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1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研究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仅仅是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操作标准。突出表现在,即使在正规的公立学校,相关方面的辅导老师也很少达到国家规定的资格认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为了满足办学者的私利而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学生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2.5%到33%,并且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抑郁、浮躁、叛逆、嫉妒、自私等方面,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说谎、逃学、偷窃、暴力行为、离家出走、自杀等问题行为。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培养的未来人才的质量。

从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第二,造成青少年学生违反道德规范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第三,导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三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数量上是依次减少,从影响程度看则是渐趋严重的,从惩罚手段看则是愈益严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素质。具体而言,当前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学生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和行为

由于青少年学生从生理年龄上看多为17-18岁以下,大多数还处在学龄期,学习压力过大,竞争激烈,被期望值过高,再加上考试、升学、教师奖惩等问题,导致青少年学生经常出现情绪紧张、心里发慌、头昏脑胀、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考试焦虑、厌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现象。

2.由于青少年学生个性原因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的不适应

青少年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个性如自卑、脆弱、悲观、懒惰、自傲、报复心强、嫉妒、猜忌别人、冷漠、孤独、退缩、虚伪、固执等导致其产生不良行为,进而形成了吸烟、喝酒、吸毒等不良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暴力行为,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也与此密切相关。

3.人际关系不良带来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青少年学生十分重视伙伴间的关系,特别是同龄朋友之间的交往。他们看重友情,渴望得到同伴间的角色认可,获得心理归属感,但在具体人际交往中又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因此而孤独、寂寞,进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4.由于性心理的发育成熟而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于青少年学生性机能、性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使其对性的意识逐步觉醒和增强,生理变化的刺激不断地引起心理方面的冲动,于是愈来愈关心有关性的问题,因而会由此产生一些困惑或苦恼。例如:早恋、单相思、经期情绪反常、性困扰、性冲动,以及混淆异性间的友谊和爱情等一系列性心理问题。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就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的生长发育来说,年龄在17、18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其大脑结构和机能正处在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阶段,生理机能尚没有完全成熟,心理机能也正处在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伴随着青少年学生身心不断发展而带来的问题,诸如自我意识发展冲突、自我评价能力不当、自尊心较强、情绪变化复杂多样、知识学习难度加大等都需要青少年学生迅速去适应,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精神状态原因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精神状态原因是指,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和个体具有的用以区别于他人的行为活动特征。这些特征是青少年学生在其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接受社会影响,潜移默化、自我反省、行为模仿等方式,把外在的影响因素逐渐内化、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态度行为,构成了青少年学生身上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如果青少年学生一旦接受了来自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并发展成为青少年学生个性的一部分,就会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出现个性偏差,从而产生生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社会学原因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 163.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67-02

【关键词】 物质相关;行为,成瘾;青少年;香港

多年来,香港青少年吸毒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21岁以下吸毒人群中,男性青少年居多;此外,靠近深圳的区域(如北区、元朗等地区)吸毒青少年人数一直多于其他区域[1]。近年来,香港初次吸毒者的年龄越来越小;2008上半年21岁以下女性吸毒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个百分点[1]。所有上述数据给现代社会敲响警钟――香港青少年的吸毒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正朝着低龄化、女性增多趋势发展。因此,探究青少年吸毒的成因及解决方案,有利于香港社会的健康发展。

1 青少年吸毒问题成因的多角度分析

1.1 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

1.1.1 生理学角度 这一学派的基本理念是,吸毒主要是由一些生理因素所导致的,如遗传、荷尔蒙分泌、身体结构等。意大利早期犯罪学家隆布罗索等[2]的研究认为,吸毒的特点是强调越轨行为与行为主体生理特征,如头颅形状、体形和染色体组成等方面的关系。另外,Laura等[3]指出,成瘾是人脑的一种疾病,它控制了人的大脑。Coleman等[4]的研究证明,人体内的个别基因使得他们成为个别的易感人群。

1.1.2 心理学角度 心理学研究注重吸毒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人格特征的差异:行为主义者倾向于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将吸毒行为的形成与某种经历的体验及人们对需要的满足相联系,视吸毒为这2种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人们发现服用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消极的感受;人格理论倾向于从个体的内部特征出发解释吸毒行为,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吸毒者具有被动、缺乏进取和自尊较低等人格缺陷,倾向于借助来逃避现实中遇到的问题[5]。

1.1.3 社会学角度 对于吸毒问题较为全面的分析源自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传统社会学的研究为认识吸毒提供了一种指导,如失范-压力理论、差异交往理论以及标签理论和亚文化理论等[6]。 不过澳大利亚学者Moore[7]指出,目前关于青年人吸毒的研究对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重视不足,并且缺乏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

