生就很难坚持下去。我们要抽出时间进行检查。同时,适当的鼓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有进步了,看到他们成功了,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看到成果,看到希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阅读。例如,对一些阅读量增加、阅读效果明显的学生,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一本英语课外读物,一份彩色英语报纸,一次上台展示自我的机会,对学生都有鼓励作用。从小学到现在,我们都在亲身体会鼓励的无穷力量,你记得的往往是那些曾经鼓励你获得成功的良言和好友,可见鼓励对于学生的求学是多么重要。在我们尝试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困难出现,那就让鼓励成为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份精神食粮,带着我们的学生勇闯难关。

有效的课外阅读范文2

【关键词】小学高段;课外阅读;有效引领

关于小学高段语文课外阅读,“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如何有效引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展现了、郝副营长、张思德、等先辈的光辉形象,主题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本组课文形成性教学评估测试题“习作表达”的题目是《他(她),值得我尊敬》,要求结合具体事例来写一写。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全班40个同学中有17个仍选或的事例作文,占总人数的42.5%,其余同学写到了鲁迅、、钱学森等人物,或者是身边的人物。

这个情况引起了我的重视,这里是有写作水平的问题,但问题的症结不仅仅在此。我仔细分析之后认为,这与缺乏课外阅读的有效引领有很大关系。因为学生对于革命小说比较生疏,虽说本组课文“课外书屋”推荐了《红岩》、《铁道游击队》、《红日》、《小兵张噶》等文学作品,但缺乏对课外阅读的有效引领,家长也不是非常重视。因此,学生写作时找不到要用的素材,不可避免地出现上面这种现象。

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有力支撑,历来受到我们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课外阅读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老师、家长在潜意识中有意无意地冷落课外阅读,学生死啃课内教材,功利心理明显,令课外阅读成为其附庸,没有形成阅读的良好氛围;②就算开展了课外阅读,也是看天吃饭、广种薄收,对学生阅读的范围、程度、喜好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把握他们的阅读心理;③在阅读引领方面,缺少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与计划,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随意性,无法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课外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孔企平在《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中指出:“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有效性,因为只有教学有效,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更大效果。那么,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同样应该讲究有效性策略。如果课外阅读是完全放任自流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因此,我在开展课外延伸阅读时,觉得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营造阅读氛围

要明确阅读目的。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现在的分数,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天写读书摘记或读后感。要求学生每天要花半小时看看书,记记摘记或写写读后感。目的是慢慢培养学生每天看书的好习惯;设立“图书角”。从学校图书室借部分图书,和同学自购图书互相交流相结合,并有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设立“故事课”。每周一节的故事课,给学生讲他们喜欢听的小说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介绍古代文学家和近代作家曾在小时候博览群书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阅读是使人终生受益的;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重点探讨在家里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读书的家庭氛围。家长可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在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以上手段有效营造阅读的氛围。

2 有效选择阅读内容。

读书如果漫无目的,没有计划性,可能涉猎较广,却难以深入。因此,我们应有效选择阅读内容。首先,应从落实课程目标着手。“人教版”几乎每组课文都推荐相应的课外书目,所以,我们立足课内,做好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效选择。这样,既开拓了阅读视野,又加深了对每组课文主题的理解;第二,应考虑学情有效选择阅读内容。对于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应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有助于激发他们读书兴趣的课外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杨红樱系列、郑渊洁系列和国内外一些历险故事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帮助他们选择有助于塑造人格的高品味的书。这样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才会使我们的课外阅读更有意义。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分辨书的价值,要懂得知识为我所用。只有对我有用的书,我们才会去选择,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知识的主人。当然,在强调层次的同时,应注意对学生的阅读内容有意识的调节与交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具有互补性,更好地拓展阅读面。

3 有效指导阅读方法

真正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保证阅读的效果,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就越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3.1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因此,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这样,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3.2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分层次地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队课、故事课等环节,让学生汇报个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展示精彩的知识信息,使课外阅读延伸到作文日常教学,以实现课外阅读的最大作用。

