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53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4个方面:一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二是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三是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四是农用薄膜残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参与种植的农民素质较低,因为大多农民外出务工,留在家中务农的基本都是老人或者妇女,文化素质不太高,生产技能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对人员进行了精简,从事农业服务的技术人员也相应减少,农业技术知识的普及及良种推广等工作都无法得到保障。科技无法普及、参与种植的农民素质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直接导致各种污染的形成。

1.2乡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很多乡(镇)都进行了招商引资,将企业发展到农村,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是由于许多乡镇企业的生产工艺较落后、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低,不具备系统的防污染技术,也没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导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种类多,乡镇企业种类繁多,导致污染类型也比较复杂;二是污染面广,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大、分布散的特点,导致“村村冒烟、乡乡办厂”的情况存在;三是污染治理难度大,乡镇企业的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很难配套相应的污染治理设备。

1.3 小城镇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小城镇和农村的聚居点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新房、新村、新镇”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并没有跟上城镇发展的脚步,很多地方只是重视表面规划,而没有深入了解土地、环境、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脱离实际的规划,使三者极其不协调,导致农村和城镇的生活垃圾由于管理跟不上和基础设施缺失而直接排入生活环境中,形成“脏乱差”的局面。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引起的,既有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也有经济发展方式不当的原因,加之政府治理不及时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各种政策法规,建立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及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和意识。

2 政府治理措施

2.1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宣传是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使广大农民了解有关环保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常识,了解环境保护与自身生活质量提高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从而营造一个全民重视环境保护、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2.2 完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控机制

环境立法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前提。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是影响依法治理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机构,专门进行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以达到长期监控、保护、治理的目的。

2.3 确保村镇建设同步,科学安排乡镇企业布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包括的内容非常多,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其中最主要的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生态人居规划;生态工程规划;生态环境管理规划。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首先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贯穿于始终,把生态良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目标,然后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和乡镇企业布局,要始终坚持“环境、经济、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原则。

2.4 加大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科学技术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科学技术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来源。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相关技术与产品,同时,研发与推广基于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因此,农村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农村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因此,我们要面对问题,分析存在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并针对实际情况,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才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陈恺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与政府行为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文2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思考 赣州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 脆弱生态环境视野下居住空间形态研究 和谐视野下加强和改进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甘肃生态环境与法治建设的讨论 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保障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甘肃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 河北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思考 浅谈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措施浅析 现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 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浅析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究 审计视角下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探析 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5-30.

[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 /plan/zkgh/05high/,2006-07-27.

[7] 丘国堂.关于健全农村环境法制,加强农村环境法治建设问题的研究[C].2007 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12-15.

[8] 聂国卿.中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

[9] 王存学,骆友生.中国农业经济法律基本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0] 周珂,王权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法制创新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前瞻[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1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

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2农村环境的状况

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以山西运城市为例,该市是全省粮、棉、果基地,小麦、棉花、果品等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均占全省的8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利用率已达80%以上,耕垦指数为43.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与生物种群的稳定,化肥农药施用极不平衡,农药残留量增多,农药中毒人数逐年增加,还造成土壤板结,作物贪青晚熟,淋溶下渗流失,造成水质污染。超标污水的灌溉,大气降落物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污染事故的增多,使土地和作物污染增多。恶劣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比如运城,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已由单一农业大区发展为门类较全,农工并举的组合区域。环境污染特征是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烟尘和二次扬尘为副的大气污染,以有机物质和氮素为主要污染物质的水质污染,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物污染,且污染趋势趋于加重,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扩展的势头,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3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3.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而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3.2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企业增加较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从而造成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t,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3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治理资金投入较低。目前,山西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同时由于集中供暖建设滞后,居民取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

3.4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70%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近30%的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

3.5大量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4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4.1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强化农村环保法律手段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法制化建设已取得可喜进步,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

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3创新环保思路,科学制定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3.1创新思路,切实做到管理到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在还处于相对贫困的情况下,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及法规。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广泛宣讲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乡镇要组建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县、乡、村三级环保管理网络,以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农村环境保护具有分散、面广、量小的特点,必须加强管理,积极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农民建房选址定点、畜禽圈舍的布局、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更好地控制农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3.2制订规划,切实做到投入到位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通过这些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投入。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发动广大群众,增强自主意识,加大自身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

4.4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农村环保是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应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将目标转化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4.4.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统一模式、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制度。

4.4.2科技领先,切实做到技术到位

农村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污染源分散不集中,治理难度大,对治理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运城推广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大力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

4.4.3协调配合,切实做到参与到位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积极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整体性的收效。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4.5结合乡村建设实际,开展环保综合整治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由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污染并重的态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与环保责任状相结合,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绿色创建相结合,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与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4.5.1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

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5.2与绿色创建相结合

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生态村、绿色村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5.3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

4.5.4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使其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解决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结束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和积极应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我们是能够让广大农村真正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的。

参考文献

1刘耀彬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2王惠彦等.对沈阳近郊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03)

3杨文举、孙海宁.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生态经济,2002(3)

4任太增、李敏.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3)

5石庆武.生产力布局与环境保护[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01)

6蒋国平.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6(8)

7喻金富.如何将环境问题消化在我省城市化进程中

8王玉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6.11.20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文4

【关键词】黑龙江地区;环境;防治

黑龙江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生态省建设启动阶段的各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大量存在着。如何将我们的环境治理工作搞得更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1.全省环境保护现状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环境工作都在全面开展着,全省各城市的空气质量都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基本得到了初步控制。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都取得了实效,松花江等重大水体污染治理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全省环境治理保护的投入正在逐步的增加,2001年全省环境保护投资占同期GDP的1.42%,为53.48亿元,2005年则占同期GDP的1.50%,投入资金增加为82.66亿元。但是进步的同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来说全省很多地方的污染排放量仍是超标的,农村的农业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由于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农村的饮用水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危险废物、辐射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由于有些地方重经济而轻环境,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种竭泽而渔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当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也很不足,环境保护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全省环境问题分析