1.2 香港青少年吸毒趋势的成因分析

1.2.1 分布区域差异 卢铁荣[8]采用“理性选择理论”对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分析指出,“理性选择理论”强调罪行是会受处境所影响的。Clarke[9]和Wortley[10]指出,在特定的处境下,人看到有犯罪的机会时,会理智地决定是否去犯罪和选择犯罪的方法和对象。在这个过程当中,风险、成本和利益3种因素会影响着人们的判断。

笔者认为,“成本”因素是导致香港北区、元朗等地出现较多青少年吸毒的罪魁祸首。与香港相比,深圳的更为便宜,而且更易获得;与中国大陆的其他城市相比,香港青少年到深圳更为方便。因此,对于没有收入的香港青少年来讲,到深圳吸毒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这可能是香港北区、元朗等靠近深圳地区出现更多吸毒青少年的原因。

1.2.2 吸毒低龄化趋势 在现代社会,有些家长只局限于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常常忽视了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使得不少孩子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性。这些不良习性一旦遇到不良诱因,便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无知的孩子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缺乏长者的正确指导,在他人的不良诱导下,容易借用吸毒等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1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不少深圳市民选择在孩子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时就到香港读书。“跨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故,需要面对的问题突然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抗逆力”弱的孩子很容易沾染上。这也可能是造成香港青少年吸毒问题日渐严重且趋于低龄化的原因之一。

1.2.3 女性增多趋势分析 香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社会,既存在着中国最传统的思想理念,也包含有当今最前卫的思想潮流。在香港,一方面家中长辈们还保留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另一方面,女性受到社会中“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当这一矛盾出现在青少年这一极度叛逆时期时,问题就出现了。女性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关心,也得不到理解,因此会向家庭以外的人寻求保护。根据李永年[12]提出的“推拉理论”分析,在这种情况下的家庭给女青年的是一股推力,将她们推出其系统之外;如果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消极的拉力,可能来自朋辈,也可能来自大众传媒,便很容易出现一些消极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比如吸食。

2 香港青少年吸毒问题的解决建议

香港青少年吸毒问题的解决方法很多: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自身各方面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从家庭、学校、朋辈、大众传媒和特殊社会群体等外部因素入手解决。

2.1 从内部因素入手选择对策 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的混乱;同时,青少年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青少年急切地想认识自己,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此时的他们为了和其他同伴保持一致,在同伴团体中寻求一种认同感,很容易掉入的陷阱[13]。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局禁毒处的统计结果[1]也证明,“受到同辈朋友影响/想和同辈朋友打成一片”占青少年吸毒总原因的61.2%。见表1。

因此,对青少年知识、法律意识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要大力普及预防的有关知识, 让青少年们充分地了解的种类,尤其是吸毒给身体及家庭带来的危害与后果;同时,作为药物正常地用于治疗疾病的常识,包括适应征、效能、副作用等的讲解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仅限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青少年对青春期各种特殊变化的正确认识,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既不恐惧自己的变化,也不盲目羡慕他人的优势。另外,还要告诉青少年,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朋友,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朋友关系,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帮助朋友。

2.2 从外部因素入手选择对策 李永年[12]认为,青少年得到的“强化”与“榜样”来源分为家庭、学校、朋辈、大众传媒和特殊社群5个因素,这5个因素被称为“教化媒介”。

家庭、学校的教育对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和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更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家庭或学校中青少年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青少年产生好的拉力,而非推力[12,14]。另外,指导家长及学校教师了解吸毒青少年的特征,尽早识别吸毒青少年,也是有益于防止青少年吸毒行为蔓延的好办法。

香港吸毒青少年受“朋辈”影响严重,这足以证明朋辈影响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朋辈可以对青少年产生坏的影响,也就具有同样的力量给青少年带来好的影响。如果善加利用,对解决香港青少年吸毒问题是极为有益的。

大众传媒存在于香港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可以借助于他们正面积极的力量对吸毒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指导,相信是一种影响更加广泛的好办法。

2.3 香港“校园验毒试行计划” 香港青少年吸毒现象十分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香港社会各界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组成义工团体对青少年进行危害的宣传;帮助已成瘾的青少年戒毒;对戒毒成功的青少年进行培训,使其可以尽早回归社会等。在香港青少年吸毒及药物滥用情况日趋严重的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尽早介入其中,于2009年12月在大埔区的中学率先推出了“校园验毒试行计划”。