3.3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有效指导阅读方法。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关注他们阅读心理,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对部分优秀同学,推荐散文化、哲理性的读物,对一些阅读能力一般的男生,推荐较轻松的充满童趣的系列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4 有效评估阅读成果

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否则,会使我们的阅读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评估:

有效的课外阅读范文3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故事引导,诱发兴趣。小学生都爱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兴趣。教师在班级必须要做好两件事:首先,是办好班级“小图书箱”,让每个同学提供一到五本图书,组建班级公共图书箱。其次,办好校园"文摘小报"。"文摘小报"的内容可有文学、数学、体育、英语等,让丰富多彩的“文摘小报”在同学们中互相传阅,展示着魅力四射的个性风采。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也就不能提高读书效率。伟大的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读名著时,一般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是“鸟瞰式”,即迅速读一遍;第二遍是“精读式”,即细细咀嚼、慢慢寻味;第三遍是“消化式”,即弄通整部作品意思,包括句法。只有这样才能透彻理解作品。当然读书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深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浏览全篇。这就要求学生在浏览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学生在圈圈画画的过程中能深入的理解作品。

三、率先引领,坚持阅读

有效的课外阅读范文4

然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如人意。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在课外阅读方面最值得语文教师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但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大多数学生阅读仅凭兴趣,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计划,无有效方法。

3.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并且不少课外书的内容低俗、有害。

显然,在这样无序的背景下进行课外阅读,其效果必然不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引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特别重视下面两点:

一、有序组织

各学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有其整体知识框架及其变化的规律。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必须遵循其规律而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阅读内容的广博、阅读心态的平和而使之具有开放性特点。可是,一味地开放必将导致阅读的散漫和迷乱,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得。因此,课外阅读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阅读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有序地开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这些能力一般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必须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比如,刚进初中门的七年级新生,稚气未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爱好;八年级时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浅易的中长篇作品,逐渐向青年文学方向转移;九年级时不仅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评(不拘泥此法,可随学情而作调整)……就这样有序递进,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上升到培养他们鉴赏能力的高层次阅读。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意博览,那么,结果必然是前读后忘,所获无几;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朱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一个能力较低的学生阅读高层次的书与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长远的、有序的规划。

这里的“有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序地管理,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一方面,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阅读制度,安排阅读的具体时间,选任认真负责的管理员,使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得正常且有序。另一方面,当前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大量内容粗俗的“武侠”“玄幻”“凶杀”等小说充斥市场,更有一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的读物悄然流传于学生当中。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较高的鉴别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这样不但导致阅读的盲目无序,更有可能对初中生的人格造成严重的损毁。所以,对初中生课外读物的甄别与筛选必须严格而慎重。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外阅读才有健康的氛围,初中生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指导

有了知识体系的约束,课外阅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吗?关键还在于阅读指导的过程要有效。有效阅读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我们老师要引导初中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在指导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

1.拟好计划

培根说过:“盲目会使你万事不成。”课外阅读也需要制订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列出清晰的阅读书目,这样就可以避免阅读的迷茫。我在初中三年每学期开始都把具体书目列给学生,各学生再从中作挑选,制定好个人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是克服阅读盲目性、实现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

2.重视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勤奋阅读,精神可嘉,但如果学而不“记”则忘,“学而不思则罔”。课外阅读由于书籍杂而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随意,这就必然增加记忆和理解的难度。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手写好读书笔记,以巩固记忆;同时还要多思,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这些笔记还可能是今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3.加强交流

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毕竟有限,因而个人阅读所获取的知识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可以组建阅读小组,在组内分配不同的人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然后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会上组员之间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丰富积累;交流感想,触类旁通,互补优势。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获取最大限度的阅读效益,使课外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的课外阅读范文5