我省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以及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很多地区的污染排放量超标,环境检查技术运用不当,环境治理力度轻。大多城市仍然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也在催生着环境监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必要途径。我们也在不断地引进新的技术,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环境监测技术无法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所以不能准确地对数据进行测取、分析和综合应用。拥有一支专业的环境保护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我省很多地方的专业环境工作者知识老化,专业知识不够,大多对引进人才工作不重视。

3.解决措施

3.1思想上高度重视环保问题

各地方必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基础性。必须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万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必须树立环境是资源也是资产的环境价值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

3.2加强监管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在思想上重视的同时也要在行动上积极体现,必须定期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考察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发现的问题。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将相关工作分配到每一个部门,各部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必须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各地方必须定期的进行环境治理进展汇报,不同地区间相互指出不足、交流成功经验。

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及个人必须严格执法,依据相应的环境管理条例给予相应的处罚。要严格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于执法犯法、滥用权利的行为必须视情节予以严肃查处。

3.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到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中。要把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监察监测、危险废物、辐射管理等行政和事业经费纳入到本级财政的预算中,保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必须坚持遵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在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发区域要全面建立生态环境恢复保障机制,利用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工作。

3.4技术与人才并进

要大力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鼓励自主创新,在环保领域积极利用高新技术。要加大发展环保产业的力度,积极推动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和环境服务机构的快发展,努力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环境保护产业的咨询与服务,认真推进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的市场化。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认真规范执法行为,争取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行、管理棒的专业环境保护队伍。

3.5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它也是每一个社会大众的职责。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对群众进行综合环境教育,充分发挥各团体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全民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积极开展绿色文明、绿色家园和环境警示等教育活动,利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政府环境工作全民监督,让公众有效的行使环境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任务也变得越发艰巨。国家不断地提高着对环境质量要求的同时污染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地方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越发的困难。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遏止生态恶化。要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质量,加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积极保护和恢复重要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水环境的安全和水生态的平衡。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计划,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江涛.四川甘孜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及其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03).

[2]杨瑞珍,毕于运.我国盐碱化耕地的防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03).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文5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不仅为全社会提供了粮食和肉、蛋、奶等农产品,而且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因此,生态文明必然首先基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功能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食品供给等经济功能外,其生态维护和生物能源等多重功能也在不断凸显。

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农村和城市都处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当地球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时,不仅影响城市,也会影响农村。例如,由于目前气候变化的原因,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在一些地方,城市的发展污染了农村的河流和土壤,农村又因为土壤等被污染只能为城市提供劣质的农产品。城乡之间的环境问题相互制约,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虽然一些地方的GDP看似增长了,但其污染治理的成本更高。因此,只有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差距大,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公共财政长期忽视对农村的投入,造成村庄公共设施短缺,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欠账严重,农村人居环境面貌落后。根据原建设部的相关统计,2007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为89.7%,城市燃气普及率为81%,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一定水平,而在2006年底,乡政府驻地用水普及率为60%,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则较低。

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比较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忽视。在我国广大农村,乡镇企业污染较为普遍,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我国单位农田使用的农药比发达国家多出30%~50%,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加剧。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我国正处在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从工农和城乡关系看,总体上处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发展生物质能源。

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从资源配置上看,要有效推进公共资源均等化,统一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从生产要素流动看,工业下乡必须符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控制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安全消费的要求。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实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0-0014-01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物质基础。数千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一旦生态环境保护缺失,就难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努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落实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困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由于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为摆脱贫困局面,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断扩大畜禽水产等养殖面积,违规排放大量污水与垃圾,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水污染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乡镇企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因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及工艺技术落后,污水防治设施匮乏等原因,导致工业污水未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随意排放各类生活污水,使农村聚居点附近的地表水与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二是垃圾污染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垃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加上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与回收,垃圾无序堆放,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农业污染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性污染,包括农膜、化肥及农药污染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粗放式生产,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从而导致土壤与地下水大面积污染,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

2.1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弱化性已显现出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对未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对此,应健全完善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环境保护法规,并积极制定有关实施条例与法规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在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治理理念,编制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水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生态领域的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要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资源环境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确保环境公平的重要机制,对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国家尽快对农村生态脆弱地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进行严格控制。要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地区与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实施补偿,可考虑征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并将征收的范围限定于资源开发类企业及污染企业,要将税收的适当比例定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同时,要全面扩大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并依据专款专用原则,将环境保护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改进农村环境专项基金。国家应对恢复生态环境项目进行强有力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并及时剔除现行税制规定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2.3 形成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对此,必须开展综合治理,以切实形成农村环境治理机制。首先是加强规模化畜养殖场综合治理,通过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及处理技术,鼓励兴建与养殖业、种植业等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并全力发展农村沼气,实现畜禽粪便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其次是要有力地控制工业“三废”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要加大资源和环境的监测、管理,坚决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第三是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与农膜等各类化学物质。可通过采取生物防治病虫害及大量增加农家肥与种植绿肥等办法,从而减少化学物质的过度、过量使用,要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减少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提高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最后是大力控制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这就要不断地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结构调整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紧密结合起来。凡是属于应当淘汰的乡镇企业,应该坚决予以淘汰;凡是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不仅要引导其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从而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物质的集中控制,而且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与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力度,从而降低物耗与能耗,并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需要较长的时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等特点,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必须提高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要素,运用多种手段,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宋言奇.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小 城镇建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