香港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15]指出,该计划的目的是为预防学生吸毒,帮助学生远离以及协助吸毒的学生尽快走出毒海。“校园验毒试行计划”采取全面方法, 按五管齐下的策略, 减轻风险因素的影响和增强保护因素的作用:(1)向相关各方特别是学生灌输有关的知识,消除任何误解,加强青少年的生活技巧,提升他们抵抗逆境及引诱的能力,以及动员整个社会参与禁毒工作, 借此打击吸毒行为;(2)协助吸毒者戒除恶习和重投社会方面;(3)透过适当的法律架构,减少的供应和流通;(4)与内地和海外对口单位紧密合作, 携手打击肆虐全球的问题,特别是打击跨境吸毒问题;(5)进行以实证为本的研究[16]。

香港现在的校园药物滥用情况较为严重,因此“校园验毒试行计划”在内、外两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3 参考文献

[1]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局禁毒处.药物滥用资料中央室及统计数字.[EB/OL][2008-10-12].nd.gov.hk/c_statistics_list.htm.

[2]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4.

[3] LAURA V,EMELINE PH. Substance and process addiction//DAVID C, MARK DS. Foundations of addictions counseling. USA.: Allyn Bacon, 2008:21.

[4] COLEMAN JW, KERBO HR. Social Problem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2009:308,401-402.

[5] 方巍.香港青年药物滥用与社会政策分析.青年探索,2006(1):16-21.

[6] ZASTROW C.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Empowering People. California: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2004:269-271.

[7] MOORE D. Opening up the culdesac of youth drug studi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alternative truths. Contemp DrugProbl, 2002,29(1): 13-63.

[8] 卢铁荣.理性选择理论对青少年罪行的剖析//李永年,编.香港青少年问题――廿一世纪初的现象、剖析与对策.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2:83.

[9]CLARKE RV.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r J Criminol, 1980,(20):136-147.

[10]WORTLEY R.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opportunity in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NEWMAN G, CLARKE RV, SHOHAM SG, et al. Rational choice and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Aldershot: Ashgate,1997:65-82.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局禁毒处.主要计划事项及发展.[EB/OL][2008-10-12].censtatd.gov.hk/major_projects/2001_population_census/main_tables/population_aged_15_and_over_by_marital_status_1991/index_tc.jsp.

[12]李永年,编.香港青少年问题――廿一世纪初的现象、剖析与对策.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2:69-81.

[13]戴颖.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心理透析.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9.

[14]李云昭.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危害及预防.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2:45-48.

[15]香港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大埔区校园验毒试行计划.2009-09-08.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3

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刚刚诞生的社区心理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在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领域上。以下我们从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两个视角来审视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问题。

1.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不同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其要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变革,经历社区的发展历程,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在其心理学体系中,社区心理学主要重视的是强化自身对于现实中人的行为的理解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去调整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简单来说就是以自身掌握的社区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从这个视角来看,社区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且是社会性公益性于一身的职业价值观。社区心理学界定的基本环境是社会系统,即人们生活的真实背景,在这样的系统中和背景下去理解人们的举动,去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由此,我们可以说其学科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人处于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由人的集合构成,这是西方国家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2.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目标综上所述,社区心理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必定要以特定的人群为其研究的终极目标,以达到其研究的目的,即帮助人。一般意义上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如果将社区心理学的援助体系分解成为三个步骤的话,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应该是第一个环节,也就是预防阶段,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而且相关心理学家认为,预防大于治疗。其二,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问题;在社区心理学家眼里,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个人也会因为自身适应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对于环境的不同态度,但是最佳的状态就是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其三,关注生态,希望以调整的方式达到生态上的平衡;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生态上的平衡,人要积极的调整自我,环境也要做出改善,争取都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其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和集体之间的个性化;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面,其在表现上很可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在社区心理学中要求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化表现。这些人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是我们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五,提高个人能力;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与环境的融合,人要不断的改善自己,以充分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社区心理学的学科功能

由于社会心理学科要求能够进入社会真实环境,以社会化的心理学理论去审视处于社会系统下的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认识,以此展开各项活动。其实践性和公益性很强。由此可以将社区心理学科的功能概括如下。

1.能够有效的预防社区环境中的心理问题倾向由于社区心理学科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也就是说其需要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前期就要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开展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将最好的心理资源、时间精力集中在第一个环节,的确可以有效的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在前期我们以健康、积极、正面的思想去引导人们的生活,使得社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有利于规避心理问题的产生,将其抹杀在萌芽状态。