一、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带到班级,实现图书角“自给自足”,保证人人都有书读,实现学生课外书籍的资源共享。学校阅览室按时对学生开放,并做到室内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室内外墙壁上可以悬挂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要设法让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有展示空间,激发他们再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晨会、班会、早读、课前三分钟等时间,让学生对阅读过的故事,进行自主整合、建构,结合自身的情感、语言、思想要素,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使更多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还可以借助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阅读成果,从而增强自身的再阅读兴趣,也调动同伴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丰厚起来,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教师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也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和课外阅读的监督。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提倡亲子阅读,让家长带着学生读书,与学生共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同阅读的兴趣关系极大。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注意力集中、持久和有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 以讲诱导

学生不爱读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课余时间用自己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并安排学生按故事情节表演,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学生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 赏识激趣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还可以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评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榜样感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学者,都喜欢读书,从书中得到教益,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名人的成功离不开阅读的积淀。比如: 大发明家爱迪生,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聪明,其实他的各项发明能够成功,除了勤于用脑,还因为在大量读书中受益。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用20年时间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当代著名教育家也是通过大量读书而成长起来的。

三、 教给有效的阅读方法

古语曰: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 精读法

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深思熟读。(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 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阅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时可采用此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就是提倡速读。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 读写结合法

在课外阅读中,还应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可以对阅读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中思、思后再读。也可以将书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和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

有效的课外阅读范文6

一、挖掘书源――实现有效阅读的起点

一是家长要配合。及时召开家长会,上门家访向家长阐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二是学校图书资源利用。图书室――农村小学现有的阅读资源如:江苏省“四配套工程”所配备的图书,校园网络资源,各种报刊杂志、电视资源、教师资源等,这些资源很少,对于全校学生来说非常紧张,却是农村学生实现课外阅读的宝贵财富,把它们用活是实现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起点。三是资源共享。在学校读物配置数量不足,学生大多家庭贫困,父母负担不起,教师可以合理分配图书室的书。班级之间循环阅读,学生之间轮流交替阅读。学生手中的书可以集中到图书角共享阅读。网上资源教师可以按要求统一阅读等。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资源。

二、创造氛围――实现有效阅读的切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离孩子最近的人,往往给予他们的影响最大。受农村生活环境的局限,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普遍缺乏阅读习惯,大多数家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亲子经历极少,家长不能够及时有效的监督、指导孩子读书;有些农村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不是很高,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能给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在学生的兴趣激发、阅读指导以及阅读评价上也缺乏适当的手段,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羊式”,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阅读环境。努力为农村小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这是有效阅读的切入点。1、班级图书角的优化。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班级图书管理制度。班级图书角的有效利用,能很好地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2、班级阅读氛围的优化。可以通过在墙上设置古诗文、名人名言、阅读名句匾额等来丰富课外阅读的途径,创设课外阅读的氛围。3、家庭课外阅读环境的优化。农村小学生的家长素质多是不高,但并不等于所有家长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毫无作用,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的家长加强联系,要求家长要尽量抽空陪孩子一起看、读多种书籍,因为有了家长的参与和陪伴,孩子的阅读兴趣才会更浓。

三、激发兴趣――实现有效阅读的支点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1、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在课堂以外,适当增加学生在这几个领域的摄取量。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教师先讲述有趣的开头,吸引学生,然后嘎然收声,欲知后事精彩,请自读原文。引导学生接着读原著,此外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等。3、采用读书激励激发兴趣。给学生以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举办手抄报比赛、故事会、演讲赛等活动。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教师比较容易做到的,平时对学生读书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阅读的快乐。

四、教给方法――实现有效阅读的重点

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却毫无目的。要把课外阅读开展好,除了认识到位,还需要措施到位。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得有成效。作为老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有效阅读的重点。1、学会精读。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2、学会选读。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有选择的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3、学会摘录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对学生大有好处。把课外阅读中的精华摘录下来,积累进自己设立的“语料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五、养成习惯――实现有效阅读的难点

读书,是一件缓慢而美丽的事,需要持之以恒。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让学生有持久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质量,把读书变为习惯,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