2.能够保证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发展的趋势在社区心理学体系下,人要求实现更大的发展,这需要健康的外在环境,也就是需要社会给予其发展创造一定的基础条件;社会要想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这就需要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去创造。两者之间形成合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此社区心理学倡导生态学观点,充分尊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积极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社会积极创造条件,以满足个人。由此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局面。

3.能够合理的处理好社会环境中弱势群体问题由于社区心理学关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认为其具备权利去表现出个性化。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社区心理学势必会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视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展开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时候,这样的弱势群体将会得以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之后,其必然使得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由此活动带来一些积极的效果,也就是引起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从制度、资金上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4.能够提高社会环境中个人的综合能力社区心理学认为,在社区心理学的体系中,个人的能力会得以更好的提高,因为社会环境的转变,给予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个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机遇,发展自我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充分的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中国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于中国来讲,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对于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1.从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青少年心理理论体系在社区环境中,青少年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说,社区环境是其认知形成、感情寄托、行为发展的地方。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国在此环节还处于初阶阶段。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在青少年特点的基础上,以社区心理学的视角去研究其心理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在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上。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其年纪都集中在14-25之间,其活动的区域限制在学校、社区、家里,普遍缺乏家长的监管,因此常常处于游离于学校和家庭,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在社区环境方面,学校教育难以管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区环境危机四伏,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其一,在社会方面,徐静平等人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对于一定年纪的社区青少年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结果显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尤其在敌意因子中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情况严重于现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此情况下,提出要以社会支持的观点去审视其问题的产生,希望社会对于其展开系列的救助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不算恶化。其二,在家庭因素方面,郭云霞同样以调查的方式对于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严重影响到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家庭软环境作用的结果。希望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社区青少年,避免其问题的恶化。在于社区青少年犯罪方面,主张展开社区预防和矫正措施。我们知道,社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渐渐成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保护青少年避免其走入歧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我们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的犯罪现象,其中心理问题往往成为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依据吉朝珑等人(2005)的文章,其提出社区应该积极发挥其在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作用,要在尊重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各类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问题少年及时纠正行为误区,合理调整其情形,形成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也有相关学者关注于国家权威部门的作用,如徐素娣等人在对于上海某社区服役青少年进行调查来看,一般有着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其犯罪的几率比较大;其在服役过程中,不仅仅要面对外在环境的质疑和唾弃,还要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由此,其呼吁社会对于这类群体要予以重视,倡导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去化解其内心的困惑,促进其社会矫正的进程。

2.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老年人心理理论体系对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来说,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涉及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支持的力度,集体效能,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预措施等。以下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其一,社区老年的生活质量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这方面,张卫东(2002)基于Lawton理论框架,以上海地区某社区的老年人为例,对于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在结构建模的研究方式下,关注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发现,生活质量、生活环境都会对于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社区生活环境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生活质量方面,戴静以三组试验为基础,对于老年人的抑郁情况进行了评定试验,得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其认定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王芳、廖晓春、王庆华等人认为由于抑郁情况的恶化,会使得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其二,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影响着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支持方面来讲,王永丽等人主要从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中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老年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积极方面的作用,有利于缓解老人的抑郁症状。对此张明园在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理论看待老人的心理问题,认为社会支持不足,会使得老人的心理问题不断恶化。贾晓清等人对于干部门诊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调查,倡导以提高退休干部的社会支持水平,以缓解其抑郁状况。王兴华等人以测量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证明了社会支持与老人抑郁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将有利于缓解不健康情绪,使得易感抑郁人群处于健康的状态。其三,社区老年人的集体效能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国内来说,在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上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完善。但是依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发现,集体效能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对此艾娟等人在2005年就以集体效能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出了其预测的结果。可惜的是,对于老年人这样的群体来说,其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之间还处于待开发阶段,但是从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来看,以提高老年人集体效能的方式去探索心理问题,想必可能成为全新的解决老年心理问题的方式。其四,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措施,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其一,家庭探访;其二,康复锻炼;其三,心理知识讲座;其四,心理影视观看;其五,心理咨询,其六,心理护理。对于干预效果来说,钟深秀、于琪等人都以效果的发挥为研究目的,对于其效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得老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其一方面有利于社区老年人心理障碍的调整,另外一方面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总而言之,心理干预在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五,老人幸福感影响着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幸福感的视角去审视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我国来说,始于上世纪初,起步比较晚,但是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成绩的。对于幸福感来说,我国的老年人主要考虑的有文化水平、职业、人际交往、经济来源、健康状态等等。关维俊等人以唐山市的社区老年人为数据源,调查发现幸福感与健康与否有着很大的联系。对于文化高的老年人,其知道以何种方式去调节身心,使得其处于健康的水平;对于经济收入好的老年人,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人际关系良好的老年人,其感觉到外界的关怀;李志雄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娱乐活动、生活能力、身体感知对于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3.从社区特殊女性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特殊女性心理理论体系这里的特殊女性,主要指的是更年期女性和离婚女性。首先,更年期女性,对于此类社区人群的关注比较晚。李英坤等人以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更年期阶段的女性,其在心理水平上呈现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对于疾病的恐惧,遇到事情焦躁,容易冲动,敌对情绪明显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况,相关的学者赵卫青等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措施去化解其心理障碍,争取有效的解决其心理问题。其二,对于离婚女性来说,其经历了离异,家庭破碎,其对于旧的生活有着愤恨的心理,对于新的生活有着怀疑的心理,再加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容易使得其心理出现问题。对此,俞文敏对于离异女性展开了系列的调查,发现离异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常常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其也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手段去加以引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中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要在尊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去探索自身发展的模式,争取做到科学、有效、精准、健康。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注重引进,主要是指对于西方国家先进的社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要不断的学习、总结、归纳,不断夯实我们的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社区心理学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其二,重视本土化,无论是引进经验,还是开展实践,其首要做好的是对于本社区实际情况的了解,由此制定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案,才是最符合实际的。其三,关注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体系中,其地位决定了其话语权不多,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其四,强化预防,在社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预防一直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做好社区的心理预防工作,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下。其五,注重制度化,对于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要以适度化的体系建设来审视,对于谁来管理,谁来维护,谁来负责的问题,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管理环境,使得社区心理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其六,讲究合力,我们知道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各方面教育工作的缺失,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心理问题,群里群策,以形成合力,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其七,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全社区动员,积极学习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心理问题的形成、预防、治疗都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指导自我舒缓情绪,缓解心理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4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各种配置中,需考虑到心理图书的配备,这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要求中都有体现,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的通知》(2006-03-31)中明确提出:“阅览区(室)应配备书柜、阅览架、桌椅、心理方面的图书、报刊和杂志等。”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办公室即将出台的《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0807)》中也明确指出示范级心理咨询室需配备至少100本“心理学杂志、教育心理期刊、与心理学相关的文学艺术、音乐和影视资料等”“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新心理治疗流派、教师、学生、家长阅读等多个层面(副本不得超过2本)”的图书,合格级心理咨询室需配备至少60本“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学生自助读本(副本不得超过3本)”的图书。可见,图书配备是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读心理方面的书可以缓解或消除生理、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增进自信、改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是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心理咨询室配备图书的主要作用:其一,前来咨询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有关知识,增进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获得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其二、咨询老师可以随时翻阅,了解其他咨询案例,学习其他咨询老师的有益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本校咨询工作;其三,学校的其他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扩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便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之更加适应中学生的特点。

二、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的选择

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的配备应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而要有所选择。

1.对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建议配备以下方面的图书,这些书籍为咨询理论书籍,专业性比较强: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发展至今,内容已经极为丰富。为了对心理学有全面的了解,最好从一本心理学导论或普通心理学入手。

《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本由孟昭兰主编的教材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

(2)心理学流派

西方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和学说,迄今为止,多途径研究仍是现代心理学的现状。这其中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①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1995),《释梦》(商务出版社,2001)。

荣格与荣格学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是荣格几篇文章的合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出版时间都较早。前者是荣格的演讲集,是了解荣格前期思想的不错的入门书。

阿德勒•弗洛姆•霍妮:

《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是阿德勒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国内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较近的阿德勒译著有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理解人性》(2004)。

弗洛姆的重要著作有《逃避自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等。

近几年,霍妮的著作推出不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中收入了她的《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2004)。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出过几本有关霍妮的重要著作,如《我们的内心冲突》(1998年)《精神分析新法》(1999年)《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96),后者是霍妮晚年代表作,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与命运的交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一书则是使用霍妮的理论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作的崭新阐释,很有启发性。《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1997),是对霍妮的人生经历、内心冲突、思想演变的全面审视,实为了解霍妮及其思想的不可多得之作。

②行为主义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是华生对其行为主义观点的最好概括。《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是斯金纳很有影响的一本普及性读物。《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一书既有对行为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更佐之以生动实例说明原理的应用,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好,是了解行为主义的很好选择。

③人本主义

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著作,有一本非常好的选集《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是国内全面系统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专著。《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一书介绍了弗洛伊德、斯金纳、与罗杰斯的学说,书不厚,介绍简捷明了,可作了解这三方面的不错的入门书。

除上述三大势力外,认知心理学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在这方面,有最新引入的《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国内王、汪安圣等编的《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情绪心理学方面有辽宁人民出版社引进的《情绪心理学》(1987)与国内著名心理学者孟昭兰著的《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可做推荐。

香港李中莹先生的《情绪疏导学》与《NLP――帮助人生变得更成功快乐的学问》是比较实用并且在个别辅导中见效较快的介绍心理疏导技巧方面的书。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时蓉华著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是比较流行的教材之一。

教育心理学方面已有了一本相当出色的引进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004),人民邮电出版社引入的是原著第7版。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国内出版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类书籍已比较可观。这方面的案例类图书以《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为首荐,此书收入了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一些经典心理咨询案例,值得认真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书内容也都很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一套“心理保健与治疗丛书”,作者系德国著名心理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包括《天堂与地狱》等四本,介绍了他的积极心理治疗法。心理咨询类科普读物则以《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为首选,该书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期间经手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以生动的文笔对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郑维康翻译的《高明的心理助人者》是一本介绍心理咨询基本方法的书籍,本书既适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等正式的助人者阅读,也可供教师、医师、护士、社区工作者及监管人员等非正式的助人者阅读。

2.对一般教师,从以下方面去考虑配备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由此导致的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心理自助读物的巨大需求。这方面的书籍也非常之多,我这里仅列出部分书目仅供参考:

《减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你被压力压扁了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放慢生活的速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精神健康系列”(三联书店,2003,包括《不要恐惧抑郁症》等4本),等等。总的来说,这方面图书数量实在是太大了,其内容、主旨、特点也各有不同。

还有大量的成功学、励志类的图书也包含不少心理学的内容。

爱作为一个有魅力的字眼,与它有关的心理学书籍颇受市场青睐。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另一本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罗洛•梅的名著《爱和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更为大众化的读物有:《爱是一种选择》(团结出版社,2000)、《是真爱还是迷恋》(海南出版社,2000)、《爱情方程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你真得懂得爱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罗曼蒂克心理学》(文汇出版社,2003)等。

释梦类书籍也是受欢迎的一类。这方面的入门书推荐《梦:内心的声音》(京华出版社,1996),此书虽薄,但对了解如何通过精神分析释梦却有清晰的介绍。王溢嘉所著的《夜间风景梦》(远方出版社,1998)一书有对各种释梦理论的总结,很值一看。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心灵7游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作者在书中发挥了她从医、写作、读心理学博士班、创办心理咨询所等多重知识经验,用散文的笔法给读者开出一道心灵保健处方。读者可以通过完成书中的游戏进行自我心理分析及心理自助。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全面讨论了学习心理辅导、行为能力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原则,并详细介绍了各级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常用技术,也是比较实用的系列丛书。

婚姻方面可以去看黄维仁的《窗外依然有蓝天:婚姻伤害医治》、也可以去看杜布森博士的著作, 杜布森博士是儿童和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更多的亲子关系书籍归类在发展教育栏目下。可以参考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丛书中的书目,目前比较热的是《父母效能培训手册》和《豆豆妈妈的成长》。

对学生,从下列方面去考虑配备:

首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04,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共6册)是介绍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图书。

其次,写给青少年看的心理自助方面的书有很多如《红处方》《青春期心理检阅》《同学,咱们聊一聊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人成长中必须知道的20个故事》《 青少年心理疾病案例分析》《青少年生活策略》《青涩时光―青少年性心理咨询》《走出孤独的世界》 • 心雨:中学生心理辅导

最后,吉林省青少年报刊总社出版的《中学生心理》(月刊)是学生比较爱看的杂志,它能贴近学生生活,有许多案例可供学生参考。

三、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的使用

有条件的话,建议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优雅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应注意营造温馨、宁静、舒适、色彩淡雅的环境,使青少年一走进阅览室就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得到愉悦。心理阅览室的功能在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各种心理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各种心理辅导技术方面的资料。需要配备书柜、阅览架、阅览桌椅、有关的心理图书和报刊、杂志等。

心理阅览室是心理图书资料的专用阅览室,其面积大小可根据学校条件构建,一般至少应可容纳20人以上。心理阅览室可以集中配备有关心理方面的报刊、杂志,同时集中放置有关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书籍。

配备一个具备心理保健知识的管理员。学校要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有选择地招聘心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或引进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为青少年开展阅读指导和心理疏导。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如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创办心理健康宣传专栏、举办心理健康专题展览等。

四、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后的管理

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后要加强管理,下面引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室图书借阅制度》,仅供参考:

借阅时讲究文明礼貌,提倡用文明礼貌语言,尊重管理人员。

在咨询室阅读图书时,要维护室内环境卫生,保持整洁,不随地乱丢杂物,严禁在室内吸烟、吃零食。

查阅图书后请归还原位。学生凭学生证借阅图书,借阅者在选好自己喜欢读的书后,需在借阅登记本上登记相关信息并签名,不签名者一律不得借书。

每人每次只能借一本,借期一周,如未阅读完可以续借一周,逾期不还者,下次停借。教师借阅的资料和书籍,一次不能超过两本,借期为一学期,放假前还清。

希望全体同学严格自律,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共同爱护好图书,不得在书上圈画、批注、撕面、折角。

所借图书如若丢失或损坏者,按图书定价两倍赔偿。如不按此规定执行者,一律取消借阅资格。

五、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的资金来源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 边远山区;高中生;心理健康

Analysis 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Liu Xiancui. College of Education, North 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for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s 325 senior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ere 6.3% of all had more mental illnes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on learning and terror anxious was obvious. The anxious on comminute, lonely and body symptom had differences, schoolgirls perceived more anxious on those item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n others. Conclusion The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as lower than urban'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some sub-scales.

【Key words】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近年来,心理健康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很丰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我们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人心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各种机能能够适应生存发展的需要,并在发展中良好适应的协调状态。国内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对我国的青少年心理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国青少年心理不容乐观,存在如嫉妒、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学习不良、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行为问题也称问题行为,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无法顺应多变的环境,从而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进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1]。

对青少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已许多。按照国际心理卫生健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研究所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较广泛的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基本心理健康比率为82.7%,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率为14.8%,严重心理问题的比率为2.5%。上海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有29%的学生心理异常。浙江对2961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16.7%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牡丹江对1414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26.17%。这些研究表明[2],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逐年严重。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大中城市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为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然而,对于地处边远山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目前比较欠缺,而边远山区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学生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研究着眼于这一特殊群体,通过调查研究,探究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了解边远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江津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325名学生为研究被试。川、渝、黔三省交界地区包括寨坝、复兴、柏林、四面山等乡镇,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山多地势险要。这里有汉、苗、布依族等十多个民族,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该学校招生以这些地区为主,所以选择该校的学生有代表性。另外,本研究以高二学生为被试,是因为高一学生刚上高中,存在适应性的问题。由于边远山区经济落后,只有少部分学生才能读完高三,并存在升学压力等因素,所以,认为高二学生最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本研究以《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3](MHT手册)为研究工具,用于综合测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其中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每个项目后面有“是”与“不是”两个选项,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记分采用10分制,4分以下为“正常”,5~7分“有问题”,8分以上“比较严重”。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9,信度比较满意。被试在总量表和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以班级集中的方式组织施测,在施测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施测的目的和回答问题的方式,然后分别发给他们问卷答题,时间为45分钟,要求客观真实反应自己的情况。共发放问卷361份,剔除无效试卷,回收有效问卷325份。

1.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数据全部输入电脑,用SPSS 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总体情况 见表1。

表1结果表明,边远山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有77.2%的人属于正常,6.3%的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且男女生的状况有差别。女生中76.1%的人属于正常,6.9%的人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男生中78.3%的属于正常,5.7%的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说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心理问题。

2.2 量表中各类倾向所占的比例 见表2。

表2表明,边远山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心理状况良好的在62.4%~90.7%之间。全分量表在6.5分以上的有32人,约占9.8%,表明这些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适应行为,这部分同学自从上高中以来有过打架斗殴、抽烟、酗酒等行为,并因此受到学校警告记过处分。

结果表明,在分量表中,自责倾向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有14.2%的学生属于将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并经常将过失归因于自己的一类。过敏倾向的比例次之,多数同学能够正确的看待失败,面对挫折等问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常常过于敏感。学生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也比较严重,都占到6.5%,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对某些日常事物如黑暗、尖叫、动物等产生恐惧。大部分学生能适应平时的学习,且学习的时候不受外界的干扰,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有学习焦虑,对学习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的分数,需接受为其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特别计划加以指导。在人际关系和孤独倾向方面,比较严重的比例不大,绝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好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及与父母的关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有较大的困难,需要加以引导。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孤独,表明他们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孤独、抑郁、退缩及不善与人交往。身体有异常情况的学生所占比例也较小。学生在冲动倾向上,有严重问题的比例最小,2.8%的学生十分冲动,自制力较差、好动,还表现为对低刺激有反应,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

2.3 边远山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见表3。

表3结果表明,边远山区高中男女生在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女生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在对人焦虑和身体症状方面女生也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孤独倾向高于女生,在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无明显差异,而且得分较低,表明在这些方面男女都有较低的焦虑。

3 讨 论

研究表明,边远山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有77.2%的人属于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4],城市中学生心理正常的有82.7%,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4.8%,只有2.5%的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与本研究相比,边远山区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数所占比例小于城市,但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所占比例高于城市,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的,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导致学生对外界的不安全感,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这与这些地区对待男女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不同,学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差异以及男女生关注的焦点有关,男生在这一阶段兴趣更广泛,也较容易满足,而女生则不同。研究表明,学生在自责倾向上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比例最大,他们常常将失败等归因于自身,怀疑自己的能力。由于边远山区大多数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子女的要求较简单,只要学习好别惹事就行。他们意识到,为了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让子女过的更好,只有通过让孩子读书,考大学找好工作,来改变困难的局面,时常教育孩子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学习中勤奋努力,体现了对子女的希望,这也正是边远山区的贫困生在校遵纪守法、勤奋好学的动力。所以学生会因为失败而自责,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相背[6,7]。有研究表明家庭内外因素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8,9]。

表3结果表明了边远山区男女高中生在各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学习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0]。由于山区经济落后,人们的观念比较保守,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所以对女孩的教育不重视,女生面临着随时都辍学的可能,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女生学习更努力,对学习的焦虑也更高。学校给学生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以及校风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高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有研究表明[11,12],学习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影响,高中的学习内容复杂、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很费劲,甚至会导致其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不安、烦躁,影响学习效率,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胆小,而且在家受到的照顾也多于男生,因此缺乏独立性,更易害怕,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对恐怖的焦虑高于男生。由于男女生理成熟的差异,女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关注,对身体发育容易产生焦虑,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她们的心理和生理给予关注,稳定其情绪,帮助她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在边远山区女生的地位比男生低,她们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更多的害羞、自卑和退缩,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更高的焦虑水平。本研究还发现,男生在冲动倾向上的分数比女生略高,表现出更多的反抗和过度好动,与俞国良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3]。

本研究结果提示,对边远山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应该予以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学校、班集体和个体之间三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和谐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源动力,因为他们在学校生活时间较长,和同学交往最多,受老师的感染最深。由于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于局部地区,对于普遍性还有待于后续的研究。中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面临巨大挑战的转折期,学生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也容易产生各种心里困扰,探讨边远山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帮助其保持健康的心态,顺利渡过青春期,排除心理障碍有积极的意义。对边远山区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主动反思,进行自我保健,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对山区教育的投入,全方位、多渠道的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邓世英,刘世湘,郑日昌.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2):50-54

[2]陈 文[JX*1][KG-*1]心[HT6].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8-323

[3]宋传茂,陈伟编著.心理健康诊断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207-218

[4]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9(1):90-92

[5]韩进之.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428-429

[6]叶俊杰.农村初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心理科学,2001,24(3):367-368

[7]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与治疗(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29

[8]左占伟等.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30-732

[9]Day AL, Livingstone HA.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stressors and 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J Behav Sci,2006,35(2):73-83

[10]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6,26(2):153-160

[11]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常模的建立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9):114-119

[12]陈家麟.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7(3):126-127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是指儿童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许多的教育者,包括学校的教师和家长等,面对着青少年的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感到束手无策,且这种“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也有多种和不同程度的表现。如对学校或家长的正面宣传有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表现得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一、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人格形成及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留守青少年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其他亲属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使这些孩子缺少起码的交流机会,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的变化。

二、解决心理问题路径

1.资源网络分析。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观点来看,社会的网络支持主要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自身。

(1)学校教育。可以让老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一帮一地当这些孩子的“家长”,在自己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和道德问题,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帮助、支持和鼓励。要强化政府统筹,加强社会支持,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同时要完善学校教育,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心灵关怀。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及时疏导教育。要定期与他们的父母、代养人沟通,构建学校监护网。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特点。在留守儿童道德问题上,孩子的父母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农民出去打工是为了挣钱,而现在他们的孩子们却又因为钱而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父母最好选择离家近的打工城市,以便可以随时回来看望孩子。平时空余时应及时与子女沟通交流,主动和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除电话沟通外,若处于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可以与孩子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

(3)社会教育。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虽然已不断地引起社会的关注,但针对他们的关注还很有限。民间组织的送温暖、对口结队帮扶、团聚夏令营、民工子弟学校、父母子女电话热线、留守家长培训等等活动,已在试图缓解部分孩子的心疾与现实需求。